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评价方法的探讨1

合集下载

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方法研究

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方法研究

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方法研究耕地质量是指土地适宜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对耕地质量进行定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方法的角度出发,探讨目前主流的评价方法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耕地质量定级评价的重要性耕地质量的定级评价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的生产力和适宜性,进而为农业生产的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对耕地质量进行定级评价可以帮助农民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合理施肥和灌溉,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土壤肥力指数法土壤肥力指数法是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来评价耕地质量的方法。

通过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计算肥力指数,然后根据肥力指数对耕地质量进行定级。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容易实施,但也存在着忽视土壤结构、水分和微生物等其他因素的缺点。

3.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综合考虑土壤的肥力、水分、土壤质地、土壤深度、土壤酸碱度等多个因素来评价耕地质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全面、综合地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较为繁琐。

1.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评价土地的肥力、水分、质地等因素。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更多更准确的土地信息。

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土地质量进行更准确、更细致的分析。

2. 建立模型可以建立耕地质量定级评价的数学模型,将多个因素进行量化,并通过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这样既可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又可以简化评价的过程,提高评价的效率。

3. 结合实地调查除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评价外,还应结合实地调查和监测,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和调整。

只有结合实地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土地的特点,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1、自有土地经营权农业企业
2、租入土地经营权农业企业 3、土地经营权入股型农业企业 (四)规模服务型
(一)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实现土地规模 经营时,可以把土地的家庭承包看做是一个所 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的过程。
(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主体是拥有农地 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农户转出戒者转入土地承 包经营权的意愿和行为,直接影响着能否有效 地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市场竞争格局: (1)为了在相对不利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 展,农业始终面临着扩大规模或者提升组 织化程度的压力。 (2)为了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 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农业扩大土地经营 规模。
1、农业劳劢力均负担的耕地面积的增加,使 得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成为了可能。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最先在沿海兴起的原因:非农业发展迅速, 工业化的进展快于其他地区。 我国的农业规模经营的渐进性,由农户小 规模经营过渡到较大规模经营的相当长的 阶段。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就是能取得最佳土 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一)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征 1、地区性 2、劢态性 3、层次性 4、适应性
法国
农场平均土地面积由1955年的14.3公顷增加到1977年 23公顷以上。
德国
农户土地经营面积由7公顷扩大到1980年的16公顷。
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以家庭经营为 基本制度,但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随着工 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农业 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农业现代化, 促进了现代技术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了 农业的高速增长,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 平。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与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与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与优化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与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1.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评价土地利用效率,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土地面积、用途、产出等信息。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和统计数据等途径,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合理的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评价。

2. 定量评价指标土地利用效率评价需要建立合适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度、土地产出弹性等。

利用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估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为后续的优化提供参考。

3. 统计分析方法为了评价土地利用效率,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常用的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因子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分析土地利用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从而为优化提出科学的建议。

二、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策略1. 调整土地结构根据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的结果,可以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比如,对于一些利用率较低的土地,可以考虑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还可以优化土地用途结构,使土地用途与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2.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可以采取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

比如,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提高土地利用的密度和强度,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

3.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领域,推动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

可以采取技术创新、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方式等手段,提高农业的产出能力和效益。

同时,还可以加强农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农业土地的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土地管理与监管土地管理与监管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保障。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及案例分析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及案例分析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及案例分析一、引言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展示其应用。

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1. 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生产效率、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

选择合适的指标是评价方法的关键。

2. 生产效率评价生产效率评价可以通过计算单位面积产量或单位资源投入产量来衡量。

常用的指标有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面积水果产量等。

3. 环境效率评价环境效率评价考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例如,计算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等。

4. 经济效率评价经济效率评价考虑了农业资源利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常用指标包括成本效益比、投资回报率等。

5. 综合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可以将以上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得出综合评价指数。

三、案例分析以某农业生产基地为例,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

1. 数据收集收集该农业生产基地的相关数据,包括土地面积、种植作物种类和产量、化肥使用量、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2. 指标计算根据以上数据,计算生产效率指标如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面积水果产量,环境效率指标如化肥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率指标如成本效益比。

3. 综合评价将各项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指数。

例如,可以根据农业政策或专家建议,对不同指标进行不同的权重分配,得出最终评价结果。

四、结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生产效率、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综合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农业资源利用的水平,并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参考。

五、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将不断完善和拓展。

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更精细的评价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策略分析

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策略分析

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策略分析摘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82号),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落实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产权制度改革。

明晰农用地使用权,明确农用地的使用方式、供应方式、范围、期限、条件和程序,要求协同开展资产清查核算以各类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统计监测为基础,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

而农用地基准地价体系的建立是核定农用地资源资产价值,建立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基础工作之一。

基于此,从剖析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关键问题入手,探索了农用地基准地价的要点。

本文就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策略引言农用地基准地价作为政府公示地价,可以为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用地流转市场培育,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效率,开展农用地资源资产核算,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等提供基础性支撑。

不同于城镇建设用地,农用地存在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多样,产权权利构成复杂,地价形成机制多元,农地价格体系比较庞杂等特殊性,使得当前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工作中普遍面临技术思路、评估要点不清等问题。

本文就农用地基准地价的意义、技术思路和评估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策略。

1农用地基准地价的意义1.1、完善公示地价体系,为建立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制度提供依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用地基准地价丰富了公示地价体系,还为农用地经营权入股、抵押、作价出资等提供价格参考。

原国土资源部、中央编办、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印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6〕192号),明确了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规范与要求。

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经济学Biblioteka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
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
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 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
规模经济
土地经济学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
非农产业发达 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土地经济学
同理,可得出中规模组、大规模组和特大规模组的综合评分 值分别为3.00、3.00和3.60。可见,特大规模组的综合评分值 最高,所以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应在1.54公顷以上才是土地适 度的经营规模。
(3)单位费用支出则呈现为先降低而后又升高的
通过综合权衡,可以认为,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大 于1.54
土地经济学
综合评价法:汉阳县部分农户土地规模效益比较
综合评价法是通过对选取的评价指标的同度量化,并经指标 分组,最后计算出各规模组的综合评分值来确定适度土地经 营规模的一种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土地经济学
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内部规模经济: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 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来源于固定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从财务上 看,表现为固定成本不可分割造成的分摊成 本的降低) 来源于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 来源于平均交易成本的降低
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 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河北省宁晋县15个粮食专业户的调查资料为例,在 粮食产量(Y)与劳均承包土地面积(X)之间直接建立 生产函数模型Y=0.39+0.0695lnX
土地经济学
(2)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 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体系评价: • 商品生产类: 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收购计 划完成率等 • 劳动生产率类: 劳均年产量、劳均年产值、劳均 年收入、活劳动利润率等 • 土地生产率类: 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 单位面积纯收益等 • 资金生产率类: 资金产出率、资金利润率、成本 产出率、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成本等 • 生态效益类 : 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等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概述

(4)评价项目
各项评价项目的指标分级应与土地适宜程度或限制程度分级大体一致。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目前常用的评价项目主要由土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要 素构成(见下表)。
因 素
评价项目
气 日照时数、湿润度、年均温、≥10°积温、无霜期、灾害性天气影 候 响。 地 地貌类型、基岩裸露状况、海拔、坡度、坡位、侵蚀度等。 形 土 母质、质地、结构、田间持水量、土体构型、土层厚度、障碍层厚 壤 度与深度、pH、CEC、养分、含盐量等。 植 植被类型、覆盖度、天然产草量、载畜量等。 被 水 地下水位、排水能力、灌溉水保证率、渠系配套状况、潜育层深度 文 等。
评 价 单 元 的 选 择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如FAO提出的两(三)阶段法,多采用两阶段法。 其中第一阶段主要从事土地的定性(质量)评价,第二阶段进行 土地的社会经济分析.其作用仅限于核实土地利用种类是否恰当。该法通 常为概略的规划目的而进行的资源调查和 生物生产潜力评价的研究。
在平行法中,土地利用种类的社会经济分析和自然 因素的调查与估价是同时进行的,所评价的土地利用种类在 研究过程中常常会更改。如林业中树种选择、砍伐日期和面积、 防护措施等可变动,该法可在较短时间内 提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5)分级系统 指在土地评价工作中评定土地质量的等级序列系统。代表性评 价系统有: ①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 单元三级序列; ②FAO“土地适宜性分类”评价系统:适宜性纲、适宜性级、适 宜性亚级、适宜性单元四级序列; ③前苏联的评价系统:土地类、土地级、土地亚级、土地种四 级序列; ④澳大利亚土地潜力系统:限制性等级、适宜性类别二级序列; ⑤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 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序列。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2及答案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2及答案

一、单选题Is市场法估算土地价格时,依据的原理是:( )。

A生产费用价值论B.替代原理C.土地的永续性D.预期原理正确答案:B2、下列不属于标定地价作用的是( )A.是国家核定土地增值税和税制改革的依据B.是企业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造中确定土地资产的依据C.是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时确定土地出让金的依据D.是政府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的依据正确答案:D3、农用地基准地价是指依据农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条件评估的农用地不同级别、不同地类的( )A.最高价格B.最低价格C.平均价格D.交易价格正确答案:C4、()是指由于市场失灵,没能将土地利用中生态环境、食物安全等非市场价值纳入成本效益决策,低估土地价值而造成的过多的农地占用损失。

A过度性损失IB.代价性损失C.农业损失D.过度性损失Il正确答案:A5、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来看,为了实现土地资源非农开发利用总收益的最大化,必须使得每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边际净收益现值()oA.递减B.为正C相等D.递增正确答案:C6、()是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所能增加总产量的数量。

A.总产量B.平均产量C.单位产量D.边际产量正确答案:D7、集约经营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A.劳动B.管理C.资金D.变量投入正确答案:D8、中国农地流转最初是民间自发的,最早出现于()中后期。

A.20世纪9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正确答案:C9、根据王小鲁等人的研究,城市规模超过()万人口之后,规模净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递减。

A.200B.400C.100D.300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是现阶段减少土地非农化过度性损失的重要途径。

A.促进经济增长B.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C.重视农地资源生态价值D.完善土地市场的配置机制正确答案:B、D2、阿朗索地租模型的前提有哪些?()A.土地可以自由买卖B.土地不可以自由买卖C.不同地点的土地质量相同D.均质地表正确答案:A、C、D3、根据评价目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可划分为()oA.潜力评价B.现状评价C.经济评价D.适宜性评价正确答案:A、B4、土地集约利用的调控手段包括()oA行政手段B.法律手段C.经济手段D.文化手段正确答案:A、B、C5、属于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点的是:()oA.唯一性B.地区性C.层次性D.适应性正确答案:B、C、D6、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方法包括:()oA直观评估法B.分组比较法C.综合评价法D.生产函数分析法正确答案:A、B、C、D三、判断题Is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

基于经营效率的家庭农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基于经营效率的家庭农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家庭农场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但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问题仍需进 一步研究。
经营效率是衡量家庭农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确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关 键因素。
研究意义
有助于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 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
农民收入。
有助于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
展。
有助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 业经营模式,为制定农业政策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它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方法
静态分析法
静态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历史数据和当前市场环境,通过比较不同规模下的成本和 收益,来确定最佳经营规模的方法。
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一种考虑未来发展变化的经营规模确定方法,它通过对未来市场环 境、技术条件、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分析,预测不同规模下的经营效益,从而确定 最佳经营规模。
100亩之间。
在这个适度的范围内,家庭农场可以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降 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
提高经营效率。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04
05
虽然我们的研究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土地经营 规模与家庭农场经营效 率之间的关系,但仍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的研究只关 注了土地经营规模这一 个因素,而实际上,家 庭农场的经营效率还受 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农业技术、农业政 策、市场环境等。
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不同规模的 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为确定适度经营规模提供参考。
技术路线
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和经验进行梳理,明确研究问 题和方法。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澹台恩鑫 (丘 业 术 院河 商 71) 商 职 技 学 ,南 丘4 0 60
摘 要 随 着农 村 市场 经济 的进 一步发 展 , 现有 的土 地使 用权 政 策与 市场 经济 的 矛盾 日渐 突 出。通过 对 商丘 、 口、 周 开封 三 市的 随机抽 样调 查 , 分析 了河 南省 土地 使 用权 流转 与农 业规模 经营的 现状 及二 者之 间的关 系, 并据 此提 出 了改 进 建议 。 关 键词 随机 抽样 ; 土地使 用权 ; 业规模 经营 农 中图分 类 号 F 0. 3 1 文献 标识 码 A 2 文章 编号 0 1—6 20 )4 34 — 2 57 6 1(06 1— 5 20 1
模经营 , 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的有 9 .h 2仅占 5 .%。 3 m , 8 45 () 2 少部分耕地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变为非农用地 。3
村 土 地使 用权 流转 与规模 经 营 的现状 与问 题 。笔者 于 20 04 年 5 9月间对 商丘 、 口 、 封 3 进行 了调 查研 究 。  ̄ 周 开 市
1 研 究设计 与结 果分 析 11 研 究设 计 . 调查时间 、 员 、 人 区域 的安 排 及调 查 方法
表2 河南省 农业土地规模 经营情 况
Re e r hont i gh fRur lLa d & Ag iulur a eM a g m e s a c heUsngRi to a n rc t eSc l na e nt
T ANTAI i i ( h nquVoainl e h ia C l g ,h n qu, nn4 6 o S - n S a g i c t a &T c nc ol e S a g i He a 7 10) x o l e
表l

土地资源环境评估的探讨

土地资源环境评估的探讨

土地资源环境评估的探讨摘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中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该与方法在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评价,剖析我国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环境、评估1、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分析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以及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目前增加耕地数量仍然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动力,因而出现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而不重视土地整理活动可能对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存在着诸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未能同步增强的问题。

1.1、对生物资源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因此,原有未利用地上的原生、次生自然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农作物所替代,景观多样性将降低,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导致植物、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机械对土壤的扰动,使土壤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境,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混凝土渠道的修建虽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但却导致渠道中水生生物的死亡。

为了营造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通过排水沟设计为水生生物提供避难所。

土地整理中排水沟通常不加衬砌,而且在田块的较低部位,由于地下水的渗漏,即使在最干旱的晒田期也能涵蓄一定的水量来保证水生生物的存活;田块间的田埂、道路两侧的农田防护林则可以成为一些动植物的栖息地,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作用。

1.2、对水资源的影响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和经济林面积增加,都要求有足够的灌溉水源作保证,土地的生产潜力必须依靠水分保障才能发挥,这样就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同时,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水源短缺、土地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

农业区划第六章 农业资源评价方法

农业区划第六章 农业资源评价方法

土 地适 宜性 或土 地潜 力分类或分级
优化土 地利用 的各种方案
土地经 济分析 和效益比较
图: 土地评价工作程序
土地管 理和改 良措施
6.3.3 水资源评价
农业用水,主要有河川径流、 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及土壤水等。
6.3.3 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数量构成
• 陆地上的水资源分为河川径流、湖泊 、冰川积雪和地下水四部分。前三项 统称为地表水资源,是农业用水的主 要部分。
6.3.2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利用强度增加
土地潜 力级
野生作 物
牧业
林业 适应性 中等适 受限 宜
适宜
适应性 受限
农耕
中等适 宜
很适 宜








阴影部分指每个潜力级的适宜性
图 6-3 美国土壤潜力级的适宜性分析
6.3.2 土地资源评价
4、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2)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以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提出的土地适宜性分类最具代表性。依 FAO 《土地评价纲要》,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 四级分类法,即分为纲、级、亚级和单元(土地 适宜单元)。
6、农村经济结构评价
1)指农村产业结构、农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劳 动力结构和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等。其中, 农村产业结构在农业区划工作中尤为重要。
术效果和经济效果。
6.4.1 农业社会经济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4、交通运输条件评价: 1)交通运输业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点,对
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量、流向
与运输的平衡状况,以及干支线路的合理布局; 3)分析评估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和运输管

农地经营适度规模的评价方法

农地经营适度规模的评价方法

农地经营适度规模的评价方法一、引言农地经营适度规模是指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评价农地经营适度规模的方法对于指导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促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价指标1.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指在单位面积内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程度。

评价农地经营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土地利用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 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是指在单位面积内获得的收成量。

通过比较不同规模的农田单元之间的单位面积产量来评估其经济效益。

3.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数量。

通过比较不同规模的农田单元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来评估其经济效益。

4. 投入产出比投入产出比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规模的农田单元之间的投入产出比来评估其经济效益。

5. 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指农民通过耕种土地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通过比较不同规模的农田单元之间的农民收入来评估其经济效益。

三、评价方法1. 数据采集首先需要获取各个农田单元的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和农民收入等数据。

2. 数据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规模的农田单元之间的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和农民收入等差异,找出规模适度的农田单元。

3. 经验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出哪些因素影响了规模适度的达成,包括土地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劳动力利用是否充分以及生产技术是否先进等因素。

4. 优化建议针对不同规模的农田单元,提出优化建议,如在土地资源配置上进行调整,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以及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等措施来实现规模适度。

四、结论评价方法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规模,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和农民收入等因素,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总结出影响规模适度的因素,提出优化建议。

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评价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何评价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策略措施。

希望能为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很少有其他产业的利用。

其次,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一部分土地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再次,农村土地资源在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土地利用不均衡。

最后,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步履维艰。

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评价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评估农产品生产量、产值和效益等指标来衡量;社会效益可以通过评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等指标来衡量;环境效益可以通过评估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保护工作等指标来衡量。

另一方面,可以从土地利用率、土地资源开发率、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在评价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时,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权重,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以便得出一个准确的评价结果。

四、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策略为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分配。

其次,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经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再次,要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工作。

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方案探讨

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方案探讨

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方案探讨土地整理工作作为现今我国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工作事项之一,在面对现今土地整理工作逐漸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其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可以进一步改进土地整理效果的应用方案在实际工作的改进中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土地整理;评价方法;应用方案;探讨分析土地整理评价工作的进行作为现今改进土地整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针对其常用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以此能够制定做优化的土地整理评价效果,保证土地整理的工作质量,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投入产出效应。

1、土地整理的功效含义分析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土地整理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方法的不同,导致的土地整理效果也是不同的。

现阶段,我国在促进土地整理工作落实运用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将其纳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而进行的。

所以,整体上而言,土地整理的功效更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则是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具体如下:1.1促进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耕地的面积农村土地整理最为直接的功效则是能够在对现有利用土地、可利用土地已经闲置土地等进行盘查和审核,以此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到关于农村土地的数量,并且能够在不同类型土地质量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整理和利用,以此能够做到因地制宜,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且其最为直接的效果则是反应在耕地的利用中,则是耕地数量在整理之后能够增加,增加了耕地面积。

1.2促进土地质量和土地产能的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能夠针对土地生产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清洁和保护,能够明显的改善土壤的质量,并且在改善土地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有效的改善土地质量。

那么,对于土地而言,其存在的重要功效则是产能的生产,而土地质量的提高则能够直接的影响土地产能,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1.3有效的完善土地生产的基础设施,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现今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功效则是能够针对农村土地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进行登记和管理,然后针对性的进行区域化的农田生产过程中水电水利、道路改善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土壤生产条件的改善起着直接的作用。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一、背景介绍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当前发展农业的必要选择。

但是,如何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三、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措施与方法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例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大对流转土地的财税扶持力度等。

2.推广先进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播种、施肥、灌溉等方面采用机械化作业;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生物防治、绿色防控等方法。

3.加强土地整合土地整合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

政府应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复垦等方式,加强土地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例如,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5.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6.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引导大学生、技术人员等到乡村创业就业。

7.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可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政府应该加强对适度规模经营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四、总结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必要选择。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推广先进技术,加强土地整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乡村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分析

乡村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分析

乡村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分析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乡村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的推进,相关人员越来越有必要加强对于这些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关注。

就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使用程度进行合理评价,找到进一步实现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和对策.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乡村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进行相关浅析,并针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有效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土地资源利用前言:在农村的土地开发和生产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土地在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逐步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然而仍然有不少土地存在着大量的浪费。

为此,有必要针对于现存的问题,构建完整的分析评价体系,结合相关的指标和权重参数进一步的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从提升资源利用率的角度来提出相关的积极参考建议是非常有价值的,相关人员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1乡村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分析纵观目前的土地资源使用情况和发展现状,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使用情况,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人员都不断地从更多的角度去对乡村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进行不断的拓展和模型构建的研究,这些学者和实践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乡村土地资源呈现的指标和使用效果。

本文主要是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来分析,对于地区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所评价的对象包括:耕地、林地、荒草地、裸土、地丘、陵山地和石山等资源类型。

所评价的指标构建方法是充分的结合目前其他人针对于土地利用情况所建立的指标和体系作为相应的参考依据所建立的标准和体系,并且从实际的群众出发结合相应的时间调查和具体的数据和官网数据查询,实现了对于乡村土地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采用该方法评价过程当中,采用的是分层次的评价方法,这种分层次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针对于指标层,选用的是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在内的18个指标参数,选取用熵权法的方式来对于相关的权重给予确定。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思路与方法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思路与方法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思路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思路与方法摘要:在综合前人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的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综合指标法的应用原则、指标体系和具体测算过程,以期为定量化刻画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综合指标评价法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27-04农村土地整治的目的之一是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农村土地整治的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其涉及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和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该影响可能使自然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即产生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使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产生负的生态效益。

国内外土地资源开发实践表明: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对土地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整理,在若干年以后,可能为了今天的这种忽视土地生态保护的农村土地整治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果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那么将可以全面地提高农地的质量、增加产出率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分析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地,在农村土地整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对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归并集中,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达到改善经营生产条件,促进大规模的农业发展的效果,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但对农业生态环境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土地利用不可持续,导致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失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整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农村土地整治发展到高级阶段,赋予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1~7],然而其侧重点仍在定性化分析。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促进传统的农村土地整治向现代意义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变,即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这样才能通过农村土地整治追求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评价方法
的探讨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评价方法的探讨
引言
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也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业生产单位在适当的土地面积上的经营,亦即在土地面积能保证最佳经济效益要求的经营。

在这里重点是土地的面积规模。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所要求的土地面积并非是固定的,它因地、因时而变化。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与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并不矛盾。

1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评价
1.1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征
它是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它有以下三个特征:地区性;动态性,即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必然影响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度值;层次性,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不同,农业土地的适度经营规模不同。

1.2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
以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作为确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规模或在一定时期内取得最大纯收益
时的规模。

以提高收入和生产水平为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即达到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经营者收入三个目标。

1.3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指标
产出评价指标类:如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等;商品评价指标类:如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收购计划完成率等;劳动生产率评价指标类:如劳均年产值、劳均年产量、劳均年纯收入等;土地生产率评价指标类:如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纯收益等;资金产出率评价指标:如资金产值率、资金利润率、成本产值率、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成本等;生态效益评价类指标:如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在采用评价指标时,要统筹兼顾、综合权衡。

3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评价方法
3.1直观评估法
直观评价方法就是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城乡差距来确定土地适度规模。

3.1.1考虑本地区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根据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力数,确定适度经营规模。

即劳均耕地经营规模
=劳均耕地资源占有量/(1-劳动力转移率)
=c/(1-r)
——外部可能规模
其中St是以农村劳动力能否转移进行评价的,由此求得的经营规模称为外部可能规模。

3.1.2通过考察农村各业的收入水平,根据从事种植业劳动的劳均收入达到或略超过当地同等务工或经商等劳动力平均纯收入的原则确定适度经营规模。

即劳均土地经营规模 =α*农村非农产业劳均年纯收入/农业经营平均单位面积纯收入
Sα=α*Rn/Rαα≥1
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收入略高于同等务工经商劳动力的劳动收入,是保证农业生产维持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由此确定的经营规模称为必要规模
3.1.3考虑农业经营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根据农忙季节劳均所能负担的耕地最大面积作为适度经营规模。

即以参加农业经营的劳动力本身可能负担耕地面积的能力作为判断准则。

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只能以可能规模为适度经营规模;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以必要规模为适度经营规模。

3.2分组比较法
选择几个代表性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指标,进行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

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分别计算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标值的大小,并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3.3综合评价法——综合评分法
首先,选择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调查资料,按规模分组整理,计算指标平均值;把各指标值从最差到最好的间距分成5等分,分别给以1、2、3、4、5分,并以此作为评分标准,对各指标值进行五级评分,得到各单项指标的评分值;利用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各规模组的综合评分值,选择最大者为适度经营规模组。

特大规模组(>23亩)的综合评分值最高,所以农户经营23亩以上,才是土地适度的经营规模。

分组比较法和综合评价法都是以一定时期内取得最大收益的规模作为土地适度规模。

3.4生产函数分析法
函数分析法是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最低点的规模作为土地适度规模:直接生产函数分析法;长期成本曲线分析法。

以直接法为例:在土地经营规模与评价指标之间建立生产函数模型,然后利用边际平衡原理进行分析。

①调查规模指标与土地规模效益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数据
②建立生产函数模型,并进行检验
③根据边际平衡原理求纯收益最大时的适度经营规模
解:
a,我们在粮食产量(y)和劳均承包土地面积(x)之间,直接建立生产函数模型;
b,根据散点图,选择对数曲线函数形式y=a+blnx;
c,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参数值b=0.0695,a=0.39则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为y=0.39+0.0695lnx,相关系数r=0.83,统计检验显著,模型可用于分析。

假设粮食的平均价格为Py=1.50元/公斤=15000元/万公斤,粮食生产成本Px=2000元/公顷,则根据边际平衡原理dy/dx=Px/Py,即0.0695/x=2000/15000,x=0.52公顷。

即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0.52公顷左右的土地经营规模经济效益最佳。

4 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途径
4.1留出少量自留地,将耕地集中办家庭农场,或集体农场。

4.2实行“两田制”,分户经营“口粮田”,种田能手承包“任务田”。

口粮田按人均承包,承担农户的基本口粮,主要解决生活保障问题。

责任田按人、劳或招标承包,主要解决收入、就业等功能。

口粮田只负担农业税,责任田还要负担国家定购任务、并以承包费形式负担村、乡统筹提留。

农业部1997年对全国23个省统计,全国实行“两田制”的土地面积为0.311亿公顷,占承包经营土地总面积的40.7%。

4.3土地作“价”,投标承包,退耕补偿。

4.4以入股形式,将土地集中,由种田能手承包经营,承包收入的一部分按股分红。

土地股份合作制,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的广东珠江三角洲。

代表:南海,1995年,南海全市已建立股份合作组织1574个,占全市经济社总数的96%。

基本做法:1)土地折股,2)设置股权:集体股,个人股:土地股、基础股、贡献股, 3)产权界定,4)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股分配,5)组织管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4.5转包或转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