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iso茶叶类标准
iso茶叶类标准ISO标准对茶叶的分类、采摘、加工和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本文将介绍ISO茶叶类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的分类、采摘和加工要求,以及茶叶质量评估标准等。
一、茶叶的分类ISO茶叶类标准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
每一类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加工方法。
例如,绿茶是不经发酵的,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红茶则经过完全发酵,茶汤呈红色,口感醇厚。
二、茶叶的采摘要求ISO茶叶类标准规定了茶叶的采摘要求,包括采摘时间、采摘部位和采摘技术等。
茶叶的采摘时间应在嫩芽展开前进行,以保证茶叶的嫩度和质量。
采摘部位应选择新梢嫩叶,避免老叶和病虫害叶子的混入。
采摘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茶叶,保持茶叶的完整性。
三、茶叶的加工要求ISO茶叶类标准对不同类别茶叶的加工方法进行了规定。
例如,绿茶的加工过程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红茶的加工过程则需要经过发酵等处理。
茶叶的加工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时间等方面的控制,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风味。
四、茶叶的质量评估标准ISO茶叶类标准提供了茶叶质量评估的指标和方法。
茶叶的质量评估主要包括外观、香气、口感和色泽等方面的评估。
例如,绿茶的外观应呈现出均匀的细长形状,香气应清新持久;乌龙茶的香气应芳香四溢,茶汤呈明亮的金黄色。
五、ISO茶叶类标准的应用与重要性ISO茶叶类标准的应用能够提升茶叶行业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
茶叶类标准确立了茶叶的分类和质量评估方法,使茶叶生产企业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和销售。
此外,ISO茶叶类标准的应用还有助于促进国内外茶叶贸易的发展,增强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结语ISO茶叶类标准的制定对茶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叶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品牌形象。
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也可以参考ISO茶叶类标准的评估指标,选择优质的茶叶产品。
茶叶类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茶叶行业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茶叶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茶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孝感龙剑茶编号:AGIxxxx—xx—xxxx 公布日期:xxxx—xx—xx 本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了登记产品孝感龙剑茶的地域范围、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定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标志使用规定等要求。
本规范文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后即为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各相关方必须遵照执行。
一、地域范围孝感龙剑茶产于湖北省孝感市所辖的孝南区、大悟县、孝昌县、安陆市、应城市等五县市区。
地域范围:东经113°54ˊ,北纬30°56′,东南与武汉市、红安县、北与信阳市、西与京山县接壤,。
版图面积 7247平方公里,适宜茶面积300万亩,现有茶园面积 29.65万亩。
二、独特自然生态环境1、地形地貌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地形地貌为长江以北大别山脉的低山区和丘陵岗地特征,平均海拔高度380米,其特点在于即不同于江南茶区,茶区域内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交错,茶园错落其间,且远离城市和乡镇、工业区及交通要道,隔离条件好,产地环境无污染。
2、土壤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土壤质地为土层深厚的黄棕砂壤土,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4.5—6,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 35.8克,水解氮每公斤 92 毫克,有效磷每公斤 9.6 毫克、速效钾每公斤 95 毫克。
该区域茶园历来使用菜籽饼、猪鸡粪、生物有机肥及杂草还茶园,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理化性状好。
3、自然肥源情况产地森林覆盖率达71-80%,山林面积为茶园面积的10倍以上,自然肥源比较丰富。
秸秆、野生绿肥、山草和树作有机肥料。
茶园年亩平施有机饼肥料在150公斤以上。
4、水文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灌溉用水大都使用无污染的天然降水,少量使用溪流河水,这些灌溉用水符合水质标准GB5084—1992.5、气候情况产地气候适宜,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相对湿度65-85%,年无霜期260天,年辐射总量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996.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2毫米,南北相差约250毫米。
有机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燃气罐应置于车间外 ,另建一房安放。
本文为 :福建省财政专项…一 福建省农科 院科技创新 团队建设 ( T FY 5) S I— 0 ; 福建省环保局项 目“ 福建 山地有机 ( 绿色 )茶叶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资助 内容之一 。
与 贮藏 保 鲜技 术规 范 。
关犍 词 有机 白茶 ;加工 ;贮藏保 鲜;技术规 范
白茶是我国特 种茶类之一 ,主产于福建的福鼎 、政和 、 建 阳等县 。白茶依采摘标准不 同, 产品分别为白毫银针 、白
牡丹 、 贡眉和寿眉。白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萎凋和干燥 两道
2有机 白茶加 工技 术
送前应进行彻底清洗 , 盛装鲜叶 的器具和运输工具要清洁卫 生无异味 ,严防污染 ;采下的鲜叶 要及 时进厂加工 ,防止 日
有机茶加工厂应设立 : 加工 区 、 办公 区、 生活区 。 相互 独立 , 分区隔离。 别是加工车间要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作业 , 特
进入加工车间, 首先并且只能进入更衣室, 更换工作服、 鞋
毒剂必须是无污染的天然物品。 工厂环境与周边环境要求经
1 厂房的要求与卫生条件
有机茶加工 厂应选择远离公路干线 ,周围不得有粉尘 、 有害气体 、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 源 , 不得有垃圾堆 、
粪场 、 天厕所 和传染病医院 , 露 不得有昆虫大量滋生的潜在 场所建厂 。生产 区建筑物外缘的公路或道路应有防护地带 。
卫生知识的培 训 , 定期对车 间人 员进行体检 , 身体不健康或
带传染病菌者 ,均不能上 岗。
2 加工环境 . 2 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 《 和 有机 ( 天然) 食 品加工技术规 范 》 ,有机 白茶加工 的车 间环境要求无污染 、 清洁而远离公路 , 有毒 、 害物质及有异味的场所 , 有 所用消
福鼎白茶国标解释
福鼎白茶国标解释1 福鼎白茶及其国标福鼎白茶是安徽福鼎县的传统特产,也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
福鼎白茶以其嫩滑滋味,清爽回甘、满口韵香,并带有浓厚的叶底芳香而著称。
2017年,福鼎白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2 国家地理标志标准关于福鼎白茶的国家地理标志标准,由食品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要素:1、产品名称是指安徽福鼎县产的福鼎白茶,普通名有“福鼎白茶”、“白茶”等;2、产地是指福鼎县历来传承福鼎白茶产业的长达200多年的福鼎地区;3、产期主要以每年春茶为主,春茶按国家规定可以追溯购买,其他季节的也可以追溯购买;4、福鼎白茶的品种,主要有大叶茶种的水仙、白牡丹、白芷、汤心、西凤等,以及小叶茶种的福林白茶;5、加工工艺要求:选取福鼎地区精选的绿茶叶,经人工精拣、初步洗涤和杀青后,揉捻等加工技术,最后烘干制成;6、鉴定标准指出,福鼎白茶的外形要求应为嫩白色,层次均匀,茶叶坚韧,叶底芳香;茶汤呈现满颜淡黄色,滋味甘厚,满口韵香;7、整体符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标准的产品才能被认定为福鼎白茶,凡不符合国家地理标识保护标准的产品均不能被认定为福鼎白茶。
3 福鼎白茶的产地特色福鼎白茶主要是由安徽省福鼎县产地产出特色福鼎白茶。
福鼎市被列入了“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景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及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有大气稳定、辐射凉爽、空气清新、水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林草茂盛的优越环境,为福鼎白茶的生长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4 福鼎白茶的品质福鼎白茶特别注重新茶把握,包括品质的规范,有关树型的养护,枝叶的裁剪,制茶的技艺,熟茶的贮藏和鉴定。
福鼎白茶制作精细,入口甜香回甘,茶叶醇和浓厚醇香,茶汤绿叶浅绿,头香韵香,体滑滋润,满口香甜,回韵长久,无茶膏,是特色绿茶饮料佳品。
以上就是关于国家标准认定的福鼎白茶及其国标解释,福鼎白茶是安徽历史悠久的特产,茶叶嫩绿滑滋、清爽回甘,茶汤淡雅幽香、满口韵香,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也是安徽的特色茶叶精品,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
T_CSTEA 00012-2020 九龙大白茶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2020 - 08 - 27 发布
2020 - 08 - 27 实施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发 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EA 00012—2020
目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加工基本条件 .........................................................................2 5 鲜叶要求 .............................................................................2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22291 白茶 GB/T 30375 茶叶贮存 GB/T 32743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7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SB/T 10034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DB35/T 1896 白茶储存技术规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第123号令 《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修改版)》
评茶员(高级)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评茶员(高级)考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9题,每题1分,共89分)1.汤色审评,茶汤正常色应区别________。
A、明亮晦暗混浊B、金黄橙黄清黄C、浓淡深浅D、色度亮度混浊度正确答案:A2.工夫红茶形状评比( )。
A、颗粒细圆、圆实B、条索松紧、轻重、扁圆C、条索松紧、轻重D、条索松紧、长短、粗细正确答案:C3.绿茶香气中带有( )为品质不好。
A、鲜香B、板栗香C、青草气D、嫩香正确答案:C4.铁观音主销( )。
A、港、澳、东南亚地区和国家B、畅销国内外C、宁、杭、沪D、京、津、穗正确答案:B5.每个审评因子都____反映着品质的几个特征。
A、集中B、相应C、汇聚D、综合正确答案:D6.紧压茶审评浸泡两分钟是为了审评____。
A、香气和汤色B、香气和滋味C、汤色和滋味D、滋味和叶底正确答案:C7.来样标签上标明S100,问此茶样是( )。
A、观音细茶B、色种C、铁观音D、黄金桂正确答案:B8.毛茶计价办法规定,正品茶是外形、内质分别定等各半计算( )给价。
A、按内质定等B、外形、内质各半C、按外形定等D、合并正确答案:D9.名优绿茶加工中引起碧螺春品质弊病嫩黄是( )。
A、茸毛发黄,茶色缺少光泽和新鲜感B、枯黄或死黄色C、芽叶在搓团显毫时用力不当,茸毛粘附在芽上不显露D、茸毛暗黄,茶色深绿正确答案:C10.外形特征“一芽二叶开展、较扁平”属于西湖龙井( )级。
A、三级B、一级C、二级D、特三级正确答案:C11.不同的名优绿茶对内质的要求不同,其中碧螺春品质要求( )。
A、香气清鲜,滋味甘浓鲜爽,汤色杏黄清澈B、香气幽雅清高,滋味甘鲜醇和,汤色碧绿黄莹C、毫香显露,滋味鲜浓,汤色碧绿D、香气馥郁若兰花香,滋味鲜醇甘甜,汤色淡黄明亮正确答案:C12.“条索较粗圆不紧细”是描述南京雨花茶外形弊病的( )。
A、粗圆B、钝C、直狭长D、弯曲正确答案:A13.特级正山小种的品质特征正确的是( )A、松烟香稍淡B、平正、略有松烟香C、松烟香浓长D、纯正高长、似桂圆干香或松烟香明显正确答案:D14.以下________茶素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佳茗之誉。
茶叶标准
GB/T32743-2016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32744-2016茶叶加工良好规范
GB/T34778-2017抹茶
GB/T34779-2017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
供销合作行业标准(17项)
GH/T1070-2011茶叶包装通则
GH/T1071-2011茶叶贮存通则
GB/T9833.4-2013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
GB/T9833.5-2013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
GB/T9833.6-2013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
GB/T9833.7-2013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
GB/T9833.8-2013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
GB/T9833.9-2013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
ISO3720:2011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
ISO6078:1982红茶术语
ISO6079:1990固态速溶茶规范
ISO6770:1982固态速溶茶??松散容重与压紧容重的测定
ISO7513:1990固态速溶茶??水分测定
ISO7514:1990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
ISO7516:1984固态速溶茶??取样
GB/T20014.12-2008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20354-2006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
GB/T20360-2006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
GB/T20605-2006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
GB/T21003-2007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
GB/Z21722-2008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
GB/T14456.3-2016?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
GB/T14456.4-2016绿茶第4部分:珠茶
DB61_T307.6-2021 紫阳富硒茶生产 白茶质量等级
二级
以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为主,其中一芽三叶占 70%以上。
三级
以一芽四叶、嫩梢为主,其中一芽四叶占 60%以上。
四级
以嫩梢、叶片、对夹叶为主。
5.2 产品要求
5.2.1 基本要求
品质正常,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不着色,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和任何添加剂。
5.2.2 感官品质
应符合表2的规定。
2
DB61/T 307.6—2021
I
DB61/T 307.6—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果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 DB61/T 307《紫阳富硒茶生产标准综合体》的第 6 部分。DB61/T 307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 分:
——第 1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产地环境条件; ——第 2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生产技术规程; ——第 3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加工技术规范; ——第 4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绿茶质量等级; ——第 5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红茶质量等级; ——第 6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白茶质量等级。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紫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紫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 站、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世明、张建成、任华江、孙越赟、苏京晶、李尤学、聂旺、冯茂询、邱红英、 马东、饶伟、刘轲、千小绵、周欣。 本文件首次发布。 本文件由紫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紫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电话:0915—4422936 地址: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城紫府路县移民局一楼 邮编:725300
白茶到底是什么茶?白茶有哪些种类?
白茶到底是什么茶?白茶有哪些种类?感谢邀请。
很高兴为茶友解答,欢迎大家提问。
老杨说茶,实话实说。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微发酵茶。
白茶的茶树鲜叶在采摘后,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不经杀青或揉捻,再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即可成茶,在加工工艺上最为自然、独具特色。
白茶的原产地为福建福鼎、政和、建阳等地。
白茶是中国传统的外销茶。
另外,市场上常见的安吉白茶属于绿茶,不属于白茶类。
一、什么是白茶现行国家标准GB/T 32743—2016《白茶加工技术规范》中规定:“3.1白茶whitetea采用适制品种的茶树芽、叶及嫩茎,经过萎凋、干燥、拣剔、拼配、匀堆、复烘等工艺(不包括揉捻)制作而成的具有特定品质的茶叶,根据鲜叶原料不同,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
”二、白茶有哪些种类现行国家标准GB/T 22291—2017《白茶》中规定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四类。
具体规定为白毫银针Baihaoyinzhen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白牡丹Baimudan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贡眉Gongmei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寿眉Shoumei 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三、白茶的制作工艺根据现行国家标准GB/T 32743—2016《白茶加工技术规范》我们可以知道,白茶的加工工艺为萎凋、干燥、拣剔、拼配、匀堆、复烘等工艺(不包括揉捻)。
具体加工流程为:初制工艺流程自然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自然萎凋—干燥—毛茶。
加温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加温萎凋-干燥—毛茶。
复式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自然萎凋-加温萎凋—干燥一毛茶。
茶叶的国家新标准
茶叶的国家新标准我们国家对于茶叶有着一整套相对完善并与时俱进的系统。
不仅如此,我们国家也是茶叶国际标准的成员国,主持制定乌龙茶国际标准、茶叶化学分类法等ISO标准。
茶叶标准有哪些我们国家的茶叶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
从指标限定来看企业标准严于地方标准,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之所以并不是最严格要求是为了让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企业能够达标,而企业标准如果没有比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更加严格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
从规定的范围来看,茶叶标准又有产品标准、术语、分类、检测方法、包装标准、冲泡和加工技术类的基础标准等涵盖涉及茶产业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执行程度来看,茶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涉及到污染物限量等安全性问题的都是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比如《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毕竟这与民生息息相关。
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术语等则属于推荐性标准,可参照执行。
GB是国家标准的代号。
国家标准代码简称国标码,国家标准强制标准冠以“GB”。
推荐标准冠以“GB/T”。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发布年份)构成。
GB代号国家标准含有强制性条文及推荐性条文,当全文强制时不含有推荐性条文,GB/T代号国家标准为全文推荐性。
去当地的技术质量监督局备案,申请使用国标,质监局会发一本国标使用证书。
去当地的技术质量情报所,申请国标有效性查证,情报所会发一本标准有效性查证证书。
销售的产品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只需办理产品执行标准登记,这是不收费的。
只有产品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就需要编制产品企业标准(自己编制也不收费),并申报备案(也不收费),但在备案前,需要产品检验、专家评审,这就需要一定的费用开支了。
茶叶生产许可证办理方法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
茶艺文化单选题
茶艺文化单选题1. 迄今为止,我国共有()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单选题] *A.43(正确答案)B.55C.44D.762.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项目,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单选题] *A.中国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B.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确答案)C.中国传统茶制作技艺及其相关习俗D.中国茶非遗3.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国际茶日”,时间为每年的(),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单选题] *A.5月20日B.5月21日(正确答案)C.谷雨饮茶日D.6月13日4. 半乔木型茶树,也叫(),分枝距离地面较近,树高为()米。
[单选题] *A.小乔木型茶树;3-5米B.矮乔木型茶树;2-3米C.小乔木型茶树,2-3米(正确答案)D.矮乔木型茶树;3-5米5.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与不同地域的特色.人文风情.生态环境结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俗,下列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北京大碗茶B.成都早茶(正确答案)C.广州早茶D.潮汕啜乌龙6. 德昂族将采回的新鲜茶叶用新鲜的芭蕉叶包裹好,放入土坑内埋七天左右,然后取出在阳光下揉搓,晒两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三天,取出晒干便可泡饮。
这种方式制作出的茶叫做()。
[单选题] *A.腌茶B.晒茶C.酸茶(正确答案)D.芭蕉茶7. 茶树生长最适温度为(),若在此范围内,茶梢加速生长,每天平均可生长()厘米。
[单选题] *A.20°~30°;2~3B.20°~30°;1~2(正确答案)C.10°~20°;1~2D.10°~20°;2~38. 茶果在()前后成熟。
tea标准
tea标准茶是一种常见的饮品,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
为了保证茶的质量和安全,制定茶的标准是必要的。
茶的标准可以包括茶叶的种类、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指标等方面。
本文将对茶的标准进行详细描述。
一、茶叶种类茶叶的种类是茶的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茶叶的种类可以按照茶叶的发酵程度、茶叶的生产方法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茶叶种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
每一种茶叶的特点和制作方法都不同,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规范茶叶的生产和质量。
二、茶叶生产过程茶叶的生产过程是影响茶叶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茶叶的生产过程可以包括采摘、处理、炒青、揉捻、干燥、筛选等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茶叶的品质。
制定茶叶生产过程的标准可以规定每一个环节的要求和操作规范,确保茶叶的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
三、茶叶质量评价指标茶叶的质量评价指标是茶的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茶叶的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外观、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多个方面。
外观要求茶叶形状整齐、叶片完整,色泽鲜亮。
香气要求芳香扑鼻,滋味要求醇厚爽口,汤色要求清亮透明。
叶底要求茶叶底红亮腻。
制定茶叶质量评价指标的标准可以为茶叶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也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
四、茶的包装和储存茶的包装和储存对茶叶的质量和风味有着重要影响。
茶的包装要求干燥、密封、防潮,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和香气。
茶的储存要求通风、避光、干燥的环境,以防止茶叶发霉、变质。
制定茶的包装和储存的标准可以规定适合茶叶包装和储存的材料、方法和环境条件,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五、茶的安全标准茶的安全标准是保证茶叶安全和营养的重要保障。
茶叶中可能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茶叶安全标准来控制和监测茶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制定安全标准可以规定农药残留限量、重金属含量、霉菌毒素含量等要求。
六、茶的加工技术标准茶的加工技术是制定茶的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茶叶加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质量和风味。
白茶的生产技术
白茶的生产技术
白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叶,以其独特的鲜香和清淡口感而受
到广泛喜爱。
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白茶,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生产技术。
采摘
白茶的采摘时间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采摘时间应在春季,当
茶树的新芽刚刚长出时。
新芽要求嫩绿且细嫩,没有受到虫害或病
害的侵害。
同时,采摘时要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或化肥,以确保茶叶
的天然品质。
杀青
采摘下来的茶叶需要经过杀青处理,以停止茶叶的发酵过程。
传统的杀青方法是将新鲜的茶叶在阳光下晾晒,然后在室内逐渐加热。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茶叶的天然香气和口感。
晒干
杀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晒干处理。
晒干的目的是去除茶叶中的
水分,使其保持干燥状态。
传统的晒干方法是将茶叶摊放在竹席上,
放置在适当的阳光下晒干。
晒干的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天气和茶叶的湿度来调整。
筛选和分级
晒干后的茶叶需要进行筛选和分级。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去除茶叶中的杂质和不良品,并将茶叶按照大小和质量进行分类。
筛选和分级可以保证茶叶的一致性和品质。
包装和贮存
最后,茶叶需要进行包装和贮存,以保持其新鲜和香气。
包装时应选择透气性好的包装材料,并确保茶叶在贮存过程中远离潮湿和异味。
以上是生产白茶的一些关键技术。
通过遵循这些技术,生产出的白茶将具有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
白茶萎凋技术初探
道 。决定 白茶 品质 的 ,原料是根本 ,萎凋是关键 。
1 萎凋 鲜叶原料进 厂后直接薄摊于水筛或竹帘上进行晾干 ,
白茶 品质提供技术保证 。
12 萎凋环境三要素 .
1 . 温度 :加温萎凋环境 的气温 、气湿 、气流的三 .1 2
这个过 程就称 萎凋。 它是 白茶加工 的主要工序 , 也是形 成 要素 中, 温度是核心 因素 , 它是 内含物质转化合成 的能量 白茶色 、香 、味特有品质 的重要过程 。
内 ( 8 左右 ) 即 h 完成 。此时萎凋叶 内含物酶促 氧化微 弱 ,
因此 物理萎凋的变化是外在的量变过程 。
112化 学萎 凋的状态特征 : ..
阻, 水分蒸发慢 , 萎凋时间长 , 失水速率低弱 , 导致 品质 色 暗味淡 。相反地 , 低湿情况下 , 水分蒸发快 , 失水速率
.. 转 墨绿 ,并发 出鲜悦 的 “ 萎凋香” 。因此 化学萎 凋的变化 123气流 :
是 内含物质变 的过程 ,是决定 白茶 品质特 征形成 的中心
环节 。
萎凋需要氧气 ,通风供氧换气排湿是萎凋的必要 条
件, 是直接影 响萎凋 的失水速率和品质的鲜悦感 。 气流是
在一定 的流量 、 流速的空气运动条件下 起着调节温度 、 湿
和涉及到 白茶色 、 、味形成 的状态 降 ,为提高活力 ,调温 至 3  ̄ 0C,相 对湿度调控在 5 %,不超过 6 %。促进叶细胞水分浓缩 , 5 0 湿热 “ 构色” ,萎凋的化学反应进 一步深化。该时 间段 的
失水 量 达 1 % 左 右 。 5
113化 学 萎 凋 是 在 一定 的 温度 、 相对 湿 度 和 气流 环境 条 ..
件 下通 过失水 速率来 完成 的。
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农艺工程系《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一、编写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
其编写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的编写不能孤立的进行。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服从课程结构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并且还应注意即使课程相同,但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结构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区别,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需要。
课程标准制定要注意体现专业整体化的思想,强化专业,淡化学科。
要认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意相关课程的衔接、协调与分工。
(二)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材料论点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在实践上经过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应注意把握时代特征,要注意引进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进和创建有利于体现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
(三)制定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应注重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把握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把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与自觉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既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转岗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应突出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适用、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专业课教学要与本专业标准、企业生产实际衔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比重,注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针对性,以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五)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标准应便于考核和检测。
制定高职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快以“教”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茶叶标准
标准目录国家标准(110项)GB 276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2013 茶取样GB/T 8303-201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2013 茶水分测定GB/T 8305-2013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13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07-2013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2013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13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2013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2013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2013 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4-2013 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 9833.1-2013 紧压茶第1部分:花砖茶GB/T 9833.2-2013 紧压茶第2部分:黑砖茶GB/T 9833.3-2013 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GB/T 9833.4-2013 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GB/T 9833.5-2013 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GB/T 9833.6-2013 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GB/T 9833.7-2013 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GB/T 9833.8-2013 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GB/T 9833.9-2013 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GB 11767- 2003 茶树种苗GB/T 13738.1-2017 红茶第1部分:红碎茶GB/T 13738.2-2017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GB/T 13738.3-2012 红茶第3部分:小种红茶GB/T 14456.1-2017 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14456.2-2008 绿茶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GB/T 14456.3-2016 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GB/T 14456.4-2016 绿茶第4部分:珠茶GB/T 14456.5-2016 绿茶第5部分:眉茶GB/T 14456.6-2016 绿茶第6部分:蒸青茶GB/T 14487-201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照杀菌工艺GB/T 18625-2002 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GB/T 1865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GB/T 18665-2008 地理标志产品蒙山茶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GB/T 18795-201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 18797-201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 18798.1-2017 固态速溶茶第1部分:取样GB/T 18798.2-2008 固态速溶茶第2部分:总灰分测定GB/T 18798.3-2008 固态速溶茶第3部分:水分测定GB/T 18798.4-2013 固态速溶茶第4部分:规格GB/T 18798.5-2013 固态速溶茶第5部分:自由流动和紧密堆积密度测定GB/T 18957-2008 地理标志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GB/T 1946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黄山毛峰茶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T 19691-2008 地理标志产品狗牯脑茶GB/T 19698-2008 地理标志产品太平猴魁茶GB 19965-2005 砖茶含氟量GB/T 20014.12-2008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20354-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GB/T 20360-2006 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GB/T 20605-2006 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GB/T 21003-2007 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GB/Z 21722-2008 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GB/T 21726-2008 黄茶GB/T 21727-2008 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8-2008 砖茶含氟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33-2008 茶饮料GB/T 218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永春佛手GB/T 22109-2008 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4710-2009 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GB/T 26530-2011 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GB/T 22291-2017 白茶GB/T 22292-2017 茉莉花茶GB/T 22737-2008 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GB/T 23193-2017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4614-2009 紧压茶原料要求GB/T 24615-2009 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24690-2009 袋泡茶GB/T 30357.1-2013 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0357.2-2013 乌龙茶第2部分:铁观音GB/T 30357.3-2015 乌龙茶第3部分:黄金桂GB/T 30357.4-2015 乌龙茶第4部分:水仙GB/T 30357.5-2015 乌龙茶第5部分:肉桂GB/T 30357.6-2017 乌龙茶第6部分:单丛GB?T 30357.7-2017 乌龙茶第7部分:佛手GB/T 30375-2013 茶叶贮存GB/T 30376-2013 茶叶中铁、锰、铜、锌、镍、磷、硫、钾、钙、镁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T 30377-2013 紧压茶茶树种植良好规范GB/T 30378-2013 紧压茶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T 30483-2013 茶叶中茶黄素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GB/T 31740.1-2015 茶制品第1部分:固态速溶茶GB/T 31740.2-2015 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GB/T 31740.3-2015 茶制品第3部分:茶黄素GB/T 31748-2015 茶鲜叶处理要求GB/T 31751-2015 紧压白茶GB/T 32719.1-2016 黑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2719.2-2016 黑茶第2部分:花卷茶GB/T 32719.3-2016 黑茶第3部分:湘尖茶GB/T 32719.4-2016 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GB/T 32742-2016 眉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3-2016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4-2016 茶叶加工良好规范GB/T 34778-2017 抹茶GB/T 34779-2017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供销合作行业标准(17项)GH/T 1070-2011 茶叶包装通则GH/T 1071-2011 茶叶贮存通则GH/T 1076-2011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GH/T 1077-2011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GH/T 1090-2014 富硒茶GH/T 1091-2014 代用茶GH/T 1115-2015 西湖龙井茶GH/T 1116-2015 九曲红梅茶GH/T 1117-2015 桂花茶GH/T 1118-2015 金骏眉茶GH/T 1119-2015 茶叶标准体系表GH/T 1120-2015 雅安藏茶GH/T 1124-2016 茶叶加工术语GH/T 1125-2016 茶叶稀土含量控制技术规程GH/T 1126-2016 茶叶氟含量控制技术规程GH/T 1127-2016 径山茶GH/T 1128-2016 天目青顶茶ISO标准(24项)ISO 1572:1980 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磨碎样制备ISO 1573:1980 茶 103℃时质量损失测定水分测定ISO 1575:1987 茶总灰分测定ISO 1576:1988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7:1987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8:1975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ISO 1839:1980 茶取样ISO 3103:1980 茶感官审评茶汤制备ISO 3720:2011 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ISO 6078:1982 红茶术语ISO 6079:1990 固态速溶茶规范ISO 6770:1982 固态速溶茶松散容重与压紧容重的测定ISO 7513:1990 固态速溶茶水分测定ISO 7514:1990 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ISO 7516:1984 固态速溶茶取样ISO 9768:1998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ISO 9884.1:1994 茶叶规范袋第1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的标准袋ISO 9884.2:1999 茶叶规范袋第2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袋的性能规范ISO 10727:2002 茶和固态速溶茶咖啡碱测定(液相色谱法)ISO 11286:2004 茶按颗粒大小分级分等ISO 15598:1999 茶粗纤维测定ISO 14502.1: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1部分:福林酚(Folin-Ciocalteu)试剂比色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ISO 14502.2: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2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茶中儿茶素ISO 11287:2011 绿茶定义和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茶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基本条件、加工工艺流程、初制加工技术、精制加工技术、质量管理、标志标签、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白茶的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取样
GB/T 8304 茶水分测定
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
GB/T 8311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30375 茶叶贮存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7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茶 white tea
采用适制品种的茶树芽、叶及嫩茎,经过萎凋、干燥、拣剔、拼配、匀堆、复烘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特定品质特征的茶叶。
根据鲜叶原料不同,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
3.2
自然萎凋natural withering
全程采用日光和无日光交替晾晒。
3.3
空调萎凋 artificial withering
全程采用室内控湿、控温进行摊晾。
3.4
复式萎凋 compound withering
先进行自然萎凋再进行空调萎凋。
4 加工基本条件
白茶加工基本条件应符合GH/T 1077的规定。
5 加工工艺流程
5.1 初制加工工艺流程
自然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日光和无日光交替晾晒至萎凋叶含水率在20%以下→堆积→干燥→毛茶。
空调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室内控温、控温摊晾至萎凋叶含水率至20%以下→堆积→干燥→毛茶。
复式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日光和无日光交替晾晒至萎凋叶含水率在40%以下→室内控温、控温摊晾至萎凋叶含水率至20%以下→堆积→干燥→毛茶。
5.2 精制加工工艺流程
毛茶→拣剔→拼配→匀堆→复烘→包装→成品茶。
6 初制加工
6.1鲜叶原料要求
白毫银针原料为单芽,白牡丹的原料为1芽1至2叶,贡眉和寿眉原料为1芽1至3叶。
6.2鲜叶验收和摊放
6.2.1鲜叶进厂应分级验收,分别摊放,晴天叶与雨(露)水叶分开,上午采的与下午采的分开,不同嫩度、不同品种的芽叶分开。
6.2.2鲜叶摊放环境应清洁卫生、阴凉、通风、防雨、防雾,避免日晒,贮运过程轻放轻翻。
鲜叶应及时付制,不积压。
6.3萎凋
6.3.1摊叶量
水筛摊叶量约为0.1 g/cm2~0.13g/cm2;萎凋帘摊叶厚2cm~3cm,约为0.06 g/cm2~0.08 g/cm2;萎凋槽摊叶厚20cm~25cm。
6.3.2萎凋温度
春茶自然萎凋的温度15℃~25℃,夏秋茶温度25℃~35℃;空调萎凋室内温度25℃~35℃。
6.3.3萎凋时间
自然萎凋宜控制在36h~50h;空调萎凋和复式萎凋宜控制在30h~40h。
6.3.4 并筛
6.3.4.1白牡丹、贡眉和寿眉萎凋程度达六七成干,萎凋芽叶毫色银白,叶色转变为灰绿或深绿,芽尖、嫩梗呈“翘尾”状,叶缘自然干缩或垂卷时即可并筛,2筛并为1筛,在筛中堆厚10cm~15cm,成“凹”状,并筛后仍放置于晾青架上继续萎凋,待8成干时再2筛并1筛。
6.3.4.2 白毫银针萎凋过程中不并筛。
6.3.5 萎凋程度
萎凋叶含水率达20%以下即为适度,可适时烘干。
6.4 干燥
6.4.1 复烘温度平稳,变化量不超过5℃,防止忽高忽低。
6.4.2复烘次数为2~3次,温度80℃~100℃,历时10min~20min。
6.4.3烘干后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毛茶含水率在8%~9%,白毫银针在8%以下。
7 精制加工
7.1 毛茶定级、归堆、拼配和付制
7.1.1 定级
应对进厂毛茶进行全面品质评审,对照加工级别标准,确定加工级别。
7.1.2 归堆
在定级的基础上,把原料分成季节堆、品种堆。
7.1.3拼配
待拼配的毛茶原料应先进行全面品质评审,内外品质兼顾,以嫩度、色泽、形态为主,按季节分片拼堆。
7.1.4 付制
按嫩度不同、色泽不同严格分开,以高、中、低级产品为序分别付制。
7.2 精制加工技术
7.2.1拣剔
7.2.1.1应按级别进行,动作宜轻以防芽叶断碎。
7.2.1.2白毫银针拣去焦红、红变、暗红、发黑的银针,以及绽开芽、叶片和各种夹杂物。
7.2.1.3高级白牡丹要求拣去蜡叶、黄叶、红张叶、梗片、粗老叶及非茶类夹杂物;中级白牡丹拣去蜡叶、黄叶、粗老叶、梗片及非茶类夹杂物;低级白牡丹拣去梗片和非茶类夹杂物。
7.2.2 拼配
7.2.2.1 经品质鉴定的各堆号茶,应按级(批)、按堆、按号放置,注明标志后,每号扦取500g~1000g小样待拼。
7.2.2.2以本批加工的各堆各筛号茶为主,结合其他批上升、下降后符合本批质量要求的各堆号、各筛号茶进行拼配。
7.2.2.3对按比例拼配的样品,先取500g样品置烘干箱内,温度120℃烘焙15min,然后再取15og左右对照标准样,对各项品质因子的高、低或匀称进行调整,达到符合标准样后按比例拼堆;对于不能拼入本级的堆号茶待后处理。
7.2.3匀堆
按半成品匀堆比例进行匀堆,数量大的堆号茶分两次错开进堆,做到各堆号茶的上、中段茶分散均匀一致。
7.2.4复烘
白毫银针复烘温度为80℃~85℃,白牡丹复烘温度为90℃~110℃,贡眉和寿眉复烘温度为110℃~130℃。
复烘时间10min~15min,烘至含水率5%~6%。
7.2.5 包装
复烘后的茶叶须趁热包装,要求动作轻柔,用“三倒三摇”法、分层抖动,不得重压。
8 质量管理
8.1鲜叶原料和毛茶原料的验收和加工各关键控制点应有相应的记录,各记录应保留三年。
8.2企业应建立白茶各等级产品的实物样,实物样每三年更换一次。
8.3企业应按产品标准的规定对出厂的产品逐批进行检验。
8.4企业应建立污染物限量控制与管理制度。
8.5企业应建立农药残留限量控制与管理制度。
9 产品的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9.1 标志标签
毛茶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产地、加工日期、等级、数量等内容。
成品茶的标志应符合
GB/T 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
9.2包装
包装材料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
9.3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净,无异味、无污染。
运输时应防雨、防潮、防曝晒。
不得与其他物品混装、混运。
9.4贮存
毛茶、半成品、成品茶应分别存放,贮存应符合GB/T 30375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