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珠峰测高GPS测量及其数据处理

合集下载

2005年珠峰测高中的平面测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2005年珠峰测高中的平面测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2005年珠峰测高中的平面测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2005年珠峰测高中的平面测量数据主要通过珠峰地区3个网进行测定。

这3个网分别是GPS监测网、GPS控制网和GPS联测网。

GPS监测网以青藏周边地区的17个GPS连续运行站为框架点,GPS控制网以GPS监测网点为基准,ePS联测网由包括珠峰峰顶1个GPS点和地面交会珠峰的7个GPS点构成(其中定日点系珠峰地区临时性GPS连续运行站)。

珠峰地区3个GPS网的数据进行处理时,GPS联测网则以GPS控制网为基准。

所有这些GPS网的数据进行处理时,采用IGS精密星历、WGS一84坐标系统和GLOBKl0.2版软件进行整体平差;坐标框架采用ITRF2000,历元采用平均瞬时观测历元。

2005年珠峰测高的高程控制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分为2个部分,一是从相距珠峰约160 km 的国家一等水准点“I萨拉40基”开始的高程传递,用二等、三等水准将我国黄海高程基准通过该点传递至测定珠峰高程的地面测站。

各种等级的水准路线长度累计约400 km。

此外,在水准无法工作的地区,还施测了测距高程导线以传递高程,总长20.5 km。

2005年珠峰测高中峰顶的高程必须由珠峰地区的大地水准面起算。

因此,2005年珠峰测高的高程控制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的第二个部分工作是精化该地区的局域大地水准面。

这项工作的基础是推算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栅格重力值,由于珠峰地区地形崎岖,重力资料稀缺,因此,在归算和推估珠峰地区重力时,必须充分利用地形资料和均衡模型。

经过试算比较,决定在2005珠峰重力推估中,采用爱黎一海斯卡宁均衡模型和34 km的均衡低偿深度。

在利用栅格数字地形模型(DTM)方面,国内部分主要采用国家测绘局珠峰地区的1”×l”DTM,国外部分以SRTM3的DSM为基础,结合GToP030(3∥×3矿)的DTM。

最后计算了珠峰地区两种栅格(3矿×30”和2.5’×2.5’)形式的重力空间异常。

GPS测量及数据处理课件——第10章 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

GPS测量及数据处理课件——第10章  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
定义:在基线解算时,如果观测值的改正数大 于某一个阈值时,则认为该观测值含有粗差, 则需要将其删除。被删除观测值的数量与观测 值的总数的比值,就是所谓的数据删除率。
实质:数据删除率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了GPS原 始观测值的质量。数据删除率越高,说明观测 值的质量越差。
RDOP
定义:所谓RDOP值指的是在基线解算时待定参数的 协因数阵的迹(tr(Q))的平方根,即:
的基线解:
Q Q
i
XCi XCi
3. 从所解算出的所有基线向量中选出产生单位权中误差 最小那个基线向量结果,作为最终的解算结果,这就 ˆ0i
是所谓的基线向量整数解(或称固定解)。
不过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认为整周未知数 无法确定,而无法求出该基线向量的整数解。
ˆ 0次最小 T ˆ 0最小 T F f , f ;1 2 F f , f ;1 2 是置信水平为1 时的 F 分布的
接受域,其自由度为 f 和 f。其中:
ˆ 0次最小 称为 RATIO 值; ˆ 0最小 ˆ 0i 也被称为 RMS;
tr(Q) 称为 RDOP 值。
3.确定基线向量的固定解
当确定了整周未知数的整数值后,与之相对应 的基线向量就是基线向量的整数解。
基 线 解 算 的 原 理 过 程
数据导入 (观测值、星历、气 象元素、测站信息等)
对流层水汽含量)
载波相位测量观测值
▪ 载波相位观测值
~ N Fri ( ) int i ( )
其中: N : 整周未知数
Fri ( ) : 不足一整周的部分 int i ( ) : 整周计数
▪ 实际观测值:
~ Fr i ( ) int i ( )
基线解算一般较为常用的差分观测值为双差观 测值。双差观测方程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形式:

GPSRTK测量及数据处理ppt课件

GPSRTK测量及数据处理ppt课件
2)、特点:同步图形扩展式的布网形式具有扩展速度快, 图形强度较高,且作业方法简单的优点。同步图形扩展 式是布设GPS网最常用的一种布网形式。也是我们需要 重点掌握的一种布网形式。
3)、作业方式:主要以下几种式:点连式、边连式、网 连式、混连式。
22
(1)点连式:
观测作业方式 所谓点连式就是在观测作业时, 相邻的同步图形间只通过一个公 共点相连。这样,当有3台仪器 共同作业时,每观测一个时段, 就可以测得2个新点,当这些仪 器观测观测了n个时段后,就可 以最多测得2n个新点。
7
一)、选点: • 为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
量,要求测站上空应尽可能的开阔,在10~15 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 • 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在 测站周围约200m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 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 • 为避免或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 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 建筑、成片水域等。 • 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应用,测站应选在交 通便利,上点方便的地方。 • 测站应选择在易于保存的地方
没有多余基线
多余1条
16
(三)、GPS基线向量网的布网形式
GPS网常用的布网形式有以下几种:跟踪站式、会 战式、多基准站式、同步图形扩展式、单基准站式 1、跟踪站式: 1)、布网形式:若干台接收机长期固定安放在测站上, 进行常年、不间断的观测,即一年观测365天,一天 观测24小时,这种观测方式很象是跟踪站,因此,这 种布网形式被称为跟踪站式。 2)、特点:采用跟踪站式的布网形式布设GPS网时, 接收机在各个测站上进行了不间断的连续观测,观测 时间长、数据量大,而且在处理采用这种方式所采集 的数据时,一般采用精密星历,因此,采用此种形式 布设的GPS网具有很高的精度和框架基准特性。

峰的2005年中国重测珠峰高度测

峰的2005年中国重测珠峰高度测

!""# $ "# $ %!
! !"
国内 ・ 综合
!"#$% &’()!
责编 /余长江 美编 /吴婷 责校 /沈海疆 本版 E -m ai l : qnbzgxw @ vi p. si na. com
天气恶劣, 珠峰登顶测量一再推迟
据新华社电 ( 记者群桑、 坚 赞) 第一批突击登顶珠峰的 !""# 中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的四 名队员$$日离开海拔!"##米的珠峰 大本营前往海拔$!##米的珠峰前进 营地! 他们计划在前进营地进行几 天休整之后!在!月"#日之前择机突 击登顶珠峰" "##! 中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 登山队的队员是由专业登山队员 和专业测绘队员共同组成 ! 力求专 业测绘队员和专业登山队员协作 ! 登顶珠峰 # 测量高度 " $$ 日出发的 测量登山队的队员全部是专业登 山队员 ! 而专业测绘队员在四月中 旬已经完成对海拔 $!## 米珠峰前 进营地及海拔 %#"& 米珠峰 ’( 营地 的适应性训练及珠峰高程测量仪 器的测试 " 他们中的三名队员已经 被分配在了第二批突击登顶的队 伍中 " 由于天气状况恶劣! 珠峰登顶 测量一再推迟!已从最初计划的#月 # 日冲顶 ! 推迟至 $% 日左右 ! 从现在 各方面的情况看! 冲顶时间将再次 延迟" 珠峰登山指挥部门表示!这场 风雪过后!如天气不出现大的反复! #月&’日将是一个登顶良机"
本来就是以旁观者身份存在才是专 业的! 如果其介入那么他就不是一 个专业称职的记者了! 他就变成义 工了 (!’ 看来马路陷阱确实该好好 整顿一下了! 摄影记者报道的很及 时啊(" 也有个别网友认为该受指责 的不是记者!’摔跤者真可怜! 厦门 市有关部门应该负责("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
测量距离与竖直角
通过计算最终得出珠峰山体高度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本次珠峰测量一共在珠峰脚下 部下了6个观测点
届时观测队员将进行6点联测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二页。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二页。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二页。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二页。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二页。
第四十页,共五十二页。
登山队员将在珠峰8300米处的一块坚固岩石上竖立 一根永久性的觇标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二页。
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二页。
九、世界(shìjiè)14大高峰简介
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二页。
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二页。
第四十五页,共五十二页。
第四十六页,共五十二页。
第四十七页,共五十二页。
我国首次珠峰高程(gāochéng)测量方案简 介
我国在1966年、1968年对西藏科学考察, 同时在珠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 利用三角交会方法,
在平均海拔5562m的6个观测站
完成了2天三角测距观测,最近测站距峰顶10171m 利用雪深探测雷达在峰顶观测了39分钟 完成了峰顶覆雪厚度的测量
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完成了36分钟空间(kōngjiān)定位观测 为了推算峰顶重力值
重力梯度观测沿登山路线推进至
距珠峰1.9km的7695m高度
第十九页,共五十二页。
3、GPS测量技术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空基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
地基跟踪站有200多个,共同形成空间定位系统
GPS法须将设备(shèbèi)运到峰顶直接观测 如果能够观测到来自4颗卫星的数据
就可实现相对地心的三维定位 其精度可达到毫m
第二十页,共五十二页。
并使用了美国今年3月份公布的SRTM 3秒的技术 所以(suǒyǐ)对重点差大地水准基准面升高了0.7m

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办法方式

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办法方式
第七章GPS定位测量数据处 理办法方式
主要内容
一、数据处理概述 二、GPS定位成果的坐标转换 三、GPS控制网的三维平差 四、GPS基线向量网的二维平差 五、GPS
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办法方式
一、数据处理概述
与所有测量任务相同,由GPS定位技术所 获得的测量数据,同样需要经过数据处理, 方能成为合理而实用的成果。
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办法方式
一、数据处理概述
4、基线向量的解算:
(2) 解算过程:
– ①初始平差:根据双差观测值的观测方程,组成误差方程后,
然后组成法方程后,求解待定的未知参数其精度信息,其结
果为
–待定参数:XX XC N– 待定参数的协因数阵: QQ QX XC NX XC C
Q XCXN
– 为了获得较好的基线解算结果,必须准确地确定出整 周未知数的整数值。
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办法方式
一、数据处理概述
4、基线向量的解算: (2) 解算过程:
–②将整周未知数固定成整数; –③确定基线向量的固定解:当确定了整周未知数的整
数值后,与之相对应的基线向量就是基线向量的整数 解。
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办法方式
Q XNXN
– 单位权中误差:ˆ 0
GPS定位测量数据处理办法方式
一、数据处理概述
4、基线向量的解算: (2) 解算过程:
– ①初始平差:通过初始平差,所解算出的整周未知数参 数本应为整数。由于观测值误差、随机模型和函数模 型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其结果为实数,此时与实数的 整周未知数参数对应的基线解被称作基线向量的实数 解或浮动解。
V 为观测值的残差; P为观测值的权; n为观测值的总数。
– 实质:单位权方差因子又称为参考因子。

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测量

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测量

测量队员进行重力测量

他们克服珠峰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 杂,严寒和缺氧等恶劣条件以及设备故障等不 利因素圆满完成野外测量工作。主要有:布测 了30个点的青藏板块运动GPS监测网、32个 点的珠峰GPS控制网,并结合水准测量、重力 测量等手段精化该区域大地水准面,精确求定 珠峰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及6个交会点的高程值。
• 10月9日上午10时,国家测绘局 局长陈邦柱宣布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测绘法》,珠峰高程新数 据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由国家 测绘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高度最 新测量结果:珠穆朗玛峰峰顶岩 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 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 雪深度3.50米。 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 据停止使用。
测量队员做高程传递
复测珠峰高程及相关科学 考察活动,引起了全世界 的普遍关注。专家分析, 以下几个因素致使珠峰 “身高”成为全球关注的 焦点: • 第一,珠峰是世界最 高峰,地球第三极,本身 就是新闻焦点,有关其身 高在内的任何信息都很可 能成为引人关注的新闻。
• 第二,测定珠峰高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重 要标志,但长期以来,围绕珠峰高度的争论一直存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以不同手段测量珠 峰,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些数据相差最高达2米 左右。这种“不一致性”无疑极大地调动起人们的 好奇心。 • 第三,珠峰地区是观察地壳运动的最佳窗口, 珠峰高度的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研究地壳 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珠峰地区的地壳运动至今仍然 非常活跃,这种变化虽然还不足以大到可以在我们 日常使用的地图上标示出来,但在地质学上具有重 要意义。

卫星拍摄的珠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要在珠峰峰顶树立 测量觇标。觇标是建在地面 上或其他建筑物顶部的测量 专业标架,作为观测照准目 标和供升高仪器位置之用。 此次觇标是用航空铝合金材 料制成。而且设计更精巧以 方便携带、安装。与以往觇 标不同的是,珠峰觇标上还 将安装上GPS天线和反射棱 镜,以方便测量需要。

GPS测量数据处理

GPS测量数据处理
GP 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27页/共90页
定位结果的表示方法
单点定位确定的是点在WGS-84坐标系中的位置。大地测量中点的位置常用大地纬度B,大地经度L和大地高H表示,也常用三维直角坐标X,Y,Z表示。 相对定位确定的是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因而可以用直角坐标差ΔX,ΔY,ΔZ表示,也可以用大地坐标差ΔB、ΔL和ΔH表示。
GP 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33页/共90页
基线向量网的无约束平差
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时,需要引入位置基准,引入的位置基准不应引起观测值的变形和改正。引入位置基准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网中有高级的GPS点时,将高级GPS点的坐标(属WGS-84坐标系)作为网平差时的位置基准;第二种方法是网中无高级GPS点时,取网中任一点的伪距定位坐标作为固定网点坐标的起算数据;第三种方法是引入合适的近似坐标系统下的亏秩自由网基准。一般采用前两种方法。 1. 误差方程的列立(1/2)
GP 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24页/共90页
4. 双差固定解与双差实数解
理论上整周未知数N是一整数,但平差解算得的是一实数,称为双差实数解。将实数确定为整数在进一步平差时不作为未知数求解时,这样的结果称为双差固定解。短基线情况下可以精确确定整周未知数,因而其解算结果优于实数解,但两者之间的基线向量坐标应符合良好(通常要求其差小于5cm)。当双差固定解与实数解的向量坐标差达分米级时,则处理结果可能有疑,其中原因多为观测值质量不佳。基线长度较长时,通常以双差实数解为佳。
GP 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12页/共90页
权的确定(1/8)
如果同一历元,还同步观测了另一颗卫星Sk,则同理可得:
在上面的法方程式中权P应如何确定?各观测量是相互独立还是相关?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 单差观测量的相关性 由单差的定义可知:观测站T1、T2,与历元t同步观测卫星Sj的观测量之差为:

珠峰测量的流程技术

珠峰测量的流程技术

珠峰测量的流程技术英文回答:Mount Everest Measurement Process Technology.Mount Everest, also known as Qomolangma in Tibetan,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above sea level on Earth. Measuringits height accurately is a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task, requiring the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Over the years,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employed to measure Mount Everest's height, including:1. Trigonometric Surveying:Trigonometric surveying involves using a theodolite to measure the angles between the summit of Mount Everest and two known point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The height of the mountain can then be calculated using trigonometry. This method was first used by the Great Trigonometrical Survey of India in 1856, which estimated the height of MountEverest to be 29,002 feet (8,840 meters).2. Barometric Leveling:Barometric leveling involves measuring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on Mount Everest. The pressure decreases with altitude, so by measuring the pressure at two different points, the height difference can be calculated. This method was used by the Everest Expedition of 1953, which estimated the height of Mount Everest to be 29,028 feet (8,848 meters).3. GPS Measurement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measurements use satellite signals to determine the latitude, longitude, and altitude of a point on the Earth's surface. By taking GPS measurements at the summit of Mount Everest, its height can be calculated. This method was first us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2005, which estimated the height of Mount Everest to be 29,017 feet (8,844 meters).4. Photogrammetry:Photogrammetry involves using aerial photographs to create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Mount Everest. The height of the mountain can then be calculated by meas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known points on the model. This method was used by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in 1999, which estimated the height of Mount Everest to be 29,035 feet (8,848 meters).5. Lidar Measurements: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measurements use laser pulses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ensor and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By flying a lidar sensor over Mount Everest, a detailed elevation map of the mountain can be created. The height of the mountain can then be calculated by measur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summit. This method was used by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2020, which estimated the height of Mount Everest to be 29,029 feet(8,848.86 meters).The height of Mount Everest is constantly being revised as new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become available. The most recent measurement, using lidar, was conducted in 2020 and determined the height of Mount Everest to be 29,029feet (8,848.86 meters) above sea level.中文回答:珠峰测量流程技术。

2005珠峰GPS大地高测量及其数据处理

2005珠峰GPS大地高测量及其数据处理

增刊2006年测绘科学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 app ingSupp l 20061作者简介:党亚民(1965Ο),男,2005年被评为国家测绘局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所长。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 A G )中国国家代表,现主要从事GPS 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E Οmail:dangy m@cas m 1ac 1cn 收稿日期:2005Ο08Ο03基金项目:国家基础测绘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04003)2005珠峰GPS 大地高测量及其数据处理党亚民①,程传录②,陈俊勇③,张 鹏④(①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9;②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西安 710054;③国家测绘局,北京 100083;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 100044)【摘 要】利用GPS 确定珠峰大地高是2005年珠峰测高一个关键环节,2005年珠峰测高GPS 测量主要包括青藏地区地壳运动监测网、珠峰地区GPS 控制网和珠峰峰顶高程测量三部分。

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GPS 测量的特点和数据处理方法,结合珠峰峰顶GPS 观测自然环境恶劣的特点,分析比较了各种计算方案,确定了一种合理的解算珠峰高程的GPS 数据处理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计算结果。

【关键词】珠穆朗玛峰;GPS;高程;测量【中图分类号】P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Ο2307(2006)0003Ο041 引言1975年,我国第一次对珠峰海拔高程进行正式测量。

这次测量也是人类历史上利用传统大地测量手段对珠峰海拔高程进行的一次最全面、最科学的精确测定。

这次珠峰高程测量采用了包括天文、三角、水准、重力、三角高程等大地测量技术[1Ο2],此外,还利用高空探测气球实际测量气象元素,对大气折射、山顶覆雪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考虑。

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

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
当年存放的风箱,便称此段峡谷为风箱峡 。17年 ,有 91
由 于三峡大坝将干20 月 l3 0 年6 开始蔷水,届时很多景
观将会被淹没,留给集由 降蛳 的时 间 越来越少了。此 时,徐扬经过九个春秋的寻觅,找到了摄影者— —新华
社刘心宁, “ 刘心宁经过 多次仔细回忆后介绍,17年 98
维普资讯




: : : : : 0
i 目

● 目

l: i
。 蠕 l I 鬻 。 ∞
8 e l



l ‘
§ ; {

_
广 东
l ■
2 0 年3 10E,中国科学院 、国家测绘局对青 0 5 7 2 l 藏高原珠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以现代大地测量 技术 为主 ,结合传统大地测量方法 ,综合确定珠峰高 程。由专业测绘人 员和专业登山队员合作 ,携带测绘
仪 器 ,采 用
等地加以优化 的优 良牧羊犬 ,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中优秀的军用犬。成年公犬高6- 5 0 6 公分 ,重3 - 8 3 3 公 斤 ;母 犬高5 6 公分 ,重2 -3 公斤 。被毛丰 密, 5 O 6 1 直而光滑 ,上毛为直毛 ,坚硬 下毛密厚。毛色为黑 混合褐或灰色等 。体态匀称和谐 ,肌肉发达 ,雄健矫 捷 。颈部强壮 ,胸部厚 ,背部直 ,身后四分之一向后 倾斜 。前腿直挺 ,后腿宽厚有力 。头盖呈楔型 ,鼻 口 部长度相等 ,嘴呈斧形 ,咬 合有力。鼻子黑色。眼杏 核型 ,中等 大小 ,通 常为古铜 色 ,眼光炯炯有神 ,
鞋、汉初四铢半两钱等一批珍贵文物,为研究古代巴
族文化乃至长江上游的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珠穆朗玛峰的测量

珠穆朗玛峰的测量

珠穆朗玛峰的测量论文姓名:梁霄学号:08231106班级:土木0804班珠穆朗玛峰的测量摘要: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环境条件恶劣、地质运动活跃,覆雪深度变化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但是精准测量珠峰的高度有着巨大的科学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一下05年对珠穆朗玛峰的复测所运用到的测量方法和一些测量技术的实施方案。

其中除传统水准测量外,还利用了GPS测量技术,在数据处理方面使得数据更加的精确。

关键词: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GPS测量,数据处理正文:一:珠峰测量的大体方案测量珠峰高程要先确定珠峰海拔高程起算点,我国是以青岛验潮站的黄海海水面为海拔零起始点(水准原点),由于当时测绘人员已取得西藏拉孜县相对青岛水准原点的精确高程,测量队只需要从拉孜起测即可。

前半程仍采用传统而精确的水准测量法,每隔几十米竖立一个标杆,通过水准仪测出高差,一站一站地将高差累加起来就可得出准确数字。

这样一直传递到珠峰脚下6个峰顶交会测量点,当精确高程传递至珠峰脚下的6个峰顶交会测量点时,通过在峰顶竖立的测量觇标,运用“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峰顶相对于这几个点的高程差。

最后,通过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的改正计算,确定珠峰高程。

同时也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设备和雷达探测等技术使得测量结果更加的准确。

其中的GPS测量,则是将GPS测量设备带至峰顶直接获取数据,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取得珠峰精确高程。

二:珠峰高程测量的方法和技术1、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将高程引到珠峰脚下的6个峰顶交会测量点,通过在峰顶竖立的测量觇标,运用“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峰顶相对于交会测量点的高程差。

最后,通过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的改正计算,确定珠峰精确高程。

我国1975年测量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在计算珠峰峰顶雪面大地高时,通过气温垂直梯度和大气垂直折光系数的计算和各交会点至珠峰峰顶雪面的大地高差计算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来推算珠峰峰顶雪面大地高。

珠峰测量完全解决方案

珠峰测量完全解决方案

珠峰测量完全解决方案测量队员对峰顶测量的觇标进行测试和实地演练为解开珠峰的身高之谜,2005珠峰复测中我国采用了先进和完善的测量方案,在此基础上所测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确度。

2005,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测绘向全世界证明其不凡的实力。

如何测出珠峰高程本次测量珠峰高程是采用了双模型的测量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传统的经典测量方法,就是以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为基础,配合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等方式,获得的数据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改正计算,最终得到珠峰高程的有效数据。

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在珠峰脚下选定较容易的、能够架设水准仪器的测量点,先把这些点的精确高程确定下来。

用水准测量、高程导线测量等方法逐级确定,得到珠峰脚下测量点的高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过我国几代测量人员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西藏拉孜县相对青岛水准原点的精确高度,测量队员从拉孜开始,徒步向珠峰测量,路程约500公里,测量站超过10000 个。

第二步,在珠峰峰顶架起觇标,运用三角几何学中“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珠峰峰顶相对于这些水准点的高程差。

第三步,获得的高程数据再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的改正计算,最终确定珠峰高程测量的有效数据。

我国1975年测定珠峰高程的时候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GPS卫星大地测量法,此次是我国首次使用这种全球卫星定位方法来测量珠峰的椭球高。

本次珠峰测量首次把GPS接收机带到峰顶,和山下进行同步观测求得椭球高,并为全球重力场研究、地球形变等提供地球第三极的几何方法。

如何进行测量行动由于此次测量珠峰的工作量很大,由国家测绘局组建的中国珠峰测量队的40多名队员被分成了GPS综合测量分队、水准测量分队、重力测量分队及登山冲顶分队等4个分队,同时展开各自的测量工作。

按照测量计划,整个测量过程大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3月17日到4月17日,进行珠峰外围地区的测量工作。

GPS综合测量分队在青藏高原广大地区的3 0个主测量点和40多个附测量点展开6轮联机观测行动,这些测量点大都分布在藏北无人区和昆仑、唐古拉、喜马拉雅、冈底斯等藏区大山中,都是被精心选择的青藏高原板块典型的地理标点,联机观测的数据结果将反映青藏高原地壳变化进程的细节;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分队从已经取得相对青岛水准原点精确高度的西藏拉孜县起测,逐步向珠峰推进;重力测量分队从拉萨开始向珠峰边测量边推进;登山冲顶分队在珠峰大本营随西藏登山队开始适应性训练。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PPT文档资料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PPT文档资料





2、重力测量与大地水准面
受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密度和分布状态的影响 重力场的形状具有不规则性 珠峰地区的重力场与大地水准面形状 受相关因素影响十分复杂 其大地水准面异常达到28m左右 因此它的精确性对高程的影响巨大 重力测量与水准面的精确求定直接相关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 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 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m 南坡为5,500~6,100m 东北山脊、 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 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 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 平均厚度达7260m 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 成 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 又有高达数十m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 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五、2019年3月珠峰复测使用的新技术
1、峰顶冰雪层厚度探测
利用电磁波在地下媒介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 进行地下不可见目标体或界面的探查与定位分辨 在地表向地下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在地下介质持续变化的界面上产生散射 根据散射回波的时延和形状 可解译出目标深度 是目前可用、可靠的雪深探测设备 曾用于高寒地区的冰雪层厚度的探测
3、GPS测量技术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空基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 地基跟踪站有200多个,共同形成空间定位系统 GPS法须将设备运到峰顶直接观测 如果能够观测到来自4颗卫星的数据 就可实现相对地心的三维定位 其精度可达到毫m

GPS实测与数据处理

GPS实测与数据处理
第七章 GPS施测与数据处理
第七章 GPS施测与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 ◇ GPS网技术设计 ◇ GPS测量的外业工作 ◇ GPS测量数据处理 ◇ GPS观测流程
§7.1 GPS网技术设计
一、GPS网的精度等级与主要技术要求
1.概述 GPS控制网布设与传统测量控制网布设相 同。遵守也由高级到低级。测量控制网的精度 等级都是根据观测量的中误差来划分的。 GPS采用相对定位方法建立GPS控制网。其 观测量基线向量。
(3)、网连式
• 观测作业方式 所谓网连式就是在作业时,相邻的同步图形 间有3个(含3个)以上的公共点相连。这样, 当有台仪器共同作业时,每观测一个时段,就 可以测得个新点,当这些仪器观测了个时段后, 就可以测得个点。 • 特点
采用网连式观测作业方式所测设的GPS网 具有很强的图形强度,但网连式观测作业方式 的作业效率很低。
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技术设计
§7.1 GPS网的技术设计
三 、GPS网的图形设计与连接方式 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的GPS接收机在相同的 时段同时连续跟踪相同的卫星组。 时段:同步观测时各点上的GPS接收机从开机到关 机的一段时间。 基线向量:同步观测时两个GPS点之间构成的空间 向量。 若干基线向量可构成闭合环,如环中各基线的观测时 刻相同称同步环。如环中各基线的观测时刻不相同则 称异步环。
测区位置及其范围 用途和精度等级。 点位分布及点的数量 测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投资经费
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流程
§7.4 GPS测量工作流程
◇GPS测量工作流程总结
测前准备
时限要求 提交成果的内容 技术设计 踏勘、选点埋石 仪器的检验
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流程

珠峰测量

珠峰测量

珠峰高程测量技术的认识中国珠峰高程测定的历程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尼泊尔的边界处,其海拔高程数据历来为世界各国关注。

1714年,3名当时掌握世界最先进测绘技术的中国人受中央政府的委派,对西藏地区进行勘测,他们跋山涉水深入珠穆朗玛峰山下,采用经纬测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测量,并在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上。

首次用汉文、满文明确地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名称,这是人类第一次向地球之巅发起的追问,尽管对于珠峰高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却是有关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献记载。

1847年以来,人类求证珠穆朗玛峰高程已达10次之多,正式采用的高程也几经变化。

1975年,国家测绘部门协同中国登山队,设立峰顶觇标,采用三角、天文、重力、水准及折光测量方法,准确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为8848.13m,正式发布并被采纳使用近30年。

2005年5月,国家测绘部门采用传统的三角测距法,观测峰顶觇标和测距反射棱镜,采用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法,利用GPS接收机在峰顶和地面联测定位测高,利用测深雷达组合GPS动态定位技术测量峰顶的覆雪厚度与雪面地形,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为精确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成果。

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2005年所测定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为8844.43m,测量精度为±0.21m,峰顶冰雪厚度3.5m。

精确测定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彰显了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1966年至1968年,我国组织大规模的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国家测绘局派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测绘专题组.采用了垂线偏差、大气折光、天文重力水准的方法获得了高程数据。

共布测交汇点39个,最高水准点61 2O米,最大交会角76度.距珠峰顶峰最近三角点5公里.水准点距珠峰14公里.重力点4公里,天文点10公里。

1 972年完成计算,引入重力正常高系统,对全部珠峰观测方向进行了垂线偏差改正,确定珠峰雪面高程8849米.精度±0.22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卷第 # 期 !第!
党亚民等 ! $ % % M 珠峰测高 ’ J 5 测量及其数据处理
$ E E
控制网部分 点 为 基 准 点 " 具 体 地 说 # 青藏地区地 壳运动 ’ J 5监测 网 数 据 处 理 选 取 了 珠 峰 周 围 地 区" C个 ’ J 5 连 续 运 行 站 作 为 参 考 点 "$ % % M珠 峰测高 ’ J 5控制 网 数 据 处 理 选 取 靠 近 珠 峰 地 区 将其作为参考站一 的" !个 ’ J 5连 续 运 行 站 点# 起纳入到数据处理中 " 利用 ’@G $’ = K _ Q W c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的流程可概括 为 ! 首 先 利 用 ’@G 2 K 处理每天的 即对每天的 ’ ’ J 5 观测数 据 # J 5 相位观测值利 用 ’@G 大气延 2 K 软件解 算 出 各 个 测 站 的 坐 标 % 迟以及轨道参数等 # 在数据处理中 # 还包括了上面 所提及的珠峰周 边 地 区 的 2 然后 ’ 5 观 测 站 数 据& 利用 ’ 即利用第一步解算 _ Q W c 进行 平 差 解 算 # 的站坐标 % 卫星轨道和其他参数及其协方差阵 # 将 其视作准观测值 # 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一组 统一的站坐标和速度场
第! "卷 第#期 $ % % &年#月
武 汉 大 学 学 报 ! 信 息 科 学 版 ’ ( ) * + , . /+ 0 12 0 3 ) 4 * + , ) 05 . ( 0 . () 367 8 + 09 0 : ( 4 / , ;
< ) = > ! "? ) > # @ 4 > $ % % & A
图 $!$ % % M 年珠峰测高 ’ J 5 控制网及峰顶联测 X > $!’ J 5’ ( ) 1 ( , .H ) 0 , 4 ) =? ( , d ) 4 U+ 0 1’ J 5 \ G ( + / 7 4 ( * ( 0 , /) 0, 8 (J ( + U) 3I ) * ) = + 0 * + \
) # B E*
峰海拔高程测量最大的不同是 ’ J 5 技 术的 引 入 # 众所周知 ’ 但由于珠 ’ J 5 具 有 很 高 的 定 位 精 度’ 峰恶劣的观测环境 ’ 珠峰 ’ J 5 测量 和 数据 处 理 பைடு நூலகம் 成为珠峰高程测定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
!!’ + + - 珠峰测高 * 4 5 测量
文章编号 " % & " & C " B D D & % $ % % & % # B % $ E C B % #
文献标志码 " @
’ + + - 珠峰测高 * 4 5 测量及其数据处理
党亚民"! 程传录$! 陈俊勇!! 张 ! 鹏#
% 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路 " &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号’ " % % % ! E % 西安市友谊东路 ! & $! 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 ’ ! #号’ C " % % M # % 北京市百万庄三里河路 E 号 ’ & !! 国家测绘局办公室 ’ " % % % D ! % 北京市紫竹院百胜村 " 号 ’ &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 " % % % # #
万方数据 项目来源 " 国家基础测绘基金资助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 # % M % # % % !
$ E D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 % &年#月
图 "!$ % % M 年珠峰测高 ’ J 5 监测网及联测网 X > "!’ J 5H 4 7 / , + =F ( 3 ) 4 * + , ) 0? ( , d ) 4 U) 3 , 8 ( \ " $ % % M I ) * ) = + 0 * +T ( 8 ,5 7 4 : ( 0 \ \ ; \
$ % % M 珠峰测高 ’ J 5测量包括青藏地区地壳 运动 ’ J 5监测 网 以 及 ’ J 5 网 之 间 的 联 测 工 作’ 珠峰 地 区 ’ 珠峰峰顶高程 ’ J 5 控 制 网 测 量’ J 5 联测 # 不同的 ’ 测 量 根 据 其 具 体 的 要 求 和 观 J 5
收稿日期 " $ % % & B % " B " !#
摘!要" 介绍了各种不同 ’ 结合珠峰峰顶 ’ 分 J 5 测量的特点和数据处理方法 ’ J 5观测自然环境恶劣的特点’ 析了各种计算方案 ’ 确定了一种合理的解算珠峰高程的 ’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计算结果 # J 5 数据处理方案 ’ 关键词 " 珠穆朗玛峰 $ $ 高程 $ 测量 ’ J 5 中图法分类号 " J $ $ D> # "
我国第一次对 珠 峰 海 拔 高 程 进 行 了 E C M年’ !!" 正式测量 ’ 这次珠峰高程测量采用了包括天文 ( 三
"’ $* 水 准( 重 力( 三 角 高 程 等 大 地 测 量 技 术) # 角(
观 测 时 间 从 数 十 8( 数 8到数十 * 测环境 ’ 0不 等 # 测量仪 器 使 用 了 @ 5 TK R HT ‘ B K Z 2 G B -!( 确保了珠峰测 J 5 接 收 机’ W _ RM C % %高精度的 ’ 高’ J 5 测量结果的精度 # !> !! 青藏地区地壳运动 * 4 5 监测网测量 在$ 青藏地区地壳运动 % % M 珠 峰 测 高 中’ 也是 ’ J 5 监测网观测是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工 作 之 一 ’ 高程测量前期基础性 的测绘 任务 # 开展珠峰 ’ J 5 青藏地区地壳 运 动 ’ J 5监测网由! % 个 点 组 成’ 该网测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监测青藏地区的地壳 运动特征 ’ 开展相关的地球动力学研究 ’ 同时也为 后期开展的 $ % % M 珠峰 ’ J 5 控制测量 提供基 准和 控制作用 # 此外 ’ 为了更好地研究青藏地区现今 更有效地利用青藏地区过去积 的地壳运动特征 ’ 累的 ’ 此次$ J 5 地 壳 监 测 资 料’ % % M珠峰测高还 进行了该 ’ J 5监测网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工程 ’ J 5 网及原青藏地区 ’ J 5 监测 网 的 联 测 工 作’ 联测点共有 " 见图 " & # D 个% 青藏 地 区 地 壳 运 动 ’ J 5监测网北起青海的 格尔木 ( 五道梁 ’ 其中格尔木也是监测网最东端的 一个点 $ 青藏地 区 地 壳 运 动 监 测 网 的 大 多 数 监 测 点在西 藏 ’ 主 要 包 括 安 多( 温 泉( 当 雄( 洞 错( 日喀 则( 嘎拉 ( 定 日( 珠 峰 北( 拉 孜( 岗 巴 等 点’ 其中定 日( 珠峰北 ( 拉孜 ( 岗巴等点位于珠峰高海拔地区 # 该监测网 观 测 从 $ % % M年!月" & 日 开 始’ #月D
此外 ’ 还利用高空探测气球实际测量气象元素 ’ 对 大气折射 ( 山顶覆 雪 等 因 素 进 行 了 研 究 和 综 合 考 虑#自" 随着新的大地测量技术在珠 E C M 年以后 ’ 峰高程测量中的 广 泛 应 用 ’ 珠峰高程测量又成为 一个新的 研 究 热 点 # 我 国 科 研 人 员 先 后 在 " E E $ 年( 结合常规 " E E D年 和 " E E E年利用 ’ J 5 技 术’ 单独或通过国际合作 ’ 在珠峰地区 大地测量手段 ’ 进行了多次以珠峰高程测量为主要目标的科研项 目’ 获得了一批 重 要 科 研 成 果 #$ 国家 % % M 年’ 测绘 局 组 织 了 自 " E C M年以来最具权威的一次珠 这次珠峰测量和 " 峰高程复测 ’ E C M 年第一次对珠
日结束 # 观测 采 用 了 ’ J 5连续运行站的观测模 式$ 每点观测 # 实际测量时 $ 利用多台 ’ D8$ J 5接 收机同步进行观测 # 在开 展 青 藏 地 区 地 壳 运 动 ’ J 5监测网观测 的同时 $ 还开展了 该 监 测 网 与 中 国 地 壳 运 动 观 测 网络 工 程 ’ J 5网及原青藏地区 ’ J 5监测网" D 个’ 其中每 个 联 测 点 的 观 J 5 联测点的联测工作 $ 测时间为 D8# !1 ’!’ + + - 珠峰测高 * 4 5 控制网测量 在完 成 了 青 藏 地 区 地 壳 运 动 ’ J 5监测网的 观测任务后 $ 同时 也 为 珠 峰 高 程 测 量 奠 定 了 良 好 的基础 # 但由于珠峰复杂的地貌以及这次珠峰测 高本身也是复杂 庞 大 的 系 统 大 地 测 量 工 程 $ 所有 这些都要求除了建立用于青藏地区地壳特征和地 球动力学研究的 ’ 还需要建立一 J 5 监测网之外 $ 个用于珠峰地 区 综 合 大 地 测 量 目 的 的 ’ J 5控制 网$ 这些 ’ %水准点 $ 辅以 J 5 控制网可以形成 ’ J 5 加密重力测量等 $ 精确确定珠峰高程测量的起算 点$ 并 用 于 大 地 水 准 面 精 化# 此 外$ 这些 ’ J 5控 制测量网点也 是 后 期 开 展 珠 峰 ’ J 5高程测量的 基准点 & 见图 $ ’ # 珠峰 ’ 其中和 ’ J 5 控制网 由 ! $ 点 组 成$ J 5 监测网重合的 点 有 & 个 # 珠 峰 ’ J 5控制网的观 测从 $ 每点 % % M年M 月 E 日 开 始$ & 月 # 日 结 束$ 观测 D8# !1 0!’ + + - 珠峰测高 * 4 5 高程测量 ’ J 5 高程测量是 $ % % M年珠峰高程测量最关 键和最重要 的 观 测 任 务 # 峰 顶 的 ’ J 5接收机于 $ % % M年M月$ $日" "( # !( M M 开 始 工 作$ " $( " E( ! $ 观测结束 # 峰顶 ’ 其中包括$个 J 5 联 测 共 有 D 个 点$ 峰顶 ’ ’ J 5 控制网点 $ J 5 观测点的观测时间长度 万方数据 为! $ 其 他 测 站 的 观 测 时 间 为 D8# 为 M* 0!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