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麻黄汤总结
![麻黄汤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66b48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e.png)
麻黄汤总结
坚持一件事确实不容易,麻黄汤终于迎来了结尾。
从无数麻黄汤医案中挑好的摘录下来,然后再总结麻黄汤的用法
1、主治病名繁多,寒邪郁肺则多喘,寒邪犯胃则多呕。
但主证均为无汗、怕冷、脉浮紧。
病症为:感冒、受凉起荨麻疹、受凉音哑、感冒后遗尿、肾囊肿大、冷风哮喘、三叉神经痛。
2、服麻黄汤预后:
(1)汗出身凉,或小便增多,脉弱嗜卧,则愈。
(2)有转阳明的可能,以阳明法治之。
(3)无汗:饱尝风露之人,皮肤腠理厚实致密故不出汗;若下后,服麻黄汤不汗出,因为中气内陷,可加附子振奋心阳。
3、禁忌:阴虚用麻黄汤发汗致吐血。
麻黄汤为辛温剂,若服辛凉连翘等则加剧。
4、加减法则:伤寒脉微细,麻黄加黄芪汤;伤寒伤湿,麻黄汤加祛湿药;虚人外感吐血,李东垣用麻黄芍药人参汤。
麻黄证尺迟弱,以小建中汤加归芪养7日后,尺脉应,才投麻黄
5、注意:(1)【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如何区分,衄后病不解,可再发汗,下列三点为辨证关键:1、表实证仍在;2、确无里热;3、阴气未伤,无口干舌燥、尿短尿赤等症。
(2)伤寒谵语脉浮紧,服麻黄汤大剂。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伤寒但五日不大便,溲色澄清,仍用麻黄汤。
中医方剂-麻黄汤
![中医方剂-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bf00aac0af45b307e971974f.png)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 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见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典型的太阳伤
寒表实证。若其证迁延八、九日不解,仍应再用麻黄汤发汗。若药后见 不汗出而烦躁,则属表闭太甚,阳热内郁之大青龙汤证。今“服药已, 微除”,即言略发一点汗,证候稍减,但不彻底。然为何不能汗出而病 愈呢?这是因为卫闲营实,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迁延至八、九日,以 致阳气受来邪的郁遇太甚,即所谓“阳气重故也”。此时即使用了麻黄 汤,也仅仅能稍稍出点汗,使卫分之邪稍减而营中之邪却不能尽去。尽 管如此,但药后正气得药力之助,使阳气振奋,则可能出现“战汗”作 解或鼻衄作解的两种情况。这两种自解的情况,多见于邪气建实面体质 壮盛之人。本条论述的是鼻粗作解的情况:鼻衄作解,又称“红汗”, 是邪气不能外解,阳郁太甚,以致内逼营分,迫血妄行,从清道鼻窍而 出。汗血同源,邪不从汗解,即可从衄而解。在衄解之前,因阳气发动, 欲法邪外出,正邪相争,患者常可出现烦热、两目提光而欲闭目,或头 晕等先兆证候。而一经纽血,如出血痛快,则使营分之寒邪可随之而去, 诸证随之而愈。
《伤寒论》中医方剂
麻黄汤
组成: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证候病机:本证系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 之邪
侵袭肌表,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 闭营郁。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 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合于肺,寒邪束表,肺 气不宣,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法当发汗解 表,宣肺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解表剂。感冒。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解表剂。感冒。](https://img.taocdn.com/s3/m/64e682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a.png)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解表剂。
感冒。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解表剂。
【出处】《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g)甘草炙,一两(3g)【用法】古代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合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宣,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
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君药-麻黄:辛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
既开腠理,透毛窍,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又开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
臣药-桂枝: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仅以麻黄开表散寒,恐难解营郁之滞,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
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佐药-杏仁:肺主宣降,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故又佐以杏仁利肺平喘。
杏仁、麻黄:相伍,一宣一降,既宣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药-炙甘草: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本方麻黄、桂枝相须为用,乃辛温发汗之精当配伍;又以麻黄、杏仁相伍,体现了宣中有降,适合肺性之法。
【辨证要点】本方既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之基础方,又为辛温发汗法之代表方。
麻黄汤—搜狗百科
![麻黄汤—搜狗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0ddb157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4.png)
麻黄汤—搜狗百科麻黄汤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表征:发热,怕冷,头身痛,鼻子实,流清鼻涕,咳嗽等,但最主要是怕冷。
宣肺:1、将浊气排出体外。
出路包括呼吸道,体表。
浊气包括,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病毒,病菌等。
2、将卫气,营养物质,水发散到体表。
脉浮紧:邪气,病毒攻入体内,肝脏小肠等主要产热器官,代谢加快,热量主要用来产生抗体,热量输出减少。
体表肌肉为了抗邪,抖动产热,但需要大量氧气与营养物质,因此脉管浮。
紧,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表示肌肉抖动。
)(传统认为:发汗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体内邪气已经通过排泄系统,尿道,肛门,以及呼吸系统口鼻祛除。
邪气已祛,抗体需求减少,体温降低,体内的热量通过体表发汗,散除。
所以汗出是邪祛的标志,而不是祛邪的方式)(麻黄功效: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散寒通痹止痛,用于疮痈肿痛,皮肤瘙痒,鼻子实,流清鼻涕)(药征: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一名龙沙。
)中文名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分类解表方-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药方介绍药方1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痘,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一名山蓟。
生山谷。
)(药征、术:主利水也。
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https://img.taocdn.com/s3/m/637558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7.png)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太阳入阳明去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者,是为太阳之表证。
六七日不大便者,是宜与承气汤,以泻里热。
但有头痛发热之表证,且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麻黄发表寒以泻卫闭。
卫闭不开,郁其里燥,表闭未解,故发热头痛,里燥未实,故小便清长,故知仍在表也。
麻黄汤,发汗解表,窍开卫泄,表里俱解,此是太阳入阳明之去路,此教辩病在太阳与之阳明之别也。
重点就是小便清长者,津液未亡也。
阳明燥实,必亡津液而无小便。
2若头痛者,必衄。
头痛者,即是表闭卫气不泄,逆冲头面也。
麻黄解表之前,而有头痛者,麻黄解表之后必衄,此衄,即是营郁不达而遏闭卫气上冲,卫气郁迫莫容,自寻出路,必上冲鼻窍而为衄证也。
为什么提纲言痛者,必衄,因头痛即为卫气上冲。
麻黄之后,卫气外泄而头痛外已解,营郁不解,营郁其卫,卫也如头痛上冲一样而上冲,故必衄血也。
此麻黄之后,故宜桂枝汤,以泻营郁,使不闭束卫气,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桂枝仍是通经解肌,白芍息风凉血,调和营卫,卫气外达,则不上冲,气不冲则血不动。
故本条仍是麻黄证之后而又用桂枝汤者。
同上条麻黄汗后用桂枝一理。
试问不用麻黄之前,无汗而衄血,谁敢用桂枝,师言衄证,是麻黄之后也。
麻黄证之卫冲头痛,故营遏卫气,卫冲必同头痛之理而必衄也。
3综述;不大便六七日,是阳明里证,“宜”承气汤。
而头痛而有热者,是太阳表证,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麻黄证头痛者,卫气之逆冲,营郁不达必衄者,也卫气之逆冲也。
麻黄之后,营卫不和,卫气之上冲也,故言必衄而用桂枝汤也。
4本条提纲“当”须发汗,“若”头疼者,皆是为重点,辩证论治的关系,以后出现的这些字皆为重点,此即为中医定理,治辩公式,论治立法也。
太阳二十四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麻黄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的禁忌症
![麻黄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的禁忌症](https://img.taocdn.com/s3/m/8e0da90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2.png)
麻黄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的禁忌症【麻黄汤组成配方】麻黄9g(3两,去皮)、桂枝6g(2两,去皮)、甘草3g(1两,炙)、杏仁9g (70个,去皮尖)。
【麻黄汤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它药物同煎2次,分服。
服后覆盖衣被,以漐漐汗出为佳,若汗出邪解,不可再服,如未得汗可酌情续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等物。
【麻黄汤使用标准】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的禁忌症】1.本方为辛温解表之剂,只宜于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应忌用,即通常所说的“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至于温病表证更须禁用,否则会招致化燥伤津的变局。
2.本方发汗力强,因“汗血同源”所以对衄家、亡血家、疮家、汗家以及咽喉干燥者应禁用,以免重伤津液。
【按语】1.临证中若具备麻黄汤的使用标准而服此汤间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实因余热未清也。
佐以知母9g于发表之中,兼寓清热之意,自无汗后不解之虞。
此即麻黄加知母汤,乃屡经试验,而确知其然,非敢于经方轻为加减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第178页)。
2.若平素身体羸弱而患此证者,脉浮紧,重按无力,或脉甚微细,可于此方中加黄15g~30g以助之出汗,此即麻黄加黄芪汤。
3.本方因禁忌症所限,对于临证中具备其使用标准而又有其它兼证者,不得不加减使用,而使之丝丝入扣。
故悉遵变通麻黄汤(方名自拟),详列如下:(1)若兼有咽喉疼痛者,宜将方中桂枝减半,加天花粉18g、射干9g,若其喉痛且肿者,麻黄亦宜减半,去桂枝加生蒲黄9g以消其肿,然如此加减,凉药重而表药轻,若服后过半点钟不出汗时,亦服阿斯匹林0.5以助其汗,若服后汗仍不出时,宜再服阿斯匹林,以汗出为目的;若能遍体皆微见汗,则咽喉疼肿皆愈矣。
(2)若其人素有肺结核者,宜于原方中加生怀山药、天门冬各24g。
(3)若其人素有吐血病者,虽时已愈,仍宜去桂枝以防风6g代之,再加生杭芍9g。
4.若具备麻黄汤的使用标准而身烦疼、苔白微腻者,可于本方中加白术12g,此即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PPT课件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485d3e33d4b14e842468a9.png)
寒化热(纯热证)
阳明证(白虎汤) 五大一黄
表寒证——里热实证 (太阳) (阳明)
• 病机:风寒外束,阳郁内热。
•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 方药:大青龙汤
•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辛散表邪
石膏如鸡子大
清解郁热
大枣十枚 炙草二两
和中以资汗源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1、先煮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温服; 3、温服取微似汗,切勿过汗伤阳; 4、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5、若一服汗出邪解,停后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流感、支气 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
②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③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结肠炎、急性 胃肠炎、痢疾等。
④治疗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自发 性寰椎半脱位、风湿性腰腿痛等。
⑤五官科疾病:结膜炎、中耳炎、突发性 耳聋、鼻窦炎、慢性鼻炎等。
• 【词解】 • ①乍有轻时:即时轻时重。
• 【提要】补充表寒里热的另一脉证。(变 通适应证)
• 【讨论】
• 若感邪较重,正邪交争剧烈---脉紧身疼痛 (38条)
• 若感邪较轻,正邪交争较缓---脉缓身沉重 (39条)
• 身重 ——①感邪较轻,因汗不得出,阳气 内郁,气滞不运 ;
•
②湿郁肌表;(《金匮》治水气溢于四
• 面部望诊可见:水色、水斑或水气 • 水色——面部青黯色,或下睑处呈青黯色 • 水斑——面部对称性的色素沉着 • 水气——面部虚浮,眼睑轻肿,或下眼睑
如卧蚕状。
病案分析
• 张某某,男,60岁,农民,1997年5月29日初诊。 • 主诉:无汗近3年。 • 现病史:5年前在田间劳动,突被雨淋而感冒风寒,
伤寒麻黄汤“九禁”
![伤寒麻黄汤“九禁”](https://img.taocdn.com/s3/m/6ede3fa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0.png)
伤寒麻黄汤“九禁”关于麻黄汤的禁忌,张仲景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名曰:“麻黄汤九禁”。
其一,《伤寒论》第49条云:“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个条文主要在强调尺中脉微所提示的“里虚”。
尺部候肾与命门,尺部脉微是肾元不足、命火衰微的表现,因为命火之气的不足,无力运行生生之气,所以病人身重,命火是心火之根,命火不足则心阳自衰而不振,所以病人心悸。
麻黄汤是发越阳气之药,峻汗之剂,若阳虚者用之,势必导致阳亡而竭,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一禁。
其二,《伤寒论》第50条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条文所强调的是尺中脉迟所提示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麻黄汤主要作用在于发汗,而汗之与血,异流同源,有互化之机,营血既已不足,再汗必夺其血,会致营血愈虚,而犯“虚虚”之戒,所以凡营血不足者,麻黄汤不可用之,此为麻黄汤之二禁。
其三,《伤寒论》第83条云:“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乃肺胃之门户,肝肾之脉亦绕行于喉咙,咽喉干燥说明肺胃肝肾津液不足,不足以上润,此类病人如患外感,亦不可用麻黄汤,用麻黄汤发汗是重夺其津,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三禁。
其四,《伤寒论》第84条云:“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病是火热烧灼膀胱所为,久病于淋则膀胱及肾津阴必遭重伤,麻黄汤温热夺汗之剂若用于淋家,必使热愈炽而阴愈亏,阴亏之极,必及于血,热盛则必然迫血妄行,所以尿血是其必然变证。
所以淋家虽患外感,麻黄汤则必在禁用之列,此麻黄汤禁忌之四。
其五,《伤寒论》第85条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久患疮疡,必脓血淋漓,阴分已为大伤,且疮疡之形成,原因于火热之毒腐筋灼肉所致,如此津亏火炽之躯,岂可更用麻黄温热发汗之药!麻黄性热如火,泄汗如雨,用之必致津血枯竭,热极生风,筋脉挛急为痉,所以疮家绝不可再用麻黄,此麻黄汤之五禁。
麻黄汤禁忌与误服麻黄汤后救治
![麻黄汤禁忌与误服麻黄汤后救治](https://img.taocdn.com/s3/m/05d23f2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1.png)
麻黄汤禁忌与误服麻黄汤后救治
【麻黄汤禁忌】《伤寒论113方临床应用使用经验》口舌、咽喉干燥,舌苔黄,渴欲饮水,喜食冷物,有汗,或素有血汗证,身体不恶寒,或反恶热,有出血证,或素有失血证,脉沉或迟,或微细,或脉无力,身体衰弱,大病愈后,小便淋涩,或尿赤,或素有溃疡,大便干燥,肠胃不敢见凉,脐上下左右有动气……等。
说明凡有本栏任何一证,虽主证副证齐备,也不可竞用原方。
若冒然用之,就会把病加重或发生危险。
必要时需作适当加减,方可使用,或用其他代用方微汗也可。
慎重证为:轻度的恶寒,在春夏季节,在近热带地方。
本方恶寒一证是很突出的,虽不像疟疾那样战栗的厉害,但也是重裘厚被不能稍解,如果恶寒程度较轻一点,用本方时就须慎重。
【服麻黄汤治误救治】
1、服本方出汗后,其热未退或热度转高者,就是用前诊审未确,还有内热的表现。
可参考麻杏甘石汤、白虎汤、银翘散等方的使用法。
2、服后汗出不止者,不是误发虚人之汗,便是药量太多,急需止汗以防亡阳脱液,外用炒糯米半斤、龙骨、牡蛎、麻黄根各一两研末,周身扑之。
参考温经益元汤、四逆汤等使用法,葡萄糖注射最好。
3、服后神昏谵妄者,误发温病之汗也。
可参考大、小复苏饮的使用法以救之。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课件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b356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d.png)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麻黄汤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麻黄汤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心慌、 失眠、恶心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 格掌握剂量和适应症,避免过量使用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需要慎用麻黄汤 ,以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需要慎用麻黄汤,以免加重病情。
在使用麻黄汤期间,需要忌食辛辣、 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麻黄汤与小青龙汤的兼证
总结词
麻黄汤与小青龙汤的兼证,需谨慎处理。
详细描述
小青龙汤是一种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的中药方剂。当一个人同时出现麻黄汤和小青龙汤 的症状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 专业医生的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方。
麻黄汤与银翘解毒片的兼证
麻黄汤的功效
01
02
03
发汗解表
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均 有发汗作用,可以发散体 内的风寒邪气,缓解恶寒 发热等症状。
宣肺平喘
麻黄汤中的杏仁具有止咳 平喘的作用,可以缓解咳 嗽、气喘等症状。
利尿消肿
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有 利尿作用,可以消除水肿 ,对于风水浮肿等病症有 一定的疗效。
麻黄汤的适用症状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水肿尿少,肢体浮肿 ,舌质淡,苔白滑。
咳喘痰多,气喘胸闷 ,舌苔薄白,脉浮紧 。
02
麻黄汤禁例
孕妇禁用
麻黄汤中的麻黄成分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因此孕 妇应禁用。
麻黄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无汗而喘等症状。然而,其中 的麻黄成分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因此,孕妇在用药 时应特别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麻黄的中药方剂。
麻黄汤证-伤寒论PPT课件
![麻黄汤证-伤寒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111722a98271fe910ef963.png)
关节痛
麻黄汤证是否就是受寒, 桂枝汤证是否就是受风
鼻塞 怕冷
无汗
-
3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3两 麻黄—— 开腠发汗,宣肺平喘 2两 桂枝—— 解肌发汗 70个杏仁—— 降逆止咳平喘 1两 炙甘草— 调药和中,防止过汗
辛温开腠发汗 一宣一降 止咳平喘
-
4
芍药、大枣——益气养荣,活血通络
生姜
——温通阳气,并助麻桂解表
炙甘草 ——调饮食清淡适量。
-
14
(2)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证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
主之。(32)★ 【解析】
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项背强紧, 脉浮紧等症。
阳明病:下利。
-
7
【原文】 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
主之。(55)
麻黄汤证的脉象是否一定为浮紧
【原文】 脉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51)
脉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黄湯。(52)
-
8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
宜麻黄湯。(36) 【析义】
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 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 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原文】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83) 淋家①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②。(84) 瘡家③,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④。(85) 衄家⑤,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⑥,直
視不能眴⑦,不得眠。(86) 亡血家⑧,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⑨。(87) 汗家⑩,重發汗,必恍惚心亂⑾,小便已陰疼⑿,
傷寒脉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①, 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解表发汗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四)——麻黄汤
![解表发汗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四)——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39334cf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6.png)
解表发汗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四)——麻黄汤提到解表发汗剂,绕不过去的就是麻黄汤。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属于峻发汗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
适应证:适用于感冒性发热及急性传染病初期,症见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气喘、骨节疼痛等风寒表实证。
禁忌:急性热病有汗高热烦燥口渴(有脱水倾向),心脏功能衰弱者,贫血者,肺结核发热咳喘忌用。
对于麻黄汤解热发汗作用的解释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作用和兴奋中枢作用,能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降,具体是通过神经途径,使汗腺分泌增加,从而体温下降。
另外麻黄汤中含有桂枝,而桂枝汤具有解热作用,因此麻黄汤的解热作用还与桂枝有关。
桂枝能协助麻黄发汗,若不配伍桂枝则麻黄汤不是峻汗剂。
具体来说,汗腺、泪腺的分泌受交感神经支配,麻黄中含有拟肾上腺素效应成分,能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增加,桂枝的有效成分桂皮醛也有类似作用。
麻黄汤还具有镇咳平喘作用。
喘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呼吸道平滑肌收缩,空气出入不畅,被迫通过喘的方式来加快空气交换。
麻黄、桂枝、甘草都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从而能平喘。
麻黄虽有治喘作用,但连续长时间使用后人体会产生耐受性,效力会大减,所以慢性咳喘患者一般不宜久服,可间歇使用。
止咳主要是于杏仁而言。
杏仁的挥发油成分是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在体内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与苯甲醛,能抑制呼吸中枢和咳嗽中枢,产生中枢性的镇咳作用。
一般来说,病人干咳或者痰量少的时候才用杏仁。
麻黄汤的毒性与麻黄素的中枢兴奋有关,剂量过大会导致病人惊厥死亡。
另外长期过量服用麻黄汤会导致静脉淤血和出血。
杏仁分解产生的氢氟酸中毒也会导致痉挛、缺氧、溶血、出血以及麻痹呼吸中枢等毒性反应。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告诫大家:“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不得眠”,“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其意思是:对平素多汗,或失血,或患有疮疡的病人,一般不宜用麻黄汤,否则可能会出现心神恍惚、不能自主、失眠或肌肉强直拘急等副作用。
【方药】麻黄汤
![【方药】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5cd1b69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6.png)
【方药】麻黄汤吴永刚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使用不当,可出现变证,甚则有大汗亡阳之弊。
临床用之慎重,尤其江南医者畏麻黄如虎狼,较少使用。
临证若辨证精准,药证相符,却可收覆杯之效!主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条经文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八个症状。
刘渡舟教授称此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
这里的“证”字应是“症”字比较贴切,毕竟是症状。
从发病机制分析,可概括为三组症状:疼痛、寒热、无汗而喘。
“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邪袭表,寒性凛冽,由卫透营,外闭卫阳,内伤营血,营阴郁滞,运行不畅,致筋肉拘急,而见疼痛。
头项、腰脊乃太阳膀胱经所过,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
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所以太阳感寒则身疼,骨节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互辞,这在伤寒比较常见。
寒邪伤表,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
“发热”卫阳被寒邪郁闭,不得宣泄。
“无汗”寒主收引,腠理闭塞。
“喘”肺主皮毛。
表闭无汗,肺气失宣。
脉象: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条经文指出,太阳伤寒的脉象应是脉浮紧(脉阴阳俱紧)。
结合其它经文,麻黄汤证尚有脉但浮(37条、232条)、脉浮(51条、235条)、脉浮数(52条)的脉象。
总以脉浮紧作为太阳伤寒的脉象。
根据以上两条经文,麻黄汤证的核心脉症是:无汗而喘、脉浮紧。
与桂枝汤证的核心脉症:汗出、脉缓,意义相同。
是鉴别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辨证要点。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辛温,入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解卫气之郁闭。
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即可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通阳,温通经络,为臣。
杏仁:降利肺气而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适合肺性。
为佐药。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https://img.taocdn.com/s3/m/23c2d15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c.png)
麻黄汤与小青龙汤的兼证
总结词
麻黄汤与小青龙汤合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水饮的患者 。
详细描述
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两者合 用,可增强发汗解表、温化水饮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 内有水饮的患者。
麻黄汤与银翘散的兼证
总结词
麻黄汤与银翘散合用,适用于风热感冒伴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的患者。
详细描述
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银翘散主治风热感冒,两者合用,可增强辛凉解表、 宣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伴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的患者。
04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感冒咳嗽
总结词
麻黄汤适用于感冒咳嗽,尤其对于风 寒感冒所致的咳嗽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具有发散风寒、宣肺 止咳的作用,杏仁可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药 性。对于感冒咳嗽,尤其是风寒感冒所致的 咳嗽,麻黄汤具有显著的止咳作用。
麻黄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 适应症和剂量控制,避免出现 不良反应和药物过量的情况。
针对不同病情和个体差异,麻 黄汤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联 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毒副作用研究
麻黄汤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具有一定 的毒副作用,如过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心律失常等,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使用。
长期或过量使用麻黄汤可能对肝肾功能 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控制用药剂量
和时间。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 等,需要在医生的指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麻黄汤的主要成分与功效
麻黄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麻黄、桂枝、 杏仁、甘草等中草药。
麻黄汤的功效主要包括发汗解表、宣 肺平喘等,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 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02 麻黄汤的禁例
麻黄汤临床应用
![麻黄汤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785c7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4.png)
麻黄汤临床应用麻黄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子组成比较简单,只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疏风散寒、宣肺平喘的作用。
其虽组方简单,但是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也要辨病用药,掌辨证治疗的要点。
辨病用药1、流行性感冒:恶寒,高热,头痛,舌质淡,苔薄白。
2、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无汗而喘,鼻塞流涕,痰多色白,舌质淡,苔薄。
3、荨麻疹、风疹、皮炎、银屑病:皮肤瘙痒,无汗干燥,皮屑多,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
4、肾炎、尿潴留:小便不利,浮肿,恶寒,发热,无汗,兼咳嗽气喘。
5、关节炎、肩周炎:关节肌肉疼痛,因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
应用要点1、麻黄汤是解表剂中的辛温解表方,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恶风、体痛、咳喘、无汗、身痒、高热、浮肿、脉浮紧是其治疗疾病的关键体征。
2、麻黄汤不仅适用于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当阳明与太阳合病时,若证属麻黄汤或病势更急时,同样可运用麻黄汤治疗。
只要邪在太阳,无汗,脉浮紧、但浮不紧、浮数,也用麻黄汤。
3、麻黄汤经常被用在正气不虚,邪气旺盛的外感患者身上,不宜用在正气不足的外感患者身上。
就算是无汗,但若辨证属正气不足,也不能用麻黄汤,否则伤正气。
4、据《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头痛、身痛、腰痛、骨头痛,全身痛又无汗的情况下,可用麻黄汤。
治疗痛症时,杏仁可有可无,还可加附子增强散寒止痛的功效。
麻黄汤作为汗法的代表方,无汗是其应用的要点,但是用后出汗是其是否见效的依据。
此外,麻黄汤是发汗作用极强的,临床中一定要谨慎用量,尤其是麻黄。
麻黄用量配比1、麻黄汤散寒解表力强,风寒束表重症要重用麻黄。
2、微汗解表时,麻黄量小; 大汗解表时,麻黄量大。
3、由于麻黄的特殊药理作用,对于睡眠不好的患者,麻黄用量不宜过多,且不宜睡前服用,否则易加重睡眠问题。
4、年老体弱者麻黄不宜用量过大,这样容易发汗过度,耗损精气。
三九会员招募啦三九配方颗粒积分商城会员持续招募中~会员0元兑换超值礼品~。
?郝讲伤寒论第十五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郝讲伤寒论第十五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https://img.taocdn.com/s3/m/a67efe1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d.png)
郝讲伤寒论第十五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郝讲伤寒论第十五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麻黄汤适应证的第一个证候,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主要内容见第3条、第35条。
第3条、第35条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强调了太阳伤寒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
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
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喘的原因是无汗所造成的。
第3条还提出了呕逆,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第51条、第52条、第37条,这三条就是强调要用麻黄汤的话,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一定是脉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第36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
明经脉运行于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
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
临床表现: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
阳明经表受邪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中医考研麻黄汤试题及答案
![中医考研麻黄汤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b1be4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4.png)
中医考研麻黄汤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关于麻黄汤的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麻黄、桂枝、杏仁、石膏B. 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C. 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D. 麻黄、石膏、生姜、炙甘草答案:A2. 麻黄汤的适应症是:A. 外感风寒,头痛无汗B. 外感风热,发热,口渴C. 气虚阳虚,乏力气短D. 内有痰饮,咳嗽气喘答案:A3. 麻黄汤的主治是:A. 发汗解表,平喘化痰B. 温阳散寒,补气健脾C.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D. 收敛止泻,解毒消肿答案:A4. 麻黄汤的药性味道是:A. 辛、温、甘B. 苦、寒、甘C. 辛、温、咸D. 辛、凉、咸答案:A二、问答题1. 麻黄汤的主要适应症是什么?该如何用药?麻黄汤适用于外感风寒,症状为头痛无汗。
用药方为麻黄、桂枝、杏仁、石膏。
2. 麻黄汤的药物组成和功效是怎样的?麻黄汤的组成为麻黄、桂枝、杏仁、石膏。
其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平喘化痰。
3. 麻黄汤有哪些禁忌症?麻黄汤禁用于肺胃热症、气虚不实的证候、怀孕妇女、乳汁不行。
4. 如何正确操作麻黄汤的煎煮方法?将麻黄、桂枝、杏仁、石膏加水煎煮,煎至药物出色后即可服用。
三、论述题麻黄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以发汗解表的作用而闻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的症状,如头痛无汗等。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石膏组成,它们的药性味道为辛、温、甘。
在临床应用中,麻黄汤常用于感冒、流感等寒邪外袭引起的疾病。
其功效主要体现在发汗解表,平喘化痰方面。
麻黄作为主药,可以扩张毛孔,增加出汗,达到解表散邪的作用。
桂枝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可以增强麻黄的发汗作用。
杏仁能够化痰止咳,减轻咳嗽症状。
石膏则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缓解发热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汤有一些禁忌症。
例如,肺胃热症患者、气虚不实的证候患者、怀孕妇女以及乳汁不通者都不适合服用麻黄汤。
总之,麻黄汤作为一种经典中成药方剂,具有发汗解表、平喘化痰的功效。
?麻黄汤(恶寒,无汗,发热,头痛...
![?麻黄汤(恶寒,无汗,发热,头痛...](https://img.taocdn.com/s3/m/af9c3ea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3.png)
麻黄汤(恶寒,无汗,发热,头痛...症状: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感冒新冠,症状对上即可用。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麻黄汤方】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炙,一两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处方:痳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5克,炙甘草5克。
用法:用九碗水,先下麻黄,煮成七碗,下其它药,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4. 兼腹痛拒压,便秘等内热实证者,加大黄、芒硝。
5.喘息明显而恶寒不甚者,去桂枝。
(三拗汤)6. 咳嗽不得卧者,有水饮也,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7.项背强直者,加葛根。
8. 兼关节肿痛,或身痛不能转侧等外湿证者,加苍术。
(参考麻黄加术汤)1.服后未汗,系病重药轻?抑或麻黄太陈?或未按煎服法要求进行?若症状如前,仍可用原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也就是第36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里的太阳病,我们上次课说,那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是什么?它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那是阳明的什么证候呢,我们说,那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
阳明经脉运行于什么部位呢,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的。
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当然可以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在伤寒论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全面的把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这种证候来描述清楚。
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把它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我把歌决写在这里:“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
阳明经表受邪它的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面赤就是满脸通红,这是阳明经脉中的阳气被郁的表现。
因阳明经脉行于面部,“额头痛”,因为阳明经脉它是行于头额部,它不像太阳经行于后头部,后项,后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是头项强痛,进一步可以发展为项背强几几,阳明经脉受邪是脑门疼。
“发热恶寒身无汗”,阳明经表证它也是表证,因此它也具备发热、恶寒、无汗这样表证的共同特点,那么发热、恶寒、无汗,如果伴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表证,如果伴有额头痛的,那是阳明经脉受邪,是阳明表证。
“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脉起于鼻子的两侧,向上绕过眼睛,然后向额头部,目和鼻都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气被郁,就在阳明经气循行部位,眼睛、鼻子就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就是眼睛疼,脑门疼,鼻子发干,满脸通红,这都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
“卧不宁”,《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凡是阳明经脉,阳明胃腑气机失调的时候,都会影响睡眠。
这见于《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
《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清代吴谦等人编的,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对《伤寒论》中的主要证候、主要方剂,以歌决的形式给它编排出来,使学习这《伤寒论》的人便于背诵,便于打好学习《伤寒论》的基本功。
在五十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对《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进行了白话解。
20 年后,到70 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又对它进行了一点修订,出了第二版,到现在,又是20 多年,再回来看这个书的话,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有些文字需要修改,于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委托我们做了第三版的修订。
我上个月把这个书稿,已经交给人民卫生出版社了,《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有许多歌决。
过去师带徒的时候,都在教《伤寒论》这门课的时候,都要求学生背歌决中的许多东西。
我们这次在修订的时候,补充了它的临床应用,补充了方义,补充了它的临床意义,就是加了按语,在过去的版本里是没有的,把原来10万字的一本小册子,结果扩充成20 多万字。
这里头它把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进行了归纳总结。
我们这里的太阳与阳明合病,这个阳明病是什么病呢,不是里热证,不是里实证,是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
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太阳与阳明两经的表证同时存在,我们引入这个概念,就是让大家知道,不独太阳主表。
就是说,主表的不仅仅是太阳,阳明也有表证,少阳也有经表证,阳明也有经表证。
以后我们在讲到太阴病,“太阴病,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我们会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太阴也可以有表证,它是指的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由于脾主四肢,就把这种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的证候,也可以叫做太阴表证,也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所以表证的含义是广泛的,而不局限于太阳经表。
太阳和阳明两经气经表,被风寒邪气所伤,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兼证呢,喘而胸满,这是肺气不利的表现,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的表现。
大家想一想,肺和太阳的关系密切,还是和阳明的关系密切?应当说,从表证的,从外感病的发病过程来看,胸肺是离太阳最近的,所以太阳伤寒就有无汗而喘,寒邪只要一闭表,就有肺的宣发肃降失调的喘证。
这提示什么问题呢,这提示太阳表邪偏重。
在这种情况下,这不用葛根汤来治疗,而用麻黄汤来治疗。
麻黄汤散在表的寒邪,以解太阳表邪为主,也可以兼解阳明经表邪气,因为这是太阳表邪为主,更何况麻黄汤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可以治疗二阳合病兼有胸满而喘,这就是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治疗太阳和阳明经表同时受邪,太阳经表邪气偏重,兼有胸满而喘的。
在讲麻黄汤的适应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谈到第三个问题,就是太阳伤寒与衄(nǜ)解。
太阳病,它的自然病程是7 天,如果你不用药,当这个自然病程结束的时候,它将要好的时候,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退热的效果呢?从《伤寒论》提供的资料来看,太阳自解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自汗。
当它的病程将要结束的时候,它自己出一身的汗,热退了,身上不疼了,病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衄。
头痛发烧,全身疼痛,没有汗,到了第6、7天的时候,鼻子突然一出血,随着鼻子出血,他的心也不烦了,头也不疼了,心里也痛快了,随后烧也退了,这就叫自衄作解。
那就是说,自汗和自衄都可以排除体表的邪气,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汗血同源。
汗血同源,汗是血中津液所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可以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体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也可以直接通过出血的方式排出体外。
当然这种出血,其它地方的出血不可能排出太阳体表的邪气,而只有肺窍离太阳最近,所以通过鼻衄的方式利于解除太阳的邪气。
比方说便血能不能排除体表的邪气,不可能,那里是里热,里热可以通过便血。
我们讲的那个太阳病的腑证,蓄血证的时候,讲那个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会提到当血热初结的时候,如果有热迫血行的这种变化,血自下,下者愈,就是下面出血,热随血泄,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对于太阳表证来说,只能是自衄出血,自衄和自汗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战汗而解。
战汗是病人在汗出之前,先有寒战,原来一直发热、头疼、身疼,突然出现了寒战,这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表现。
随着寒战之后,又出现了发热,这次的发热,是正气奋力袪邪的一种表现。
随着发热之后,就出现了汗出,汗出热退病就好了,这叫战汗作解,我们以后还会有多次提到,它的机理我们还要具体谈到。
所以太阳病自解,有这么三种情况。
好,太阳伤寒与衄解,第一种情况是,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
第二种情况是,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汗不出而出现衄解。
吃了麻黄汤以后没有出汗,结果鼻子出血了,随着鼻子出血,头疼、身疼缓解了,发烧也退了,这就叫衄解。
因此后世的医家把这种情况,吃了麻黄汤以后没有出汗,结果鼻子出血了,叫红汗。
对于这种情况,又叫以衄代汗。
这个衄字过去在字典上读(nǜ),可是医学界和一般的人都读niù,读的时间长了,所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承认了这个字就可以读niù了。
这就叫以衄代汗,鼻子出血了,烧也退了,你就不要再用麻黄汤了。
我们在用麻黄汤的过程中,病人鼻子出血了,你不要紧张,这很可能是红汗,汗血同源,邪气可以通过汗这条路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鼻衄这条路排出体外。
第三种情况,伤寒日久,见衄,出现了鼻衄,出现了鼻子出血,但衄血点滴不畅,半天滴一滴,衄血点滴不畅,这就什么呢?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它就不足以解除邪气,鼻子是出血了,但是半天滴一滴,似有似无。
你说它没有吧,用纸擦一擦,还有一点红,你说它有吧,又很不畅快,虽然见到一点血,但是头痛、身疼仍然存在,发烧仍然不退,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不足以解除邪气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用麻黄汤发汗。
因为血分这条路走不通了,然后就改汗的这条路,这叫什么?这叫以汗代衄。
这是在伤寒的病程中,可能出现衄血的三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伤寒论原文没有提到,那就是衄血不止,高热不退,这是怎么回事?这就不是伤寒衄解了,这常常是寒邪入里化热,热邪内入营血,热迫血妄行的这样一种表现。
在讲“风温病”的时候,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是风温。
高热鼻衄而热不退的,是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
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决不能再用麻黄汤,那应当用犀角地黄汤一类的,来凉血止血。
在伤寒病的病程中,出现衄血的情况,大体就有这么多,我们现在看看讲义,是不是像我们所归纳总结的这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8 页,看原文第46 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八九日不解”,病程已经超过7 天了,超过了它的自然病程,所以说“伤寒日久”,我们这里不是说伤寒日久吗,“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此当发其汗,后面“麻黄汤主之”。
发汗用什么方,最后这句话,麻黄汤主之。
我们不是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它是把方名放在最后,便于底下接着写方药组成,所以中间就有一段话是来解释的,“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中间这句话,“服药已微除”,是吃了麻黄汤以后,表邪、表证似乎有一点轻度的解除,可是“其人发烦”,这个烦又是烦热,“目瞑”,瞑是什么意思呢,瞑就是闭目,闭眼睛。
为什么闭眼睛?是因为他有头晕目眩,头晕的人一般是不敢睁着眼睛,睁着眼睛就更晕。
所以这里的目瞑,是指的头晕目眩。
这个烦热、目瞑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是正气袪邪外出,正邪相争的表现,“剧者必衄”,如果烦热,头晕进一步加重的话,就会出现衄血。
这是正邪相争,正气想袪邪外出,来不及变成汗,就直接从营分,血分通过衄血的方式而排出体外。
能够变成汗的就出来,现在你看正邪相争,正气上冲,正气上涌,表现了头晕,表现了烦热,没有来得及变成汗,就直接通过鼻衄的方式,把营分中的寒邪,营分中的邪气排出体外。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阳气被寒邪闭郁太重的缘故。
中间这段话,完全是张仲景自己关于病机的解释和分析。
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情况,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没有出汗,汗不出而出现衄解,鼻子出血了,表证解除了,再也不用发汗的方法了,这就叫以衄代汗。
我小时候曾经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个农村当年是很贫穷的,我父亲有时候在城里下乡,来看我们的时候,有些农民就找我父亲看病,感冒了,发烧,头疼。
我父亲给他开完药之后,说郝大夫,我没有钱买药。
没有钱买怎么办,病得给他治呀,我就见父亲从筷笼子里边,拿一根竹筷子,拿刀把它削尖了,放在这鼻孔里轻轻地一弹,鼻子就出血了,滴答滴答,出好多血,然后病人就说,心里好痛快,也不烦热了,烧也就退了。
因为我那个时候很小,我说怎么会有这么一种疗法呢,等我长大了我明白了,开方子是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他既然不能吃药的话,那就放血,使邪气直接通过营分,通过血分而解,这实际上是放血疗法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