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名词解释竹林七贤
名词解释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的七位文化名流,他们都有着才华出众的文学造诣,并且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观。
他们分别是山涛、阮籍、刘伶、阮咸、嵇康、王隐、信陵君。
这七位名士经常聚集在竹林边上,畅谈人生、文化、政治等各类话题,成为东晋文人风尚的代表。
竹林七贤的地位和影响在历史上非常重要。
他们不仅是文学家,也是道德伦理的倡导者。
他们追求真理和道德,追求个人的独立和人性的完善。
他们主张追寻真正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坚持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反对儒家的套牢束缚和社会的虚伪表面。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是时任丹阳尚书的官员。
他有着极高的政治野心和理想,但最终因政治局势变化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放弃世俗的成就,回归自然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共处。
他以自己的生活态度激励他人去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最具文学才华的一位,被誉为“七贤之冠”。
他出身贵族,有着优秀的教育背景。
然而,他对社会不公和平庸现象感到失望,一直以来反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权威,主张追求个人的真实和自由。
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叛和挑战传统的精神。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唯一的酒徒,他喜欢狂饮作乐,以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个人情怀来创作诗歌和文章。
他的作品多以酒为主题,歌颂自由和快乐的人生。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为知名和重要的一位,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融汇古今,思想深邃,影响广泛。
他的主要作品《琴书》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王隐是竹林七贤中相对低调的一位,他虽不如其他人才名显赫,但深思熟虑,有着宽广的人文知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的一生中充满了磨难和挫折,但他依然坚信人生的真理和意义。
信陵君是竹林七贤中唯一的贵族出身,他是信陵公的后裔。
他在政治上不善于处事,但却是一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
他致力于收集、整理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竹林七贤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追求独立自主的个人人格,倡导真实、自由和人性的完善,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的意思
竹林七贤的意思竹林七贤是指晋朝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晋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四十三有记载,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也。
少为太学博士,文帝时曾为散骑常侍。
性至孝。
年四十八,父亲死,服丧尽礼。
居丧期间,与同郡孟嘉、平原准、东武城侯卫觊等相善。
后从司马氏出任江州刺史,不久去职归家。
世祖即位,征为散骑侍郎,加给事中。
天兴初,迁为尚书左仆射,领步兵校尉。
五月,代王导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领大将军府,进爵位为公,食邑一千户。
其年十二月,车驾东巡,阮籍与孔伷等奉诏入承明宫,值天下大赦,恢复旧制。
阮籍不愿随意更改,世祖便命他到会稽山隐居讲学。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的代表,在当时以清谈著称,有着崇高的声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们在当时都曾有过不得志的经历,最终获得了重用,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对后来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言论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抨击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二是反映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
晋惠帝时,国势强盛,几乎没有外患,但朝廷内部争权夺利、混乱不堪。
面对此种状况,士族门阀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政治极度腐败。
这使得社会各阶层普遍厌恶现实,向往理想,追求自由。
嵇康的言论主要针对当时的统治者。
他认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是“乱世之本”,因而提出了“除暴乱,清静无为”的主张,企图通过道德教化使统治阶级改变作风,然后实施“仁政”,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这无疑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才能。
其次,嵇康还反对当时流行的玄学,主张通过声音陶冶性灵,培养正直品格,从而达到儒家理想的政治目标。
他还特别提出了通过礼乐教化,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的问题。
他认为只有建立起合乎自然规律的统治秩序,法律才能得到顺应和推行,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此外,他还强调了在社会转型期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的问题,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等,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竹林七贤,又称东晋七贤,是指东晋时期一群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以清廉正直、才学过人而著称。
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山涛、刘伶、阮籍、向秀、阮咸和王戎。
他们以志趣相投、聚居于竹林为名,由此得名竹林七贤。
首先,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出生于山西,早年以文章才华获得名望。
嵇康擅长音乐、诗词、文章,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散文家。
他提倡个人修养、追求内在的完善,并主张通过治学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嵇康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化界和政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扬州的人,喜欢浪迹江湖、与众人交往。
他对文学和音乐有深厚的造诣,被誉为才子佳人中的佳人。
山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情感的宁静。
他的作品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广泛赞赏。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记载有关忧郁症的人。
刘伶天赋聪颖,对世俗的压力和个人的挣扎感到困顿。
他通过诗词和散文表达悲哀的情感,并通过刻画自然景观来寄托情感。
刘伶的作品深深触动了当时的文人,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学者。
他来自江西,担任过官职。
然而,他对官场腐败和权力的虚妄感到失望,因此选择隐居山林。
阮籍注重个人的修养,并标榜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以其深情感人的风格和婉约的表现形式而广受好评。
向秀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对音乐、诗词和书法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向秀以其清雅的作品风格和敏锐的思想见解而受到推崇。
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倡导人们通过与自然界的交流来寻求真理和解脱。
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知名学者。
他以其深入的学问和理论洞察力而为人所熟知。
阮咸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学上的独特性而闻名,他的影响力在当时的文化界和学术界都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才华出众,精通音乐、诗词和政治。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答: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嵇康虽然家世儒学,但却崇尚老庄,追求自然之道。
他最擅长鼓琴,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
他本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与后来的司马氏政权格格不入。
嵇康的朋友山涛为司马氏的大官,离职时推荐他,嵇康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
后最终被司马昭寻找接口杀掉。
2、阮籍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本有意于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于是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有时闭门不出,有时四处游玩,有时也做出些放荡的举动。
但他对司马氏政权并不做直接对抗,故一生平安无祸。
3、山涛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山涛以其风神气度闻名于当时,世人说他像璞玉浑金,修养深厚而不外露,对他评价很高。
与嵇康、阮籍不同,山涛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利,先是在曹氏集团中任职,后又很得司马氏的重用,管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
4、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向秀本愿做一个笑傲山林的隐士,但嵇康被杀后,他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对老庄之学有深入的研究,曾注《庄子》一书,影响非常大。
今日流传的郭象的《庄子注》,其实就是在向秀的基础上完成的。
5、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
他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就行为狂放,以做掩饰。
有次他在屋里裸体,来客责问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舍,以屋室为裤,你干嘛钻到我的裤子中?”他以嗜酒留名于后世,出外时经常带着酒壶,边走边饮,还曾作《酒德颂》一篇。
6、阮咸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阮籍之侄,二人合称为“大小阮”。
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懂音律,以善弹琵琶而闻名。
解释竹林七贤
解释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名词解释是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
而陈寅恪先生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竹林七贤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嵇康简介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
与阮籍等竹林名士提倡玄学,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主张不要理会世俗的观念,不要将世俗观念放在心上,顺应人本来的天性,超越自然,自己所想的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拘束,这样才能看透富贵贫贱。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成人。
他在小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天资聪颖,后来迎娶了曹操后人长乐亭为妻,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嵇康还是个音乐家,他喜爱弹琴,一曲《广陵散》更是让人俯首称臣,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邑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后在隋朝被作为取仕的条件。
王戎简介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
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将军。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
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
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
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
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
竹林七贤七个人典故简单介绍
竹林七贤七个人典故简单介绍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公元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据传,竹林七贤经常聚在一起,畅饮美酒,谈笑风生。
有一次,他们在一起喝酒,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他们便一起跑到竹林中避雨。
在雨中,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畅谈人生哲学,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这个故事展现了他们放荡不羁的性格,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竹林七贤的典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
《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竹林七贤全文及翻译竹林七贤是指六朝时期的七位文人,他们都喜欢隐居在竹林中,追求自由和真理。
下面是他们的名字及相关翻译。
1. 嵇康(Ji Kang)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人,被誉为乐府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男子汉气概和傲骨闻名。
2. 陶渊明(Tao Yuanming)陶渊明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二人,被誉为乡土诗的奠基人。
他以田园生活和自然之美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3. 陆机(Lu Ji)陆机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三人,他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充满辩证法的思考,对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4. 干宝(Gan Bao)干宝是竹林七贤中的第四人,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代表作《搜神记》被誉为古代神怪文学的典范。
5. 王戎(Wang Rong)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五人,他以其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向读者传递了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6. 谢灵运(Xie Lingyun)谢灵运是竹林七贤中的第六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追求深度和内涵,对人性和宇宙的思考非常深刻。
7. 阮籍(Ruan Ji)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七人,他是一位叛逆而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的作品以反叛和挑战传统为特点,对社会和人性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这些竹林七贤共同以自由和追求真理为信条,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竹林七贤的文化精神,人们可以感受到乐观向上、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 分别有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分别有什么典故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故事介绍1、嵇康,中散大夫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2、阮籍,步兵校尉嵇康,字嗣宗,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3、刘伶,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4、山涛,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40岁时为郡主簿,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后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5、王戎,官至司徒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自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惠帝时,官至司徒,他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因此被世人讥讽。
6、向秀,黄门侍郎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他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竹林七贤的介绍
竹林七贤的介绍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
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
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
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
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
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
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竹林七贤”都有谁?
“竹林七贤”都有谁?魏明帝曹叡撒手人寰后,将八岁的养子曹芳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氏于是大肆诛杀异己,一时间“天下名士减半”。
一些名士为了全身保命,只好去遨游山水,探讨玄理,时称“清谈”。
“竹林七贤”就是正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当初他们旨趣相投、彼此欣赏,时常相聚于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茂盛碧翠的竹林深处,故称“竹林七贤”。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与曹魏集团有一定的联系,但未身居要职,后来对待司马氏集团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招致杀身之祸,山涛和王戎则先后依附于司马氏集团,向秀迫于形势也步入仕途,其他人则采取了消极的避世态度。
“竹林七贤”是正史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抒写个人的精神苦痛和内心忧愤,诗歌多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文学史上称为“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中数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大,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嵇志清峻,阮旨遥深”,这是对嵇康和阮籍诗作的精当品评,也说明了二人的创作风格有很大不同。
阮籍(210—263),字嗣宗,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官至步兵校尉,故后世又称阮步兵。
阮籍善作“青白眼”,对于假仁假义的当权者和趋炎附势的得志小人,他常以“白眼”相向,对于其赏识的人才用“青眼”相看,这就是后世“青白眼”这个典故的由来。
他以佯醉躲避现实,常常一个人驾着小车载酒出游,走到路的尽头就放声恸哭,在故作旷达的背后是不尽的无奈和悲伤。
阮籍是继曹植之后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诗人,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当中。
这些诗作是他政治生涯与心理感受的真实记录,或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写花木凋零、世事反复,或写鸟兽虫鱼命不由己的无奈,从多个方面折射了诗人内心的寂寞、痛苦和愤懑。
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竹林七贤是什么意思
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指的是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因为经常在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
竹林七贤属于不同阶层,但是志趣相投,他们的豪放、洒脱令后人羡慕。
一、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在魏晋之际,国家动乱不断,这时候有七个名士嵇康、阮籍、阮成、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他们属于不同阶层,但是志趣相投,基本上都崇拜老庄之学,喜欢那种豪放、洒脱的感觉。
这七个人经常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中玩赏自然,纵酒清淡,被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每次聚会,都会饮酒、弹琴、评议国家大事,这七个人当中最有名的当属阮籍跟嵇康,因为他们放荡不羁的性格被人们记住。
当初司马昭一心想让阮籍跟嵇康入朝为官,但都没有成功,而且竹林七贤中只有山涛、王戎在朝当官,其余的人都曾做过官,但都隐退了。
二、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1、嵇康,中散大夫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2、阮籍,步兵校尉嵇康,字嗣宗,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3、刘伶,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4、山涛,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40岁时为郡主簿,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后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
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2、阮籍,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3、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4、向秀,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刘伶,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6、王戎,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
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7、阮咸,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
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
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
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
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
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
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
阮籍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
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
原集已佚。
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
山涛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
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风神气度。
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对他的评论是:"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也就是说,他给人一种质素深广的印象。
而大器度,正是其时名士之一种风度。
虽然山涛与嵇康、阮籍情意甚笃,但是志趣其实并不相同,这从他举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与之绝交一事,即可说明。
他走的是另一条入仕的道路。
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
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在即,"遂隐身不交世务"。
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将败,故隐退避嫌。
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出来。
山涛与司马氏是很近的姻亲,靠着这层关系,他去见司马师。
司马师知道他的用意与抱负,便对他说:"吕望欲仕邪?"于是,"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郎中。
久之,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
"开始做的当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书吏部郎的时候,山涛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了。
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
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
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
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
他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他告诉嵇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二十年未忘旧友。
至于他投靠司马氏,似也无可非议。
因为士人求知的目的是"经世致用",他们想必也有所谓的"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
但他们拥有的纯知识的地盘却是如此之少,除了天文、历法以外,其他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医卜星相"、"百工"的贱业。
法律、经济和管理也大多是吏胥的专利,琴棋书画之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业余爱好,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读书与做官了。
在皇权垄断一切的社会,仅有一技之长以至鸡鸣狗盗者自不必言,就是有经纬天下之术的盖世英才,舍"货与帝王家"之外也少有一展身手的。
向秀魏晋间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
字子期。
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
生卒年不详。
少颖慧。
与嵇康等友善。
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
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
向秀好老庄之学。
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
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
稍后,郭象在《庄子隐解》的基础上补完《秋水》、《至乐》注释,又加发挥,成为今日所见的《庄子注》。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
「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
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
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唯着〈酒德颂〉一篇。
阮咸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时人并称为“大小阮”。
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山涛认为他“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
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见《晋书》本传),但晋武帝认为他耽酒浮虚而不为所用。
他与阮籍一样放达任诞,狂浪不羁。
他曾与姑母家鲜卑婢女私下要好,母亲死时,按礼姑姑要还家,但阮咸要求把婢女留下,这在当时是不为礼教所容的。
后来婢女走了,阮咸借驴骑上追赶,终于把婢女追回来了,并生了一个儿子叫阮孚,为世所讥。
他不随便交朋友,只和亲友知交弦歌酣饮。
有一次,他的亲友在一起喝酒,他也来参加,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喝得醉醺醺的。
当时有一大群猪走来饮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酒。
他一面饮酒,一面鼓琴,真是不亦乐乎。
于是“与豕同饮”就传为笑话。
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
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
他曾与荀勖讨论音律,荀勖自认为远不及阮咸,便极为嫉恨。
阮咸也因此被贬为始平太守。
阮咸还有著作《律议》传世,见《世说新语·术解》注。
王戎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
幼颖悟,神采秀彻。
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
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
惠帝时,官至司徒。
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
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阮籍典故四则蔑视礼教阮籍一向蔑视礼教,好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旁,因其行为怪异,美妇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
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男女有别,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
一些道学夫对此指指点点,阮籍满不在乎地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还有一次,他听说隔壁有一未嫁之女因病夭折,竟也不顾世人议论,跑到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
一天,阮籍和友人在下棋,忽然有人来报其母去世,友人知其事母至孝,力劝他速速回家,阮籍则坚持下完棋,然后饮酒三斗放声大哭并吐血。
母亲去世,他并不特别安排丧事,友人裴楷前来吊唁,却只见阮籍醉卧在地,裴楷依礼教跪地哭悼,哭完就走,也并不在乎阮籍对他的不理睬。
阮籍常用白眼对付礼俗之辈,用青眼接待知音。
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翻着白眼,致使嵇喜不快而去。
嵇康知道后,由于了解阮籍的性情,就干脆提着酒坛挟着琴去看他,阮籍果然高兴。
阮籍在服丧期间,依然无视礼法,我行我素,参加司马文王的宴会,喝酒作乐,但他这些无视礼教的行为在当时却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同。
折墙办公阮籍曾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
一日,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立即让他到东平做官。
阮籍骑着毛驴到了东平衙门,发现办公之地全由层层的墙壁隔开,官员彼此不便沟通,办事效率极低。
阮籍于是下令拆了所有墙壁,办公环境一下大为改观,宽敞明亮,官员也不再敢偷懒,效率大增。
做完这一切后,阮籍在东平逗留十来天后,就骑着驴儿回到洛阳。
拆墙办公是阮籍一生唯一一次在官场上做的实事,李白曾作诗称赞道: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
醉酒拒亲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有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与阮籍联姻,司马昭觉得此计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他根本就不想结这门亲,但又不能得罪司马昭,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
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口哨传情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即吹口哨。
据《世说新语. 栖逸》记载:阮籍吹的口哨可以传几百步远。
一次,阮籍去拜访苏门山中的一位真人,他对着真人谈天说地,激扬文字,可真人却似听而不闻,一声不响,连眼珠子都不动一下。
阮籍无奈,就干脆对着真人吹起了口哨,这下真人开了尊口:“请再来一次。
”阮籍再次长啸,然后就下山了。
到了半山腰,山谷中忽然回荡起优美的啸声,阮籍抬头望去,原来是真人在长啸不矣,幽妙和谐。
受到真人啸声的感染,阮籍写出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