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4武昌九曲亭记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B.子瞻每至其下,辄睥晲..终日睥睨:斜着眼看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示,呈现D.乘渔舟乱流..而南乱流:横渡江水解析:选A。
迁:左迁(贬职)之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D.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解析:选B。
A.席: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C.幅巾: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
D.庐: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A.①陂陁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解析:选B。
B项,①说的是寺院的名字。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解析:选A。
是苏轼自己不觉得到齐安很久了。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7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答案
17答司马谏议书清平乐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③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安石之弟。
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历官至秘阁校理。
王安石被罢相后,王安国也被放归田里。
《全宋词》存词三首。
②宫锦:宫中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
③小怜:北齐后主冯淑妃名小怜,善弹琵琶。
此处泛指歌女。
【赏析】原题作“春晚”。
此词咏春。
词的上片采用卷帘写法。
起首以莺语留春难,谓春之难留。
不说人留春,却说莺留春,构思新巧。
“满地”二句采用卷帘写法,先写春花残落,用美好宫锦被污损作比,痛惜之情可见。
再写落红遍城是因为昨夜南园里刮风下雨。
这种写法,更突出惜花惜春的心情。
下片“小怜”二句写春在琵琶弦上,春在多情人梦中,值得人留恋。
“不肯”二句仍是卷帘写法,写不肯入画堂朱户的是春风中的杨花。
作者惜春伤春,何尝没有个人身世之慨?谭献《谭评词辨》中说:“‘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探寻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作者轶事王安石喜做双喜肉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12留 侯 论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3.作者轶事 苏轼生前,其散文就广为流传。他死后,著作虽因其政治
上属于“元祐党人”而一度遭禁毁,但至南宋高宗时,苏文又 大为盛行。陆游说:“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 而蜀士尤盛。 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莱 羹。’”(《老学庵笔记》卷八)到孝宗时,更形成“人传元祐之 学,家有眉山之书”的盛况(《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制》)。明代茅 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包括了三苏文钞,也是士人们争 相诵习的重要选本。苏轼的随笔小品为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所 师法,以实践其“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在清代袁枚、郑板 桥的散文中也可感受到苏轼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项籍、 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二段写荆轲、聂政 是正面衬托,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 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 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 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先正面后反面衬托张良的能忍。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5.文言句式 ①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______判__断__句__。______ ②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__判__断__句__。___ ③勾践之困于会稽:___________被__动__句__兼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 ④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____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_ ⑤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_____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______ ⑥而命以仆妾之役:__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____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全套PPT课件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 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 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 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 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 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 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 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 可知矣.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 愧疚之意。
9、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 ,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 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 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 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 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 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 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 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 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 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 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 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 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 腑之言。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课件(18张)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D (A代词,三年时间/表示揣测,大
概。B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用来/因。 D
连词,表修饰关系)
❖(5)徜徉(cháng yáng): 自由往来的样子。
❖(6)相劳:相互慰问。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 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 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 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 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 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 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 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 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 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 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
1.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背景探寻《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学常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关于三苏的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陂.陁.( ) ②徜徉..( ) ③林麓.( ) ④睥睨..( ) ⑤褰.裳( ) ⑥撷.林卉( ) 答案 ①pōtuó ②chán ɡyánɡ ③lù ④pìnì ⑤qiān⑥xié2.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栎” 树名 ②“稍” 稍微3.一词多义①其⎩⎪⎨⎪⎧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②适⎩⎪⎨⎪⎧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以⎩⎪⎨⎪⎧ 以.此居齐安三年 不可加以.斤斧 ④于⎩⎪⎨⎪⎧子瞻迁于.齐安 皆效于.左右 答案 ①指示代词,那里/指示代词,树 ②到……去/恰好/适合,适宜/满足,畅快 ③连词,因此/介词,用④到,往/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④倚怪石,荫.茂木: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Word版含答案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这是李白天宝十二年(753)游宣城时所作的一首离别诗。
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发愤懑开头;以写秋景点题,接着评论古人,最后表示要与黑暗现实决绝。
全诗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激昂奔放,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是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1.探寻背景此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当时韦中立是位青年学子,潭州刺史韦彪之孙。
柳、韦二人早在长安时就有交往,柳被贬永州后,韦曾自京赴永州向他求教,回京后仍有书信来往,本文便是他们往来书信中的一篇。
柳宗元回信首先说明自己不愿为人师的原因,是怕引起“群怪聚骂”“召闹取怒”的严重后果,陷于更加困苦的境地。
同时对不重师道的社会流弊,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指出人们不重师道是由于尊重师道的优良传统久已断绝,因而人们少见多怪,如同“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一般。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2送李愿归盘谷序
7.名句默写 ①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盘之中,____________。盘之土,____________。盘之泉, ________。盘之阻,____________? ③膏吾车兮秣吾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坐茂树以终日 濯清泉以自洁 ②维子之宫 可以稼 可濯可沿 谁争子所 ③从子于盘兮 终吾生以徜徉
第十三页,共41页。
②隐者之所盘.旋. 古义:__徘_徊__(p_ái_h_uá_i)_,_逗_留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多_指__物_在_高__空_中__来_回_(_lá_ih_u_í)_飞_行_。_________ ③是有.命.焉 古义:_____命_中__注z_h定_ù_(dm_ìn_ìng_g)。_z_h_ōn_g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有_生_命__。__________ ④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______权_势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目_前_的__情_况_。_____________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 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 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做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 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 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 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动宾倒装。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七页,共41页。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 的。 ②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它们,这是命中注定的,不能侥幸得 到啊! ③直到老死才罢休,在为人处世上这种人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
姓名,年级:时间:14 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
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错误!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错误!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错误!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6墨 池 记 Word版含答案
16墨池记鹧鸪天·西都①作[宋]朱敦儒我是清都②山水郎③,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④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西都:指洛阳。
宋时称洛阳为西京。
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
③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赏析】此词袒示了作者喜爱山水傲视王侯的情怀。
词开篇即以“清都山水郎”自命,表明自己爱好山水乃是出于天性。
接着,“天教分付”句又进而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
放笔直陈中,不唯胸臆毕见,而且豪气四溢,直摩东坡壁垒。
“曾批给雨”二句仍然假托天意以抒怀抱:既然天帝钦准我管理雨、风、云、月,我岂能不与之长相亲和?言外颇见避世远俗、栖心自然之意。
换头“诗万首”三句遥接上片中的“疏狂”二字,对之进行形象化的图解。
“诗万首、酒千觞”,既是极写其诗思之富、酒量之豪,也见出他对诗酒钟情之深。
“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写照。
不仅表现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夷,而且流露出鄙视王侯的铮铮傲骨。
结句“玉楼金阙”二句重申不愿返回朝廷、追逐名利,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
1.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的文学家。
登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第。
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
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
六年(1083)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
后人称其为“曾南丰”,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
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2.探寻背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
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
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临川郡的州学主管教育的官员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0002页 0126页 0224页 0272页 0320页 0322页 0353页 0438页 0463页 0526页 0650页 0652页
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 2.送李愿归盘谷序 第二单元 柳宗元散文三篇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第三单元 欧阳修散文三篇 8.六一居土传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11.后赤壁赋 第五单元 苏洵、苏辙散文三篇 14.武昌九曲亭记 第六单元 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 17.游褒禅山记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第三单元 欧阳修散文三篇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4.种树郭橐驼传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6.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2.送李愿归盘谷序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3.柳子厚墓志铭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柳宗元散文三篇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一类人) B.博询众庶.(平民,百姓) C.不迩.小人(远离) 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越)项,“迩”应是“亲近、偏信”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不责人以细过B.{今犹古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C.{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D.{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项,都是介词,因为;B 项,都是副词,如同,好像;C 项,都是连词,那么;D 项,连词,然而/代词,这样。
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
材 论[宋]王安石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
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2020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
2020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1.祭十二郎文
2020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2.送李愿归盘谷序
2020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3.柳子厚墓志铭
2020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0002页 0100页 0163页 0199页 0301页 0423页 0425页 0473页 0498页 0546页 0571页 0596页
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 2.送李愿归盘谷序 第二单元 柳宗元散文三篇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第三单元 欧阳修散文三篇 8.六一居土传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11.后赤壁赋 第五单元 苏洵、苏辙散文三篇 14.武昌九曲亭记 第六单元 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 17.游褒禅山记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3六 国 论 Word版含答案
13六国论江上吟李白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显露出傲岸放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志趣。
“屈平”一联最为精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
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洪亮。
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
而从全诗的组织结构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
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
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
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
1.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并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苏洵少年时代不喜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
参加科举考试屡次失利。
仁宗嘉祐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其文名因而大盛。
2.探寻背景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因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获得政权的,所以北宋建国后,鉴于唐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北宋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同时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将官经常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北宋建国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
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
”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
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
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些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1.字音陂陁..(pō)(tuó) 徜徉..(chán ɡ)(yán ɡ) 林麓.(lù) 睥睨..(pì)(nì) 褰.裳(qiān) 撷.林卉(xié) 2.辨形组词①⎩⎪⎨⎪⎧陂(陂陀)坡(山坡) ②⎩⎪⎨⎪⎧密(秘密)蜜(甜蜜) ③⎩⎪⎨⎪⎧枥(枥树)沥(滴沥) ④⎩⎪⎨⎪⎧萧(萧条)潇(潇洒) ⑤⎩⎪⎨⎪⎧幅(条幅)辐(辐辏) ⑥⎩⎪⎨⎪⎧伥(为虎作伥)怅(怅然若失) 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无责于.外:表被动,被。
②西曰.西山:是。
③斥.其所据:开拓,扩大。
④乘渔舟乱.流而南:横渡。
⑤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稍”,稍微。
⑥林麓向背..:向阳与背阴。
⑦皆效.于左右:显示,呈现。
⑧辄睥睨..终日:斜着眼看。
4.文学文化常识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著有《栾城集》。
一、初步感知1.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栎”,树名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稍”,稍微2.古今异义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古义:向阳和背阴。
今义:拥护和反对。
②乘渔舟乱流..而南古义:横渡江水。
今义:流水方向不一,纵横交错。
3.一词多义①其⎩⎪⎨⎪⎧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指示代词,代时间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指示代词,仪树②适⎩⎪⎨⎪⎧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到……去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恰好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动词,到……去,与“所”字组成名词性词组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满足,畅快③以⎩⎪⎨⎪⎧以.此居齐安三年连词,因为不可加以.斤斧介词,用④于⎩⎪⎨⎪⎧子瞻迁于.齐安到,往皆效于.左右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④倚怪石,荫.茂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荫蔽。
5.文言句式①其旁古木数十:定语后置句。
②惟其无愧于中:状语后置句。
③行于松柏之间:状语后置句。
④无责于外: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久。
②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
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
7.名句默写①盖天下之乐无穷,________。
②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答案:①而以适意为悦②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③倚怪石荫茂木二、深层探究1.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该怎样解释?“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贬官之意;苏轼当时正过着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
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
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历之乐。
3.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是从人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刻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方面来刻画的。
4.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
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
5.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足以说明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缺少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
三、整体鉴赏在本文中,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
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
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
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
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
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
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