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d015b6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9.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爱情题材为主,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矛盾的心境,而在南渡前后,她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痴迷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例如《如梦令》一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虚幻、如梦如幻的感觉。
在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由于南渡后的生活环境与以往截然不同,使得她的作品更加直接和真实。
例如《鹧鸪天·洞房昨夜停红烛》一词:“唱弄晚妆初睡,犹冷却无寒食。
蓬门引无限春色。
”她用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欢愉和人生的希望。
她所处的环境给予了她新的创作灵感,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在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她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更加强调离愁别绪和人情世故,展示了她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二,她的语言表达更加直接和真实。
南渡前的词作常常使用隐喻和意象,给人以虚幻和梦幻的感觉。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平实和真挚,用更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有所变化,南渡前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而南渡后的词作更加直接、真实,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
她的词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迁,也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南渡前后,李清照都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才华横溢的词作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和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例,分析李清照的词风。
![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例,分析李清照的词风。](https://img.taocdn.com/s3/m/176a9b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f.png)
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例,分析李清照的词风。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意思是: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比那黄花还要消瘦。
这句词是李清照词作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她独特的词风:
1. 情感真挚:李清照的词作常常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情感,这句词中通过“莫道不销魂”表达了她的离愁别绪,情感真挚而深沉。
2. 婉约含蓄:李清照的词风以婉约为主,她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情感。
在这句词中,通过“帘卷西风”和“人比黄花瘦”的描
写,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3. 形象生动:李清照的词作常常运用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感。
在这句词中,“人比黄花瘦”用黄花的憔瘦来衬托出人的憔瘦,形象地描绘出了主人公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的样子。
4. 意境优美: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在这句词中,“帘卷西风”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忧伤。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风以婉约含蓄、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等特点著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词充分
体现了她的词风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6c58c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b.png)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诗人,她的诗词多写爱情、家国情怀、生活琐事,风格清丽,含蓄婉约。
她的诗词以抒情为主,语言流畅婉转,意境幽静深邃,情感真挚动人,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诗词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新脱俗
李清照的诗词语言清新脱俗,不拘泥于俗套,她的诗词包含了大自然、人物、情境等,节奏感强,节奏宁静,押韵婉转,情感含蓄,善于运用比方和修辞,使诗句更加优美和生动,体现出李清照谨慎,深入人心的特点。
二、婉约含蓄
李清照的诗词富含婉约含蓄的情绪,她的诗句华丽流畅,但情感却深藏不露,暗含着深切的感受,涵盖了人生百态,表达了她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情感。
她的诗词不像一些男性诗人的诗词那样直截了当、热情洋溢,而是运用含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丝深深的怀念和感慨。
三、朴实自然
李清照的诗词朴实自然,强调了生命本身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她讽刺性地抨击那些虚伪、浮夸和虚荣的行为,鞭挞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倡导真善美的生活方式,呼唤人们回归自然,珍视自己的本性和人性,追求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1。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59e6695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8.png)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出身望族,世代为贵族,她乃中国古典词人,以其精湛的文学功底而彰显了自己的高超才华。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表达的是一种深厚的情怀:勇敢、清新、坚韧、温暖,优雅而又持久。
李清照善于运用梅花当作修辞手段,表达情感,在词中以梅花作为恰当的形象,以此来描绘深情的意象。
比如说,《摊破浣溪沙》中“浣溪沙”,用梅花来形象化深情若渊的爱情:梅花之花,折尽芳华,凄风瑟瑟,断肠碎心;梅花之意,象征着爱情的不灭,即使失去了芳华,也能够绽放拥抱。
另外,《声声慢》中也用梅花来传达出深情,有一种抒情讽刺的语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舞曲中的旋律。
”从这段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对抒发情怀有着特别的意象,它犹如一种抒情的象征,表达极其悲凉的意境,灵动的变化从李清照的词中体现得满满的。
再有,《如梦令》中“孤灯不明思悄然,卷帘望月空高悬。
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李清照用“梅花”作为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李清照描绘的梅花,像是一种玲珑剔透的美丽,用磨练的语言表示出来,给人以无比的动人心弦,让人仿佛陷入一个美丽、神秘而朴素的自然之中。
总之,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深深打动了读者,作者用梅花丰富了诗句,使其更具表现力,更加有意境,给读者以细腻、柔美的文
学气息,也让读者读出真挚、感人的情调。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f85eb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b.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揭示了她在南渡后生活和情感经历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以展示她独特的诗词风格及其在南渡后所发生的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以豪放、豪情、词锋犀利、辞藻华丽著称。
以《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绿杨烟外晓寒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描写手法和清丽的意境表达了她内心的狂放豪情。
《声声慢》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落”“庭前昨夜共酒,吹灯微醉一相对”则以华丽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她的伤感与愁苦。
整体而言,南渡前的李清照所写词作风格独具特色,虽以豪放、豪情为主,但仍有清丽细腻的一面。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风格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她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热情与深情,词作表现出更多的柔情、深情和愁思,其中情感的厚重和悲凉感更为浓烈。
以《一剪梅》为例,南渡后的李清照用简单明快的语言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将自己的深情和愁思化为最真实的表达。
整首词虽以简单清丽而著称,但其中蕴含的悲凉感却是南渡后李清照词作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情与厚重的情感在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得到了更为完美的表达。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也有更多的牵挂和回忆的情感。
以《浪淘沙·北戍弦歌》为例,其中包含了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其词作中情感的真挚和深切程度也较之南渡前有了显著增强。
可以看出,南渡前后的李清照词作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以豪放、豪情为主,清丽细腻的一面并不明显;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注重内心的热情与深情,更多地表现出柔情、深情和愁思,其中情感的深厚和悲凉感更为浓烈。
整体而言,南渡前后的李清照词作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她独特的诗词风格及其在南渡后所发生的变化。
她的词作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于世,成为中国古代词坛的瑰宝。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ca4ef95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b.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中国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其清雅豪放、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她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更是引人关注。
本文将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探讨她在南渡前后的生活变迁和情感体验对她词作风格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李清照南渡前后生活环境的变迁来解读她词作风格的变化。
李清照是北方人,她的词作大多在北方创作,南渡后,她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方的气候、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都与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对李清照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也对她的词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渡前的李清照,其词作以豪放洒脱、抒情慷慨为主。
她的词作大多描绘北方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她豪放奔放、率真直接的性格特点。
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以及《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热情和豪放。
此时的李清照擅长以率真直接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她的词作风格鲜明而直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渡后的李清照,其词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南渡后的李清照深受南方文化的影响,她的词作更加注重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她的词作开始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浣溪沙》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及《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对自然景物的深刻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此时的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变得更加细腻和含蓄,情感更加真挚而深沉,给人留下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印象。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她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她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使她的词作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例如《声声慢》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及《浣溪沙》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720e62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5.png)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2)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在委婉含蓄中,李清照的词也不乏直率,利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吐露内心的真实情感。
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词的下阕,直接抒写自身的离别情绪和相思之苦,这也体现了李清照抒情大胆,强烈,直率。
李清照也写了很多来抒发国破的哀伤之情。
她的词《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认取长安道。
”长安是故国的象征,词人认为“空梦长安”而永夜欢意少,一个“空”字,领起全梦,将女词人思念故国的满腹情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而在她的诗作《夏日绝句》中,通过诗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词大胆而直率地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的作品中,诗作占少数,但是多数流露豪壮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感,她的词被后人视为“绝似苏辛派”“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这首词可以说正是李词人远大的理想,不凡的抱负,勃勃的雄心,炽烈的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与抒发。
李清照在抒情方面,无论是抒发自己的身世凄苦之情还是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都是在委婉中带着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抒情方式更能让读者通俗易懂。
二、自然清新的语言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是平易清新的自然美,委婉曲折的含蓄美,和谐流转的音乐美,浓淡相宜的绘画美,而清新的自然美是李清照词最突出的语言艺术特色。
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承“花间”之婉约去“花间”之俗媚,用清新自然的俗语,口语化甚至方言入词,使词语代“俗”而来的清新的,自然的清词真语,清新浅俗,浑成大雅。
李词人在语言方面善于用叠字,口语化。
如她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开始用了叠字来达到语言上的音韵美,而且用叠字,更加强了语言的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a390516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2.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词作创作时间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后的词作风格与南渡前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意境描写、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进行试论。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较为含蓄,语言简练,意境深沉。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中,常采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小写意,多进一步思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归时沉醉忘返的情景,语言简练,情感真实,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语言更加直白,情感更加直接。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简单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不变的思念之情,语言直接而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从意境描写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注重意境的构建和表达,以意境优美、情感抽象为主,给人以意境超脱、卓尔不凡的感受。
比如《武陵春·春晚》:“山暝笛声残,疏花漠漠暗飞阑。
多少泪痕莫相干。
”这首词的意境清新,以对山水、音乐的描写建构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深情的意境。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意境描写更加注重情感直观表达,并采用了更多的直接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以《如梦令·一条简·东篱乌夜啼》为例:“千王别后情多少?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首词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之情,意境简洁而深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从主题思想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主题多样,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风貌。
其中既有对家庭生活、亲情的描写,如《如梦令·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又有对世态人情、官场风貌的反思,如《浪淘沙·乱红飞过秋千去》。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17b2c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4.png)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引言•背景介绍: 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意象让人们陶醉其中。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探讨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和创造出的独特意境。
•目的声明: 通过对《如梦令》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诗词中艺术表达和审美追求。
李清照及《如梦令》简介•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宋代女词人,才情出众,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作品介绍: 《如梦令》是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名篇之一,描写了一个失恋后怀念往事、怅然若失、心情复杂的女子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在《如梦令》中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意象:1.水流动的意象: 作者运用了大量关于水的描写,如"莫使金樽空对月"、"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等。
这种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变化和思绪的流动。
2.月亮的意象: 月亮常被用作古代诗词中表达爱情与离愁的象征,如"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清照通过将月亮与思念、相思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伤感而美丽的意境。
3.花儿凋谢的意象: 诗歌中描绘了山花烂漫然后凋谢的场景,暗示着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生命无常。
意境分析《如梦令》创造出了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意境:1.忧伤与无奈: 通过对失恋及爱情不如愿经历的描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忧伤与无奈。
2.温柔与纯真: 尽管面对失去、离别之痛,在离开爱人后,“ 恍似当时曾游处,每逢佳节倍思亲。
”表现出温柔与纯真之情感。
3.流动的情绪: 诗中通过意象描写和语言的运用,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绪生动而准确地刻画出来。
总结通过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意象和意境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这首古代诗词中所存在的美学元素。
在诗人运用水、月亮和花凋谢等意象时,传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思念和无奈;同时创造出了一种温柔而纯真、流动而复杂的心境。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6f9b8f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e.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影响深远,在宋代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的创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题材、语言风格以及情感表达上。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题材有所不同。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主要以婉约之风闻名,词中描绘的是幽情、离愁、别离等美好而忧伤的情感。
《声声慢》中的“只有相思无尽处,只有情话不知疲”一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情的爱恋。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的题材扩展,不再局限于内心的私人感受,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她以直观的文字描绘自然景色,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表达了对景物的赞美与追忆。
她也写了一些对家国兴亡的关注和思考,如《如梦令》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句,反映了祖国的危亡以及自身为之努力的决心。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语言风格也有所改变。
南渡前,她的词语言简练、清丽雅致。
她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意象和含蓄的表达,使词的意境更加优美。
《如梦令》中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一句,通过烟柳的形象来表达深情的离愁。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贴近生活的现实。
她使用更为通俗的词汇,表达真实的感受。
如《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富有动感的描写了思念之情和生活中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在题材、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南渡后,她的词的题材更加广泛,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情感表达更为平和。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李清照词人形象的发展和成熟,也反映了她对社会和现实的深度思考。
李清照的南渡后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33ed053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5.png)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1084年-1151年)是宋代著名词人,被尊称为“卓文君”,她的词歌扬流传千古,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1. 抒发真情实感: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她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现了强烈的感受力。
她的词语简洁明了,寥寥数语就能表达出心灵深处的情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作者内心的波澜。
2. 丰富的意境描写:李清照的词情景交融,富含丰富的意境描写。
她能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感情相结合,通过描绘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色,表达出心中的情感。
她的词语色彩鲜明,意象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多样化的题材:李清照的词作题材广泛多样,有婉约的女儿词,也有慷慨激昂的边塞词。
她的词作题材有时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关怀,有时又表现了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与体验。
她的词作细腻入微,既展示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又具有男性所喜爱的豪情壮志。
4. 独特的音韵结构:李清照的词作在音韵结构上具有独特之处。
她善于运用对仗、回文、押韵等手法,使词语既有韵律之美,又有音韵之趣。
她的用字简洁,含蓄而深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李清照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卓越的成就。
她以真情实感、丰富
的意境描写、多样化的题材以及独特的音韵结构,为古代词坛增添了璀璨的一笔,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李清照词的意境
![论李清照词的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263b2ab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7.png)
论李清照词的意境
意境:幽美深远
意境就是表现在诗歌、戏剧、小说、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作品
中的一种富于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在艺术上的最
大特点就是创造意境。
近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
”“言气
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他认为词人除了要有高格调之外,
还应“于意境上用力”。
李清照可以称得上是这样一位作家。
她善
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溶铸在一起,在词中创造出诗情
浓郁、画意盎然的境界,非常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深处的奥
秘。
例如《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这首词写的是春情。
细雨绵绵的晚春时节,天气潮湿,令人烦闷。
词人整天关着房门,欲倚阑远眺没有心情,想出外游春也无意趣。
词中把寂寞无聊的情绪跟重门紧闭的环境、斜风细雨的天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人娇慵无力的神态,惆怅自怜的情怀,都写得细腻传神,呼之欲出。
而意境的幽深优美,尤为耐人寻味。
清代毛先舒说这首词的结句,“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
直如行云施展自如,人不觉耳”。
说的就是这种清空婉约、毫不沾滞的境界。
情景婉唱声情双绝_李清照词中_意境_浅析
![情景婉唱声情双绝_李清照词中_意境_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e69e0cf78a6529647d5320.png)
42XIANDAI YUWEN2009.08安。
苏轼就这样敞开胸怀,重新体味人生,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处世方式——既能超然物外,又始终不放弃爱物之心、入世之心,不须辞官,不须归隐,同样达到心灵自由、人格独立与尊严的境地。
这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处世方式使得他被贬海南仍能坦然以对:“昔我未尝达,今者亦安穷。
穷达不到处,我在阿堵中”(《和陶拟古九首》之二)、“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和陶王抚军座送客》)。
这种处世方式也使得他以更为宽广的眼光和凡物皆有可观、触处生春的审美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
所以,尽管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六“无”的日子,但仍觉南方景物和事物皆美:“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和陶归园田居》之二)、“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和陶归园田居》之三)。
而且,身处逆境仍不忘关心百姓:去城东学舍看学生学习却发现“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和陶示周掾祖谢》),为此非常痛心,写《和陶劝农》诗劝海南人民重视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苏轼“师陶”而不局限于陶,有继承,有超越,为后世士人树立了两个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处世方式和凡物皆有可观、触处生春的审美心态。
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触处生春的审美范式是对陶渊明以情观物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处世范式是对陶渊明那种偏离了传统主流价值、而隐逸草野、去探寻个体诗意化生存之路范式的超越:用同一种价值尺度整合了古代士人进退、仕隐两种处世态度,所以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这为宋以后仕途遭受坎坷后既想坚持操守又想全生养性的士人所深深向往。
注释:[1][清]纪昀,永容:《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苏轼:《苏轼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陶秋英编撰, 虞行校订:《宋金元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孔凡礼校点:《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6714a3ec3a87c24028c494.png)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词人.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真挚朴素的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合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
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性格聪慧开朗,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
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
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
婚后的李清照是一个深于情感,大胆表露情感的少妇。
新婚燕尔,美满幸福,由衷的幸福喜悦见诸词章。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2aab8c5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9.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为宋代词坛的代表作,被称为“南渡前后词”。
这些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美学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在南渡前后的两个阶段,李清照的词风格有了一些不同之处。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以其清新、含蓄、细腻、婉约的风格而著称。
她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深情而又细腻的情感。
在词的形式上,她不拘泥于传统格律,运用自由度大、押韵丰富的韵律,使得她的词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这种风格的词作品,清新脱俗,且凝聚了词人对生活的深情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其风格则呈现出与以往略有不同。
她在词中加入了更多的现实情感和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这些词作品更显浓烈、激情,但同时也显得更加深刻、感人。
她的词中体现了更多的悲凉和苦闷之情,显示了词人在经历了一些苦难和磨难之后,对人生的更深刻理解和感悟。
这些词作品以其生动、真挚、感人之情,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誉。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又有些微的变化。
这些词作品以其清新、婉约、含蓄、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就必须谈到她的写作题材和艺术手法。
首先是写作题材。
李清照的词以女子的人生体验为主题,她以女子之情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女子在家庭、婚姻、情感关系中的痛苦和忧伤。
她的词题材广泛,涉及到家庭生活、自然风光、社会风情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她对人生百态的感悟和思考。
其次是艺术手法。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手法上,注重以意境渲染、以情景抒发,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真情实感、生动自然的特点。
她擅长用对比手法,以及运用比兴、寓情于景,使得她的词作更加具有鲜明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要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还必须谈到她对词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贡献。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2de210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f.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南渡前后创
作的词,展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首先,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以清新脱俗、雅致唯美为主要特色。
她以深情的笔触,
将自己的心情娓娓道来,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怀旧、忧伤、清丽的意境。
比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其中,“浓睡不消残酒”,“海棠依旧”这些细节,把读者带入了感受细腻、美好的心灵盛宴中。
其次,李清照南渡后,创作风格逐渐走向成熟。
她的词作更加深刻、含蓄,起承转合、婉转动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在描
写景色的同时,传达出作者的心情和情感。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道出了青春
易逝、时光飞逝的感慨。
而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采用了破音插句、
托物抒情的表现方式,将诗情融入了自然之中,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各有千秋,但都表现出她高超的文学才华和
对生活的细致感受。
无论是清新雅致还是深刻含蓄,她的词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彰显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856bbf0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0.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善良,自弹琴写诗,为后人赞誉。
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体风格也有所变化,今文就试论其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期,她的词作平淡中见精湛,词风清新脱俗,与词人辈出的北宋词坛有所区别。
她的词不仅形式简练清丽,而且含意深刻,具有诗意。
其词多为抒发哀思,感慨生命短暂,以及对生活的感知。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惜时感怀,抒发诗人的感叹之情。
这首词意境表现深刻,诗人真实感情,引人深思。
又如《如梦令》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歌咏的领域是追遥挽回不可目睹的青春,所脱发出深深的思恋之情,令人感伤。
李清照南渡后期,词偏重于描写个人情感、生活喜悦和家国情怀,语言热烈、朴实、自由。
如《声声慢》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都门桥下游冶处,爱君刘阮故相逢。
” 委婉的描写情意,以及对故人深挚的思念,词情酸婉。
这首词体现出了词人的朦胧美和花间派的特色。
又如《如夜雨声》中“断不信韶华红粉,空负年华,偷将烟火寄微茫。
”以简单的笔法,铺陈出作者浓郁的情感和激昂的心情,风格自然而然。
这首词写尽了她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深深关切。
总的来说,李清照南渡前期的词,意境深远,感情浓郁,词体清新脱俗,具有诗性;南渡后期的词,语言热烈自由,追求朦胧美,突显个人情感以及家国情怀,不仅具有词人的风范,还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李清照南渡前后,不断地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是李清照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自是花中第一流——论李清照词的艺术创作魅力
![自是花中第一流——论李清照词的艺术创作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e5ae75d750e2524de5187ebb.png)
欢乐和兴尽 忘归 的经历。 E t 暮的溪亭 ,藕花深处 争渡的归舟 ,滩上 惊飞 的鸥鹭,而人也早 已融人 景中,整个画面散 发 出大 自然无穷 的魅力 ,流露
、
抒写真 挚深 切 的情 感 ,以情动 人
( 宜眷学院 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江西 宜春
3 3 6 0 0 0)
摘 要 :李清照是 宋朝著名词人 ,被誉为 “ 婉约词宗” 。她的词作数量上 虽然不是很 多,却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表现 出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这主要体现在三 个方 面:抒 写真挚深切 的情
感,以情动人;描绘优 美深远的意境 ,以境感人;运用 自然新奇的语言,以语悦人。
・
9 0・
第2 期
周俊勇 :浅论海德格尔 “ 天人合一” 的存 在思想
第3 6 卷
苦 ,倾吐 自己内心 的真 情实感 大胆 ,实 际上是一 篇篇敢于 冲破封 建礼 教 的宣 言 。在行 将 离别 时 , 她 “ 多少事 ,欲说还休 ” 、 “ 新来 瘦 ,非 干病酒 , 不是 悲秋 ” 、“ 念 武 陵人 远 ,烟锁 秦 楼 。惟 有 楼 前 流水 ,应念我 、终 日 凝眸” ( 《 凤凰 台上忆吹箫》 )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1 0 - 2 3 基金项目: 2 0 1 1 年江西省社会科学 “ 十二五”规划一般项 目立项课题 《 李清照女性魅力研究》 ( 项目编号:1 1 g r x 4 5 )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康丽云 ( 1 9 6 2 一) , 女, 江西南昌人 ,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7621d0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7.png)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她将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入词中,表现出鲜明地艺术特色。
她还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理论,影响深远。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1)倾诉真挚情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李清照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真细腻的灵性。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法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
这些融和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2)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
(3)善用白描法漱玉词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
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
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2a4ce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3.png)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篇1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7月
第4期(总第166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July,2008
No.4
【古代文学研究】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王令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关键词:李清照;意境;音律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珈214珈2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人称为“易安体”。
她的词作内容写愁的较多,前期生活悠闲舒适,多写闲愁;后期背井离乡,国破家亡,境遇悲惨,流露出对国土家园的怀念,对自己身世的感伤。
她的词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情致,提出词“别足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一、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
李清照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在词中她选择的意境特别独到,具有立体感,景中含情,情现景中,她善于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这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染出来的,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
同时,她学习柳永善于自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不忘在物我交融中刻画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①李清照赋予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以活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有时把花当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
词人写到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收稿日期:2008—05—.21
作者简介:王令,女,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
214词人把流水当知音,用柔情、多情、顺从的流水表现对爱的单一,对相思的痴念。
在她的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自然万物皆有意,陪伴愁苦灵气的词人,衬托出词人孤独无依的心理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在《渔家傲》中,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那样的美,可是对李清照本人来说又是那样的无奈!
李清照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和社会中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
创造了她独特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二、精巧和谐的形式和富有美感的音律
李清照的词不但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形式精巧和谐,富有文学的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不仅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且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李清照喜欢在词里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
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是改换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节奏轻快,既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情感,又合乎词的格律,极富音乐美感。
万方数据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再看其《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l爹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曲调原本韵脚押平声字,调子也比较舒缓。
而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却改押人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使词的节奏由舒缓变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开篇即以三句一连串的叠字起势,14字奇迹般地表达了其悲切哀愁的心境,可谓开篇不凡。
宋人张瑞义云:“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又有人赞叹“出奇制胜”(《两般秋雨奄随笔》)、“造语奇隽”、“奇笔”(《白雨斋词话》)②这14个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复而不厌,迹而不乱”的艺术境地。
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李清照写词时对和谐的形式追求,而这又恰巧给了我们无限的意境美。
音乐的节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心境的节奏,音乐的舒缓亦是心境的舒缓,心境的烦躁亦是节奏的急促。
李清照词音乐美的特性也正是作者不同心境的写照。
她的词作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现自己心境的同时,也展示着词作的音乐美。
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
文学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李清照词的抒情既抒词中之情,也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
在《漱玉词》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又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一致相融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超越。
在她的笔下,不论是活泼可爱的少女,还是失落寂寞的寡妇,都各有特色,别具匠心。
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片就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青春亮丽、天真纯洁的少女形象。
其中“慵整”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把少女荡秋千后极度疲劳,双手麻木,懒得活动的神情尽情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露浓花瘦”这一美妙意象同“薄汗轻衣透”的少女形象两相打通。
露浓似喻少女的轻汗,花瘦似喻少女的姿影,花和少女一而二,二而一。
词的下片写少女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想动弹,突然客人来了。
“薄汗轻衣透”的少女,未免感到自己这副“露浓花瘦”的样子有点失态,慌慌张张地穿着袜子含羞躲开,头上的金钗也无意中悄然滑落。
然而这位少女又不是一味地惊慌失措,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展现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能大胆地见。
“却把青梅嗅”是一种有意无意掩饰自己的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
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的惊诧、慌张、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寥寥41个字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其他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刻画了一个感情细腻、爱花惜花的清丽优雅的青年女子形象;“风住生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刻画了一个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后,身心疲惫、满腹忧愁、无依无靠、憔悴不堪的寡妇形象。
四、含蓄深刻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历来特别讲究含蓄。
李清照被称为“婉约之宗”,其词自然以含蓄取胜。
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所描绘的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从而情致绵密,意味隽永。
李清照善于写愁,对愁作了生动的描绘。
她笔下之愁有长度:“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萧》);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有速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通过对刹那间脸部表情变化的描写,将内心无形的无法抑制的绵绵情思传神地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其含蓄隽永之作。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在《须溪词・永遇乐序》中说:“读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雕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
李清照对词的意境的成功创造,使她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也为她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在整个文学史上,李清照的成就和地位甚至可以与屈原、陶渊明和杜甫相比肩,而在词史上的地位,与苏、辛不相上下。
胡云翼《宋词研究》说:“只有这位女词人李清照,在宋代,虽则是词人济济的宋代,而她的作品虽拟之与极负词名的辛弃疾、苏东坡,也绝不多让。
有人称清照词为婉约之宗,更有人说李清照是北宋第一大词人。
”⑧郑振铎对李清照的评价更高,认为:“像她那样的词,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她是独创一格的,她足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绝对不能追得上的。
”(垒)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②刘瑜:<李清照词赏析>,广两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92页。
③胡云翼:《宋词研究>,中华书局,1926年,第131页。
④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505页。
责任编辑:绿叶
215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