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变化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为什么保持不变?
2.水沸腾时,温度会如何变化?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态变化现象?它们与温度有何关系?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形成共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加深对物态变化和温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强调直观教学:运用实验、图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态变化过程和温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4.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讲解基本概念:详细介绍固态、液态、气态以及物态变化的名称,让学生对物态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冰融化、水沸腾等实验,观察物态变化过程,并引导他们总结规律。
4.温度概念:讲解温度的定义,介绍摄氏度,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5.生活实例:分析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天河面结冰、夏天冰淇淋融化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物态变化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意义。
3.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块融化、水烧开等,引起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关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变化的温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变化的温度》教案名称:变化的温度适用对象:幼儿园大班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幼儿了解温度的概念,认识温度对物质的影响。
3. 引导幼儿探索物质温度变化的原因和方法。
活动准备:1. 温度计、热水、冷水、冰块、盆子、杯子等材料。
2. 设计好的实验台。
活动过程:引入:1. 导入:“大家知道温度吗?温度是什么意思呢?”2. 温度是什么?取出温度计,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观察它的部分构造。
简单介绍温度计的作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探究:1. 实验1:温度的体验(1)教师倒出一杯冷水放在实验台上,让幼儿用手摸一摸,询问:“冷水有没有温度?”记录幼儿的反应。
(2)教师再倒一杯热水,让幼儿用手摸一摸,询问:“热水有没有温度?”记录幼儿的反应。
(3)引导幼儿总结:“大家觉得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不同。
(4)教师解释:“温度就是物质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再次展示温度计。
2. 实验2:水的变化(1)教师先将一块冰块放入盆子里,让幼儿观察冰块的形状、颜色和状态。
(2)教师将热水倒入杯子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记录下来。
(3)教师慢慢将热水倒入盆子中,让幼儿观察并记录下冰块的变化。
(4)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冰块会变化呢?”稍作解释:冰块受热之后,温度升高,就会变成水。
3. 实验3:剧烈变化(1)教师示范:倒一杯温水,然后向杯中倒入某种物质(如小苏打粉),观察并记录下物质的变化。
(2)让幼儿依次观察并记录下不同物质在温水中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物质在水中会发生变化呢?”总结和延伸:1. 引导幼儿总结:“我们做了三个实验,发现了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2. 与幼儿共同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文字记录。
3. 鼓励幼儿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延伸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家庭中的温度变化,如冰冻食物的解冻、冷藏食物保鲜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答案:(8+16+12+4)÷4=10 ℃过渡:通过观察不同时刻的温度计,我们知道一天中不同时刻气温是不同的,下面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
2.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1“气温日变化”。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
然后让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答案:约31 ℃。
(2)最低值是多少?答案:约24.5 ℃。
(3)当天的气温日较差是多少。
答案:约6.5 ℃。
3.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2“气温年变化”,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有什么不同?答案: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
(2)观察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多少?答案:约24 ℃。
(3)最低值是多少?答案:约-6 ℃。
(4)并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答案:约30 ℃。
(5)讨论此地所在的是陆地还是海洋,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答案:此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因此位于北半球的陆地。
【精讲点拨】投影展示下图。
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日)较差、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和气温变化特征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4.投影展示课本P54表3.2“某地多年月平均气温”,回答下列各题: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20.1-15.8-6.5.813.919.723.321.614.35.6-6.7-16.8(1)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
答案:如图所示:(2)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3.3 ℃。
(3)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20.1 ℃。
(4)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答案:气温年较差为23.3 ℃-(-20.1 ℃)=43.4 ℃。
五年级教科版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五年级教科版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
2.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水的冰点和沸点的概念。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在不同状态下的温度变化,培养测量和观察能力。
2.能设计并进行简单的探究实验,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状态变化,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温度与水的变化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积极参与实验活动。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和结果。
3.培养勇于尝试新方法、不怕失败的精神,在探究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温度和水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冰箱保鲜、烧水等,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到人类对温度和水的变化规律的利用,以及在相关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如气象预报中的温度监测、工业生产中的水冷却技术等。
3.关注环境中温度变化对水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准确测量水在不同状态下的温度。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水在三态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粒子变化,如水分子在固态、液态、气态时的运动状态和排列方式。
2.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尤其是控制变量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温度场景的图片(如炎热的沙漠、寒冷的极地)、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动画、水的三态变化过程视频(包括微观粒子运动的模拟动画)、生活中与温度和水的变化相关的现象视频(如烧开水、制作冰块、冰箱制冷等)、自然界中温度对水的影响图片和视频(如冰川融化、水蒸气形成云雾等)、拓展实验和科学故事视频(如过冷水、水的反常膨胀现象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的概念以及温度的测量方法;2.掌握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3.了解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3.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课时:温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40分钟)•第二课时: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40分钟)•第三课时: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40分钟)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脑和投影仪;•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温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1. 导入与启发(5分钟)•引入温度的概念,提问学生:你们平常怎么感受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并解释温度的定义。
2. 温度的测量方法(15分钟)•学生回答温度的测量方法,引入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可使用投影仪展示温度计示意图,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给出示例,让学生通过温度计判断温度。
3. 温标的引入(10分钟)•引入摄氏温标的概念,解释其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师给出0℃、100℃两个温度点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摄氏温标的原点和刻度。
4. 温标的换算(10分钟)•学生回答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温标刻度间的关系。
•教师给出两种温标下温度值的换算示例,学生进行计算和验证。
5. 小结与扩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本课的学习要点。
•布置作业:复习温度的测量方法,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
2. 温标的巩固与拓展(15分钟)•引入绝对温标的概念,解释绝对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绝对零度的意义,并与摄氏和华氏温度值进行对比。
3. 温度的换算(15分钟)•学生回答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开氏温标的换算方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感受温度的变化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感受温度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感受温度的变化,了解不同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让幼儿亲身参与实验,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
材料:水、热水、冷水、温度计、碗、汤匙、冰块、火柴等。
准备:在教室里安装温度计,准备好所有实验所需的物品。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将热水、温水和冷水分别放在三个碗里,让幼儿摸摸碗的外壁,猜测水的温度。
请幼儿先试喝一下温度适宜的温水,再试喝一下太烫或太冷的水,让幼儿感受不同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引导幼儿认识到温度的重要性。
2.实验活动
a.观察水的温度
教师将三碗水放在一起,让幼儿观察水玻璃管内的温度计,并将温度写在黑板上。
让幼儿用碗与水交替摸水温,观察水温度的变化。
b.观察冰块的温度
教师将冰块放在碗里,让幼儿用手摸冰块温度,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让幼儿摸一摸自己的脸,再摸摸刚才摸过的冰块,观察自己脸上皮肤的变化。
c.记录温度的变化
教师会提示幼儿,不对称的镜像图效果很好,如果有合适的演示设备,则可展示一下。
d.试验结论
由于冰水会使手部肌肉微血管收缩,不断地摸冰水会让孩子的手部肌肉有止痛和抗炎的效果。
三、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幼儿们能够认识到温度的重要性,了解不同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希望今天的活动,能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变化的温度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变化的温度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温度的测量。
2.学习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温度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
2.准备实验记录表格。
3.班级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向学生介绍科学变化的概念,以及科学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你们认为温度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实验步骤: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烧杯。
2.将每个烧杯装满冷水。
3.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冷水温度,并在实验记录表格上记录。
4.将一些热水倒入烧杯中,再次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记录。
5.观察并比较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6.小组之间分享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讨论问题: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有何不同?什么导致了温度的变化?7.学生们通过讨论总结出温度变化的原因,例如,温度是由热量传递引起的。
展示和应用:1.回顾温度的测量方法并复习使用温度计的步骤。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水和冰,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并记录。
3.小组之间分享测量结果,并讨论观察到的温度变化。
4.学生们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他们观察到的温度变化。
巩固和评估:1.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向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撰写一份小报告,包括观察结果、分析和解释。
3.收集学生的小报告,并对其进行评估,包括科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扩展活动:1.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温度的变化,例如,将冷水放在冰箱中,然后测量其温度变化。
2.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温度计测量温度,例如,红外线温度计。
3.学生们可以研究温度的单位和不同温度尺度之间的转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实验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他们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变化的温度》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变化的温度》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本次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温度的变化规律,掌握简单的测量温度的方法,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准备工作1. 材料准备•温度计•水杯•热水壶和开水•冰块•粘土•实验报告(学生本子)2. 知识准备教师需要提前了解以下知识:•温度是表示物体热度高低的量,单位是摄氏度;•温度变化和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当物体的热量增加,则温度升高;当物体的热量减少,则温度下降。
三、活动过程1. 热水和冰块的温度变化1.教师向幼儿们提问:“大家知道温度是什么吗?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温度呢?”并向幼儿们展示温度计。
2.取出热水壶和水杯,让幼儿观察水杯里的水是冷的还是热的,再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在实验报告上记录下来。
3.在幼儿面前放置冰块,让他们摸摸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的温度并在实验报告上记录下来。
4.将热水倒入另一个水杯中,让幼儿再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将热水杯和冰块放在一起,让幼儿们观察冰块的变化并测量冰块的温度,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2. 粘土的冷却变化1.为了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温度变化和物体的热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教师用手揉几个粘土球,让幼儿感受一下粘土的热度。
2.教师将一个揉好的粘土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们摸摸粘土的温度,并在实验报告上记录下来。
3.教师再取出一个已经揉好放置一段时间的粘土球,让幼儿们摸摸粘土的温度,并在实验报告上记录下来。
4.将刚揉好的粘土球和已经放置一段时间的粘土球一起放在桌子上,观察两个粘土球的变化并测量它们的温度,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四、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们初步了解了温度的概念,学会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观察了热水和冰块以及粘土在不同的温度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幼儿们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 不足之处本次科学活动中,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幼儿对于温度变化的原理还没有完全理解。
气温的变化初中教案
气温的变化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2. 掌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 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3.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现象。
教学难点:1. 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的的理解;2.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现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PPT;2. 气温变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3. 气温数据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吗?2. 学生回答:温度。
3. 教师总结:是的,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我们通常用摄氏度(℃)作为计量单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气温就是指大气的温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中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作为计量单位。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气温的概念。
3. 教师讲解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是国际上常用的气温计量单位。
三、气温的变化规律(10分钟)1. 教师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3. 教师讲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通常情况下,一年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
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四、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温变化现象(10分钟)1. 教师展示气温变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城市热岛效应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并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温变化,下节课分享。
《温度的变化规律》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温度的变化规律》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温度的变化规律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介绍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变化的原因和相应的规律。
本教学设计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际观察和数据收集,引导学生探究温度的变化规律。
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温度的变化原因;- 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探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的概念和存在形式;2. 实验准备:说明实验所需材料,并帮助学生准备实验器材;3. 实验步骤:- 步骤1:将温度计放入不同环境中,记录温度变化;- 步骤2:使用不同材料制作温度计,并记录温度变化;- 步骤3: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步骤4:分组观察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4. 实验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结论;5.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6. 讨论和展示:学生之间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展示。
评估方式本次教学设计的评估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估方法,包括:-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度和质量;-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中的表现;- 学生对温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设计更复杂的温度实验,探究其他变量对温度的影响;- 研究地球的温度变化规律,并了解全球变暖等现象的原因;- 制作温度变化的模型,并通过模型展示温度变化规律。
结束语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对温度的变化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科学实验和观察数据的能力,提高了科学思维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希望本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有时会是固态的冰,有时又是液态的水?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出温度的概念及其对水状态的影响。
二、新知讲授(15分钟)
概念讲解: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水的三态:
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多媒体展示:播放水循环动画视频,简要介绍水在自然界中
五、总结提升(5分钟)
回顾知识点: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温度对水的状态变化的重要性。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变暖对水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激发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温度测量练习和水循环原理的简述。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家中或学校附近水的状态变化(如早晨露水、夜晚雾气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世界的天气【教课目的】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培育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画图能力。
【教课要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散布图。
【教课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教课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疏成三组 (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 ) ,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状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中间。
天气状况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时间第一天次日第三天【第一课时】【教课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关注当日的天气状况,那么,每日的天气状况又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略 )请同学们取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而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日,仍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讲话,畅所欲言,答案不是固定的,只需合理,都应该鼓舞与指引,还可以调动讲堂氛围 )此刻天气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便可能会下雪,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气温的相关知识。
气温的变化看图,请读出一天中, 8 时、14 时、 20 时、 2 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中,你能察看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均匀气温吗?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学生小组合作达成,很简单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育了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剖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中间,会有最高气平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一样的时辰测出来的气温是否是同样的呢?下边,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归纳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否是同样的?那么,此刻,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否是同样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想学生经过认真察看、议论、比较,而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变化的温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变化的温度》基本信息•学科:科学•年级:大班•课时数:1课时•课时时长:40分钟•教学目标:通过探索“温度”这一科学现象,发展幼儿的科学想象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温度变化及其现象的认识。
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热身(5分钟)•通过观察、摸索、体验及语言表达等方式,回顾幼儿们对温度和温度计的基础认识。
•提问:“今天,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探究什么?”探究(30分钟)活动一:观察冰巧克力融化(10分钟)•让幼儿们观察一块冰巧克力,感受它的温度。
•将该块巧克力放进阳光下,观察巧克力融化的过程。
•鼓励幼儿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如“巧克力变软了”、“巧克力变成了液体”等。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巧克力会融化?活动二: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15分钟)•向幼儿们介绍温度计,让他们认真观察、摸索,并尝试使用温度计来测量一些物体的温度(如人的体温、水的温度等)。
•引导幼儿们谈论测量结果,并比较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尝试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结束(5分钟)•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并总结所获得的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激发幼儿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观察和思考科学现象。
参考资料•杨斌种. 0-3岁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陈萍.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教学评价•教学形式: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教学策略:示范引导、情境创设。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气温变化图表、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4.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气温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对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国情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地理图表的制作与解读,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如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根据图表判断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分析某地区气温年变化规律等。
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探讨该地区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总结所选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并准备进行分享。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进行评价、提问。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气温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解答学生的疑问。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气温变化相关的地理科普书籍、文章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温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八年级上册授课人李运志学校名称教学对象八年级科目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广西北流市清水口镇初级中学物理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教材、学情分析《温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的内容。
”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
温度计是热现象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刻度规定,使用方法和体温计的特殊结构。
这些知识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温度计不仅是初中物理学中学生们接触的第一测量仪器,又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学好它并会用它对今后其它仪器的学习很有帮助,也是今后继续学习热学知识的基础,并在生活、地理和化学学科中都具有基础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温度计” 是学生物理上学习的第一个测量工具,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触过,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操作规范上还有一些疑惑,因此在上课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用科学用语规范地描述概念,规范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常见温度计,说出它的构造、量程和分度值。
(2)通过使用制作温度计,说明温度计的原理。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4)了解温度计的有关知识,估计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温度。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使用制作的温度计,理解它的测温原理,体会放大和转换思想的应用。
(2)经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实验过程,体会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并能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及摄氏温度的表示。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1.1《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关系的认识。讨论过程中,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不同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3.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应用?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3.分析性作业:分析生活中一个与物态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夏天要给汽车加水冷却?为什么冰箱里的饮料结霜?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撰写一篇短文。
4.创新性作业: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设计一个简单的节能装置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要求撰写设计方案,包括设计原理、所需材料、操作步骤和预期效果。
(二)讲授新知
1.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基本物态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结合实验现象、图片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生动的认识。同时,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口头汇报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昼夜温度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昼夜温度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温差变化的原因,会实行科学的解释。
2.学会用曲线图分析数据,能从已有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形成原因实行大胆的猜测。
4.尊重证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温度计、黑色的纸袋、白炽灯、钟表、记录表、词典等较厚的书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情境图)提问:观察这三幅图,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二、探究新知1. 感知昼夜温度的变化。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一天中温度的感受。
(2)提出问题:昼夜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温度变化的规律。
2. 分析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1)提出质疑:一天中温度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2)出示气温测量记录表,学生观察。
说一说:从记录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观察这几天的气温,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①提出任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直观的反映出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两天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②学生绘制曲线图。
③观察气温曲线图,交流发现。
④整理交流,把发现记录在书上27面。
(让学生理解照射角度和温度关系,通过让学生用手指示早、中、晚太阳的位置,观察手臂和地面夹角,理解斜射温度低,垂直照射温度高。
)3. 探究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
(1)提出问题:昼夜温度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推测。
(3)学生实行实验研究:①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②小组合理实行分工,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③讨论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发现四支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④汇报交流。
(4)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论。
①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实验中的白炽灯相当于什么?早上、正午的太阳光照射,分别类似于实验中的哪种情况?②结合实验分析: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与照射角度、面积等相关)(对一个地方照射面积始终相同,同一块大地不会随季节变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影响,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
(2)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季节人们穿着的差异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季节穿着不同?(2)引导学生思考是气温的变化导致了人们穿着的差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①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②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单位(摄氏度℃)。
(2)气温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a 展示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
b 讲解气温日变化的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c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找出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计算气温的日较差(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
d 组织学生讨论气温日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生长、人们的作息时间等。
②气温的年变化a 展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
b 讲解气温年变化的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c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找出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计算气温的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需一课时讲授;这节课先从人的体温变化图象入手,引出课题-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理解变量的概念,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数量间的分析、比较和适度的抽象,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准确性.2.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敏感和语言描述的合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所蕴含的数学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合理地表示,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学意义.难点:根据图象得出事物变化的规律.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获得对图象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学生可借助于以前读统计图的经验发现两个变量的关系,并尽可能多地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四、教具准备投影片.五、教学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这是一个很粗略的说法.你知道人的体温是随时间变化的吗?一天之中,在凌晨2时到6时之间,人的体温最低;在下午5时到8时之间,人的体温最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大约是0.6℃.如果变化幅度超过1℃,特别是在“非典”时期,那就要被“隔离”观察.在了解人体体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天天气温度变化的情况.(板书§6.3温度的变化)Ⅱ.讲授新课——由学生根据读统计图的经验来自主探索图象中变量之间的关系1.气温变化的情况请你根据图象,与同伴讨论某地某天温度变化情况.(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几时到达的?最低温度呢?(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图6-7[师]上述问题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的关系?[生]是时间和温度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其中时间是自变量,温度是因变量.[师]根据图6-7,同学们可先自己获取上述六个问题的答,并与同伴交流.[生](1)上午9时的温度是27℃,12时是31℃.[师]你是如何从图中读出的?[生]在水平的数轴上找到9,它是表示时间的,过9的一条竖直的线与曲线交于一点,过这一点又有一条水平的线与竖直方向的数轴交于一点,此点表示的正是27℃.[师]很好.[生](2)这一天最高的温度是37℃,是在15时达到的.因为最高温度应在曲线的最高点处达到,即C点是最高点,过这个点的水平方向就找到最高温度是37℃,竖直方向就找到了达到这温度的时间.同样,最低点D,就表示在3时,这天的气温达到最低温度23℃.[生](3)这天的温差应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37℃-23℃=14℃.而经过的时间应为3时至15时.(4)温度上升,从图中反映的是曲线上升,观察可得3时到15时温度在上升;温度下降,从图中反映的是曲线下降,观察同样可以得出0时到3时、15时到24时温度在下降.[生](5)图中A点表示的是21时的温度为31℃,B点表示的是0时的温度是26℃.(6)次日凌晨的温度应和前一日凌晨的温度相差不多,所以根据今天的凌晨1时的温度便可预测明日凌晨1时的温度约为24℃.[师]同学们观察图6-7,可知曲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呢?[生]曲线上的点表示的是某一时刻这天的温度.[师]而这样的点我们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按时间顺序把它们连起来,就表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它就是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因此我们又得到了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图象法.用这种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何优点.同学们不妨交流一下.[师生共析]用这种方法表示,很直观,一眼就可看出什么时间,一天温度达到最高;什么时间,一天温度达到最低.同时,还能观察出在什么时段内温度在上升,什么时段温度在下降.直观、形象、生动.2.骆驼的体温[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下面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我们根据它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图中25时表示次日凌晨1时)图6-8(1)一天中,骆驼体温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他时刻呢?(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趣事?与同伴交流.[师]在回答上述六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在这个问题中,哪是自变量,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骆驼的体温是因变量.[师]联系某天气温变化的图象,我们可以注意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关系时,一般用水平方向上的数轴(即横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用竖直方向的数轴(即纵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生]用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师]下面我就根据图象分析骆驼体温的变化.[生](1)一天中骆驼体温变化的范围是35℃到40℃.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16时-4时.即需要12个小时(或40-28=12时).(2)16时的温度最高是40℃,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到了37℃,共下降了3℃.(3)每天4时到16时体温在上升,0时到4时、16时到24时,体温在下降.(4)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第二天8时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的体温是相同的,其他时刻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骆驼在每天的体温变化规律是相同的.因为图象从24时开始复制了0时到24时的图象.(5)A点表示的是12时的温度,与A点表示的温度相同的时刻还有20时的温度及次日12时和20时的温度.(6)一提起骆驼,就想到了沙漠.骆驼之所以称为“沙漠之舟”,是由于骆驼耐饥、耐渴、耐劳又耐风沙,这些特殊的能力而使它成为人类的好朋友.[生]骆驼最明显的特征是长有两个驼峰,一次进食后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它的脚掌很大,适宜沙漠行走.骆驼在沙漠上行走总是不紧不慢,踏着很稳健的步伐,但从不停留,靠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到达目的地,我们应学习骆驼这种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关于骆驼的趣事,我们也都知道骆驼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应该和它们友好相处.在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中,生命力最强的就是在大漠戈壁深处独来独往,靠喝盐水生存的野骆驼.有关骆驼方面的有关资料同学们可到网上查找.我们研究了体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还记得刚上课时,老师提到的,人的体温也是随时间变化的.同学们可打开课本阅读P174的读一读,你会更好地了解人体正常体温的变化情况.阅读后,和同伴交流你从中获取的信息.Ⅲ.随堂练习1.海水受日月的引力而产生潮汐现象,早晨海水上涨叫做潮,黄昏海水上涨叫做汐,合称潮汐.潮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是某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情况.图6-9(1)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深?深度约是多少?(2)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浅?深度约是多少?(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增加?(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减少?(5)A,B两点分别表示什么?还有几时水的深度与A点所表示的深度相同?(6)说一说这个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是怎样变化的.解:(1)在凌晨3时港口水最深,深度约为7.5米;(2)上午9时港口水最低,深度约为2.4米;(3)在凌晨0时到3时,上午9时到12时,港口的水深在增加;(4)凌晨3时到上午9时,港口的水深在减少.(5)A点表示上午6时港口的水深为5米,B点表示中午12时港口的水深为4.3米,0时水的深度与A点所表示的深度相同.(6)(只要描述的是变化过程合理即可)凌晨0时到3时水深在增加;凌晨3时到上午9时水深在降低;上午9时到12时水深又开始增加.2.如图6-10,向高为H的圆柱形空水杯中注水,表示注水量y与水深x的关系的图象是下面的哪一个?图6-10解:根据题意可知,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当水深x为0时,注水量y也为0;同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应选A.Ⅳ.课时小结这节课从图象中分析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温度的变化直观而形象地从图象中获得了变量之间的有关信息.用图象来直观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表格法、关系式法所无法代替的.Ⅴ.课后作业1.课本习题6.3第1题;2.观察章头图《青春期男女孩身高曲线》并回答相应的问题;3.收集生活中用图象法表示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Ⅵ.活动与探究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开始时风速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4小时后,沙尘暴开始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一段时间,风速保持不变.当沙尘暴经过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每小时平均减少1千米,最终停止.结合风速和时间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图6-11(1)在纵轴()内填入相应的数值;(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了多少小时?(3)写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式.[过程]此题是一个关于环境恶化的一个问题.从题中可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要回答上述几个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第二要读懂图.[结果](1)开始时风速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由图象可知,0时的速度为0千米/时,4小时后,速度y=2×4=8千米/时,所以在y轴的第一个空应填8.接着4时到10时经过荒漠地,每小时平均增加4千米,所以10时,风速已变为8+4×(10-4)=32(千米/时).第二空应填32.(2)由图象可知,当风速为32千米/时时,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每小时平均减少1千米,最后停止,即风速变为0千米/时,需32小时.所以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需25+32=57(小时)(3)当x≥25时,y=57-x.七、板书设计§6.3温度的变化一、图象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1.直观、形象.2.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二、随堂练习(由学生板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