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核医学重点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88235734852458fb760b5677.png)
核医学: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释放放射线和能量,最终转化为其他稳定元素的过程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半衰期Tb: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放射性活度: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的原理:通过化学方式,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与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分子连接而成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注入体内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参加相应生物活动,同时发出正电子射线,湮灭后形成的能量相同(511keV)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放射性药物的特点: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和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光子量范围100~250keV最为理想,目前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方式是β-衰变组织内的射程在纳米水平,在这样短的射程内释放所有能量,其生物学特性接近于高LET射线,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有效半衰期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以数小时或数天比较理想吸收剂量: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确定性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辐射防护的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放射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设置屏蔽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方法特点:1.灵敏度高2.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3.合乎生理条件 4.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相对研究相结合 5.缺点与局限性方法学原理:1.合成代谢:根据甲状腺内131I分布的影像可判断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2.细胞吞噬3.循环通路4.选择性浓聚5.选择性排泄6.通透弥散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8.特异性结合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到达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做匀速移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它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显像装置的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的一定位置采集某脏器的放射性影像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放射性探测装置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像数据,再由计算机重建成为各种断层影像的显像方法。
核医重点部分

单选20*2=40 名词4*3=12 填空36*1=36 简答2*6=121.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点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临床核医学可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
2.n 核素: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3.α衰变后母核的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
4.n 有效半衰期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 1 βα表示放射性核素在1秒钟内发生一次衰变。
6.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三种: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7.放射性探测仪器按探测原理可分为:电离探测仪、闪烁探测仪。
8.放射性药物系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9.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四原则:a衰变方式99mTc是同质异能跃迁衰变,单纯发射γ光子;b光子能量SPECT显像的光子能量范围100~250Kev最为理想;c有效半衰期99mTc-MDP的有效半衰期为6小时;d n 靶/非靶比值(T/NT)是指放射性药物在靶器官或组织中的浓聚量非靶器官或组织特别是与相邻的非靶器官和组织之比。
10.SnCl2是广泛使用的还原剂(不稳定、易氧化)。
化学还原法是最常用的还原方法。
11.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12.职业照射:有效剂量:20mSv/a在规定的5年内平均,任何一年不超过50mSv.13.n 低T3综合征:是一种非甲状腺疾病。
正常情况下,T4大部分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T3,小部分转化为无生物活性的rT3,但在各种非甲状腺疾病中或药物的影响,使T4转化为T3明显减少而转化为rT3明显增加,导致某些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或伴有某些非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出现一种低代谢的表现。
14.201Tl 缺血心肌存在再分布现象。
15.短轴断层影像是垂直于心脏长轴从心尖向心底的依次断层影像。
核医学重点

作者 : 李颖名词解释1.核医学: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科目。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具有不同中子数,在化学元素排在同一位置。
3.核素:是原子核的属性,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完全相同的原子集合成为核素。
稳定性核素:原子核中,当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保持一定比例时,核力与斥力平衡不致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变化,这类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内质子或中子过多,都会使原子核失去稳定性,称为不稳定核素,又称放射性核素。
核衰变:不稳定核素通过自发性内部结构或能态调整使其稳定的过程。
与此同时,它将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4.α衰变:是核衰变时放出α离子的衰变,主要发生在Z>82的核素。
β衰变:是核衰变时释放出β射线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包括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形式。
γ衰变:是指核素由高能态向低能态、或激发态向基态跃迁过程中放射出γ射线或称单光子的衰变。
5.衰变定律:衰变过程中初始母核数的减少遵循指数函数的规律,其表达式为N=No*e^-λt。
6.半衰期(物理半衰期):某一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原有的放射性活度减少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T1/2。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次数,国际单位为贝可,定义为每秒发生一次核衰变。
生物半衰期:指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b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由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双重作用,在体内减少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eff7.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8.放射免疫分析法:是建立在放射性分析的高度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放射性标记抗原-抗体复合体的量来计算出待测抗原(样品)的量。
9.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分布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有时仅结节显影而正常组织不显影,多见于功能性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检验核医学期末复习分析

检验核医学期末复习名解:1.检验核医学:是核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基础的理论的学科。
2.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核。
3.核素:凡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Z相同),中子数相同,所处的能态也一致的一类原子核,称为某元素的某核素。
4.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它们属于同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可处于不稳定状态,能自发地产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并伴有射线发射(核子/光之)生成另一种核素。
6.绝对测量:不借助中间手段直接测得放射性活度的方法,是对样品的实有放射性强度做测量,求出样品中标记同位素的实际衰变率。
7.相对测量:需借助中间手段,间接反映放射性活度的测量方法,不追求它的实际衰变率。
8.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就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检测示踪剂的行踪,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
9.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指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某一原子或某些原子被放射性核素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
10.放射性核纯度:是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11.放射性化学纯度:是指一种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中,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12.体外放射分析:是指体外条件下,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免疫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对微量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的总称。
13.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标志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第一章一.核衰变:(一)定义:放射性核素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射线,转为另一种核素。
(二)类型:1.α衰变:母核失去2个质子和2个中子,子核原子序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
应用:(1)本质是氦原子核( He) (2)原子序数>82的重元素核素(3)在空气中射程3—8cm,在水中或机体为0.06—0.16mm,一张纸即可阻挡。
《检验核医学》考前复习

《检验核医学》考前复习第一章绪论&核物理基础知识本章重点:•基本概念•射线的种类、性质及其衰变方式•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①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②1896年贝克勒尔(法)—铀放射性;1898年玛丽·居里(波)—钋、镭③1897年汤姆逊证明原子不是基本粒子:原子可分•放射性的应用:核能源、医学应用、核武器、育种、除害、消毒、考古断代1934年伊恩.居里---人工放射性核素1937年99m锝1938年131I1938年32P治疗白血病1938年128I测定甲状腺功能•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应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
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元素(element):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内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则属于同一种元素。
•A=Z+N: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
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
X代表元素符号。
N表示原子的中子数。
•核素 (nuclide ): 凡原子核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以及一定能量状态的原子。
即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所处的能级状态也相同。
•同位素(isotope): 凡同一种元素的核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 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如99m Tc 与99Tc(锝)•在原子核内存在两种力:①带正电荷的质子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库仑斥力。
②同时核子(中子和质子)之间还有相互吸引的短程核力。
当Z>83,核力不能与质子之间的斥力保持平衡,全是不稳定的原子。
当Z<83,至少存在一种稳定同位素。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又可称为不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能自发地产生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变成另一种核素,变化时伴有射线的发射。
核医学重点摘要

Nuclear Medicine核医学第一章第二章核物理基础和放射性药物1、核衰变方式:α衰变、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γ衰变穿透能力比较:γ>β>α,电离能力比较:α>β>γα衰变用于防护,β衰变用于放射治疗,γ衰变用于显像。
2、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获取途径: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
第三章核医学仪器和核医学检查法1、γ闪烁探测器的组成:准直器、晶体、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
2、显像仪器包括:γ照相机、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3、发射型CT和穿透型CT的比较发射型CT(ECT)穿透型CT射线来源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体外X射线管发出的X线射线种类γ射线X射线分辨率低高原理示踪剂在组织中摄取代谢有差异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值有差异第六章内分泌系统一、甲状腺摄131I试验1、原理:甲状腺摄取碘的量和速度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
被甲状腺摄入的131I发出的γ射线量可反映其功能状况。
2、注意事项:检查前停用含碘食物和药物。
3、临床意义:摄131I功能增高:甲亢(峰时前移)、单纯性甲状腺肿。
摄131I功能减低:甲减、亚急性甲状腺炎。
二、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1、原理:正常人给予外源甲状腺激素后,负反馈启动,TSH减少,摄碘受抑制。
但甲亢者不受抑制,抑制率<50%。
2、临床意义:特异性诊断甲亢。
三、甲状腺显像1、常用显像剂:131I、99Tc m O4-2、临床应用(1)诊断异位甲状腺;(2)判断甲状腺结节功能(冷、凉、温、热结节,功能从无到高依次增强);(3)冷、凉结节恶变率较温、热结节高;(4)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局部放射性增浓即恶性,局部减低缺损即良性;(5)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6)判断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注射T3、T4后热结节仍保留,正常部位影像减淡。
第七章神经系统一、脑血流灌注显像1、原理:脂溶性显像剂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分解成水溶性物质滞留于脑组织中,其剂量与脑血流量成正比。
检验核医学自用重点整理

检验核医学:利用核素、酶、荧光或化学发光物质标记的示踪剂对机体血、尿、组织液等样品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超微量分析的技术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泛指)核素——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特指)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 :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r衰变: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 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γ衰变时,原子核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改变,改变的只是核的能量状态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 r光子γ射线穿透力最强,铅板可档物理半衰期(T1/2)T1/2:是放射性原子核在某时刻其总数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和衰变常数的关系:T1/2 = 0.693 /λ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光电效应光子与物质原子的轨道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光子消失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放射性废物的处理1、贮存衰变法:用于短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
放10个半衰期后按一般废物处理。
2、稀释排放法:放射性废水经稀释(cpm浓度<限制浓度100倍)后排放。
复习重点、试题-检验核医学重点

检验核医学(考试前用!)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比较!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示踪剂 :标记抗原(标记抗体)反动力学 : 存在竞争性结合反应,反应速度慢(标记抗体的用量为过量,且不存在竞争性结合反应,反应速度快。
灵敏度 : 10⁻14较IRMA较低(10⁻16较高)特异性: 较低(较高)标准曲线工作范围: 2-3个数量级( 3个数量级以上较宽)方法的稳定性 : 较差(较好)I125测量原理:在¹²5I衰变过程中,以X和γ射线的形式辐射能量。
其中电子俘获后产生奠类特征X线的能量为27.5keV。
原子核俘获电子后,生成激发态的125Te,退激时以两种途径释放35.5keV的能量:一是核本身以70%几率释放γ射线;二是以内转换方式产生特征Ⅹ线。
由于125I 有上述四组可探测的能量辐射,再考虑到Nal闪烁晶体对低能X线和γ射线的分辨率大约在20%左右。
两个峰有既分离又相互连接的特点,因此一般将125I能量的测量范围设定20~80kⅤ的范围内。
用单道谱仪就可测得的125I能谱曲线,即将上、下甄别阈范围限制在谱线的两个峰之外,可以测得最高计数率和最小的本底,这就是对125I 的最佳测量条件。
125I的测量优点:①具有比较合适的半衰期(60d);②标记后抗原的放射性比活动较高;③发射的γ射线容易测量等。
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包括哪些?特点是什么?酶联免疫分析,发光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特点:①具有放射免疫免疫放射分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②自动化程度高③少污染,试剂有效期长,体外放射分析的误差来源。
答:①试剂,②样品采集,稀释,浓缩层析,提取等,③操作误差,④测量过程的记数差,⑤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误差,⑥其他人为方面什么是肿瘤标志物?并举5~6例子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与肿瘤标志物不是一一对应。
蛋白类: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β2微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组织多肽抗原甲状腺疾病的检测项目:TT⒊.FT3.TT4.FT4.TSH.TRH.rT3甲状腺滤泡状癌首选那个检测指标:TGA.TMA.Anti-TPO.TRAb反应甲状腺功能的主要指标是TG5.试述内外照射的防护方法?答:(1)外照射防护:①控制γ放射源的质和量;②控制受照时间;③增加γ放射源与所关心点处的距离;④设置屏蔽。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它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核医学知识点的总结复习整理。
一、放射性核素的基本概念放射性核素是指不稳定的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衰变,放出射线。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主要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导致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 4,原子序数减少 2。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则是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γ衰变是指在原子核从激发态向基态或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放出γ光子。
γ射线的穿透力较强,但电离作用较弱。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放射性核素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差异很大,从几秒到数十亿年不等。
二、放射性核素的制备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核反应堆、加速器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等方式制备。
核反应堆通过控制中子的通量和能量,使靶物质发生核反应,产生放射性核素。
加速器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加速和偏转,使粒子与靶物质发生核反应,生成所需的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可以从长半衰期的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短半衰期子体核素的装置。
例如,⁹⁹Mo ⁹⁹mTc 发生器,通过定期洗脱可以获得⁹⁹mTc 用于临床诊断。
三、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核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化合物上,引入体内后,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的分布和变化,来研究被标记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排泄等过程。
示踪剂的选择需要考虑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半衰期、射线类型和能量、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等因素。
在应用中,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了解器官的功能状态,诊断疾病等。
核医学领域重点

核医学领域重点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领域,结合了核物理学、医学成像和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在核医学领域,有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应用值得重点关注。
1. 诊断核医学诊断核医学是核医学领域的核心部分,主要应用于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和治疗过程的监测。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常见的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有关病变位置、大小和代谢活动的定量信息,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 治疗核医学治疗核医学主要应用于放射性核素治疗和放射治疗。
其中,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来破坏异常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甲状腺癌、骨转移瘤等疾病的治疗。
另外,放射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性粒子植入、外部放射治疗等技术,常应用于肿瘤治疗。
3. 核医学影像重建核医学影像重建是核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旨在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现代核医学影像重建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4. 核医学安全与辐射防护核医学涉及放射性物质的应用,因此安全与辐射防护是核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核医学实验室和医疗机构中,需要建立严格的辐射防护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此外,还需要严格控制核医学设备的操作和放射性物质的使用,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
5. 核医学在研究领域的应用核医学在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疾病机制的研究、新药研发和基础科学研究等。
核医学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发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生理、代谢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综上所述,核医学领域的重点主要包括诊断核医学、治疗核医学、核医学影像重建、核医学安全与辐射防护以及核医学在研究领域的应用。
这些重点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重点归纳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学科。
除了显像外,核医学还包括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和放射性核素治疗等内容。
在核医学中,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的物质。
核素则是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而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被称为同位素。
放射性核素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的原子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在放射性衰变中,α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α粒子,α射线射程短但能量单一,因此对于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β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β粒子,β射线穿透力弱,但可用于治疗如甲状腺疾病等疾病。
电子俘获是指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γ衰变则是指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发射γ射线,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
放射性衰变的发生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
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e-λt,其中N是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是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衰变到N的1/2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常用单位为Bq。
1Ci等于3.7×10^10Bq,1Bq等于1次×S^-1.比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为Bq/kg、Bq/m^3或Bq/l。
电离是指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与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导致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发生电离激发。
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发生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
临床检验本科检验核医学

02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样本采集与处理
01
02
03
血液样本采集
包括静脉采血、毛细血管 采血等,需注意采集部位、 采集量、抗凝剂选择等。
尿液样本采集
要求患者留取中段尿,避 免污染,同时注意保存条 件和时间。
其他样本采集
如粪便、脑脊液、胸腹水 等,需根据不同样本类型 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和处 理流程。
实验室安全与质量控制
实验结果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培养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得出科学、合理 的结论。
熟练掌握实验报告撰写技巧
培训学生撰写规范、准确、简洁的实验报告,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 实用性。
加强实验数据管理和整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数据管理和整理习惯,确保实验数据的完整性 和可追溯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核医学仪器设备及操作规范
核医学仪器设备
核医学常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放射性核素分离器、放射性核素测量仪、伽马照相机等,这些设 备在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操作规范
为了保证核医学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安全,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如设备使用前进行检查、 定期维护保养、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等。同时,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 安全意识。
通过参加培训、实践操作和学术交流等方 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医学检查技能和水 平,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拓展应用领域
培养创新意识
积极探索核医学在新领域的应用价值,如 核素治疗、分子影像学等,为临床诊疗提 供更多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保持创新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关注核医学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努力成为行业内的 领军人才。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
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
指数衰减规律e-λtN = N(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N0: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
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
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核医学科检验项目

核医学科检验项目一、引言核医学是一门应用核技术研究和诊断人体疾病的学科。
核医学技术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结合不同的显像方法和分析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诊断手段。
核医学科检验项目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介绍核医学科检验项目的一些常见应用。
二、常见核医学科检验项目1. 放射性核素显像: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结合显像仪器,可以对人体的器官、组织和功能进行显像。
例如,心脏显像可以评估心肌供血情况,骨显像可以检测骨骼病变,肾脏显像可以评估肾功能等。
2. 肿瘤标记物检测:核医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特定肿瘤标记物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情况,辅助肿瘤的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用于乳腺癌的18F-FDG PET/CT可以提供肿瘤的代谢信息,有助于鉴别恶性与良性病变。
3. 甲状腺功能检测:核医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甲状腺摄取和代谢放射性碘的能力来评估甲状腺功能。
例如,甲状腺扫描和碘-131治疗可以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和治疗。
4. 血液循环检测:核医学技术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其在血液中的分布和排泄情况,从而评估血液循环的状况。
例如,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肺通气/灌注扫描可以检测肺栓塞等。
5. 骨代谢检测:核医学技术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其在骨骼中的分布和代谢情况,评估骨骼的代谢状况。
例如,骨扫描可以用于骨转移的诊断和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
三、核医学科检验项目的优势与应用前景1. 非侵入性:核医学技术不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可以避免传统检查方法的创伤和痛苦。
2. 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核医学技术可以对病变进行早期诊断,提高疾病的检测率和诊断准确性。
3. 安全性:核医学技术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剂量较小,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
4. 应用前景:随着核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核医学科检验项目将被引入临床实践,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加准确的方法。
核医学重点总结

正电子核素显像剂:心肌首次摂取率高,半衰期短,即刻显像,可于一日内多次显像
靶心图polar bull's eye plot:定量显示心肌缺血的病变;直观了解受累血管及其分布范围
可逆性缺损reversible defect:负荷显像心肌分布缺损或稀疏,静息或延迟显像填充或再分布,见于可逆性心肌缺血
β衰变质子数变,质量数不变。
γ衰变质子数、质量数都不变,而能量改变。
衰变规律N=N0e^-λt
半衰期:N0至1/2N0的时间
电离与激发:(ionization and excitation)
药物应用:
诊断药物:
心脏:201Tl,99mTc-MIBI,99mTc-RBC等
肾脏:99mTc-DTPA,DMSA等
D2受体显像有助于PD、痴呆、癫痫、精神分裂诊断。鉴别
七、呼吸
99mTc标记的MAA(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10~90μm
99mTc-HAM(人血清白蛋白微球)10~30μm
肺栓塞典型表现:多发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区,符合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特征,而同期的肺通气显像和胸部X线检查正常。
八、肾
可用于早期诊断、治疗决策、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
癫痫:发作间期:局部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发作期:局部放射性增高。
脑受体显像: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
多巴胺受体显像:PD综合征患者表现为纹状体受体数目明显减少,功能明显减低,显像剂摄取减少。
HD:纹状体多巴胺D1和D2受体结合减少。
精神疾病: D2受体显像多表现为受体活性增加。
核医学重点总结

核医学重点一、填空1.凡原子核内、和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2.1微居里为3.核衰变的方式有,,,,此外还经常伴随出现。
4.EC衰变的特点为形成和,都不是直接来自核内,而是一种次级辐射。
5. 在液体闪烁测量中,淬灭结果为使光电倍增管,使,。
6. 和属于单光子,引起计数率升高。
7.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将辐射的有害效应分为和。
8. 放射工作人员任何一年的有效剂量限值为,眼晶体的年的有效剂量限值为,四肢或皮肤年的有效剂量限值为。
连续五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为。
9.辐射自分解的方式有,,。
10.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的基础,与被示踪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和,及不同的,而可以被仪器所检测。
11. 放射免疫分析法中的基本试剂是、和。
12.碘标方法所必须包含的两个原则:第一,,第二(蛋白质、多肽碘标记技术的前提)。
13. 受体与配基结合的基本特征:、、、。
14.射线探测的基础是和。
15.成为示踪剂的前提:、。
16.有机玻璃防护认识辐射。
17. γ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最主要有三种形式:、、18. β粒子:、二、名词解释1、核衰变一种核素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改变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
其发生与中质比有关。
2、半衰期(二选一)放射性核素衰变其原有核素一半所需时间,用T1/2表示。
其单位是:秒、分、小时、天、年等。
衰变常数单位时间内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是放射性核素的特征性参数,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λ值,其单位是1/秒、1/分、1/天、1/年等。
3、淬灭闪烁液中某种物质妨碍了发光过程或光传递过程的某一环节,致使荧光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4、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次数,用A表示,国际单位为贝克勒(Bq)5、辐射自分解由于标记化合物分子所含放射性核素的电离辐射作用,致使标记化合物分子本身的结构被破坏而丧失原有特性的现象。
三、简答题1. 简述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及基本方法。
《检验核医学》考前复习

• 19 世纪末的三大发现:①1895年伦琴发现 X 射线;②1896 年贝克勒尔(法)—
铀放射性;1898 年玛丽·居里(波)— 钋、镭③1897年汤姆逊证明原子不是基本
粒子:原子可分
• 放射性的应用: 核能源、医学应用、核武器、育种、除害、消毒、考古断代
1934 年 伊恩.居里---人工放射性核素
• 元素(element):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内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则属
于同一种元素。
• A=Z+N: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X 代表
元素符号。N 表示原子的中子数。 • 核素 (nuclide ): 凡原子核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以及一定能量状态的原
《检验核医学》考前复习
———————————————————————————————— 作者: ———————————————————————————————— 日期:
ﻩ
《检验核医学》考前复习
第一章 绪论&核物理基础知识
本章重点:
• 基本概念 • 射线的种类、性质及其衰变方式 •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子从高能级回复到低能级时,能量以光子或热能形式释出。 • 散射(scattering):带电粒子入射物质后,它受到物质原子核库伦电场作用而
改变运动方向和能量的现象。作用前后带电粒子的总动能不变。β射线比α射线更容 易出现散射。 • 轫致辐射(bremsstrahlung radiation):高能β粒子入射物质通过原子 核附近时,受到核库伦电场作用而急剧减速,将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电磁辐射(X 射线或γ射线)。 • 湮没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β+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而能量耗尽时,将与 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 的γ光子,又称光化辐射(actinic radiation)。 •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γ光子经过物质时,把全部能量交给轨道 电子而释出形成光电子的过程,也称光电吸收(photoelectric absorpti on)。 •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γ光子经过物质时,与一个核外电子发生碰撞, γ光子将部分能量传给该电子,使之以θ角度释出,而本身的运动方向也发生θ角度偏 转的过程。入射光子的能量随机分布到散射光子和康普顿电子上,因而康普顿电子的 能谱是连续的,称康普顿谱。 • 电子对效应(electron pair effect):当大于 1.022MeV 的γ射线入射物质 后,γ射线受到物质原子核的核力场作用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而γ射线消失,多余的 能量作为电子对动能,这个过程成为电子对效应,也称为电子对生成(electron pair production)。
检验核医学重点

检验核医学重点肿瘤标志物: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糖脂类肿瘤抗原、酶类肿瘤标志物、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④β2-微球蛋白;⑤甲状腺微球蛋白;⑥前列腺特异抗原;⑦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⑧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⑨组织多肽抗原。
血清铁蛋白的临床意义:(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2)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肾脏排泄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2)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3)β2-微球蛋白可协助诊断恶性疾病。
胰岛素和C肽的临床意义:(1)糖尿病的分型及指导治疗;(2)胰岛B细胞瘤的诊断;(3)其他,观察胰岛移植组织是否存活及其功能状态。
胰腺相关激素检测指标: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入血,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及葡萄糖分解,降低血糖,B细胞还可分泌胰岛素原和C肽;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可直接作用于A细胞和B细胞,使其分泌减少;PP 细胞分泌多肽,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抑制胆汁和胰蛋白酶的分泌。
雌激素的临床意义:1.雌二醇→(1)闭经的鉴别诊断;(2)评价卵巢功能;(3)辅助判断妊娠情况;(4)乳腺癌;(5)其他女性早熟。
2.雌二醇→(1)监测胎几-胎盘功能;(2)监测高危妊娠;(3)唐氏综合症的筛查;(4)估计孕期;(5)其他,冠心病。
甲减鉴别诊断:类型病变部位TSH T3/T4TRH兴奋实验原发性甲状腺↑↓过度反应继发性垂体↓↓无反应三发性下丘脑↓↓延迟反应电化学发光: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包括了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
化学发光:在常温下,一些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使其产物或反应中间态分子激发,形成电子激发态分子,当其衰退至基态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发射,这种现象称为化学发光。
特异性:是指抗体识别被测物的类似物的能量。
用交叉反应率表征。
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核医学重点
肿瘤标志物: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糖脂类肿瘤抗原、酶类肿瘤标志物、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④β2-微球蛋白;⑤甲状腺微球蛋白;⑥前列腺特异抗原;⑦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⑧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⑨组织多肽抗原。
血清铁蛋白的临床意义:(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2)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肾脏排泄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2)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3)β2-微球蛋白可协助诊断恶性疾病。
胰岛素和C肽的临床意义:(1)糖尿病的分型及指导治疗;(2)胰岛B细胞瘤的诊断;(3)其他,观察胰岛移植组织是否存活及其功能状态。
胰腺相关激素检测指标: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入血,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及葡萄糖分解,降低血糖,B细胞还可分泌胰岛素原和C肽;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可直接作用于A细胞和B细胞,使其分泌减少;PP细胞分泌多肽,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抑制胆汁和胰蛋白酶的分泌。
雌激素的临床意义:1.雌二醇→(1)闭经的鉴别诊断;(2)评价卵巢功能;(3)辅助判断妊娠情况;(4)乳腺癌;(5)其他女性早熟。
2.雌二醇→(1)监测胎几-胎盘功能;(2)监测高危妊娠;(3)唐氏综合症的筛查;(4)估计孕期;(5)其他,冠心病。
甲减鉴别诊断:
类型病变部位TSH T3/T4TRH兴奋实
验
原发性甲状腺↑↓过度反应
继发性垂体↓↓无反应
三发性下丘脑↓↓延迟反应
电化学发光: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包括了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
化学发光:在常温下,一些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使其产物或反应中间态分子激发,形成电子激发态分子,当其衰退至基态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发射,这种现象称为化学发光。
特异性:是指抗体识别被测物的类似物的能量。
用交叉反应率表征。
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体。
准确度:是指接近真值的测定,通常称为准确的测定。
偏离真值的原因一般是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所致。
精密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同一实验方法检测多份同一样品所得结果的重复性,即实验数据的重复性。
灵敏度:是指在确定的可信限内,测定方法的最小可测量。
免疫放射分析的特点:示踪剂;反应动力学;灵敏度;④特异性;
⑤标准曲线的工作范围;⑥方法的稳健性;
免疫放射分析方法分类:(1)双抗体夹心法;(2)标记第三抗体法;(3)双标记抗体法。
双抗体夹心法的三种方法:固相抗体先与抗原结合,再与标记抗体结合。
抗原先与标记抗体结合,再与固相抗体结合。
抗原与固相抗体和标记抗体同时反应。
放射免疫分析原理:基本原理是竞争性结合的抑制反应,即利用限量的特异性抗体与放射性标记抗原及非标记抗原发生可逆性竞争性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含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
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由于放射性衰变具有统计规律性,服从泊松分布或高斯分布,通过单次或多次测量即可确定计数平均水平、离散范围和离散程度。
放射性测量的分类:(1)按测量目的分类→定量测量;定性测量;定位测量;(2)按被测射线的种类分类→α测量;β测量;γ测量。
处理放射性废物的方法:(1)放置衰变法;(2)稀释排放法;
(3)浓缩贮存法。
γ衰变:经过α或β衰变生成的子核往往处于激发态,并很快退激到基态,多余的能量以γ光子形式释放,这种衰变形式称为γ衰变。
β衰变:原子核放出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核衰变,称为β衰变。
α衰变:释放α粒子的核衰变称为α衰变。
核素分为两类:稳定性核素与放射性核素。
(1)稳定性核素指的是不能自发衰变的核素。
(2)放射性核素指的
是能自发地发生核的结构或能量状态的改变,生成另一种核素,并释放某种粒子的核素。
核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中子数相同,能量状态一致的一类核,称为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