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优秀教案
跳水教学设计(精选9篇)

跳水教学设计(精选9篇)《跳水》教案篇一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习过程: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五、学习五、六自然段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
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跳水》教案篇二体育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宜幼儿的体育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幼儿体质,减少生病的几率。
一、活动目标1.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2.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二、活动准备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三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三、活动过程1.开始部分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
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2.基本部分(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
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
《跳水》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跳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2)学会珍惜生命,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跳水》是一篇惊险刺激的短篇故事,讲述了小男孩丹尼在海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海中,被海豚救起的故事。
故事情节紧张,引人入胜,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海边风光,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生命,遵守规则,培养责任感。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珍惜生命,遵守规则”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存在理解困难?4. 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有哪些?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5. 针对本节课的不足,如何在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他们对“珍惜生命,遵守规则”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跳水》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跳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跳水》的情节和主题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思3.掌握生词和课文中的重点词语4.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思辨能力二、教学重点1.理解《跳水》的情节2.正确朗读课文3.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4.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教学准备1.课文《跳水》的课本2.录音机或其他播放设备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4.课堂教学设计表格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教具,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步:学习课文1.听录音,学生跟读,纠正发音。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拆分课文,让学生逐句朗读,并解释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课文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或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课文填空1.准备一些句子,挖空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填空。
2.学生完成填空后进行答案讲解,巩固课文内容。
第五步:课文表演1.学生分组,编排课文的小剧场表演。
2.学生展示表演,全班同学观看并评价。
五、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回答问题,检查重点概念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跳水》2.完成课后习题以上内容为“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跳水》教案”的指导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跳水》教案设计范文

《跳水》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跳水》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自我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跳水》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讲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跳水》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思想的领会。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跳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预习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跳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提高写作水平。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跳水》,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收获等。
《跳水》教案(优秀5篇)

《跳水》教案(优秀5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跳水》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跳水》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4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2、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3、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重难点分析:1、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的办法?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其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跳水,让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展示2、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展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谈初读课文的印象。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脉络。
课件展示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交流初读印象。
(1)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的横木遇到了危险。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2)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三、质疑问难,师生交流。
1、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课件展示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课件展示3、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课件展示四、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跳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跳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语文《跳水》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
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1、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
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
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
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
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
指名到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
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跳水教学设计(优秀10篇)

跳水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漂亮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跳水教学设计(优秀10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跳水教学设计篇一一、板书画——激趣引学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
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
紧接着问:课文的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
分两步进行: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
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高潮)猴子逗孩子摇晃、发抖险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
《跳水》教案

《跳水》教案•相关推荐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创设情景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文《跳水》。
(板书课题)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引导学生看课题想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例如:谁跳水?调试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生字,并在文中标出。
同桌之间互读生字及生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2、讨论故事的主要内容。
3、找生回答,教师随之板书:猴子撕帽子孩子爬上桅杆。
孩子走到横木上遇到危险。
船长开枪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巩固延伸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布置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合作探究,研读重点段落教学过程: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学习重点段落。
1、读课文,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2、投影显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教师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学生接着说“放肆”的结果。
学生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教师揭示“放肆”的结果。
用“显然”说一句话。
3、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
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体会体会,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投影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即使它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同位讨论: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即使拿到了帽子,结果会怎样。
跳水教案《跳水》教案(优秀9篇)

跳水教案《跳水》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跳水》教案【优秀9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跳水》教案篇一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样引起的?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问题,以学定教。
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较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4、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
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
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
6、小结: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较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
跳水教学设计优秀5篇

跳水教学设计优秀5篇跳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最终使孩子转危为安。
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景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资料。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跳水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样跳?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境?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一惊险场景?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景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6、故事写到这儿,就到达了?d?d高潮。
板书:高潮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明白什么?板书:怎样办?结果?8、怎样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9、你是从哪儿明白的?板书: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
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境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明白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一三、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
跳水教案 《跳水》教案(优秀6篇)

跳水教案《跳水》教案(优秀6篇)《跳水》教案篇一《跳水》原文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同时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
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跳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优秀5篇

【《跳水》优秀教学设计】《跳水》教案优秀5篇《跳水》优秀教学设计篇一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演示gai课件1]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
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
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导语:故事又是怎样发展?如何结束?事物间的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继续看画面。
[演示gal课件2]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
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附图{图}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
下面以2000年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动――创新教育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老师板书:拿帽开枪转身 40秒钟)导语,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会读书,爱动脑筋。
那么,这些问题由谁来解决?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小组争先发言:(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
(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学生想象回答:(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真气人,孩子怎么想?(学生想象回答:(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
《跳水》教案(优秀4篇)

《跳水》教案(优秀4篇)《跳水》语文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xià hu “龇”的读音zī“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课文中指明白。
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
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
然后交流。
板书: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跳水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跳水》教学设计(精选5篇)

《跳水》教学设计(精选5篇)《跳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1、弄清楚孩子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
2、体会孩子站在横木顶端时的危险处境以及得救的过程,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学准备:1、学生:(1)预习课文(2)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电脑课件:a、跳水的图片b、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猴子、孩子。
c、孩子追猴子走向最高的横木d、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摇摇晃晃e、船长举枪射击f、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起、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出示课件a)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板书:跳水)《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收集到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快速阅读课文,把他们请出来吧!(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2)用几个词说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戏弄、戏弄、追、命令、跳水、得救)二、读讲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2———6自然段(1)(出示课件b,边放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的大海上,一艘帆船往回航行,水手们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水手们拿它取乐,可隔了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2)(出示课件c: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爬向桅杆顶端)咦,这孩子怎么会爬上桅杆去了呢?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从文中圈出是什么导致他心情的变化的。
2024年【统编教案】五下第17课《跳水》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教案】五下第17课《跳水》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23页至第25页,课文讲述了跳水运动的基本技巧以及跳水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跳水运动的基本技巧,掌握课文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品质,增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跳水技巧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跳水运动的基本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跳水比赛视频,激发学生对跳水运动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课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跳水运动的基本技巧。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跳水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并描述动作要领。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例题,讲解跳水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随堂练习:设计跳水技巧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跳水》2. 生字词:略3. 跳水技巧: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描述跳水运动的基本技巧。
答案:跳水运动的基本技巧包括起跳、空中动作和入水三个环节。
起跳时要用力向上跃起,空中动作要保持身体稳定,入水时要尽量减少水花。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跳水运动的基本技巧。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看跳水比赛视频,了解我国跳水运动员的优秀表现,激发他们对跳水运动的热爱。
第17课《跳水》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跳水运动的基本知识、技巧和它在体育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跳水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于心,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参与体育活动,都能有所启发。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在讲解“跳板”一词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跳板的实物和作用,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教学难点
-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背后的体育精神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教师引导和解读。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和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练习来突破。
-生字词的书写与运用:部分生字词的书写可能对学生构成挑战,教师需提供正确书写示范和练习机会。
-合作学习的组织: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分享观点,提高讨论效率,是教学难点之一。
举例:在解析课文深意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作者通过跳水运动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精神是什么?”并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17课《跳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看过跳水比赛吗?对跳水有什么样的印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跳水运动的奥秘。
-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应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跳水运动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的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需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
《跳水》教案(优秀4篇)

《跳水》教案(优秀4篇)《跳水》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认、会用。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文题目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吗?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给小朋友们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齐读课文题目二、自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认真读课文,想个办法个让别的同学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1)介绍课文主要内容(2)列提纲或小标题(3)画图(4)小组表演(三)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或图示法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1.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读写下的感受3.讨论:你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五)分组读课文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小组内相互解答。
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
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时就学目标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就学过程(一)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文题目。
2.用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了?孩子为什么会到那个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3.读课文,完成跳水图。
(1)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进行的。
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2)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指名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4)师生交流。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具体表现在文中拿起地方?找出有关句子1.趣:猴子的、淘气、顽皮。
《跳水》教案(优秀8篇)

《跳水》教案(优秀8篇)《跳水》教案篇一重点语段:“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跳水》第一节)教学设计: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呢?“取乐”导致猴子怎么样?3.从哪里看出猴子“放肆”?4.“因而”是什么意思?会换词吗?5.请找一句话概括这节大意。
6.填空:因为《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____,所以水手们____,导致猴子____。
这一节交代了环境与____及____之间的联系。
训练目的: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引导他们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
对于跳水训练心得体会篇二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谈话: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出示:取乐放肆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出示:桅杆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出示:不知所措提问:什么意思?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
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部编统编五下语文17 跳水 名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课件

部编统编五下语文17 跳水名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课件跳水名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课件教学目标:1. 了解跳水项目的基本规则和技术要领;2. 学习跳水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 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协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勇敢、自信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跳水项目的基本规则和技术要领;2. 跳水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跳水项目的技术要求的理解和掌握;2. 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跳水器材、示范视频等;2. 学生准备:运动服、运动鞋、水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为跳水,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教师通过播放跳水项目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对跳水的兴趣。
二、讲解跳水项目的基本规则和技术要领(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跳水项目的基本规则,包括比赛规则、计分规则等;2. 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跳水项目的技术要领,包括起跳、姿势、入水等。
三、示范和练习跳水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实际示范向学生展示跳水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包括跳板蹲姿、起跳动作、身体姿势、入水姿势等;2.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教师逐个指导学生的动作和技巧。
四、小组合作练习和表演(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跳水动作进行练习;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指导,提高跳水技术;3.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跳水表演,教师进行点评和评分。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跳水项目的基本规则、技术要领和动作技巧;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跳水项目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课堂延伸(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跳水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著名跳水选手的成就;2.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跳水比赛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跳水项目的基本规则和技术要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际练习和表演,提高了自己的跳水技术和团队合作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跳水》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敪案及敪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内容
•课题:《跳水》
•课型:阅读课
•课时:1课时
2. 教学目标
•能够读懂课文《跳水》;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
•能够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并能够正确使用;
•能够表达自己对跳水的想法,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难点: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词用法。
4. 教学准备
•课文《跳水》的教材;
•课文学习笔记。
5.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观看跳水比赛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呈现】
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注重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讲解】
解释课文中的生词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
让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操练】
让学生做相关练习,巩固课文内容并加深理解。
【归纳】
总结课文要点,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敪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较高,表达了对跳水这项运动的浓厚兴趣。
但在课文中某些生词的解释上,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生词的拓展理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表达方面
仍需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更
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跳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4.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5.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2.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图片引入: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育活动吗?(跳水)你们喜欢看跳水吗?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走近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2.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航:舟字上撇要短、下框窄长、中横稍向上提,亢字横稍长、弯钩的钩向上提。
帽:巾字下框窄小、中竖要长,上边日字扁宽,下边是目字要窄长、里边是两横。
逗:先写豆字、再写辶。
豆字要窄、下横稍长,辶的横折折撇要窄、捺要长。
钩:左右匀称,钅的竖提不能连接上横,勾字横短折竖要长、注意里边别写错。
咧:列字是左右结构、上横要短、上撇短下撇要长,右边竖钩的竖要长。
鸥:区字右框短窄、里边的点稍长有力,鸟字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些。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当堂检测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点)3.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难点)二、品读释疑1.船长是个怎样的人?2.讨论交流:船上的水手在干什么?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无所事事,才有时间逗猴子玩。
3.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猴子和人熟悉,人们心情很放松。
4.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第一段去掉可以吗?为什么?(2)不可以。
因为这一段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写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等,为下文做铺垫。
5.拓展:说说水手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开始有了水手取乐猴子,才会有猴子摘撕孩子的帽子,再加上水手的大笑,更让孩子觉得没面子,所以追猴子,爬到了横木的最高端,处于危险的境地。
6.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踏入险境的?(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猴子找了个年龄小的孩子逗乐。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3)“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猴子为什么这么放肆地气孩子?因为它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不会对它怎么样,还觉得逗引一个小孩更能取乐,所以就放肆了。
(4)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点明孩子和水手的不同表现。
②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为猴子放肆撕咬他的帽子,任凭他怎么喊叫都不听,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去追猴子。
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5)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
(6)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①孩子气极了,不顾后果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②水手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此时他们可能会想什么?因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生命危险。
玩笑开大了,怎么光顾拿猴子取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保护好孩子呢?7.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孩子往下一看,这么高,也感觉到害怕了,吓得两腿发抖了。
8.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船长看到儿子有危险,立刻想到让孩子跳水。
9.讨论交流:船长为何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从“刚”可以看出孩子反映快,能理解爸爸的意图。
(2)船长真会对儿子开枪吗?你可以看出船长有怎样的品质?不会,因为他爱儿子,才会想到用这种办法救人。
也只有他才会想到用这种办法救人。
跳水是救儿子的最好办法,他这是在逼迫孩子跳水。
船长有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10.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把孩子跳到海里的情景描述了出来。
11.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前后半句,大家觉得是否矛盾?破折号表示意思转折。
前后半句并不矛盾。
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
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不安。
12.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孩子获救了,从“立刻”一词可以看出水手们救人心切,施救本领高。
13.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课后第2题)“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因水手拿它取乐而更加放肆,拿走了孩子的帽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笑得更欢了”,水手们一再大笑让孩子越来越生气,于是他不顾一切去追赶猴子,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才有了后面孩子陷入危险的情节以及如何救孩子的高潮等。
14.讨论交流:从船长的表现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遇事要沉着冷静,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15.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课后第1题)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救孩子)16.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课后第3题)孩子只要一犹豫就有失足的危险,一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等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还有失足丧命的危险。
但是往水里跳就有生的希望,因为甲板上的水手们都熟悉水性,孩子一落水,水手就去施救,所以,船长的办法最好。
17.阅读方法解密:认识事物联系,深入理解课文方法: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认清事物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运用:文中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水手逗猴子,猴子惹孩子,孩子危险,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入水救孩子。
抓住这些练习,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3.写作方法:写出人物表现,推动情节发展(1)本文中,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放肆,孩子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陷入险境,最后孩子跳水被水手救起,水手的表现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写作时,抓住与故事内容息息相关的人物,写出他们的表现,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练一练:写一个故事片段,通过描写人物的表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课堂小结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
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
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四、课堂拓展推荐阅读:《这办法真巧妙》五、当堂检测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