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操作不规范、血 液制品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寒战、手术部位疼痛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心 肌酶谱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 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感染相关因素
01
02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
患者情况
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 病等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不足,如肠道准备不 充分、皮肤准备不规范等,可
能导致术后感染。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不当,如切口护理不 当、引流不畅等,均可能增加
感染风险。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手术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经实验 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 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感染原因
患者因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清创
皮肤准备
术前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特别是手术切口部位,以减少细菌数 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降低 感染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1 2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等。
手术器械消毒
确保手术器械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因器械污染 导致的感染。
数据清洗和验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1. 简介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本报告通过对某医疗机构的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
2. 目标性监测概述2.1 目标性监测定义目标性监测是指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系统的、定期的、有针对性的监测。
通过监测,可以评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感染因素等信息,为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依据。
2.2 目标性监测内容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性、手术类别的感染风险比较等。
3. 数据分析3.1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数据,我们统计了近一年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
共进行了1800例手术,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有30例,感染发生率为1.67%。
3.2 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通过对感染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菌的50%,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分别占30%和20%。
另外,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这需要我们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3.3 手术类别的感染风险比较我们将手术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别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骨科手术的感染发生率最高,达到2.5%;其次是普外科手术,感染发生率为2.3%;而其他手术类别的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小于2%。
这表明骨科手术和普外科手术是感染风险较高的手术类别,需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4. 影响因素分析4.1 患者因素手术患者个体的免疫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影响。
虚弱的免疫系统和营养不良的患者更容易感染,而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并发症。
4.2 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我院自2024年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报告主要对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实施情况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二、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本次监测的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2.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
3.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为患者手术后的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
4.监测方法采用纸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监测,监测对象包括麻醉科、手术室、护士长和手术患者本人。
三、实施情况1.监测范围我院共有10个手术科室,涉及的手术类型包括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2.监测人员培训在实施监测前,我们组织了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监测调查表的填写方法、监测指标的解释等。
3.监测数据收集监测数据通过纸质调查表进行收集,监测者会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实和整理。
4.监测结果分享每个月,我们会召开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四、分析结果1.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2024年的监测结果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较2024年的5.2%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院在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在感染细菌的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
同时,感染细菌的耐药性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占比明显较高。
五、改进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手卫生和切口处理的培训,减少手术切口污染的可能性。
2.规范抗生素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加强感染控制意识,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
4.优化手术环境,加强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交叉污染。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附录C)
SSI的目标性监测方法
分析SSI的监测结果,发现问题 确定监测的范围和监测 制订目标性监测的方案 培训、沟通、明确职责 监测数据的搜集(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汇总 找出SSI的主要影响因素 向临床反馈,指导制订干预措施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职责与任务
⑶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 规检查加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⑷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术前或术中用药,手术前 用药著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 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分钟-2小时应用,手术中用 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 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 菌药物。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或1年以内(有人工植入物),涉及 到切口的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 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 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 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 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 证据。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III类(污染)切口
IV类(严重污秽-感染)切口
ASA 评分
分级 I II 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的患者 有轻度系统疾病的病人 举例 一个腹股沟疝的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 轻度糖尿病未合并器官损 害 心绞痛,中~重度COPD 进展型COPD,心力衰竭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目标性监测计划目标性监测计划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趋势和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目标性监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监测指标: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明确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2.确定监测对象:监测所有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包括急诊和择期剖宫产。
3.确定监测的时间点:监测应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如术后24小时、72小时、7天和术后30天等。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监测。
4.制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采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如观察手术切口的红肿、渗液等情况,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询问孕妇术后的症状和体征等。
5.设立监测机构和团队: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包括感染科专家、妇产科医生、临床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6.建立监测数据库:将监测结果记录和分析,形成数据库,以便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目标性监测计划中制定的指标和方法,实际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预防措施: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准备工作,对器械和手术环境的消毒和洁净等。
2.监测工作的执行: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按照监测计划中的要求,全面进行监测和记录。
3.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的感染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因素。
4.措施的调整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提高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5.经验总结和培训: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提炼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
6.宣传与教育: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己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

--设计与实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科
李 诗 雨
问 题
手术量太大,ICN比例不够,人员不充足,无法全 面开展,如何选择? 术后30天如何随访?如何获取准确信息? 对于SSI的诊断由谁提出:监控护士?临床医生?
表浅切口的感染是否推荐送微生物培养?
监测期间是否需要现场查看临床的伤口换药?
监测方法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 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手术部位感染标 本的正确采集方法
监测方法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①手术医生/主管医生: 完善手术记录: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 切口类型、术中失血量 围手术期用药:注明术前或术中用药,术前用药时间, 术中是否追加抗菌药物 完善病程记录:详细描述伤口情况,特别是当切口发生 变化时,应记录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
前期准备
手术量太大,人员不充足,监测无法全面开展,怎样选择?
…查阅文献
…现患率资料 …全院综合性监测数据 …散发病例上报 …科室配合程度 …通过监测能否得到改善
前期准备
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 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 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 不少于2年
已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 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 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 6个月以上
相关指标的计算
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 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 1.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 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 者数
例如:三个月内,结肠、直肠切除手术共200例, 其中结肠切除手术共10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的患者5例,其中结肠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的3例。
3 结肠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 ×100%
反馈: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 (1)

12
2
16.7
15
13.3
0
0
203
40
19.7
345
11.6
16
40
分析
1、2014年1月-12月,监测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203例,发 生切口感染40例,平均感染率19.7%,调整后危险指数平均感 染率11.6%; 2、通过表2可以看出:手术切口平均感染率较2012年均有不 同程度上升,但对高危因素控制措施加强后,腔镜外科、普 外科、心胸外科阑尾炎手术病人危险指数切口平均感染率均 有明显下降,说明控制效果较好; 3、40例切口感染中,病原学送检为16例,送检率较2012年下 降; 4、普外科、心胸外科感染病人采样送检率仍很低。
1、2013年1月-12月,监测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168例,感 染31例,平均感染率18.5%,调整后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 15.7%,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高危因素控制措施加强后平均感 染率和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明显下降,控制效果较好,尤其 是普外科;切口感染31例,病原学送检16例,送检率已有提 高,但普外科送检率仍较低。 2、 2012年切口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依次为:1、急性化脓 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 3、感染部位检出微生物:G-球菌6份,G-杆4份,表皮葡萄 球菌2份;G+球菌1份;
n
什么条件的医院可开展此项监测
n n
n
n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属于重点部位的目标性监测 开展目标性监测的前提是在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的 基础上,对全院的医院感染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了 解后,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部门、重点科室、重点部 位开展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有连续2年以上的全面综 合监测的医院可开展适应本单位情况的目标性监测。 适于上述条件的医院均可开展此项目的目标性监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2 铊 2 m 0
0
5
4 2
1 . 47 1.l 41 1 7 0. 1 .2 01 1 08
1 3
1 1 1 8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o 2
2
为 了了解 手术 病人 的切 口感染 率 、 危险 因素 , 时发 现 问题 , 及
。
。
2
o
表 3 外 科 手 术 感 染 按 医 生 统计
医生代码 监测台次数
1 4 1.2 41 1 49 1 0 1 1
以便及 时采 取 措施 , 到有效 控 制感 染 的 目的 。 达 外 科 手术 患 者 经历 手 术 创伤 ,抵 抗力 下 降 易 发生 医院 内感 染 , 手术 部 位感 染 是 手术 常 见 并 发症 , 而 因手 术 种 类及 手 术 危 险 因素 、 手术 持续 时 间、 手术 切 口清 洁度 等 而各 不相 同 , 院感 染发 医 生 率有 显著差 异 。 我院 于今 年 7月 开始对 神 经心 胸 外科 手术 患者 手术 部 位 感染 进 行监 测 ,定 期 将 监 测 结果 反 馈 给科 室 及 医生 本 人 , 分析 感染 原 因 , 取有 效 的预 防控 制措 施 , 手 术切 口 以便 采 降低 感染 的 发生率 。现 将 目标 性监 测结 果 报告 如 下 。
0
0 0 0 02 5 0
0.8 1
胸外 科住 院并 实施 手 术 的患者 7 0例 。 1 监 测 方法 : . 2 采用 目标 性监 测 方 法 , 预先 设 计 的 表格 内容 , 按 由 医 院感染 专职 人员 监 测与 临床 医务 人 员报 告 相结合 ; 院 监测 与 住 出 院监测 相结 合 ; 根据 我 院情 况每 周对 手术 后 患者 的切 口情 况 进 行 观 察直 至患 者 出院 , 并做 好记 录 。 1 手术 切 口感 染 的诊 断标准 :根 据 国家 卫 生部 医 政 司医 院感 染 - 3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SOP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SOP一、监测目的l.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外科各类择期和急诊手术。
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实际床位数小于500、500~999、大于999的医院,每月监测的手术台数建议分别达到50台、100台、200台以上,如医院所做手术的台数未达到以上数目时,可对以上手术操作全部进行监测。
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一)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负责人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调查与登记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切口调查表”。
2.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体温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3.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或参与科室查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妻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
5.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见附表l;手术操作名称及代码见附表2;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ASA评分见附表3。
(备注:各医院可根据实际使用的统计软件决定监测登记表内容) 6.每个手术患者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1 监测对象阑尾炎手术、手术病人(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2 监测监测方法3(1 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3(2 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
表1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表2 ASA评分表4 资料分析4(1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时间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4(3(3 平均危险指数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手术例数总和4(3(4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100%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5 总结和反馈对全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可对本院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科室名称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编号:一、基本情况:性别: 男年龄: 岁姓名: 女月天联系电话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号: 床号 : 入院日期年月日二、手术情况:诊断: 手术类别: 1.阑尾炎手术 2.甲状腺手术 3.疝气手术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 年月日手术类型: [ 择期急诊 ]麻醉类型:全麻硬膜腰麻静脉局麻其他( )手术者: 第一助手: 手术时间:开始时分结束时分切口分类 :[ 1 2 3 4 ] ASA评分:[ ? ? ? ? ?] 危险因素:[ 0 1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术中用药术后用药四、医院感染记录:手术部位感染: 有无感染部位:切口器官腔隙感染日期: 年月日诊断依据:五、细菌学检验:细菌培养: 有无标本名称: 送检日期: 年月日涂片结果:培养结果及药敏:病原菌1: 敏感S 耐药R 病原菌2:敏感S 耐药R 病原菌3: 敏感S耐药R调查者登记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表中所有内容均需认真填写,不得有空缺。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确定诊断:初步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医学资料 12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说明
1 .临床显示典型手术部位感染,即使培养阴性亦可确诊;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但毋须再次手术者,
应视为深部切口并发症,仅需报深部切口感染
• 当发生感染或可疑感染时及时送检(涂片/培养)
• 病人术后30天随访
• 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医学资料
15
标本采样方法(1)
• 如果怀疑切口感染
– 不要急于开放病灶,先消毒脓肿表面皮肤(消毒面 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5cm) – 用无菌注射器将脓肿内容物吸出,立即进行涂片, 然后用橡皮胶塞封闭注射器连同涂片立即(厌氧培 养要求10分钟内)送检。 – 如果脓液较多也可以注入培养瓶送检(可厌氧/需 氧都做,首选厌氧培养)。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台州医院院感科 徐春丽
医学资料 1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产生,对本院的医 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搞清,医院工作人员
基本树立了控制医院感染的观点。在这个基础
上,为了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用在最需要解决的 问题上去,目标性监测方法才应运而生。
医学资料
医学资料
] 次数 [
] 次数 [ ] 次数 [
]途径:
]途径: ]途径:
27
切口调查数据
• 抗生素(术中): [ 是Y /否N ] • 术后: [ N / P / W / T ],[ N 术后未用/ P 24小时 内应用,包括Ⅰ类有植入物、Ⅱ类 / W Ⅰ类用 了,Ⅰ类有植入物或Ⅱ类应用超过24小时/ T Ⅲ、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方案(试行)一、定义: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是指对外科手术后病人发生的手术后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情况进行的监测。
应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二、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各类手术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术后感染的目的。
三、监测内容:包括监测手术总例数、不同手术医师的不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例数、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手术部位感染专率等。
四、监测方法:宜采取主动监测或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填写外科手术病人目标性监测登记表、对病人手术危险指数进行评分、计算手术外科医师感染专率、资料分析反馈等。
1、填写外科手术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包括病人的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如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ASA分级、手术日期、手术间号、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有无植入物、是否内镜术、麻醉方式、是否急诊、手术者等,应详细填写,以便于追踪调查(详见附表1)。
2、手术危险因素评分:不同的外科手术感染的风险不同。
影响SSI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手术病人基础疾病情况,将这三项危险因素分别评价、赋分,所得的分数相加就是监测手术的危险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3,共四个等级(见表2-2)。
SSI感染率只在相同危险指数下进行比较。
(1)手术病人基础疾病危险评分(ASA)标准(见表2-1)。
表2-1 ASA评分标准(2)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见表2-2)。
表2-2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3、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等。
计算方式如下:(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 ————————————————————×100%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3)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100%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4)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 —————————————————————×100%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5)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平均危险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6)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五、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和反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对监测资料定期汇总,并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现代医院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报告对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二、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医院采用了目标性监测方法。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以下指标作为监测对象:1.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术后切口是否感染,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感染监测,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外科手术感染:针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4. 深部组织感染:监测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
三、监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手术切口感染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5%,其中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2%,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6.8%。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针对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3.9%,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率最高,为6.2%。
3. 外科手术感染: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数据表明,感染率为6.8%。
其中,剖宫产手术感染率最高,达到8.2%。
4. 深部组织感染:对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的目标性监测结果表明,感染率为2.3%。
其中,胸部手术感染率最高,为3.6%。
四、分析与讨论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数据,我们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1. 环境清洁:手术室的环境清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手术室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台面的洁净。
2. 切口处理:切口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做好手部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无菌。
3. 预防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包括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和指标:-目标: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指标:按照国家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指南,采用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除以手术例数)、感染总数、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分布等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对象:-手术患者:对于每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都应进行感染监测。
-医务人员: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应进行定期的监测。
3.监测方法和步骤:-患者信息采集:在手术台上,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切口情况等。
-细菌培养和分离: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采集相关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隔离。
-统计和分析:根据患者信息和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细菌分布。
4.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术操作规范化:对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区域的遮盖等;术后进行切口的清洁护理。
-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正确的治疗,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5.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和干预。
-对于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或医生,进行跟踪和个体化的干预,提高手术操作质量。
-将监测结果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视程度。
6.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感染总数的变化等指标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总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建立一套全面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
方案的实施包括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监测对象的明确、监测方法和步骤的具体操作、监测措施和干预的规范实施、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有效交流以及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持续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案才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资料
4
监测范围
• 在下列科室开展的部分外科手术 – 普外科 – 肝胆外科 – 肿瘤外科 – 骨科 – 妇科
• 从患者术后1天开始追踪至手术后30天 • 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台州医院院感科 徐春丽
医学资料
1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产生,对本院的医 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搞清,医院工作人员 基本树立了控制医院感染的观点。在这个基础 上,为了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用在最需要解决的 问题上去,目标性监测方法才应运而生。
医学资料
医学资料
7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
一.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二.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三. 器官(或腔隙)感染
医学资料
8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表浅切口感染
切口涉及的皮肤/皮下组织,发生于术后30天内 初步诊断: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确定诊断:初步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
初步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1.引流管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X线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
隙)感染的迹象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确定诊断:初步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医学资料
12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说明
1 .临床显示典型手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感染,即使培养阴性亦可确诊;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但毋须再次手术者,
应视为深部切口并发症,仅需报深部切口感染
医学资料
13
下列情况需怀疑切口感染
(1)发热T>38℃ (2)伤口外观改变,发红,有分泌物 (3)伤口敷料变化,有脓液、脓血渗出 (4)需用抗生素控制 (5)需要提前拆线引流 (6)伤口分泌物流出 (7)临床已诊断切口感染
医学资料
14
SSIs监测方法
• 做好手术切口相关记录 • 记录分泌物和引流物的特性和数量 • 当发生感染或可疑感染时及时送检(涂片/培养) • 病人术后30天随访 • 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水或蒸馏水后取样,然后涂片。
医学资料
17
SSIs目标性监测 填表说明
医学资料
18
入选和排除标准
• 入选标准:
– 病人入院和出院不在同一天 – 病人接受手术并有手术室缝合的切口
• 排除标准:
– 门诊手术 – 内窥镜手术
医学资料
19
切口调查数据
• 姓名 : ______ • 住院号 :______ • 病区/床号 : ______ • 性别/年龄 : _____ /_____ • 体重 (Kg) : [ ] • 入院日期: y___ /m___ /d___ • 手术日期: y___ /m___ /d___
2
目前我国SSIs监测存在的问题
• 没有重视SSI对外科病人的影响 • 没有分层分析和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比较 • 漏报
– 不报或瞒报 – 失访 • 监测网络不够健全,数据不够完整 • 标本采集不规范,送检量少
医学资料
3
预防SSIs的积极意义
• 大约40%的SSIs是可以预防的 • 大约25~50%的手术,存在抗生素滥用、未充
医学资料
15
标本采样方法(1)
• 如果怀疑切口感染
– 不要急于开放病灶,先消毒脓肿表面皮肤(消毒面 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5cm)
– 用无菌注射器将脓肿内容物吸出,立即进行涂片, 然后用橡皮胶塞封闭注射器连同涂片立即(厌氧培 养要求10分钟内)送检。
– 如果脓液较多也可以注入培养瓶送检(可厌氧/需 氧都做,首选厌氧培养)。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 血管、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涉及 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初步诊断:符合上述表现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来自感染性手术器官或 腔隙的脓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 >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医学资料
16
标本采样方法(2)
• 如切口已经开放
– 消毒皮肤(切口边缘15cm范围),尽量去除创面正 常菌群,分别用拭子采集病灶底部或边缘的标本, 进行涂片和置于无菌培养瓶中送检。
– 开放病灶不做厌氧培养。
• 标本应在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内 送检,送检前宜电话联系微生物室。
• 若切口中脓液或分泌物较少,可用拭子沾取无菌生理盐
医学资料
20
切口调查数据
• 手术类型 – 急诊 – 择期 – 损伤 手术持续时间 [ ] (分钟MINS.)
医学资料
21
切口调查数据
• 手术医生_____________ [ ]职称:高级 /中级/初级
• 第一助手____________ [ ]职称:高级 /中级/初级
• 切口个数 [ ] • 切口类型 [ ]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 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确定诊断:初步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医学资料
11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 (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医学资料
5
监测的手术种类
(1)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2)开腹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 (3)单纯乳房切除术、乳房切除+重建术 (4)开腹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附件切除术 (5)全髋关节置换术
医学资料
6
什么是手术部位感染?
•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 • 如果没有植入物,感染发生在术后30天内 • 如果有植入物,感染发生在术后1年内
医学资料
9
下列情况不属于浅表切口感染
• 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仅限于缝针穿透处极小 范围的炎症和分泌物);
• 切口液化,液体清亮,细菌培养阴性,不属切口感染, 除非伴有蜂窝织炎
• 会阴侧切或包皮环切术后的感染;
• 烧伤面的感染;
• 感染累及筋膜和肌肉层。
医学资料
10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深部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