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
中国沙尘暴现状与防治对策
中国沙尘暴现状与防治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环境多样,其中沙尘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
沙尘暴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活造成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中国沙尘暴的现状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沙尘暴的现状1.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沙尘暴是指在干旱地区或沙漠地带,由于风力较大,地表覆盖着大量细小颗粒的沙尘,当风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沙尘被风吹起,形成漫天飞舞的沙尘暴现象。
在中国,沙尘暴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沙尘暴的频发地区中国沙尘暴频发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的内蒙古、新疆等地,以及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植被覆盖较少,加之人类活动过度,导致沙尘暴的发生频率较高。
3. 沙尘暴对环境的影响沙尘暴不仅会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影响人们的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沙尘暴在传播过程中会携带大量的尘埃和有害物质,对植被、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4. 沙尘暴对经济的影响沙尘暴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沙尘暴导致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能源设施受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中国沙尘暴的防治对策1. 加强生态建设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是防治沙尘暴的重要举措。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
2.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沙尘暴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沙尘暴的发生情况,提前预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3. 加强土地治理加强土地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滥砍滥伐,减少土地沙化,有效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4.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推动绿色发展,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5. 强化国际合作沙尘暴是跨国性的自然灾害,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中国可以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对策,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森林火灾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森林火灾现状调查报告背景介绍: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多,其中森林火灾作为一种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
中国作为拥有广阔森林面积的国家之一,也面临着森林火灾带来的严重威胁。
本篇报告旨在调查并分析中国森林火灾的现状以及相关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当前中国森林火灾形势1.1 现状描述近年来,中国森林火灾频发并呈上升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发生了4000余起森林火灾,较前几年明显增加。
而2020年更是达到5000余起。
1.2 影响范围森林火灾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恶化问题。
受到影响地区多为内陆山区和北方草原地带,在江南、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发生,灾害案例更是层出不穷。
1.3 影响因素(1)干旱气候: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造成了森林火险等级的增加。
(2)人为因素:乱烧农田、随意丢弃火种、无序开展野外焚烧等行为都是引起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森林火灾治理措施2.1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防止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关键。
该系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森林覆盖率以及植被健康状况,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火灾风险,并快速调动救援力量。
2.2 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在森林火灾防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利用先进的消防技术和装备,例如空中消防机器人、水陆两栖救援装备等能够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2.3 推进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森林火灾防控知识普及,提高广大市民对森林火灾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编写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前沿科学理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国际经验借鉴3.1 欧洲地中海地区防火经验在欧洲地中海地区,采用了多种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来应对森林火灾。
例如,在建设住宅园区时高度注重耐火性材料的选择,养护隔离带以减少火势蔓延等。
3.2 美国野外防火战略美国在野外防火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现状概述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现状概述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现状概述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都相当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
为了提前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不断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作。
本文将对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现状进行概述。
我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洪涝灾害、地震灾害、台风灾害、干旱灾害等。
针对这些自然灾害,我国采取了多种监测预警手段和技术,包括传统的气象、地震、水文监测技术,以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遥感、卫星技术等。
首先来看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
洪涝灾害是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建立了以河流水文站和水文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洪水监测系统。
目前,我国已经有数千个水文站覆盖全国各地,实时监测河流水位、流量等数据。
此外,我国还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和无人机获取洪水灾害的信息,包括洪水范围、深度等。
这些监测数据被及时传输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群众撤离和抢险工作。
地震灾害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我国建立了地震台网,覆盖了全国范围。
地震专家和地震台网通过实时地震数据分析和处理,及时发布地震信息和预警,提醒民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此外,我国还大力发展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震前兆信号,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并通过快速广播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台风灾害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台风监测预警体系,主要借助气象卫星、雷达和风速测量站等。
气象部门可通过这些监测手段获取台风的路径、强度等信息,并及时发布台风预警,提醒居民做好防御措施。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人工增雨”等技术手段,以减轻台风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干旱灾害对我国来说也是严重的威胁。
我国现代化干旱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包括气象监测、植被覆盖监测、土壤湿度监测等。
通过这些监测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干旱的发生、发展趋势,及时发布干旱预警,指导农民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农业生产。
国内火灾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火灾现状分析报告概述:火灾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来说,火灾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对国内火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火灾事故数量及趋势:近年来,我国火灾事故的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危害。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发生火灾事件23.4万起,比上一年减少了2.1%;其中大型以上建筑火灾减少5.7%,死亡人数减少8.1%。
尽管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在防范和控制火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解决。
二、主要原因分析:1. 不合理用电:电气设备引发的火灾居多。
大量违规接线、不合格电器产品以及过载使用等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2. 安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公共场所、住宅小区等地,存在消防设施老化、缺乏灭火器材和疏散通道不畅的问题。
3. 人员自身原因:在生产环节中,粗心大意导致操作不慎引发火灾的情况时有发生。
此外,个别群体违规操作或处置废弃物品引发火灾事件的频率也较高。
三、影响:1. 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火灾事故造成了大量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因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并且近1000人因此丧生。
2. 社会稳定影响:火灾事故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当火灾频繁发生时,可能导致民众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
四、应对措施:1. 加强安全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强更新维护消防设备,并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来确保设施有效运行。
同时,相关单位也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落实各项消防规章制度。
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火灾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对于违法乱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合力。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科学可行的消防法规,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有效执行。
同时,相关政策也需要跟进调整,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火灾防控设施。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界定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自然变异,其中既包括地球自身的变异,也涵盖人类活动诱发的变异,这些变异的现象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预想不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即构成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消极或破坏作用,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在中国,“由一定自然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民控制和承受能力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秩序的自然事件”种类众多,其中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一、地质灾害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
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二)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的现状和解决的方案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的现状和解决的方案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
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
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
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
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然而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是可以预测和减少的。
本文将对当前自然灾害的风险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灾害现象,如地震、洪水、飓风、干旱等。
这些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三、风险形势分析1.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和飓风等,频度和强度都在增加,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风险。
2. 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地震多发区、洪水多发区等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征。
在这些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风险水平都较高,给当地居民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3.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因素。
贫困地区、人口密集地区和高风险地区往往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更加脆弱。
这些地区的人们往往缺乏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使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
四、应对策略和建议1. 加强预测和预警: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是降低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和完善预测预警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为应急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2.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是降低灾害风险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加强国际合作:自然灾害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防灾减灾信息和经验,可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4. 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防灾减灾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五、结论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预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和加大投入政策支持等手段,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水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处东亚的大国,也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困扰。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展开。
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然后分析其成因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并介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采取的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影响中国地域广袤,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因此常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下面我们将以地震、洪灾和台风三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例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1. 地震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如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震事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交通中断、能源供应中断等问题,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洪灾中国是四大洪水频发国之一,洪涝灾害经常发生。
特别是长江、黄河等流域地区,因为地势低洼和气候湿润,洪灾给当地居民和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洪灾所导致的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失踪,使许多家庭一夜之间陷入绝望;农田被淹、房屋损毁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经济发展受阻。
3. 台风中国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台风的侵扰,尤其是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经常造成城市建设设施和农田的破坏。
此外,渔船翻沉和人员伤亡也时有发生。
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灾害防控和减灾工作。
二、中国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目前推行的几个重要措施:1.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中国政府在地震、洪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预测和预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通过建立遥感监测、地质勘探和气象观测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基础的早期预警系统,通过提前预警可以为政府和民众提供宝贵的时间用于疏散人群、防护设备准备和物资调配等工作,从而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3 全国2023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热点指引热点概述——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
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干旱、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91人,紧急转移安置334.4万人次;倒塌房屋20.9万间,严重损坏62.3万间,一般损坏144.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539.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
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下降24.4%、2.8%和37.2%,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96.9%、12.6%。
【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一、全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不均,“北重南轻”格局明显。
1–3月,除西南地区冬春连旱、西藏林芝重大雪崩灾害外,全国灾情总体相对平稳。
初夏,河南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给夏收造成不利影响。
进入主汛期,超强台风“杜苏芮”、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辽流域严重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相继发生。
12月中旬山西等地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重大人员伤亡。
北方、南方因灾倒塌房屋数量占全国总损失比例分别为92.2%、7.8%,直接经济损失占比分别为73.7%、26.3%。
二、华北、东北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局地山洪地质灾害突发。
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2.9毫米,较常年偏少3.9%,出现区域暴雨过程35次。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滑坡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滑坡灾害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滑坡灾害的预警、防治和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的历史演变,梳理滑坡灾害发生的频次、规模和分布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地质、地貌等多因素,分析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滑坡灾害的成因机制。
本文还将对滑坡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估,分析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公众提供滑坡灾害防范和应对的知识普及,共同推动我国滑坡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滑坡灾害的发生规律,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其中尤以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最为严重。
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脆弱,加上气候多变,降雨充沛,使得滑坡灾害频发。
在时间分布上,滑坡灾害多发生在雨季和汛期,尤其是夏季和秋季。
这两个季节降雨量大,山体饱和度高,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也会对滑坡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
从灾害规模来看,中国滑坡灾害的规模和影响范围较大。
一些大型滑坡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同时,滑坡灾害还常常引发泥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破坏力。
在灾害类型上,中国滑坡灾害主要包括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冰川滑坡等。
其中,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据了滑坡灾害总数的绝大部分。
这些滑坡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降雨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年度总结评估(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国相关部门对自然灾害进行了年度总结评估。
二、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21年,我国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近5000起,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
其中,洪涝、地震、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为主要类型。
1. 洪涝灾害:2021年,我国南方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2.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2. 地震灾害:2021年,我国发生多次地震,其中四川茂县6.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台风灾害:2021年,我国共遭受14个台风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
4. 干旱灾害:2021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
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1. 完善政策法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提升基础设施:我国加大了对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3. 强化监测预警:我国建立了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了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4.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我国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5. 强化科普宣传:我国加大了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防灾减灾救灾投入不足: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投入占GDP的比例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滞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存在安全隐患。
3. 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薄弱:部分群众对防灾减灾救灾知识了解不足,缺乏自救互救能力。
4. 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对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五、对策建议1. 加大防灾减灾救灾投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投入占GDP的比例,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森林火灾现状分析
中国森林火灾现状分析中国森林火灾现状分析森林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森林火灾频发,对于生态系统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当前中国的森林火灾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中国森林火灾的现状1. 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情况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及西南等地区,其中,森林覆盖率薄弱的西北地区较少发生森林火灾,而以东北、华北及华南地区最为严重。
从时间上看,森林火灾主要在春、秋两季高发,其中,春季火灾发生率较高,占比约70%左右,原因主要是受连日干旱、气温变化较大、草木枯干等因素的影响。
2. 森林火灾的原因森林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原因,另一种是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包括盗伐、烧荒等非法行为,还有一些不注意用火、烧烤等活动、争风吃醋引起的火灾等;自然原因则包括雷击、电线短路、自然灾害(如干旱、地震等)等。
3. 森林火灾对生态与社会的影响中国森林火灾对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植物死亡、土地退化和矿物营养损失,对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也非常严重。
同时,森林火灾还会破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直接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因森林火灾造成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不可弥补的生态损失。
二、应对森林火灾的措施1.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预防是关键。
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警系统,加强对火灾的监测和预警,在火灾高发季节,加强巡逻和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火情,防止火灾的蔓延和扩大,保障人民和生态的安全。
2. 提高群众的火灾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火灾意识和安全意识,杜绝人为火灾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小区、乡镇、村庄等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确保用火用电的安全。
3. 严厉打击盗伐和非法砍伐盗伐和非法砍伐是导致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采取坚决的打击举措,对涉林违法、盗伐、非法狩猎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加大对非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和健康。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和防灾减灾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洲季风区,是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
首先,地震是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板块活动频繁,地震多发。
其次,洪水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流域雨量和山洪暴发频率较高,加之气候异常变化,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最后,台风是中国夏季和秋季常见的天气现象。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狂风不仅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也对内陆地区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自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该法规定了地震、水旱灾害、台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减灾和救助等方面的措施。
其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政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房屋改造和搬迁工程,提高了居民的安全等级;在河流治理方面,加强了堤坝的建设,提高了抗洪能力。
此外,中国还在台风侵袭区域建设了多个海堤,以减少台风带来的破坏。
再次,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中国建立了多层次的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最后,加强公众的防灾教育与意识提高。
中国政府积极开展防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然而,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仍然严峻,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地震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仍然不够成熟,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其次,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中国是世界上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自大禹治水以来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始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与斗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有着更高的企盼。
改革完善自然灾害应对制度、创新发展自然灾害应对体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一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的基本情况新中国自然灾害应对制度与人民共和国相伴而生。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
《指示》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生产救灾委员会,包括内政、财政、工业、农业、贸易、合作、卫生等部门及人民团体代表,由各级人民政府首长直接领导”。
1950年2月,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
当时的《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规定:日常救灾工作由内务部负责,也具体规定了灾害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党政统一领导、政府综合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对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构成如下。
(一)自然灾害应对管理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是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行政领导机构。
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政府成立的减灾委员会成为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的综合协调机构。
其中,国家减灾委通常由一名国务院领导担任主任,34个国务院部门、军队以及红十字会等组织机构参加。
国家减灾委的职责包括:①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②协调开展重大防灾减灾活动;③指导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④推进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⑤组织和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国家减灾委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
除了减灾委这样的综合性机构,各级政府的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地震、海洋气象等部门则依据相关规定负责某一类型或某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
(二)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应急预案方面,我国自上而下制定了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如今,中国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探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自然灾害及采取的防灾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中国最为常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且分布广泛。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中国建立了广泛的地震监测网络,并不断提升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加强地震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洪水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多山多河,洪水成为中国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为了应对洪水的威胁,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防洪工程,包括修建堤坝、加固河道、设置水库等。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洪水预警系统,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降雨情况,及时向沿岸地区发布预警信息,让民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三、台风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风险。
为了应对台风的威胁,中国加强了对台风的监测预警,并在沿海地区建设了抗台风基础设施,如防风林、防浪墙等。
此外,中国还注重提高人们的防台风意识,加强防台风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人们了解如何避险和自救。
四、干旱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水资源意识。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在干旱地区的水源工程建设,如引黄灌区等,确保当地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的供应。
综上所述,中国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但通过不断加强科技支持和防灾能力提升,中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为复杂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仍然需要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应对能力,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
地震、洪水、旱灾、台风、滑坡等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的灾害管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自然灾害现状以及该国对灾害的管理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中国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地震、洪水、旱灾和台风等。
1. 地震地震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地震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 洪水洪水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长江、黄河流域。
每年夏季,来自上游的大量降雨导致河水泛滥,给沿岸居民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 旱灾中国幅员辽阔,干旱灾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缺水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给农民造成了生计的严重困扰。
4. 台风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受到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影响。
台风风力强大,能引发海啸和暴雨,给沿海城市带来严重破坏。
二、中国的灾害管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灾害管理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包括预警系统、救援机构、减灾政策等。
1. 预警系统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气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通过科学的观测手段及时监测到自然灾害的迹象,并向相关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2. 救援机构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救援机构,如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
这些机构负责监测和研究自然灾害的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便政府制定应对灾害的政策和措施。
3. 减灾政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减灾政策,旨在提高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灾后重建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了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
4. 国际合作中国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中国参与了国际灾害救援行动,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从国际社会获取了救援经验和技术手段。
2023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情况汇报
2023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和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气象部门的XXX,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2023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
2023年是我国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一年,特大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一、灾害发生情况2023年,在全国范围内,特大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其中,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受灾最严重。
二、灾害影响分析1.经济影响特大洪涝灾害对受灾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灾情直接导致了农田的淹没和农作物的大面积损失,农业生产受阻,农民收入减少。
此外,洪水还造成了道路和桥梁的损毁,交通运输受阻,给工业和商业活动带来了困难。
整体上,灾害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社会影响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失踪,给受灾地区的居民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和临时避难,加大了社会的负担。
此外,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遭受破坏,社会秩序受到一定的冲击,给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三、灾害发生原因分析特大洪涝灾害的发生和以下几个方面密切相关:1.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升高导致了大气水分含量增加,降雨量增大,降雨极端化加剧。
这也是造成特大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城市化进程加速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原有的自然排水系统被覆盖和破坏,城市排水能力不足。
因此,当降雨较大时,城市暴雨会导致洪水的迅速积聚和堵塞,加大了特大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人类开发活动过度,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湿地、河流、山脉等保护区消失或遭到削减,失去了原有的调水调节作用,导致洪水泛滥的危险性增大。
四、灾害应对和救助工作1.灾前预防和准备工作在洪涝灾害常发地区,加强洪涝灾害预警体系,及早发布洪水预警,提醒民众做好防护工作。
同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排涝系统维修,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2024年自然灾害防治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自然灾害防治市场分析现状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永恒问题,对其进行防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防治市场也日益成熟。
本文将对自然灾害防治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市场规模自然灾害防治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涉及到多个领域和行业。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自然灾害防治市场规模在过去十年中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自然灾害防治市场规模将达到X亿美元。
市场结构自然灾害防治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气象灾害防治、地震灾害防治、洪涝灾害防治、火灾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
不同的领域在市场份额和发展速度上存在差异。
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市场占据了自然灾害防治市场的重要份额。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气象灾害防治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该市场的发展。
目前,气象灾害防治市场主要涉及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应急救援等方面。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灾害防治市场作为自然灾害防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地震灾害防治市场主要涉及地震监测、灾后重建、抗震建筑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灾害预警系统的研发和推广成为市场的新热点。
洪涝灾害防治洪涝灾害防治市场主要涉及洪水监测、防洪工程建设、抗洪救灾等方面。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对洪涝灾害防治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火灾防治火灾防治市场主要涉及火灾预防、消防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和销售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和人口密集区的火灾风险不断增加,对火灾防治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该市场的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市场主要涉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危险地区人员转移等方面。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大类,其频发和破坏力对市场需求形成了推动作用。
市场竞争目前,自然灾害防治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行业内的主要竞争者包括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技术企业等。
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来说,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显著。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自然灾害情况、防灾减灾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自然灾害形势自然灾害是由于地球自然现象的突发变化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干旱、雪灾等等。
在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灾害的种类和频率都相对较高。
例如,在地震方面,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地震事件。
其中,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地震,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此外,洪水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每年夏季的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洪水。
洪水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二、中国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的损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其中,重点措施包括灾害预警系统、紧急救援机制、建设安全设施等。
首先,中国政府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地震监测站、台风预警中心等机构,及时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中国还加强了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
成立了专门的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各级救援人员的应变能力和专业技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建设力度。
修建了一系列防洪堤坝、抗震建筑和防灾避险设施,以提高社会系统的抗灾能力。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的频率和规模都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现状的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界定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自然变异,其中既包括地球自身的变异,也涵盖人类活动诱发的变异,这些变异的现象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预想不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即构成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消极或破坏作用,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在中国,“由一定自然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民控制和承受能力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秩序的自然事件”种类众多,其中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
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
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
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
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发表过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的自然灾害呈现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四大特点。
——灾害种类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分布地域广。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
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
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发生频率高。
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
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
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
——造成损失重。
1990—2008年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针对如此现状中央政府建立了如下机制:
——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中央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预案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
政府各部门根据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更具操作性的预案实施办法和应急工作规程。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做好各项抗灾救灾工作。
灾区各级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由当地政府负责人担任指挥、有关部门作为成员的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统一制定灾害应对策略和措施,组织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灾害信息发布机制。
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做好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信息发布工作,采取授权发布、发布新闻稿、组织记者采访、举办新闻
发布会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应对处置工作进展和防灾避险知识等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已经建立以物资储备仓库为依托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全国设立了10个中央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并不断建设完善中央级救灾物资、防汛物资、森林防火物资等物资储备库。
部分省、市、县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与生产厂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应急救灾物资保障机制。
但是仅有如此的举措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从源头解决,而不是发生了采取治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还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方针与政策。
自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的治理而不加节制的破坏!
建筑与工程学院
建工10-4班
蒋福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