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否定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见否定词的应用免费赏析

文言文常见否定词的应用免费赏析
“莫”有时也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如: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汉代以后,“莫”字常常用于祈使句。 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观《新水浒》有感——亚南 锁妖塔下久蔽芒,遇洪得开散四方。 本为下界救苍生,争奈朝堂乌云障。 纷纷被逼走梁山,豪杰齐聚忠义堂。 放饮情烈义冲天,斩奸除佞好儿郎。 称雄一方非难事,可怜晁盖命早亡。 天王托命及时雨,名为宋江真送江。 人人尽说水浒传,虽作草寇万世芳。
居则曰:“不吾知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宾语前置。
若不许君,将焉用之? 未绝鼓音。
1
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否”字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 例: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第五:“非” 特点:否定整个谓语。
在判断句中,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 是非君子之言也。 管仲非仁者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非”字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往往具有撇开的作用。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
有时候,“未”字并非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它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它 和“不”字的意义差不多。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第四:“否”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 褐。” “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中,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 “不是”。

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地“没有”,表示将然地否定,即: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尚未施行(没有);表示事情还没有进展到某种状态(还没有);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事(没有),还表示委婉地否定.
另外,“未”和“未尝”地区别:“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地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地事情对比,“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和作为应答之词地“然”字是对立地.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地“不”或“不是地”.可用在否定迭用地句子里,它表示否定地一面.

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地关系;用于描写句、叙述句,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地否定,此时,往往具有撇开地作用;有时,用于假设,此时,“非”字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古书上,“非”字又写作“匪”;可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选择疑问句,有时与“也”“邪”连用,译为“是不是”.
毋、勿

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均可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地“不要”或“别”;其后地名词用如动词;可用作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陈述语气,可不译出

毋:可以与动词、形容词连用,表示对行为状态地否定;其后地动词一般带宾语
勿:可在动词谓语前表示施事主体不选择或不想实施某一行为动作;其后地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有时可用于陈述句,此时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施行某种动作行为

有些古书写作“无”;有地古书写作“毋”,“無”表示禁止、劝阻时,通“毋”;“無”可以说成“無有”,偶然又说“不有”,“不有”用在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者用于无主语地分句里;
“不、無”比较

是副词,它所否定地是形容词和动词;后面地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

是动词,它所否定地是名词;后面地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与“毋”字完全相同

《古代汉语》否定句否定词优秀课件

《古代汉语》否定句否定词优秀课件

“非”和“不是”的区别
• “不是”是系词“是”字前面加 否定词“不”字;“非”字在上 古汉语里不是系词,它是一个简 单的否定副词,它所否定的是整 个谓语。
“非”的语法意义(2)
• “非”字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 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在这种情况下, 它往往具有撇开的作用。
• 例如: •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 也) • 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 惠王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 孙丑下)
• (二)“否”字又用在肯定否 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 的一面。 • 例如: •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左传宣公二年)
否定副词 非
“非”的语法意义(1)
• “非”字用於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 语的关系。 • 例如: •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否定詞“不”、“毋”、“未”、 “莫”。上古漢語中這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有 一個特點:賓語如果是一個代詞,一般總是放 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1.《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 2.《論語•先進》: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3.《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4.《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 逮也。 5.《左傳•宣公二年》: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上述否定句宾语置于谓语前,在上古漢語裏,這 是正常的結構,而不是“倒裝”
否定动词

“無”的语法功能
• “无”是“有”的反面,它所否定 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名词或 名词性词组是“无”字的宾语。

什么是否定句

什么是否定句

什么是否定句
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

句子中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

否定句的改法
语文中的肯定句改为否定句不改变句意。

对事物作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其用途是从下面表达意思,表示肯定的语气。

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否定句有两种情况。

1、单纯否定句。

这是指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

2、双重否定句。

这是指否定句中有两个否定副词。

肯定句与否定句是可以互换的。

肯定句换成单纯否定句,可按照“否定词+原词的反义词”的形式来换。

否定词王力古代汉语

否定词王力古代汉语

“不”、“弗”用法图示
否定副词
搭配

Vi Vt+O Vt+O N(Adj;V)

--- Vt+O Vt+O N (V t )
(罕见)
表“禁令性否定”的否定副词:毋 (無);勿
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
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 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忧”、“惑”、“惧”、“闻”、“问”、 “厚”的词性?
表“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词:不(二)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
年》)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君”、“才”、“器”怎么理解?
表“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词:弗(一)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左传·隐公元年》)
舟》)
非(匪)(二)
在叙述句中,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往往具有撇开的作 用。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 下》)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否(二)
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 年》) 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襄公三十 年》)
现代汉语书面语言常用的“是否”、“能否”、 “可否”等,保留了这种用法。
非(匪)(一)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

①人谁無过?《左传宣公二年》
②无怨無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二年》
“無”有些古书上写作“无” ( “无” 在 《说文》中为“無”之异体),如《周易》 一律作“无”。又写作“毋”,有时候可以 说成“無有”,意义差不多。偶尔也说“不 有”。
(2)“無”字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 同意,意义和“毋”完全相同。
(3)“無”和“不”的区别:
“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果“不”后面是名词,则活用作动词或形 容词;“無”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 如果“無”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则活用作 名词。
(七)莫
(1)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在句中作主语, 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称代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等。例如:
(2)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 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 十二年》)
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③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④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 策·秦策》)
(3)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 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 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 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 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 “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 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
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词性谓语,翻译时,可译 成“不”加上适当的动词,或译成“不是”; 例
④⑤⑥是否定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误用 语,可译成“不是”。应当注意的是,不管 是译成“不是”,还是译成“不”加上其他 动词,“非”都不是系词(判断词)或动词, 而只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而已。

古汉语的句式 否定句 疑问句

古汉语的句式 否定句 疑问句
第九讲 古汉语的句式 叙述句和疑问句
1.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 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 “毋”、“勿”、“未”、“否”、“非”;可以 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莫” 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汉代以前很少当“勿” 字讲,见下文)。
1.否定句
¾ ¾ ¾ ¾ ¾
2. 否定词

未 “未”字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於现代汉语 动词前的“没有”。例如:
¾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 传·隐公元年) ¾宣子未出山而复。(左传·宣公二年) ¾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¾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否定词

否 “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於 单词句,等於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例如:
¾ ¾ ¾ ¾ ¾ ¾ ¾ ¾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 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 传·隐公元年) 王斗曰:“否。……”(战国策·齐策)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3. 疑问句

¾ ¾ ¾ ¾ ¾ ¾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4. 疑问词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问事物 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问事物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问事物 朕又何知?(《庄子·在宥》) ——问事物 将庸何归?(晏子不死君难)——问处所。“庸何”,同义连 用,相当于“何”。 子欲何之?(战国策·秦策一)——问处所。去哪里。

文言文否定副词否举例

文言文否定副词否举例

文言文否定副词否举例
文言文中的否定副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否定副词及其举例:
非:表示否定。

例如,“非暴力不合作”(不是暴力就不合作)。

弗:表示否定。

常用于人名或地名之前。

例如,“赵弗从”(赵国不遵从)。

勿:表示不要。

例如,“勿忘国耻”(不要忘记国家的耻辱)。

莫:表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

例如,“爱莫能助”(爱谁也不能帮助)。

未:表示未曾或没有。

例如,“未尝不可”(并非不可以)。

否:表示否定。

例如,“否终复泰”(不好的结局最终会变成好的结局)。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否定副词,它们的使用可以加强语气或表达特定的含义。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 为迟也。(战同策·楚策四)
五、“否”
经常用在肯定与否定叠用的句子中,表示否定 的一面。
•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晋灵公不 君)
• “否”还可以作为应答之词,这时跟“然”是 对立的,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不对”。
二、“不”与“弗”
• 两者的区别是:“不”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 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 也可以不带宾语;“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 物动词,且经常不带宾语。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 语·宪问》)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欲,则请除之,无 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 百亩之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孟子·梁惠王上》)
古书中“毋”经常写作“无”。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
鼠》)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漫。 (郑伯克段于鄢)
“未”表示动作尚未完成(与“既”相 对)。需要指出的是,“未”除了表示否 定和包含时间性以外,还带有一定的主观 性:对以往(过去以迄现在)表示否定, 对将来却表示可能或愿望。因此,“未” 准确的意思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还没 (有)”。
广州话中有两个否定词“冇”和“未”, 其区别是:“冇”表示客观报导的事件没 有发生,是客观已然否定;“未”表示某 事件应发生而到说话时尚未发生,是主观 已然否定(参见刘丹青,2005)。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欲,则请除之,无 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

二、“不”与“弗”
• 两者的区别是: “不”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 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 也可以不带宾语;“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 物动词,且经常不带宾语。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 语·宪问》)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欲,则请除之,无 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古书上“非”有时写作“匪”。 • 我心匪石, 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
舟)
•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七、微
“微”义同“非”,否定的也是名词性成分, 不过它主要用在“微+名词+不+动词性成分” 这样的组合中。
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 (战国策·中山
策)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非、匪、微】
在古代汉语中, 这三个否定副词为同源词, 均属微部[əd], “非”、“匪”同为帮母 [p], “微”为明母[m], 帮、明旁纽(唇 音)。
八、无
• 字形上“無”、“无”两种写法都有。 “无”作为动词是“有”的反面,它后面 跟的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古书上有时“莫”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 于“不”。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 旻)
小子何莫学夫诗? (《论语·阳货》)
汉代以后,“莫”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 当于“勿”。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史 记·商君列传)
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三国志·魏书·方 技传)
• 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否定及物动词而又带宾语的属于例外: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文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常前置

文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常前置

文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常前置e文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常前置黑龙江甘南二中林清峰有个常用成语"时不我待",意思是"时间不等待我".为什么不说"时不待我"呢?原来古代汉语中有一条语法规则,就是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例如.《尚书?多士》中有"我不尔动","今予惟不尔杀","无我怨"之类句子.这些句子中有"不","无"等否定词构成否定句,人称代词"尔","我"作宾语,因此放在动词的前面了再如,"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庄子?知北游》),意思是说"狂屈心里想告诉我,但没有告诉我",前面分句用"告我",后而分句用"不我告".因为前为肯定句,后为否定句."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夕储说右下》)也是同样道理,故前而用"听汝",后面用"不汝听"."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前一分句为"不我与".而后一分句为"与我",道理亦同上.这说明前置宾语的规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条件: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必须带有否定词,例如,表否定的无定指代词"莫",表否定的副词"不","未","毋"等;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如"我", "吾","余","汝","尔","之"等.例如,"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这里的"不之疑"是"不疑之","未吾亲"是"未亲吾","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是"我无诈尔,尔无虞我"之意.符合上而两个条件.但有一类词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山回路转不见君"(岑参《白雪歌》),否定句"不知子","不见君"里的"子","君"都没有前置.古文中也没有发现过"不子知","不君见"这一类现象.这只能说明,"子","君"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因为它们毕竟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即使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也不前置.有一种现象应当引起注意,句子中如果具有两个否定词,构成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是表示肯定.在—国一《语文月刊》2007/4这种情况下,代词充当的宾语不前置.例如,"物莫不若是"(《庄子?人间世》),"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等.还有一类现象也应注意.当动词前面有"能", "肯","敢","尝","曾"之类的表意愿的动词或副词时,前置的代词宾语位置一般是放在否定词之后, 表意愿的动词或副词之前,而不是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例如,"未敢忘之"这句话.一般要写作"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而不能写作"未敢之忘".《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两句话:"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是肯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御"的后边. 而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不是放在动词"御"的前边,而是放在表意愿的动词"能"的前边.《孟子? 梁惠王下》中就有一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另外,如"故国多力,而天下莫之能侵也"(《韩非子?饬令》),"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此邦之人,不我肯顾"(《诗经?小雅?黄鸟》),"民不足而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等也是如此.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则,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十分严格,在先秦以及后代的着作中,都有前置和后置两种并存现象.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子罕》),"于是遂焚宫室, 人奠救之"(《韩非子?内储说上》),"汉果不击我矣" (《汉书?赵充国传》),"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左传?宣公三年》),"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等等.甚至同一位作者,在写这种否定句时,代词宾语有时前置,有时后置,相当自由.如柳宗元的作品中就有,"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他不我敌也"(《永州铁炉步志》),"彼封建者,……而莫能去之"(《封建论》),"是二者余未信之"(《小石城山记》).这四句都是否定句,都是代词作宾语,但前两句是前置.而后两句却后置.。

则吾未之有得 否定句中句式

则吾未之有得 否定句中句式

则吾未之有得否定句中句式
一、“则吾未之有得”句式分析
1. 句式类型
-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 在“则吾未之有得”这句话中,“之”是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某种品德或者修养境界等内容,“未”是否定词,正常语序应该是“则吾未有得之”。

2. 语法结构
- “吾”是句子的主语,表示第一人称“我”。

- “未”是副词,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否定,意思是“没有”。

- “之”是前置的宾语。

- “有得”是谓语,表示“有所收获、得到(某种东西,这里指修养境界等)”。

3. 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语序是主语 + 谓语+ 宾语,如“我没有得到它”。

而在古代汉语的这种句式中,变成了主语+否定词+宾语(代词)+谓语。

这种差异体现了古今汉语语法结构的不同,也反映了古代汉语在语法规则上的独特性。

4. 在课文中的理解(如果是人教版教材中的句子)
- 如果此句出自人教版教材中的某篇文言文,需要结合课文的上下文来准确理解。

例如,如果是在论述品德修养的文章中,这句话可能表达的是说话者认为自己在某方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修养境界或者收获。

5. 学习要点
- 识别这种句式的关键在于判断句子是否为否定句(有否定词如“未”“不”“无”等),并且句中是否有代词作宾语(如“之”“吾”“汝”等)。

- 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要能够准确地将宾语前置句还原成正常语序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 行》)
②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史
记·魏公子列传》) ③奏刀 然,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④故祸莫憯於俗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醜 於辱先,诟莫大於宫刑。(《报任少卿书》)
例①②中的“莫”称代人;例③④中的“莫” 称代事物
(2)上古时期,“莫”有时候也用作否定副 词,相当于“不”,如:
于,“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 “毋”、“勿”用在祈使句命令句中着力于 表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劝阻,前人称之为 “禁戒之辞。“毋”又写作“无”。“毋” (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 要”、“别”。例如:
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论语·颜渊》)
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选进》)
①人谁無过?《左传宣公二年》
②无怨無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二年》
“無”有些古书上写作“无” ( “无” 在 《说文》中为“無”之异体),如《周易》 一律作“无”。又写作“毋”,有时候可以 说成“無有”,意义差不多。偶尔也说“不 有”。
(2)“無”字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 同意,意义和“毋”完全相同。
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 语·宪问》)
②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不”字。
①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晋 馆垣》)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 於国也》)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 鼠》)
①上以灌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 居长安,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 武安侯列传》)
②吴起乃自知弗如田父。(《史记·孙子吴起 列传》)
③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 纪》)
(二)毋,勿
“毋”和“勿”同属明母,与“不”、“弗” 同为唇音字。“毋”、“勿”和“不”、 “弗”的区别在
(一)不、弗
“不”“弗”同属帮纽,韵部上“不”属微 部,“弗”属物部,为阴入对转。“不”的 用法古今变化不大,它是一个一般的否定副 词,既可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既 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 例如:
①卻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鞍之战》)
(2)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 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 十二年》)
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③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④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 策·秦策》)
(3)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 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 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 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 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 “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 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
①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
(3)汉代以后,“莫”字常常用于祈使句, 当“勿”字讲,例如;
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左传昭公二十年》

谢谢
③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
记·学记》)
④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 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 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先秦时,“弗”后动词也有带宾语的,如 “虽与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 上》)这种用法的“弗”看不出与“不”有 什么不同。两汉及两汉以后不但“弗”后动 词带宾语的多起来,而且“弗”还可以用在 形容词前,表示对事物性状的否定,也译成 “不”。例如:
(三)未
“未”属明母物部,与上述各字音亦相近。 在
用法上,“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例如:
①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鞍之战》)
有时“未”也用来表示一般的否定,与“不” 用法相同。例如:
(3)“無”和“不”的区别:
“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果“不”后面是名词,则活用作动词或形 容词;“無”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 如果“無”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则活用作 名词。
(七)莫
(1)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在句中作主语, 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称代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等。例如:
②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 年》)
③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 “未”“莫”、“无(毋)”的中,前置的有 57置例,后置的有37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 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否定副词
①若又勿坏,是无所 以重罪也。(《子产坏 晋馆垣》)
②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枚乘《上书谏吴 王》)
③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 檄而千里定。(《以书·蒯通传》)
④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 而》)
⑤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论语·学而》)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
(一)否定句的表示法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 有否定词。
(1)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 “勿”、“未”、“否”、“非”。
(2)否定词可以是动词,如“无” (3)否定词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二)否定句中的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句。
(1)在有否定词“不”、“莫”、“未”、 “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 一般
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词性谓语,翻译时,可译 成“不”加上适当的动词,或译成“不是”; 例
④⑤⑥是否定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误用 语,可译成“不是”。应当注意的是,不管 是译成“不是”,还是译成“不”加上其他 动词,“非”都不是系词(判断词)或动词, 而只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而已。
(五)否
(1)“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 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 或“不是的”,例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
“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 “否。许子衣褐。” 《孟子·滕文公上》
(2)“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非人句子里, 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
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 年》
(六)無
(1)“無”是“有” 的反面,它所否定的 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个名词或名词性词 组是“無”的宾语,例如:
③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
未足畏。(《赤壁之战》)
(四)非
“非”属帮母微部。它的用法上的特点是: 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 尤以否定名词性词哀思为多。例如: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②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 不君》)
②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 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 孙。”(《韩之战》)
③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 子·公孙丑上》)
④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 子·梁惠王上》)
例①②的“不祥”“不孙”中的“不”作饰 形容词;例③“不”修饰不及物动词;例④ “不”修饰及物动词。
③大毋侵小。(《左传·误用公十九年》0
④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
也。”(《张释之列传》)
⑤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 传·宣以十五年》)
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 于国》)
“毋”(无)、“勿”用在叙述句中的动词 前,表示不实行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不” 或“不用”。例如: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未”字。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 君》)
③(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 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 年》)
②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
“弗”相当于“不”。但先秦时“弗”后的及 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所以有的语言学家认 为“弗”相当于“不+之”,即“弗”是由 “不”和置于动词前的宾语“之”压缩而成。 用“弗”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的例子如: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郑伯克段于鄢》)
②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 不欲。(《城濮之战》)
③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以求之者也
。(《论语·学而》)
④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 王上》)
⑤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孟子·梁惠王下》)
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必须是 “不”、“未”、“莫”、“无(毋),宾 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4)但是,也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
就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 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例 如: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王风·黍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