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15篇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15篇初中生物教案设计模板15篇教案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教师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便于教学评价,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设计,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能力目标:能够说出猫和马等一些生物所处分类等级的位置情感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了解双名命名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教学工具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上的一些内容师:上堂课我们练习了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生: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生:种。
师:上节课讲的动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又可以分为哪些小类?生: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体温恒定和体温不恒定;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师:很好,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从种到界二、讲授新课1、分类的依据师:幻灯片放映一则汤姆寻亲记漫画要求:1)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我汤姆猫相似多的保留下来,相似少的排除。
2)我每次最多只能排除三种生物。
生:根据教师幻灯片的播放进行一一排除,找到狗和猫的相似度是很近的`。
师:要求学生回答排除的依据是什么?生:依据是他们的相似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2、分类的等级师:汤姆最终通过分类找到了狗和猫的相似度很近的,那你能给汤姆找到那些亲戚类别以准确的命名吗?生:学生根据老师的幻灯片播放分别予以准确的命名师:你通过这些命名,能否知道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最小的单位是什么?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生:的分类单位是界,最小的是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师:1)进行一些扩展(如界、门的扩展)2)接下来通过一个寄信的题目引导学生回答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生: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猫种师:为了进一步说明动物的分类等级,以马来进行再次讲解。
七年级生物课程大纲

七年级生物课程大纲生物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物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开拓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
3. 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基础知识a. 细胞理论b. 遗传学基础c. 生物多样性d. 生态学基础2. 人体健康与生命a. 人体器官与系统b. 健康与饮食c. 人类的疾病与预防3. 植物生活与环境a.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b. 植物的多样性与分类c.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动物生活与适应a.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b. 动物的多样性与分类c. 动物的生态与行为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索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4.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观察与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动物等的观察和实地考察,加深他们对生物的理解。
五、考核与评价1. 日常考核:通过课堂小测、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期考试:设置学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4.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态度。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 实验器材和实验室设施3. 多媒体教具和教学软件4. 网络资源和科学研究材料七、学习要求1. 课前预习,主动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与同学互动交流。
3. 勤奋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新)中学生物教学大纲(DOC)

(新)中学生物教学大纲(DOC)一.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基本认知和兴趣。
2.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1. 细胞生物学- 细胞结构和功能- 细胞分裂与遗传- 细胞代谢和能量转化2. 遗传学- 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传递- 基因和染色体- 遗传变异和进化3. 生态学- 生态系统和能量流动- 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适应-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4. 分子生物学- DNA结构和功能- DNA复制和基因表达- 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和进行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
3. 探究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4. 小组合作:倡导学生在小组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评估1. 日常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等进行评定。
2. 单元测试: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教学内容进行考核,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4. 实验评估: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估。
五. 参考教材1. 《中学生物教材》(教育部编写)2. 《生物实验指导书》(教育出版社编写)3. 《生物学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以上是关于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一个简要概述,以期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在生物学领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完整的初三生物学课程大纲

完整的初三生物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 课程性质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初三生物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初一、初二生物学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为高中生物学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注重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又强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课程任务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的吸收和运输等。
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掌握遗传规律和变异的类型。
认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的基本理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能够阅读和理解生物学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课程内容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初中生物教案提纲

初中生物教案提纲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植物细胞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3. 能够描述植物细胞的特点和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重点:1.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的抽象概念理解。
2.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联。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植物细胞玻片、染色液等;2. 图片资料: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3. 特色课件:植物细胞的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对植物细胞的好奇心;2. 提问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植物细胞的认识。
二、探究植物细胞的结构(15分钟)1. 教师讲解:介绍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器官的功能;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玻片并描述其结构。
三、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10分钟)1. 教师讲解:对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2. 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四、巩固知识点(10分钟)1. 练习测试:让学生通过填空题和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2. 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要点:让学生回答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展示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植物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六、课后拓展(3分钟)1. 课外作业:让学生自行查找和了解其他类型的细胞结构;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亲自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需巩固和拓展。
下节课我将通过更多实践活动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植物细胞的认识。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一、引言生物是初中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旨在明确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探究科学世界的能力。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将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环境保护和生命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细胞结构与功能1.1 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1.2 细胞的基本功能:营养摄取、呼吸作用、代谢调节等1.3 细胞分裂与增殖2. 遗传与进化2.1 遗传基础知识:基因、染色体、遗传信息传递2.2 遗传变异与多样性2.3 进化理论与证据3.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3.1 物种与生物多样性3.2 生物圈的组成与结构3.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4.1 地球上的生命4.2 生命起源的理论4.3 生物的进化与适应5. 人体与健康5.1 人体组织和器官5.2 生活中的健康问题与预防5.3 常见疾病与传染病预防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 通过系统讲解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基础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视听辅助: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具,使抽象概念更具体,增强学习效果。
5. 讨论和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学业测试: 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测验,评价学习成果。
2. 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整理实验数据和思考实验结果,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初一生物教学大纲1200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一生物教学大纲初一生物教学大纲一、教材概述《初中生物》是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教材,主要涵盖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本教材通过生动形象的插图、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物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促进学生的生物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术语和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命尊重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物的分类原理和分类方法1.3 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异性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2 细菌和真核细胞的比较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3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3. 遗传与进化3.1 遗传基因与显性隐性3.2 遗传规律与遗传变异3.3 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4.1 生物的营养需求和营养物质4.2 消化吸收和循环运输4.3 呼吸与能量转换5. 生物的生长与发育5.1 细胞分化与组织器官5.2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5.3 变态与生命周期6.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6.1 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6.2 突变与变异6.3 遗传性状的表现和传递7.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适应7.1 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压力7.2 进化机制和演化途径7.3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教学,传递知识点和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3. 讨论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报告,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观察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第二单元前端分析 关注需求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课时数:36课时 学 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是中学生物教师培养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课程从属于“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学习领域之下的“中学学科教学设计”模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教师教育课程,是连结教育科学理论与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不仅使学生具备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更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理论运用于生物学教学实践之中,学会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促进生物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本课程以生物学教学设计为核心内容,并将探究教学模式、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传递、概念图教学策略、表现性评价等生物学教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融入到课程之中,共设置“走进中学生物学课程”、“前端分析 关注需求”、“制定目标第三单元制定目标 明确方向 第四单元选择方法 设计过程走进中学生物学课程第一单元课例分析实践研究第六单元第五单元反馈调节 合理评价明确方法”、“选择方法设计过程”、“反馈调节合理评价”以及“课例分析实践研究”6个学习单元,共计36课时,其中“学生活动”及与中学特级教师面对面等内容占课程的1/3以上,充分体现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为弥补传统教学中交互程度低、缺乏交流等弊端,本课程除课堂教学之外,还设计学生活动、网络平台互动交流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以核心知识为基本单位,细化处理成15-30分钟的微视频,避免学习者因长时间的课程学习产生倦怠;课程学习内容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学中结合精选优秀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以帮助学习者提高教学设计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互动研讨的过程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活动”的设计主要基于各单元的学习内容,活动之间紧密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更引导学习者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反思并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和实践智慧。
初一生物教学大纲

初一生物教学大纲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学内容:1、认识生物(1)生物的特征;(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2、了解生物圈(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说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4)简述身边生物的生存环境.(5)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6)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7)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9)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0)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12)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13)举例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2)按一定的特征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3)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4)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5)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6)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7)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8)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
(9)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10)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2)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5)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6)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束后能将鼠妇放到自然环境中。
(7)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8)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初一生物学课程大纲

初一生物学课程大纲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
初一生物学课程是初中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包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理论体系,又强调通过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任务: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使学生对生命世界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态观,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 课程(教学)的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器官的构成等。
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能够区分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等基本生命现象及其规律。
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具备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仪器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操作,如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结构等。
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生物学信息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问题。
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能够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设计并实施科学探究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2024年最新初中生物教案精选

2024年最新初中生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基本功能。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态系统的美丽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生态系统。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时间:5分钟2. 讲解新课(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结合课本进行讲解。
时间:15分钟(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过例题讲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时间:20分钟3.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有关生态系统的基础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时间:10分钟4. 课堂小结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答案:(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
(2)例如,草被羊吃掉,羊又被狼捕食,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个例子。
同样,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物质循环的一个例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生态保护,了解我国生态系统的现状及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学个人教学计划大纲

初中生物学个人教学计划大纲一、引言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对生物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生命是如何运作的,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物学的教学,我制定了以下个人教学计划大纲。
二、教学主题1. 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2. 遗传与进化3.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三、活动安排1. 第一学期a. 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进行细胞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细胞的生活活动;- 制作3D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胞的构造;- 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实验室,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
2. 第二学期a. 遗传与进化- 通过植物的染色体观察,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 进行基因实验,让学生了解基因是如何决定个体特征的;- 进行遗传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基因的传递;- 观察变异小鼠,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进化的机制。
b.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进行生态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走入大自然,观察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变化情况;-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邀请专家进行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 进行健康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生活方式。
四、教材使用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我将采用以下教材进行教学:1. 初中生物课本和习题册,用于教学的系统化和知识的巩固;2. 生物图谱和生物实验教科书,用于进行观察、实验和模拟活动;3. 生物类的科普书籍和科学杂志,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4. 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五、总结初中生物学个人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生物学的教学工作。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主题和活动,以及科学选取教材,我相信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同时,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生命的奥秘,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初中生物教案提纲式

初中生物教案提纲式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2. 掌握人体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3. 认识生长发育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2. 人体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难点:
1. 生长与发育的区别;
2. 生长发育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
2. 人体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
3. 生长发育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人体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
3. 知识讲解:讲解生长与发育的区别,介绍人体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4.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生长发育与健康的关系;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教学方式:
1. 多媒体展示;
2. 情景模拟;
3. 互动讨论。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设计针对生长发育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等;
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长发育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 教学方式是否多样化、生动有趣;
3.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一、教学模式:从零基础开始讲起,初一到初二所有知识点全覆盖;采取单元渐进+与此知识点有关的题目配套训练+课堂最后十分钟提问讨论环节,每讲完一个单元,随即通过配套题目进行巩固;全部单元讲解完毕后,对中考热点问题、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过去的中考真题剖析讲解;二、教学计划:三、内容讲解提纲:1.16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 P15•▲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生态系统的类型p29•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1.17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注意事项以及各步骤的作用•▲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注意事项以及各步骤的作用•▲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盐、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多莉羊的例子p55,•57页1题,课本57页最后一段•▲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物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分裂•1、染色体进行复制•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3、细胞质分成两份•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各组织的功能•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P65题3•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根的结构•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1.18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种子植物•▲种子的结构•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植株的生长•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幼根的生长•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花由花芽发育而来•▲花的结构课本102•▲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受精卵——胚•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课本105页1题•▲人工受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根的结构•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运输途径•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叶片的结构•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蒸腾作用的意义:•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天竺葵的实验•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染色:用碘液染色•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最后•▲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热带雨林-----地球的肺,•▲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总结1.19、20、21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2.人类的进化过程: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二、人的生殖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2.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内生殖器输精管:输送精子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外生殖器:即外阴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场所:输卵管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三、青春期1.青春期身体发育: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大脑功能特点心脏结构、功能完善化肺功能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性发育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3、青春期的卫生: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坏死脱落血管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3心理卫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很师长密切交流四、计划生育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龄晚2到3年结婚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到3年生育少生: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稳定低生育水平优生: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科学分娩、禁止近亲结婚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二、消化和吸收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2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淀粉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消化道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肛门:粪便由此排出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位于消化道外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位于消化道内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3小肠的结构特点: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肠壁构造由内向外: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1最长,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适于消化和吸收;2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4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酶肠液、胰液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葡萄糖酶胃液、胰液、肠液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氨基酸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5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三、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1合理营养每日三餐,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3食品安全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1、呼吸道的组成: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系统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肺:气体交换的场所2、肺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3功能:气体交换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氧气外界空气肺泡二氧化碳2体内的气体交换: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二氧化碳。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一、引言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科学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物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4. 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5.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科学基础知识a. 细胞生物学: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分裂与遗传。
b. 生物进化与适应:进化概念、进化理论、自然选择。
c. 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生物分类学、生物多样性保护。
2. 生物体与环境a. 生物体的组成与功能:人体器官与系统、动植物的比较。
b. 物质的循环与能量转化: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食物链。
c. 生物社会与个体发展:人口与资源、青春期身心发展。
3. 生命的起源与遗传a. DNA与基因:DNA结构、基因与蛋白质合成。
b. 遗传与变异:遗传原理、性状的遗传。
c. 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克隆与基因工程、健康与疾病。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a. 物种与环境:生物适应与分布、生物灭绝与保护。
b.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污染与保护、全球变暖与生态平衡。
四、教学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归纳总结等方式解决问题。
2. 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课、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并强化学生对生物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编号: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实践(实验)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学分: 2 开课学期: 4 先修课程:考核方式:考查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一、课程简介《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是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所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面向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学会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独立地完成中学生物学教学任务,胜任教育实习,为他们今后就业和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围绕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使学习者在了解课程目标以及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基于各种学习环境、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学习,掌握各种类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并付诸实践,培养和提高师范生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教学设计的研究能力,促进其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课程目标1:把握教学设计的内涵、特点及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2:熟练掌握进行教学设计需具备的基础和操作方法。
课程目标3:掌握不同教学策略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方法。
课程目标4:掌握不同课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方法。
课程目标5:初步了解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的评价和研究。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认识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
本课程的重点一是引导学生形成和树立现代教育和科学教学观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学会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并学会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地完成中学生物学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和处理好以下一些基本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生物学教学知识与实际教学技能的关系,教育学科与生物学学科的关系,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参与的关系以及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方案初中生物多样性教学大纲

生物教学方案初中生物多样性教学大纲一、引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多样性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教授多样性相关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生态保护意识。
本教学方案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初中生物多样性教学大纲,既包括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也包括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b) 掌握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c) 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适应性和相互关系;d) 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方法。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b)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c)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a)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b)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2.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a) 同科、异属、同属、异种的概念;b)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c)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工具。
3. 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适应性和相互关系a) 生物适应性的概念;b) 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特征;c) 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方法a)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b)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c)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和脆弱性。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物分类的图片、视频和案例,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时序安排1. 第一课时: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30分钟)a) 通过故事、图片等引发学生兴趣,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b) 探讨人类如何受益于生物多样性;c) 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显示出重要作用。
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要求生物课和应使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一)知识方面1、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能力方面1、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2、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4、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三)思想情感方面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能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的世界。
二、确定教学容的原则(一)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1、选取生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知识,以生理知识为中心,着重阐明生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2、选取重要的生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辨认周围环境中赏见的一些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
3、选取一些初步的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的发展和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1、密切联系社会实际。
使学生了解生物学是农、林、牧、副、渔和医药卫生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懂得合理利用和改造有益生物,防除有害生物的道理。
2、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经常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以利于学生加深理生物学基础知识,密切联系有关人体防病、体育锻炼、增进健康、保护环境等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密切联系各地的自实实际。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生物种类也有很大差别。
编写教材时所选取的主要门、纲的代表植物和代表动物,应力求既具有典型性,又是各地比较常见的种类。
并且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对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从“三个面向”的要求出发,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
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行为、免疫、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
(四)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选取有关有观察、实验、参观、实践活动等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有力和自学能力。
(五)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重视选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例如,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和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容。
(六)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注意知识的纵同和横向联系。
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例如生物课与小学自然,初中地理和劳动技术课等课程之间知识的分工和联系。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
教学要紧密结合本学科教学容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和情感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
教学中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发育和生物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向学生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等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结合我国国情,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要认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各种能力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础。
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中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在联系,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富于启发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自然实际,准确、生动地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
(三)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生物学是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实事和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
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努力创造条件,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观察、实验、实践活动、演示等各项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探究和自学等能力。
(四)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不断提教学质量。
要合理地选择、组合、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采集实验材料和自制教具。
教师要研究学生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及学习生物学的规律,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五)要坚持理论密切联系1、要重视密切联系当地生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
还应该利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乡土教材的课时,补充讲述发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一物种类,以有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2、注意结全季节。
生物课的教学容,有的具有季节性。
教师对这部分教材的安排,可以因时因地的灵活掌握,适当调整教学容的讲授顺序。
3、要密切结合学生的亲身实际和对身心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本生理卫生的教学。
尤其要重视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初步学会基本的卫生保健技能,养成有关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体生理卫生的教学要与体育课和学校卫生工作紧蜜结合,共同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六)积极组织和指导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教师要重视因材施教,积极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
例如,做生物实验,观察、采集动植物和制作生物标本,培养植物、饲养小动物,建立生物园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活动。
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和培养创新精神。
(七)重视生物课教学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密切配合生物课与劳动技术课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
生物课要积极地为学生学习劳动技术课打下必要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技术。
四、教学容和教学要求1、初中生物课教学容,是根据初中学生基本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安排的。
初中主要学习感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完成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
2、大纲中教学容的安排顺序,不等于教材的编排顺序。
本着“教材多样化”的精神,根据教学的容和要求,可以编写出适用于不同地区,具有同程度、不同体系、不同风格的教材。
3、“五·四”制生物课共204课时,“六·三”制生物课共153课时,各留出地方教材和机动22课时,其余课时分配给各部分的教学容。
四、教学容和教学要求1、初中生物课教学容,是根据初中学生基本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安排的。
初中主要学习感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完成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
2、大纲中教学容的安排顺序,不等于教材的编排顺序。
本着“教材多样化”的精神,根据教学的容和要求,可以编写出适用于不同地区,具有同程度、不同体系、不同风格的教材。
3、“五·四”制生物课共204课时,“六·三”制生物课共153课时,各留出地方教材和机动22课时,其余课时分配给各部分的教学容。
附录: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一、知识方面从认识水平和该知识点在本学科教学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将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
A:知道。
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B:识记。
记住所学知识的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
C:理解。
在“B”的基础上,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等)予以表达。
D:应用。
在“C”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和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实验方面学生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练习、学会和探究四个层次,其涵是:1. 练习: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对生物实验的方法、步骤、观察、记录、绘图等进行初步的训练。
2. 初步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初步学会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任务3. 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初步学会的基础上,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实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4. 探究;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设计实验,练习确定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能观察现象、记录和整理数据及报告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