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8d607c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6.png)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042ce8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a.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包括主题、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
下面将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中西方艺术在主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主题通常与其文化背景和历史传
统有关。
中方艺术往往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和自然景色,强调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而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人经验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和现实社会问题。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不同。
中方艺术常采用象征与意象的手法,形式多样
且富有内涵。
中国绘画以墨、水、色相结合,追求以简约的形式表现物象之外的意境。
而
西方艺术更注重逼真的细节和透视效果,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感。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
中方艺术注重和谐、内敛、典雅,强调画中有情境、追求意蕴,倡导美与道德的统一。
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追求个体
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在审美观念上更加注重艺术本身的价值。
中西方艺术的文化背景也是审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文化的厚重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注重平衡和谐、以物为中心。
而西方国家多为发
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体现在主题、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
这种差异并不代表
中西方艺术的优劣之分,而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所决定的。
通过对比和
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艺术之美。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3e5a4a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d.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历史、宗教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虽然艺术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艺术审美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思想差异。
首先从绘画艺术说起,中西方在绘画审美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美和逼真性。
西方画家在表现人物或者景物时,追求光影的真实效果和细节的描绘,力求让人物或者景物栩栩如生。
而在中国绘画中,更加注重的是意境和内在的美。
中国画家在作品中注重表现与自然融为一体、虚实结合的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所以在中西绘画艺术中,表现手法、艺术特点以及审美取向都存在着差异。
雕塑艺术也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体现之一。
西方雕塑更加注重对人物或者动物的雕塑,追求立体感和动态感的表现。
西方雕塑家通过对材料的雕刻,展现出人物的形体和神态,追求雕塑作品的生动和逼真。
而中国雕塑作品则更加注重静态与动态、形体与意境的融合。
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通过局部的表现和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深层的内涵,形成内敛、含蓄的审美特点。
建筑艺术也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体现之一。
在西方建筑中,追求对空间的理性和科学的设计,建筑物的外观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对称的美感,追求建筑物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更加注重的是对空间的层次和内在的意境的表现。
中国古建筑的美在于其注重气势和整体的设计,苍劲的檐柱、内敛的色彩、丰富的雕刻和对自然环境的融合都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审美特点。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文化、历史、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相信这种融合将会为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西方艺术审美趋向的差异与共振
![中西方艺术审美趋向的差异与共振](https://img.taocdn.com/s3/m/b724c0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7.png)
中西方艺术审美趋向的差异与共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然而,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标准很可能存在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探讨中西方艺术审美的差异和共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不同艺术背景下的美学标准和艺术观念。
一、中西方艺术审美趋向的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大,这也使得中西方艺术审美趋向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虽然无法穷尽所有的差异,但是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代表性地反映中西方艺术审美趋向的差异。
1. 色彩运用——鲜艳对比与自然柔和中西方对于色彩的运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艺术往往使用鲜艳对比的色彩来突出画面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强调快速吸引观众眼球。
例如,蒙德里安的构成派作品,大面积单一色块的运用,强烈的黑白分明,使作品具有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效果。
反观中国绘画,则注重色彩的和谐与自然,更多运用自然变化的柔和色彩表达情感,体现出"静中含动"、"动中见静"的审美趣味。
2. 高度与透视——平面装饰与真实再现中西方在构图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西方艺术往往注重透视、造型和精密的视觉效果,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经常呈现出逼真写实的效果,如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 与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像" 等。
而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则习惯于浓墨重彩、平面化的运用,更多体现出纹饰的装点和碎金的点缀,使得作品富有层次感和装饰性。
3. 肖像画——个性突出与多样性中西方肖像画取材和表现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肖像画在表现时强调个人特色和情感,更注重人物的表情、神态和身份地位等因素,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或表达作者的感情。
因此,在西方的肖像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艺术家对于政治人物、名流、贵族等人物的刻画与赞美。
而中国传统肖像画往往注重人物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突出更多的是人物的精神层面和人物所代表的意义。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7259d5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c.png)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中西方审美差异是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以下是对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的论述:1.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种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观。
中方审美观念常强调内敛、含蓄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直接性和自由。
2.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普遍注重和谐、平衡和自然,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创新和独立思考被重视,强调个体的表达和多样性。
3.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偏好:中西方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偏好上。
中方文化倾向于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和富有禅意的表达方式,如中国传统绘画和诗词。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情感的表达,如写实绘画和情感诗歌。
4.美学标准与审美标准:中西方审美差异还涉及到对美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不同理解。
中方文化更注重整体和谐、内涵和意境,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技巧和创新,对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的表达更为重视。
5.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中西方审美差异的形成也起到一定影响。
中方文化普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中西方审美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普遍趋1/ 2势。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审美趋同和相互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偏好也会因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 2。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76a61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1.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涉及了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差异的根源和影响。
一、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中国,艺术被视为一种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底蕴的体现,而在西方,艺术更多地与现代审美、个人表达和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的是情感的内敛、意境的超脱,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领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中国画、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追求的是“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而在西方,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审美趣味和个性表达。
西方艺术注重的是形式的多变、技法的创新,追求的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感知和内心情感的宣泄。
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西方更多地呈现出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追求的是“形式美学”和“情感美学”。
二、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表现在审美价值观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标准是“雅致、含蓄、温润”,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和情感的超脱。
中国艺术强调“韵律美”和“情感美”,重视的是作品所蕴含的心灵寄托和思想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艺术更加注重的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解构,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西方审美注重的是“视觉美”和“情感美”,更加关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和视觉冲击力,以及作品所能够赋予观者的直观情感体验。
三、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表现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注重的是艺术形式的神韵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技法上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而在西方,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各种形式。
西方艺术形式在表现上更加注重立体感和现实感,追求的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感知和形式的多样性。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c764b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a.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西方国家的审美差异不仅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反映在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中西方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有着不同的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美往往被定义为对称、和谐、比例等形式美。
希腊古典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原则便是这一观念的典型体现,它强调形式的完美和规则的统一。
而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美往往更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正是这一审美观念的典型体现,它们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可见,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在于注重形式美与内在意境的不同取向。
二、价值取向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形成。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是主要价值取向,因此西方的审美追求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西方的绘画作品中,个体形象往往被强化,个体情感和思想也更加突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国的价值取向更偏向于内敛、含蓄和稳重。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往往通过自然景物和禽兽花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不直接以个体为中心。
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的审美理念和作品表现。
三、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对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中西方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美差异。
西方美学以古希腊美学为代表,重视逻辑分析和形式美的规范。
西方美学注重作品的理论探讨和规范化,它通过对艺术规律的研究来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
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宋儒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含蓄之美”和“雅致之美”。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0ed40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3.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历史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观念和情感上。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全面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西方艺术以写实主义和透视原理为主,追求形式上的真实和立体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原理为基础的。
而中国古代绘画则更加注重表现情感,强调意境和空间感。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重在情景的描绘和意境的渲染,通常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
西方有雕塑艺术,而中国则有陶瓷艺术和传统的中国式山水园林。
当代艺术中,中西方的艺术家们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西方的现代艺术更加偏向于激进的表现形式,例如废铁雕塑、行为艺术等,这些表现方式更加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更加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达,在中国当代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文化符号和元素,例如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国画、水墨画等。
二、美的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美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认为美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强调审美意识的主观性。
而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整体和谐,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美学观念一直注重道德伦理,儒家文化中有“礼乐尚节俭,以观德行”的观念,这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注重技巧的表达,也注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内在的美学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例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空间感,而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写实的绘制。
中西方文化的宗教和哲学背景也对美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因此西方艺术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例如基督教教堂中的壁画和雕塑。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b40b7a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8.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其中包含着非常显著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美理论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理论不同,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
西方的审美理论从古希腊时代的《论美》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审美学。
西方的审美学分为自然主义审美学、形式主义审美学、实用主义审美学、马克思主义审美学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推理,不同于西方形式化的审美理论。
二、艺术形式的不同中西方的艺术形式有较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戏剧等,表现方式自由多样;而中国艺术形式则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强调在受众面前独立存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技巧。
中西方观众对于艺术审美有其特殊趣味。
例如,西方的观众趋向于奉为经典的类似于弗格森的绘画艺术,有着一种线条与色彩的凝练美,在中国,更加重视一个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四、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两种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在表现方式上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内在世界以及外在社会。
中国文化注重团体、祖国和精神境界,强调文化传承、精神追求。
因而影响在学习和表现艺术时的不同倾向。
总之,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
文化背景、审美理论、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由于此类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受众在鉴别、接受和感受艺术时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经验,也从而使得艺术品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价值表现更加多元化。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47a9f0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5.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之间在审美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所影响的。
西方艺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注重个人表达和独创性,强调个体的体验和情感。
而中国艺术则更加强调整体和集体的性质,追求和谐、平衡和统一。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从理念上来说,西方艺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西方艺术家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原创性,追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个体在西方艺术中被视为独立的、有独特能力的存在,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艺术更注重整体和集体的性质。
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础,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国艺术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奉献和服从,注重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
中西方艺术在理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艺术形式上,中西方艺术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艺术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西方艺术以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为主,注重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西方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经历了各种艺术运动和潮流的冲击,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舞蹈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审美规范和技巧。
中国艺术强调形与神的统一,讲究画面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中西方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艺术的审美价值、形式和理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也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美的多样性。
无论是中西方的艺术创作还是欣赏,我们都应该尊重并包容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差异。
只有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92ba3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a.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具有完全不同背景、发展模式和审美观念的文化艺术传统。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风格、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讨论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在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风格是由各自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所塑造的。
中方艺术强调“内涵”,注重画面的意象、造型、色彩和构图,追求一种含蓄、朴素、内敛的审美情趣。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外在表现”,强调画面的真实、明亮、浓烈的色彩和精细的绘画技巧,追求一种直接、震撼、开放的审美效果。
在绘画风格上,中方艺术倾向于线性构图,突出一种平面化的立体效果,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透视原理和层次感。
中西方艺术在主题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方艺术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历史故事和宗教神话展开,表现出一种崇尚自然、尊重传统的审美观念。
中国画大量使用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元素,强调以形秀为美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描绘人类的实际生活和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的思想感受。
西方经典绘画作品往往以宗教题材、历史事件和个人肖像为主题,追求一种对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中西方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艺术注重意境、气韵和象征,尤其是中国画追求以少写到多、以虚到实的表现效果,以展现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强调细节表达和写实性,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直接传递信息和审美情感。
西方艺术更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和创作技巧,而中方艺术更强调艺术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中西方艺术在风格、主题和表现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审美差异。
中方艺术注重内敛、含蓄、自然的审美情趣,而西方艺术则更加直接、震撼和开放。
中方艺术强调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人类的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
中方艺术追求意境、气韵和象征,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形式、技巧和真实性。
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f063b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a.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人物塑造与人体比例
中西方艺术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艺术中,人物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气势”的形象,尤其重视塑造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相反,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具体性。
此外,中国艺术中的人体比例往往不太严谨,而西方艺术在此方面则更加精确。
二、色彩运用
在色彩运用方面,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艺术往往使用深沉的色彩,强调形象的“气势”,它们的展示着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方式。
而西方艺术的色彩运用则更加注重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使图片更加具体。
三、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方面,中西方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技巧。
在中国艺术中,古代的画法往往有着特殊的笔触和构图方式,贯穿着审美的和谐、自然和深广。
相反,西方艺术往往更加强调细节和具体的展现手法,如透视等。
四、审美体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
中国艺术更加注重对学者的有关性质的认识,将其自由表达出来,由观众自我体验。
但是,西方艺术,注重通过视觉效果,使观众体验艺术家要传达的意思。
西方艺术家更倾向于深入人道思考,表现出深情、浪漫、人性和整个自然界的奥秘。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虽然各自都有其自身的美丽之处,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对于两种艺术都有着独特的欣赏体验和思考方式。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524ca0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7.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具有明显的审美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于美的理解、表达方式以及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上。
中西方艺术对于美的理解存在差异。
中西方对于美的理解存在着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人对于美的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西方艺术中,东方艺术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邃、空灵的美。
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展示,追求的是一种直观、具象、明确的美。
这种差异体现在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中。
中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艺术注重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在绘画中,中西方的写实手法和色彩运用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画法注重“神似”而非“形似”,追求的是内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而西方画法注重对于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更为重视逼真和细节的呈现。
在音乐中,中西方音乐的构成和节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音乐以和声为主,追求的是和谐的音乐声音,而中国音乐则强调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
中西方对于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艺术价值的评判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理论。
在西方,艺术的价值主要通过市场的反应和专业机构的认可来评判。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艺术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文化的传承上。
中国艺术更注重对于道德、法则和人性的思考,追求的是一种更加理想化和高尚的艺术境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体现在对于美的理解、表达方式以及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上。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人对于艺术的态度和审美追求的不同。
这种差异为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与相似](https://img.taocdn.com/s3/m/53ba95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d.png)
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与相似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西方的艺术审美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历史差异、文化背景以及审美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分析中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与相似。
一、历史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古代,中西方的艺术高度发达,但是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两种文化对于艺术的定义和发展方向有显著差异。
1. 中华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中华文化对于艺术的理解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精神修养和学问内涵。
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往往强调气势恢弘、意蕴深远、色彩含蓄、造型凝练。
而古希腊文化则注重人体的比例与对称感,追求表现和强调身体和自然的美感。
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是欧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艺术氛围浓厚,对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追求体现在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
古代中国的艺术修养注重的是思想的内涵,而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则更加注重灵魂的升华和超脱。
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掀起一股人文主义运动,创作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杰出的艺术家,他们对于自然和人体的表现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也截然不同。
1. 社会体制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家族和社区,重视大家庭和群体的凝聚力。
相比之下,欧美文化更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在艺术领域,强调创新、独立、个性和多元性。
2. 信仰体系中华文化基于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家庭和社会关系。
而西方文化涵盖了基督教、天主教、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启蒙时期的思想。
在艺术领域,欧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精神、启蒙思想等,都对于西方艺术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审美理念中西方的审美理念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华文化对于艺术的审美注重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意的表达,强调审美心得的摸索和提升。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f0fc0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6.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两个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来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方审美观念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理念,因此中方审美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延续。
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源于古希腊人的美学思想,偏重对个体的尊重和追求自由。
西方审美更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创造力,对于独特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更为欣赏和认同。
中西方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
中方审美追求的是内在的情感、精神层面以及心灵感悟,对于具有哲学深度和内涵的作品更为崇尚。
中方审美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思想性,对于表达清晰、意义明确的艺术作品更为喜爱。
而西方审美则更关注美的感官感受,对于形式美和表面上的艺术技巧更加重视。
西方审美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和感官的刺激,对于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运用更为重视。
中西方的审美趣味也有差异。
中方审美偏好的作品多与自然、人物、动物等相关,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表现主体形象之间的关系。
中方审美更注重和谐的构图和秩序感,对于平和、平静的情绪表达更为偏好。
而西方审美则更偏爱充满活力、冲突和突破传统的作品。
西方审美更注重作品的个性和独特性,对于创新、奇特和具有冲击力的作品更为喜爱。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中方艺术更注重的是意境的表达和感悟,倾向于传统的方式和题材,如中国画、书法、民间艺术等。
而西方艺术则偏向于多元化和实验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
西方艺术更注重形式的突破和艺术语言的创新,对于艺术的边界和媒介的拓展更为开放。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源于两个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对于艺术观念、审美标准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偏好。
这种差异既体现了每个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演变,也丰富了全球艺术的多样性和交流的可能性。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5584f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3.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良好体现,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西方艺术是世界两大文化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
它们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观念、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分析。
一、观念差异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理解与评价上。
在西方文化中,注重个性、独立、自由和多样性。
西方艺术更加突出个性化、自由化,追求创新与变革。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团体、集体、稳定和统一。
中国艺术更加强调整体性,追求和谐与平衡。
这种观念差异造就了中西方艺术审美的不同特点。
二、题材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在题材方面体现的尤为深刻。
在西方,艺术的题材涵盖了宗教、历史、个人生活、自然等各个方面,表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而在中国,艺术的题材主要是以史诗、神话、传统文学、自然景象为主题。
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不同,所以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
三、风格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在艺术风格上有所体现。
西方美术风格以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为主,西方人更加注重在艺术中表现出色彩、光影、线条等的变化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而中国美术风格以工笔、写意、泼墨等为主,中国人更加注重在艺术中表现出意境、神韵、韵律等的表现方式,喜欢以象征性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四、表现手法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也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体现。
西方艺术追求写实、精确,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这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于理性、科学、技术的重视。
而中国艺术追求意境、意蕴,表现为寓意丰富、理性转情感表达为主。
在文人画和书法中,常常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这种表现手法的差异也是由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际遇的不同造成的。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根源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差异。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正在更加深入地交流和融合,艺术也正在呈现出更加多样的风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11061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7.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两种文化背景和观念的差异所导致的。
中西方艺术审美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艺术风格、表达方式和观察角度等。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艺术审美差异进行探讨。
中西方艺术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的。
西方艺术倾向于通过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来传达信息,注重个人的自由表达。
而中方艺术则更注重隐喻、象征和寓意,善于用非直接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注重形式和创新,追求新颖独特的审美体验,追求个人的独立审美感受。
而中方艺术则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审美体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西方艺术在观察角度上有所不同。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体和个人经验的表达,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
而中方艺术则更加注重整体和社会的影响,强调艺术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联,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
在西方艺术中,众多不同的审美标准被承认并被广泛接受。
个体的独立判断和主观感受被重视,追求不同于主流审美观念的艺术风格也被尊重。
而在中方艺术中,传统美学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古雅之道”,对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传承和继承持有较高的重视。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体验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强调观众的个体审美感受,注重艺术作品的直观性和娱乐性,追求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沟通。
而中方艺术注重审美的理性思考,强调观众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艺术作品来获得审美体验。
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与共鸣
![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与共鸣](https://img.taocdn.com/s3/m/5fe285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5.png)
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与共鸣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作品也成为了两个文化体系的重要表达形式。
然而,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文化间审美共鸣的困难。
本文将分析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并探讨共鸣的可能性。
一、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1. 整体观与细节观中西方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方艺术审美中,强调整体观的重要性。
中式山水画或古典舞蹈等艺术形式重点展现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追求意境的凝练与气韵的流动。
而在西方艺术审美中,更注重细节观。
绘画作品中的肖像画、静物画等都非常关注物象的写实与细腻,舞台艺术作品中的服装、灯光等细节都在强调精致与呈现的真实感。
2. 舞台表演与观众互动中西方对舞台艺术表演的期待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身着华丽的戏装,在舞台上展现角色的情感、个性和身份,而观众则是静坐欣赏,思考与感受。
而在西方的戏剧演出中,演员通常以自然的方式与观众直接互动,传递情感与内容。
这种互动促使观众更主动的参与其中,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3. 艺术创作的目的和表达方式中西方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区别。
在中式绘画中,艺术家的目标是通过意境的描绘传递情感和思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抽象。
而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追求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反思。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音乐、戏剧、雕塑等艺术形式中。
二、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共鸣尽管中西方在艺术审美标准上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共鸣点。
1. 美的追求中西方文化都对美的追求存在共通之处。
无论是中方古典文化中的美学理念,还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美学探求,都植根于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美,可能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对于审美本质的追求是相通的。
2. 艺术表达的情感共鸣艺术作为情感的表达形式,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触动人们内心深处共同的情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情感的共鸣,建立起跨文化的交流桥梁。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https://img.taocdn.com/s3/m/17a13b3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8.png)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哲学、审美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
然而,尽管存在着差异,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以期加深对两种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理解。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1.1审美目标的不同中西方对于艺术的审美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理性的美成为主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意蕴被视为艺术的核心。
1.2审美标准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客观真实和逼真的表现,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在中国,强调艺术应该追求意境和抽象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的艺术审美。
1.3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雕塑、音乐等被视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物质性和感官上的直接体验。
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更多地注重绘画、书法、剪纸、景泰蓝等形式,强调艺术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相通尽管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2.1对于创造力的重视中西方文化都对创造力给予高度的重视。
无论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文人理论,都表达了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艺术家表达内在情感和创新思想的驱动力。
2.2对审美享受的追求中西方文化都强调审美享受的重要性。
无论是西方的“美的享受”还是中国的“享受艺术”,都体现了对于艺术作品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的追求。
2.3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中都存在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
无论是西方对于自然的描绘、对人类情感的抒发,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对大自然的表现、人性的体悟,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三、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正不断交流和融合。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fc56a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9.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将从画风、主题、表现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在画风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写实,讲究物件的形象、细节、色彩的真实再现。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形式、表现力和感觉上的艺术创作。
中方画家注重将所绘画作品与自然相一致,力求达到对现实的再现。
而西方画家则更加追求自由、个性化的创作,强调对主题的主观表达和感情色彩的突出。
中西方艺术在主题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艺术主题多与传统文化、历史人物、风景等相关,注重传统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关注人性、自然、社会问题等多元化的主题,充分展现思想、情感和创造力的多样性。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
中方绘画注重平面性和线描的构图,强调用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来营造整体的美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构图的立体感、透视法等技法的运用,通过光影和细腻的层次来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中西方艺术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艺术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强调对社会的有益作用和对人类良好品格的追求。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自由,更加强调对个人情感和独立思考的尊重。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导致的。
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中西方艺术在交流和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也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
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
艺术的审美情操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一、审美含义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
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基于此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1、中国审美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1)“以和为美”――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2)“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3)“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4)“以思为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1)“以形为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2)“以真为本”――至求唯物主义哲理感悟;3)“以意为泉”――注重主思想的主导地位;4)“以境为高”――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西方的绘画作品大都色彩浓重、立体感强、大胆开放,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人喜欢丰富的自然的美。
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模出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
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
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
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述期。
现代主义时,在西方绘画领域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派别和思潮:抽象主义以其非具象的体积和团块,组建着那种远离人们的日常视觉、与自然物像几乎毫无瓜葛的三度空间的形体结构;表现注意一夸张变形的绘画语言,使作品成为精神性的、情感的符号;梦幻主义则以一个个充满幻想和象征性的视觉图象,将人们带到精神彼岸飘渺超然的境界。
综观现代派绘画,不难看出其共同特征,即对于客观再现的漠视和对主观表现的强调。
现代主义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及绘画语言自身的价值,他们排斥功利性,对描述性和再现性的因素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画面结构,表达内在情感,营造神秘梦境。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有中和气韵、意境等一些概念中和是最根本的审美形态”气韵和意境既是中和的的展开”又是较中和更具体”内容更丰富的的审美形态。
中国古代绘画要求气韵生动”气韵是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中国字画讲究的就是气韵生动”如果没有了那一份气韵流转的意味”中国的传统的书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具有综合性”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结合。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差异是由双方不同的生活基础”思维方式”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等造成的。
中西方审美形态的不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二者在审美的实践活动的不同。
西方人在审美活动中强调主观和客观的分开。
主观和客观的分离导致了人的三种审美潜能“耳目”“心意”和“志神”之间的分离,古希腊人就习惯把“心意”和“志神”包含于完美的形式之中, 这种完美的形式代表就是悲剧和喜剧。
在对中西方审美形态进行了分析比较后”再综合现实情况可以知道”所有的审美形态都是审美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人生境界存在状态和感兴形式”当他们融入到后人的的审美实践和审美观念之后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了解了不同艺术审美形态特点之后”人们无论是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都会由此得到帮中国审美传统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由实及虚,这样才是好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的表现出宇宙的生机和人生的真谛。
在中国审美和艺术中,中国传统审美方式非不重视“象”、“境”、“形”等实的方面,但在审美中更侧重的是“意”、“神”等虚的方面,如中国绘画不重视反映客观的真实,重神似不重形似,只求表达画家主观情感寄托和本人的人品。
中国画家一方面,“外师造化”也就是游心自然,放荡江湖之中,沉醉山水之间,然后情随境迁,心与物化,挥笔点染。
另一方面,又“中得心源”自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我,以至山川草木,无不着我之色彩,无不代我而立言。
我游我观,我思我画,都是畅我之神,达我之意。
畅神达意,方才是中国画家的最高目的。
所以,物之性与画家之性,长期融合,画家不欲表现自己的人品,他的人品也就自然而然的跃然纸上。
西方审美思维方式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全体的理性把握过程。
在艺术作品中,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那些能够从个别中见出一般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提出诗人应该向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识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
”西方人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总是把审美对象仔细玩索,深入剖析即从艺术的感性经验开始,然后经过知性多方面的探讨,多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加以归纳和演绎,最后形成各种艺术门类。
如西方人把绘画也视为科学,绘画便成为了人们通过驾驭自然而获得的技巧(色彩、明暗、透视)来如其所视地再现现实客观自然。
中西方对比,我们会发现人物绘画中,中国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
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
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
说到底,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
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思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
在中国历史上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
人类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无不融入太多的悲剧意识。
这种意识的根源是人类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曾遭到人为的压抑和摧残。
世世代代的理想之梦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共鸣,这种审美理念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初步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
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很多正确性。
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
喜欢汉学和汉字文化的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人也逐步多了起来。
近代时兴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也通过不同渠道打动着西方人紧闭的心扉。
竟管他们赏玩的风格跟中国不一样,但他们却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的良好习性。
西文化差异,不少学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特征和艺术思想的构成。
对我们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赏石活动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人的认知思维具有同化、顺应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
同化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中去融合。
顺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揉合原有审美对象的功能当然易于为对象所同化。
这种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量上丰富了原有对象的审美水平。
文学家,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鉴赏家应该担负起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使命。
历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驻的不朽之作,总是不断满足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永不过时的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1]《中西审美比较》作者:孔新苗2002年出版[2]《中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差异》胡媛媛艺术百家2008年第7期[3]潘知常.中西比较美学论稿[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0.[4]寸悟.“虚——实”范畴的形成及美学阐释[J].延安大学学报版[5]汤发龙.审美认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J].河南:河南郑州大学文科园地,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