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
情绪对注意选择性的影响:注意偏向和注意瞬脱
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的大脑无法加工全部信息,只能从众多刺激信息中选择我们感兴趣的、重要的信息作为进一步加工处理的对象,即注意的选择性[1]。
这种注意瓶颈既体现在空间方位上对知觉对象的选择性加工,又体现在以时间序列呈现的对象的选择性加工上。
注意偏向(Attention Bias)[2-4]和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5-7]就分别是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热点。
注意偏向(Attention Bias)指人们在接收外界信息时,因对某些特定的信息具有较高敏感度而出现的选择性注意[8]。
而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AB )[5]是指,快速序列呈现不同刺激,被试能正确识别第一个刺激(T1)的前提下,当第二个刺激(T2)出现在第一个刺激(T1)后200ms-500ms 内,被试对第二个刺激报告的正确率显著降低的现象。
其中,两目标中间间隔的这200-500ms 的时间段被称为注意瞬脱窗口。
它反映了选择性注意时间有限性,是人脑对加工连续出现的快速刺激时的注意盲点。
注意瞬脱现象是由Broadbent 和Broadbent [9]在1987年发现的。
他们使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 )呈现了单词流,单词流中包含了两个目标刺激(白色大写字母)和分心物刺激(黑色小写字母),被试能正确识别第一个刺激(T1),但是,当第二个刺激(T2)出现在第一个刺激(T1)后500ms 内时,对第二个刺激(T2)的识别率显著降低。
1注意偏向和注意瞬脱的实验研究范式1.1情绪Stroop 任务给被试呈现一些彩色的词语,词语的词性可以是中性、积极、消极,要求被试忽略词语本身的词性只报告词语的颜色,如果被试报告情绪词语(积极词语、消极词语)颜色的时间长于报告中性词语颜色的时间,表明个体受到了情绪词语本身的词性(积极、消极)的干扰,因此说明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
《注意瞬脱范式》课件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注意瞬脱是由于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中断或 干扰
研究注意瞬脱范式的神经机制 探索注意瞬脱范式的认知过程 设计注意瞬脱范式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研究注意瞬脱范式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
跨学科研究:将注意瞬脱范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心理学、神经科学等
提出者:美国心 理学家John R. Anderson
提出时间:20世 纪80年代
注意瞬脱范式的提出: 由心理学家John R. Anderson在1974 年提出
注意瞬脱范式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和 90年代得到了广泛 的研究和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的完善: 在21世纪初,心理 学家们对注意瞬脱范 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 善和改进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心理学中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育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度 医疗领域:帮助患者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改善认知功能 体育领域: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集中度 军事领域:提高士兵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集中度,提高作战效率
注意瞬脱现象:指在短时间内,注意力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的现象
实验方法:通过呈现两个刺激,观察被试者的反应时间,来判断注意力的转移情况
注意瞬脱范式的应用: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用于研究注意力、记 忆、决策等认知过程。
注意瞬脱范式是 认知心理学领域 的一个重要概念
提出背景:为了 解决传统注意理 论无法解释的现 象
临床应用: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临床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教育领域: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如提高学生注意力、改善学 习效果等 企业应用: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企业,如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改善团队 协作等
比较六种注意的认知理论
比较六种留意的认知理论之相礼和热创作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提出;根据双耳分听实验;阐明:神经零碎在加工信息容量的方面是无限制的,不成能对全部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经过各种感觉通道进着迷经零碎时,要先过一个过滤机制.只要一部分信息可以经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先过滤后加工)即: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提出;双耳分听与一样平常生存;阐明:当信息经过过滤器安装时,不被留意或非跟随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散.分歧刺激的激活阈限是分歧的.(先减弱再加工)如:人的名字,对人的阈限低,容易激活.在喧哗的环境里,我们仍容易听到别人叫本人的名字.
3.后期选择理论:全部输出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之前就曾经得到了充分分析.(先分析后过滤或衰减)
4.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提出;(都对)选择过程在分歧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5.认知资源理论:分歧的认知活动对留意提出的要求是分歧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义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多,反之.如对于一个纯熟司机来说,开车是检容易的事儿,因而占用的认知资源少,可以在开车之余聊天.
6.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认识操纵加工):在认知资源理论的根底上,谢夫林等提出;人类的认知理论分为两类.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限定,不必要留意,自动化进行的(发生快不受其他加工影响);而认识操纵加工受认知资源限定(必要留意的介入)认识操纵加工经长久练习后可转换为自动化加工。
注意瞬脱研究 论文 (心理学本科论文)
摘要:Broadbent在1987年首先发现注意瞬脱现象。
1992年,Raymond等人发展了RSVP 范式,从实验的角度研究了注意瞬脱现象。
目前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有两种理论:干扰模型和两阶段模型,占主导地位的是两阶段模型。
根据两阶段模型的解释,工作记忆在注意瞬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T1刺激占用了个体的工作记忆,使得T2刺激无法及时的进入工作记忆,才导致T2刺激被随后的掩蔽刺激所干扰,导致T2刺激被遗忘,从而形成了注意瞬脱现象。
本研究从增加呈现的刺激和任务来考查工作记忆对于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刺激呈现的增多和认知操作任务的增加呈现出的对注意瞬脱影响是不同的。
在证实了Chun 和Potter的两阶段理论的同时也发现操作任务对于注意瞬脱现象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注意瞬脱;两阶段理论;工作记忆;刺激与任务Exploratory research to the Two StageModel of Attentional BlinkUndergraduate : hua kunSupervisor : chen hanAbstract: Broadbent first found Attentional Blink in 1987. In1992, Raymond developed RSVP Paradigm, and investigated the Phenomenon of Attentional Blink experimentally. At Present,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ories that can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Attentional Blink ,one of which is called Interference Model, and the other is called Two Stage Model. And Two Stage Model has a leading status. According to Two stage model, working Mem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ttentional blink. It is because T1 stimulus occupied individual’s working memory that T2 stimulus cannon en ter into Working Memor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ttentional Blink. It is because T1 stimulus occupied individual’s Working Memory that T2 stimulus cannon enter into Working Memory and This process induce that T2 stimulus is interfered by the succulent mask stimulus And T2 stimulus is forget. This research will check the influence of the Working Memory to the Attentional Blink by add displayed stimulus and task. With the more and more Stimulus and tasks , influence of the Working Memory to the Attentional Blink Appeared different form. This research not only certificate Chun和Potter’s Tow stage model theory, but also discover adding the task have great impact to the Attentional Blink ,so Working memory can well explain this result.Key words:Attentional Blink;Two Stage Model theory;Working Memory; Stimulus and task目录摘要:......................................................................................................................................... - 1 - Abstract:........................................................................................................................................ - 2 - 目录......................................................................................................................................... - 3 - 1前言.............................................................................................................................................. - 4 - 1.1文献综述.................................................................................................................................. - 4 - 1.2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 - 6 - 1.3 工作记忆容量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 8 - 1.4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 10 -1.5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12 -2.实验........................................................................................................................................... - 13 - 2.1实验一.................................................................................................................................... - 13 - 2.2实验二.................................................................................................................................... - 17 - 3讨论............................................................................................................................................ - 21 -3.1注意知觉阶段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 21 - 3.2 工作记忆容量与注意瞬脱的关系....................................................................................... - 22 - 3.3结论........................................................................................................................................ - 24 - 4总结与展望................................................................................................................................ - 24 -4.1总结........................................................................................................................................ - 24 - 4.2研究展望................................................................................................................................ - 25 - 参考文献:..................................................................................................................................... - 28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70年代以前,认知心理学建立的初期,用信息加工过程,大量刺激信息在通道中竞争性通过的瓶颈现象( Bottleneck)类比注意过程,将这种注意理论称之为瓶颈理论。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采用滤波实验方案(Filtering paradigm)或双刺激方案(Double stimu-lation paradigm),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觉通道对被试呈现大量字、词,在记忆负荷下,测定反应的正确率。
这类实验积累的事实表明,选择性注意妨碍或降低对未注意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据此,把注意看成大量的刺激信息在单一通道竞争过程中,发挥选择作用的心理过程。
这种选择作用发生在知觉信息加工的早期,故又称之为注意的早期选择模型(Early-selective model)。
与这种模型相对应的是晚期选择模型(Late-selective model),认为注意的选择作用发生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决策过程,即在产生知觉以后和给出反应之前,注意发生重要作用。
克尔(B. Kerr,1973)把这两种注意模型融合为一体,提出了单一有限容量的中枢处理器模型(Asingle limited-capacity central processor,LCCP),认为在同一瞬间,只能很好地进行一种心理活动,其他心理活动或次级作业任务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
LCCP可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传递刺激、反应决策或形成假设,但在某一瞬间只能完成一项,多项任务只能分时地串行进行。
所以,这是一类有容量限制的有意注意(Con-scious artention)。
波斯纳和斯奈德(1975)提出:除了这种有意识的注意过程之外,还存在一种无意识的自动激活过程。
卡纳曼(D.Kahneman)和持雷斯曼(1984)将这类过程按自动性程度分为3类:(1) 强自动性知觉过程,既不为分散注意所妨碍,也不力集中注意所增强;(2) 部分自动性过程,虽然它能在分散注意时完成,但集中注意力可使作业成绩更好;(3) 偶然的自动性过程,一般需要注意参与,但有意不注意时也能正常进行下去。
实验报告
文献阅读报告注意瞬脱的疲劳效应原作者:Jun I.Kawahara·Hirotsune Sato 姓名:刘靓专业:心理学学号: 2013010109一、研究背景以前有观点认为,注意力和情绪状态是有紧密联系的,消极的情绪和较狭窄注意范围相联系,相反的,较积极的情绪和宽阔的注意范围相联系。
新进的研究表明注意力与情绪状态的联系是有选择的。
注意力资源部署受很多因素影响,内部状态影响认知系统的执行能力,情绪状态属于内部状态,因而影响注意力的部署。
在测定人的感觉阈限的时候发现,常有一些非感觉的因素,如动机、情绪、期望、疲劳等,影响人对信号微弱变化的检测能力,这些因素称为反映的倾向性。
(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98页)二、相关要点注意主体心理活动指向刺激并对其做出选择应答的一种意识调节状态注意瞬脱很短的时间内呈现两个目标刺激,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
注意瞬脱的影响因素任务因素目标因素空间因素认知状态任务因素从注意瞬脱研究开始到现在,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采用的部分报告法作为任务,因为部分报告的反映更敏感,研究者往往都侧重于研究影响注意瞬脱的因素和机制。
(陈宏,王苏妍 2012)目标因素注意瞬脱的材料改变也就是目标性质的改变,早期研究主要以字母、数字为主,后期逐渐发展,扩展到词和图片的研究,,注意瞬脱的的研究范围。
通过操作目标间语义关系可以研究语义启动机制和注意瞬脱是第二个刺激的加工程度,,从而帮助研究者解释注意瞬脱的语义加工机制语义加工机制。
(陈宏,王苏妍 2012)空间因素周小林等(2007)通过实验研究外周空间线索能否促进能否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系统,和观察线索的信息性对该促进作用时间进程的影响。
实验采用注意瞬脱和空间线索结合的实验范式,通过实验证明外周线索的促进效应在瞬脱期间内显著大于瞬脱期间外,非信息性线索和信息性线索分别在较短和较长的线索-目标间隔下起促进效应。
(张德玄,邵丽萍,周晓林 2007)认知状态认知状态对注意瞬脱的影响,是注意瞬脱研究领域中一个特殊的内容,认知状态对选择性注意时间特性的影响同样可以引向注意其它方面的研究,如对返回抑制、无意识盲的影响等。
成人注意瞬脱理论研究述评
成人注意瞬脱理论研究述评【摘要】文章从注意瞬脱现象的发现入手,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注意瞬脱理论。
分别对前期的抑制模型、干扰理论、瓶颈理论和近期的全工作区模型、推动反弹理论、并行情节类型、串行表征模型、注意级联模型和螺旋认知模型进行研究述评。
最后对现阶段注意瞬脱理论进行简单比较。
【关键词】注意瞬脱;注意机制;RSVP学习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过程,注意是伴随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它是学生仔细观察、积极记忆、正确思维、创造性想象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许多高校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容易出现“记不住”、“学不通”、“用不了”等现象,在排除记忆、学习方法等因素外,可能是因为注意品质造成的,因为注意对视觉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呈现丰富的课堂知识的同时,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注意负担,从而造成注意瞬脱现象。
因此,本文综述以往文献资料,评述成人注意瞬脱现象的理论及机制,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升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一、注意瞬脱的发现1987年Broadbent 和 Broadbent(1987)首次报告发现注意瞬脱现象。
当他们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SVP)实验中呈现包含有两个类型或是大小写字母构成的目标刺激时,被试对前一个单词的准确辨认会影响紧随的另一个单词的准确辨认。
1992年Raymond,Shapiro 和 Arnell对该实验进行了重要扩展,认为观察到的目标处理赤字是一种注意力限制而不是一种感觉限制。
在他们的实验中,黑色的字母刺激以100毫秒/项目的速率出现,被试需要报告单一的白色目标刺激(T1)和检测存在/不存在的字母“X”(T2)。
Raymond等人发现当刺激出现在T1出现后的半秒内,如果T1中报告正确,T2效果将会受损。
同时,在忽视T1时,T2效果会得到强烈改善。
这一结果表明,实验效果是由注意力限制而不是感觉限制的,他们将其命名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 AB)。
注意的认知理论与神经机制
注意的认知理论与神经机制一、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选择功能:①过滤器理论(filter theory)——把注意看成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这一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②衰减理论(attenuation theory)——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特瑞斯曼Treisman)③后期选择理论——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
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
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④多阶段选择理论——在前面几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为灵活的主张: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①认知资源(cognitive capacity)理论——试图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②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自动化加工是自动化进行的、不受认知资源限制和不需要注意的加工;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注意的生理机制包括朝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协同活动。
朝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使大脑维持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1, 7–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张 明 王凌云(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 130024)摘 要 综述了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
主要包括:(1)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 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2)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3)同时类型系列标记模型。
最后从瓶颈理论在整个注意瞬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两方面剖析了瓶颈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 注意瞬脱;瓶颈理论;目标选择;注意定势分类号 B842.3同一时间进入人们视线的信息很多,由于注意系统容量的有限性,对某个视觉刺激的选择性注意使得对其他未注意刺激产生功能性盲视。
当注意没有指向可见的视觉刺激时经常觉察不到刺激,这种现象称作变化知盲(Simons & Levin, 1997);而当观察者在注意其他的物体时注意不到未预料到的突出的显著的刺激的现象,叫做非注意盲(Simons, 2000)。
以上这两种认知上的局限性都是功能盲。
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 )是在研究注意的时程问题时发现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功能盲。
Raymond ,Shapiro 和Arnell (1992)进行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报告一系列黑色字母中出现的白色字母,并报告是否觉察到了一个黑色的X ,结果发现当黑色X 呈现在白色字母之后180~450ms 之间时,与只报告黑色X 的条件相比,对黑色X 的觉察正确率降低,Raymond 等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多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 )范式,要求被试在一系列无关刺激(分心物)中对其中的两个目标刺激(第一个目标为T1,第二个目标为T2)进行识别,发现当两个目标呈现的时间间隔在200~500ms 时,对T2的识别正确率下降。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一、本文概述视觉注意瞬脱(Visual Attentional Blink, VAB)是一种在快速连续呈现的视觉刺激序列中,观察者对第二个刺激的识别能力显著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揭示了人类视觉注意系统的局限性,即在面对高频率信息输入时,注意资源的分配和转移存在一定的瓶颈。
本文旨在对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进行系统性的述评,通过梳理和分析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视觉注意瞬脱现象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认知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视觉注意瞬脱现象的发现背景和研究意义,随后评述当前主要的实验范式和理论模型,接着分析影响视觉注意瞬脱效应的关键因素,最后探讨该现象在认知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为视觉注意瞬脱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概述视觉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是指在进行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时,当一个目标刺激(T2)紧跟在另一个需要被识别的目标刺激(T1)之后出现时,个体对T2的识别能力会暂时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认知加工中的选择性注意机制,即在处理一个任务时,对于连续出现的刺激,我们的大脑需要时间来重新分配注意力资源,从而可能导致对紧随其后的刺激的加工不足。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通常包括两个或多个快速呈现的目标刺激,其中T1通常是一个需要被参与者识别或做出反应的显著刺激,而T2则是紧接着T1出现的一个或多个刺激之一,其出现的时间间隔(SOA,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是实验的关键变量之一。
实验的设计可以是单一任务,也可以是双任务,后者要求参与者同时识别T1和T2。
通过视觉注意瞬脱实验,研究者旨在探究人类的认知资源分配、注意力的选择性集中以及信息处理的时序特性。
该实验范式也被用于研究不同类型的刺激(如视觉、听觉)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差异(如年龄、认知能力)对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
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873-880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7113The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onAttentional BlinkLu Wang, Xu Chen*, Jianling M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wl2580@, *chenxu@Received: Oct. 20th, 2014; revised: Nov. 7th, 2014; accepted: Nov. 18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ttentional blink reflects the limitation of attention resource over time.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on attentional blink. We used food and humor videos to induce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desire) and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amusement) separately. Subjects were required to complete classic attentional blink tasks. The performance of attentional blink was indicated by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Results showed both low and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attetional blink, and this effect was bigger in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than high.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on lag4 and lag5, however, high approach-mo- 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on lag1 and lag2, which may indicat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 approach-motivation on attention-al blink. In the end, we summarized the deficiencies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posed future direc-tions.KeywordsAttentional Blink, Positive Affect, Approach Motivation, Amusement, Desire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王璐,陈旭*,马建苓*通讯作者。
注意瞬脱现象及其理论解释_李永瑞
注意瞬脱现象及其理论解释李永瑞 梁承谋 沈阳体育学院基础部 北京体育大学摘 要 注意瞬脱现象是近年来注意研究的一个新聚焦点各国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并展望其研究之未来关门理论知觉干扰理论由于方法的局限对时间维度很少涉及Lawrence等人[1]使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其具体作法是在同一位置以6数字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要求被试辨认和觉察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刺激这一强调时间维度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注意心理实验引发人们从时间维度对注意机制的深入研究Broadbent等人[2]在一个多重任务RSVP实验中发现同年Weichselgartner和Sperling[3]发现10个/秒对前两个字母的报告正确率远远高于后两个字母Raymond等人 [1]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验证并扩展了上述实验事实表示固定呈现点 图1 Raymond等人的实验中呈现刺激情况 收稿日期 7表1 Raymond等人所进行的四个实验结果 实验序号 t p 报告正确率 一 某个字母 报告p1-p3三个字母 p1p3在p2均<60% 对p的报告正确率均>80% 三 同一 p1的位置分别是90,180其余同二 四 同一 P2的位置分别是90其在t后180余同二 * p1位置处增加的一段时间间隔270下文中空挡之意与此相同呈现速度为11个/秒记为t其余均为黑色15个字母其位置分别记为p1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上分别呈现第二个记为p见图1实验组任务既要报告t又要报告p此外三被试既参加实验组又参加对照组的测试对照组对p的报告正确率均高于90实验组对t的报告正确率均高于80 第一个实验基本上是Weichselgartner和Sperling研究的拷贝post-target processing deficit第二个实验证明p为简单任务时实验三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源于t和时间上同它相近的p1的相互影响就不会受到后继刺激的干扰 从上述实验事实可知对p的判断准确率呈U型状Raymond等人为这种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杜撰了一个新词组简称AB指在多重任务RSVP流中,被试对t的正确辨认阻碍其对时间上与它相近的p的辨认现象1992美意澳法等国的20余个研究小组相继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41723共同的结论是视觉通道上一定存在AB现象 为研究听觉通道上是否存在注意瞬脱现象Rapid Auditory Presentation)技术和交叉通道技术在空间同一位置以或相同4数字或交叉通道技术分为视-听交叉和听-视交叉两种t及t以前的刺激通过RSVP呈现后者的刺激程序为t以后的所有刺激通过RSVP呈现t为报告一个高音化或亮化处理过的字母的名称刺激流速度均为126毫秒/个在听觉通道上发现轻度的AB现象在听-视交叉通道上发现中度的AB现象在视-听交叉通道上没有发现AB现象且交叉通道中的AB源于中枢处理有限性而单通道内的AB来源于视觉或听觉储存有限性 继Shulman和Hsieh等人的工作后59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另外一些则否定其存在Karen M Arnell等人[4]在听觉通道在RAP或RSVP中4个/秒的递减速度呈现数字流或字母流tp实验结果发现且随呈现速度的减慢总之有许多实验已经证实在听觉通道和交叉通道上也存在AB现象为什么或在哪里发生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认识通道内的容量限制和中枢容量限制是否独立存在等问题 2 影响注意瞬脱现象的因素 在探讨AB现象普遍存在的同时归纳有三p为1992当p1为空挡时没有AB现象发生在他们的实验中或数字或两者的混合100毫秒的两个或三个颜色与刺激流一致的字母的名称400毫秒内呈现的后一(或二)个字母报告正确率大大降低则相应的AB现象就大大减弱Adriane E Seiffert 等人[13]的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当t为90或180毫秒的空挡并要求被试报告其长短时此外172324]p1为有形物体时于是可断言p1均为物体就能产生明显的AB现象p的加工时间越长在黑色字母流中白色字母黑色字母的名称p8的位置上出现这说明颜色的差别不足以对AB的大小产生明显的影响他们要求被试写出字母流中的t两个重叠字母两个并列的字母两个并列字母空间位置随机排列的两个字母p1的位置均为空挡p8的位置上出现有极为显著的AB现象三种情况基本上没有AB现象发生掩蔽t从而增加中枢系统对它的处理时间 Raymond等人[14]在考察p1对AB大小的影响时t均为报告一白色字母的名称2小黑点,在常规位置右一个字母距离处呈现字母Sp8的位置上出现于是他们断言AB现象就越明显被试为一群名字由四个字母组成的大学生被试本人的名字和其他被试的名字在四个字母的单词流中即本人名字时这称为视觉鸡尾酒会效应要求被试记下数字流中两个随机呈现的字母,前者为普通字母后一个字母没有ABAB不显著数字并列出现按正常顺序呈现一致叠加非常显著的AB他们据此得出结论而同时掩蔽则不发生AB现象Bassingthwaise等人也发现或字母不相似时Padmanabhan等人[17]的实验证实随着被试练习程度的深入他们推测被试经过练习后即被试对P变得更加熟悉了t的应答方式数量对AB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的RSVP实验中才要求被试报告或觉察目标刺激与之相应在这两种范式下1999年以白色字母为刺激流分三种情况4种不同的应答方式大H大S小或Hp8的位置上出现在均速AB范式中而在加速AB范式中>这说明在匀速AB范式下而在加速AB范式中AB就越显著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解释AB现象的中枢干扰理论只有t有形它的大小既取决于被试对t的处理时间还受制于不同的应答范式下被试对t的应答方式数量并都受到被试的认知特点与水平某种情况下AB现象是否明显乃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注意瞬脱的机理同样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对AB现象提出了种种理论解释首先是在注意的早期或晚期选择理论上的分歧其次是AB现象发生位置的区别另一派认为AB现象发生在RSVP或RVP流完成之后的记忆处理过程中195820]认为瓶颈只有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以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或存储Raymond等人[1]根据这一理论在这一混乱间隙里被试的高级神经中枢要对t为了避免这样的混乱加剧暂时闭门修整这一闭门修整期间就是注意瞬脱这种模型认为p在AB现象中不起作用于是 Shapiro等人[12]又转而认为AB现象支持注意的晚期选择模型3.2 再现竞争理论或晚期选择模型 Deutsch/Deutsch(1963)注意的晚期选择模型认为[18-20]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在此基础上并参照了Duncan等人提出的视觉搜索中的刺激相似性理论[22]该理论认为被试对t和p都作出了反应,但被试对它们从视觉短时记忆Visual Short-term Memory数量越多且相互之间越相似因之p和分心物之间的竞争在第一阶段CSTM的形式得到辨认就会得到瞬时的注意回应就能顺利地对外报告第二阶段的信息处理过程是需要时间且容量有限因为缺乏第二步的加工过程所以在时间上紧跟着t的话因为它不能立即得到第二步处理该理论同上述的再现竞争理论一样而前者认为AB发生在线外而后者认为AB发生在线上 Maki[23]等人注意到不论是知觉干扰理论或是再现竞争理论都不能解释有关AB的所有实验事实这两种模型有着共同的概念基础早搜索过程都由特定目标的特征和有限容量机制所决定尽管两种模型对AB现象的解释有所不同它们在预测AB效应方面是一致的Maki等人认为既有线上成分有早期也有晚期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这两种理论融合起来才能解释与AB有关的实验事实不够雄辩 3.5 中枢干扰模型 最近提出了中枢干扰理论[4]AB现象的本质是由一个容量极端有限STC, Short-termConsolidation根据这一理论短期合并而在同一时间所以当需要如上操作之一的中枢处理正在进行时而那些不需要进行中枢处理的操作可以同上述中枢处理过程同步进行对p的感觉编码和知觉编码过程就可以与t的反应选择同步进行这一理论是最为全面但它能否经受得住新的实验事实的考验4 研究注意瞬脱现象的意义及展望 毫无疑问10余年来但其系统性尽管如此研究前景十分广阔从方法学角度看势必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注意的实质使整个注意的研究水平大大提高一步注意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端AB现象的研究为我们提供进一步认识意识的极好角度有利于深入人类心理现象的本质在实际生活中制造和操作通讯信号频率选择使用等从而提高人类实际活动的效率迄今为止主要用大学生作被试来考察其存在的客观性及普遍性将推动差异心理及人材选择工作的进行亦将是吸引研究者的新热点将掀起认知心理学新的波澜参考文献 [1]Jane E Raymond, Kimron L. Shapiro, Karen M.Arnell. Temporary Suppression of Visual Processing in an RSVP Task: An Attention Blin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2,18:849-860[2]Broadbent D E, Broadbent M H P. From detection to identification: Response to multiple targets in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1987,42:105-113[3]Weichelgartartner E, Sperling G. Dynamics of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visual attention. Science, 1987,238: 778-780[4]Karen M Arnell, Pierre Jolicoeur. The Attentional Blink Across Stimulus Modalities: Evidence for Central processing Limit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9,25:630-648[5]Duncan J, Martens S,Ward R. Restricted atteentional capacity within but not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s. Nature, 1997,387:808-810[6]William S Maki, Troy Couture, Karen Frgen et al. Sources of the Attentional Blink During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and Retrieval Compet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7, 23:1393-1411[7]Pierre Jolicoeur. Concurrent Response-Selection Demands Modulate the Attentional Blin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9,25:1097-1113[8]Pierre Jolicoeur. Dual-task interference and visual enco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 1999,25:596-616[9]Pierre Jolicoeur. Restricted attentional capacity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d.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 1999,6:87-92[10]Luck S J,Vogel E K, Shapiro K L. Word meanings can be accessed but not reported during the attentional blink. Nature, 1996,382:616-618[11]Potter M C, Chun M M, Muchenhoupt M. Two attentional deficits in serial target search: The visual attentional blink and an amodal task-switch oper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8,24:979-992[12]Kimron L Shapiro, Jane E Raymond, Karen M Arnell .Attention to Visual pattern Information produces the Attentional Blink in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4,20:357Padmanabhan G. Transient suppression of processing during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Acquired distinctiveness of probes modulates the attentional blink.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1994,4:499-504.[18]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5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53 [21]Marvin M Chun。
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20050401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彭飞摘要注意不仅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工作,从而达到预定目的。
以往对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注意在空间维度上的分配,注意瞬脱是注意研究中的最新动向,侧重研究注意在时间维度上的分配.对注意瞬脱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注意的本质,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现象,加深对意识本质的理解,提高人机系统的有效匹配。
1992年Raymond等人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PostTargetProcessingDeficit),并为这种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杜撰了一个新词一注意瞬脱(AttentionalBlink,简称AB)。
AB的研究主要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SerialVisualPresentation。
简称RSVP)范式,这个范式是在同一位置快速连续呈现一系列刺激,要求被试辨别或察觉特定刺激。
AB缺失是指,在被试辨别RSVP刺激流中先后出现的两个特定刺激T1和T2时,如果被试正确辨别T1.那么对T1后fiOOms内出现的Tz的辨别能力就会受到损害。
十多年来,研究者对AB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遮蔽的对象和作用,对AB和遮蔽的关系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非遮蔽阶段、遮蔽阶段和超越遮蔽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2年~1996年,称为非遮蔽阶段。
研究者的共同结论是:TI+I(紧跟在Tl之后的干扰刺激)决定AB的产生并调节AB的大小。
第二阶段是1996年~2003年,称为遮蔽阶段。
研究者把TI+I和T2+1分别看成Tl和T2的遮蔽,开始研究T2+l对T2的作用。
他们的共同结论是:Tl和T2之后必须有遮蔽才能产生AB缺失,而且T2的遮蔽必须是延迟遮蔽。
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3):328~333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及其理论解释*朱湘如刘昌(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南京210097)摘要对一个目标的准确报告使得很难报告之后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目标,这种加工削弱被定义为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范式可以用来研究注意的时间进程。
对于注意瞬脱现象已经有了多种理论解释,许多研究者利用功能核磁共振和事件相关电位等神经成像技术考察了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支持自上而下的控制过程与自下而上过程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瞬脱现象的产生。
最后对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注意瞬脱,神经机制,注意控制,P300。
分类号B8421 引言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系统,大多数关于注意的研究集中在空间注意的研究上,从时间维度上来研究注意的相对较少。
布罗德本特1987年首次发现了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认出在该词后约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1],这表明了注意加工在时间维度上的有限性。
后来Raymond等人发展了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范式。
其具体方法是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在同一空间位置上以6~20个刺激/秒的速度连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别或觉察刺激流中的目标刺激(Target,以下简称T1)和一个探测刺激(Probe,以下简称T2,一般在T1后的1~8个位置上呈现)。
T1是在实验前规定好的一个刺激或几个刺激中的一个,T2一般是一个固定的刺激,例如X。
刺激流呈现完后要求被试报告T1和T2,刺激流中T1后的第i个刺激通常简称为Lagi项。
实验发现如果T2在T1之后大约200ms到600ms的时间段内呈现,T2报告率大大降低,大约在T1呈现之后300ms时T2报告率最低。
注意瞬脱 双通道理论 (4)
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引言注意力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过滤信息并专注于关键内容。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容易被分散。
为了更好地理解注意力机制,研究人员提出了“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
本文将介绍“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的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认知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的概念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斯彭塞·库尔·霍尔特(Spencer C. H. Hullt)和巴克·瓦扎(Bakhtiyar Vazha)在2010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注意力有两个通道:一个是持续注意通道,另一个是瞬时注意通道。
持续注意通道指的是人们长时间保持对某种刺激的关注能力。
这种注意通道主要用于处理复杂的任务,需要较高的认知资源和较长的时间。
而瞬时注意通道则是一种快速反应的机制,用于捕捉和处理突发的、意外的刺激,如突然出现的危险物体或紧急情况。
根据这一理论,持续注意和瞬时注意是相互独立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干扰。
研究人员发现,在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中,当人们过度依赖持续注意通道时,瞬时注意通道的功能会受到抑制,导致对突发刺激的反应变慢或遗漏。
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的实验证据为了验证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的有效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在一项典型的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在一连串的数字中识别目标数字。
在一定的时间内,目标数字会以随机的间隔出现,同时也会出现干扰数字。
研究人员发现,在持续注意通道的干扰条件下,被试们的识别准确率显著下降。
而在瞬时注意通道的干扰条件下,被试们的识别准确率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对解释人类注意力机制具有很大的潜力。
它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注意力的理解,还有助于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高效地处理信息。
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的应用意义注意瞬脱双通道理论不仅在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首先,该理论对认知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瓶颈理论
5、TOC的应用领域 6、巴玛TOC的应用领域 7、TOC理论的发展 8、TOC的应用
▪基本解析 ▪打破复杂旧框框
9、聚焦五步骤案例
1、TOC简介
TOC(Theory of constraints),中文译为"瓶颈理 论",也被称为制约理论或约束理论,由以色列物理学家
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博士创立,与精益生产、
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3、TOC四大假设
现实是简单而又和谐的。每个状况都是很简 单的,所有我们看到的复杂表象/症状的背后,追 根究底,最后导致这些表象/症状的根本原因只有 极少数的几个因素。
冲突是可以化解的。每种状况都有双赢解,
每个冲突都可以通过移除冲突背后的假设来打破,
最后获得双赢的局面。
TOC四大假设
***批发 商 经过六个月的改善后:截至2011年12月,销售额已 供应链 突破8000万,同比增长50%,库存降低50%,缺货 率从30%下降到1%,应收账款下降50%。
TOC理论的发展
TOC是由以色列的一位物理学家Eliyahu M. Goldratt博士所创立的。他的第一本有关TOC的著作 于1984年出版,书名为“目标”(The Goal)。该书以 小说的行文写成,描述一位厂长应用TOC在短时间内 将工厂转亏为盈的故事。因为该书所描述的是许多工 厂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该书出版之后,读者甚广, 并译成13国语言,成为全球的畅销书,销售量在200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注意认知理论及机制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注意认知理论及机制1、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的选择功能过滤器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英国心理学家罗德本特提出。
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
不被注意的信息仅仅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由特瑞斯曼提出。
与过滤器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对外来的信息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信息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2)、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认知资源理论:认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人能够同时做很多事。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2、注意的神经机制朝向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反射。
在朝向反射时出现的一系列出现身体变化,有助于提升感官感受性,并能动员全身的能量资源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
脑干网状结构:是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号,一部分沿感觉传导通路直接到达相对应的皮层感觉区;另一部分通过感觉通路上的侧枝先进入网状结构,由网状结构释放一种冲击性脉冲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大区域,从而使大脑产生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使皮层功能普遍得到增强。
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意义。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边缘系统既是调节皮层紧张性的结构,又是对新旧刺激物实行选择的重要结构。
大脑皮层不但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作用,还是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实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人脑额叶直接参与由言语指示所引起的激活状态。
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873-880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7113The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onAttentional BlinkLu Wang, Xu Chen*, Jianling M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wl2580@, *chenxu@Received: Oct. 20th, 2014; revised: Nov. 7th, 2014; accepted: Nov. 18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ttentional blink reflects the limitation of attention resource over time.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on attentional blink. We used food and humor videos to induce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desire) and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amusement) separately. Subjects were required to complete classic attentional blink tasks. The performance of attentional blink was indicated by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Results showed both low and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attetional blink, and this effect was bigger in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than high.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on lag4 and lag5, however, high approach-mo- 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on lag1 and lag2, which may indicat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 approach-motivation on attention-al blink. In the end, we summarized the deficiencies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posed future direc-tions.KeywordsAttentional Blink, Positive Affect, Approach Motivation, Amusement, Desire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王璐,陈旭*,马建苓*通讯作者。
情绪性注意瞬脱的认知机制: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情绪性注意瞬脱的认知机制: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贾磊;张常洁;张庆林
【期刊名称】《心理学报》
【年(卷),期】2016(0)2
【摘要】从过度投入理论与激活反弹理论对瓶颈理论的质疑出发,采用ERP技术检验了情绪性注意瞬脱的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
行为结果显示,以恐惧面孔为T1,中性场景图片为T2,则恐惧面孔T1相对中性面孔T1显著降低了中性T2的识别正确率,进而诱发了情绪性注意瞬脱。
ERP结果进一步显示,相较于中性面孔T1,恐惧面孔T1诱发的情绪加工影响了代表中枢加工资源的两阶段P3波幅,使得其始终高于代表标准注意瞬脱的中性面孔T1条件和代表非注意瞬脱的单任务基线条件。
以上结果证明,情绪性注意瞬脱形成自情绪性T1加工所诱发的中枢资源过度投入,而非源自中枢资源瓶颈。
【总页数】11页(P174-184)
【关键词】情绪性注意;注意瞬脱;事件相关电位
【作者】贾磊;张常洁;张庆林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心理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语义性别刻板印象对注意返回抑制的影响——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J], 贾磊;张庆林;李肖;孙晓;肖宵
2.现实群际威胁对注意转换功能的影响——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J], 朱子义;陈玉洁
3.时间选择性注意的左半球优势效应:来自注意瞬脱研究范式的证据 [J], 章雷钢;蒋怀滨
4.空间注意能够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来自注意瞬脱的证据 [J], 张德玄;邵丽萍;周晓林
5.序列呈现的刺激可以被并行的加工:来自注意瞬脱研究的证据(英文) [J], 张侃;杜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1, 7–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张 明 王凌云(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 130024)摘 要 综述了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
主要包括:(1)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 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2)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3)同时类型系列标记模型。
最后从瓶颈理论在整个注意瞬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两方面剖析了瓶颈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 注意瞬脱;瓶颈理论;目标选择;注意定势分类号 B842.3同一时间进入人们视线的信息很多,由于注意系统容量的有限性,对某个视觉刺激的选择性注意使得对其他未注意刺激产生功能性盲视。
当注意没有指向可见的视觉刺激时经常觉察不到刺激,这种现象称作变化知盲(Simons & Levin, 1997);而当观察者在注意其他的物体时注意不到未预料到的突出的显著的刺激的现象,叫做非注意盲(Simons, 2000)。
以上这两种认知上的局限性都是功能盲。
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 )是在研究注意的时程问题时发现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功能盲。
Raymond ,Shapiro 和Arnell (1992)进行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报告一系列黑色字母中出现的白色字母,并报告是否觉察到了一个黑色的X ,结果发现当黑色X 呈现在白色字母之后180~450ms 之间时,与只报告黑色X 的条件相比,对黑色X 的觉察正确率降低,Raymond 等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多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 )范式,要求被试在一系列无关刺激(分心物)中对其中的两个目标刺激(第一个目标为T1,第二个目标为T2)进行识别,发现当两个目标呈现的时间间隔在200~500ms 时,对T2的识别正确率下降。
解释注意瞬脱现象的理论很多,各个理论之间存在一定争论,随着注意瞬脱中新的现象的发现,研究者对理论进行修正或者提出新的理论,以期更广泛解释所发生的更多的现象。
收稿日期:2008-03-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717)( 30700229)资助。
通讯作者:张明,E-mail:zhangm@1 高级中枢能力有限产生注意瞬脱注意瞬脱作为一种功能盲现象反映了注意时间动态上一种基本的认知局限,即人类视觉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
Raymond 等(1992)最早提出的注意门径模型(attentional gate model )将注意瞬脱归因于为了避免确认T1时受到随后项目干扰而将注意的门关闭,因此与T1在时间上很接近的T2(时间间隔在200~500ms 之间)被关在门外,此时注意瞬间脱离,知觉加工暂停。
这个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即使在瞬脱期间,项目仍可进行知觉加工,甚至达到语义水平(Luck, V ogel, & Shapiro, 1996),因此很多理论认为注意瞬脱发生在T2知觉加工之后(Chun & Potter, 1995; Zuvic, Visser, & Di Lollo, 2000)。
Broadbent 认为,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对于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进入的多个项目,只能有选择的让某一个或某些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所以T2报告的损害也即注意瞬脱的产生就源于这种加工能力有限形成的瓶颈。
这个瓶颈限制了对某个项目或某种中枢操作在其他信息占用中枢资源时进行的加工,造成了注意瞬脱现象中时间接近的两个项目的系列加工,以及由于加工T1而造成的T2加工的延迟。
1.1 两阶段模型两阶段模型是对注意瞬脱产生的最一般解释。
这个模型指出对项目的加工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RSVP 信息流中的所有项目都得到最初加工,对T1、T2两个目标进行报告的需求使T1、T2转移并巩固进入第二阶段,这与短时记忆有关。
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所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只允许加工一个项目T1,或者可能再加工一两个分心物,-8-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留给T2的资源就很少了,只有等到T1加工完毕,才能加工T2,也就导致了对T2报告正确率的下降,即出现了注意瞬脱现象(Chun & Potter, 1995)。
两阶段模型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假设:当阶段二正忙于加工时,T2被延迟在阶段一;T2被延迟时容易被随后呈现的刺激所掩蔽(Zuvic et al., 2000)。
根据两阶段模型推论得出,T2被延迟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随后的项目所掩蔽,而延长T2被延迟时间的方法之一是加大T1任务难度。
T1任务越难,加工T1消耗的资源相应越多,加工的时间就越长,对T2的加工延迟时间就越长,注意瞬脱效应越大,即T1的任务难度影响注意瞬脱的大小。
这一推论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假设T1报告的正确率反映T1难度的前提下,通过改变T1难度来探讨T1难度与注意瞬脱大小的关系,但一系列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Christmann & Leuthold, 2004)。
Visser (2007)研究发现这不一致的结果源于在T1之后是否呈现掩蔽,只有T1之后没有掩蔽时,T1的难度才影响注意瞬脱的大小。
而掩蔽正是通过加大T1的难度从而延长T1的加工时间来影响注意瞬脱的大小的(Seiffert & Di Lollo, 1997)。
两阶段模型中对项目的加工包括平行加工和系列加工两个阶段,注意瞬脱产生于系列加工阶段的阐述被普遍接受,这一模型得到很多实证支持,直到现在仍有研究者致力于两阶段模型的完善。
但对于目标与分心物相似,两个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对注意瞬脱的影响,这个模型并不能作出很好的解释。
而对于注意瞬脱中两个目标连续呈现出现的T2报告正确率不受到损害的现象也只能通过补充理论——注意门径来不及关闭来进行解释。
1.2 中枢干扰理论中枢干扰理论也认为对项目的加工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即第一阶段对所有的项目均进行最初的加工,这之后一部分信息消失,另一部分选择进入第二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信息被巩固进入短时记忆,巩固阶段容量有限,T1、T2只能进行系列加工,即加工完毕T1后再加工T2。
与两阶段模型相同的是注意瞬脱的产生都认为短时记忆巩固阶段的容量有限性瓶颈使T1、T2进行系列加工;与两阶段模型不同的是,两阶段模型认为瓶颈只出现在巩固阶段,而中枢干扰模型认为瓶颈也存在于反应选择阶段。
Jolicoeur和他的同事们(Jolicoeur, 1998, 1999; Jolicoeur & Dell'Acqua, 1998; Arnell & Jolicoeur, 1999)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中枢干扰理论认为注意瞬脱现象的本质是由一个容量极端有限、把信息编入短期记忆的短期合并(STC, Short- term Consolidation)的特定信息处理阶段的延迟造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至少有反应选择、短期合并、心理旋转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这四个操作需要中枢处理。
而在同一时间,神经中枢只能进行其中一种操作,所以当需要如上操作之一的中枢处理正在进行时,其他需要中枢处理的操作就必须等待。
而那些不需要进行中枢处理的操作可以同上述中枢处理过程同步进行,如对分心物的感觉编码和知觉编码过程就可以与目标的反应选择同步进行。
依据这个理论,如果延长其中的某一个中枢处理的时间,如延长对T1的中枢加工,T2被加工延迟的时间就更长,即会产生更大的注意瞬脱。
而延长T1的中枢加工时间的一种方式就是增大T1的难度,而实验证明T1难度如T1的任务负载可以调节注意瞬脱的大小和时间(Catherine & Jolicoeur, 2007)。
中枢干扰理论与两阶段模型一样都认为对项目的加工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平行加工阶段和系列加工阶段,注意瞬脱的产生是第二加工阶段的瓶颈造成的。
而且能够同时解释T1的难度对注意瞬脱大小的影响。
但这两个瓶颈并不相同,前者是容量有限性的瓶颈造成项目加工的系列性,即对项目的巩固加工的延迟发生在两个项目之间;后者是中枢控制能力有限瓶颈造成的某一中枢处理的延迟,即一种中枢处理只能等到前一种中枢处理完成后才能够进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两阶段模型应该是中枢干扰模型的一种,瓶颈只发生在短时记忆巩固阶段。
1.3 控制的暂时消失假设在研究注意瞬脱的这10多年里,对注意瞬脱背后的加工局限性的本质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发展到最近形成了两个关于注意瞬脱产生原因的假设:由Di Lollo, Kawahara, Ghorashi和Enns (2005)提出的控制的暂时消失假设(temporary loss of control,TLC)和由Nieuwenstein, Chun, Lubbe 和Hooge(2005)提出的延迟投入假设(the delayed engagement of attention)。
这两个假设都源于当T2呈现前的分心物与目标有共同特征时能够提高T2报告的正确率即可减小注意瞬脱效应这一发现,用这两个假设解释了关于对T2进行线索化的问题。
近期有关注意瞬脱的研究表明,注意转换是注意瞬脱产生的一个决定条件,注意转换是以目标为第17卷第1期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9-定向的加工,包括重构视觉系统以适应输入刺激的特征和属性,进而进行任务的报告。
这种构形由高级脑区如前额叶通过信号来进行内源性的控制,这些信号主要来自中央处理器。
Di Lollo等(2005)便从注意转换的这种实质出发,依据中央处理器的控制功能的有限性提出了控制的暂时消失模型。
他认为注意瞬脱的产生不是有限的注意资源只能加工T1不能很好的加工T2,而是在识别T1的加工过程中知觉控制的暂时消失造成的。
TLC模型提出两个关键假设:首先,在中央处理器不断发出合适的控制信号时,系统建构成一个输入过滤器,只允许目标刺激通过,而把分心物过滤掉。
RSVP信息流中最先呈现的分心物不会使系统的构形发生外源性的改变,直到第一个目标出现时,中央处理器将控制投入到目标的加工与反应计划上,不再发出需要的控制信号,这时控制机制的功能性干扰导致了注意的缺失。
第二个假设是,在内源性控制信号消失时,系统的构形受随后出现项目的外源性控制,即T1后第一个位置的项目。
如果这一项目与T1是同一类别,它将与当前系统的构形匹配,获得进一步的加工,同时使系统不改变。
如果T1+1位置项目与T1不是同一类别,它将引发系统外源性的改变,因此不再有利于T1定义的类别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