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物质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_张亮亮

爆炸性物质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_张亮亮
爆炸性物质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_张亮亮

第27卷,第8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 27,No 8,pp1457-1460

2007年8月 Spectro sco py and Spectr al Analysis

A ugust,2007

爆炸性物质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

张亮亮1,2,张存林2,赵跃进1,刘小华1

1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北京 100081

2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37

摘 要 利用自由空间电光取样方法,研究了四种炸药在太赫兹(T Hz)频段的光学特性。通过太赫兹时间

分辨光谱测量,作者得到了四种炸药DN T (2,4-二硝基甲苯)、钝化的RDX (黑索今)、H M X(奥克托金)和T N T (2,4,6-三硝基甲苯)的透射光谱,进而计算得出它们在0 2~2 5T Hz 频段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作者发现,2,4-DNT 在1 08T Hz,HM X 在1 82T H z 存在显著的吸收尖峰,RDX 在此频段存在多个吸收峰,T N T 的吸收谱线相对其他三种样品比较平缓,这种共振吸收一般认为是由分子间相互作用或声子共振模式引起的。四种炸药对太赫兹波独特的吸收性质说明,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技术在炸药特征识别及安全检测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作者对致癌物质偶氮苯进行了太赫兹光谱研究,发现了国产偶氮苯和进口偶氮苯在太赫兹波段均存在特征吸收峰,可用于物质鉴别。

关键词 爆炸物;太赫兹;飞秒激光;电光取样;时间分辨光谱中图分类号:O 43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93(2007)08-1457-04

收稿日期:2006-03-06,修订日期:2006-06-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390160)资助

作者简介:张亮亮,女,1979年生,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博士 e -mail:z hlliang@126 com

引 言

由于爆炸性物质在安全检测和环境控制方面的重要地

位,其光谱和成像研究是目前的焦点[1-4]。特别是在美国发生 9 11 事件后,此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非常迅速。多种爆炸物分子的转动和振动谱位于T Hz 频段(100GH z ~10T H z)[5],因此近年来开始利用T H z 时域光谱测量技术对爆炸物进行探测和鉴别。T Hz 时间分辨光谱仪是同步相干探测,对热背景噪声不敏感,具有很高的信噪比[6-12],可以对炸药进行无损、非电离和高灵敏度的光谱测量。目前,在低于600cm -1的频率范围内还没有关于爆炸物的光谱数据,仅有实验表明一些炸药样品在0 1~2T Hz 之间存在连续吸收[5]。爆炸物特征谱的测量是T H z 光谱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3,14],也是环境监控危险物识别的前提条件。我们对四种典型的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炸药进行了T Hz 时间分辨光谱测量,其中包括:(1)T NT ,2,4,6-三硝基甲苯,磷状结晶片,淡黄色,分子式C 7H 5N 3O 6,有毒,在地雷等爆炸后会残留在土壤中;(2)RDX,环三次甲基三硝胺[钝感的],俗称黑索今或旋风炸药,分子式C 3H 6N 6O 6,粉红色粉末压片,通常用来与其他爆炸材料和可塑剂混合制成塑胶炸药;(3)DNT ,2,4-二硝基甲苯,是军用炸药的主要成分,蒸汽压力高于T N T ,探测其蒸汽浓度可以发现隐藏的地雷或未爆炸

的军火;(4)H M X,环四次甲基四硝胺[钝感的],俗称奥克托金,分子式C 4H 8N 8O 8,白色细腻粉末压片,是生产R DX

的副产品,由于爆炸速率极高而与T NT 等混合作为形状填料。文献中至今还没有这四种材料在1T H z 以下共振吸收特性的实验数据,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T H z 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利用高斯软件对爆炸性物质振动和转动谱线进行理论模拟计算,并得到关于2,4-DN T 共振吸收峰位的初步结果。我们的实验数据与其计算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例如,根据DN T 分子结构,由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式及声子带隙模拟分析计算得到在0 29,0 46,0 66,1 08T Hz 存在吸收峰,而从我们对DNT 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吸收系数曲线中可以看到,在0 29,0 49,0 67,1 06T Hz 处有尖峰出现。每一种样品均进行了6次以上光谱测量,数据具有高度重复性。以上事实可以表明我们的实验系统稳定,实验结果真实可靠。

1 实验系统

本工作中,我们利用自由空间电光取样进行T H z 时间分辨光谱测量。我们使用的装置是发射源为InA s 的反射式产生T Hz 辐射和ZnT e 作为探测晶体的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锁模钛蓝宝石飞秒激光器产生的光脉冲中心波长800

nm,重复频率80M H z,脉宽100fs 。激光脉冲作为泵浦和探测光源,经分束镜CBS 后分成两束,泵浦脉冲能量约600mW,经过频率为6 8kH z 的斩波器斩波和光学延迟线后照射在InAs 晶片表面,激光斑点直径约3mm 。飞秒激光脉冲激发InAs 晶体表面耗尽层载流子的跃迁,产生的T H z 脉冲被离轴抛物面镜PM 4聚焦到1mm 厚(110)晶向的ZnT e 晶体上。300mW 的激光脉冲由分束镜分出作为探测光与T H z 波聚焦在晶体上相同的位置。T Hz 辐射电场使通过电光探测晶体的探测脉冲的偏振态发生改变,从而反映出T Hz 电场

的大小及变化。偏振方向发生改变的探测脉冲通过晶体后,先经过四分之一波片Q WP ,调节起始测量的平衡点,然后被渥拉斯顿棱镜P BS 分为两偏振方向垂直的分量,差分探测器可测量到两偏振分量的强度差。测量信号经锁相放大器放大后输入计算机得到时域光谱。实验中,为了减少空气中水分对T Hz 的吸收,在光路图中黑线框起的部分加密封罩,并向罩子中冲入氮气,使罩内湿度小于2%。装置所处的实验室环境为温度21摄氏度,湿度40%,系统信噪比为5000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z -TDS spectrometer

2 理论分析与结果讨论

分别将测量得到的参考和透过样品的T Hz 时域谱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获得相应频域谱,透射数据T ( , )=E sample ( , )/E ref ( , )。

样品的复折射率 n =n+i ,其中实部n 为样品的实际折射率,虚部 为消光系数。考虑到弱吸收近似,即 n ,则

n =1+ ( ) c/ d =ln {4n( )/[ ( )(n( )+1)2]} c/ d

其中 ( )为样品与参考信号的位相差, ( )为样品与参考信号的振幅比,c 为光速, 为角频率,d 为样品的厚度[15]。 图2显示了电光取样技术得到的没有通过样品和透过0 90mm 厚的2,4,6-T NT 粉末压片,0 86mm 厚的钝化RDX 粉末压片,0 60mm 厚的2,4-DN T 粉末压片和0 60mm 厚的 -H M X 粉末压片的T Hz 时域光谱。为了图示清晰,只给出了存在参考和各样品信号主峰的延迟时间为0~12ps 之间的波形,10ps 之后均为强度在0附近的振荡。有很多效应可能会引起这种T H z 脉冲的形变和尾部振荡,其

中之一是电光取样过程的相位匹配造成的频率过滤。另一效

应是在电光晶体中对T Hz 脉冲的色散和吸收。除此之外,周围环境中残留水蒸气的吸收也会导致T Hz 脉冲的振荡。这些引起振荡的效应都是由于探测T H z 脉冲的晶体材料中存在较强的T O 声子共振。T Hz 脉冲和T O 声子共振发生强烈耦合,其频率成分由声子激化极元产生。因此,频率接近于T O 声子共振频率的T H z

脉冲会作为分散的声子激化极元

Fig 2 Electro -optic sampling trace of the THz pulse

passing through diff erent explosives

1458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27卷

传播。

由于样品中不同的波速引起T H z 脉冲相对于空载时的时间延迟不同,样品对T H z 波的反射和吸收使脉冲强度下降,并且样品的色散造成脉冲的展宽。经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 T ),我们可以得到T H z 信号的频域信息。图3是对应于图2的T H z 波形频谱图。由图可以看出,在0 2~2 5T H z 的光谱有效区域内四种物质的样品信号相对于自由空间的参考信号具有显著不同。由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知道,通过测量样品对T H z 脉冲的相位延迟和吸收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复折射率。根据图2中透过不同爆炸物材料的T Hz 脉冲波形,我们分别得到了所测量的四种样品的吸收系数( =2 /c )和折射率,如图4

所示。

由图可见,在0 2~2 5THz 的频谱范围内,四种爆炸性物质具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2,4-DNT 在1 08THz,HMX 在1 82THz 存在显著的吸收尖峰,RDX 在此频段存在多个吸收峰,TNT 的吸收谱线相对其他三种样品比较平缓。由于属于低频波段,这种共振吸收一般认为是由分子间相互作用或声子共振模式引起的。四种爆炸物的特征吸收谱线均可以作为指纹谱用于物质的鉴别。它们的折射率都在1 5到1 8之间,与吸收谱线相对应,DNT 和HMX 的折射率分别在1 08和1 82THz 存在突变。表1列出了四种物质的共振吸收峰位。

Table 1 Absorption peaks of different explosiv es

爆炸物名称共振吸收峰/TH z 文献记载峰位/cm -1

T NT 0 69,1 82,2 2

352,460,501,639

RDX 0 82,1 06,1 45,1 972,4-DNT 0 66,1 08,1 38

H M X

1 80

296,353,480,528,636 致癌物质偶氮苯是一类具有鲜艳颜色的化合物,我们分别对国产和进口的偶氮苯进行了太赫兹光谱测量,吸收谱线

如图5所示,其中虚线表示进口偶氮苯,实线表示国产偶氮

苯。

Fig 5 Terahertz absorbance spectra of azobenzene

3 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对四种爆炸性物质的电光取样时间分辨光谱进行了比较,并由此得到了这些材料在0 2~2 5T Hz 波段的吸收谱和色散关系。结果表明,经过钝化的RDX 在此频段的吸收谱存在较强烈的震荡,具有四个特征吸收峰位;T N T 对此频率范围的太赫兹波的吸收相对平缓,吸收峰不十分显著;2,4-DN T 和HM X 存在非常明显的吸收尖峰,可以用于特征识别。四种物质对太赫兹波独特的吸收性质说明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技术在爆炸物特征识别及安全检测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1459

第8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460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27卷

参考文献

[1] Rouchi A M.C hem.Eng.News,1997,75:14.

[2] S teinfeld J I.J.W ormfhoudt Ann u.Rev.Phys.Chem.,1998,49:203.

[3] Fainberg A.Science,1992,255:1531.

[4] Kolla Angew P.Ch em.Int.Ed.Engl.,1997,36:800.

[5] J ames B,et al.Pr oc.of S PIE,2003,5089:1088.

[6] Gris chkow sk y D,Keiding S,van Exter M,et al.J.Opt.Soc.Am.,1990,B7:2006.

[7] Nu ss M C,Oren stein J.In:Edited by G.Gruner.M illimeter and Subm illim eter Wave Spectroscopy of S olids.Berlin:Springer,1998.

[8] J acob sen R H,M ittleman D M,Nuss M C.Opt.Lett.,1996,21:2011.

[9] Venables D S,S chmu ttenmaer C A.J.Chem.Ph ys.,1998,108:4935.

[10] M ittleman D M,J acob sen R H,Neelam ani R,et al.Appl.Ph ys.B,1998,67:379.

[11] Zhao Guozh on g,M aarten ter M ors,T om W enckeb ech,et al.J.Opt.Soc.Am.,B,2002,19(6):1476.

[12] H U Ying,WANG Xiao-h on g,GUO Lan-tao,et al(胡 颖,王晓红,郭澜涛,等).S pectr os copy and S 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和光谱分

析),2006,26(6):1008.

[13] S ylvia J M,Janni J D,Klein K M.Anal.Chem.,2000,72:5834.

[14] Kn eipp K,W an g Y,Dasari R R,et al.Spectrochim ica Acta,Part A,1995,51:2171.

[15] H U Ying,ZH ANG Cun-lin,S HEN Jin g-lin g,et al(胡 颖,张存林,沈京玲,等).Acta Phys.Sin.(物理学报),2004,53:1772.

Time-Resolved Terahertz Spectroscopy of Explosives

ZHA N G L iang-liang1,2,ZH A N G Cun-lin2,ZH AO Y ue-jin1,LI U Xiao-hua1

1.Depar tment o f Optical Eng ineering,Beijing Institute o f T echno log y,Beijing 100081,China

2.Depar tment o f Physics,Capital N or mal U niver sity,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 T he author s present a t ime-resolved measur ement in t er ahertz(T H z)fr equency reg io n by means o f the fr ee-space elec-t ro-o pt ic sampling(F SEOS).T he transmission spectr a and complex r ef ractive index of fo ur kinds of ex plosiv es wer e obtained. T he autho rs found that DN T,RDX,H M X and T N T all have abso rption peaks wit hin the f requency r ang e of0 2and2 5T H z. It can be seen that DN T and H M X have o bv ious abso rptio n peaks at1 08and1 82T Hz respect ively.T he autho rs can use the terahertz spectr a as the fing erprint o f the detected materials.T herefor e,time-resolved teraher tz spectro sco py can be applied t o detect and identify ex plo sives.T he author s also detected a kind o f car cino gen named azobenzene.T he autho rs found that azoben-zene boug ht bot h in China or fro m Amer ican all hav e t he absor ption peaks in the f requency range between0 2and2 5T H z.

Keywords T H z;F emto seco nd L aser;Electr o-o ptic sampling;T ime-reso lved spectro sco py

(Receiv ed M ar.6,2006;accepted Jun.8,2006)

时间分辨技术的原理

时间分辨技术的原理目前最先进的免疫检测技术: 1、时间分辨原理: 用三价稀土离子及其鳌合剂作为示踪物,代替荧光物质、同位素或酶,标记蛋白质、多胎、激素、抗体、核酸探针或生物流行性细胞,当反应体系发生后,用时间分辨仪器测定最后产物中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强度或相对荧光强度比值,来判断反应体系中分析物的浓度,达到定量分析之目的。 2、时间分辨原子标记物的特点: ●发射光和激发光有较大的STOKES位移——高特异性 ●长寿命荧光,降低其他物质的荧光干扰——高灵敏度 ●半衰期长达几十万年,试剂受干扰小——高稳定性 原子标记与大分子标记物的对比 3、波长分辨: ●标记离子的荧光激发光波长范围较宽,发射光光谱范围较窄,是类线光谱, 有利于降低本底荧光强度,提高分辨率。 ●激发与发射光之间有一个较大的STOKES位移,有利于排除非特异荧光的 干扰,增强测量的特异性。

4、时间分辨: ●标记离子螯合物产生的荧光强度高,寿命长,有利于消除样品及环境中荧 光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每一秒名检测样品1000次,取其中不受干扰的400次的均值作为测定值, 有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时间分辨技术取代酶免、放免是免疫检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RIA(放免) ●放射性(125I),对环境和身体的危害,已经为重视环保的国家逐步取消, 如整个欧洲仅尚存几个放免试验室。 ●125I半衰期短,导致试剂的有效期短,需每次定标,造成很大的浪费。 ●由于标记物(125I)的不断变化,带来药盒批间、批内较大的变异,标准 曲线无法保存备用。 ELESA(酶免) ●灵敏度、重复性不及放免,易造成漏检和假阳性。 ●酶的纯度和反应过程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稳定性、重复性不好。 与其它技术的相对优势: (1)、是现有的免疫检测方法中灵敏度最高的 (2)、是现有的免疫检测方法中稳定性最好的 (3)、多标记检测是目前所有免疫检测技术中独一无二的 TRF技术与电化学发光的比较

药典中红外吸收光谱对阿司匹林的鉴别

论文题目:药典中红外吸收光谱法对阿司匹林的鉴别课程名称:仪器分析 班级:2015级生物制药 教师:XXX 学生姓名:XXX 号:XXX

药典中红外吸收光谱法对阿司匹林的鉴别 摘要:目的:学习利用红外光谱法鉴别阿司匹林 原理:有机药物分子的组成、结构、官能团不同时,其红外吸收光谱也不同,可据此进行药物的鉴别。 依据:在进行药物鉴别实验时,《中国药典》采用与对照图谱比较法,要求按规定条件绘制供试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与相应的标准红外图谱进行比 较,核对是否一致(峰位、峰形、相对强度),如果两图谱一致时,即为同一种药物。 关键词:阿司匹林、红外吸收光谱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遇湿气即缓缓水解。阿司匹林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应密封,干燥处保存。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也是非甾体抗炎药,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与阿司匹林有关的制剂有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泡腾片,阿司匹林栓。 取阿司匹林约1mg置玛瑙研钵中,加入干燥的溴化钾细粉约200mg 充分研磨混匀,移置于直径为13mm勺压模中,使铺布均匀,压模与真空泵相连,抽真空约2min后,加压至800000 -1000000KPa,保持2 -5min,除去真空,取出制成的供试片,用目视检查应均匀透明,无明显颗粒。将供试品置于仪器的样品光路中,另在参比光路中置一按同法制成的空白溴化钾片作为补偿,录制光谱图。光谱图应与下图一致: 阿司匹林(C9H8O)

乙酰苯胺的制备及红外光谱鉴定

乙酰苯胺的制备及红外光谱鉴定

的。重结晶只适宜杂质含量在5%以下的固体有机混合物的提纯。从反应粗产物直接重结晶是不适宜的,必须先采取其他方法初步提纯,然后再重结晶提纯。重结晶提纯的一般过程为: (1)将不纯的固体有机物在溶剂的沸点或接近沸点的温度下溶解在溶剂中,制成接近饱和的浓溶液。若固体有机物的熔点较溶剂沸点低,则应制成在熔点温度以下的饱和溶液; (2)若溶液含有色杂质,可加入活性炭煮沸脱色; (3)过滤此热溶液以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及活性炭; (4)将滤液冷却,使结晶自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杂质留在母液中; (5)抽气过滤,从母液中将结晶分出,洗涤结晶以除去吸附的母液。所得的固体结晶,经干燥后测定其熔点,如发现其纯度不符合要求,则可重复上述重结晶操作直至熔点达标。 重结晶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溶剂。 合适的溶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不与被提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较高温度时能溶解多量的被提纯物质,

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少量; (3)对杂质的溶解度非常大或非常小,前一种情况可让杂质留在母液中不随提纯物质一同析出,后一种情况是使杂质在热过滤时被滤去;(4)溶剂易挥发,易与结晶分离除去,但沸点不宜过低; (5)能给出较好的结晶; (6)价格低、毒性小、易回收、操作安全。 当一种物质在一些溶剂中的溶解度太大,而在另一些溶剂中的溶解度又太小,同时又不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溶剂时,常可使用混合溶剂而得到满意的结果。 3、乙酰苯胺的红外光谱鉴定 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中原子的振动。由于有机分子不是刚性结构,分子中的共价键就像弹簧一样,在一定频率的红外光辐射下会发生各种形式的振动,如伸缩振动(以υ表示)、弯曲振动(以δ表示)等,伸缩振动中又分为对称伸缩振动(以υa表示)和不对称伸缩振动(以υas表示)。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由于它们的振动能级不同,所吸收的红外射线的频率也不同,因而通过分析射线吸收频率谱图(即红外光谱图)就可以鉴别

红外光谱分析77952

红外光谱分析 二十世纪初叶,Coblentz 发表了一百多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给有机化学家提供了鉴别未知化合物的有力手段。到四十年代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当今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检测范围扩展到10000-200cm-1,样品量少至微克级。红外光谱提供的某些信息简捷可靠,检测样品中有无羰基及属于哪一类(酸酐、酯、酮或醛)是其他光谱技术难以替代的。因此,对从事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工作者来说,红外光谱学是必需熟悉和掌握的一门重要光谱知识。 一、基本原理 1、基本知识 光是一种电磁波。可根据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分成不同类型的光谱,它们各自反映出物质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表1 列出这些电磁波的波长,其所在区域的光谱名称,以及对应的运动形式。 表1 常用的有机光谱及对应的微观运动

红外光谱研究的内容涉及的是分子运动,因此称之为分子光谱。通常红外光谱系指2-25 μ之间的吸收光谱,常用的为中红外区4000-650cm-1(2.5-15.4 μ) 或4000-400cm-1。 这段波长范围反映出分子中原子间的振动和变角振动,分子在振 动运动的同时还存在转动运动。在红外光谱区实际所测得的图谱是分 子的振动与转动运动的加合表现,即所谓振转光谱。 每一化合物都有其特有的光谱,因此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红外光谱 对化合物作出鉴别。 红外光谱所用的单位波长μ,波数cm-1。光学中的一个基本公式是λυ= C,式中λ为波长,υ为频率,C 为光速(3 ×1010cm/s) 。设υ为波数,其含义是单位长度(1cm) 中所含的波的个数,并应具有以下关系:波数(cm-1) =104/ 波长( μ)波长和波数都被用于表示红外光谱的吸收位置,即红外光谱图的横坐标。目前倾向于普遍采用波数为单位,而在图谱上方标以对应的 波长值。红外光谱图的纵坐标反映的是吸收强度,一般以透过率(T%) 表示。 2、红外光谱的几种振动形式 主要的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1)伸缩振动( υ) 沿着键轴方向伸或缩的振动,存在对称与非对称两种类型。它的 吸收频率相对在高波数区。 (2)弯曲振动( δ) 包括面内、面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摇摆振动等。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低波数区。 4000cm -1(高) 400cm -1(低) 3、红外光谱吸收峰主要的几种类型 (1)基频峰:伸缩振动,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均为基频峰。 (2)倍频峰:出现在基频峰波数二倍处。如基频为900cm-1,倍频为

实验1 红外光谱法鉴定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实验1 红外光谱法鉴定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1.实验目的 (1)了解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初步掌握红外光谱样品的制备和红外光谱仪的使用。 (3)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和谱图的分析方法。 2.实验原理 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是研究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本手段之一。红外光谱分析具有速度快、取样微、高灵敏并能分析各种状态的样品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高聚物领域,如对高聚物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高聚物的序列分布,研究支化程度,研究高聚物的聚集形态结构,高聚物的聚合过程反应机理和老化,还可以对高聚物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 红外光谱属于振动光谱,其光谱区域可进一步细分为近红外区(12800~4000cm-1)、中红外区(4000~200cm-1)和远红外区(200~10cm-1)。其中最常用的是4000~400cm-1,大多数化合物的化学键振动能的跃迁发生在这一区域。 图2.18为典型的红外光谱。横坐标为波数(cm-1,最常见)或波长(μm),纵坐标为透光率或吸光度。 图1 聚苯乙烯的红外光谱 在分子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振动,其振动与原子数有关。含N个原子的分子有3N 个自由度,除去分子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外,振动自由度应为3N-6(线性分子是3N-5)。这些振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使键长发生变化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用υ表示。这种振动又分为对称伸缩振动(υs)和不对称伸缩振动(υas)。另一类是原子垂直键轴方向振动,此类振动会引起分子的内键角发生变化,称为弯曲(或变形)振动,用δ表示,这种振动又分为面内弯曲振动(包括平面及剪式两种振动),面外弯曲振动(包括非平面摇摆及弯曲摇摆两种振动)。图2为聚乙烯中-CH2-基团的几种振动模式。

红外光谱习题答案解析

红外光谱习题 一. 选择题 1.红外光谱是(AE ) A :分子光谱 B :原子光谱 C :吸光光谱 D :电子光谱 E :振动光谱 2.当用红外光激发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时,化学键越强,则(ACE ) A :吸收光子的能量越大 B :吸收光子的波长越长 C :吸收光子的频率越大 D :吸收光子的数目越多 E :吸收光子的波数越大 3.在下面各种振动模式中,不产生红外吸收的是(AC ) A :乙炔分子中对称伸缩振动 B :乙醚分子中不对称伸缩振动 C :CO 2分子中对称伸缩振动 D :H 2O 分子中对称伸缩振动 E :HCl 分子中H -Cl 键伸缩振动 4.下面五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D ) A:O H 2 B:2CO C:HCl D:2N 5 分子不具有红外活性的,必须是(D ) A:分子的偶极矩为零 B:分子没有振动 C:非极性分子 D:分子振动时没有偶极矩变化 E:双原子分子 6.预测以下各个键的振动频率所落的区域,正确的是(ACD ) A:O-H伸缩振动数在4000~25001 -cm B:C-O 伸缩振动波数在2500~15001 -cm C:N-H 弯曲振动波数在4000~25001 -cm D:C-N 伸缩振动波数在1500~10001 -cm E:C ≡N 伸缩振动在1500~10001 -cm 7.下面给出五个化学键的力常数,如按简单双原子分子计算,则在红外光谱中波数最大者是(B ) A:乙烷中C-H 键,=k 510?达因1 -?cm B: 乙炔中C-H 键, =k 510?达因1 -?cm

C: 乙烷中C-C 键, =k 510?达因1 -?cm D: CH 3C ≡N 中C ≡N 键, =k 510?达因1 -?cm E:蚁醛中C=O 键, =k 510?达因1 -?cm 8.基化合物中,当C=O 的一端接上电负性基团则(ACE ) A:羰基的双键性增强 B:羰基的双键性减小 C:羰基的共价键成分增加 D:羰基的极性键成分减小 E:使羰基的振动频率增大 9.以下五个化合物,羰基伸缩振动的红外吸收波数最大者是(E ) A: B: C: D: E: 10.共轭效应使双键性质按下面哪一种形式改变(ABCD ) A:使双键电子密度下降 B:双键略有伸长 C:使双键的力常数变小 D.使振动频率减小 E:使吸收光电子的波数增加 11.下五个化合物羰基伸缩振动的红外吸收波数最小的是(E ) A: B: C: D: E: 12.下面四个化合物中的C=C 伸缩振动频率最小的是(D ) A: B: C: D: 13.两 个化合物(1) ,(2) 如用红外光谱鉴别,主要依 据的谱带是(C )

红外光谱法答案详解

习题 1、下列两个化合物,C=O的伸缩振动吸收带出现在较高的波数区的是哪个为什么 答案: a(共轭效应)>b(空间位阻效应让共轭效应减小)。 2、下图为不同条件下,丁二烯(1,3)均聚物的红外光谱图, 试指出它们的键结构。 3、有一化合物C7H8O,它出现以下位置的吸收峰:3040;3380;2940;1460;690;740;不出现以下位置吸收峰:1736;2720;1380;1182.试推断其结构式 作业 1、试述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2、何谓基团频率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有哪些 3、仅考虑C=O受到的电子效应,在酸、醛、酯、酰卤和酰胺类化合物中,出现C=O伸缩振动频率的大小顺序应是怎样 4、从以下红外特征数据鉴别特定的苯取代衍生物C8H10: ①化合物A:吸收带在约790和695cm-1处。 ②化合物B:吸收带在约795cm-1处。 ③化合物C:吸收带在约740和690cm-1处。 ④化合物D:吸收带在约750cm-1处。 5、分别在95%乙醇和正已烷中测定2-戊酮的红外光谱,试预测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哪种溶剂中出现的较高为什么 8. 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6H10O,红外光谱如下图所示,

试推断其结构式。 答案: μ=1+6-5=2说明可能是不饱和烃 3000以上无小尖峰,说明双键不在端碳上 1680-羰基1715连接双键导致共轭移到低波位 1618-碳碳双键 1461-CH- 1380、1360-分裂说明异丙基存在 1215、1175-双峰强度相仿验证双甲基在端碳 816-三取代呈链状 。 9. 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8H14O3,红外光谱如下图所示,试推断其结构式。 答案: μ=1+8-7=2 3000以上无小尖峰,1370峰没分裂,说明没有cc双键

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序言 二十世纪初叶,Coblentz发表了一百多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给有机化学家提供了鉴别未知化合物的有力手段。到四十年代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当今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检测范围扩展到10000-200cm-1,样品量少至微克级。红外光谱提供的某些信息简捷可靠,检测样品中有无羰基及属于哪一类(酸酐、酯、酮或醛)是其他光谱技术难以替代的。因此,对从事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工作者来说,红外光谱学是必需熟悉和掌握的一门重要光谱知识。 一、基本原理 1、基本知识 光是一种电磁波。可根据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分成不同类型的光谱,它们各自反映出物质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表1列出这些电磁波的波长,其所在区域的光谱名称,以及对应的运动形式。 红外光谱研究的内容涉及的是分子运动,因此称之为分子光谱。通常红外光谱系指2-25μ之间的吸收光谱,常用的为中红外区4000-650cm-1或4000-400cm-1。 这段波长范围反映出分子中原子间的振动和变角振动,分子在振

动运动的同时还存在转动运动。在红外光谱区实际所测得的图谱是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运动的加合表现,即所谓振转光谱。 每一化合物都有其特有的光谱,因此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红外光谱对化合物作出鉴别。 红外光谱所用的单位波长μ,波数cm-1。光学中的一个基本公式是λυ= C,式中λ为波长,υ为频率,C为光速(3×1010cm/s)。设υ为波数,其含义是单位长度(1cm)中所含的波的个数,并应具有以下关系:波数(cm-1)=104/波长(μ) 波长和波数都被用于表示红外光谱的吸收位置,即红外光谱图的横坐标。目前倾向于普遍采用波数为单位,而在图谱上方标以对应的波长值。红外光谱图的纵坐标反映的是吸收强度,一般以透过率(T%)表示。 2、红外光谱的几种振动形式 主要的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1)伸缩振动(υ) 沿着键轴方向伸或缩的振动,存在对称与非对称两种类型。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高波数区。 (2)弯曲振动(δ) 包括面内、面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摇摆振动等。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低波数区。 4000cm-1(高) 400cm-1(低) 3、红外光谱吸收峰主要的几种类型 (1)基频峰:伸缩振动,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均为基频峰。 (2)倍频峰:出现在基频峰波数二倍处。如基频为900cm-1,倍频为 1800cm-1。 4、红外光谱吸收峰的强度

爆炸性物质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_张亮亮

第27卷,第8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 27,No 8,pp1457-1460 2007年8月 Spectro sco py and Spectr al Analysis A ugust,2007 爆炸性物质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 张亮亮1,2,张存林2,赵跃进1,刘小华1 1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北京 100081 2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37 摘 要 利用自由空间电光取样方法,研究了四种炸药在太赫兹(T Hz)频段的光学特性。通过太赫兹时间 分辨光谱测量,作者得到了四种炸药DN T (2,4-二硝基甲苯)、钝化的RDX (黑索今)、H M X(奥克托金)和T N T (2,4,6-三硝基甲苯)的透射光谱,进而计算得出它们在0 2~2 5T Hz 频段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作者发现,2,4-DNT 在1 08T Hz,HM X 在1 82T H z 存在显著的吸收尖峰,RDX 在此频段存在多个吸收峰,T N T 的吸收谱线相对其他三种样品比较平缓,这种共振吸收一般认为是由分子间相互作用或声子共振模式引起的。四种炸药对太赫兹波独特的吸收性质说明,太赫兹时间分辨光谱测量技术在炸药特征识别及安全检测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作者对致癌物质偶氮苯进行了太赫兹光谱研究,发现了国产偶氮苯和进口偶氮苯在太赫兹波段均存在特征吸收峰,可用于物质鉴别。 关键词 爆炸物;太赫兹;飞秒激光;电光取样;时间分辨光谱中图分类号:O 43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93(2007)08-1457-04 收稿日期:2006-03-06,修订日期:2006-06-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390160)资助 作者简介:张亮亮,女,1979年生,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博士 e -mail:z hlliang@126 com 引 言 由于爆炸性物质在安全检测和环境控制方面的重要地 位,其光谱和成像研究是目前的焦点[1-4]。特别是在美国发生 9 11 事件后,此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非常迅速。多种爆炸物分子的转动和振动谱位于T Hz 频段(100GH z ~10T H z)[5],因此近年来开始利用T H z 时域光谱测量技术对爆炸物进行探测和鉴别。T Hz 时间分辨光谱仪是同步相干探测,对热背景噪声不敏感,具有很高的信噪比[6-12],可以对炸药进行无损、非电离和高灵敏度的光谱测量。目前,在低于600cm -1的频率范围内还没有关于爆炸物的光谱数据,仅有实验表明一些炸药样品在0 1~2T Hz 之间存在连续吸收[5]。爆炸物特征谱的测量是T H z 光谱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3,14],也是环境监控危险物识别的前提条件。我们对四种典型的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炸药进行了T Hz 时间分辨光谱测量,其中包括:(1)T NT ,2,4,6-三硝基甲苯,磷状结晶片,淡黄色,分子式C 7H 5N 3O 6,有毒,在地雷等爆炸后会残留在土壤中;(2)RDX,环三次甲基三硝胺[钝感的],俗称黑索今或旋风炸药,分子式C 3H 6N 6O 6,粉红色粉末压片,通常用来与其他爆炸材料和可塑剂混合制成塑胶炸药;(3)DNT ,2,4-二硝基甲苯,是军用炸药的主要成分,蒸汽压力高于T N T ,探测其蒸汽浓度可以发现隐藏的地雷或未爆炸 的军火;(4)H M X,环四次甲基四硝胺[钝感的],俗称奥克托金,分子式C 4H 8N 8O 8,白色细腻粉末压片,是生产R DX 的副产品,由于爆炸速率极高而与T NT 等混合作为形状填料。文献中至今还没有这四种材料在1T H z 以下共振吸收特性的实验数据,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T H z 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利用高斯软件对爆炸性物质振动和转动谱线进行理论模拟计算,并得到关于2,4-DN T 共振吸收峰位的初步结果。我们的实验数据与其计算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例如,根据DN T 分子结构,由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式及声子带隙模拟分析计算得到在0 29,0 46,0 66,1 08T Hz 存在吸收峰,而从我们对DNT 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吸收系数曲线中可以看到,在0 29,0 49,0 67,1 06T Hz 处有尖峰出现。每一种样品均进行了6次以上光谱测量,数据具有高度重复性。以上事实可以表明我们的实验系统稳定,实验结果真实可靠。 1 实验系统 本工作中,我们利用自由空间电光取样进行T H z 时间分辨光谱测量。我们使用的装置是发射源为InA s 的反射式产生T Hz 辐射和ZnT e 作为探测晶体的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锁模钛蓝宝石飞秒激光器产生的光脉冲中心波长800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

1.1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技术是基于稀土荧光配合物特殊的荧光性质而建立起来的,自1978年提出以来[1],已广泛的应用于免疫分析、核酸测定、荧光显微镜成像、细胞识别、单细胞原位测定、生物芯片等生化领域,并发展出了相应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时间分辨荧光DNA 杂交测定法、时间分辨荧光显微镜成像测定法、时间分辨荧光细胞活性测定法及时间分辨荧光生物芯片测定法等分支。 本节主要对稀土荧光配合物的发光机理、荧光性质,时间分辨荧光测定的原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时间分辨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等加以介绍。 1.1.1 稀土荧光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及荧光性质 稀土元素指的是元素周期表中IIIB 族的镧系元素以及钪和钇,共17种元素。其中镧系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为4f 0-145d 0-106s 1-2,由于5s 和5p 电子对4f 电子的屏蔽作用,导致这些金属及其离子的性质十分相似。图1.1给出了四种三价稀土离子的基态及激发态电子能级图[2]。 1020 152530355 E N E R G Y ,103c m -1 6 H 5/2 G 5/2 6 H 15/2 7 F 0 F 2D 0 5D 1 7F 6 F 5 4 5D 3 13/2 4 9/2 Sm 3+ Eu 3+ Tb 3+ Dy 3+ H 9/2 图1.1 部分三价稀土离子的电子能级图 Fig. 1.1 Electronic energy levels of certain lanthanide(III) ions 大部分稀土离子本身是不具有荧光性质的,只有Sm 3+、Eu 3+、Tb 3+和Dy 3+的水溶液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的激发下能够发出微弱的荧光。当Sm 3+、Eu 3+、Tb 3+和Dy 3+与某些有机配位体形成配合物时其荧光强度会显著增强,这种发光是基于配合物由配位体到中心稀土离子的能量转移所产生的[3-8]。以铕(III)配合物为例,其荧

实验三红外光谱法鉴定聚合物实验

实验三红外光谱法鉴定聚合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Nicolet iS5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5~10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波数在1330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50μm(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美国尼高立iS5,烘箱,压片机 试剂:溴化钾,聚乙二醇(液体),聚乙二醇(固体) 四、实验步骤 1. 将待测样品和溴化钾粉末放入烘箱中加热除水;打开仪器电源进行预热半小时,随后与电脑软件连接;

时间分辨光谱测量系统

58时间分辨光谱测量系统院系:物理学院 时间分辨光谱测量系统 三年内利用该仪器作为主要科研手段发表学术论文(三大检索) 11 篇,其中代表论文:论文题目期刊名年 卷(期)起止页码Enhanced exciton migration in electrospun poly[2-methoxy-5-(2l')-ethy(hexyloxy)-1.4-phenylene vinylene]/poly(viny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096133309Spatial Conformation and Charge Recombination Properties of Polythiophene Deriatives with Thienylene Vinylene Side Chains Investigated by Static and Femtosecond Spectroscopy J. Phys. Chem. B 20101142602-2606Transient photophysics of phenothiazine–thiophene/furan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1021044-47A Facile One-step Method to Produce Graphene–CdS Quantum Dot Nanocomposites as Promising Optoelectronic Advanced Materials 201022103-106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光谱研究

第24卷,第5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 124,No 15,pp5962599 2004年5月 Spectroscopy and S pectral Analysis May ,2004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光谱研究 郭周义,田 振,贾雅丽 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是用三价稀土离子及其螯合剂作为示踪物,标记蛋白质、激素、抗体、核 酸探针或生物活性细胞,待反应体系(如: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生物素亲合反应、核酸探针杂交反应、靶细胞与效应细胞的杀伤反应等)发生后,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测定反应体系中分析物的浓度,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它之所以能够继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酶标记、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后成为一种更新、更灵敏的检测方法,主要取决于它所用标记物三价稀土离子螯合物独一无二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主要报导了对使用的长寿 命荧光团Eu 3+ 螯合物的光谱研究结果,时间分辨技术及荧光增强技术的原理。实验表明:选择336~337nm 的激发波长,有利于Eu 3+ 的配位二酮体的激发及能量转移。 主题词 免疫分析;荧光增强技术;时间分辨光谱技术;Eu 3+螯合物中图分类号:O657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593(2004)0520596204  收稿日期:2003203226,修订日期:2003206228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002C60113);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2002XGP0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1015012, No.031518);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 102113)资助  作者简介:郭周义,1965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 言 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TR 2 FIA )是超微量免疫检定法的一大突破。由于使用了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和荧光增强技术,使荧光免疫分析的灵敏度得到了极大提高。1983年Petterson [1]和Eskola [2]首先将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应用于免疫分析的研究中。目前,TRFIA 的最低检出值已达10-19mol ?well -1,远远超过酶标记免疫分析法(EIA )的10-9mol ?well -1,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的10-15mol ?well -1和发光免疫分析法(L IA )的10-15mol ?L -1。 稀土离子是金属离子,若用来直接标记抗原、抗体,标记率很低,一般使用含有双功能基团的螯合剂,形成稀土离子2螯合剂2抗原(或抗体)的螯合物。稀土离子的荧光,不仅与自身的能级结构有关,而且与螯合剂的性质有关。螯合物不同,稀土离子的激发光和发射光也会有所不同。 1 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 镧系离子的电子排布为 1s 2 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64d 104f n 5s 25p 6(n =0~14),其主要价态有二价、三价和四价。三价态是特征氧化态,其 基组态是4f n (n =0~14),下一个激发态是4f n -15d [3]。 稀土离子吸收光谱[4]的产生可归因于三种情况。111 f —f 跃迁光谱 指f n 组态内,不同J 能级间跃迁所产生的光谱。它的特点是: (1)发光弱。这主要是因为f —f 跃迁是宇称选择规则禁 阻的。虽然在溶液和固态化合物中,由于配体场微扰,也能 观察到相应的光谱,但相对于d —d 跃迁来说,也是相当弱的。 (2)类线性的光谱。谱带的尖锐原因是处于内层的4f 电子受到5s 2,5p 6电子的屏蔽,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3)谱带的范围较广。在近紫外,可见区和近红外区内 都能得到稀土离子(Ⅲ )的光谱。112 f —d 跃迁光谱 4f n 向4f n -15d 的跃迁是组态间的跃迁。这种跃迁是宇称选择规则允许的,因而4f —5d 的跃迁是较强的;三价离子的吸收带一般在紫外区出现;由于5d 能级易受周围离子的配体场影响,相对于f —f 跃迁来说,谱带变宽。113 电荷跃迁光谱 稀土离子的电荷跃迁光谱,是指配体向金属发生电荷跃迁而产生的光谱,是电荷密度从配体的分子轨道向金属离子轨道进行重新分配的结果。镧系络合物能否出现电荷跃迁带取决于配体和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性。一般在易氧化的配体 和易还原为低价离子(Sm 3+,Eu 3+ ,Te 3+,Yb 3+和Ce 4+)的络合物光谱中易见到电荷跃迁带。谱带的特点是有较强的强度和较宽的宽度。

学术报告记录--荧光的飞秒时间分辨光谱

《学 术 报 告 记 录》 报告题目:荧光的飞秒时间分辨光谱 主 讲 人: 时 间: 地点: 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可加页): 一、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的现象被观测是从400年前牛顿用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彩色光谱开始的;其理论是100年以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论 二、光谱仪: 任何一台光谱仪一般都是又光源、分光系统(一般是光栅或棱镜)和探测器组成。其简图如下所示: 其中,对于光谱仪中的探测器对于单波长探测,一般用光电倍增管(PMT);对于全光谱探测,一般用光学多通道分析仪(OMA)或电荷耦合器件(CCD);对于弱光探测一般用ICCD 。对于PicoStar-超快响应的增强型CCD ,其数据采集的方法是令激光重复频率和数据采集频率相同,这对对探测器的响应时间要求很快。 对于时间分辨光谱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现代相机进行连拍;二是用多个相机相继拍 三、光学门-Kerr 效应实现的飞秒时间分辨光谱 在电场作用下,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变为各向异性,从而产生双折射现象—电致双折射或克尔效应。下图表示fs 脉冲在Kerr 介质中的瞬态双折 对于Kerr 介质,一般选用非线性折射率大,响应速度快20||n n E γ=+r ,且要求在 390~780nm 不能有单或双光子吸收。 用光学门可以实现的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其光学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在测量方面一般可用上转换荧光的方法来测量飞秒时间分辨光谱。荧光上转换原理是:利用晶体的非线性效应,当两束光波同时入射到晶体上式衍射光除了含有原来频率的光场以外,还有两入射光场的合频光场,从而实现频率上转换。在合频转化的过程中要遵守动量守恒123k k k +=r r r 和能量守恒123hv hv hv +=或312ωωω=+。 四、脉冲激光和光学门 对于飞秒脉冲激光,其脉冲宽度一般为100fs ,重复频率(可调)一般为1kHz ,周期一般为1/1000Hz=1ms ,通过简单的计算容易得到:单周期内一个脉冲行走的距离为:10-3s ?3?108m/s=105m=100km ;单脉冲的空间长度为100?10-15s ?3?108m/s=3.0?10-5m=30μm 。一般用光学微动平台(delay stage )来实现脉冲延迟。最小分辨率能达到0.1μm 。设步长1μm ,则平台移动一步,通过简单的计算可得脉冲延迟:6.67fs 。 五、宽带荧光的飞秒时间分辨光谱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0.2mm Sample Benzene 770-850nm PM Coherent RegA CCD Monochromator Delay BBO P1 P21mm 1 mm F PM 160 fs, 3-4μJ –off-axis parabolic mirror P1, P2 –polarizers F –filter Amplified Ti:sapphire laser

时间分辨荧光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是一种非同位素免疫分析技术,它用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根据镧系元素螯合物的发光特点,用时间分辨技术测量荧光,同时检测波长和时间两个参数进行信号分辨,可有效地排除非特异荧光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灵敏度。 (一)TRFIA分析原理 在生物流体和血清中的许多复合物和蛋白本身就可以发荧光,因此使用传统的发色团进而进行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就会严重下降。大部分背景荧光信号是短时存在的,因此将长衰减寿命的标记物与时间分辨荧光技术相结合,就可以使瞬时荧光干扰减到最小化。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实际上是在荧光分析(FI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特殊的荧光分析。荧光分析利用了荧光的波长与其激发波长的巨大差异克服了普通紫外-可见分光分析法中杂色光的影响,同时,荧光分析与普通分光不同,光电接受器与激发光不在同一直线上,激发光不能直接到达光电接受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光学分析的灵敏度。但是,当进行超微量分析的时候,激发光的杂散光的影响就显得严重了。因此,解决激发光的杂散光的影响成了提高灵敏度的瓶颈。 解决杂散光影响的最好方法当然是测量时没有激发光的存在。但普通的荧光标志物荧光寿命非常短,激发光消失,荧光也消失。不过有非常少的稀土金属(Eu、Tb、Sm、Dy)的荧光寿命较长,可达1~2ms,能够满足测量要求,因此而产生了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即使用长效荧光标记物,在关闭激发光后再测定荧光强度的分析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平时常用的稀土金属主要是Eu(铕)和Tb(铽),Eu荧光寿命1ms,在水中不稳定,但加入增强剂后可以克服;Tb荧光寿命1.6ms,水中稳定,但其荧光波长短、散射严重、能量大易使组分分解,因此从测量方法学上看Tb很好,但不适合用于生物分析,故Eu最为常用。 (二)时间分辨信号原理 普通物质荧光光谱分为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在选择荧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时,必须考虑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即Stakes位移的大小。如果Stakes位移小,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常有重叠,相互干扰,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镧系元素的荧光光谱有较大的Stakes位移,最大可达290nm,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间不会相互重叠,加上其发射的光谱信号峰很窄,荧光寿命长,铕的荧光寿命可达730us,检测中只要在每个激发光脉冲过后采用延缓测量时间的方式,待短寿命的背景荧光衰变消失后,再打开取样门仪器记录长寿命铕鳌合物发射的特异性荧光,可以避免本底荧光干扰,提高检测的精密度。

时间分辨光谱学

注意:这些材料描述的实验具有潜在的危险性。需要高水平的安全训练,特殊的仪器设备,以及适当的人监督。你承担所有的责任、义务、以及执行这些安全程序措施带来的风险。MIT (麻省理工学院)将不承担材料中所介绍内容的带来的责任、义务及风险 麻省理工学院 化学学院 5.33 高等化学实验 2003 下学期 实验三:时间分辨光谱学 摘要 在这一实验中你将直接监控溶液分子和这些分子转动中的电子能量转移。除了采用稳态荧光光谱外,纳米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法也将用来完成这些实验。实验目的: 1.测定溶液中含给予体和接受体的染料分子溶液的荧光淬火,并与福 斯特能量转换理论作比较。这一过程通常称之为FRET 2.用时间分辨测量法监控溶液中重定位分子的运动。这种方法适用于 用斯托克斯-爱因斯坦-德拜理论测定染料分子的有效分子体积。 3.使用你自己装配的虚拟科学仪器 4.用商业的数学软件包发展自己的数据分析程序 注意:在激光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要有所了解,对大量数据要进行分析。最基本 的要求是在开始本实验前要阅读本文,理解材料内容。此外还需要事先阅读推荐 参考文献。 Ⅰ. 背景 A.时间分辨法介绍 多年来,对于化学过程,特别是化学反应速率一直是研究领域中活跃的区域。

设想一个简单的分解反应: B k A ?→?。速率k 可以简单地通过测定A 的消耗量(或B 的生成量)来求得。,根据测定体系中A (或B )含量所花的时间可测定反应最大速率。举例来说,你无法用一个耗时15秒才能测定A 含量的仪器来测量1000s -1 的衰退速率。这样的仪器只能测出15秒之后的A 物质的量。 考虑一个更物理化的例子。这一例子与我们要做的实验有关。大家应该熟悉edgerton 教授的摄影。他拍摄了高速运动物体的清晰照片,如子弹穿过香蕉等。(如果不清楚,在麻省理工的博物馆中有几幅照片,一定要去看看)当你感兴趣的事情发生时,利用闪光灯,使胶卷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曝光,就能得到这样的照片。如果想得到1mm 的分辨率,闪光灯的时间就必须小于子弹飞出1mm 的时间。否则图像就会变得模糊。 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将测量能量从一个激发的染料分子(给予体)跃迁到另一个分子(接受体)的速度。这一过程仅仅只需要500皮秒(ps=10-12s )。用激光脉冲激发分子,再采用快速荧光检测器测定能量转移的速率。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知道,脉冲的周期必须小于几百皮秒,检测器也必须具备相应的速度。 B . 溶液中染料分子的电子光谱学 染料分子吸收可见光及紫外线导致?→ππ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S 1。这一跃迁的能量是104~105cm -1 *(*单位cm -1或波数,用于取代焦耳。波数是光的波长的 倒数。与能量转换的关系表现为方程λ/hc E =) 电子激发的过程(如图1中的 a )非常快(小于 10-15秒或一皮秒) ,以致于核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改变位置。因为新的电子结构会引起新的平衡 核结构,所以激发还伴随着振动激发。振动驰豫 和新的激发态溶质分子的重组会消耗了多余的 能量。这些无辐射的驰豫过程会迅速平衡激发态 (~10-13-10-12s ,或0.1-1皮秒),大约会耗费 能量102-103cm -1(热能)这一过程在图一中表 示为b 。一旦体系处于激发态的势能最小点,它 将通过释放大量能量返回基态,能量值大于 104cm -1。由于基态和激发单重态之间具有较大的 能量差异,所以能量不容易以热能这种无辐射形 式消耗掉。最可能的驰豫机制是通过荧光,通过 荧光,被激发的分子发射一种光场(c )。部分激 发态分子通过荧光返回基态(与其他途径相反) 的荧光量子产率,φD 。用荧光法测量弛豫的时 间——荧光的寿命——通常比初始时间大得多 (10-10~10-8s ,0.1~1ns )。由于振动弛豫过程在 激发之后,而且也由于激发态的原子核的位移, 荧光的发射波长通常大于吸收。溶液中观测到的 吸收和荧光光谱表现出典型的镜像对称性,并且 光谱峰出现分离,2λ,被称之为斯托克斯位移。图一:溶液中染色分子的电子态。吸收光(a )导致电子跃迁至第一激发态。这一跃迁伴随着快速驰豫(b )至一新的扩张的电子核结构。发出荧光后(c )系统回到基态。荧光频率低于吸收频率。

时间分辨成像技术的分类及各自原理

详述时间分辨成像技术的分类及各自原理 时间分辨成像技术,它以超短脉冲激光作为光源,根据光脉冲在组织内传播时的时间分辨特性,使用门控技术分离出漫反射脉冲中未被散射的所谓早期光,进行成像。在边界上可以高时间分辨地测量与组织体内部光学参数有关的传输光,因此可以提供更多的组织体光学参数分布的信息。正在研究的典型时间门有条纹照相机、克尔门、电子全息等。该项技术是光学层析(断层)造影(OT)技术中最主要的一种。 利用组织中光的传输理论,确定组织体,尤其是人体的光学性质基本参数,即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和散射相位函数或平均散射余弦g以及折射率n等。已知光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参数,在给定的光照方式和边界条件下,光能流率或其它参量全反射率R全透过率T等分布均可由有关的传输模型唯一地确定。再利用图像重建技术。由于生物散射介质的结构特征信息隐含在漫射光中,找到描述光在介质中迁徙规律,通过测试漫射光的有关参数,在眼光的散射路径逆向追溯,则应能重建散射介质结构图像。如采用锁摸激光器作光源,条纹相机测试散射体周围的漫射光的时间分辨参量,再用逆问题算法进行图像重建。目前,逆问题算法大体有两类:一类为蒙特卡罗法,采用这种方法,图像重建精度高,但是计算复杂;另一类是基于光的传输方程,采用优化算法,根据测试周围时间分辨率漫射光的信号进行图像重建。 一、磷光共轭聚电解质用于时间分辨生物检测与成像 近年来,共轭聚电解质(CPEs)在传感和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信号放大的优势外,CPEs在极性溶剂(如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这使得该类材料非常适于传感与生物成像。然而,目前报道的CPEs大都基于荧光作为检测信号,其检测性能易受到背景荧光信号(如生物体的自发荧光等)的干扰,从而降低了检测的信噪比。相比于荧光材料,磷光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长的发射寿命(微秒级),可通过时间分辨荧光技术有效消除短寿命的背景荧光信号(纳秒级)的干扰,从而可显著提高检测的信噪比和灵敏度。结合磷光信号长寿命的优势,利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有效消除了背景荧光信号的干扰,显著提高了检测的信噪比和灵敏度,实现了在复杂体系中对heparin的检测。另外,这类聚合物探针可以特异性标记细胞膜,并通过荧光寿命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在细胞内背景荧光信号存在下对细胞膜的成像。 二、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稀土荧光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及荧光性质) 时间分辨荧光测定技术是利用稀土配合物特殊的荧光性质这一特点,在样品被脉冲光激发后、荧光信号采集前,根据样品中所包含的荧光物质荧光寿命的不同引入一定的延迟时间,待短寿命的背景荧光完全淬灭后,再对长寿命的特异性荧光信号进行测定。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测定技术可以有效消除来自样品、试剂、仪器等的短寿命非特异性荧光的干扰,从而极大地提高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已广泛的应用于免疫分析、核酸测定、荧光显微镜成像、细胞识别、单细胞原位测定、生物芯片等生化领域,并发展出了相应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时间分辨荧光DNA杂交测定法、时间分辨荧光显微镜成像测定法、时间分辨荧光细胞活性测定法及时间分辨荧光生物芯片测定法等分支。 三、时间分辨中红外光谱研究蛋白质折叠动力学进展 基于多通道时间分辨光学层析成像系统的差分图像重建近10年来,基于近红外光的光学成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由于生物组织体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变化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