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弹性力学问题的解法
合集下载
弹性力学第四章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圆环或圆筒受均布压力(1)
q2 q1
边界条件:
圆环或圆筒受均布压力(2)
q2
q1
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不能求解A,B,
C。因此,需引入位移单值条件:
该项必须为零,否则在环上同一点有两 个不同的位移,故B=0
圆环或圆筒受均布压力(3)
பைடு நூலகம்q2
q1 因此,得到圆筒受均匀压力的拉梅 ( me,1795—1870 ,法国)解答:
小孔口问题的特点:
1.集中性,孔附近的应力远大于较远处的应力。
2.局部性,孔口附近的应力扰动主要发生在距孔 边1.5倍孔口尺寸的范围内。在此区域外,由于开 孔引起的应力扰动一般小于5%,可以忽略不计。
注:圆孔的应力集中程度较低,有凹尖角的孔口 应力集中程度较高,因此,在设计结构时应尽量 避免有凹尖角的孔口。
o
x 在仅有径向位移的情况下,段
P P’ A
PA没有转动,因此:
A’
B
C
y
B’
极坐标中的几何方程(5)
— 纯环向位移下的线应变
o
x
很小,导致P’’A’’与PA
P P’’
的差别可以忽略,因此:
A
B B’’
D
D’
A’’
y
极坐标中的几何方程(6)
— 纯环向位移下的切应变
o
x
P
P’’
A
B B’’
D
D’
A’’
阶,因此假定:
半面体在边界上受集中力(2)
F
ao
c
ρ
代入极坐标中的相容方程:
b
得到:
半面体在边界上受集中力(3)
代入:
F
ao
弹性力学第四章: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2
π 2
r
σr +P θ 3σr −σθ 2σcos θ
x3 σx =− π (x2 + y2)2 2P xy2 σy =− π (x2 + y2)2 2P x2 y τxy =− π (x2 + y2)2 2P
2. 位移分量
假定为平面应力情形。 假定为平面应力情形。其极坐标形式的物理方程为
P
O y
由楔形体受集中力的情形, 由楔形体受集中力的情形,可以得到 P
O y
(令 β =0 ,α =π) : 2P cosθ σr = − ( ) π r (4-26) ) σθ =0 —— 极坐标表示的应力分量 极坐标表示的应力分量 τrθ =τθr =0
利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应力转换式( ), ),可求得 利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应力转换式(4-7),可求得
∂r ϕ = f (r)sinθ
θ
ϕ = f (r) (M =常 ) 数
ϕ = f (r)sinθ ϕ = f (r)cosθ (M = P⋅rsinθ) (M =M+P⋅rcosθ)
附1:曲梁应力函数确定的基本方法 :
思路: 思路: 与直梁确定应力函数的方法类似, 与直梁确定应力函数的方法类似,借且于 梁截面上应力与内力 弯矩、剪力) 应力与内力( 梁截面上应力与内力(弯矩、剪力)的关 应力与应力函数间微分关系, 系、应力与应力函数间微分关系,来推断 应力函数的分离变量形式。 应力函数的分离变量形式。 梁截面上的应力内力的关系: 梁截面上的应力内力的关系:
θ
M = Py = P⋅rsinθ
由材料力学初等理论,可知截面上正应力 由材料力学初等理论, 由此假定: 由此假定:
σθ ∝M(= P⋅rsinθ)
r
σr +P θ 3σr −σθ 2σcos θ
x3 σx =− π (x2 + y2)2 2P xy2 σy =− π (x2 + y2)2 2P x2 y τxy =− π (x2 + y2)2 2P
2. 位移分量
假定为平面应力情形。 假定为平面应力情形。其极坐标形式的物理方程为
P
O y
由楔形体受集中力的情形, 由楔形体受集中力的情形,可以得到 P
O y
(令 β =0 ,α =π) : 2P cosθ σr = − ( ) π r (4-26) ) σθ =0 —— 极坐标表示的应力分量 极坐标表示的应力分量 τrθ =τθr =0
利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应力转换式( ), ),可求得 利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应力转换式(4-7),可求得
∂r ϕ = f (r)sinθ
θ
ϕ = f (r) (M =常 ) 数
ϕ = f (r)sinθ ϕ = f (r)cosθ (M = P⋅rsinθ) (M =M+P⋅rcosθ)
附1:曲梁应力函数确定的基本方法 :
思路: 思路: 与直梁确定应力函数的方法类似, 与直梁确定应力函数的方法类似,借且于 梁截面上应力与内力 弯矩、剪力) 应力与内力( 梁截面上应力与内力(弯矩、剪力)的关 应力与应力函数间微分关系, 系、应力与应力函数间微分关系,来推断 应力函数的分离变量形式。 应力函数的分离变量形式。 梁截面上的应力内力的关系: 梁截面上的应力内力的关系:
θ
M = Py = P⋅rsinθ
由材料力学初等理论,可知截面上正应力 由材料力学初等理论, 由此假定: 由此假定:
σθ ∝M(= P⋅rsinθ)
有限元经典PPT第4章
Pii Kiiui
Ki1u1 Ki2u2 Kiiui K u i,i1 i1
ui
n
Kiiui Kiiui
Kiju j
4.1.2 平面应力问题有限元的基本思想和瑞雷-里兹法
v3 f3y
3
u3
f3x
f1y v1 u1
1 f1x
v2 f2y u2
2 f2x
给定一个三角形单元和作用在角点上 的六个力,要求得六个角点的位移。 或者是要求三角形角点发生指定的位 移,在三角形三个角点如何加力?
很显然,问题的精确解很困难。采用 瑞雷-里兹法求近似式解
e号单元的三个节点I,j,k的力对应的 力的平衡方程是第2i-1,2i;2j-1,2j;2k1,2k个平衡方程
e号单元的三个节点I,j,k的位移是第 2i-1,2i;2j-1,2j;2k-1,2k个未知数
弹性模量:E 横截面积:A
1
1 L
2
2L
3
局部系单元刚度阵:
k
1
EA L
1 -1
-1
1
2 集成总刚:
0 1
解得:
ux uy
L EA
3.8284L
EA
i
j
第一类位移条件:
Ki1u1 Ki2u2 Kiiui Ki1ui1
ui 0
令: Kij 0 i j
m
vi 0
Kii 1
um 0
Pi 0
ui 0
第二类位移条件:um um
大数
充大数法: Kii Kii
第一步:求转换矩阵
k2
EA 1 2L -1
-1
1
P
cos 0
T sin
第4章_有限差分法.弹性力学
y xy
0
0
2 1 [(5 7 ) ( 6 8 )] xy 0 4h 2
可见,用差分法解平面 问题,共有两大任务:
一、建立差分方程 将(1-6~8)代入双调和 方程
4 4 4 2 2 2 4 0 4 x x y y
在结点3,x=x0-h, 在结点1, x=x0+h,代入(b) 得:
h2 2 f f f3 f 0 h 2 x 0 2 x 0
h2 2 f f f1 f 0 h 2 x 0 2 x 0
A A
B
(2 5)
从图易看出,式(2-3)右 边的积分式表示A与B之间的x方 向的面力之和;式(2-4)右边 的积分式表示A与B之间的y方向 的面力之和;式(2-5)右边的 积分式表示A与B之间的面力对 于B点的矩。
至此,我们解决了怎样 计算边界上各结点
, , x y
的值的问题。 至于边界外一行虚结点处 的值,则可用边界上
差分公式(1-1)及(1-3)是以相隔2h的两 结点处的函数值来表示中间结点处的一阶导数 值,可称为中点导数公式。 以相邻三结点处的函数值来表示一个端点 处的一阶导数值,可称为端点导数公式。 应当指出:中点导数公式与端点导数公式 相比,精度较高。因为前者反映了结点两边的 函数变化,而后者却只反映了结点一边的函数 变化。因此,我们总是尽可能应用前者,而只 有在无法应用前者时才不得不应用后者。
将式(b),(c)代入,整理得:
B B B A ( x B x A ) ( y B y A ) ( y B y ) p x d s ( x x B ) p y d s (d ) y A A x A A A , , , 为已知, 由式(d)及式(c)可见,设
弹性力学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s = sσ
(3) 多连体中的位移单值条件
§ 4-4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式
·问题的提出
工程中有些问题, 用极坐标计算方便, 但应力分量用直角坐 标表述更直观. 反之也存在.
由此需要对应力分量进行坐标变换.
§ 4-4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式
·坐标变换
已知 σx、σy、τxy , 求 σρ、συ、τρυ?
y
fρ τ + ∂τρυdρ ρυ ∂ρ ∂συ dυ συ+ ∂σρ ∂υ σρ+ dρ ∂τυρ C ∂ρ dυ τυρ+ ∂υ
B
fυ
§ 4-1 极坐标中的平衡微分方程
·平衡微分方程
x
υ dυ ρ
Σ Fρ = 0 :
συ
A
σρ τρυ P τυρ
∂σρ σρ+ dρ (ρ+dρ)dυ - σρ ρdυ ∂ρ ∂συ dυ - συ+ dυ dρ sin ∂υ 2 + τυρ+ - συ dρ sin
Σ Fυ = 0 :
συ = ?
§ 4-4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式
·坐标变换
συ = ?
将两坐标系下微元体组合
τyx σy σx συ
τυρ τxy
§ 4-4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式
·坐标变换
已知 σx、σy、τxy , 求 σρ、συ、τρυ?
O x
υ
τyx
σy σx
συ y
τυρ τxy
Σ Fυ = 0 :
O h/2 h/2 lqx源自(v)x=0, l = 0
应力边界条件: ( σy ) y=-h/2 = - q (τyx ) y=-h/2 = 0 ( σy ) y= h/2 = 0 (τyx ) y= h/2 = 0
弹性力学徐芝纶版第4章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比 较
1 f 0。 (a) x yx fx 0 x y
式(a)中第一、二、 四项与直角坐标的方 方程相似; 而第三项 分别由PB、AC面不 相等和PA、BC面不平 行引起。
为边界上已知的面力分量。
常数,或 常数,
故边界条件形式简单。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例:写出应力边界条件(集中力偶作用处为小边界) b a 0 d 0 0 a 0
a
b 0 b 0
0
q
2
2
0
0 0
l
q0
0
0
0
0
2
2
0
0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PB线应变 PB PB PC PB (ρ u ρ ) d υ ρ d υ u ρ ευ PB PB ρdυ ρ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PA转角 0, PB转角
O
d
x P
d
P
A
u
B C
u
A
u
d
y B ( u )d CB β tan u PC u d u ρ u ρ (u d υ) u ρ dυ υ υ ∴切应变为 ρ u d υ d
1.只有径向位移 u ,求形变。 P,A,B 变形后为 P', A', B', 在小变形假定 O x β 1 下, u P d d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x z y x yz
( xy yz zx ) 2 2 y
y z x y zx
( yz zx xy ) 2 2 z
z x y z xy
统一写成:
ij'kl kl'ij ik ' jl jl'ik 0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4.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6个应力: x、 y、 z、 xy、 yz、 zx 6个应变: x、 y、 z、 xy、 yz、 zx
3个位移: u、v、w
虽然方程数与未知函数数量相等。但这些方程都是偏微分方程, 求解时必须需要边界条件。
将(A)前三式相加:
x
y
z
1 E
[ x
y
z
2( x
y
z )]
1 2
E
(
x
y
z
)
记: x y z ii ui'i , x y z ii
则: 或:
1 2 E
3K
ii
1 2 E
ii
0
1 2
E
m
K E 体积弹性模量。
3(1 2)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4.1 广义虎克定律
三个平衡方程中有6个应力未知函数;几何方程中6个方程有三 个位移和6个应变未知函数。15个未知函数只有9个方程,差6个 方程。为了问题可解,需要建立6个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方程:
ij fij ( )
此方程在固体力学中称物理方程,或本构方程,其形式和系数
统一写成: ij 2Gij ij kk 2Gij ij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 xy yz zx ) 2 2 y
y z x y zx
( yz zx xy ) 2 2 z
z x y z xy
统一写成:
ij'kl kl'ij ik ' jl jl'ik 0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4.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6个应力: x、 y、 z、 xy、 yz、 zx 6个应变: x、 y、 z、 xy、 yz、 zx
3个位移: u、v、w
虽然方程数与未知函数数量相等。但这些方程都是偏微分方程, 求解时必须需要边界条件。
将(A)前三式相加:
x
y
z
1 E
[ x
y
z
2( x
y
z )]
1 2
E
(
x
y
z
)
记: x y z ii ui'i , x y z ii
则: 或:
1 2 E
3K
ii
1 2 E
ii
0
1 2
E
m
K E 体积弹性模量。
3(1 2)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4.1 广义虎克定律
三个平衡方程中有6个应力未知函数;几何方程中6个方程有三 个位移和6个应变未知函数。15个未知函数只有9个方程,差6个 方程。为了问题可解,需要建立6个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方程:
ij fij ( )
此方程在固体力学中称物理方程,或本构方程,其形式和系数
统一写成: ij 2Gij ij kk 2Gij ij
第四章:物理方程和弹性力学解的基本方程与求法
弹性力学-第4章 8 压力隧洞
一、分别对圆筒、无限大弹性体列出应力分量与位移 表达式,注意到其材料的不同,E、,A、C均不同
1、圆筒:
r
A r2
2C ,
A r2
2C
r r 0
注意在平面应变问题(4-12)公式中的位移表达为:
ur
1
E
[21 2cr
A] r
I
cos
k sin
2、无限大弹性体
r
A r2
2C,
A r2
在接触面上,无论取何值,上式均要求成立,则必 各系数相等,即:
1 [21 2cb A] 1 [21 2cb A]
E
b E
b
I I , k k
由第一式整理:
E1 E1
[21
2 Cb
A b2
]
A b2
0
令
n
E1 E1
(3)
联立(1)、(2)、(3)求出A、C、A'并代 回应力分量表达式:
b2
b2
径向位移等值: ur |rb ur |rb
ur
|r b
1
E
[21
2 cb
A] b
I
cos
k
sin
ur
|rb
1 [21
E
2cb
A] b
I cos
k s in
代入:
1 [21 2 cb A] I cos k sin
E
1
[21
b
2cb
A]
I c os
k s in
E
b
2C
r r 0
ur
1 [21
E
2cr
A] r
I cos
弹性力学第四章 (5)轴对称问题
u
1 A [(1 ) 2 (3 ) B 2(1 ) B ln 2(1 )C E
u
u u 1 u 0
(a )
由(a)第一式积分: 1 A u (1 ) B[(1 3 ) 2(1 ) (ln 1)] E 2(1 )C f ( ) (b) 由(a)第二式,将(b)带入,整理:
A 2 BC (1 2 ln ) 2C A 2 B (3 2 ln ) 2C 0
(4—11)
三、位移分量:
(4-11) 代 (4-3) 代 (4-2)
1 1 A ( ) (1 ) 2 B[(1 3 ) E E
1 2 2 0
3). 故应力函数,应力分量与 无关,仅是ρ 的函数。
不计体力时
( )
(4—9)变为
正应力与无关 剪应力为 0
2 . 平微方程:
1 f 0 由: 2 1 f 0
将 (h)、(f) 代入(c)式
位移分量: 1 A u [(1 ) 2(1 ) B (ln 1) (1 3 ) B E 2(1 )C ] I cos K sin (4—12)
4 B u H I sin K cos E
1??????不计体力时??49变为??022?????????????????正应力与?无关剪应力为0????????????????????????????????02?101?f??????f???????????由
弹塑性力学___第四章_弹性力学的求解方法
叠加原理:弹性体受几组外力同时作用时的解等于每一组外力单 独作用时对应解的和。
叠加原理成立的条件:小变形条件(平衡、几何方程才 为线性的),弹性本构方程(虎克定律)。
4-5塑性力学最简单的问题、求解塑性力学的问题
在塑性力学中,有些问题在平衡方程和屈服条件 中的未知函数和议程式的数目相等,因而结合边 界条件一般便可找出弹塑性体或结构中应力分布 的规律。而应变和位移再根据本构方程和几何方 程或连续性条件分别求出。这种仅通过平衡方程、 屈服条件就能完全确定应力场的问题属静定问题 (称为塑性力学最简单问题)
(2)应变协调方程(变形连续必条件)(变形相容条件)
可缩写为:
上述方程是六个应变分量 保证三个位移分量 连续函数(保持连续)的条件。 为单值
3、本构方程(物性方程)
(1)在弹性变形阶段,且屈服函数 则有
如用应变表示应力,则有
为了与塑性变形本构方程对比,也可将本构方程表示为
(2)在弹塑性变形阶段,屈服函数
1. 平衡(或运动方程)
若等式右式不等零,即表示物体内质点处于运动状态, 则根据理论力学中的达朗伯原理需将上式右端等于括号 内的惯性力项。 方程只表明物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与其邻点的应力 状态之间在平衡(或运动)时所满足的关系。
2. 几何方程与应变协调方程
(1)几何方程
此式表明在小变形条件下,物体内一点附近的变形情况和该点的 应变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及基本解法
§4-1 弹塑性力学基本理论的建立 弹塑性力学的任务:研究各种具体几何尺寸的
弹性、弹塑性体或刚塑性体在各种几何约束及 承受不同外力作用时、发生于其内部的应力分 布与变形(或位移)规律。
与材料力学一样,弹塑性力学所求解的大多 数问题是超静定问题,因此其基础理论的 建立来自三个方面的客观规律:平衡方 程 ;几何方程 ;本构方程
弹性力学-第四章-2
可以假设应力函数为:
( , ) f ( ) cos 2
满足相容方程求f()
( , ) f ( ) cos2
代Φ入相 容方程
1 1 2 2 2 0
2 2 2 2 2
2 1 1 2 d 2 f ( ) 1 df ( ) 4 f ( ) 2 2 ( 2 2 )cos 2 0 2 d d
r2
2
), q(1
r2
2
), 0
对 比
q q 1 2 令: q 2
代 入
基 本 解 答 一
q1 q2 r2 (1 2 ), 2
q1 q2 r2 (1 2 ), 2
0
r2 r2 σ ρ q cos 2φ(1 2 )(1 3 2 ) ρ ρ r4 σ φ q cos 2φ(1 3 4 ) ρ τ ρφ r2 r2 q sin 2φ(1 2 )(1 3 2 ) ρ ρ
e 因为,
t
D f ( ρ) Aρ Bρ C 2 ρ
4 2
2Φ 1 Φ 1 2Φ σρ 2 2 , 2 y 0 ρ ρ ρ 2Φ 2Φ σ 2 2 , x 0 ρ τ ρ
max 4q
3r , 90
1.04q
max K 4
(4-18)
应力集中系数
二、基本解答的应用
解决方法:利用 叠加原理,将荷 载分解为两部分 (1)双 向受拉
=
+
(2)一对 边受拉, 另一对 边受压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弹性力学的求解方法
微分方程并求解,最后根据边界条件确定待定常数。
逆解法求解空间问题
逆解法的基本思想
从已知的空间应力或位移函数出发,反推得到弹性体的形状和边界条件。
适用于具有特定应力或位移分布的空间问题
如无限大体、半无限大体等具有特殊应力或位移分布的空间问题。
求解步骤
假设空间应力或位移函数,根据弹性力学基本方程推导得到弹性体的形状和边界条件,并 验证假设的合理性。
04
半解析法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
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及步骤
差分原理
有限差分法基于差分原理,将连续问 题离散化,通过求解差分方程得到近 似解。
网格划分
将求解区域划分为规则的网格,每个 网格节点对应一个未知数。
差分格式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精度要求,选择合 适的差分格式,如向前差分、向后差 分、中心差分等。
边界处理
电测实验方法介绍及优缺点分析
电阻应变片法
利用电阻应变片将试件表面的应变转换 为电阻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获取应变信 息。该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 、适用于各种环境和试件形状的优点, 但需要粘贴应变片并进行温度补偿,且 只能进行点测量。
VS
电容传感器法
利用电容传感器将试件表面的位移或应变 转换为电容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获取相关 信息。电容传感器法具有非接触、高灵敏 度、宽频响等优点,但易受环境干扰,且 需要进行复杂的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
04 边界条件处理 根据边界条件对总体刚度矩阵和荷载向量进行修正。
05
求解线性方程组
求解总体刚度矩阵和荷载向量构成的线性方程组,得 到节点位移。
边界元法基本原理及步骤
边界积分方程
边界离散化
单元分析
总体合成
求解线性方程组
弹性力学 第四章_4
典型轴对称问题解法: 典型轴对称问题解法: (1)圆环或圆筒受均布压力
σρ =
A
ρ
2
+ B(1+ 2ln ρ) + 2C
2
σϕ = −
A
τρϕ =τϕρ = 0
边界条件:σρ 位移单值条件
ρ=r
ρ
+ B(3+ 2ln ρ) + 2C
= −q1 σρ ρ=R = −q2
B=0
(2)压力隧洞
+ B(1+ 2ln ρ) + 2C ρ A σϕ = − 2 + B(3+ 2ln ρ) + 2C
(2) y 轴
(φ= 90 o )
上应力, 上应力,
2 4
1r 3r σx =σϕ =q(1+ 2 + 4 )。 2ρ 2ρ ρ = r 2r 3r 4r 远 处 σx = 3q 1.22q 1.07q 1.04q q
可见,距孔边1.5D处 可见,距孔边1.5D处 (ρ=4r) , 1.5D 由于孔口引起的应力扰动<5% <5%。 由于孔口引起的应力扰动<5%。
f (t) = C e4t +C2e2t +C3 +C4e−2t 1
f (ρ) = Aρ + Bρ +C + D
4 2
r ±ωi
对应解的两项: 对应解的两项:
1
பைடு நூலகம்ρ2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代入 Φ = f (ρ) cos 2ϕ 得应力函数 4 D 2 Φ = cos 2ϕ Aρ + Bρ +C + 2 ρ 代入(4-5) 代入 1 ∂Φ 1 ∂2Φ ∂2Φ + 2 2 σρ = σϕ = 2 ρ ∂ρ ρ ∂ϕ ∂ρ
σρ =
A
ρ
2
+ B(1+ 2ln ρ) + 2C
2
σϕ = −
A
τρϕ =τϕρ = 0
边界条件:σρ 位移单值条件
ρ=r
ρ
+ B(3+ 2ln ρ) + 2C
= −q1 σρ ρ=R = −q2
B=0
(2)压力隧洞
+ B(1+ 2ln ρ) + 2C ρ A σϕ = − 2 + B(3+ 2ln ρ) + 2C
(2) y 轴
(φ= 90 o )
上应力, 上应力,
2 4
1r 3r σx =σϕ =q(1+ 2 + 4 )。 2ρ 2ρ ρ = r 2r 3r 4r 远 处 σx = 3q 1.22q 1.07q 1.04q q
可见,距孔边1.5D处 可见,距孔边1.5D处 (ρ=4r) , 1.5D 由于孔口引起的应力扰动<5% <5%。 由于孔口引起的应力扰动<5%。
f (t) = C e4t +C2e2t +C3 +C4e−2t 1
f (ρ) = Aρ + Bρ +C + D
4 2
r ±ωi
对应解的两项: 对应解的两项:
1
பைடு நூலகம்ρ2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代入 Φ = f (ρ) cos 2ϕ 得应力函数 4 D 2 Φ = cos 2ϕ Aρ + Bρ +C + 2 ρ 代入(4-5) 代入 1 ∂Φ 1 ∂2Φ ∂2Φ + 2 2 σρ = σϕ = 2 ρ ∂ρ ρ ∂ϕ ∂ρ
04弹性力学解题方法
Laplace算子 位移分量表示 的平衡微分方程
G G 2 ui f i 0 (4-3) 1 2 xi G G 2 u f x 0 1 2 x G G 2 v f y 0 1 2 y G G 2 w f z 0 1 2 z
几何方程:
物理方程
1 x E x y 1 y x y E 1 xy xy G
E x x y 2 1 E y y x 2 1
xy G xy
解题思路:
G G 2 ui f i 0 (4-3) 1 2 xi
ui u j n jG x j x i
ui ui
几何 方程 物理 方程
n j ij Fi (4-4)
u v w
ij
ij
优点: 适用范围广,在数值解法中得到广泛应用(有限元)。
q
解:
位移分量:
o
x
Z=h
uv0
1 2 w 4(1 )G
应力分量:
z g( h2 z 2 ) 2q( h z )
x y
1
(q gz )
z (q gz)
z 0 r 0
r
E 1 2(1 ) 1 2 E 1 2(1 ) 1 2
u 2u 2 fr 0 u u w r r r r z 2 w fz 0 2 2 1 z 2 2 2 r r z r
( G ) G 2 ui f i 0 xi
弹性力学 第四章
(τ ρϕ ) ρ =R = 0 (σ ρ ) ρ = R = −q2
上面的两个边界条件是自然满足的。 上面的两个边界条件是自然满足的。 下面的两个边界条件只能确定两个常数。 下面的两个边界条件只能确定两个常数。 由多连体的位移单值条件,可以确定 。(P63) 由多连体的位移单值条件,可以确定B=0。( 。( 于是由下面的两个边界条件得: 于是由下面的两个边界条件得:
γ ρϕ
仅有切向位移时: 仅有切向位移时:
ερ = 0
α=
∂uϕ ∂ϕ
1 ∂uϕ εϕ = ρ ∂ϕ
β =−
∂uϕ ∂ρ
uϕ
ρ
uρ
γ ρϕ = α + β =
于是
−
ρ
ερ =
∂u ρ ∂ρ
1 ∂uϕ εϕ = + ρ ρ ∂ϕ uρ
γ ρϕ
1 ∂u ρ ∂uϕ u ρ − = + ρ ∂ϕ ∂ρ ρ
σρ =
ρ
1+
q
r2
1−
r R2
σϕ =
ρ2
2
R远大于 ,得 远大于r, 远大于
σ ρ = (1 −
r2
r 1− 2 R
q
ρ
2
)q
σ ϕ = (1 +
r2
ρ
2
)q
τ ρϕ = τ ϕρ = 0
应力分量: 应力分量:
σx = q
σ y = −q
τ xy = 0
外环边界条件: 外环边界条件:
(σ ρ ) ρ = R = q cos 2 ϕ − q sin 2 ϕ = q cos 2ϕ
A
ρ
2
+ B(1 + 2 ln ρ ) + 2C + B(3 + 2 ln ρ ) + 2C
弹性力学 平面问题极坐标解法
第四章 平面问题极坐标解法
适解问题:主要边界是圆周曲 线的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比较适 用于极坐标解法
圆环问题 曲梁(扇形)问题 楔形体问题 开圆孔问题
注意:不同坐标系下的解答, 仅是表答形式不同。由于弹性 力学问题是唯一的,问题的解 答的物理本质也是相同的。
极坐标系
极坐标系是曲线坐标系
坐标r(径向坐标、极径):坐标 原点到空间点的距离,坐标正向 有原点指向空间点
完全光滑(法向不脱离、切向无摩擦, 可滑动)
法向力学平衡 Tr Tr 0 法向位移连续 ur ur 切向自由 T T 0
不完全光滑(法向不脱离、切向有摩擦,可滑动)
力学平衡 Tr Tr 0, T T 0 法向位移连续 ur ur 切向库伦摩擦定律 T T f Tr f Tr
r
F
0
E
1 2
(
r ),
几何方程
r
E
2(1
)
r
r
ur r
边界条件
ur r
1 r
u
Tr rl r m Tr T rl m T
r
1 ur
r
u r
u r
ur ur u u
极坐标下的应力函数和相容方程(1)
直角坐标下的相容方程 4 22 0
y P
r x2 y2
切线构成局部正交坐标标架
极坐标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
应力分量
法向是径向坐标正向的截面的应力
r rr r
方向是周向坐标正向的截面的应力
r r 应变分量
径向坐标方向的线应变 r rr 周向坐标方向的线应变 相互垂直的径向和周向的剪应变 r 位移分量
径向位移 ur 周向位移 u
2 2 2 1 1 2
适解问题:主要边界是圆周曲 线的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比较适 用于极坐标解法
圆环问题 曲梁(扇形)问题 楔形体问题 开圆孔问题
注意:不同坐标系下的解答, 仅是表答形式不同。由于弹性 力学问题是唯一的,问题的解 答的物理本质也是相同的。
极坐标系
极坐标系是曲线坐标系
坐标r(径向坐标、极径):坐标 原点到空间点的距离,坐标正向 有原点指向空间点
完全光滑(法向不脱离、切向无摩擦, 可滑动)
法向力学平衡 Tr Tr 0 法向位移连续 ur ur 切向自由 T T 0
不完全光滑(法向不脱离、切向有摩擦,可滑动)
力学平衡 Tr Tr 0, T T 0 法向位移连续 ur ur 切向库伦摩擦定律 T T f Tr f Tr
r
F
0
E
1 2
(
r ),
几何方程
r
E
2(1
)
r
r
ur r
边界条件
ur r
1 r
u
Tr rl r m Tr T rl m T
r
1 ur
r
u r
u r
ur ur u u
极坐标下的应力函数和相容方程(1)
直角坐标下的相容方程 4 22 0
y P
r x2 y2
切线构成局部正交坐标标架
极坐标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
应力分量
法向是径向坐标正向的截面的应力
r rr r
方向是周向坐标正向的截面的应力
r r 应变分量
径向坐标方向的线应变 r rr 周向坐标方向的线应变 相互垂直的径向和周向的剪应变 r 位移分量
径向位移 ur 周向位移 u
2 2 2 1 1 2
第四章:弹性力学问题的解法
N
( xy ) s q ( y ) s 0
l cos( 90 ) sin , m cos 下侧: X 0, Y p ( x ) s ( sin ) ( xy ) s cos 0
( xy ) s ( sin ( y ) s cos p
y
y 0
y 0
0
(2) BC段(x = l): l
x p( x) p0 l
1, m 0
(3) AC段(y =x tan β):
l cos( N , x) cos(90 ) sin
m cos( N , y) l 0
1 ij (ui , j u j ,i ) 2
w z z
zx
变形协调方程(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Equation )
——(Saint-Yenant方程)
x 2 2 y x xy
2
2 y
2 xy
2 x yz zx xy 2 yz x x y z
( 1)
∵A 点同处于 AB 和 AC 的边 界,∴满足式(1)和(2),解 得
sin 1 y cos 1 xy 0
sin 1 y cos 1 xy 0
AC 边界:
l2 cos 2 cos 1 m2 sin 1
x y xy 0
(1) AB段(y = 0): l 0, m 1
代入边界条件公式,有
x X 0, Y p( x) p0 l
p(x) A
N l C
B
第四章 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第四章 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7-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 平衡微分方程方程
2. 几何方程
3. 物理方程
各种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4. 相容方程
• 求解物理量:6个应力分量 6个应变分量 3个位移分量
共15个未知量
用于求解的方程:平衡微分方程 3个 几何方程 6个
共15个方程
本构方程
6个
§7-2 弹性力学求解方法
• 求解弹性力学问题有位移法、应力法和应力函 数法三种方法。
1. 位移法:以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用,位移表述平
衡方程——位移法控制方程
2. 应力法:以应力作为基本未知量。将相容方程用 应力表示——应力控制方程 3. 应力函数法:先引入应力函数,相容方程用应力
函数表示——应力函数表示的控制方程。
§7-1 弹性力学解的性质
一、解的叠加原理 实际结构件往往同时受到几组载荷作用,如果 直接求所有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力学问题的解,可 能很复杂。而求单一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力学问题 的解,一般更简单。 通过求不同单一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力学问题的 解,再用叠加方法获得复杂载荷的解的过程称为 解的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弹性体受几组外力同时作用时的解 等于每一组外力单独作用时对应解的和。
15个基本方程求解15个未知量,数学上有解。 协调方程是应变解的条件,保证变形前后物体连续。 微分方程求解过程需要积分,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确 定。
5. 边界条件:
位移边界条件:对于给定的表面Su,其上沿 x,y,z方向给定位移为 ,则 应力边界条件:给定表面上的面力为
弹性力学问题求解也称为弹性力学边值问题求解
三.圣维南原理: 提法一:若在物体的一小部分区域上作用一自平衡力系,则 此力系对物体内距该力系作用区域较远的部分不产生 影响只在该力系作用的区域附近才引起应力和变形。 提法二:若在物体的一小部分区域上作用一自平衡力系,该 力系在物体中引起的应力将随离力系作用部分的距离 的增大而迅速衰减,在距离相当远处,其值很小,可 忽略不计。 提法三:若作用在物体局部表面上的外力,用一个静力等效 的力系(具有相同的主矢和主矩)代替,则离此区域较 远的部分所受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7-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 平衡微分方程方程
2. 几何方程
3. 物理方程
各种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4. 相容方程
• 求解物理量:6个应力分量 6个应变分量 3个位移分量
共15个未知量
用于求解的方程:平衡微分方程 3个 几何方程 6个
共15个方程
本构方程
6个
§7-2 弹性力学求解方法
• 求解弹性力学问题有位移法、应力法和应力函 数法三种方法。
1. 位移法:以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用,位移表述平
衡方程——位移法控制方程
2. 应力法:以应力作为基本未知量。将相容方程用 应力表示——应力控制方程 3. 应力函数法:先引入应力函数,相容方程用应力
函数表示——应力函数表示的控制方程。
§7-1 弹性力学解的性质
一、解的叠加原理 实际结构件往往同时受到几组载荷作用,如果 直接求所有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力学问题的解,可 能很复杂。而求单一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力学问题 的解,一般更简单。 通过求不同单一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力学问题的 解,再用叠加方法获得复杂载荷的解的过程称为 解的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弹性体受几组外力同时作用时的解 等于每一组外力单独作用时对应解的和。
15个基本方程求解15个未知量,数学上有解。 协调方程是应变解的条件,保证变形前后物体连续。 微分方程求解过程需要积分,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确 定。
5. 边界条件:
位移边界条件:对于给定的表面Su,其上沿 x,y,z方向给定位移为 ,则 应力边界条件:给定表面上的面力为
弹性力学问题求解也称为弹性力学边值问题求解
三.圣维南原理: 提法一:若在物体的一小部分区域上作用一自平衡力系,则 此力系对物体内距该力系作用区域较远的部分不产生 影响只在该力系作用的区域附近才引起应力和变形。 提法二:若在物体的一小部分区域上作用一自平衡力系,该 力系在物体中引起的应力将随离力系作用部分的距离 的增大而迅速衰减,在距离相当远处,其值很小,可 忽略不计。 提法三:若作用在物体局部表面上的外力,用一个静力等效 的力系(具有相同的主矢和主矩)代替,则离此区域较 远的部分所受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弹性力学第四章应力应变
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解析法
通过数学手段,将弹性力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如微分方程或积 分方程,然后求解这些方程得到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
数值法
对于一些难以解析求解的弹性力学问题,可以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 解,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实验法
通过实验手段测量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实验。
本构方程描述了物体内部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力学性质的表现。
本构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因材料而异,对于线性弹性材料,本构方程为:$sigma_{ij} = lambda epsilon_{kk} + 2mu epsilon_{ij}$,其中$lambda$和$mu$分别为拉梅 常数。
04
弹性力学问题解法
01
材料性能评估
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可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材料的弹性模量、
泊松比、剪切模量等参数,为材料的加工和应用提供依据。
02
材料结构设计
通过弹性力学理论,可以对材料进行结构设计,通过调整材料的微观结
构和组分,优化材料的性能,提高材料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03
材料失效分析
弹性力学还可以用于材料失效分析,通过分析材料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状
分类
单位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应变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如线应变、角应 变、剪应变等。
应变的单位是单位长度上的变形 量,常用的单位有百分数、弧度 等。
应变状态
01
02
03
单轴应变
当物体受到单向拉伸或压 缩时,只在某一方向上发 生形变,其他方向上保持 不变。
多轴应变
当物体受到多方向上的作 用力时,会在多个方向上 发生形变,形变情况比较 复杂。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a)
o x
图 (b )
x
y
τ
u
s xy
=u = 0 = f y= 0
y
(σ x ) s = f x 0 v s = v = 0
例1 如图所示,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如图所示,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1) (2)
(3)
∂v us = 0 ∂u = 0, = 0 x = 0, ∂y ∂x h vs = 0 h x x = a, l = 1, m = 0 a X = 0,Y = 0 y (4) y = +h, l = 0, m = +1 l(σ x )s + m(τ xy )s = X X = 0,Y = 0 m(σ y )s + l(τ xy )s = Y (σ x )s ⋅ 0 + (τ xy )s ⋅ (+1) = 0 (σ x )s = 0, (τ xy )s = 0 (σ y )s ⋅ (+1) + (τ xy )s ⋅ 0 = 0 l = 0, m = −1 y = −h, (σ y )s = 0, (τ xy )s = 0 X = 0,Y = q
σx εx
u
σy
σz
εz
τ xy
γ xy
τ yz γ yz
τ zx
6个应变分量(Stress Components )
εy
γ zx
和3个位移(Displacements)
v
w
虽然15个方程可解15个未知函数, 虽然15个方程可解15个未知函数,但由于求解时会产生待定函 15个方程可解15个未知函数 数;所以要想得出具体的解答还必需利用边界条件来确定待定 函数。 函数。
σ y ⋅ (−sin β ) +τ xy ⋅ (− cos β ) = γy sin β 右侧面: 右侧面: l = cosα, m = − sin α x = y tanα cosα ⋅σ x − sin α ⋅τ xy = 0
X =Y = 0
− sin α ⋅σ yx + cosα ⋅τ xy = 0
上 : (σ y ) s = − ql , (τ yx ) s = 0
三.混合边界条件
(Mixed Boundary Condition)
在一部分边界上的位移分量为已知, 1、在一部分边界上的位移分量为已知,另一部 分界上应力分量已知。 分界上应力分量已知。 在同一边界上, 2、在同一边界上,已知一个位移分量和一个应 力分量。 力分量。
∂τ zx ∂τ zy ∂σ z + + + fz = 0 ∂x ∂y ∂z
2、几何方程(Geometric Equations) )
方程, (Cauchy方程,3个) 方程
∂u εx = ∂x
∂v εy = ∂y
∂w εz = ∂z
γ xy
∂u ∂v = + ∂y ∂x
γ yz
∂v ∂w = + ∂z ∂y
例 举 :
fx = ql fy = 0
y
fx = 0, fy = ql
x
右 : (σ x ) s = − ql , (τ xy ) s = 0
fx = −ql fy = 0
左 : (σ x ) s = − ql , (τ xy ) s = 0
fx = 0, fy = −ql
下 : (σ y ) s = − ql , (τ yx ) s = 0
pi = σ ij n j
(在 Sσ 上)
τ zx ⋅ l + τ zy ⋅ m + σ z ⋅ n = p z
2)位移边界条件
(Displacement Boundary Condition)
u = u*
v = v*
w = w*
v w 注意: u * 、 * 、 * 为弹性体表面已知的位移
以上15个基本方程包含弹性力学所要研究的15个基本未知量, 以上15个基本方程包含弹性力学所要研究的15个基本未知量, 15个基本方程包含弹性力学所要研究的15个基本未知量 即6个应力分量(Stress Components ) 个应力分量
第四章 弹性力学问题的解法
Methods of Analysis for Elastic Mechanics
参
考 教 材
1)《弹性力学》(第4版,上册),徐芝纶著 2)《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蒋玉川、张建海、 李章政编著
§4.1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Basic Equations of Elastic Mechanics 平面应力问题
q
(σ ) ⋅ (−1) + (τ ) ⋅ 0 = q (σ ) = −q, (τ ) = 0
y s xy s
y s xy s
(σ x )s ⋅ 0 + (τ xy )s ⋅ (−1) = 0
说明: 说明:
x = 0 的边界条件,是有矛 的边界条件, 盾的。由此只能求出结果: 盾的。由此只能求出结果:
∂ 2ε y
2 ∂ 2ε z ∂ γ yz + 2 = 2 ∂z ∂y ∂y∂z
∂ ∂γ yz ∂γ zx ∂γ xy 2 = ∂x − ∂y + ∂z ∂z∂x ∂x
∂ 2ε y
∂ 2ε z ∂ 2ε x ∂ 2γ zx + 2 = 2 ∂x ∂z ∂z∂x
∂ 2ε z ∂ ∂γ yz ∂γ zx ∂γ xy 2 = ∂x + ∂y − ∂z ∂x∂y ∂x
o
x 上面:l=0,m=-1 左面: l=-1 m=0 下面:l=0,m=1 y 右面: l=1 m=0
(σ l = ±1 x)s = ± X (τ = m = 0 xy)s ±Y
(2).在上下两面 (2).在上下两面
l = 0 y ) s = ± f y (σ (τ = m = ±1 yx ) s ± f x
∂w ∂u = + ∂x ∂z
1 ε ij = (ui , j + u j ,i ) 2
γ zx
变形协调方程(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Equation )
——(Saint-Yenant方程)
∂ εx + 2 = 2 ∂y ∂x ∂x∂y
2
∂ 2ε y
∂ 2γ xy
∂ 2ε x ∂ ∂γ yz ∂γ zx ∂γ xy 2 = − ∂x + ∂y + ∂z ∂y∂z ∂x
.在边界上,应力分量的边界值等于对应的面力分量, 注: A.在边界上,应力分量的边界值等于对应的面力分量,且当 边界的外法线沿坐标轴正向时,两者正负号相同, 边界的外法线沿坐标轴正向时,两者正负号相同,当边界的 外法线沿坐标轴负向时,两者正负号相反。 外法线沿坐标轴负向时,两者正负号相反。
B.边界上的面力转变为应力分量其正负号规定:正面正向、 边界上的面力转变为应力分量其正负号规定:正面正向、 边界上的面力转变为应力分量其正负号规定 负面负向为正,其余为负。 负面负向为正,其余为负。
y
τ xy
(2) BC段(x = l): l 段 ):
x σ y y=0 = p(x) = p0 l
= 1, m = 0
y=0
=0
(3) AC段(y =x tan β): 段 )
l = cos( N, x) = cos(90o + β ) = −sin β
m = cos( N, y) = cos β
u = 0, v = 0.
例2 如图所示,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如图所示,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1) AB段(y = 0): l = 0, m = −1 段 ): 代入边界条件公式, 代入边界条件公式,有 p(x) A
x X = 0,Y = − p(x) = − p0 l
β
N β l C
B
p 0
x
h
σ x ⋅ 0 +τ xy ⋅ (−1) = 0 σ y ⋅ (−1) +τ yx ⋅ 0 = − p(x)
1、平衡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 方程, (Navier方程,3个) 方程
∂σ x ∂τ xy ∂τ xz + + + fx = 0 ∂x ∂y ∂z
∂τ yx ∂x
+
∂σ y ∂y
+
∂τ yz ∂z
+ fy = 0
σ ij , j + f i = 0
u |x=l = 0, v |x=l = 0
∂u ∂v = 0, =0 ∂y x=l ∂x x=l
σ x ⋅ (−sin β ) +τ xy ⋅ cos β = 0 σ y ⋅ cos β +τ yx ⋅ (−sin β ) = 0
例3 图示水坝,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图示水坝,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左侧面: 左侧面: l = − cos β , m = − sin β
x = − y tan β
X = γy cos β Y = γy sin β
由应力边界条件公式, 由应力边界条件公式,有
α
l(σ x )s + m(τ xy )s = X m(σ y )s + l(τ xy )s = Y
σ x ⋅ (− cos β ) +τ xy ⋅ (−sin β ) = γy cos β
u、v — 边界上坐标的已知函数或边界上已知的位移分量。 边界上坐标的已知函数或边界上已知的位移分量。
二、应力边界条件
(Stress Boundary Condition)
——应力分量与面力分量之间的关系 应力分量与面力分量之间的关系 在全部边界上应力边界条件已知。 在全部边界上应力边界条件已知。
o x
图 (b )
x
y
τ
u
s xy
=u = 0 = f y= 0
y
(σ x ) s = f x 0 v s = v = 0
例1 如图所示,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如图所示,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1) (2)
(3)
∂v us = 0 ∂u = 0, = 0 x = 0, ∂y ∂x h vs = 0 h x x = a, l = 1, m = 0 a X = 0,Y = 0 y (4) y = +h, l = 0, m = +1 l(σ x )s + m(τ xy )s = X X = 0,Y = 0 m(σ y )s + l(τ xy )s = Y (σ x )s ⋅ 0 + (τ xy )s ⋅ (+1) = 0 (σ x )s = 0, (τ xy )s = 0 (σ y )s ⋅ (+1) + (τ xy )s ⋅ 0 = 0 l = 0, m = −1 y = −h, (σ y )s = 0, (τ xy )s = 0 X = 0,Y = q
σx εx
u
σy
σz
εz
τ xy
γ xy
τ yz γ yz
τ zx
6个应变分量(Stress Components )
εy
γ zx
和3个位移(Displacements)
v
w
虽然15个方程可解15个未知函数, 虽然15个方程可解15个未知函数,但由于求解时会产生待定函 15个方程可解15个未知函数 数;所以要想得出具体的解答还必需利用边界条件来确定待定 函数。 函数。
σ y ⋅ (−sin β ) +τ xy ⋅ (− cos β ) = γy sin β 右侧面: 右侧面: l = cosα, m = − sin α x = y tanα cosα ⋅σ x − sin α ⋅τ xy = 0
X =Y = 0
− sin α ⋅σ yx + cosα ⋅τ xy = 0
上 : (σ y ) s = − ql , (τ yx ) s = 0
三.混合边界条件
(Mixed Boundary Condition)
在一部分边界上的位移分量为已知, 1、在一部分边界上的位移分量为已知,另一部 分界上应力分量已知。 分界上应力分量已知。 在同一边界上, 2、在同一边界上,已知一个位移分量和一个应 力分量。 力分量。
∂τ zx ∂τ zy ∂σ z + + + fz = 0 ∂x ∂y ∂z
2、几何方程(Geometric Equations) )
方程, (Cauchy方程,3个) 方程
∂u εx = ∂x
∂v εy = ∂y
∂w εz = ∂z
γ xy
∂u ∂v = + ∂y ∂x
γ yz
∂v ∂w = + ∂z ∂y
例 举 :
fx = ql fy = 0
y
fx = 0, fy = ql
x
右 : (σ x ) s = − ql , (τ xy ) s = 0
fx = −ql fy = 0
左 : (σ x ) s = − ql , (τ xy ) s = 0
fx = 0, fy = −ql
下 : (σ y ) s = − ql , (τ yx ) s = 0
pi = σ ij n j
(在 Sσ 上)
τ zx ⋅ l + τ zy ⋅ m + σ z ⋅ n = p z
2)位移边界条件
(Displacement Boundary Condition)
u = u*
v = v*
w = w*
v w 注意: u * 、 * 、 * 为弹性体表面已知的位移
以上15个基本方程包含弹性力学所要研究的15个基本未知量, 以上15个基本方程包含弹性力学所要研究的15个基本未知量, 15个基本方程包含弹性力学所要研究的15个基本未知量 即6个应力分量(Stress Components ) 个应力分量
第四章 弹性力学问题的解法
Methods of Analysis for Elastic Mechanics
参
考 教 材
1)《弹性力学》(第4版,上册),徐芝纶著 2)《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蒋玉川、张建海、 李章政编著
§4.1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Basic Equations of Elastic Mechanics 平面应力问题
q
(σ ) ⋅ (−1) + (τ ) ⋅ 0 = q (σ ) = −q, (τ ) = 0
y s xy s
y s xy s
(σ x )s ⋅ 0 + (τ xy )s ⋅ (−1) = 0
说明: 说明:
x = 0 的边界条件,是有矛 的边界条件, 盾的。由此只能求出结果: 盾的。由此只能求出结果:
∂ 2ε y
2 ∂ 2ε z ∂ γ yz + 2 = 2 ∂z ∂y ∂y∂z
∂ ∂γ yz ∂γ zx ∂γ xy 2 = ∂x − ∂y + ∂z ∂z∂x ∂x
∂ 2ε y
∂ 2ε z ∂ 2ε x ∂ 2γ zx + 2 = 2 ∂x ∂z ∂z∂x
∂ 2ε z ∂ ∂γ yz ∂γ zx ∂γ xy 2 = ∂x + ∂y − ∂z ∂x∂y ∂x
o
x 上面:l=0,m=-1 左面: l=-1 m=0 下面:l=0,m=1 y 右面: l=1 m=0
(σ l = ±1 x)s = ± X (τ = m = 0 xy)s ±Y
(2).在上下两面 (2).在上下两面
l = 0 y ) s = ± f y (σ (τ = m = ±1 yx ) s ± f x
∂w ∂u = + ∂x ∂z
1 ε ij = (ui , j + u j ,i ) 2
γ zx
变形协调方程(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Equation )
——(Saint-Yenant方程)
∂ εx + 2 = 2 ∂y ∂x ∂x∂y
2
∂ 2ε y
∂ 2γ xy
∂ 2ε x ∂ ∂γ yz ∂γ zx ∂γ xy 2 = − ∂x + ∂y + ∂z ∂y∂z ∂x
.在边界上,应力分量的边界值等于对应的面力分量, 注: A.在边界上,应力分量的边界值等于对应的面力分量,且当 边界的外法线沿坐标轴正向时,两者正负号相同, 边界的外法线沿坐标轴正向时,两者正负号相同,当边界的 外法线沿坐标轴负向时,两者正负号相反。 外法线沿坐标轴负向时,两者正负号相反。
B.边界上的面力转变为应力分量其正负号规定:正面正向、 边界上的面力转变为应力分量其正负号规定:正面正向、 边界上的面力转变为应力分量其正负号规定 负面负向为正,其余为负。 负面负向为正,其余为负。
y
τ xy
(2) BC段(x = l): l 段 ):
x σ y y=0 = p(x) = p0 l
= 1, m = 0
y=0
=0
(3) AC段(y =x tan β): 段 )
l = cos( N, x) = cos(90o + β ) = −sin β
m = cos( N, y) = cos β
u = 0, v = 0.
例2 如图所示,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如图所示,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1) AB段(y = 0): l = 0, m = −1 段 ): 代入边界条件公式, 代入边界条件公式,有 p(x) A
x X = 0,Y = − p(x) = − p0 l
β
N β l C
B
p 0
x
h
σ x ⋅ 0 +τ xy ⋅ (−1) = 0 σ y ⋅ (−1) +τ yx ⋅ 0 = − p(x)
1、平衡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 方程, (Navier方程,3个) 方程
∂σ x ∂τ xy ∂τ xz + + + fx = 0 ∂x ∂y ∂z
∂τ yx ∂x
+
∂σ y ∂y
+
∂τ yz ∂z
+ fy = 0
σ ij , j + f i = 0
u |x=l = 0, v |x=l = 0
∂u ∂v = 0, =0 ∂y x=l ∂x x=l
σ x ⋅ (−sin β ) +τ xy ⋅ cos β = 0 σ y ⋅ cos β +τ yx ⋅ (−sin β ) = 0
例3 图示水坝,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图示水坝,试写出其边界条件。
左侧面: 左侧面: l = − cos β , m = − sin β
x = − y tan β
X = γy cos β Y = γy sin β
由应力边界条件公式, 由应力边界条件公式,有
α
l(σ x )s + m(τ xy )s = X m(σ y )s + l(τ xy )s = Y
σ x ⋅ (− cos β ) +τ xy ⋅ (−sin β ) = γy cos β
u、v — 边界上坐标的已知函数或边界上已知的位移分量。 边界上坐标的已知函数或边界上已知的位移分量。
二、应力边界条件
(Stress Boundary Condition)
——应力分量与面力分量之间的关系 应力分量与面力分量之间的关系 在全部边界上应力边界条件已知。 在全部边界上应力边界条件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