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21T10:54:07.2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作者:陈薇
[导读]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开采行为也日渐频繁,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所带来的地质灾害也更加严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青岛地质勘查院山东青岛 266109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开采行为也日渐频繁,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所带来的地质灾害也更加严重。大规模、高频率的开采行为,会导致地面崩溃、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近些年,国家地质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发重视,结合现阶段存在于地灾防治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完善和制定新的防治对策显得更加紧迫。
关键词:地质防治;问题;对策
引言
地灾防治工作与人民利益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随着我国地灾爆发频率的增多,强化地灾防治力度,客观分析现阶段存在于地灾防治工作中的问题,是完善防治策略,提高防治实效的关键。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对地灾防治工作的研究,积极引入高新科技以及优秀人才,真正将我国地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工作量大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经度跨度大、纬度范围广,因此地质条件复杂、常见山区丘陵,因此地质条件不稳定性强,更有部分区域位于地震带,近年来地震发生频繁。在经济科技的影响下,部分山区居民受地质灾害影响加剧,全球变暖的影响更使得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历史记载。多种原因影响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加重、充满挑战、工作量加大,与此同时,交通不便性也大大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难度。
1.2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不强
我国地质灾发生率害明显增加,因此提升居民的抗灾能力,成为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实际生活中,缺乏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力度,导致部分群众缺乏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防灾能力较弱,缺乏基础知识、缺乏科学方法。同时偏远地区居民的防治工作更落后,封建理念残余影响,导致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缺乏针对性。大部分煤矿开发、厂房修建、隧道修筑多位于山区、偏远地区,此时不良行为、劈山开路、拦水造坝等行为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1.3 防范工作某些环节薄弱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城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技术存在低于差异性,部分不发达区域常常忽略对地质灾害的方法,技术指导、人员配置、资源支持等方面都难以达到防治标准。除此之外,大部分城乡建设企业过度重视效率及结果,忽视质量的重要性,导致违章施工、不合格工程的存在大大加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如诱发地质坍塌等,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同时,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防治难度。
2.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2.1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相关部门可编制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同时编制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等,向下属机构、相关机关部门、区域等进行贯彻落实。当已发生地质灾害时,应做好监督调查工作,组织专项调查小组设置专业管理人员,绘制编纂本区域内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手册、自救方法手册等,向社区、趋紧进行发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通过在手册中涉及撤离方案、记录撤离路线等,强化群众的安全保护意识,保证突发状况时,撤离有序进行。
完善全面的预警规章制度是防治地理灾害的有效预防措施,其中规章制度的设立应当全面化,包括:对防治汛期值班制度的明确规定、对地质灾害汛期危险点的巡查、报险制度、地质灾害治理监测人员责任制度、岗位任命制、奖惩制度、信息资料、汇编、监督上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预防预报制度、预警告示制度等,设计相关规章制度时,应到进行明确的工作划分、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及时嘉奖优秀工作人员给,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认真性。提升地灾防治的高效性。
2.2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是动态化的、多元化的,既包括技术方法的监测又包括行政方面的预警。预警机制的高效运行可大大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对此,首先要及时、准确捕捉地质灾害放生前后的预兆信息,为处理地质灾害应得充分处理时间。利用预警机制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应急处理、灾害规避、灾害救援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撑,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地质灾害的损害。在此过程中,要通过预警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分享,为其他区域提供预警经验,使其结合本地事情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理制度。由此可见,高效、全面、可执行的预警机制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与损耗。
2.3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便是进行前期系统监测,对存在危险隐患的区域进行及时停工或组织撤离,以统一的标准保证撤离的顺利性。在条件允许时,可结合消防措施与工程建设措施,将隐患威胁降到最低。在此基础上,要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统一基础资源为公共应急机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相关装备设施、应用技术设备等完善应急系统。保证发生地质灾害时,可迅速传递准确的相关信息,实现资源的及时调度,为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大大提升灾害防范高效性,当灾害发生时服务高效化、科学化、有序化,为抗震救灾提供高效功效服务。
3灾难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3.1防治滑坡的发生应做好充分的预警,可通过设置路障、排水沟等阻断滑坡向居民区流入,避免其对农田造成影响,防治水流冲刷导致滑坡,避免发生巨大损失。当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时,应迅速奔跑至垂直滑坡方向的高处,避免顺向而逃。开展挖掘作业时,要避开山区坡体,避免干扰地下水活动,有效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
3.2对可能发生崩塌的隐患区进行勘探、预警、设计安全撤离计划,防护山体陡坡时要及时消除崩塌存在的危险,提前进行撤离备案。不同坡度破体进行专业勘测,组织专业团队对勘测进行灵活分析与处理。
3.3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针对泥石流的迅速性、突发性制定高效的预防方案。相关管理机构应当提前做好重点地区的预防对策及撤离方案,对泥石流频发地区进行土壤加固、植树造林、泥沙过滤等,有效的降低泥石流的冲击速度及性能,降低地质灾害的损失。对此可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