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优质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的交响乐章。
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应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假如用文体来打比方的话,可以这么说:它应有议论文的严密、充实,记叙文的活泼、灵秀,说明文的平实、得体,诗歌的凝重、激情。
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把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呢?一、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新颖的教学构思相结合一堂课可能有几个教学重点,也可能要解决几个教学难题,但这些重点、难题必须要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此堂课的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鲜明的主题:要传授哪些知识?设计哪些?练习围绕这些知识点和练习题要提高学生什么能力?这些问题又统一于哪一个中心上课前,教师应有周密的设计和详细的安排。
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使教学主题鲜明突出,还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构思。
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导入,设计什么问题启发,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等等。
有了这些,才能使教学内容付诸实施,也才能使教学主题鲜明有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深刻地阐析与灵巧的手段相结合要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没有讲析是不行的;要把学生的思索往深层引进,没有深刻的阐析也是不行的。
必须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许多教育大家的课,成功的秘诀多在于此。
曾有教师亲耳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的一堂观摩课——《皇帝的新装》对此深有感触的写到,受益匪浅!宁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完全摒弃了依次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老一套教学模式,而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在初读课文前,布置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的形式给课文拟副标题,并做简单解释。
其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继而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对众多答案逐个筛选。
浅谈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

繁殖 , 完成教学 目 标. 。 在生活化的课堂上 , 让学生真
丽 教 盔 实 践 与塑 究 l
! 剑 E d u c a t i o n a I P r a c t i c e a n d R e s e a r c h
正 成为 学 习的 主人 。
( 二) 借 力 网络 , 构 建“ 现代 化 ” 课 堂
三、 有效 作 业 。 学 会学 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 : 在学校 , 重要的不是学 了多少
知识 , 而是得 到一 种会 学 习的能 力 。 教师 要针 对学 生
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如《 生物进化的证据》 一课 , 恐 龙是学生熟悉而又遥远的古代生物 ,我将学生带到
学习能力 的差异设计作业 , 让学生做到快乐学习 , 为
究表 明: 当学生心情快乐 时 , 大脑会分泌快乐 的神
经递质一 内啡肽和多 巴胺 ,这样会使他们更加 乐 于学习。但是 当学生心情不佳时 , 身体会分泌一种 叫“ 儿茶酚胺 ” 的物质 , 作用于 中枢神经系统 , 使 血 糖升高 , 血液和肝细胞 内的毒素 相应增加 , 会 产生 厌学心理 。可见学生 的情感是影 响教学成败的重
播放歌曲《 恐龙化石》 。 整节课意境悠远 , 学生仿佛回
到古 老 的从 前 。 ( 三) 培 养能 力 , 构建“ 实验 化 ” 课 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科学知识来 源于实验 ,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重要方法 , 实验可 以帮助学生揭开科学 的“ 神秘面 纱” , 看到科学的“ 庐 山真面 目” 。 教师应该克服困难 , 将实验开足开齐。例如《 轮子的妙用》 一课 , 动滑轮 、 定 滑轮 是否 省力 ,我 采用 分组 实 验 的方 法 ,人人 参 与, 学生们兴致勃勃 , 实验 , 写数据 , 分析 , 得出结论 。 课下抽查 , 同学们都能掌握定滑轮不省力 , 动滑轮省
科学课教学与美术整合策略

小学科学XIAOXUE KEXUE9202012021一、引言小学美术是一种视觉美育教育,而美是一种抽象概念,需要具体物质与环境作为载体与传输工具。
小学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抓住所观察事物的特征,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并展现自己的独特情感。
小学科学是反映自然现象本质及自然美、探察研究物质特征的学科。
小学美术与科学的整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抓住自然物的基本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行新意象作品的创作,实现美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获取以及创作能力发展的双丰收。
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科学与小学美术整合策略的相关探讨,现分享如下。
二、科学课教学与美术整合的理论基础及可操作性探究(一)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不仅重视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及应用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笔者研究发现,在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新课程标准都要求该学科教师打破学科界线,实现知识跨学科整合以拓宽学生思维维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各学科教师要遵循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有广博而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也要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丰富敏锐的联想能力。
这就是科学与小学美术学科能实现知识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可操作性人对美的理解不同,创作方式也因人而异。
笔者之所以认为科学和小学美术整合具有可操作性,是因为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渗透及应用。
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各种自然美、器物美都需要合适的载体,而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了相关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及器物的典型性质及特征后,才能开创思维加工和创新工作。
例如,下雨前的乌云因雨滴已然形成,不再是轻盈而散落的雾气状态,在绘画时不仅墨色要重,而且云层要低。
这才既符合科学事实,也符合绘画的要求。
再如,画不同类型的树木也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
松柏是四季常青的树木,而杨柳都属于落叶乔木,蔷薇属于攀缘类灌木。
美术作品确实与美的载体实物不同,因为它要根据创作需要而有所改变,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其基本属性无法更改。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它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在国内,对有效教学的首次论述见于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该著专辟一章论述有效教学。
国内第一本关于有效教学的专著是陈厚德的《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该书中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基本观念,论述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要素、基本模式以及有效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是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结合当前高中教育教学的特点,有效教学特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
具体地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比,或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有效益—是对教学目标与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教学有没有效果、有没有效率与效益,并非指教师有没有教完预设的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毫无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那便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那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中学生渴望学习,自主学习,学得快乐,学有所长。
有效教学着力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但以学生的最终学习进步与发展为归宿。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怎样才能使教学有效?”“有没有比这样更有效的教学?”低效或无效教学必将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的很累。
教学“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而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则不仅导致了众多中学生普遍“求知”兴趣弱化,更导致学生当下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命意义的贬损。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是否应当去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状况,以使教学更加有效?我们是否能够做一些事情,从而完成对有效教学的超越,使现有的教学更加富有人生价值和人文意识,而不是仅仅达到某种功利性的目的。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点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积极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同时,开发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没有进行课程情境的深入思考,对于学校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学校具备什么、应当怎么做等思路不清;二是缺乏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只是众多校本课程的简单拼盘,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不够;三是课程结构失衡,知识学习、应试训练的内容偏多;四是学校课程实施方式比较单调,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缺乏校内外课程实施的多样化路径,导致课程实施质量下降。
基于这些问题,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要认真进行资源分析,科学设定课程目标,整体架构课程体系,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严格规范课程实施,使课程呈现出多样性、整体性和结构化特点,提升课程质量和实施效能。
学校课程为什么要结构化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学校课程结构化是指将学校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课程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则建构成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结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如果你理解知识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并不是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结构化的知识对能力的形成是起促进作用的,因为这样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黏合力、逻辑性和关联度,能够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应用。
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性。
对学生来说,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连通性和互补性,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实,在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个性、特长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只有多样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不同类型、不同志趣、不同潜质的学生成长提供选择。
新课标教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艺术

PART SEVEN
当前新课标教学课堂的不足与反思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教师主导过多,学生参与度不足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评价
课堂管理不够严格,学生纪律性不强
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缺乏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
新课标教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概念: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特点:注重实践、创新、合作、探究
实施步骤: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项目、评价项目
优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新课标教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PART FIVE
优化教学设计
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鼓励学生实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THANK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新课标教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案例
PART SIX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案例
案例一:《小蝌蚪找妈妈》,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科学有效教学方法

教学科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教学科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并阐述其实施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高效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或者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为和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2. 运用多媒体和互动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互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3. 引入新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技术,引入新颖的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交互式应用程序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教学科学的重要目标。
以下是几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教学方法:1. 提问和讨论: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引导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项目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项目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个性化教学教学科学强调个性化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以下是几种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方法:1.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学习。
2. 个别辅导: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3. 鼓励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数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学设计

数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学设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和艺术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潜在的结合点。
数学的逻辑思维和艺术的创造力可以相互促进,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艺术结合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一、数学的美与艺术的逻辑数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但它也具有让人愉悦的美感。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公式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例如黄金分割比例、无限递归等。
通过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使用艺术元素来讲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讲解平面几何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艺术作品,探索其中蕴含的几何原理。
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几何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数学与艺术的创造力数学和艺术都需要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而在艺术创作中,同样需要运用逻辑和推理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中。
例如,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运用艺术元素进行解题。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一种将数学和艺术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
通过设立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和艺术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建筑蓝图来学习数学中的测量和几何概念。
他们需要计算建筑物的面积、体积等数学数据,并运用美学原则来设计建筑的外形、比例和色彩。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和艺术相互融合的魅力,并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数学与艺术的历史文化数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学科上,也存在于历史和文化领域。
在古代,数学和艺术经常是不可分割的。
例如,古希腊的几何学与建筑艺术密切相关,数学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

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一、概述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传承知识、技能和价值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身体往往被视为知识的容器,而非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
这种“离身”的教学观念忽略了身体在知识获取和技能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学效果有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深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身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身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身体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性,提倡通过身体参与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种从“离身”到“具身”的课堂有效教学转变,不仅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
具身教学理念认为,身体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
在教学过程中,身体的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身教学强调通过情境创设、感知体验、互动交流和情感融入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身体与知识相结合,实现身心的统一。
本文将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入手,探讨具身教学理念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和实践路径。
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离身教学与具身教学的差异,揭示具身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具身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和有效的学习体验。
1. 阐述当前教育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公平的追求以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也促使教育者必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浅谈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如何开展

教 学 反 思 参
0 6 4 4 0 0 )
将教 学 与生活相联 系 .让学生在生 活 中进 行 学 习。如在学习《 校园里的植物》 这一课时 , 我 带领 学生走 出教 室 . 走入校 园 . 与学生一起 观 察 校园里 的各种植 物 .学生参 与的积极性 非 常高 . 取得 了较好 的教学效果 三、 合作学 习, 实现互动教学 教学不是教师单 方面的活 动 .而是 师生 有效互动 、 积极 探究 、 主 动构 建的过程 。开展 合作学习 . 让 学生主动探究 . 实现互动 教学这 是提高科学课 教学有效性 的核心环节 通过 合作学 习.可以使学生与教 师成为平 等的学 习主体 . 一起 参 与到教学 中来 . 转变 以往教学 单向传递 . 实现教学 的多向互 动与交 流 因此 在教 学 中我 们 要为 学 生 的合作 学 习 创造 机 会、 提 供条 件 . 开 展有效 的合作 学 习 , 提 高教 学有效性 。 在开 展合作 学 习时要 做好 以下 几点 : 一 是科学分组 小组分配科学 合理与否 直接决 定着合作 的成效 我按 照学生 的不 同层次按 组 内异质 、 组间同质进行 分配 . 这样 的分配更 科学 、 更合 理 , 更 利于合 作学 习的顺 利开 展 ; 二是 明确 分工 合作学 习是以小组 为单位共 同来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要各 司其职 . 各负其 责 .这样 才能在学生 的集体 努力下 完成探究 活动 : 三是必要指导 教师要 成为学生学 习的 合作者 、 指导者 . 要及 时为发现合作 学习 中出 现 的问题 做好指导 . 以使 合作顺利 实施 : 四是 合理评价 个人评 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 既要 让学生看 到 自己的进 步 .又要让学 生体会 到 只有团结一致 . 才能取得小组的成 功 总之 .追求课 堂教学 的有效性 是我们永 恒 的追求 目标 我们要认 真学 习新课 改 . 学习 先进 的教 学理念 .在教 学中进行不 断的实 践 与探 索 . 对教学 内容 、 教学方法 等进行不断 的 改革 与创 新 . 为学生 构建活力课 堂 . 进行有 效 教学 。 ( 责编 张宇)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有效性=针对性+条理性+趣味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一、新课程的特点 二、什么是有效教学 三、有效教学的设计 四、有效教学的评价
向各位同行学习!
谢谢大家!
指
4.教师教学方法
标
5.师生关系
体 系
6.校长教学管理能力 7.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关系
校
级
层
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
面
综合评价体系
8.学生发展变化 ……
基于过程的真实性评价
教育部学业质量综合评价项目十项指标:
1、学业水平 3、学习负担 5、教源自方式 7、社会背景 9、身心健康2、学习动力 4、师生关系 6、 课程领导 8、品德行为 10、进步指数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社会性、 真实性和情景性,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实 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三、有效教学的设计 1.加强三个理解
(学科+学生+教学)
(1)理解学科
案例:课堂行走在抽象与具体之间
落实全面质量观的需要
课堂为什么要转型 区域教学品质提升的需要
课
堂 课堂转型转什么 转 型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 课堂教学目标:从关注一维转到关注三维 课堂教学方式:从单一传授转到完善学习方式
向
各位教育同行
致以
战友般的敬意!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一、新课程的特点 二、什么是有效教学 三、有效教学的设计 四、有效教学的评价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从教书走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
(人情练达的协调能力+对他人真心实意的关怀+创意和审美)
行走在教育探索的路上

行走在创新教育的探索之路上西安惠安中学校长每世英西安惠安中学原来是一所始建于1964年的军工企业子校,1973年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是户县首家省级标准化高中。
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严谨务实的军工企业精神,积极营造师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培养了一代代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好老师好学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所谓“新”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下,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学教育的实施者必然要担起引导孩子“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历史上,惠安中学以其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闻名于省内外;新时期,惠安中学紧抓机遇,再以“好人教育”“德育创新”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好人教育”育好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以“立德”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改造人。
根据此,学校从道德、身心、学习、个性等层面思考,研究确定了“好人”应具备的基本标准,即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健康的体魄;有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鲜明的个性特长;有理想追求。
同时,学校还为同学们布置相应的“好人教育的任务”。
(1)在家庭,做一个好儿女。
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
如果一个人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热爱,都不孝敬,那么从何谈起爱岗敬业、报效祖国?这些看似平常的言行,绝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小事情。
(2)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好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有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3)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就是文明社会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4)在未来,做一个好栋梁。
好栋梁是教育培养的最终期望,最终成功是每一个人的终生追求。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跨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跨学科教学作者:陈晓芳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3年第11期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简单易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模式,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核心素养来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将知识全面整合与延伸,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新颖,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面,帮助学生重构知识框架,贴合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来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融入全新的思想理念。
通过跨学科学习的开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综合水平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落实,让语文教学翻开了新的一页,跨学科学习成为当前热门课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根据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这一教学手段的优势和特色,将多学科全面融合,汇集知识精华,使学习过程更具多元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
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全面分析和解读教学内容,将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效衔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关注多门学科的特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性,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丰富、更加有趣,真正实现跨学科育人的良好效果。
跨学科学习,从字面可以看出,不止一个学科的学习,也就是一门主学科关联着多个学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把知识、方法、思维等多方面结合起来,达到学科之间的共鸣,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是多门学科的整合,体现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叠加起来,将相关的知识合并在一起,而是通过逻辑思维将知识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内化,学会在知识中发现、猜测、分析、解决,有效提高知识运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让学生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有效推动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幼儿园行走课程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
小班行走课程研究内容
大班行走课程研究内容
感官体验与环境互动:通过触觉、听觉和视觉接触自然。 基础运动技能:散步、奔跑、跳跃等游戏化教学。 安全意识培养:基本户外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综合性知识学习:基础科学概念、环境知识、地理信息。 社会责任感与环境意识:植树活动、垃圾分类、环保项目。 高级认知技能与决策:规划行走路线、解决户外探索中的问题。
类型
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类型,着重于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 中的表现和效果,以解决具体问题或提高实践效果为 目标。
教育实践创新: 行走课程被视为一种创新的教育实践, 旨在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幼儿身体健康、认知能 力、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 结合,通过设计、实施和评估行走课程 的全过程,提供具体且可操作的教育策 略。
பைடு நூலகம்
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是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概念和方法相互 结合,以创造更全面、综合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 通过跨学科整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和现 实世界的挑战可以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课程和项目来推动跨学科 整合,鼓励教师合作,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5计划进度
计划进度
初步调研与文献回顾 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详细回顾,了解现有教育情况和行走活动的实施情况。
课程设计与教师培训 基于初步调研结果设计行走课程,组织为期两周的教师培训,形成行走课程的初步框架。
实施监测与数据分析 在幼儿园中实施行走课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结束后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估课程实际效果,获取反馈, 了解课程表现及问题。
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 随着社会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教育和家庭育儿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这包括 鼓励体育活动、均衡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幼儿园作为孩子早期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幼儿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责任。通过整合各类运动活动、健康饮食教育和心理 健康课程,幼儿园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艺术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

艺术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艺术教育的跨学科整合:再打开20块学习之门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训练审美素养,更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价值远超学科本身。
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能击溃学科壁垒,实现多元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路径1. 以艺术为工具,辅助学科学习:视觉艺术与语文、历史:借用绘画、雕塑、影像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历史事件的背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认知。
音乐与数学、科学: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规律、科学原理,激发对数学、科学的兴趣。
戏剧与社会、语言: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2. 以学科内容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语文与戏剧:将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作品,以演绎加深理解和感悟。
历史与绘画、雕塑:以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绘画、雕塑创作,体验历史的厚重感。
科学与音乐:将科学原理融入音乐创作,以艺术形式展现科学之美。
3.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多学科知识,并进行艺术实践。
例如,以“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进行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创作,同时学习具体科学知识、社会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益处1. 提升学习兴趣和动机:艺术形式能将枯燥的学科知识变得富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动机。
2. 促进深度理解和记忆:通过艺术表现,将知识转化为感官体验,加深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和训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帮助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4. 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艺术创作需要团队协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艺术教育融入整体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挑战及建议1.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跨学科教学经验和艺术专业知识,需要加强教师培训。
从学科艺术到教学艺术

从学科艺术到教学艺术[摘要] 和文学、美术、音乐一样,数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严谨的艺术。
它具有其他艺术的功能,又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
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增加数学知识,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思想,而且还能体验到数学的艺术美,增强数学的艺术修养。
教师上数学课,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介绍数学的艺术特点,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艺术美,领略数学知识的艺术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才能。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以及数学本身都有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 学科艺术教学艺术创造性逻辑性艺术性严谨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具有时间、空间等多种形态,且各种形态都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
不仅如此,由于受到种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教学活动除具有基本的规律外,还呈现着随机性、创造性、能动性和个体性等显著特征。
所以,具有不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及个性特点的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和文学、美术、音乐一样,数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严谨的艺术。
它具有其他艺术的功能,又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
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增加数学知识,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思想,而且还能体验到数学的艺术美,增强数学的艺术修养。
本文从数学学科本身的艺术性和数学学科教学的艺术性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科体系的严谨,数学知识的完整,数学结论的唯一,彰显出数学学科的艺术美1.学科体系的严谨艺术性数学的每一个概念、定义、定理、公式都是劳动人民和无数数学家通过长期实践逐步总结形成的,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和语言的叙述必须具有逻辑性和准确性,数学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随意性,这种严密的学科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艺术。
2.学科知识的完整艺术性整个数学体系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或缺少。
数学体系中的每一个内容也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如解析几何的直线部分,从有向线段到直线的一般方程,从两点间、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知识体系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请立足自己所在班级,从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任选一领域,结合教学实践过程谈本节

请立足自己所在班级,从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任选一领域,结合教学实践过程谈本节1.引言1.1 概述在我们所在的班级中,无论是语言、数学、科学还是艺术领域,每一门学科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本文将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一项,结合教学实践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沟通思想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是我们学习语言技能和运用语言的关键场所,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观察到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和引导。
数学是一门思维训练和逻辑推理的学科,也是多数同学们认为难以掌握的学科之一。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能够发掘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能够发现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错误和理解上的偏差,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纠正和指导。
科学是一门关注自然界和探究事物本质的学科,也是同学们在培养科学素养和培养科学思维方面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能够运用实验和实际案例来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亲自参与到科学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创造力的表达方式,也是培养同学们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领域。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探索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如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创意。
通过以上对四个领域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实践对于每个学科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借助教学实践来提高同学们对语言、数学、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结合教学实践的过程,详细探讨每个领域中的要点和重要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教学实践过程的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雷夫﹒艾斯奎斯:在我眼里,学生分三种,我称为孩子一、孩子二、孩子三 ,孩子一是天才,聪明,爱上学,爱老师,出身好 ,有他们在我的班级里真 的很幸福。孩子三,不喜欢上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非常憎恨老师 ,父母 也恨你,如果你敢骂他的孩子,父母就会来杀掉你(大笑)。我们大部分老 师都把时间花在孩子一和孩子三身上,因为孩子一聪明,学得快,我们不要 花很多时间就能教会。孩子三我们如果不花时间,他就会毁了你的生活(笑 ),给你带来很多的麻烦。而我呢,就把时间花在普通的孩子二身上,他们 普通、平凡、数学不是最好,写作文不是最好,其他都一般般,但是他们不 捣乱,老师不会在他们身上花太多精力。 我大部分精力放在他们身上,让他 们做得更好,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子,我会告诉她,你的声音很好听,我最幸 运的一件事就是有你在我的班级,我迫不及待等着你的成功,他们就会非常 兴奋,他就会转化成孩子一的行为,当孩子三在那里找麻烦的时候,他们就 会找不到捣乱的伴。让孩子二来影响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安静,和 谐。对于所谓孩子三,老师的任何办法都不会奏效,我们只有为他们创造更 有趣的课程,让他们产生兴趣,才能改变他们 。
行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有效教学
——关于课堂教学的十个问题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宜江
关于课堂教学的“十问”
? 一问:什么是上课? ? 二问:上课有无规律遵循? ? 三问:谁来上课? ? 四问:给谁上课? ? 五问:为什么上? ? 六问:上什么? ? 七问:怎样上课? ? 八问:上的怎么样? ? 九问:好课有标准吗? ? 十问:教育需要乌托邦精神吗?
?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教以学的需要为前提,学并 不以教的需要为前提。
? 教是要走向自我否定的,学却要走向自我肯定。教在自我否定中 自我肯定,学在自我肯定中自我成长。
(四)知识传授与品德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
? 知识是智慧与德行的基础。苏格拉底直言:知识即美德。并 进一步断言:人们知善必行善,人们行恶是因其不知善。
的吻合度、高智与高能的吻合度是更高的(相对于低分、低知、低智) ? 所以,知识并不是智力、能力的天敌,而是好朋友,知识本身并没有错,有问
题的可能是我们给的是什么知识(是知识还是信息?),我们是怎么给的知识。
(三)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规律
? 任何教学实践中,忽视教与学的任何一方都是弊大于利的。但根 据课的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环境等,在特定情境中可以侧 重于某一方,这不仅可能而且必须。一碗水端平不仅不可能也不 是必须。
? 权威定义3:王策三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一定的发展,形 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 权威定义4:李秉德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地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 权威定义5: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 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 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 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 动。(全国十二所重点师大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 权威定义6:布鲁纳(美国)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 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 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
? 综上所述,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回答目的论和工具论两个层 面的问题,即干什么与怎么干,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
? 具体而言: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做出来的,不是讲出 来的,讲也是通过做提炼的)→是什么人参加的实践活动 呢?→他们参加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保 证他们各自目的的实现又该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何种限制, 提供何种便利条件呢?(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通 过什么样的途径、方法来给他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展示或者 约束的舞台呢?
一问:什么是上课?
—教学、上课的一般理解
(一)教学的一般理解
? 权威定义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 能力、增强体质,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 育》)
? 权威定义2: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教育大辞典》)
? 所以,抽象的教学是否可以这样定义:在特定的时空条件 下,教的人与学的人通过某种特殊的实践合作方式来完 成他们各自的和共同的使命。
(二)上课的一般理解
? 从传统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看:从教师教的角度分 析教学工作,它一般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 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五 个基本环节。
? (时髦的话语: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 教学反馈 与补救→ 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设计2 →……)
?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甚至成为狭义的教学。上课 之前的环节是上课的准备阶段,上课之后的环节是上课的 必要延伸与合理补充。所以,教学的战场就是课堂,就是 专门打仗的地方,打仗前的地方(备课)不叫战场,叫根 据地或者驻军地(屯兵地),打仗后的地方也不叫战场, 若仗打胜了就叫新的根据地或者驻军地(屯兵地),这样 下次打仗就可以从多个根据地发起进攻,胜率就会提高; 若仗打败了,最好的结果是退回原先的根据地,最坏的结 果是丧失根据地,退回到原先根据地之前的那个根据地。
二问:上课有无规律遵循?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 既然上课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战场,那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上课应当遵 循。教学过程的规律一般认为有以下四条: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传习与经历、实验、体会等结合;他教与自学相结合等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作用的规律 ? 高分≠高知,高知≠高智,高智≠高能;但是,高分与高知的吻合度、高知与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