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有答案版)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有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紧紧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点就是:,?孟子则特别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到孟子推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
(渔业方面的);③,。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
(纺织方面的);⑤,,。
(牧业方面的);⑥,,,。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
(开办教育)。
前面的1――6就是属从保民角度明确提出了六条措施,7就是属从教民角度明确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与“”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二、《义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义学》特别强调人必须广为自学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可以智慧立德的名句就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义学》中“,。
”,说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并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自学,君子必须擅于利用自学去填补自己的严重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9、《荀子?义学》中“,。
【默写】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带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短歌行》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
5、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6、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7、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8、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必修三第三单元
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必修三第三单元编写人:梁妍审核人:王骊斌使用时间:一、课程标准:阅读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目标:1,背诵检测。
2,提高期末考试中默写题得分率。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
2、填然鼓之, , 。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 ”曰:“不可! ,3、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浴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7、曰:‘非我也,兵也? ' ,《劝学》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高中语文必修三 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听写名句的训练《蜀道难》1.描述蜀道挖掘过程的句子是:,。
2、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6.李白在《蜀道之难》一诗中用神话、夸张和陪衬的手法写出蜀山的险峻之句。
还有“,”真的“事情还是这样,为什么人们会感到尴尬”!——这座山有多高?不用说!7.在诗《蜀道难》中,李白生动地描绘了行人艰难的脚步和惊恐的神情,句子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了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道:“剑亭险恶,易守难攻”。
10.《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1.在《蜀道难》中,诗人李白在哀叹蜀道之高时,用了一种衬托手法,生动地暗示行人难以进入蜀道,。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3.李白在《蜀道之难》一诗中,在西晋张载的《剑阁铭》中使用了“形胜之地,土匪不得近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国家事务的焦虑和关切。
14、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秋天的八首歌》(第一首)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2、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3、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孩子:是的,。
4、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
永怀遗址(三)1、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对2、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
《屈原列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情景式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屈原列传》(1)《屈原列传》中用“,”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屈原列传》中,屈原在回答渔父的话里交代的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
”(3)屈原以“,”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
(4)《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原因是“,。
”(5)司马迁评价《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的句子是“,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
”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9)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12)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即“,”。
(1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1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1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怎么能够没有怨恨呢?他的《离骚》就是从怨恨之中生发出来的啊。
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6)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9)“离骚”者犹离忧也(10)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13)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14)其文约其辞微文(1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过秦论》(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的外交策略。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地名句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蜀道难》1、描述蜀道的开凿过程的句子是:,。
2、用夸X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运用夸X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X、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了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10.《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1.《蜀道难》中,诗人李白在感叹蜀道之高时,用衬托手法,生动暗示行人入蜀困难的诗句是,。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 , 〞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X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4、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秋兴八首〔其一〕》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2、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3、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
4、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
《咏怀古迹〔其三〕》1、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2、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蜀道难》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1、描述蜀道的开凿过程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而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罕有来往。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能够横绝峨眉巅。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加了浪漫气味,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地崩山摧壮士死,而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附”真是“物如同此,人何以堪” !——那山有多高呢?不问可知了!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困难的步履、惊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扪 (mén) 参(sh ēn) 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为我们衬着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凄凉的环境氛围,再一次有了地衬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特色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 (wéi)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0. 《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1.《蜀道难》中,诗人李白在叹息蜀道之高时,用衬托手法,生动示意行人入蜀困难的诗句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附。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加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而后由静而动,“飞湍瀑 (p ù)流争喧豗(hu ī),砯 (p īng) 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默写试卷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默写测试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5.百亩之田,__________________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_。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斯天下之民至焉。
10.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15.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18.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罗整理(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逐句整理版(含答案)临沂市莒南三中罗秀娜整理(说明:句子的答案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很好找。
)《蜀道难》1.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____,_____!2.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3.历史悠久,秦蜀之间少有来往__,____.4.用夸张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_____,_____。
5.引用“五丁开山”神话增加浪漫色彩: _____,_____.6.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 _____,_____。
_____,_____.7。
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 _____,_____。
8.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9。
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_____,_____。
10.借林间鸟鸣渲染蜀道荒寂凄清意境的语句: _____,_____。
11.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
12.写出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容易混淆〉4.用夸张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_____,_____。
6.用神话、夸张手法写蜀山之高险__,___.7。
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 _____,_____。
9.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_____,_____。
《蜀道难》参考答案1.噫吁嚱,危乎高哉!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4。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5。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8.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9.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0.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11。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语文必修三诗歌的理解性默写
2021/5/27
1
《蜀道难》
• 1、本诗的主旨句是
,
。
• 2、诗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
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
是
,
。
• 3、诗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
句子是
,
。
• 4、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
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 5、诗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
2021/5/27
24
• 10.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
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
是:
,
。·
• 11.《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
”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
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
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
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
• 3.由写景物转入抒情,抒发羁旅情思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
• 4.以景结情,抒发客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2021/5/27
8
登高
• 1.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4.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8.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 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检测附答案
实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检测蜀道难 1、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势的高险;枯树倒挂的句子是: ; .. 2、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原因的诗句是: ; ..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 ; .. 4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5、写蜀道盘旋曲折的句子是: ; .. 6、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 ; ”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7.用太阳神到了蜀地也要回转车头表明蜀道之高的两句: ; .. 8、用黄鹤不能飞过;猿猴无法攀援;表明蜀道之高的两句: ; .. 9、用湍急的水流和滚动的石头发出雷鸣一般的响声描绘蜀道险要地势的两句: ; .. 10、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 ..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 .. 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 ; .. 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咏怀古迹其三 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 .. 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 .. 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 .. 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 .. 登高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1.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描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 ; .. 2.锦瑟中曲折表达往事不堪回首;内心惆怅苦痛的两句是 ;..3.锦瑟借两个古人典故;表达对美好感情的追怀又生出凄凉悲慨的句子是; ..4.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年华往事追忆的句子是 ; ..马嵬1.作者写唐玄宗海外徒然悲叹“他生”之约;难以实现的句子是: ;..2.暗写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的句子是: ; ..3.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作对比的句子是: ;..4.马嵬用对比手法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 ..劝学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3.“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5.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6.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 ..”7劝学中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8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寡人之于国也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孟子根据井田制提出的王道;施仁政的具体措施有 ; ; ..3.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熟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提到对百姓进行教育;可实现敬老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醒统治者不怨天尤人;就会“寡人之民”“加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1、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军事上采取了系列措施;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采取措施之后的影响..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句是:“”4;”6”一致..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4、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7.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9、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10、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1.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咏怀古迹其三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登高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诗两首锦瑟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马嵬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劝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寡人之于国也情景背默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2.孟子根据井田制提出的王道;施仁政的具体措施有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熟语是:五十步笑百步..4. 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的句子分别是: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5.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提到对百姓进行教育;可实现敬老目的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醒统治者不怨天尤人;就会“寡人之民”“加多”的句子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过秦论情景默写;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过秦论中写陈涉地位出身的句子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4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简陋的两句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5、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6、过秦论中贾谊认为假如拿陈涉与六国相比;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语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7、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8、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9、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0.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的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语文必修四理解性背诵默写《望海潮》柳永全文默写上阙中运用比喻描写杭州城内美丽风光的句子: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上阙中最能体现诗人炼字功力的句子: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运用数量词写景的千古名句: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下阙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⑤下阙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雨霖铃》柳永全文默写①上阙中写景来渲染离别凄凉气氛的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②上阙中虚写的句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③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细节描写的句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阙抒发双重悲哀的直抒胸臆的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阙虚写了别后想象美景的千古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乐景写悲情的写景句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从形、声、色三位一体写景的名句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使用比喻(明喻)承上启下的句子: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④下片中写出周瑜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句子: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⑤直抒胸臆体现对比周瑜自己失落的句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定风波》苏轼①上阙中表现作者轻视风雨的句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②下阙描写雨过天晴的句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③最能体现苏轼超然物外情怀的句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①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远望景物的句子: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②运用传统意象抒发游子之情的句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③用典表现自己社会责任感(不会归隐)的句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④用典表现自己对朝中小人的不满的句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⑤用典表现自己对时局,国势关注的句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则强调: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斯天下之民至焉。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业方面的);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纺织方面的);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牧业方面的);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⑴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⑵有何结果呢?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措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效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措施: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效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措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效果: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6、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7、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比喻,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
孟子借此要强调要除暴虐,那么才会出现“天下之民至焉”的大好局面。
8、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十步笑百步。
二、《劝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荀子•劝学》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
1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3、“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7、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2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博学”的君子,就要“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0、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3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2、“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5、《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6、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蜀道险峻高大,易守难攻的特点,极有气势;《劝学》阐述学习的坚持精神的语句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过秦论》: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1、《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说》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师说》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变成《师说》中作者批判的对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吾未见其明也。
”7、《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8、《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9、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