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汇报人: 2023-11-28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诊断 •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 • 中医内科疾病预防与保健 •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人体内科疾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诊断和防治。
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阐述了人体疾病的发 生原因和机制,为预防和治疗
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02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诊 断
呼吸系统疾病
01
02
03
感冒
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和暑湿感冒,分别有畏寒 、发热、鼻塞、流涕等症 状。
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 为主,内伤咳嗽则有肺阴 亏虚、痰湿蕴肺等。
配合呼吸
中医认为呼吸是生命之源,配 合呼吸进行运动,有助于调节
气血平衡。
05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
01
常见疾病研究
针对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研究者们从
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
了其发生发展规律。
02
疑难杂症研究
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肿瘤等,研究者们从中医角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两大特点。它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系统 的相互联系和平衡,通过辨证的方法 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中医内科学起源较早,可以追溯 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内科学 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吸收新的理论 和技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 系。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统血 四、脾合肌肉,主四肢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 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 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 脏下垂,脱肛等症。
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 崩漏,紫癜等。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 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伤寒 论
温病 学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金贵 要略
外感
内伤
脏腑 经络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气血 津液

5
起源 与
发展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02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1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医学ppt课件】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课件】中医内科学
中成
医都
内中
科医
中教 药 研大
总 论
医室 学 内 科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任务 2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大病学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 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 、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邪正斗争,此消彼长
5.顺应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6.据证因势利导 7.先期治疗未病
顺应病势,就近祛邪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8.重视调摄护理
辩证施护,随证而异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 《辨证录》 《医学心悟》 ❖ 《医林改错》 《血证论》 ❖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 《温病条辨》
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 审证求机论治 3.明辨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合口味之苦、淡、甜、粘、咸及喜热、喜冷等辨别 口干或微渴:津伤不甚。 口渴多饮:津伤较甚。 渴喜凉饮:热盛伤津。 大渴引饮:阳明热盛伤津。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 口酸而渴:肝火伤津。 夜间口渴:阴津不足。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津不化气。 数饮而不解渴,小便不利:饮停阻津,气化不利。 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阳不化津或湿郁不化。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内科学课件-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PPT

治疗基本原则和方向,就能根据证的病机而确定治疗方法。
精品pp
• (3)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

充,用于分析气血津液病变。
• (4)六经辨证
→ 外感寒邪为主
• (5)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外感热病辨证 外感热之邪为主
• (6)三焦辨证
• (7)病因辨证——用于分析病因来辨识证候。
• 2、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
•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精品pp
建国后 – 建立了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内科 人才。 – 编写出版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大批中医内科专著。 – 出版了大批有价值的医学典籍。 – 中医内科学的科研: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内科学理论进 行研究。 – 诸多当代中医名家著书立说,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 – 诊断辨证规范化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也有较大提高。 – 中医内科急症在治法与剂型改革方面成绩显著。 – 中医内科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走向世界。
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某一证候的具体的治法。
精品pp
• 1、治疗原则

(1)先期治疗未病:一指早期治疗; 二指先期而治。

(2)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主要说明病
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
盾。
– 急则治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病人安危的紧急危重证 候,必须先行解决的原则。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注 意 点 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11
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
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 注 意 点 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 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4

2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 2| 3|
|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外邪侵犯 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 从皮毛内侵。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 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临床表现)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
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临床表现)
虚体感冒之一:气虚感冒

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
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 注 意 点 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二:阴虚感冒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
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 意 点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二)内科疾病的命名 1、根据四时节气:如春温、冬温等。 2、根据时令气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3、根据特殊临床表现:如温疟、温疫等。 4、伤寒:以六经命名。
外感疾病的命名:
内伤杂病命名: • 1、根据病因命名:如伤风、虫证等 • 2、根据主要症状命名:咳嗽、呕吐、泄泻、便秘、不寐等 。 • 3、根据特殊临床表现命名:消渴、哮病、癫狂等。
二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以前 ) –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方面的记载,开始 认识“疾首”、“疾腹”、“疾言”、“疟疾”、“蛊” 等内科疾病,并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疗方法。 – 传说由商代的伊尹创制的“汤液”,就是中医内科治疗 疾病的主要方法。 – 西周时期则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标本兼治:标本具急或忽略其一会影响疗效的情况的治疗原则。
• – – •
(3)整体论治,调整阴阳 整体论治 指治疗中不仅注重人体的统一性,也要注意人 与自然的统一性。 调整阴阳 阴阳平衡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体健 康的前提。因此,调整阴阳,使之平衡是治疗的重要原则。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 • • • • • • • •
(3)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 充,用于分析气血津液病变。 (4)六经辨证 → 外感寒邪为主 (5)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外感热病辨证 外感热之邪为主 (6)三焦辨证 (7)病因辨证——用于分析病因来辨识证候。 2、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 (1)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 (2)脏腑辨证——以脏腑学说为依据,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 础(核心),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 • • • • • • •
(6)补益法 亦称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或某脏腑虚 损的治法。 (7)消导法 亦称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渐消缓 散的治法。 (8)理气法 用于调整气机的治疗方法。 (9)理血法 用于调理血分,治疗瘀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的治法。 (10)固涩法 用于消除滑脱之病证的,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 治法。
• • • •

• 中医内科的辨证主要掌握以下环节: (1)辨病因,就是辨明引起疾病的病因。 (2)辨病性,就是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属性。 (3)辨病位,就是辨明疾病发生以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 改变所涉 及的病变部位。 (4)辨病势,就是用动态的观点,分析疾病发展的进退 变化。 (5)辨病机,就是对上述病性、病位、病因、病势等内 容的归纳综合,以求得对病证本质的完整认识。

• • •
• 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组 成的。 某一阶段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穿叠合起来便是疾病。 病和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本质揭示的是疾病全过程的 基本矛盾,而证的本质揭示的是现阶段(某阶段)的主要矛盾。因 此,证比病更能具体、贴切、更有操作性。 • 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据证,但也参考病。


症状:包括自觉症状、他觉症状。
体征: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 • • •
3、证 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 病理概括。 它提示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反应 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病理变化的本质。 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 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三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 •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病机十九条

• •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类——
外感热病(统称伤寒) ——病因病机,又六经分类 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分类
• •


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主要有: 1、病因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两类。 – 优点:突出病因,便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2、病机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杂病两类。 – 优点:反映了各类疾病病理变化的一般特点,有利于掌握疾病 的证候特征 3、脏腑分类:根据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分 类。 – 优点:更具体,具体到病位,便于疾病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 • •
(三)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与常用治法
治疗原则是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 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义。 治疗方法从属于治疗原则,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 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某一证候的具体的治法。
• • • – –
1、治疗原则 (1)先期治疗未病:一指早期治疗; 二指先期而治。 (2)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主要说明病变过程 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急则治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病人安危的紧急危重证候, 必须先行解决的原则。 缓则治本:病情变化较平稳,或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原则。

• •

6、温病学的发展是内科学的突出成就,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 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 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 • • • • • •
4、根据临床主要特征:如黄疸、水肿、鼓胀、积聚等。 5、根据病机:如饮证、厥证、郁证等。 6、病机结合病位命名:如肺痈、肺痿、胸痹等。 7、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 8、病因与病机结合:如痰饮、瘀血等。 9、根据疾病传变:如疫痢、传尸痨等。 10、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 《伤寒杂病论》:汉代成书,奠定了中医内科学基础,阐述 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包括外感 热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此书是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生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内科学
绪 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 • • •
1、 定义: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 论治及其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2、 性质 : (1)独立的临床学科。 (2)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课、主干课 。 (3)中医内科的学术水平能反映中医临床学 的发展水平。
• • • • • • •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 • • • • •
(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
1、病 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定 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如感冒、肺痨、痢疾、哮病、肺痈、消渴、疟疾等均属单独的病。 2、症 也即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

10、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具 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A.刘完素——倡导火热论 B.张从正——主张攻邪 C.李冬垣——注重补脾升清 D.朱丹溪——主张滋阴降火

• • • • • •
完善发展阶段(明清以后) 1、《内科概要》第一部以“内科”名字命名的著作。 2、《名医杂著》王伦著——善于效仿 3、《证治准绳》王肯堂著 描述内科许多疾病及 《景岳全书》张介宾著 治法,其中许多知识对 《病因脉治》秦景明著 临 床指导意义较大。 《医宗必读》李中梓著
• • • • •
• (二)中医内科辨证原则与方法 1、中医内科的辨证原则 (1)全面动态分析病情 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取 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辨证结果。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就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掌握 了疾病的基本病机,就掌握了疾病的基本本质,就能为疾病提供 治疗基本原则和方向,就能根据证的病机而确定治疗方法。
• • • • • • •
4、《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政府组织编写 《医宗金鉴》吴谦著 《张氏医通》张璐著 《沈氏尊生书》沈金鳌著 以内科为主体的著作 《辨证录》陈士铎 著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著 《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著

5、 短篇医书:简练实用,临床运用价值大 – 《证治汇补》——李用粹 – 《医学心悟》——程钟龄 – 《医林改错》——王清任 – 《血 证 论》——唐容川 – 《类证治裁》——林佩琴
• •
(11)祛湿法 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的药物宣通气 分,健脾渗湿,达到祛除水湿之邪的治法。 (12)祛痰法 用化痰、祛痰方药,排除或消除体内痰浊的治法。
• • • • • •
2、常用治法 (1) 解表法 亦称汗法。是发汗,开腠理,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 (2) 清热法 亦称清法。用寒凉泄热药或措施,消除热证的治法。 (3) 攻下法 亦称下法。用于通便下积,泄实通水,消除燥屎,积滞,湿热、 水饮的治法。 (4) 和解法 亦称和法。用于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脏腑(调和肝 脾、调和肠胃)等治法。 (5)温阳法 亦称温法。用于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治疗方法。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特殊变 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பைடு நூலகம்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变 局——逆传心包。 • (8)重视调摄护理:调摄护理能促进人体正气恢复,邪气祛 除,促进康复。反之,则延误康复,还可能出现食复、劳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