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考试手册语文科解读(二)

合集下载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详解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详解

BD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6分) 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 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 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 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 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中遭 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 怨尤。
A
试题分析: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 法错误。(原文第二段) 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 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 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 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 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 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 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10.对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 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 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 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 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 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 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 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 得降之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 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的答题区间, 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 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 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 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 可知D项说法的错误。

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字版)

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字版)

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字版)导读:本文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字版),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六月艳阳天,高考如期至。

十年寒窗苦,朝朝不停歇。

平稳保心态,从容应对答。

坚持得胜利,金榜必题名!高考频道带来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字版),祝你高考大捷!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2017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

2017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徐其凤1试卷结构的变化与大家的预期一致: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

文学类文本一选择(四选一,分值3),二简答(分值5、6);实用性文本二选择(四选一,分值3;五选二,分值5),一简答(分值4);诗歌鉴赏一选择(五选二。

分值5)一简答(分值6);默写二小题,高初中各一篇(前三后二句,分值3、2)。

2试题内容的变化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散文(林徽因《窗子以外》);实用性文本阅读:选择的是新闻类阅读文本,两段关于垃圾分类的消息(一出自新华网,一出自《人民日报》),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表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19题,考查语言得体,体现考点的覆盖与轮替;21题,考查推断错误,创新性强。

3试题难度和考查导向古诗文和语言运用难易适中。

古诗文阅读:突出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考查,文言文选自《后汉书赵熹传》,突出人物的责任、担当、忠诚、仁义等优秀品质。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对尾联典故的赏析)与简答题(对首联表现的诗人性格的分析)都秉承往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考查,淡化程式化的技巧分析。

语言运用:真正体现语言的运用性,不仅是语言知识,更凸显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考察。

更突出语言使用的逻辑性(21题)。

强化了学科特征。

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题点评今年,我重点关注了现代问阅读和语言表达题。

这两个板块从选材、内容、题型和考核点方面都很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一、选材变化大1、实用类阅读选材有变化。

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实用类文本选的都是传记文学文本,今年考的是新闻体裁的文本,涉及的是有关垃圾分类处理的两段文字,是复合型文本,复合型文本是第一次在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中出现。

2、文学类阅读选材有变化。

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文学类文本选的都是小说,今年考的是林微因的《窗子以外》这篇名家散文。

二、选文内容考究,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强,真正体现了高考不光是一种甄别和选拔,对考生和社会而言,更是一种学习和提升。

《高考考试大纲》(2017版) 语文学科解读

《高考考试大纲》(2017版) 语文学科解读

《高考考试大纲》(2017版)语文学科解读《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学科,从考核目标到考试内容,较2016年《考试大纲》都有很大变化;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的变化1、完善考核目标,体现素养导向2017年《考试大纲》语文学科中关于四个层级考核能力目标的表述有较大变化。

关于识记。

2016《考试大纲》表述为“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2017《考试大纲》表述变化为“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关于理解。

2016《考试大纲》表述为“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2017《考试大纲》表述变化为“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关于分析综合。

2016《考试大纲》表述为“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2017《考试大纲》表述变化为“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关于探究。

2016《考试大纲》表述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2017《考试大纲》表述变化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2016《考试大纲》对能力考核目标仅有简单的解释和界定,新修订的2017《考试大纲》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便于师生理解和复习备考。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试题与答案与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试题与答案与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试题与答案与解析绝密★启用前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及全面解读

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及全面解读

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及全面解读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修订和颁布年度考试大纲是一项例行工作。

昨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修订、审定,并予以公布。

考试大纲语文科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卷二详解版完整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卷二详解版完整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二卷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1A)(3A)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2A)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1B)(3B)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2B)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由此可见,文章围绕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的) (3B)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1C)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2语文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

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6.【答案】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2017年普通高考语文考纲解读

2017年普通高考语文考纲解读

2017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2013-2016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不论是考试性质还是考试内容,均保持一致,在试卷结构及命题的内容范围上趋稳定态势。

然而,2017年的考试大纲较之前有非常大的改动。

一、考纲变动1、2017年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摸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2、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二、题型调整此前,相对稳定的题型顺序和分值为:现代文阅读(9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20分)、诗歌(11分)、默写(6分)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语言文字运用(9分+11分)作文(60分)而调整之后的题型顺序和分值为: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20分)、诗歌(11分)、默写(5分)语言文字运用(9分+11分)作文(60分)PS:现代文阅读扎堆出现在试卷前半部分,会影响做题速度,导致前松后紧,也有可能降低后面做题的质量。

三、现代文阅读难度可能会降低阅读量增加,但是习题难度可能会降低。

2013-2016年,实际上只有两道现代文阅读,2017年变为三道,学生2.5小时内原本的全篇阅读量为7000~8000字,增加一道文本阅读题后,这个数字将突破10000,然而语文考试的答题时间不可能再增加。

1、论述类:由原来的“一般论述类”调整为“中外论述类文本”,例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

2、文学类:增加了难度为B的理解,意味着可能出现难度较低的题目(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可参考2007-2009年的文学文本题型。

在体裁选择方面,应该依然以小说(2010-2016)和散文(2007-2009)为主,受体裁限制,诗歌、戏剧的可能性不大。

3、实用类:将原本的“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调整为“新闻、传记……”,在调整之前,2010-2016年均考的人物传记,而且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题型,2017年新考纲预示有可能出现新闻,题型参照传记。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Ⅱ)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及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真题及答案官方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真题及答案官方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真题及答案官方
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数学复习资料高考英语复习资料高考文综复习资料高考理综复习资料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高考数学模拟试题高考英语模拟试题高考文综模拟试题高考理综模拟试题高中学习方法高考复习方法高考状元学习方法高考饮食攻略高考励志名言高考过后,青春的年华就像也随着那一张高考试卷被上帝收走,2017年高考结束,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公布了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真题及答案官方版解析,无论高考后的人生如何,请不要忘记曾经的努力,请继续关注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西藏、海南
下载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解读(二)上一次已经解读过2017年《考试手册》语文学科“积累应用”和“社科类现代文”的部分考点,今天我们接着上次的内容,继续解读,仍然是结合2017年的一模卷进行。

2017年解读例题社科类现代文Ⅱ.运用Ⅱ.1 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

不是今年的新题型,但是第一次在《考试手册》中做明确的要求。

崇明区:5.把下面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⑴那么克服一下一味‚向内看‛,一味‚小情调‛⑵其实只要不是生性襟怀封闭⑶到‚十字路口‛去感受一点社稷天下的脉息,吸取一点生活营养⑷动笔前向‚门外‛多看几眼是很自然的事情⑸如果自身还有一个‚作家‛的名号⑹就更其合理和必要了A.⑵⑷⑶⑹⑸⑴B.⑵⑷⑸⑴⑶⑹C.⑸⑴⑹⑷⑶⑵D.⑸⑵⑴⑹⑷⑶说明:句子排序题是近三四年常考的题目,解这类题目的时候需要两点——1、注意排序句和文章的衔接;2、排序句本身内部的逻辑关系。

Ⅱ.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常规题,与以往的要求也完全一致。

松江区:9.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说明:句段作用分析题属于常规题,同时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作答。

Ⅱ.3 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第一次明确提出的考试要求,是对之前“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考点的细化,所用方法的作用分析属于常规考点,但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则比较新。

杨浦区:3、请说明结构图在文中的作用。

(3分)说明:这一考点的典型体现。

结构图的作用属于对所使用材料的作用分析,回答的时候需要注意列图表这一说明方法的答题术语,同时还要能结合内容来分析。

Ⅱ.4 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

这是对结构把握的要求的提升,也是此前“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这一考点要求的细化。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Ⅱ.5 分析作者态度、写作意图。

常规考点,由于现在按照文体将测量目标分开,因此该考点针对社科类现代文增加了“分析作者态度”这一点。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Ⅱ.6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针对社科类阅读第一次明确提出考试要求。

普陀区:7、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哪一方的总结陈词更能打动你?请从论述的结构、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感染力中任选两方面做一个评析。

(6分)说明:本题综合性较强,其中语言感染力就是对语言特点的分析。

Ⅱ.7 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常规考点。

奉贤区:5. 对第④段‚沙化‛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表现出很多人的情感格局正变得越来越小。

B. 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情感变得坚硬和劣质。

C. 用化虚为实的手法,突出了恶质情感对于社会伦理的巨大伤害。

D. 用比拟的手法,凸显了由于价值真空而导致的情感‚荒漠化‛。

说明: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做这类题目需要概念清晰,明确有哪些表达方式及写作手法,并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或判断。

社科类现代文Ⅲ.综合Ⅲ.1 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的逻辑性。

新考点,也体现出社科类现代文的命题特色。

普陀区:7、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哪一方的总结陈词更能打动你?请从论述的结构、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感染力中任选两方面做一个评析。

(6分)说明:本题综合性较强,对逻辑的严谨评析就是属于这一考点。

Ⅲ.2 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

常规考点,但与此前的要求略有区别。

长宁区:9.你是否赞同本文关于语言输入系统的观点和看法?请说明理由。

(4分)说明:本题属于此类考点的典型题型,需要学生能准确把握原文的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Ⅲ.3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常规考点,今年不少区结合图表题,考查了这一考点。

杨浦区:4、第(4)段(A)(B)(C)(D)项中哪两项能从上面‚2015年度中国艺术品产业的规模结构图‛中推断出来?(2分)说明:属于与图表题结合的内容推断题,做这类题目,需要学生能正确把握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表头、图例等内容。

Ⅲ.4 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探究”这一考点第一次出现在2015年,今年对这一要求更加细化,不再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而要能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更加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徐汇区:7.依据文意,为‚摩拜单车,想跑赢‘最后一公里’‛给出你的建议。

(5分)说明:本题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考虑文本信息和图表信息,并能对指定问题“跑赢‘最后一公里’”提出自己的见解。

前面的专题我们已经将2017年《考试手册》语文学科“积累应用”和“社科类现代文”两大板块的考点解读完毕,今天开始解读“文学类现代文”板块的考点,仍然是结合2017年的一模卷进行。

2017年解读例题文学类现代文Ⅰ.理解Ⅰ.1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常规考点,对要求的表述也与往年无异。

普陀区:8.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

(3分)说明:做这类题目需要注意解题步骤,先将词语或句子还原到原文中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Ⅰ.2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

相较于2016年“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来说,本考点的要求更加细化。

金山区:12.概述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的‚野趣‛。

(3分)说明: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抓住题干指向,要求概述“野趣”,而后根据指向圈定范围,对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划分,最后逐条进行概括。

Ⅰ.3 概括对象特点、作品主旨、核心思想。

细化的考点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是要概括主旨,还对对象特点的概括提出了要求。

浦东新区:11.结合文中语句,分析风雨夜的出租车司机形象。

(4分)说明:人物形象的分析就属于概括对象特点这一范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抓主要事件、抓人物描写、抓环境描写等进行。

Ⅰ.4 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的线索和思路。

2016年相似的考点是“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可见要求更加细致,并且有着明显的不同。

今年的一模卷里,散文阅读中考查行文思路的题目也比较热门。

宝山区:13.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5分)说明:对文章结构特点的分析要建立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上,需要将文章进行段落划分,进而逐一进行概括与分析。

Ⅱ.运用Ⅱ.1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常规考点,对要求的表述也与往年无异。

徐汇区:8.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说明:此类作用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作答。

Ⅱ.2 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

新考点,尤其是组材特点的分析。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Ⅱ.3 分析作品各部分间的联系。

这是对结构把握的要求的提升,也是此前“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这一考点要求的细化。

松江区:14.第④段和第⑧段两处写到‚与世界无关‛的作用是什么?(3分)说明:做这类题目,不仅要从每一个部分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更要将各部分内容放在一起,去思考其内在逻辑关系,是层进?转折?并列?再完整作答。

Ⅱ.4 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

新考点,该命题要求也很好地体现出了文学类现代文的特点。

奉贤区:13.散文围绕标题‚我心归去‛层层推进,颇具匠心,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说明: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写的人、事、物或景,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感情、志趣、道理,进而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道题在题干中已经有明确的指向“层层推进”,所以顺着这个指向进行思考,会更有解题思路。

Ⅱ.5 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比2016年的“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这一要求增加了对写作背景的分析。

青浦区:15.简析作者对王小波的丰富感情。

(4分)说明:属于这类题目的典型题型,本题在出题的时候已经给定了4条横线,更利于学生逐条进行分析与把握。

做这类题目可以根据文章所写的事情逐一体会作者的感情。

Ⅲ.综合Ⅲ.1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

将2016年“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考点进行了拆分,更加细化。

今年一模卷里考查语言特点的题目也不在少数。

长宁区:13.以第⑩或第⑪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说明:属于这一考点的典型题型,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从作品使用的修辞、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口语化特点等诸多方面去考量。

Ⅲ.2 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

新考点,相较于此前的分析结构来说,需要学生对构思特点进行赏析,要求和难度都加大了。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Ⅲ.3 赏析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常规考点。

宝山区1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

(4分)说明:属于这类题目的典型题型。

对表现手法的鉴赏首先需要明确概念,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其次要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注意一些答题术语的使用。

Ⅲ.4 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修辞效果。

不是新考点,但明确了考查修辞的效果,2016年对修辞的考查要求属于“识记与理解”层级,而现在放在了“综合”层级,注重考查鉴赏能力。

崇明区11.第⑦段画线句巧用修辞,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分)说明:对修辞的鉴赏其实并不属于新考题,从初中阶段就开始训练了。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修辞手法有哪些,其次要能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同样也要注意一些答题术语与固定格式的使用。

Ⅲ.5 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2016年的要求是“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而今年对艺术形象的考查侧重于“评价”而非“鉴赏”,要求略有不同。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Ⅲ.6 评价作品使用的手法。

是对2016年“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考点的细化。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Ⅲ.7 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同样是对2016年“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考点的细化,并结合了往年的考试要求,做了增补。

杨浦区:11、文中的‚客‛已不仅仅局限于‚客家‛。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加以说明。

(4分)说明: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进而根据题干指向进行分析与评价。

Ⅲ.8 根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

常规考点。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Ⅲ.9 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

是对2016年“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这一考点的细化,并提升了要求,需要形成自己的见解。

崇明区:13.作者认为今天生活在发达地区的孩子缺少一片属于自己的野地,因此会有一些缺失,请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

(4分)说明:属于文学类现代文探究题的典型题型。

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次需要抓题干指向进行探究。

(未完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