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病人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精)

合集下载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肠外营养(PN)的应用时机
• 对于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NRS 2002≥5分,NUTRIC≥6 分),若48~72 h内EN无法满足机体需要的能量及蛋白质 的 60% 时,建议给予SPN。
• 对于胃肠功能严重障碍且不能使用 EN 的重度营养不良患者, 建议尽早启动 PN。
• PN 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多由于静脉导管、肠源性和配置过程 污染,规范选择导管途径和标准化维护、尽可能恢复肠内喂 养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举措。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无益。 • 较长时间PN治疗易发生PNALD,尽早启动肠内喂养、优化
PN 处方、控制感染及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是防治的重要方法 。
• 为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应避免长时间过高热量及过量葡 萄糖的摄入,适当调整 PN 处方,如使用中/长链或结构脂 肪乳剂或鱼油脂肪乳剂。
• 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经口进食或经胃肠道支持喂养 ,补充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以减少胆汁淤积均可减少肝功 能损害的发生。
肠外营养(PN)的停止时机
• 持续肠外营养时间越长,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和肠外营养相关 肝病的风险就越大。
肠外营养(PN)的输注途径
•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放置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的水平 ,右侧入路优先于左侧入路,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单腔静脉导管可降低导管阻塞或感染的发生率。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风险较低,
感染性并发症较少,是较长时间 PN 输注的主要途径。
肠外营养(PN)相关感染性并发症
肠外营养(PN)的配制方法
• 与单瓶输注相比,“全合一”PN可减少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相关感染风险,更符合机体生理代谢过程,是PN建 议的应用模式。

危重病人肠外与肠内营养 PPT课件

危重病人肠外与肠内营养 PPT课件

肠外营养注意事项
1.营养供给量应按标准体重计算。
2.肠外全营养混合液(TNA)中不要加入其他 药物,尤其不要加入抗菌药物,以免影响 效果。
3.TNA溶液中葡萄糖的最终浓度不超过23%,因 太高影响脂肪乳的稳定性。有呼吸功能不全
时葡萄糖用量应减少,过多的葡萄糖经三梭酸循 环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可加重呼吸功能不全。
5.维生素: 水溶性:10ml水乐维他含VitB13mg、VitB2 3.6mg, 烟酰胺40mg、VitB64mg,vitC100mg等。 脂溶性:10ml维他利匹特注射乳剂含维生素A 0.69mg;维生素D210mg;维生素E 6.4mg;维生 素K1 0.20mg;注射用大豆油1g;注射用卵磷脂 0.12g;甘油(无水)0.22g;用氢氧化钠调pH 值约为8。
危重病人肠外与肠内营养 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淮北市人民医院ICU 金先银
营养的重要性
营养不仅是供给能量,尚有免疫调控、减 轻氧化应激、降低炎症反应、维护胃肠功能 和结构、改善病人的生存率等作用。因此有 人建议将“营养支持”改为“营养治疗”。 但也有认为“治疗”的范畴有限,2009年美 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就用上了“营养支 持治疗”一词。
肠外营养的实施
TPN渗透压计算公式 =(B2*0.278+B3*0.555+B4*2.78+B5*0.1+B6 *0.5+B7*0.674+B8*0.143+B9*0.286+B10* 0.308+B11*1.71+B12*3.4+B13*2.68)/(B2+ B3+B4+B5+B6+B7+B8+B9+B10+B11+B12+B13+ B14+B15)*1000来自肠TPN渗透压计算公式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BEE=基本能量消耗(kcal)
W=体重(kg),H=身高(cm),A=年龄(岁)
公式计算法
因素
体温升高(>37℃,每1℃)
增加量
12%
严重感染/败血症
大手术(近期) 烧伤 ARDS
10%~30%
10%~30% 50%~150% 20%
简易估计法
主要估计能量和氨基酸的需求 与体重和应激状态有关
20%力能 MCT
500
1000 460
1000 18
100
11.4%乐凡 1000 命
50%葡萄糖
水乐维他 维他利匹特 安达美 格利福斯 力肽
500
10 10 10 10 100
1000
1000
250
1439
5.6
总量
2140
2460
2000
18
250
100
1)-14
卡文、卡全配方表
卡文1440ml 卡文1920ml 卡全2053ml 卡全1026ml
经皮内窥镜留置胃管,空肠管
EPJ
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
鼻胃管
鼻空肠管
胃减压空肠管
营养输注方式选择
推注 重力滴注
连续泵喂养
小肠内喂养: 始终采用泵喂养方式 !!
管饲营养的投给方式
操作方法 适用范围 患者耐受 程度
难以耐受
优点
缺点
一次投给
每次200ml,每日 6 ~ 8次
鼻胃管饲 胃造口管 饲
危重病人, 耐受性好 空肠造口 管

减少肠道营养并发症
厕所使用中
腹泻的原因及处理
开始喂养速度太快
无论什么时候,喂养速度应缓慢增加! 对长期未实施口服或肠内营养的患者,起始喂养 速度应更慢 应采用喂养泵持续喂养!

ICU患者肠内营养护理PPT课件

ICU患者肠内营养护理PPT课件
02
对于能够活动的患者,应鼓励其 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活动,以促进 肠道蠕动和营养吸收。
04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介绍
01
02
03
04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 信息。
护理方案
采取的肠内营养护理方案,如 喂养方式、营养液选择、输注
速度等。
护理效果
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护理后的 恢复情况,如体重、营养状况
定期更换管道,保持清洁卫生。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监测患者的体重、身高等指标,评估患 者的营养状况。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如白蛋 白、前白蛋白等,以了解患者的营养状
态。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肠内营养的方 案。
注意患者的体位与活动
01
在喂养过程中,应保持患者的舒 适体位,避免扭曲或过度伸展。
展方向
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 术,对ICU患者的肠内营 养需求进行精准评估,提 供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新型肠内营养制剂
研发更符合患者生理需求、 易于消化吸收的新型肠内 营养制剂,提高营养支持 效果。
智能喂养设备
推广使用智能喂养设备, 实现自动控制喂养量、温 度和速度,提高喂养的安 全性和舒适性。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培训与进修
加强对ICU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和进修,提高其在肠内营养护理
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定期考核与评价
建立定期考核与评价体系,对护 理人员的肠内营养护理能力进行
评估,激励其不断进步。
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分享先进 的肠内营养护理经验和研究成果,
促进护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危重病人的胃肠外营养支持(chen_chunbo) ppt课件

危重病人的胃肠外营养支持(chen_chunbo) ppt课件
6.热氮比:100~150:1
白蛋白的供给
• 静脉输入白蛋白,无营养学意义
• • 扩充血容量 • • 提高血清白蛋白 • • 结合游离胆红素
2020/12/9
白蛋白的供给
外源性血清白蛋白不能代表营养状态 改善,
也不能代表肝功能好转
静脉输入异体蛋白造成血浆蛋白暂 时升高是虚假的
2020/12/9
If one’s gas gauge points to empty, one simply need smash the glass and move the indicator up to full.
3.提供能量,4Kcal/g
4.适当的糖供给量 葡萄糖最大氧化速度 正常:5mg·kg/min 应激:3mg·kg/min
应按糖耐量决定供给量,应激时从3~ 5g·Kg-1·d-1 开始,逐渐增加,约占NPC的60%~70%
5.监测血糖:6~8mmol/L
脂肪乳剂的供给
1.补充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氨基酸的供给
1.合成蛋白质(包括酶和激素) 合成其它生理活性物质(嘌呤,嘧啶等)
2.提供能量,4Kcal/g 3.由氨基酸提供能量极不经济,还会加重肝、肾
负担 4.氨基酸的供给量:1.5~2.5g·Kg-1·d-1
0.2~0.25g·Kg-1·d-1(以氮计 )
5.氨基酸制剂的种类:
• 营养型(平衡型)氨基酸注射液 • 创伤(或感染)用高支链氨基酸注射液 • 肝衰用氨基酸注射液 • 肾衰用氨基酸注射液 • 婴幼儿用氨基酸注射液
• 目的是维护细胞代谢,保护和支持器官 的结构
2020/1和2/9 功能,不因不当的营养供给加重对人
代谢支持应用原则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2)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2)
7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
经胃肠道用经口喂养(oral feeding)或管饲
(tube feeding)的方法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
基质(substance)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
持方式。广义的EN还包括住院病人经口摄入的普
通饭、软饭、半流质、流质等医院常规膳食,各
种治疗膳食、试验膳食和代谢膳食等。
8
肠外营养
一、PN的适应症: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1)广泛小肠切除术后(短肠综合征)
2)小肠疾病 3)放射性肠炎 4)严重腹泻 5)顽固呕吐
9
3. 大剂量放疗、化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 4. 中、重症急性胰腺炎 5.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6. 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灼伤、创伤 7. 炎性肠道疾病 8. 围手术期 9. 妊娠剧吐或神经性厌食 10.七天以上不能进食者
1968年
1970s
1980s
1990s
1990s后
Dudrick, Wilmore 倡导静脉营养
产品问题的解 决,肠外营养 进入“狂热期”
并发症的出现, 肠外营养进入 “疑惑期”
营养认识的加 强,肠外营养 进入“合理使 用期”
免疫营养素的 出现,“营养 支持”向“营 养治疗”转变
1968年以前,肠外营养不能满足临床病人的营养需要。
肌酐身高指数(正常值%) >95
85~94
70~84
<70
白蛋白(g/L)
>30
30~25
24.9~20 <20
转铁蛋白(g/L)
2.0~4.0 1.5~2.0
1.0~1.5 <1.0

ICU危重病人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

ICU危重病人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EN)表1:A. 临床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时刻(初期或晚期)1.危重病患者,营养支持只有在生命体征稳固(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稳固-包括药物、呼吸机等医治方法操纵下)情形下才能进行。

2.危重病患者APACHII>10存在重度营养不良风险,需要营养支持。

3.初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危重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危重病患者在入ICU后24小时~72小时开始。

B、营养支持途径(肠外营养支持PN或肠内营养支持EN)4.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许诺,应首选EN。

5.经胃肠道不能抵达营养需要量的危重病患者,应考虑PN支持,或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

C、营养支持部位(胃、肠道)、能量6.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首选经胃途径。

;对胃内营养具有高风险的危重病患者可选择空肠营养。

7.存在严峻胃潴留或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可尝试应用辅助胃动力药物(胃复安等)改善胃肠道动力。

8.短时间肠外营养支持建议经周围静脉输注;PN支持时刻估量>10~14天,建议采纳CVC或PICC置管;中心静脉导管头部应位于上腔静脉内(A);中心静脉穿刺部位首选锁骨下静脉可能较佳。

―――证据及参考文献(参见导管组指南)9.危重病患者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原那么(20 - 25 kcal/kg•day);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固后,能量供给量需要适当的增加(25-30)。

葡萄糖是肠外营养中要紧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一样占非蛋白质热卡的50~60%,应依照糖代谢状态进行调整。

脂肪补充量一样为非蛋白质热卡的40%~50%;摄入量可达1~1.5g/,应依照血脂廓清能力进行调整,脂肪乳剂应匀速缓慢输注。

重症病人肠外营养时蛋白质供给量一样为kg•day,约相当于氮kg·day;热氮比100-150kcal:1gN。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应作为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组成成份。

创伤、感染及ARDS病人,应适当增加抗氧化维生素及硒的补充量。

经中心静脉实施肠外营养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途径重症病人在同意肠内营养(专门经胃)时应采取半卧位,最好达到30-45度。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PPT课件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PPT课件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应用
结合远程医疗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远程管 理和指导,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多学科协作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水平
营养科与临床科室协作
营养科与临床科室应密切协作,根据 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 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引入临床药师参与
临床药师可以参与危重患者的药物治 疗和营养支持方案的制定,避免药物 与营养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和临床表现 ,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对于肠内营养不耐受或喂养困难的患者,采取肠 外营养支持或联合应用肠内外营养。
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和饮食恢复能力,逐步过渡 到经口饮食,并调整肠内营养的剂量和种类。
03
肠内营养支持实施方案
肠内营养剂选择原则
01 7
根据患者病情和胃肠道功能选 择适当的肠内营养剂。
养支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之处。
01
原因分析
02 针对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包括患
者因素、医疗因素、管理因素等

改进措施制定
根据原因分析,制定具体的改进
措施,如优化肠内营养配方、改
03
进喂养方式、加强护理监测等。
实施与监测
04 将改进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并持续监测效果,确保改进措施
的有效性。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备和代谢状况。
个体化营养需求计算
根据患者疾病状态、体重 、身高、年龄等因素,计 算每日所需热量、蛋白质 、脂肪等营养素的需求量 。
考虑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功 能,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 制剂和喂养方式。
对于特殊疾病或治疗需求 的患者,如糖尿病、肾功 能不全等,需要调整营养 素的配比和摄入量。

危重病人的肠外营养治疗 ppt课件

危重病人的肠外营养治疗 ppt课件
42
• 心理护理
护理
• 输液护理
• 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 定期监测患者营养指标
LOGO
43
输液护理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过快引起代谢并发症,过慢
不能完成每日所需量,达不到治疗的目的。(高 血糖、低血糖)
观察不良反应: ①高热; ②静脉炎; ③穿刺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血胸、血管 神经损伤。 鼓励多下床活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6.心脏损伤 7.导管内血栓形成 8.导管错位或移位 9.静脉内血栓形成 10.血栓性静脉炎
37
感染性并发症
• 与TPN有关的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是导管性和肠 源性感染。随着肠外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技术水平 的提高,导管性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已明显下降, 但肠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已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需长期PN支持、输注的液体量受限以及 营养需求较高的病人应选择中心静脉营养 (CPN)。 由于上腔静脉管径粗,液体流速快,血 流量大,输入的液体很快被血液稀释,不 引起对血管壁的刺激,常被选做CPN的途径。
25
中心静脉置入的方式
经颈内或锁骨下置入上腔静脉管
PICC
26
PICC 与 CVC 的比较
病情迁延 ICU内滞留
MODS
10
■危重病人的高代谢、高分解 是导致MODS的原因之一
■特殊营养物有免疫调节作用 有望成为防治MODS的重要手段
■呼吸循环功能支持手段的进步 营养支持越来越重要
营养支持已成为危重病救治越来越 重要的组成部分
11
王晓波
12
营养支持的途径
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
• 更少的护理时间 • 更少的床旁技术设备 • 较少的并发症治疗费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的护理ppt演示课件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的护理ppt演示课件
q4h回抽喂养管最大胃残留量50150ml喂养前需确认喂养管道的位置18胃肠道并发症腹泻腹泻常见原因和措施1原因措施输入速度过快减少或控制输入速速输入总量过多每小时增加20ml每天增加20mlh浓度过高稀释后输注温度过低调节房间温度或使用加热器营养液污染每天更换营养泵管营养液打开8h内用完冰箱内保存不超24h喂养前后冲洗管道营养液渗透压过合理渗透压为300500mosmoll膳食纤维缺乏增加膳食纤维含量监测患者每天钠的出入保持体液平衡19低蛋白血症纠正低蛋白后或配合pn抗生素菌落失调时家用肠道益生菌乳糖不耐受选用低乳糖成分的营养液消化吸收不良选用短肽类或氨基酸类肠内营养制胃肠道炎症治疗感染恢复肠道功能高血糖检查代谢情况强化胰岛素治疗腹泻原因及措施220粘膜损伤
合理渗透压为300-500mosmol/l
膳食纤维缺乏
低钠
增加膳食纤维含量
监测患者每天钠的出入,保持体液平衡 .
19
腹泻原因及措施2
低蛋白血症 抗生素 乳糖不耐受 消化吸收不良 胃肠道炎症 高血糖 纠正低蛋白后或配合PN 菌落失调时家用肠道益生菌 选用低乳糖成分的营养液 选用短肽类或氨基酸类肠内营养制 剂 治疗感染恢复肠道功能 检查代谢情况,强化胰岛素治疗
低血糖:
常见于长期应用肠内营养而突然停止时
. 25
. 18
胃肠道并发症(腹泻)
腹泻常见原因和措施1
原因 输入速度过快 输入总量过多 措施 减少或控制输入速速 每小时增加20ml,每天增加20ml/h
浓度过高
温度过低
稀释后输注
调节房间温度或使用加热器
营养液污染
营养液渗透压过 高
每天更换营养泵管、营养液打开8h内用完,冰箱内保 存不超24h、喂养前后冲洗管道

肠内营养使用流程图

肠内营养使用流程图
肠内营养输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200ml/次,6~8次/日
(2)间歇重力输注:250~500ml/次,4~6次/日,滴速20-30ml/min
(3)连续输注:持续16~24h
输注方式比较
操作方法
适用范围
患者耐受程度
优点
缺点
一次投给
每次200ml,每日
6~8次
鼻胃管饲
胃造口管饲
难以耐受

易引起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大大降低副反应,患者易接受
下床活动时间大幅度减少附:流程图Fra bibliotek5h8h
8h
8h
8h
8h
8h
24h
16h
8h
间断输注
每次250~500ml,速度450ml/h,
每日4~6次
鼻胃管饲
胃造口管饲
胃肠道正常或病情不严重时尚可耐受
下床活动时间增加,类似正常摄食的间隔时间
可能发生胃排空迟缓
连续输注
12~24h泵辅助输注:
20~40ml/h开始,每日增加20ml,直至100~125ml/h
危重病人,
空肠造口管
耐受性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