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道排架法施工作业指导书1.编制目的明确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和规范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施工。
2.编制依据2.1兰新线无砟轨道施工图及设计文件2.2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3《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2.4《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2.5《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3.适用范围兰新铁路第二双线CRTSI型双块式无碴轨道。
4.施工控制要点4.1前期准备阶段4.1.1熟悉并掌握施工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规程、标准、技术条件、细则、指南等。
4.1.2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和无碴轨道铺设前质量评估。
4.1.3组织技术、测量试验和施工人员岗前培训。
4.1.4配合设计院进行CPⅠ、CPⅡ、CPⅢ精密测量控制网布设,完成新网下的线路拟合;组织对CPⅡ、CPⅢ测量成果进行复测,报设计院确认。
4.1.5选定混凝土配合比。
4.1.6原材料进场检验、标识存放。
4.2过程控制阶段包括组装工具轨排,钢筋工程施工,电阻测试,轨排就位、粗调、精调和轨道几何位置复测,灌注道床板混凝土,道床板养护、封堵螺栓孔等。
4.2.1钢筋绝缘情况采用目测检查和电阻测试,灌注混凝土前的精度复测,灌注混凝土等重要工序监理全过程旁站。
4.2.2建立内部各工序交接验收管理办法,各工班之间办理签字交接,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4.2.3在施工的各阶段,根据测量统计分析数据,在施工现场定期(不长于1个月)召开由技术负责人、测量、安全、试验、物资设备、质量人员和工班长等参加的各类分析、探讨和阶段性总结会,适时增补具有针对性的技术、质量管理要求。
4.3后期综合整理阶段首先,对铺设长钢轨后的轨道进行复测;然后根据精调和复测后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的轨道综合调整方案。
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1 目的明确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相关工程施工工艺、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相关工程施工。
2 编制依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施工图设计文件》3 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无砟轨道相关工程施工。
4 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施工准备施工文件准备和审核施工前根据施工内容准备相关施工、设计文件。
准备并熟悉无砟轨道相关规范、规程、标准、技术条件、指南等。
接收和复核施工技术文件,包括线下构筑物竣工测量资料、桩橛和与轨道工程有关的变更设计、线下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结构物沉降变形评估报告和CPⅢ测量成果等。
施工调查在常规工程施工调查的基础上,着重调查以下内容:施工道路的分布情况,包括可利用道路长度、宽度、坡度、转弯半径、会车点位置、便桥(涵)的承载能力、通道出入口的具体位置、新增便道条数等。
混凝土拌合站的具体位置、供应能力、以及Ⅱ线混凝土供应方式和物流情况。
预制轨枕场的位置,预制轨枕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装卸储存及现场存放条件。
线下工程结构物分布情况,相关接口工程施工安排。
长钢轨、道岔铺设施工计划。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机组法施工工艺流程图施工准备支承结构施工现场安装调试设备轨枕、钢筋的运储施工工作面处理施工中间层底层钢筋布设铺设工具轨、组装轨排、安装托盘粗调机粗调钢筋网绑扎横、纵向模板安装工具轨、模板、轨道精调道床混凝土浇筑轨排稳定保护混凝土养生拆卸模板、调节器轨道状态复测拆除工具轨封堵螺杆孔无缝线路铺设轨道精调CPⅢ控制网复测配置测量设备与测量软件。
接收控制网桩橛和成果资料。
复测C PⅢ控制网。
评估CPⅢ成果资料。
结构物沉降变形评估无砟道床施工前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加,对结构物沉降变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认符合设计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要求后方可进行无砟轨道施工。
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1 目的明确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相关工程施工工艺、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标准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相关工程施工。
2 编制依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施工图设计文件》3 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无砟轨道相关工程施工。
4 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施工预备施工文件预备和审核施工前依照施工内容预备相关施工、设计文件。
预备并熟悉无砟轨道相关标准、规程、标准、技术条件、指南等。
接收和复核施工技术文件,包括线下构筑物完工测量资料、桩橛和与轨道工程有关的变更设计、线下工程施工质量查验合格报告、结构物沉降变形评估报告和CPⅢ测量功效等。
施工调查在常规工程施工调查的基础上,着重调查以下内容:施工道路的散布情形,包括可利用道路长度、宽度、坡度、转弯半径、会车点位置、便桥(涵)的承载能力、通道出入口的具体位置、新增便道条数等。
混凝土拌合站的具体位置、供给能力、和Ⅱ线混凝土供给方式和物流情形。
预制轨枕场的位置,预制轨枕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装卸贮存及现场寄存条件。
线下工程结构物散布情形,相关接口工程施工安排。
长钢轨、道岔铺设施工打算。
CPⅢ操纵网复测配置测量设备与测量软件。
接收操纵网桩橛和功效资料。
复测C PⅢ操纵网。
评估CPⅢ功效资料。
结构物沉降变形评估无砟道床施工前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加,对结构物沉降变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认符合设计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要求后方可进行无砟轨道施工。
施工人员培训及机械设备预备所有无砟轨道施工及治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无砟轨道施工前要依照施工方式配置无砟道床成套设备,对关键设备进行操作和精度确认。
工艺性实验段施工无砟轨道正式施工前要组织工艺性实验段施工,进一步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水平,优化施工工艺,验证施工设备及劳力的最正确组合。
CRTSI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指导书
CRTS I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指导书1.1精调作业流程1.1.1 CRTS I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流程如图1.1.1 。
轨道控制网 ( CPⅢ) 复测底座(支承层)混凝土边模精确定位底座(支承层)混凝土浇筑支脚测设支脚精调作业道床模板精确定位框架轨排精调作业工后承轨槽检测长钢轨铺设钢轨精调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图 1.1.1 CRTS I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流程1.2底座(支承层)混凝土边模精确定位及外形检测1.2.1底座(支承层)混凝土边模精确定位作业流程如图1.2.1 。
轨道控制网(CPIII )测设评估梁面、隧道铺底及路基面检查处理在基础层上进行线路中线平面位置放样路基、隧道桥梁绑扎底座混凝土钢筋底座混凝土边模定位底座混凝土浇筑底座(支承层)混凝土平整度和高程检测图 1.2.1 底座(支承层)混凝土边模精确定位作业流程图1.2.2 底座(支承层)混凝土边模精确定位应符合本指南第4.4.3 ~4.4.6条的规定。
1.2.3底座(支承层)的外形尺寸检测应符合表 1.2.3的规定。
表 1.2.3底座(支承层)的外形尺寸允许偏差项次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数量+51顶面高程-15每 20m检查 1 处+152宽度3中线位置101.3支脚测设1.3.1支脚测设流程如图 1.3.1 。
测设支脚支脚安装平面位置检测图 1.3.1支脚测设流程图1.3.2支脚测设主要设备见表 1.3.2.表 1.3.2支脚测设主要设备表序设备数用途号量1全站仪 1 台对支脚进行坐标测量2CPⅢ目标棱镜8 个支脚坐标测量目标3钢卷尺 1 把支脚点平面位置的检测4气象量测仪器 1 套用于测距温度、气压改正1.3.3支脚测设应遵循以下步骤:1根据设计图和测量软件计算每个支脚坐标;2用全站仪进行支脚定位测量,测放支脚安装位置;3在测设好的点位标注“十”字线,用射钉枪打入钢钉或冲击电钻钻孔;4牢固安装支脚。
铁路隧道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铁路隧道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一、编制依据及原则1、新建铁路《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图》(**施(轨)-02);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4、《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2003);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函[2007]85号);9、《铁路隧道无砟轨道施工组织设计》。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铁路***标段隧道进口段CRTS 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施工。
三、主要设计技术标准及参数1、CRTS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由钢轨、扣件、双块式轨枕、道床板组成,结构高度为515mm,如图1所示。
2、施工工具轨采用60kg/m的新轨,其质量符合《250km/h客运专线60kg/m 钢轨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函[2005]298号)及《客运专线和350km/h钢轨检验及验收暂行标准》(铁科技[2005]402号)的要求。
3、轨枕采用SK-2型双块式轨枕(图号《通线[2008] 2251-I》),配套采用WJ-8A型扣件。
过渡段轨枕采用《通线[2008] 2201》,基本轨采用WJ-7A型扣件,铺助轨扣件采用研线0607,轨枕间距为650mm。
图1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隧道断面图4、扣件系统应符合《客运专线扣件系统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函[2006]248号)的规定。
5、隧道内道床混凝土连续浇筑在隧道仰拱回填层或混凝土底板上,混凝土等级为C40,直线地段结构尺寸为:宽度2800mm,厚度260mm。
隧道内若有结缝,道床板应在结构缝处断开。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
CTRS 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架站到发线线路CTRS 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
2、作业预备2.1内业技术预备2.1.1工程部下发本作业指导书,并组织现场技术、施工人员学习长轨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标准,并进呈现场施工技术交底。
2.1.2安质部依据现场状况,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并对现场施工人员进展安全培训。
2.2外业技术预备2.2.1CTRS 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的道床板和底座板为现浇混凝土构造,对混凝土材料、协作比设计、施工工艺、物流组织与运输、质量把握有更高要求。
2.2.2CTRS 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内钢筋按绝缘设计,除接地钢筋焊接点及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穿插点加绝缘垫片外,其余道床板内纵横向钢筋、双块式轨枕桁架钢筋交点搭接处均设置绝缘卡。
2.2.3CTRS 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顶面留有两个限位凹槽,底座内钢筋按绝缘设计,全部钢筋搭接及穿插处均设置绝缘卡,底座与桥面间承受连接钢筋连接。
3、设计标准道床板承受C40 钢筋混凝土构造,依据连接段长度分块设计,每块长4~7m,宽2800mm,厚度约380mm,道床板顶面由中间向两侧设2.0%的横向排水坡,道床板间设100mm 的伸缩缝。
道床板内钢筋按绝缘设计,除接地钢筋焊接点及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穿插点加绝缘垫片外,其余道床板内纵横像钢筋,双块式轨枕桁架钢筋交点搭接处均设置绝缘卡。
CRTS 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与底座间设中间分隔层,其中限位凹槽四周设置8mm 厚的弹性垫层,其余范围铺设4mm 厚的土工布,弹性垫层及土工布使用寿命均为60 年,其质量应符合双块式无砟轨道弹性垫层及土工布相关技术条件。
4、施工前预备工作4.1施工前技术预备工作(1)施工前应依据施工内容猎取相关施工设计文件〔包括变更设计文件〕。
(2)施工文件包括定型图〔标准图〕、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线下施工单位供给的中桩表、水准点表、线路基桩表等。
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施工作业指导书
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施工作业指导书6.混凝土道床板作业细则施工准备6.1.1道床板施工前对支承层面进行验收、测量,应满足铺设无碴轨道道床板的要求。
支承层表面的高程施工误差为+5,﹣15 mm,宽度允许误差为+15mm,0 mm。
6.1.2道床板钢筋的加工应满足设计图纸要求,根据施工进度加工相应数量的钢筋。
6.1.3检查模板是否符合施工要求,(注:超高地段模板尺寸)并应满足《验标》的规定。
6.1.4检查施工机具,确保齐全、完好,以保证施工过程连续性。
6.1.5与混凝土搅拌站做好混凝土的供应方案,确保道床板的施工顺利进行,并做好其它物资供应的保障。
6.1.6应注意对到场的轨枕等原材料进行合格验收,确保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6.1.7采用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运输施工材料到施工现场,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摆放。
.施工测量6.2.1控制网CPⅢ,精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无碴轨道的施工要求。
6.2.2根据CPⅢ进行线路中线测设线路中线,直线10m,曲线5m 设线路中心桩一个。
6.2.3按照中线点密度,测设该点立模线位置,测设线路高程和设置线路中心线。
6.2.4 CPIII控制点水准测量应按精密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CPIII控制点高程测量工作应在CPIII平面测量完成后进行,并起闭于二等水准基点,且一个测段不应少于三个水准点。
6.2.5精密水准测量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电子水准仪(电子水准仪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误差为±0.3mm),配套因瓦尺。
使用仪器设备应在鉴定期内,有效期最多为一年,每年必须对测量仪器精确度进行一次校准,每天使用该仪器之前,根据自带的软件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校准。
.布设底层钢筋6.3.1按设计间距铺设道床板纵向底层钢筋(具体图纸说明)。
6.3.2铺设底层钢筋,同时在纵横向钢筋搭接处设置绝缘卡,并用塑料带绑扎牢固。
6.3.3桥梁地段先铺设土工布,凸台周围垫板、上部土工布(并按照设计要求用胶带粘贴)再进行底层、中间层钢筋的设置。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1.目的指导、规范基桩控制网(CPIII)的测量工作以及无砟轨道支撑层、道床板和双块式轨枕施工测量。
2.编制依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旭普林无砟轨道系统——测量手册》3.适用范围适用于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
4.建立基桩控制网(CPIII)无砟轨道施工前,应完成基桩控制网(CPIII)的建立,基桩控制网布置成三维坐标网,并与基础平面控制网(CPI)或线路控制网(CPII)进行衔接。
CPIII 高程测量工作应在CPIII平面测量完成后进行,并起闭于二等水准点。
基桩控制网(CPIII)最终为三维坐标,即每个CPIII控制点集平面、高程于一体。
5.基桩控制网(CPIII)的布设方法5.1路基上基桩控制网(CPIII)的布设路基上基桩控制网(CPIII)应沿线路纵向布置(间距宜为60m),若布设在线路两侧的接触网支柱上,其间距应根据接触网设计距离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布置,相邻的CPIII控制点点间距离不应小于1m,但最大不得超过80m。
左右侧相对两点之间允许最大的里程差为1m。
如果接触网支柱未安装,可在接触网的大(小)里程端设计牛腿基础,并预埋φ200的临时钢筋混凝土CPIII基标桩,并高出路肩1.4m。
CPIII控制点布设时应高出设计轨顶面不少于35cm,布设(可预埋或钻孔锚固)M8×25mm的螺栓(内螺栓孔径8mm),用螺帽拧紧。
安装棱镜时在螺栓上拧上直径为12mm的专用测量连接螺栓。
5.2桥上基桩控制网(CPIII)的布设桥上基桩控制网(CPIII)分布于线路的两侧,并应设置在桥梁变形量最小的部位(即垂直于桥梁基座固定端的防撞墙上),CPIII控制点应设置在线路两侧防撞墙的内侧,低于上表面10cm处,亦可设置在外侧,低于表面5cm处以便于观测通视。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全面]
目录一、路基支承层施工作业指导书............................. - 1 -1 适用范围 ........................................... - 1 -2 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 1 -3 验收标准 ........................................... - 2 -3.2混凝土外形尺寸标准................................ - 3 -4 作业准备 ........................................... - 3 -5 技术要求 ........................................... - 5 -6 施工工序与工艺流程.................................. - 5 -7 施工要求 ........................................... - 6 -8 劳动组织 .......................................... - 10 -9 材料要求 .......................................... - 11 -10 机械配置 ......................................... - 12 -11 质量控制及检验.................................... - 12 -12 安全及环水保要求.................................. - 14 -二、桥上底座作业指导书.................................. - 16 -1 适用范围 .......................................... - 16 -2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 16 -3 验收标准 .......................................... - 17 -4 作业准备 .......................................... - 18 -5 技术要求 .......................................... - 19 -6工艺流程........................................... - 20 -7 施工要求 .......................................... - 21 -8 劳动组织 .......................................... - 32 -9 材料要求 .......................................... - 33 -10 机械配置......................................... - 34 -11 夏季施工措施 ..................................... - 34 -12冬季施工措施...................................... - 37 - 13质量控制及检测.................................... - 37 -14 安全及环水保要求 ................................. - 40 -三、桥上隔离层、弹性垫层作业指导书 ..................... - 42 -1 适用范围.......................................... - 42 -2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 42 -3 验收标准.......................................... - 43 -4 作业准备.......................................... - 43 -5 技术要求.......................................... - 43 -6工艺流程........................................... - 44 -7 施工要求.......................................... - 45 -8 劳动组织.......................................... - 46 -9 材料要求.......................................... - 47 -10 机械配置......................................... - 49 -11质量控制及检测.................................... - 49 -12 安全及环水保要求 ................................. - 49 -四、轨枕组装、调整作业指导书(简易轨排法) ................ - 51 -1 适用范围.......................................... - 51 -2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 51 -3 验收标准.......................................... - 51 -4 作业准备.......................................... - 53 -5 技术要求.......................................... - 54 -6工艺流程........................................... - 54 -7 施工要求 .......................................... - 55 -8 劳动组织 .......................................... - 67 -9 材料要求 .......................................... - 68 -10 机械配置 ......................................... - 69 -11质量控制及检测.................................... - 70 -12 安全及环水保要求.................................. - 71 -五、道床板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简易轨排法) .............. - 73 -1 适用范围 .......................................... - 73 -2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 73 -3 验收标准 .......................................... - 76 -4 施工作业准备 ...................................... - 77 -5 技术要求 .......................................... - 78 -6 工艺流程 .......................................... - 80 -7 施工要求 .......................................... - 80 -8 劳动组织 ......................................... - 101 -9 材料要求 ......................................... - 101 -10 设备机具配置 .................................... - 102 -11 质量控制及检测................................... - 103 -12.安全及环保要求................................... - 107 -六、桥上轨枕组装、调整作业指导书(轨排框架法) ........... - 109 -1 适用范围 ......................................... - 109 -2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 109 -3 验收标准 ......................................... - 109 -4 作业准备 ......................................... - 111 -5 技术要求 ......................................... - 111 -6工艺流程.......................................... - 112 -7 施工要求......................................... - 113 -8 劳动组织......................................... - 124 -9 材料要求......................................... - 124 -10 机械配置........................................ - 125 -11质量控制及检测................................... - 126 -12 安全及环水保要求 ................................ - 127 -七、道床板作业指导书(轨排框架法) ...................... - 128 -1 适用范围......................................... - 128 -2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 128 -3 验收标准......................................... - 131 -4 施工作业准备 ..................................... - 132 -5 技术要求......................................... - 133 -6 工艺流程......................................... - 134 -7 施工要求......................................... - 135 -8 劳动组织......................................... - 153 -9 材料要求......................................... - 153 -10 设备机具配置 .................................... - 154 -11 质量控制及检测 .................................. - 155 -12.安全及环保要求 .................................. - 158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一、路基支承层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路基支承层施工.2 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2.1设计概况路基上混凝土支承层直接在基床表层上铺设.采用水硬性混合料而成,困难条件下可采用C15混凝土浇筑而成,支承层底面宽度为3400米米,厚度300米米,支承层两侧边设置3:1的斜坡.混凝土支承层连续铺筑,每隔2~5米设一处不小于105米米的横向伸缩缝,伸缩缝位置通过测量在两轨枕的正中间设置,误差不超过30米米,且在混合料(混凝土)初凝前对道床板范围内的支承层表面进行纵向拉毛处理.路基地段曲线超高在路基基床表层上设置;支承层顶面应平整,左右线间填充级配碎石,要求K30≥150米Pa/米,其顶面采用10厘米厚的C25素混凝土封面,且不远于3米切一横缝,缝深30米米,宽10米米,C25素混凝土封面与道床板接触面采用20×50米米(宽×深)热熔改性沥青封闭.图1 直线路基地段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横断面图2 曲线路基地段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横断面图2.2编制依据1、长昆客专(长玉段)《路基地段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设计》;2、《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3、《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双块式轨枕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号);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51—2010);5、《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6、《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7、《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铁建设[2009]196号);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9、铁路工程施工相关技术规程;10、建设单位下发的相关文件.3 验收标准3.1 模板安装验收标准支承层在施工过程中模板及支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安装模板牢靠,接缝严密,不漏浆.表3.1模板在安装时允许偏差和检验标准3.2混凝土外形尺寸标准支承层在浇筑完后表面应平整、颜色均匀,无疏松和缺棱掉角等缺陷, 表3.2支承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支承层施工完成后,每隔2~5米切一道横向伸缩缝,缝深105米米,宽不大于5米米.切缝时间根据支承层材料和天气等具体情况确定,最迟不得晚于浇筑后12小时.伸缩缝位置通过测量在两轨枕的中间设置,避免伸缩缝位置处于轨枕块的下方,误差不超过30米米.4 作业准备4.1 内业准备(1)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2)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编制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3)通过试验室进行试验确定符合要求的配合比,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设备和材料的工艺性试验.(4)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和CPⅢ测量网的测设得到评估通过,并具有相关的评估报告,利用CPIII控制网放出支承层的边线及水准,用于立模浇注.(5)各种标准、制度完善齐备,各项责任落实到位,分工明确,施工方案等需批复的文件已批复完备.4.2 外业准备(1)配备足够数量的搅拌和运输设备,模板机具等按照施工要求配置齐全到位,使用的各种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在校验期内.(2)路基处施工的接触网基础、过轨管道、综合接地经监理单位检查验收合格.(3)路基处排水系统应符合设计要求,满足施工排水需要.(4)基床表层验收完成.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表面中线高程、路肩高程、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宽度、横坡、平整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表面高程、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宽度、平整度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5)应配备足够数量用于支承层养护需要的物资材料.(6)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标准符合表4-2-2规定表4-2-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标准注: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 V2,采用E V2时,其控制标准为E V2≥120米Pa且E V2/E V1≤2.35 技术要求(1)支承层采用水硬性混合料或C15混凝土,底宽度为3400米米,厚度为300米米.采用模筑法施工,轨道超高由路基基床表层解决.(2)混凝土支承层连续铺筑,每隔2~5米设一处横向切缝,伸缩假缝位置通过测量在两轨枕的中间设置,误差不超过30米米.(3)支承层顶面应平整,平整度要求为7米米/4米,高程误差为+5米米,-15米米;支承层的密实度应不小于98%,厚度误差为±20米米,宽度误差为±15,0米米.(4) 路基地段左右线间填充级配碎石,要求K30≥150米Pa/米,其顶面采用10厘米厚的C25素混凝土封面,且不远于5米切一横缝,缝深40米米,宽20米米,并用热熔改性沥青填缝,C25素混凝土封面与道床板接触面处采用热熔改性沥青封闭20×50米米(宽×深).(5)直线地段利用线间C25混凝土封层上的人字坡向线路两侧排水;曲线地段利用线间集水井进行排水.(6)支承层摊铺或浇筑完成后应喷雾或洒水并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7)本着“样板引路,实验先行”的原则.6 施工工序与工艺流程C15混凝土支承层采用立模施工,两侧模板按设计断面支立,侧模用30厘米高的钢模,3米~6米一节,便于施工倒用,为保证混凝土质量,模板顶部设振捣梁.6.1支承层施工程序(1)支承层施工顺序支承层施工顺序为单线或双线推进,根据施工进度要求具体安排.(2)混凝土支承层模板调配支承层施工根据连续作业,循环利用模板的原则,配置模板.(3)支承层施工的物流组织路基段落要充分利用既有的上线马道和线上通道做为物流通道.6.2支承层施工工艺及流程无砟轨道路基支承层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配合比→搅拌→运输→摊铺与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混凝土支承层施工工艺流程图7 施工要求7.1施工准备施工前将路基表层松散级配碎石及杂物清扫干净,洒水湿润但无多余的水,并至少保湿2小时以上.7.2支承层的测量放样根据原线路坐标及CPⅢ的布置,由测量人员按施工精度要求放出支承层边线,每隔5~10米打上钢钎,并在钢钎上用红油漆标上支承层顶面高程位置,再由施工员弹出墨线用来指导模板定位.7.3支承层模板支承层模板为加工好的定型钢模板,采用螺栓连接人工支模的方法施工,在两模板间夹软橡胶板,防止混凝土漏浆,在模板顶部每块模型上设置2道横向拉杆,横向拉杆采用【10槽钢,拉杆与模板采用螺栓连接.侧向模板安装根据测量放样出的边线进行安装,侧模安装采用模板外侧每隔1米进行路基基床表面钻眼,孔径25米米、孔深10厘米,孔内插入Φ20钢筋头,并用树脂胶泥固定,锚固钢筋、外侧三角架(两根Φ20钢筋与模板顶与底焊接)、模板三者连接牢固.模板加固完成后应符合《表3.1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标准》,复测模板完成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并做好报验记录.7.4混凝土拌制、运输混凝土按施工配合比由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运输车输送至现场.在混凝土浇筑注时,采用喷雾器人工将路基表层表面充分湿润,并不得积水.混凝土运输车进入正线后倒退模板尾端溜槽卸料浇筑,应一次布料到位,并且卸料高度不得大于1.0米,及时采用φ70米米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捣固.捣固以混凝土表层出现液化状态为宜,不得过振,避免漏振.支承层尽量做到连续施工,因外界因素而中断后应设施工缝.施工缝要设端模版,留直茬,但表面一定要粗糙,对接缝表面进行凿毛,并保持湿润,在下次浇筑混凝土前清理干净施工缝处的松散骨料,再次湿润,以保证新老混凝土能更好的粘结.7.5混凝土的浇注⑴混凝土模板温度宜在5~35℃;入模温度应为5~30℃.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雨雪天气时,采取暖棚保温措施,按冬季施工处理.⑵浇筑前检查混凝土坍落度、温度等指标,满足要求后方可浇筑并制作标养及同条件养护试件.⑶混凝土入模后首先用振动棒振捣混凝土,然后用振动梁振动表面,提浆整平.7.6支承层顶面排水坡混凝土初凝之前用木抹子抹面,同时采用特制小刮尺做出两侧30厘米的16%排水坡.7.7支承层顶面拉毛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采用长柄塑料拉毛器也可采用毛刷横向或纵向拉毛,深度达到1.5-2.0米米.拉毛包括整个轨道板范围(2.8米),两侧30厘米范围进行压光处理.7.8支承层的横向切缝支承层在混凝土终凝后进行切缝,间距2~5米,支承层厚度30厘米,切缝缝深不小于105米米,宽不大于5米米,切缝断面应垂直于轨道中心线并且切缝不要与轨道板缝重合.7.9施工缝处理施工段落之间的施工缝应设在切缝处,或与其相距2.5米处,施工缝必须做成直立面,并且垂直于轨道轴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除端模,及时进行人工修整凿毛;当混凝土浇筑停顿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时,应中断浇筑,留作施工缝,再次浇筑时,将施工缝处的松散骨料剔除,将杂物清理干净,并用水将接触面湿润.7.10支承层养护、拆模混凝土浇筑完成及时进行湿润养护,浇筑一段、养护一段.养护采用覆盖潮湿的粗麻布、无纺布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塑料布进行封闭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7d.混凝土在养护强度未达到75%之前,严禁在表面行走车辆;待混凝土强度达到2.5米pa后,开始拆除模板.拆模时严禁强拉硬拽的方式拆除模板,防止混凝土表面受损和模板变形,拆下的模板派专人进行清理,倒运至下一循环使用.拆模的过程中不得中断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浇注完成的支承层在7d内不得受冻,当气温低于0℃时,应采取保温措施.7.11 支承层混凝土的修补支承层混凝土拆完模型后,应对其外形尺寸按表3.2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对混凝土表面出现的麻面和气泡采用同等混凝土强度的水泥砂浆进行抹面.对麻面或气泡较深的部位,要用抹刀将水泥砂浆填充饱满并压实,初凝后再进行一次抹面收光.混凝土结构存在空洞或蜂窝麻面时,要用钢钎将蜂窝部位或空洞周边的混凝土按规定形状全部凿除,直到混凝土密实部位,同时在外露边缘用切割机切割深度不小于2厘米的接触面.清除完毕后安装模板,采用不低于原标号的混凝土填补,振捣密实收面.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纹,采用裂纹修补剂处理,先用水泥粉填充裂缝,然后用裂缝修补剂进行表面涂刷,最后用湿麻布遮盖养护.7.12混凝土冬季施工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按冬季施工执行.(1)进入冬季施工前应作好如下准备工作a、掌握施工地区的冬季气象资料,并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气象变化情况.b、备齐冬季施工所需的工程材料、防寒材料、燃料及必要的机具设备等.(2) 冬季施工混凝土灌注a、冬季施工采用“暖棚法”施工,暖棚四周围护严密,不得漏风.暖棚内应采用有效加热设备升温,确保棚内温度不低于5℃.b、应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环境负温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10℃.8 劳动组织劳动力组织采用架子队管理模式.架子队组织机构图表8.1 路基支承层施工单个工作面人员配置表根据施工组织、机械设备和工期要求配备施工人员.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需经过培训上岗,在架子队长的组织安排下从事现场的各项工作,各工种互相协调,保证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9 材料要求对进场水泥及粉煤灰、外加剂、砂石料收料员必须查看出场检验报告,试验室取样检测各项性能,并出具试验报告.做好材料进货的检验和标识工作.在进料、检验、进仓、登记、标识、使用等全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进货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文件要求,从采购的第一程序开始,层层把关,确保材料质量.对各种材料的质量记录和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工作,做到各种证明、合格证、试验单据齐全,确保其可追溯性和完整性.支承层材料为低塑性水泥混凝土,其性能应满足表9-1要求.表9-1 支承层材料的技术要求表9-2 现场支承层材料的检验要求10 机械配置机械设备按照科学合理、满足要求、略有富余的原则进行机械设备配置.表10.1路基支承层施工单个工作面施工机械配备表11 质量控制及检验11.1 质量控制(1) 各种原材料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且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2) 仔细放样、复核模板平面位置及顶面标高,且现场交底给操作工人,严格要求依照交底执行.(3) 模板安装时要涂刷隔离剂,对安装好的模板逐一检查高程、轴线位置、尺寸、垂直度等技术要求,防止漏浆、错缝等出现.(4) 混凝土在浇筑前必须清理模板内的杂物,提前2个小时在桥面上进行洒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5) 混凝土在拌合站拌合前,试验室严格测定原材料的含水率,选定施工配合比.搅拌站按照配合比投料拌合.试验员在现场测定混凝土的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在进行浇筑.(6)混凝土振捣过程遵循快插慢拔的方式,不得漏振,收面按照7米米/4米的验收标准收面,及时进行覆盖养护.(7)结构尺寸放样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位置进行放样,支护时按照放样的纵横向边线进行支模,保证模板垂直度、线型、结构尺寸符合设计要求.(8)混凝土浇注前,混凝土应拌合物应均匀,色泽一致,确保拌合有无结团,塑性坍塌等不良现象.11.2 检测(1) 所用的水泥和粗细骨料品种、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同一产地、品种、规格、批号的水泥,每200t为一批,不足200t时也按一批计.同一产地、品种、规格且连续进场的粗、细骨料,分别每400米3为一批,当不足400米3时也按一批计.各种原材料每批抽样检验1组.检验方法:检查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在水泥库抽样检验水泥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在料场抽样检验粗细骨料含泥量、筛分试验颗粒级配.混凝土在拌制前,试验员测定砂石料的含水率,并根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配合比,当遇到雨天,应增加含水率的检测次数,每工作班检查不少于一次.混凝土检测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 米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现浇混凝土的每一结构部位,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取样至少留置一组试件.模板在拆除后,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密实、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露筋、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的缺陷.坍落度与含气量检测在每拌制50米3混凝土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少于一次.(2) 检查模板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其材料质量及结构应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模板及支架安装必须牢靠,接缝严密,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检查模板平面位置及顶面高程,使用测量仪器逐标记点检查;检查模板安装的稳固性,应满足振捣时不会影响模板的稳固.表11-1 支承层的检验表(3)支承层的外形尺寸要求按照表3.2内容每20米检测一处.12 安全及环水保要求(1)按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的各级机构或部门工作人员,明确其安全工作职责范围,将施工经验丰富、安全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安全管理的各级机构和部门.(2)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各级安全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级专职安检人员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3)每月一次分层次开展安全检查评比活动,并进行通报,奖优罚劣.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并监督落实.(4)现场作业人员要佩戴安全帽,穿工作鞋,严禁穿拖鞋上岗.(5)在施工便道边按照公路交通标识设置一些指路标志、减速标志、危险标志、安全标志等,使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行人有标识可依,行为规范化.(6)制定和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避免由于施工操作引起的粉尘、有害气体、噪音等环境污染;保证沿线居民房屋、树木、农作物不受损害;避免由于环境污染的原因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7)材料堆放整齐有序,机械设备布置合理,施工垃圾及时清理,运送到指定地点,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二、桥上底座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桥上混凝土底座施工.2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2.1设计概况桥梁地段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由钢轨、扣件、轨枕、道床板、隔离层、和底座板及凹槽周围弹性垫层等部分组成.道床板及底座板沿线路纵向在梁面上分块构筑,分块长度为5.0米~7.0米,每块道床板与底座间设置两个限位挡台,限位挡台周围内设置弹性垫层,相邻道床板及底座板缝均为100米米.道床板宽2800米米,厚度为260米米.底座板设置于桥面以上、道床板以下,通过梁体预埋套筒安装桥面连接钢筋的方式与桥面连接,采用C40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座板宽度2800米米,直线地段靠近线路中线侧轨下厚度为210米米.底座板地面设置隔离层,隔离层采用4米米厚的聚丙烯土工布.对应每块底座板设置两个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呈四棱台型,倾角为1:10,上下面的尺寸分部为1022米米×700米米、1000米米×678米米,高为110米米,凹槽侧面设弹性垫层,曲线地段无砟轨道超高在桥梁底座上设置,采用外轨抬高方式,缓和曲线范围内曲线超高根据直线和圆曲线超高按照线性内插计算确定.2.2 编制依据(1)、施工设计图纸;(2)、《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4)、《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5)、《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铁建设[2009]196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7)、《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8)、《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文)(9)、建设单位下发的相关文件.3 验收标准4 作业准备4.1 内业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4.2 外业准备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⑴对施工图的审核已经完成.对所有进场人员进行交底、培训,要求各工序操作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底座板施工相关工序的施工方法及验收标准,并经过考核合格后上岗.⑵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符合设计要求的设计和施工配合比,并进行原材料进场检验,确保底座板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均能得到保证.⑶复测CPⅢ控制点,对桥梁中线、高程、梁缝进行复核.同时通过CPⅢ控制点测出底座和抗剪凹槽的平面位置.⑷整理出完整一套混凝土底座施工所需的各种表格,包括施工原始记录表格和检验批表格,要求技术人员熟悉表格并理解填写内容及要求.⑸施工前根据施工段落的划分以及钢筋种类、数量情况,提前计划好钢筋加工及存放场地的分布.⑹根据汽车起重机、混凝土灌车等施工机械的行走和停放要求,进行桥下施工便道拓宽;桥上施工电缆、电线拉设到位.⑺对于大于2千米以上桥梁沿线路方向每隔1千米跨搭建一处上桥通道,便于作业人员上桥施工.⑻按照工程量和进度要求配置相应数量的机械设备和人员.5 技术要求桥梁地段道床板支承结构为底座板,底座板直接浇筑在桥面混凝土上,并与桥面混凝土间采用预埋套筒连接,底座板钢筋设计均为HRB335-φ12,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为C40;底座板的净保护层厚度为35米米,限位凹槽处的净保护层厚度为25米米.钢筋按照不绝缘设计.底座板结构宽度为2800米米,长度分5050米米、5100米米、5625米米、5750米米、6400米米、6825米米六种类型,厚度直线段为253米米和197米米,按曲线超高175米米为例,曲线地段左线506米米、125米米,右线450米米、181米米,缓和曲线采用内插法计算不同段落底座板厚度.底座板设计图如图5-1.底座板顶面设置4米米厚的聚丙烯土工布,每块底座板底座设置2个1022米米×700米米×110米米限位凹槽,凹槽侧面铺设4块8米米厚的弹性垫板,其中2块规格为900米米×60米米,另外2块为600米米×60米米,弹性垫板四周使用泡沫板填平,并使用胶带粘贴牢固.32米梁上底座板由2块6825米米,2块6400米米,1块5750米米,组成,24米梁上底座板由2块6400米米,2块5750米米,组成每块底座板间设置100米米伸缩缝.靠近。
双块式无砟轨道机组法施工作业指导书
双块式无砟轨道机组法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施工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350km/h标准轨距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施工。
2 作业准备2.1 施工文件准备和审核2.1.1施工前应根据施工内容准备相关施工、设计文件。
2.1.2准备并熟悉无砟轨道相关规范、规程、标准、技术条件、指南等。
2.1.3接收和复核其它施工技术文件,包括:线下构筑物竣工测量资料,桩橛和与轨道工程有关的变更设计,线下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结构物沉降变形评估报告,CPⅢ测设成果等。
2.1.4所有施工设计文件须经过审查核对后方可使用。
2.2 施工调查和物流组织方案编制在常规工程施工调查的基础上,着重调查以下内容:2.2.1施工道路的分布情况,包括可利用道路长度、宽度、坡度、转弯半径、会车点位置、便桥(涵)的承载能力、通道出入口的具体位置、新增便道条件等。
2.2.2混凝土拌合站的具体位置、供应能力,以及II线混凝土供应方式和物流情况。
2.2.3预制轨枕场的位置,预制轨枕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装卸储存及现场存放条件。
2.2.4线下工程结构物分布情况,相关接口工程施工安排。
2.2.5长钢轨、道岔铺设施工计划。
2.2.6根据施工调查,结合无砟轨道施工特点,编制物流组织方案。
2.3 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编制2.3.1无砟轨道工程施工前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细化各工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及进度计划,编制作业指导书,经审查后方可实施。
2.3.2无砟轨道施工方案应与箱梁运架、长钢轨铺设等工程实施情况相协调,明确工期控制节点。
2.3.3综合分析现场道路运输条件、材料供应、工装设备配置、工序衔接等因素,制定无砟轨道施工物流组织方案。
2.3.4根据无砟轨道的结构特点和现场实际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配套机具,编制完整施工工艺流程,针对关键工序提出针对性的质量保证措施。
2.4 CPⅢ控制网接收2.4.1接收控制网桩橛和成果资料;2.4.2按有关要求接收控制网评估资料;2.4.3配置测量设备与测量软件,输入相关数据。
GRTS无砟轨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GRTS⽆砟轨道施⼯测量作业指导书新建贵⼴铁路GGTJ-1标CRTSI型双块式⽆砟轨道⼯程施⼯测量作业指导书中铁⼆局贵⼴铁路⼯程指挥部三项⽬部⼆0⼀三年七⽉⽬录1.编制依据 (5)2.适⽤范围 (5)3.作业准备 (6)3.1⼈员准备 (6)3.2测量仪器准备 (6)4.路基⽀承层测量 (6)4.1结构组成 (6)4.2技术要求 (6)4.3路基⽀承层施⼯ (7)4.3.1测量放样 (7)4.3.2模板安装 (7)4.4⽀承层混凝⼟ (7)5、桥梁段底座测量 (8)5.1结构组成 (8)5.2技术要求 (8)5.3桥梁底座施⼯ (8)5.3.1梁⾯测量放线 (8)5.3.2底座模板安装 (9)5.4桥梁底座混凝⼟ (10)6、隧道段仰拱填充层/底板验收 (10)6.1结构组成 (10)6.2技术要求 (10)7、道床板施⼯ (11)7.1测量放线 (11)7.2轨排就位及粗调 (11)7.2.1轨排就位 (11)7.2.3模板安装 (11)7.3轨排精调 (12)7.3.1 数据输⼊ (12)7.3.2仪器检校 (12)7.3.3全站仪设站 (12)7.3.4精调⼩车安装 (13)7.4精调⽅法 (13)7.5精调精度控制标准 (14)7.6测量验证 (15)7.7道床板混凝⼟ (15)8、轨道静态⼏何测量 (15)8.1线形控制相关参数 (15)8.2轨道⼏何施⼯要求 (16)8.2.1确定全站仪坐标 (16)8.2.2精调检查 (16)8.2.3 标⾼调整 (17)8.2.4 精调后保护 (17)8.2.5 轨排混凝⼟浇筑后调整 (17)8.2.6 轨排保护及调整 (17)8.3施⼯监测注意事项 (17)8.4监控测量仪器 (18)9、长轨精调施⼯⼯艺 (18)9.1准备⼯作 (18)9.2轨道精调测量 (18)9.3铺设精度标准 (19)10、保证措施 (20)10.1施⼯技术保证措施 (20)10.2施⼯质量保证措施 (20)11、施⼯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 (22)11.1现场准备 (22)11.2设备准备 (22)11.3轨排精调 (23)11.4复测 (24)11.5现场常见问题 (25)12、附表 (26)中铁⼆局贵⼴铁路⼯程指挥部三项⽬部CRTSI型双块式⽆砟轨道测量作业指导书⑴、《路基地段CRTSI型双块式⽆砟轨道设计图》(2012年9⽉)(图号:贵⼴贵贺施轨02);⑵、《简⽀梁及桥台地段CRTSI型双块式⽆砟轨道设计图》(2012年8⽉)(图号:贵⼴贵贺施轨04-01);⑶、《隧道地段CRTSI型双块式⽆砟轨道设计图》(2012年7⽉)(图号:贵⼴贵贺施轨03);⑷、《⾼速铁路CRTSⅠ型双块式⽆砟轨道》(通线〔2011〕2351);⑹、《⾼速铁路轨道⼯程施⼯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⑺、《铁路轨道⼯程施⼯质量验收标准》(TB 10413-2003);⑻、《⾼速铁路轨道⼯程施⼯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4-2010);⑼、《⾼速铁路测量规范》(TB10601-2009);⑽、《客运专线轨道⼏何状态测量仪暂⾏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86号);⑽、《客运专线铁路⽆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⑾、《关于印发⽆砟轨道和⾼速道岔⾸件⼯程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管技〔2011〕35号);⑿、《铁路建设项⽬施⼯作业指导书编制暂⾏办法》(建【2009】107号)。
2CRTS-1型双块式无砟轨作业指导书(路基)-修
***********************轨道工程编号:(路基)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目录1.适用范围 (1)2.作业准备 (1)3.技术要求 (2)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3)4.1路基支承层施工 (3)4.2路基道床板施工 (4)5.施工要求 (11)5.1路基支承层施工要求 (11)5.2路基道床板施工要求 (13)6.劳动组织 (18)6.1支承层劳动组织 (18)6.2道床板劳动组织 (19)7.材料要求 (20)7.1混凝土原材料 (21)7.2钢筋 (21)7.3钢筋绝缘卡 (21)8.设备机具配置 (21)8.1路基支承层设备机具配置 (21)8.2路基道床板设备机具配置 (22)9.质量控制及检验 (22)9.1质量标准 (22)9.2质量检验 (22)10.安全及环保要求 (24)10.1安全要求 (24)10.2环保要求 (25)(路基)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路基地段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工程施工作业。
2.作业准备⑴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无砟轨道施工图进行审核。
⑵对路基面进行宽度、高程、平整度及压实度验收,确保符合验标要求。
因路基曲线超高在路基基床表层设置,对曲线地段路基面增加横坡和曲线超高验收。
⑶施工作业人员已接受技术培训和作业交底,并掌握路基地段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各岗位施工作业技术,能够独立操作。
⑷混凝土模具、钢筋绑扎胎具、分枕工作平台、轨排框架等工器具配备齐全并经监理验收合格。
⑸检测工具(电阻测试仪、靠尺、塞尺、钢尺、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精调小车等)配置齐全,并标定合格。
⑹涉及到无砟轨道施工的各种标准、制度、技术文件完善齐备,各项责任落实到位,分工明确,施工方案等文件已批复。
⑺线下工程主体全部完工,检验合格;未完成的防护工程不影响无砟轨道施工。
双块式无砟轨道工具轨法施工作业指导书
双块式无砟轨道工具轨法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仅适用时速在200km/h~350km/h 铁路单线隧道无砟轨道施工。
2 作业准备2.1 施工测量配合设计单位完成CPⅠ、CPⅡ、CPⅢ测量网的建立,并及时组织复测,提交复测报告。
2.2 预埋件检查在铺设整体道床前,对所有“四电”预埋件进行一次彻底排查,确保预埋件数量、位置、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
2.3 隧道底板高程检测每隔3m测量隧道底板左、中、右处的高程,实测高程与无砟轨道设计隧底高程对比,高于设计高程部位采用风镐凿至设计高程,保证道床板的厚度;低于设计隧底5cm以上部位,采用与隧道底板相同标号的混凝土回填至设计高程。
2.4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按照设计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相关规定对隧底结构沉降变形进行观测,根据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提交评估报告。
2.5 道床板砼配合比选定2.5.1使用原材料水泥:华新堡垒牌P·O42.5;细集料:洞庭湖河砂(中砂);粗集料:马鹿箐隧道洞渣 5~31.5mm碎石;水:饮用水粉煤灰:荆门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I 级粉煤灰;外加剂:山西凯迪KDSP-1聚羧盐高效减水剂;2.5.2技术要求:设计强度等级:C40;坍落度要求:140-180mm;使用环境及要求:碳化环境;设计使用年限不小于60年,电通量<1500C。
混凝土应添加适量的混凝土防水密实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和密实性。
混凝土应采取措施预防碱-骨料反应,并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2002)中的相关规定。
胶凝材料及水胶比要求: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不宜超过420 kg/m3,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应小于300 kg/m3,最大水胶比不应超过0.50;混凝土浇筑温度5~30℃。
2.6 无砟轨道施工设备准备做好施工成套设备到场的验收、储存、组装、调试等,以及测量仪器的进场等。
2.7 施工培训与技术交底完成对所有参建无砟轨道施工人员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具轨法无砟轨道施工内容、工艺流程、施工方法、作业标准、注意事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1.目的指导、规范基桩控制网(CPIII)的测量工作以及无砟轨道支撑层、道床板和双块式轨枕施工测量。
2.编制依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旭普林无砟轨道系统——测量手册》3.适用范围适用于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
4.建立基桩控制网(CPIII)无砟轨道施工前,应完成基桩控制网(CPIII)的建立,基桩控制网布置成三维坐标网,并与基础平面控制网(CPI)或线路控制网(CPII)进行衔接。
CPIII 高程测量工作应在CPIII平面测量完成后进行,并起闭于二等水准点。
基桩控制网(CPIII)最终为三维坐标,即每个CPIII控制点集平面、高程于一体。
5.基桩控制网(CPIII)的布设方法5.1路基上基桩控制网(CPIII)的布设路基上基桩控制网(CPIII)应沿线路纵向布置(间距宜为60m),若布设在线路两侧的接触网支柱上,其间距应根据接触网设计距离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布置,相邻的CPIII控制点点间距离不应小于1m,但最大不得超过80m。
左右侧相对两点之间允许最大的里程差为1m。
如果接触网支柱未安装,可在接触网的大(小)里程端设计牛腿基础,并预埋φ200的临时钢筋混凝土CPIII基标桩,并高出路肩1.4m。
CPIII控制点布设时应高出设计轨顶面不少于35cm,布设(可预埋或钻孔锚固)M8×25mm的螺栓(内螺栓孔径8mm),用螺帽拧紧。
安装棱镜时在螺栓上拧上直径为12mm的专用测量连接螺栓。
5.2桥上基桩控制网(CPIII)的布设桥上基桩控制网(CPIII)分布于线路的两侧,并应设置在桥梁变形量最小的部位(即垂直于桥梁基座固定端的防撞墙上),CPIII控制点应设置在线路两侧防撞墙的内侧,低于上表面10cm处,亦可设置在外侧,低于表面5cm处以便于观测通视。
5.3隧道内基桩控制网(CPIII)的布设隧道施工基标精密控制网应沿线路纵向两侧每隔60m布设一对控制基标。
相邻的CPIII控制点点间距离差不大于1m,两侧相对的两点之间允许的最大里程差为1m;点位设置位于隧道两侧电缆槽外侧砼墙上,埋设高度为砼表面往下10cm 处,钻孔时应确保不破坏预埋的接地钢筋。
6.测量仪器及精度要求为了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铺设精度,施工使用的所有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工具和软件,都必须满足技术条件、所需精度和规范之要求。
未经检定的测量仪器及测量工具严禁使用到施工测量中去。
全站仪:测量精度±1″测角最小读数0.1″测距标称精度:±2 mm +2ppm 测距最小读数0.1mm数字水准仪:±0.3mm/km 数显最小读数0.01mm配套铟钢标尺7.基桩控制网(CPIII)测量7.1基桩控制网(CPIII)平面测设基桩控制网(CPIII)测量使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采用后方交会法进行施测。
首先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观测前的横轴与竖轴校验(输入校差后仪器内部自动进行修正),同时需输入观测时环境温度和气压值。
同一测站不得少于2×4个CPIII 控制点并进行不少于两测回(度盘置换)观测,后视方向联系观测数量不得少于3次,同时观测视距不得大于150m。
7.2 CPIII基桩网与CPI/CPII平面控制网的衔接测量CPIII基桩控制网观测完成后,采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严密平差,并与基础平面控制网(CPI)或线路控制(CPII)进行衔接。
在路基和桥上的CPII基桩控制网测量,利用线路附近的CPI网或CPII网控制点,在线路内引出3个标准点,标准点设在两个基桩之间,并且在两个方向上能观测到2×3个基桩。
当于CPI、CPII控制点不能通视或观测距离太远时,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的需要,在适当位置设置辅助点,通过辅助点与CPI或CPII控制网进行衔接测量。
测设辅助点时需进行不少于两个测回的观测。
为保证CPIII基桩网内的测量精度,辅助点与相邻点之间的最大视距不得大于150m。
7.3 CPIII高程测设7.3.1 测设方法CPIII水准基标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应在CPIII平面测量完成后进行。
测量方法:使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精度将二等水准点高程引测至CPIII控制点上。
在往测时,观测路线为(后—前前—后或前—后后—前)。
在返测时,观测路线为所有在往测上作为中视的CPIII观测点,现在作为交替点。
即原CPIII中视观测点变为前后视观测点。
7.3.2 CPIII基标高程控制测量精度要求:表1 精密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表2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注:①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②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表3 精密水准测量观测主要技术要求8.测量软件数据库建立(1)建立《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要求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控制系统。
(2)输入联测的CPI和CPII点坐标以及二等水准高程控制点标高。
(3)建立平面曲线、线路轴线数据库,输入各曲线ZH、HY、YH、HZ点里程以及各曲线长度。
计算出曲线第一方位角及JD点坐标。
(4)建立线路坡度数据库,输入各变坡点的里程及高程。
(5)建立线路超高数据库,输入曲线ZH、HY、YH、HZ点的里程并输入各超高段的超高值。
(6)对施工段内线路的断链需分别建立数据库。
9.支脚测量9.1 支脚放样前的准备工作(1)为了保证施工测控位置关键部位——支脚放样定位,需对桥梁的梁缝、隧道的变形缝以及路基的沉降缝等进行坐标实测,以便于内业计算人员对支脚纵向间距的调整计算,为外业支脚准确放样定位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测量前事先在连接全站仪的手持电脑(测量手簿)上安装引进的支脚精调专业测量软件。
(3)配备一定数量的支脚放样辅助工用具(如射钉枪、钢钉、冲击电锤、记号笔、专用钻孔模具等)。
9.2 支脚安装放样(1)通过GL-survey一体化测量软件进行内业计算,经二人复核无误后并向外业测量人员提交支脚成果(电子版)。
(2)使用全站仪进行自由设站,后视2×4个CPIII控制点,采用专用放样棱镜进行支脚放样。
支脚纵向间距3.27m,横向距离为3.2m,特殊地段纵向间距可适当调整,调整量不大于10mm。
支脚放样平面偏差控制在3mm以内。
每个支脚点测设完成后,使用射钉枪打入钢钉或冲击电钻钻孔,所测放点位必须进行复测并在测量手簿中进行数据保存。
(3)在全站仪自由设站换站后要对前一测站测设的部分支脚放样点进行复核检测。
使用特制放样模具,进行支脚钻孔、安装。
(4)在支脚放样过程中要随时检测CPIII点,以确保仪器的稳固及放样的精度。
(5)在存储数据时要严格按照技术交底进行点位编号,确保内业处理数据的正确性。
9.3支脚精确工艺9.3.1精调测量原理支脚的精调是通过全站仪的目标追踪系统对放置在支脚上部凹槽内的特殊球状棱镜进行观测,获得棱镜的三维坐标。
经测量手簿(手持微型测量电脑)与全站仪的无线连接,通过微型电脑内安装的专业测量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根据测量手簿所持续显示出支脚球形棱镜中心实测值与设计平面和高程位置的偏移量,对支脚的方向、距离、水平进行精确调整。
9.3.2精调方法(1)通过专用转接器板将全站仪与某一支脚(60m范围内选择一处)上部相连接(曲线地段全站仪设置在曲线外侧支脚上),后视至少8个CPIII点,观测一个测回,以保证所有后视CPIII点的三维坐标残差在1mm之内,并保存其观测值。
若超限需适当增加测回数或查找原因后重测,直至合限。
(2)利用全站仪以放样方式检测一个CPIII点,如该CPIII点测量值与设计值三维坐标差小于1mm,即可开始对支脚进行精确调整。
(3)在待调整支脚上部凹槽内安装特殊球状棱镜,通过全站仪的目标追踪系统,可以得到球状棱镜的三维坐标,并且持续显示出实测值与设计值的偏差,人工对支脚进行精确调整,使球状棱镜实测三维坐标和理论值相符。
调整支脚的三维坐标与设计值偏差均控制在0.5mm以内,精度达标后,锁定所有固定螺栓。
支脚上部用于调整的钢板,横向调整时不得超过支脚中心位置4cm,以防止施工中卡住横梁,若横向调整量超过4cm,需将支脚下部固定螺栓松开,整体移动支脚后重新精调到位并固定。
支脚上部的调整钢板纵向要平行于线路中心线,以保证各个施工单元车安全通过。
(4)精调过程中,每调整5个支脚后,都要对先后视距中的任意一个CPIII 点进行一次检查对比测量,若三维坐标限差在1mm之内,可以继续进行支脚精调放样。
若超限,则考虑重新设站,并对之前已精调完成的支脚进行检测。
(5)由于测站前后10m范围内的支脚距离太近,为保证支脚调整精度,测站点前后10m范围内的4对支脚在全站仪转入下一测站时进行精调。
(6)每个测站只负责测站后方60m范围内(距仪器10m范围内的4对支脚除外)的支脚测量调整。
测站前方的支脚待下一测站进行测量调整。
10.道床板砼浇筑前检测10.1支脚上球状棱镜三维坐标检测全站仪检测法:仪器应在支脚在所需检测范围中心部位设站,并后视不得少于6个CPIII控制点,检测范围距测站最大不得超过90m、最近不得少于10m。
后视CPIII的坐标偏差不得超过X:1mm Y:1mm Z:1mm 。
若两个以上CPIII点的残差值超过规定值则应重新后视。
使用全站仪配套测量手簿(微型电脑)预装软件对支脚以放样方式进行检测,实测与坐标差不得超过X:1mm Y:1mm Z:1mm,内业整理输出测量报告,报告内容为实测与设计值较差。
若实测值与设计值的差值超过上述规定,则应对支脚进行再次的检查或从新调整直到合限。
10.2正矢、超高检测正矢检查方法:采用正矢检测专用工具对检测段的支脚进行连续正矢检测,检测相邻11个支脚上端凹槽中心的实测与设计正矢偏差(弦长约19.2m,可事先计算出设计正矢值),调整正矢偏差控制在±1mm。
曲线段超高检测:采用专用轨道尺超高检查支脚的超高和横距,检测超高和横距控制在±1mm.所检测项结果满足上述偏差要求时方可进行整体道床混凝土浇注。
11.双块式无砟轨道机械与人工施工段衔接测量施工衔接测量方法:首先在轨排测量精调段距附近的CPIII基标点约10~16m处设置三脚架安装仪器,并后视8个CPIII点,进行不少于一个测回的观测待设站完成后,对已完工机械施工段30m范围内的支脚与轨枕进行三维坐标实测,并与设计坐标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