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教育差异剔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月Vol. 2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7
✧教育教学研究✧
中国地区教育差异剔析
傅晓霞1,吴丽梅2
(1.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2.唐山市古冶区范各庄小学,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发达,西部落后;城市发达,农村落后;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教育的落后正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增加教育投入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地区教育水平是追赶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育;地区差异;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G5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3-0123-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的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对比发达国家,中国的教育投入还比较低,特别是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差异巨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近年来对中国教育以及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多,但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各地区教育差异的实证分析和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差异的相关分析还是不充分的,因而笔者尝试对地区教育差异进行分析,以探求通过发展教育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途径。
一、中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据统计,1952-2002年高等学校教师的数量从2.7万人增加到46.3万人,中学学校教师数从13万人增加到473.4万人,小学教师人数从143.5万人增加到586万人,幼儿园教师从1.4万人增加到85.6万人[1]。同时,小学入学率从1952年的不足50%增加到目前的98%以上,各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952年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接近20%,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由1964年的低于3年提高到2003年5.92年。
尽管各地区教育都取得很大发展,但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却依然巨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见表1)来看,中国各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分布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高一些,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二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如西藏、云南、贵州、宁夏等地区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还非常低,其中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更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地区间的教育差异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90年到2003年间,教育程度高的地区教育程度增长的速度也往往较快,致使地区间原有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表1可见,到2003年各地区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异系数已经达1.50,比1990年扩大了近四分之一。
二、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当代社会,教育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非常巨大。当人们的健康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教育就成为在现代经济中影响劳动者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首先,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工作技能,职业教育或专业培训最能体现这一点,现代经济中的大部分劳动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其次,教育能够使人们接受更好的技术和制度,从而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能使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并不断寻找发展机会。在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作用都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在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技术模仿等方面,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劳动者素质低下已经成为落后地区发展中的主要制约[2]。例如,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美国1929-1982年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5%可以归结为教育年限的增加[3]。中国经济学家也发现,1978-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中有24%的贡献份额来自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这一比例与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份额不相上下[4]。
──────────
收稿日期:2006-07-10
作者简介:傅晓霞(1977-),女,浙江丽水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第29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月
表1 各地区教育发展差异
188 全国 4.47 5.92 2.19 3.32 18.47 427 8
北京7.42 12.04 3.80 7.01 41.09 2 487 21 996
085 天津 5.76 8.27 2.83 2.95 34.72 969 20
022 河北 4.56 6.44 2.69 2.26 45.45 312 9
077 山西 4.98 6.37 1.91 3.87 51.36 357 6
250 内蒙古 4.50 5.80 1.96 3.72 56.84 359 7
986 辽宁 5.32 7.21 2.37 2.35 32.11 463 12
310 吉林 4.92 6.71 2.41 3.82 65.16 454 8
232 黑龙江 4.97 6.32 1.87 2.81 47.30 416 10 上海 6.42 11.48 4.57 3.22 24.55 1 686 33 285
410 江苏 4.57 5.67 1.68 2.20 36.30 548 14
505 浙江 4.43 5.84 2.14 2.57 34.81 731 16
631 安徽 3.89 5.70 2.98 2.97 53.00 259 5
508 福建 4.25 5.56 2.09 2.46 42.13 513 13
803 江西 4.23 6.32 3.13 2.79 48.68 277 5
616 山东 4.50 5.89 2.09 1.99 34.33 368 11
411 河南 4.58 5.88 1.94 2.52 52.42 238 6
309 湖北 4.51 5.92 2.12 2.60 53.09 384 8
548 湖南 4.67 5.95 1.87 2.65 49.81 318 6
855 广东 4.72 5.96 1.82 2.78 27.03 662 14
054 广西 4.51 5.77 1.91 3.79 49.51 279 5
506 海南 4.37 6.17 2.69 3.24 42.21 370 7
621 四川 4.49 5.50 1.58 3.12 52.05 281 5
075 贵州 3.58 5.07 2.71 5.60 61.02 226 3
151 云南 3.52 4.56 2.03 4.80 51.80 299 5
046 西藏 1.49 2.93 5.38 8.31 183.61 529 6
542 陕西 4.42 6.18 2.61 4.64 62.82 435 5
477 甘肃 3.42 5.09 3.10 5.22 79.52 323 4
446 青海 3.39 4.88 2.85 4.75 76.72 360 6
764 宁夏 3.86 5.43 2.65 5.37 66.93 401 5
390 新疆 4.50 6.62 3.02 4.82 66.08 568 8
864 均值 4.49 6.25 2.56 3.71 54.08 529 9
454 标准差 5.43 9.40 4.55 1.50 27.98 464 6
变异系数 1.21 1.50 1.78 0.41 0.52 0.88 0.65 注:重庆市被包含在四川省内计算。变异系数为标准差与均值之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但是,中国的教育投入相对比较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大约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虽然近年来教育经费增长较快,但中国全部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也仅从1991年的3.3%增加到2002年的5.2%,而物质资本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0%以上,远高于对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而且,从教育经费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来看,近年来还有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教育经费增长的增长速度还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显然与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