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发成果
为中小企业做“靠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建设专业服务平台记
司的投 资信心 , 专门请 风投 公司与平 台技 术人 员一起 来讨论 投 资的可行 性 。 投公 司得知 该公 司的产 品研 风 发 将 与 微 机 电 系统 平 台合作 时 , 资方 表 示 对 投 资 投 前 景 充满 信 心 , 马上 进 行了第 一期 投 资。 平台 的支 在 持 下, 该公 司创 业初 期 , 不仅 获得 了宝 贵 的第一 笔 投 资, 而且 开发 出了自己的产 品 , 开始了销 售。目 该 并 前
信技 术 发展 需求 而 确立 的重 大科 研 项 目确定 目标 , 要
自主研 制我 闰首 颗 重量 在 lI O) 公斤以 r 的低 轨 道 数 通信 小卫星 及 其通信 系统 , 要的研 制 任 务就落 到 r 主
这 样不 但 技 术 攻 关 的 目标 更明 确 、 节省 资源 , 且 加 而 快 了彼 此 的发 展步伐 。 作 为 一 个科 研所 , 海 微 系统 研 究所 坚持 以需 上
家。 中国 科 学 院 上 海 微 系 统 与信 息 技 术研 究 所 本 着
天
ME 传感 器 、 MS 小卫 星 、 息领域 的行 业领 军 信
说做 系统 所 是 在 不 断 革 新 中怏 速 行 进 , 毫不 丝 夸 张 在 1 9 年 : , 系统 所 的 科 研 人 就 已绛 99 { 微 月 接 到 r重 大 的挑 战一 一 中科 院根 据 家 未 来 星地 通
微 系统研 究 所在 新时 期推 出的一 个 未来 发 展方 。 它
已经 不 仅仅 是 一 个慨 念 , 今 , 如 它还 在 不断 地 被 完 善 规划 , 际操 作也 正在一 步 一步推 进 实
最新哈尔滨工业大学文献检索
[作者]王昭玲
[题目]信息技术应用于中专“半导体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
[培养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年代]2005-04-01
[摘要]本文从中专微电子专业的“半导体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出发,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中专“半导体物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探讨如何挖掘出信息技术在半导体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潜力,并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文献来源]半导体学报
[年卷期] 2003年10期
[摘要] 简要介绍了第 2 6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上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 ,它们代表了半导体物理研究领域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工作 ,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
[作者]夏建白; 黄昆;
[摘要]:本书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半导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典型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具体内容包括:半导体材料的基本性质、PN结机理与特性、双极型晶体管、MOS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器件制备技术.
[作者]何宇亮
[书名]《非晶态半导体物理学 》
[出版年代]1989.06
[作者]张立莉
[题目]在半导体制造中使用物理气相沉积代替化学气相沉积来生长氮化钛阻挡层
[培养单位]天津大学
[年代]2008-12-01
[摘要] 本文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并且结合半导体相关理论,对优化半导体整体制程中的氮化钛阻挡层的生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工艺流程,以及具体介绍物理气相沉积工艺的特性和控制参数。
[作者]陈军全; 陈星;
[题目]半导体器件和电路温度效应的多物理场协同计算
[出版社名称]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申报
H. M. Wang, X. M.
S. J. Tang
是
Liu, X. H. Zhou, F. Q. Huang, X. S. Chen, T. Yu, F. Ding, X. M. Xie*
Xie
and M. H. Jiang
6
, , Synthesis of large single-crystal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grains on 2015 6 Cu-Ni alloy/ Nature Communications/ G. Y. Lu, T. R. Wu, Q. H. Yuan,
石墨烯等温析出的新生长机理,通过局部碳源控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 1.5 英寸石墨烯 单晶晶圆。通过单核控制制备石墨烯单晶晶圆被认为是三维硅单晶技术在二维材料中的再 现,对于推动石墨烯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 上。中国科学院成会明院士评价该项工作为“2016 年中国高质量石墨烯制备方面两项最重 要成果之一”。 2. 率先开展六方氮化硼(h-BN)表面石墨烯直接生长研究,并在石墨烯气相催化生长与 h-BN 制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国际上首次实现 h-BN 表面高质量石墨烯晶畴 CVD 生长,并揭示 石墨烯形核、取向、气相催化相关机理;获得极高电学质量的 CVD 石墨烯,室温霍尔迁移 率超过 20000 cm2/Vs。同时,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在铜衬底中固溶镍,成功制备出高质量单 层h-BN单晶畴。相关成果两次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获得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A. K. Geim 教授、碳纳米管的发现者 S. Iijima 教授等知名学者以及多篇综述性论文的点名图文引用和高 度评价。 3. 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半导体锗衬底上的石墨烯 CVD 生长,并发现台阶辅助成核限制的石墨烯 取向生长机理。利用锗衬底的催化能力和特殊的石墨烯取向锁定作用,本项目率先实现并 报道锗晶圆上高质量石墨烯晶圆制备,引起韩国三星等知名研究机构跟踪研究,被 Chem. Soc. Rev.等知名综述期刊多次点名引用。 二、知识产权情况 本项目成果发表的 8 篇代表性论文(包括《自然·材料》1 篇,《自然·通讯》2 篇),共被他 引 720 次,其中 SCI 他引 677 次。获得包括《科学》等著名刊物的多次引用,《自然·材料》新 闻和观点栏目予以专文报道。获邀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20 余次,获授权专利 17 项(国内授权 10 项,国外授权 7 项)。项目组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 类)”和上海 市“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之一。
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1958年、1959年本所前后分出组建了长沙矿冶研究院、昆明贵金属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又前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2021年8月,按照研究所最近几年来科研领域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所名更改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招聘职位信息数字电路设计工程师(上海、南京)---4人(职位编号:SIM01)职位描述1.在FPGA或DSP平台上进行无线数字基带和保护操作模块的设计工作。
2.主导或协助完成高速多层PCB板的设计调试。
职位要求1、通信、电子及其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
2、精通C/C++语言编程3、有高速度的多层PCB板的设计和调试的经验优先;4、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无线通信通信软件工程师(上海、南京、北京)---18人(职位编号:SIM02)职位描述1.完成嵌入式通信协议软件的开发、调试、测试、优化和成立文档。
职位要求1、计算机、电子及其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
2、精通C,C++;3、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DSP工程师(南京)---1人(职位编号:SIM03)职位描述1. DSP模块开发与调试2. 相关定点平台开发3. 参加系统测试与后期保护职位要求1. 通信、电子、计算机专业,硕士以上学历2. 精通C/C++语言编程3. 熟悉TI C64x/C55x系列DSP的开发与优化技术4. 具有必然的数字信号处置基础5.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MAC协议工程师(南京)---2人(职位编号:SIM04)职位描述1、参与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2、主要负责业务流配置、MAC相关协议、数据面管理设计与实现。
探秘神奇世界“芯”藏电子蓝图——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教授田彤
创新人物Innovation Character2018年,集成电路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位列实体经济发展第一位。
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和国防安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是信息时代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粮草”。
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2018年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这一消息令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田彤教授备受鼓舞,多年来,他一直为推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研发四处奔走。
“象牙塔”中的教授、商场上的总裁、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田彤的角色很多,但主题都与集成电路有关。
他是模拟/射频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开辟了集成电路的新领域,并带领企业以高科技产品服务走向世界。
立足前沿,描绘微电子蓝图少年时期,田彤就对微电子领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摆弄各种东西。
20世纪80年代,硅谷成为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关于硅谷的故事令他心驰神往。
1986年,田彤考入华中理工大学,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固体电子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沿着自己的兴趣之路继续学习。
接着,他又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接连完成了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建立了完备的工艺、电路和微电子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将研究目光渐渐聚焦于射频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研发这一研究方向。
田彤始终保持着对学科专业的关注,他把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并且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路走来,罗晋生教授、林金庭教授、陈堂胜教授给予他很多帮助,老一辈科学家的谆谆教诲指引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
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新型研发机构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段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这些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当时,国内的研发机构主要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主,但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些机构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内开始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以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9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第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
这些机构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研发机构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2000年,我国启动了“千人计划”,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方面,这些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功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推动了上海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然而,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创新还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科技创新平台和联合实验室,但机构之间的合作仍然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
其次,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才引进,但由于竞争激烈和待遇不尽人意,一些高层次人才仍然选择去国外发展。
2022中国取得的成就
2022中国取得的成就2022上半年国内重大科技成果1.人工智能MOML算法保障冬奥气象预报相比夏奥,冬奥会受天气影响更大。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平文领衔下,该院研究团队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冬奥赛场定点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研究,开发出人工智能MOML算法赋能天气预报模型,使预报更精准。
据了解,MOML算法在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天气要素上已取得突破,不仅可以很好地辅助预报员,大幅减少预报员的工作量,相比常规方法来说,它将预报的准确性提高了10%以上。
2.“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2022年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3.瞄准肿瘤治疗前沿,质子装置国产化加速2022年5月,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180度旋转束治疗室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启用,首批患者接受治疗。
质子治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有治疗精准、副作用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4.迄今构建规模最大的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问世在我国科学家努力下,迄今构建规模最大的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问世。
2022年3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一神经科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据介绍,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长程投射,如同交通网络中的干线一样,至关重要。
这项最新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重构了小鼠大脑前额叶皮层6357个单神经元的全脑投射图谱,是此前国际上所有研究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数量的两倍以上。
研究还揭示出前额叶皮层内部联接和外部投射的规律,提出前额叶皮层可能的工作模型。
5.神舟十三号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解密太空育种2022年4月2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京完成开舱。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与政策进展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与政策进展摘要:近年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研究以及相关仪器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相继推出量子精密测量国家战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应对颠覆性技术变革。
本文梳理综述近年来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国内外重大国家战略与重要技术进展,预测量子精密测量的发展趋势与发展重点,提出能够加速促进量子精密测量领域蓬勃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器件与仪器的研究提供强力支撑,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国家量子科技水平。
关键词:量子精密测量;里德堡原子;量子光源;NV色心;量子传感量子精密测量狭义上是指通过量子纠缠等量子特性突破标准量子极限,力求达到海森堡极限的测量方法,是经典测量理论极限所不到能达到的测量手段;而广义上则是指通过利用量子系统、量子性质或量子现象进行测量与计量的手段,包括基于各种原子体系、离子体系、光子体系、超导量子体系等构建的测量与量子传感方法,此外还包括量子计量研究、量子测试仪器研发等内容。
目前研究较多、较为接近实际应用的多为广义上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其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应用范围大,在时频测量、电磁场测量、目标识别、导航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较于传统测量,量子精密测量能够实现在测量精度、灵敏度、带宽等指标上的跨越式提升,对国家整体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基础研究、军事、医学、制造、通信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够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一、国内外量子精密测量相关领域国家战略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方面,中、美、英、德、韩等国家先后推出重大发展战略与发展计划,大力支持相关技术研究与难题攻克,激励相关仪器、设备研发,以抢占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高地,在可能到来的量子技术革命中确保能够掌握主动权。
中国国务院2022年1月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加强计量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量子计量、量值传递扁平化和计量数字化转型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基于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的量子计量技术及计量基准、标准装置小型化技术,建设一批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计量科研团队和计量专家队伍,确保国家校准测量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
接下来介绍A/D转换模块,此次设计选用的芯片应该与调理电路相结合,所以应该选用具有6个独立的A/D转换接口,而且该A/D转换器的数据采样速率应该满足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处理要求,从设计理念来讲,转换速率越快越好,能够让声音传感器传送来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完毕,系统的延迟越短越优。但本次设计的产品是应用于实际的,所以,在考虑A/D转换器性能时,也应该综合其经济性,选用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A/D转换器。
无线传感器硬件节点内部各个模块之间并非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协作完成整个数据采集存储与转发的过程。本次课程设计拟采用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图中1~6表示有6个声音传感器,在使用无线声音传感器网络节点时,6个声音传感器摆放在6个不同的位置,接收被监测区域内的声音信号。对应于调理板也有6个,也称作传声器接口,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传感器传送来的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作用,便于接下来的A/D转换模块进行数据转换,而且滤波效果使得A/D转换模块转换一定频率范围的信号,减小A/D转换模块的工作量。
图1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的基本构架
首先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和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知识,了解目前国际及国内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设计,了解一个完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基本架构。面向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的基本构架遵循了一般嵌入式产品的基本模式,同时,基于实际应用需要,在各个层面上都有所扩展。其基本构架如右图所示。功能部件层是整个节点的硬件基础;设备驱动层为底层物理部件提供设备驱动功能与策略;嵌入式系统内核层在设备与应用之间建立连接,提供软硬件系统调用的方式,同时为上层应用提供功能服务;应用系统层为终端用户提供了面向应用的系统控制方式与工作方法[1][3]。
SDRAM是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它用作DSP的缓存,满足DSP对数据随机存储的要求。FLASH是DSP的外部程序存储器。DSP旁的USB接口是用于数据的存取。FPGA旁的GPS是用于节点自身的定位。无线是节点的无线收发装置,它应该满足低功耗、射频范围设计需求的基本特点。FIFO是先入先出队列,用于FPGA的数据缓存[4][5][12][13]。
中国光芯片
中国光芯片光芯片(optical chip)是利用光束代表数码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微型电子器件。
与传统的电子芯片相比,光芯片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功耗。
中国作为一个光电子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发展较快的国家,在光芯片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中国光芯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旋转调制器光芯片的制作。
随着光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中国的光芯片研究与制造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目前,中国在光芯片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201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功制作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光芯片,尺寸仅为0.8毫米×0.8毫米。
该光芯片采用了全新的微环谐波振荡器结构,具有极高的频率稳定性和低能耗特性。
此外,中国的某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硅基光电子芯片、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芯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中国光芯片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完善。
中国政府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将光电子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措施。
此外,中国的光电子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具备了从材料研发、器件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能力。
这为中国光芯片的研发和制造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然而,中国的光芯片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光芯片的研发和制造需要高精密度的设备和工艺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发和制造成本。
另一方面,光芯片的应用市场相对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通信、数据中心和传感等领域,这对光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制约。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的光芯片研究人员和企业正在努力推进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创新。
他们不仅致力于提高光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还探索了新的光芯片制作材料和工艺技术。
与此同时,中国的光芯片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开拓和推广力度,积极拓宽光芯片的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光芯片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硅基材料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硅基材料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硅基材料介绍上海微系统所(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SIMIT”),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一个集器件、芯片、模块及系统研究、设计和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作为微电子学领域的中心和“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核心院所,SIMIT在国际上具有较好的学术声誉和技术影响力。
硅基材料是SIMIT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应用于微电子元器件制造,在半导体工艺、微机械系统制造、光电器件制造、生物医学拓扑、能源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硅基材料的研究,SIMIT不仅推动了中国微电子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世界微电子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硅基材料的优势硅基材料在微电子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优势在于:1.物理性能稳定:硅基材料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包括高热导率、低温膨胀系数、导电性能等。
这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使得硅基材料在微电子领域中更加可靠和稳定。
2.良好的加工性能:硅基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可以通过激光刻蚀、离子注入等加工操作失去复杂的微结构。
3.低成本:硅基材料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这使得硅基材料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SIMIT硅基材料的研究方向SIMIT在硅基材料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方向:1.新型硅基材料的研究:SIMIT研究人员通过分子束外延、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制备出了一系列新型硅基材料,如二氧化硅、氮化硅、硅碳等,这些新型硅基材料在微电子制造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2.硅基微机械系统研究:SIMIT研究人员通过对硅基材料的研究,在微机械系统制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进展。
如通过硅基微加工技术制造出体积约为1立方毫米的微型机械结构,这一发明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
3.硅基光电器件研究:SIMIT研究人员通过硅基材料的研究,成功地制备出了硅基光电器件,比如硅基PIN光电二极管等,这些器件在通信和光电器件制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导师简介-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导师简介:张苗,女,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为创始人之一,建立了我国唯一的SOI产业化基地-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
培养的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优秀奖、院长优秀奖等,其中一名博士生入选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5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2006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作者简介:张波,男,博士研究生,2007年考入上海微系统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变材料与器件。
应变自如,释放由心记恩师张苗研究员求学20多年来,总希望遇到对自己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好老师,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专业的知识,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很庆幸的是,在我作为学生的最后阶段(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遇到了影响我一生至深的好导师—张苗研究员。
张老师的研究领域为高端硅基衬底材料与应变材料,这是国际半导体领域的前沿课题。
从见到张老师的第一面开始,她治学严谨的科研风格、和蔼可亲的笑容以及独有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一、“张应变”之于科研思维科学需要想象,科学更是创造;科学精神离不开理性、怀疑和实验。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应变材料的研究,从一开始,她便要求我瞄准国际前沿热点,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以“张应变”的方式去探究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在张老师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在研究应变材料的同时,开展了应变材料相关器件方面的研究,不但加深了对应变材料本身的理解,还为进一步验证材料的性能奠定了基础。
其实,张老师在读博士期间,就具有极为开阔的科研思路。
张老师博士工作主要研究Si中注入H离子的性质,然而凭借她敏锐的洞察力,却创新性的发现,Si中注H后形成的气泡,对半导体中的杂质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这一技术对提升半导体工艺中的杂质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
动力电池研发团队一、天津电源研究所(电子第十八研究所)1、领军人物汪继强:任信息产业部电子十八所副总工程师。
从事电池、燃料电池和相关材料研究。
曾先后主持锂电池、燃料电池等若干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或预研项目的研制任务。
1982-1985年曾公派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新型电池的研究工作。
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
1985年以来,担任十八所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若干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包括863新型贮氢材料及Ni/Mn电池产业化攻关、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等。
Ni/Mn电池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锂离子电池成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研究成果中国天津电源研究所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化学与物理电源研究所。
该所主要研究把化学能、光能、热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和电子能源系统技术,现已研制出空间及地面用电源系统以及锂电池、镉镍和氢镍电池、锌银电池、密封铅酸电池、热电池、太阳电池、半导体制冷组件及温差发电器等400多种规格的产品,这些产品已广泛用于各种卫星、尖端武器、工业控制、通信、广播、交通、电子仪器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其中有100多项分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该所自70年代便成立锂电池专业技术研究室,是国内最早研究锂电池技术的单位。
研究室技术力量雄厚,始终跟踪国际前沿技术,研制开发了锂亚硫酰氯原电池系列、锂锰原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等多种系列的锂电池产品,有方形、圆柱形、硬币式等几十种规格。
该所研制的锂电池已经在军事和民用方面获得许多应用。
在军事方面,应用在通讯电台、保密机、声纳发生器、各种水雷、地雷引信等作电源。
在民用方面,可用于作记忆储存元件、仪器仪表、便携式电子器件、移动电话、计算机、电子表和电子玩具等的电源。
新近开发的锂离子电池已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获得应用,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
该所开发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技术转让能力。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范本模板】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它包括机械学和制造科学两大领域。
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和系统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包括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强度学、摩擦学、设计学、仿生机械学、微纳机械学及界面机械学等。
制造科学是研究制造过程及其系统的科学。
它涵盖产品设计、成形制造、加工制造和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等科学。
推动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竭源泉。
航天和国防先进装备几乎完全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
在航空、车辆、家电、微电子、轻工业、石化、工程机械等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自主品牌也越来越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机械工程学科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机械工程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清华大学在纳米摩擦学及其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计算机硬盘基片表面超精化学机械抛光(CMP)研究中,提出了超精表面纳米粒子的行为机制,发现了化学与机械作用均衡规律,探索出硬盘基片超精表面新型CMP技术及先进的抛光工艺,使抛光后表面波纹度和粗糙度均低于。
西南交通大学结合高速铁路中的轮轨关系问题进行研究,首次在试验中发现了轮轨波磨现象,从理论和试验上深入分析了轮轨波磨的形成机制。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将纳米固体润滑技术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摩擦学成为我国机械工程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
燕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以螺旋理论、李群和李代数、集合论等为数学工具,提出少自由度并联机结构综合的普适性方法和通用的自由度计算公式,主螺旋解析识别模型理论。
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提出基于线性空间理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雅可比矩阵普适性建模方法,开发出5轴联动大型龙门混联机床、高速包装机器人等多种工程化装备。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来校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来校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
6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的尤立星教授和李昂教授来我校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
材料学院2013级学生参加了此次宣讲活动。
尤教授首先对所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主要是从研究领域、发展历史、园区分布、人力资源、、科研成果等方面来展开说明。
重点介绍了微系统所科研上的代表性成果,而且他表明所里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并圆满完成任务。
最后详细介绍了所里的超导实验室,他表示超导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主体单元,也是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导量子器件与电路、超导前沿应用、超导量子新器件、同步辐射原位原子结构研究。
并就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向做了细致的展示。
他指出中科院微系统所超导方面的研究已经是国际前沿水平。
特别是同步辐射实验室更是达到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水平。
之后李教授从招生状况、研究生待遇、、国际交流、、学生生活、等方面介绍了所里研究生培养情况和自己的研究方向。
而且同学们提出了“所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培养”、“夏令营的申请条件”等问题向李教授咨询,周主任都耐心的都一一作了解答。
现场交流谈论热烈。
最后,李教授热情邀请大家参加中科院微系统所夏令营和科研项目训练并报考所里研究生。
宣讲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国家863计划成果项目一览表
深圳市长江力伟股份有限公司
中试
规模化生产
16
多模无线通信手机终端射频模拟前端芯片
复旦大学
实验室(或样品)
未转让或应用
17
新型无线网络体系结构下宽带MIMO信道测量、建模及仿真方法
北京邮电大学
其他
实际应用
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18
UWB高速无线通信系统
东南大学等
实验室(或样品)
23
数字物理实现及优化技术
北京华大九天软件有限公司
形成产品
实际应用
省部级科技二等奖
24
无线宽带快速组网系统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缺少该项目的原始文件
25
基于光载无线技术的光纤无线融合网络
北京邮电大学
形成产品
实际应用
省部级科技二等奖
26
可大规模扩展的多层多域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实验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形成产品
实际应用
43
100GE光以太网关键技术与传输实验系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形成产品
实际应用
44
无线宽带快速组网系统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45
模型驱动的测试建模与分布式运行平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形成产品
实际应用
46
纯XML-关系数据库系统PXRDB
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人大金仓公司
北京理工大学
形成产品
实际应用
省部级科技二等奖
31
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平台及其应用软件包
北京大学
中试
实际应用
科创中国·成果
科创中国·成果作者: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4年第05期数字3D重构首个完整人类原肠胚模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用数字3D重构了首个完整人类原肠胚模型。
4月23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研究发现,通过人类原肠胚的3D重构,可以精确地看到每一种细胞在胚胎中的相对分布位置。
研究将空间位置信息与细胞类群信息、基因表达信息相结合,可以更加精确地定义不同的细胞类型,并分析其与周围细胞的作用关系。
以中胚层细胞的形成为例,该研究借助3D重构胚胎并依据空间位置和特征基因进行分析表明中胚层可能在尚未迁出原条时便已发生细胞命运决定,并依据决定好的命运迁移到相应位置上。
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原肠胚阶段人类胚胎各细胞谱系发育知识空白。
出于生命伦理的考虑,人类胚胎的体外培养被限制在14天内,即“14天规则”。
而人类原肠运动发生在受精后14~21天,被认为是人类发育的“黑匣子”。
基于多能干细胞体外构建的类胚胎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学家认识这一过程,但受到技术的限制,目前类胚胎尚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胚胎发育轨迹。
因此,研究自然情况下胚胎原肠运动发育景观,对探讨早期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流产和胎儿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有望为构建体外类胚胎模型提供蓝图。
我国推力最大液体动力点火试验圆满成功4月28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自主研制的130吨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四机并联点火试验,发动机总推力超500吨,这是我国液体动力发展史上推力最大、系统最为复杂的一次发动机点火试验,是首次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四机并联点火试验,对四机并联方案进行了“全面体检”,为今年新型火箭首飞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六院研制团队突破高温高压大流量富氧燃气摇摆装置等关键技术,并进一步优化了泵后摆发动机系统方案,解决了大功率旋转机械振动控制等难题。
六院研制团队还通过深入的机理分析和大量的数字仿真,攻破了起动同步性、复杂力热耦合环境、故障识别与处置、垂直装配与整体交付、试验及测控等多项技术难题,确保了发动机和四机并联方案的稳妥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最新科技成果汇编1.项目名称: 12英寸大硅片研制成功1)成果简介:上海微系统所发起设立的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直拉单晶法成功地拉制出第一根大产率的300 mm硅晶棒,并于11月亮相2016上海工博会,表明300毫米硅片研发线(产能1万片/月)贯通。
2)推广转化:对完善上海的硅材料布局、为我国深亚微米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衬底基础,未来将有效地形成以硅产业投资公司为旗舰,新傲科技SOI晶圆材料、新昇半导体12英寸大硅片、若干海外控股或参股企业为成员的“航母编队”,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硅材料产业基地。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2.项目名称: 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在智慧燃气中的应用研究----智能抄表实践与验证1)成果简介:为解决人工抄表入户难、工作效率低、及时性差等难题,研发了基于NB-IoT的智慧燃气终端模块和第三方检测平台,实现对燃气表具的计量数据实时采集,为建设大数据信息化的智慧燃气奠定了基础。
成果包含两个部分:(1)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的智慧燃气终端模块(2)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的燃气行业第三方检测平台。
与目前传输技术相比,本终端模块利用商用网络,实现低功耗数据上传,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目前其他技术只有5~6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国内首创,建立了燃气行业第三方检测平台,为上海智慧燃气表具的市场规范准入提供有效的、公平的检测手段。
该平台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推广转化:从社会效益看,NB-IoT技术有望成为传统燃气行业智能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降低燃气表日常使用中的用电等成本,降低家庭燃气系统故障带来的风险,将会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智能城市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和便利性;而对于燃气企业而言,有助于燃气企业从传统公共事业部门转换角色,成为智能城市信息化时代的引领者,是确保燃气企业紧跟甚至引领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一步。
从经济效益看,NB-IoT终端表具将有可能在综合成本,网络建设成本,故障率和维护成本,抄表成功率,公网电信级服务,一次性抄表率等方面胜出。
NB-IoT的技术具备较高的经济性,未来批量生产后该模块价格有望降低至 1 美元,远低于无线远传表的通讯模块的40~50 元人民币的价格。
总之,NB-IoT有助于为燃气公司进一步提升短期和长期未来市场的盈利空间。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3.项目名称: 单光子探测器1)成果简介:本项目隶属光量子探测、超导电子技术和微纳器件技术的交叉领域,在量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启动。
建立高探测效率低暗计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设计方法和制备技术体系,自主掌握了NbN SNSPD制备、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器件,解决了我国高性能单光子探测器的有无问题,并成功应用到量子信息、卫星测距等领域。
授权发明专利和成套专有技术打破国外封锁,系列SNSPD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授权发明专利解决环境干扰引起的系统闩锁问题,大大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发明单光子响应脉冲波形整形方法,提升SNSPD系统的运行速度。
2)推广转化:已有近20台套系统在7省市1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得应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主要用户单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天文台、清华大学、国家授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光机所、山西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
2016年成立国内唯一一家以SNSPD 为核心产品的小型高科技公司—上海赋同科技有限公司。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图1. 片上集成带通滤波器的SNSPD器件结构图(左图)及其性能曲线(右图)。
基于集成片上带通滤波设计(下图)瑞士ID Quantique 超导单光子探测器产品ID280资料4.项目名称: 仿生双目系统1)成果简介:“慧眼R1”的仿生双眼是基于人类眼球运动控制原理开发设计的,具备了人眼的自动3D标定、双眼协调,辐辏调整,自动跟踪等功能。
基于此,“慧眼R1”已具有自动对焦、根据景物距离自动调整3D摄像、特定目标识别跟踪、语音控制、避障行走、远程遥控等功能。
另外,通过实时3D视频传输技术和智能化的图像处理算法,该机器人可以拥有部分自主意识和进行高度临场感的远距离3D可视操作。
2)推广转化:课题组研制了具有高清立体图像的实时渲染及自动校正功能的双目视觉传感器。
采用高清摄像机模块,实时获取双目图像,并使用ARM微处理器芯片完成立体图像的校正算法,由FPGA芯片完成实时图像自动校正及立体图像输出功能。
校正算法包括镜头畸变校正,立体误差校正和台形畸变校正。
此阶段成品适合车载,生产线等环境下下对周边环境的立体感知以及三维重建,不同于其他双目传感器,其立体图像自动校正功能会大大减轻后端的计算量,对外界环境的干扰有较强抗干扰能力。
“慧眼R1”仿生双目智能机器人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上海弼智仿生高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设计,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双目视觉系统双目视觉传感器5.项目名称: 高铁位置网系统1)成果简介:以铁路专有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建设具有顶层设计的高铁位置网系统,全覆盖铁路轨道、车辆、人员及设施等动态和静态目标位置信息库,将目前的非连续、非实时的位置信息提升到连续实时更新的位置信息,服务于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和人员管理,以提高运输生产效率、保障运输安全和人身安全。
2)市场前景及效益分析:根据铁路“十三五”规划,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行业建设投资继续维持高位,铁路信息化直接和间接拉动上下游产业产值达千亿市值,其中带动北斗芯片产业150亿元,设计研发产业200亿元,生产制造产业150亿元,应用产业200亿元,维护产业100亿元,大数据产业200亿元。
通过高铁位置网系统建设,开放技术和工程资源,迅速将科技成果进行工程转化,并将工程化成果持续的向下游企业辐射,带动运营商、终端厂商、增值服务提供商、设计公司到平台提供商、软件厂商、零部件厂商整个产业链的互动发展,提高生产运营效率,保障运输安全和人身安全,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高铁位置网系统总体完成终端产品化,小规模位置云与位置数据库建设,示范系统建设。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手持定位终端行为检测终端6.项目名称: 国际独创“微创手术(MIS)”1)成果简介:上海微系统所国际独创“微创手术(MIS)”MEMS工艺可在半导体代加工厂量产,与Bosch的APS工艺和意法半导体的VENSENS工艺同为第三代单芯片MEMS通用工艺。
该工艺在微型化、高成品率和低成本规模制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适于汽车电子、智能手机和物联网等海量应用。
2)推广转化:基于该技术,系列重要传感器今年取得科研和产品转化重要突破,同时又研发成功多种新器件,有望成为具有我国创新标签的国际主流产品技术,如X/Z双轴加速度与压力传感单片集成为新一代汽车TPMS 传感器,面向车联网应用;新研制超微型单晶硅红外热堆传感器响应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约一个量级且尺寸减小数倍;新研制超微型压力传感器芯片尺寸0.4 mm 0.4 mm,达国际领先水平。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7.项目名称: 毫米波安检仪1)成果简介:针对毫米波和太赫兹波段在安检、反恐、无线通信方面的系统应用需求,突破核心3mm,5mm,8mm,E波段元器件,芯片组关键工艺瓶颈,研发出毫米波/太赫兹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Mixer)、收发组件(T/R)、压控振荡器(VCO)等核心器件。
基于三维全息成像算法(3D imaging algorithm)、全息成像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展三维成像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同时承担了科技部重大仪器开发专项,自主开发研制了SimImageTM人体三维成像仪研制,实现了对人体携带危险品的成像。
服务G20峰会,为杭州汽车南站提供安检,检查5000人次,检出危险品数十次,浙江省、杭州市等领导的莅临现场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已获得25台订单。
2)市场前景及效益分析:2017年全球机场人体(full body)影像安全检测系统市场销售总额约8千万美元。
主要产品技术是主动式毫米波(MMW)安监成像系统(2~9mm波段范围)。
全球人体影像安全检测系统的CAGR约为8.5%,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1亿2千万美元的规模。
国内一线城市国际机场大多采用海外进口产品,少量国内供应商正在进入防恐形势比较严峻的国内机场(如新疆地区),或开拓二级应用市场(如地铁,大型涉外活动, 司法系统等)。
本实验室大力推进SimImageTM 人体三维成像仪的产业化,组织参加了第17、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获创新银奖,有望现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
目前生产线已具备年产1000套的生产能力。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应用示范生产和工程测试设施8.项目名称: 红外热堆传感器1)成果简介:上海烨映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后,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MEMS红外热电堆传感器产品研发,是国内首家掌握非致冷MEMS热电堆红外传感器产品核心技术的公司,打破了境外产品的垄断。
公司红外热堆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非接触测温、基于红外目标识别智能人机交互领域,通过红外智能感知实现美好生活。
2)市场前景及效益分析:由于采用了微机械加工技术,MEMS热电堆红外传感器应用范围也非常广。
在消费电子领域,MEMS热电堆红外传感器被应用于安保监控、耳温枪、吹风机、微波炉和空调等领域进行非接触测温。
在汽车电子领域,MEMS热电堆红外传感器被应用于挡风玻璃除冰、防冷凝系统、车内人员位置检测和车内空气质量监控。
在食品安全等领域,MEMS热电堆红外传感器被应用于红外气体分析系统以进行结果快速分析。
MEMS领域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Yole Developpement在2015年10月份发布了对MEMS热电堆红外传感器市场的预测。
MEMS热电堆红外传感器的市场发展一方面受益于已有市场的增长,另一方面智能建筑、空气新风等新兴应用市场的加入,MEMS热电堆红外传感器年增长率预计为13%。
2016年的市场规模为3亿美金,而2020年将达到5亿美金的市场规模。
3)相关技术或产品/样品图片材料9.项目名称: 可降解蚕丝蛋白1)成果简介:从天然蚕茧中提取蚕丝蛋白,开发再成型工艺制备蚕丝蛋白骨钉和连接片。
该新型蚕丝蛋白医疗器件具有力学强度和降解速率可调、稳定并释放活性药物、与核磁共振成像等医学检测手段完美兼容等优点,并在长达1年的犬类临床前实验中验证了优良的颅骨再固定功能和生物兼容性。
2)市场前景及效益分析:这种基于天然生物蛋白的骨钉和连接片弥补了现有金属类、生物陶瓷类以及化学合成聚合物类材料的缺陷,是未来人体植入医疗材料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