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房四宝》第一集《博采》

《中国文房四宝》第一集《博采》
《中国文房四宝》第一集《博采》

中国文房四宝

The Four Treasures Of Chinese Study

第一集【博采】

这是中国式的书写方式,跃动的白纸黑字,千年绵延,或以恬静,或以豪放的形态,闪耀在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再现一枝花朵绽放的颜容,到描绘崇山丽水的仪态,从记录人类的思想和抱负,到见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传播。在纸上,在笔下,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像笔墨纸砚这样,嵌入到中华名族的感觉中枢。华夏文明的巧思——中国文房四宝。

广博丰饶的大地,孕育书写工具的温床。从原料的采集,到工艺的演进,笔墨纸砚技术的诞生与流变,蕴含了物尽其用的朴素情感,绽放出器物与心灵对话的智慧灵光。

深秋的山道,有一条通向毛笔的秘径。

(佘征军)“关键那个兔皮是不是山里面的,我们要把它看清楚了。老王”

(老王)“来看兔皮啊”

每一次收购兔皮,佘征军都要亲自把关,一位优秀的笔师,必须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面对摊晾的兔皮,从皮板的颜色与质地上,佘征军一眼就能看出未来毛笔的品质。进入秋季,野兔新长的细毛,是制作毛笔笔头的最佳原料,秋毫。

(佘征军)“野兔性子比较急躁,它一般是很难逮到的。它的野性比较重。”

同一只兔子,部位不同,毛的质地也不一样。

(佘征军)“像这样的毛是很好的,这种紫毫是最好的,尖是一种叫黑尖。是黑颜色的你看。”

秋去冬来,笔工格外忙碌。曾经蛰伏的紫毫,在阳光下初露锋芒。黄村,隶属安徽宣城。宣城,古称宣州,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制笔中心。当地人相信,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州。一个冬天,佘征军开始又一次精心制作。作为制笔高手,他需要做出自己满意的毛笔,在即将到来的春天祭拜笔祖蒙恬。

“我们所有的做笔的,都拜蒙恬为我们的祖师爷,因为蒙恬在两千多年以前,把这个手艺传给我们,我们现在就靠这个手艺吃饭。”

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因统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而青史留名,同时,他发明毛笔的传说流传久远。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组织严密的秦军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作为这支队伍里的将领,蒙恬的征战岁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战报、文书,然而老式的毛笔,却不能满足便捷书写的需要。原始的制笔工艺,笔头通过丝线包裹在笔杆外围,然后涂漆加固,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因为笔头的中空结构,容易分叉,影响到使用效果。在作战间隙,蒙恬组织聪明的部下对毛笔进行了关键性的工艺改良,将笔头嵌入腔内,由外裹式到内嵌式的形制改变,使笔头和笔管融为一体,新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

(佘征军)“又圆又光亮的竹子做笔,紫气东来,这个竹子好啊。”

竹子,是笔杆制作最常见的材料。在佘征军的家乡,毛竹资源丰富,漫山遍野。笔头采用动物的毫毛,把它嵌入到竹质的笔管内,这是中国毛笔的基本样式。世称“秦笔”或“蒙恬笔”,从两千二百多年前一直沿袭至今。

泰山刻石,陈列在大自然的书法博物馆。世称“小篆”的碑刻,出自秦朝大臣李斯的手笔,它是泰山刻石最古老的遗存。从流传后世的小篆书体中,可以感

受到秦笔笔形稳定,端正不变的工艺特点。在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之后,秦笔书写的小篆,成为汉字标准书体的起点,它以破晓之光引领中国书法曙晖初现。在它之后,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不断涌现,在审美的天空书写着汉字传奇。

(主持)“为笔祖开光洗尘,鸣炮奏乐。”

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在一代代笔工的心中,因为贡献特殊,蒙恬成为制笔业祖师。

(佘征军)“我带了我亲自做的笔来祭奠我们的祖先。传统是要坚守的,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从第一笔毛笔的出现,一直到现在,五千年了,只有这东西能流传到现在,一定是它有好的东西。我们是坚持的,有能力的话,把这东西传承下去。”

追随着奔跑的动物,毛笔的采集之路,穿过平野,翻越坡地,不同的地理空间,无数飞禽走兽,都曾闯入过制笔师的视野。飘动的毛发,不同弹性、强度的锋颖,激发着历代笔工的想象,到底有多少动物皮毛可以制成毛笔。

许剑锋来到草原,开始他的圆梦之旅。

(许剑锋)“两位大哥,你们好!我是来找做毛笔的马鬃的,这样的马鬃你们这儿有吗?”

(大哥)“有的”

(许剑锋)“有是吧。马尾你们剪不剪?”

(大哥)“马尾不剪。”

马尾,在牧民的眼中,不仅是马的平衡器,还是天下最好的琴弓材料。而对于许剑锋来说,无论马尾、马鬃,都是有章可循的制笔原料。毛笔诞生后,许多

动物的羽和毛都被尝试作为笔头的原料,甚至连人的胡须、胎毛都可以用来做笔。其中取自野兔、黄鼠狼、山羊的笔头原料最终形成了兔毫、狼毫、羊毫三大品种。

湖州商业中心的这家笔庄,体现湖笔价值的百年老店。

(许剑锋)“现在在练什么体?”

(客人)“在练颜体。”

(许剑锋)“颜体的话我推荐一款‘鼎堂遗爱’,这一款是郭沫若先生生前用过的,这套笔是兼毫。”

许剑锋,笔庄新一代的经营者,作为少壮派的领军人物,他决定筹划一次特殊的笔会。搜集历史上各种笔头原料,通过湖笔工艺制作成笔,然后组织当地名家现场试笔创作。

(许剑锋)“最近我跑了好几个羊圈,都没有找到我需要的山羊毛,这边你再帮我挑选一下。”

羊毫笔的品质首先取决于羊毛本身的质量,对此徐剑锋不敢掉以轻心。

(许剑锋)“你看这些毛已经开始有亮光了,有锋颖了,后面这些都可以,像它这样的长势,到立冬之后,肯定可以给我们提供优质的湖笔原料。”

湖州一带山羊素有盛誉,尤其是身体健壮的育龄公羊,腋毛的尖端锋颖长而匀细,性柔软,是笔头原料的精品。长锋羊毫锋长,柔软,蓄墨量大,使用时用锋中正,能提能按,纵笔顺利,运转圆润,回旋适意,一旦运用得当,就会产生枯润成趣,墨色多变的书写效果。在许剑锋的笔庄,羊毫地位不可撼动。更多原料从天南地北汇聚在案头,辽东雪原狼尾、内蒙古草原马尾、东北长白山鹿毫,历史上丰富的笔头原料,带来了多样化的毛笔选择,为书画家个性风格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不同的原料进入了湖笔制作的手工流程,与此同时,笔会的筹备紧锣

密鼓,许剑锋上上下下地忙碌着,他要通过这次非常规的动作拉近和传统的距离,检验湖笔工艺处理各种材料的能力。湖州,一个融合了各类毛笔制作精华的笔都,兼收并蓄,让湖笔冠名天下。请书画家挥毫试笔,是笔乡的一大特色。

(某书画家)“黄庭坚曾经写过鸡毫笔,很柔软,写的时候要很有功夫的。”

历史上的每一种毛笔,都不会突如其来,尽管它们诞生的细节难以复原,但它们的传承从未中断。从古到今,毛笔与中国书画一路同行。一管之笔,源于自然,来自手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书写工具。软笔、柔毫,中国人手中的毛笔,凝聚着生气淋漓的精神与气象,触发了无穷展现的可能和想象。

上海,中国最早生产钢笔的都市。新的书写工具,新的潮流与时尚,在这个舞台上从不缺乏速度与激情。然而在弄堂深巷,时常也会溢出一缕老墨的余香。

“我比较偏好用老墨,用旧墨,它最大的特点是,我真的可以做到把这个墨分五色七色八色十色,无限制地分下去。为什么,我可以淡了再淡,淡了再淡,它同样都有内容。”

在周颖的心目中,没有百年历史的不能称之为老墨,它们最迟产生于清末与民国初年。时间的天平决定着它们不菲的价值。绘画、教学、音乐、熏香构成了周颖的日常生活。

(周颖)“老古人说,窗明几净,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当你的心境愉悦了,你可能出来的东西,也有愉悦的元素在里面,你给观众可能带来的也是愉悦。”

他是一位安于寂寞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对书画材料颇有研究的行家。钟情笔墨使他的生活备感充实。

古代徽州,大山环抱,丰富的松树资源,纯净的水质和精湛的工艺,是徽墨一举成名的秘笈。笔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烟。从汉代开始,最早的人工墨大都以

松烟为主要原料,古法烧烟的流程要点在于通过封闭的烟道,收集松枝燃烧产生的烟,由此制作的佳墨一枚可与黄金等价。战国时期的这两幅作品,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帛画,绘制在人工墨出现之前,画上的黑色墨迹极有可能来自被称为“石墨”的矿物。公元二世纪之前,矿物质作为书写颜料曾经大量运用,伴随着人工墨的使用,中国画的颜料如朱砂,雌黄,青雘等,一直取材于大自然。天然的原料,随类赋彩的丹青妙笔,浓郁,鲜明,典雅,创造出中国画的色彩风格。

秋天,油桐籽收获的季节,木油桐的种子藏在果实里,种子榨出的油俗称桐油,它是油烟制墨原料的一种。利用油烟代替松烟制墨以摆脱松树供不应求的困境,属于徽州古代制墨师的首创。黄山屯溪老街,新安江畔,周颖来到徽墨之乡寻访好墨,墨香不怕巷子深,周颖与王培坤,爱墨者与制墨师命中注定的相遇。王培坤的制墨工坊,保留着油烟制墨的手工传统。上好的桐油利用灯草引燃油料,再用容器罩在火焰上方,这时将容器熏黑的烟,就是制墨所需的油烟。十六岁拜师学艺,王培坤的工艺生涯接近半个世纪,身为徽墨工艺传承人,王培坤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将生漆与油烟混合,经年尝试,终于独创秘法,研制成功了一种失传已久的漆烟墨。

“真正用土漆烧的烟叫漆烟墨,漆树从那个树里面吐出来一种乳液,再刮下来,再来做这个墨,这个墨它的黑度比较黑,乌黑。”

三十年前的油烟墨,新研制的漆烟墨,没有让周颖失望。

“你想让他分线就可以分线,想让他匀过来就可以匀过来,这种效果是很难做得到的。”

一份属于古墨的特殊情感,通过历久弥新的徽墨,才下笔端,却上心头。

“来,小心啊,扶着,多几个人。”

一方巨砚离开它熟悉的作坊,这是一次难度极大,充满风险的迁徙。近达七吨的体重,超过四辆中型轿车的重量,十四位制砚师六年时间雕刻的珍品,如今就要走出它的诞生之地。

“你们小心一点啊,千万小心。”

柳新祥,这位巨砚的设计师和首席雕刻家,目睹着这方由自己设计,倾注了众人心血的宏大作品,仿佛女儿出嫁,让他百感交集。柳琴,柳新祥出嫁多年的女儿,这天,她又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到家里。

(柳琴)“都是外公做的砚,各式各样的,你喜欢哪个啊?”

(柳琴女儿)“我喜欢这个。”

(柳琴)“那你摸一下,感受一下。”

肇庆的制砚名家中,柳家是不折不扣的外来户。柳新祥出身江苏,因为木雕手艺出众被调入北京,又因砚刻技术精湛作为人才引进肇庆。

(柳新祥)“这些是浅刀的,我们把宫廷砚雕的艺术全部融入到这个上面来。宫廷砚的最大特点就是雕工很细腻。”

从首都到砚都,三十二年的异乡人生浓缩成一块块沉默的砚台,成为当代端砚的一部分。

肇庆,古称端州,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就出自于此。当地开采砚石的历史,形象地刻录在这方端砚上。横渡西江羚羊峡,目标对岸的斧柯山,这是一千三百年前古人开采砚石的必经线路。江水下方河床底部的岩层深处埋藏着最优质的砚石层。名贵的端砚砚石,就产自这样的采石作业环境,阴冷的坑道地处西江水面一百米以下,赤身裸体的徒手作业通常在冬季枯水期进行。

(博物馆解说员)“现在像老坑、麻子坑、坑仔这一类的都已经是石材枯竭

了。”

(观客)“这些是过去采矿的现场。”

(博物馆解说员)“这个是古代砚工开采砚石的一个场景。”

肇庆市博物馆,实物、图片、复原模型组合成一条历史与工艺的演进轨迹。历代端砚让艰苦的采石作业归宿于不同形制和造型。古代中国用作制砚的材料来源广泛,而以石制砚最为常见。端砚之所以独领石砚风骚在于它有助研磨,发墨旳石质也在于它天生丽质的石品。遍布坑洞里的开采声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断断续续。一代代以砚为生的石工以他们的生命和一生打通了端砚的永生之路。

巨砚沿着端砚文化村边缘运行,世代砚工在此聚居。

(柳新祥)“这个眼睛可能再大一点,鼻子再长一点,这样龙的造型就显得很完美。”

早年的木雕经历,特别是修复、仿制古砚的历练,加上年复一年对岭南派技法的吸收,让柳新祥的刀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柳门砚派。

直径2.1米,厚0.95米的庞然大物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鼓形石砚,备加小心地接近展览馆大厅。临时拓宽的大门为一项新的纪录打开了空间。即将揭幕的前夜,这一时刻距离这块端溪砚石的发现已经十一年。这是一次历时漫长的砚雕作业,从重约30吨的石材到巨砚大功告成,14位砚雕师一共用坏了2000多把刻刀。伴随雕刻时光,一张张书稿和设计样稿铺就了柳新祥的大师之路。

(柳新祥)“我们十四个弟子用了六年时间创作的龙腾盛世砚今天揭幕。”

龙卷雄风,海浪翻涌,一个令人感怀的时刻,五十六条祥龙代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柳新祥把它命名为“龙腾盛世砚”。

云南丽江,风情浓郁的旅游目的地,每年迎来海内外游客数以千万计。神奇

的玉龙雪山、充满活力的丽江古城、神秘的东巴文化是丽江最为招人的名片,这里也是东巴纸的故乡。丽江北望,横断山脉,山外世界的造纸术通过怎样的路径抵达纳西族的山乡。

“这个字是想问题的想,为什么是想呢?就是画了一个心脏,心脏的下面有一点两点,画了许多点点,就表示这个心脏在动。”

东巴文因书写纳西族的东巴经而得名,被称作“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作为年轻的东巴,和继先是东巴文化的热心传播者。东巴,是纳西族人中的智者。在吾木村,和继先出身东巴传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早早地进入了东巴的角色。东巴经的学习与应用都离不开东巴纸,制作东巴纸在纳西族社会原本就是身为东巴的一项技能。幅员辽阔的中国,植物种类数以千计,但适用于造纸的树种则寥若辰星。构树,古代桑皮纸的原料,也是生产东巴纸的原料之一。它高大、粗壮,剥皮时会淌出白色汁液。村子上方的坡地,和继先今天要找的是一种灌木,纳西土语叫“弯呆”。弯呆,属瑞香科荛花,因为含有微毒所以具有防蛀功能。剥皮、晒干、浸泡、晒干、修剥,做纸的工序依赖口口相传。晒干后再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继先请来大东巴指导把关。砸、杵,直至植物的纤维杵成纸浆,分离的纤维,漂浮的纸浆,正在酝酿着一次破茧重生的转变。

纸出现之前,现存最早的中国文字刻在甲骨上,直到竹简翻动的响声迎来“百家争鸣”时代。纸浆造纸术的灵感来自处理纺织原料的启示,漂洗蚕丝总会在水面留下一层白色的絮状物,此情此景让工匠们灵光闪现。树皮、碎布、麻头、渔网等等经过原料分解与组合的无数次试验之后,造纸术开始诞生。纸的发明让人类文明传播告别繁复重负,一路轻装前行。

东巴纸的造纸技术从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看,既采用了抄纸法的槽式捞纸方

法,更有固定式纸帘和阳光下自然晒干的浇纸法特征,可以说是两种造纸术融合的结果。

和继先把自己制作的东巴纸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村里的大小东巴今天要教授孩子们运用竹笔——东巴文书写祝福。东巴文计有2000多个字符,它的创制年代至今还是一个谜。从木牌、桦树、麻布上的记录到写在纸上的经文,它凝聚着纳西族远古的精神,陪伴着一代代先民一路迁徙,传承至今。

“这个就是檀皮,连根剥下来然后再通过天然的处理。”

年复一年,宣纸工艺大师曹光华需要面对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书画的专业用纸为什么会是宣纸?

霜降之后,安徽泾县迎来独有的青檀砍条季。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它表皮中的韧皮纤维层叫檀皮,是宣纸制作的主要原料。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风格流变,纸不仅是参与者,还是最敏感的接受者。在檀皮纤维应用之前,水墨的载体分为绢本与纸本,经过处理加工的纸本俗称熟纸,因为具有良好的受墨性曾一纸风行。

敦煌写本,4到10世纪大多使用麻纸。日本皇室馆藏的“丧乱三帖”,王羲之的书作精品唐摹本,用皮纸写就。

四川夹江纸,张大千曾经大量使用竹纸来绘画。迷人的植物世界,差不多任何植物都拥有纤维体,但只有那些纤维含量多、容易处理、来源充足、成本低廉的植物才最适合用来造纸。

泾县小岭,宣纸的发祥地,宋末战乱之际,小岭曹氏师祖曹大三和青檀相遇,从此奠定宣纸基业。南京画家苏尔和当地书法家陈援建找到老友曹光华上门定制宣纸。

(订商)“我们主要是特殊表现一种手法,想用一种不同的宣纸。”

(订商)“我要的是一种写大字的,还要能写小行草。”

(曹光华)“陈老师写这种书法,这个纸呢,一个是薄了一点。”

身为曹氏后人,曹光华做纸一直关注使用者的个性需求。

(曹光华)“像这个年龄都有五十年左右的。我撇一个皮给你看一下,这个纤维你可以肉眼都能看的见,它有一个很大的肚可以容纳墨和水。”

“它是几年的是最好的。”

(曹光华)“三年是最好,两到三年是最好的。”

书画家和造纸人的互动从宣纸的原料开始。宣纸不仅需要本土的檀皮,周边的沙田稻草,还离不开当地的山泉水,三者缺一不可。它们的特性与作用是了解并使用宣纸的必修课。而笔墨的效果是对宣纸的最后检验。在曹光华看来,宣纸技艺可以向外人传授,但宣纸却不可能在外地复制。宣纸的价值蕴含纸工的诚意,从原料到纸,长达一年多时间,只有倾注情感,齐心协力才能让纸越做越好。

(曹光华)“新的一年里,大家工作辛苦,祝大家新年事事如意!”

檀皮、沙田稻草两种作用不同的纤维结合成墨分五彩的神秘结构。电子显微镜里,檀皮的纤维细胞上布有较多的纤维长轴,平行皱纹致密,分布均匀,浑然天成的结构,易于留住墨痕,淡墨与水向外逐步扩散,重墨自分水线,互不混溶,加上皮和草长短纤维交织,有机结合,使水墨扩散均匀,墨润十足。曹光华的作坊,书画家订制的宣纸新鲜出炉。这是笔法、水墨与宣纸交互的时刻,墨接触纸面产生规则性的洇化效果,浓重有淡,淡中有浓,层次分明,水墨淋漓,通过无与伦比的润湿感让墨色融入宣纸的呼吸。

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

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书写生活,见证中华文明走向思想、知识、文化与艺术的王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