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稿件
适合中学老师投稿的核心期刊要目

北大2000、2004、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北大2000、2004、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 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 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 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 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4 2004 2004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文道”是“统一”还是“同一”

“文道”是“统一”还是“同一”摘要: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组不同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无法用一一对应的关系来对它们进行定位,同时“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不是“同一”的,而是“统一”的。
关键词:文道工具性人文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年第6期第8页刊登了董旭午老师的《“讲”什么怎样“讲”》一文,该文主张“突出重点地讲”“文道同一地讲”“精当有序地讲”。
董老师在“文道同一地讲”这一部分中有如下文字阐述:“‘文’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就是常提到的‘工具性’;‘道’,就是指思想、情感、道德、人格等人文素养,即人们常提到的‘人文性’。
两者是一个东西,是同一的。
”读完董老师的文章,笔者对董老师的“文道同一地讲”这一看法不敢苟同。
一、“文”与“道”,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何谓“文”?何谓“道”?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有相关阐述。
他认为“文”是人对于自然之“文”的描述,而“文”描述的对象则是“自然之道”。
至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
其提出的“文”,更多指能反映士大夫“质朴自由”秉性的文章,而所谓的“道”,是契合于儒家义理的“仁义之道”,而“文”中应含“道”,“文”是儒家仁义道德的载体。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文汇报》曾设置专栏讨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以道为主”,有人却认为应“以文为主”,还有的认为应“文道并重”,但是关于“文”与“道”的关系还是没有厘清。
在笔者看来,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认识都阐明了一个事实:“文”与“道”不可分割。
在当代,关于“文”与“道”,也曾有人这样定位:“ 所谓‘文’,是指课文的语言形式,‘道’是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但是,这个看法也有偏颇。
因为“文”一旦与“语”结合起来,“文”这一概念的外延就大多了。
我们知道,“语”和“文”一旦结合起来,“文”就不单单指“文章”,它可能还包括“文学”“文化”“文字”等,远远不再是“文章”这一狭义的概念。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部分:学习建议这是韩愈提倡从师学习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重要,有些语句的含义也比较难以理解,建议学习本课时采用以下方法:1.用一节课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掌握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清文章结构,逐句理解,熟读、逐段背诵,培养语感。
3.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再分析,做一些落实与巩固性的练习。
旧知识铺垫:于的用法通常作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第一课时充分预习、熟读后完成下列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介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一本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南,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教材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包含了多种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涵盖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
此外,教材还包括了语文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采用分析、解读和欣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教学评价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考试、作业、讨论等。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它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评价,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指导,学生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老王》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老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老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杨绛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题和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尊重、同情和善良的品质。
(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老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杨绛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题和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杨绛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引发学生对课文《老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老王》,理解基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老王》中的形象、主题和手法。
(2)分析作品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老王》,写一篇关于关爱底层人民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文章写作:评估学生在感悟文章中的表达能力和对关爱底层人民的理解程度。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案: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把握作者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及写作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能够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手法和写作风格。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通过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把握作者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及写作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培养学生通过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柳宗元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等。
2. 学生准备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柳宗元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特点。
(2)简要介绍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如对西山美景的描绘、寓意的表达等。
(2)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西山象征高洁、超然物外等。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风格。
(2)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5.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布置作业(2)让学生选择一篇柳宗元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是指对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教育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参考来指导和辅助教学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认识语言,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的能力。
具体而言,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学作品阅读和讨论、电影欣赏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借助媒体资源和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使语文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指为中学语文教师准备的教案、教材、课堂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有一些重要的要点需要注意。
首先,教学参考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其次,教学参考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同时,还应该提供一些教师指导,包括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的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内容应该全面且系统,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教师可以参考教材编写的教学指南,了解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建议和教学方法。
教师还可以参考一些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设计,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人教版教案:《先秦诸子选读》《墨子》选读 《1 兼爱》

确山二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共案时间:星期:主备人:刘娜使用人:【教学主题】《墨子》选读------《兼爱》【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知识梳理】一、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墨子,姓墨,名翟。
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
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
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
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
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字词句1·通假举要既以非之(“以”通“已”)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教驯其臣(“驯”通“训”)破碎乱行(“碎”通“萃”)贵必敖贱(“敖”通“傲”)2·古今异义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荷塘月色》课堂节录

《荷塘月色》课堂节录
《荷塘月色》课堂节录
熊芳芳;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师:《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散文,说到经典,大家有什么感觉?害怕吗?会不会觉得有点读不懂的感觉?生(点头示意):会。
师:好,我们看一下刘瑜说的一段话。
(刘瑜,清华大学副教授。
)她说(PPT展示):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总页数】5页(P.111-115)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阅读知识;课外阅读
【作者】熊芳芳;
【作者单位】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081;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G632.4
【相关文献】
1.《荷塘月色》叠音词探究 [J], 凌金明
2.依托学情突破难点——《荷塘月色》教学札记 [J], 张敏
3.未设之设无为而为——由教学《荷塘月色》引发的思考 [J], 钟伟建
4.一声叹息,弹尽千年的孤寂——《荷塘月色》文法探踪 [J], 朱伟; 周黎霞
5.荷塘月色 [J], 朱自清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案: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提问:“始得”的含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和典故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典故。
(2)解析课文结构,阐述主题思想。
5. 艺术欣赏:(1)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2)让学生品鉴课文,提高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整理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查漏补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境教学: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语文投稿最好版本

语文类报刊投稿电子邮件地址(1)注:杂志社或报社会根据需要不定时的更换邮箱,为给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请您发稿时一定要备份原稿。
中学生读写论坛:li-bingjun@libingjun@一、《语文报》《语文报·教师版》(初中)czjsb@《语文报·教师版》(高中)gzjsb@《语文报》高考版gkb@语言集训营——武素平wusp@作文新天地——张剑锋zjf@现代文阅读——张书霞zsx@文言文阅读——悠悠子gkb@《语文报》高中版gzb@《语文报》中考版zkb@二、《语文周报》《语文周报》初一ywzbc1@《语文周报》初二ywzbc2@《语文周报》初三ywzbc3@《语文周报》高一ywzbg1@《语文周报》高二ywzbg2@《语文周报》高三ywzbg3@《教学辅导版》张艳丽ywzbzyl@《作文辅导版》周学武ywzbzxw@《语文周报》高考版ywzbg3@ ywzbg3@ywzbgkbcl@(一、四版)综合ywzbgkbsjc@(三、五版)文言/表达ywzbgkbshx@(六、七版)写作ywzbgkbhhw@(二、八版)阅读loveszl10@(林娜)《语文周报》中考版ywzbc3@《语文周报》教师版ywzblgt@三、《语文学习报》人教版《语文学习报》高一版侯谦yuwenxuexibaogaoyi@寒假版张玲玲zhanglingling0123@ 《语文学习报》高二版宋慧永songhuiyong@《语文学习报》高三版赵荣抒yuwenxuexibao@《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ywxxb2004@《语文学习报》初三版房鑫fangxinfangxin@fangxin12345@《语文学习报》初二版王晶chueryuwen@苏教版《语文学习报》高一版王媛虹wangyuanhong0905@《语文学习报》中考版李雪峰lxf3278@《语文学习报》八年级版姜茂龙yuwenxuexibao2000@《语文学习报》七年级版鲁教版《语文学习报》高一版张晓明zxm7939127@《语文学习报》高二版赵岩yuwenzhaoyan@四、《考试报》人教版《考试报》高一语文ywg1@(一版万崇静,二版培文,三版宋鲁军lujun0264@,四版叶芷)《考试报》高二语文ywg2@(一版江浸月,二版吴忌,三版王文,四版王艳芳)《考试报》高三语文ywgk@(一版靳海燕,二版许慎哲,三版李一文,四版杨芊芮)苏教版《考试报》高一语文ywsj1@(一版,二版廖全元quanyuan0312@三版海洲,四版朱姚尧)《考试报》高二语文ywsj2@(一版叶子舟,二版西文,三版金丽,四版曾江)粤教版《考试报》高一语文ywyj1@(一版欧黎,二版王麟,三版王海菲,四版一冰)《考试报》高二语文ywyj2@(一版宋蕾,二版陈德君,三版陈默,四版耿秀兰)新课标人教版《考试报》高一语文ywrj1@(一版漆颖,二版三版林尧xiaozhuduoduo@四版王非)《考试报》高二语文ywrj2@ (ksbywrj2@)《考试报》中考语文ywzk@《考试报》读写版ksbxztd@《考试报》综合版ksbzh@五、《中学生学习报》人教版《中学生学习报》高一版mingxin0117@tomo.cm(栗志民1、4版)amyaming107@(张亚民2、3版)《中学生学习报》高二版gyyw@(曾宁1、4版)ywzk2003@(王赏2、3版)《中学生学习报》高三版gs722@(李银霞2、3版)李田苏教版高一版chy0807@(陈海颜1、4版)amlijie@(李洁2、3版)粤教版高一版amduan@(段春英1、4版)guochun520@(郭春2、3版)鲁教版李开振kaizhen888@六、《学习方法报》《学习方法报》高一版温玉芳laigaowyf@语文其它小报刊《中学语文报》高中版zxywbgz@《中学语文报》初中版zxywbcz@《中学语文》duxiexinkongjian@《语文世界》ywsj@《语文知识》ywzs@《语文学习》sephywxx@《中学语文园地》zxywyd@《语文教学之友》ywjxzy@《语文教学通讯》txb@《中学语文教学参考》chi@《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bnuzz@《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jiaoshi@《阅读与鉴赏》yydyjsh@《读写说素材报高中》dxscbaog@《杭州中学生天地》zxstd@《文教资料高中版》wenjiaoziliao@ 《长春阅读与作文》ydyzwly@《长沙第二课堂语文》yeah75@《西安读写周刊》duxiezhoukan@《金太阳当代中学生报》jty03@作文类专业报刊《作文报》初中版zwbs@《作文报》高中版zwbs1981@zwbs_1981@《作文报》高考版zwbs1981@zwbs_1981@《作文周刊》高中版gzb.zwzk@《作文导报》课业增容沈殷红56339@读写链接周京昱zhou_jing_yu@ 考场金榜胡家曙jiashuhu@高考稿件林茂华L471121@学生作文董文mengbicaiping@“金睛奖”高考作文梦阳mengyang169@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王雪欢xuehuan318@ 《作文与阅读报》高中版zwyydb@《中学生作文指导》高中版zwzd2@ 《中学生》作文版zxszwb@ 《作家教你写作文》hywh003@《作文周刊》高中教师版gzjsb.zwzk@《大庆作文成功之路》zuowencg@高考综合类刊物《山西教育·高中版》任晓明shanxijiaoyu90909@《济南高考指导》gkzd2005@《考试高考语文版》kaoshi.yw@《郑州试题与研究》styyjgzyw@《江苏新高考》骆鹏展xingaokao@《江西读写月报高中版》dxyb-zh@《江西读写月报初中版》dxyb-xz@《广西中学文科》zxwkgz@《广西求学》梁志qiuxue@ qx48_108@《中国考试》cexam@《长春高考数语外》吴尧friendgaokao@《长春高考练吧·数语外》(纯练习)吴尧friendgaokao@ 《长春现代中学生》贺长盛hcs54321@《长春高考在线》gaokaozaixian@《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zyanlin1210@《成都中学生读写高中版》zxsdxgaozhong@《初中版》zxsdxchuzhong@《郑州中学生阅读》高考版《郑州中学生阅读》高中版《天津中学生语数外》赵颖zxsysw01@《武汉语数外学习》高中版cme1@《郑州教育时报考试周刊》蒋娟梓jjzjysb@ kszk3578@《长沙高中生》gzszz@《南昌高中生之友》王道信ljr1108@《重庆高考金刊》gkjk@《沈阳招生考试通讯》郝雪松haoxs@《成才导报成才导航》tlx0082_cn@《教学案例》2003jxal@《福建中学生时代》高中语数外徐小敏minxiaoxu@语文类报刊投稿电子邮件地址(2)注:杂志社或报社会根据需要不定时的更换邮箱,为给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请您发稿时一定要备份原稿。
语文教学杂志投稿常用邮箱

整理/绝顶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高中刊 ) ●投稿邮箱●理论 lilun533@ 评价 pingjia533@教材教学 jcjx533@ 走进课堂 zjkt533@主编信箱 anli533@ 阅读写作 duxie53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 ● 投稿邮箱 ●教而论道: zycjeld@ 解读设计: zycjdsj@授业心经: zycsyxj@ 解惑必读: zyczhsl@细话中考: zycxhzk@ 悦读提升: zycydts@2. 《语文月刊》 ● 投稿邮箱 ● ywyk@ 3. 《语文学习》 ● 投稿邮箱 ● yuwenxuexizazhi@4. 《语文世界》 ( 中学生之窗 ) ● 投稿邮箱 ● ywsj@ywsjvip@《语文世界》 ( 教师之窗 ) ● 投稿邮箱 ● ywjszc@5. 《语文建设》 ● 投稿邮箱 ● ywjs@6.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投稿邮箱 ● jiaoshi@7. 《 语文教学通讯 》 ● 投稿邮箱 ● ywjxtxa@8.《 中学语文》 ● 投稿邮箱 ●教学大参考 jiaoxuedacankao@ 读写新空间 duxiexinkongjian@大语文论坛 dayuwenluntan@9 .《中学语文教学》 ● 投稿邮箱 ●[ 深度关注 ][ 说文论语 ] [ 专家视线 ][ 理念·观点 ] E-mail :zhanglei206@[ 课堂观察 ][ 回声 ] [ 创意无限 ][ 咬文嚼字 ] E-mail : rbhz@[ 作文指要 ][ 成长·发展 ] E-mail : wxw9695@ [ 文本研读 ][ 选修平台 ][ 创意无限 ] E-mail : yui.s@[ 评价·测试 ][ 视窗 ] E-mail : wch208@ 10. 《考试》 ● 投稿邮箱 ●文科版 gmkswkb2008@ 高考语文版 gm ksyw@11 《学语文》双月刊 ● 投稿邮箱 ● xueyuwen .wh@12. 语文教学研究 ● 投稿邮箱 ● ywjxyj@13. 语文天地 ( 高中 ) yuwentiandi12@ 语文天地 ( 初中 ) yuwentiandi123@14. 《高考》 ● 投稿邮箱 ● gkzz@ ccee .tv15。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案: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隐喻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文学史上的山水游记作品。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课文的表达效果。
(3)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隐喻的解读。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交流和互动。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2)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作品,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的心理、动机、言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途径,全面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的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的心理、动机、言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作者司马迁。
(2)介绍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及在本课中的表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廉颇、蔺相如等人物的心理、动机、言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语法现象。
(2)分析人物形象,阐述其性格特点和价值意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写一篇关于廉颇、蔺相如的人物评论,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将《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其他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如《鸿门宴》中的项羽、《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语文老师教学必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语文老师教学必备语文教学参考一、熟悉学生1、全面了解学生背景:学生的学习史、家庭情况、情绪状态、兴趣爱好等。
2、充分沟通交流:与学生谈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3、结合教材:及时复习教材的相关知识,教学时能准确地理解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
二、灵活调整1、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制定学习计划: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以推进学习效果。
2、给予学生及时回馈:面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学习积极性。
3、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习得和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1、注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勤奋认真学习的习惯,做到教学及学习有方向感和持续性。
2、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
3、培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的增强,培养学生自觉快速学习的习惯。
四、制定有效教学方案1、学习目标:活动式教学了解学生,清楚了解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堂内制定更加具体的学习目标。
2、课程安排: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习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安排,及时复习有关知识。
3、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活动,如绘画、讨论、教学过程中主动互动,活泼开放,形成全职发挥效果和谐的氛围和活跃的学习氛围。
五、注重课堂教学1、注重细节: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优势的挖掘,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受益。
2、重视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能够灵活应用语言、图片、视频、数字等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学习。
3、贴合生活:将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特点、社会现象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迅速地接受、体会,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六、能力培养1、综合能力强化:强化语文阅读理解、写作技能、阅读速度和记忆技巧的综合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说课稿范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说课稿范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
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最好借鉴。
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观察和研究自然色彩现象中,分析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
引导他们感受、体会和解释自然色彩造成的视觉印象,领悟艺术表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目标①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3.教学重点(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教师拿出一组树叶,要求学生看看、想想能摆出什么动物,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拼一只孔雀,教师引导:刚才的树叶可以拼做羽毛,尖叶子可做身子,在剪一片细长的叶子做脖子。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二已半年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
让学生在阅读思辨中成长——以《拿来主义》文本教学为例

2021.4·学术摘要:以鲁迅杂文《拿来主义》为研读材料,展开阅读教学的方法探讨,认为高中语文杂文教学要深度研读文本,培养推理能力,强化比较阅读,培养质疑意识,重视批判阅读,培养辩证视野,以提升学生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素养。
关键词:《拿来主义》思辨能力推理质疑辩证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21)04-0055-03DOI:10.13525/ki.bclt.202104019作者简介:施长发(1976—),江西余干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广东顺德德胜学校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4月语文教学通讯Apr.,2021第1146卷第4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146No.4施长发(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广东佛山528300)———以《拿来主义》文本教学为例让学生在阅读思辨中成长◆教艺频道《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中,明辨即清晰地辨明、辨别。
可以说,语文教育,尤其是议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文以鲁迅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展开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以探究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理解鲁迅先生对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态度,进而强化课堂论证训练,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思辨素养。
一、深度研读文本,培养推理能力《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极具批判精神的文章,其间隐含着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但要想梳理清楚作者的思想观点、思路方法,必须就带有思辨色彩的代表性语段进行逻辑推理,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思辨助推理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的依据或要求。
教师应对照《拿来主义》的教学要求,设定层次化、条理化的导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了解文中所用论证方法,感知论说性杂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鸿门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了解秦末汉初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鸿门宴》,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探究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2)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环节。
2024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欢迎订阅

2024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欢迎订阅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1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创刊于1972年,办刊已有50多年;是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国家学术期刊。
自2023年起,《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由“旬刊”变更为“周刊”。
各周均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数据库收录。
【总页数】1页(PF0004)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欢迎订阅2023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欢迎订阅2023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欢迎订阅2023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4.欢迎订阅2023年《中学语文教
学参考》5.2024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欢迎订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及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3)运用联想想象法,体会诗中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3)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2)诗歌的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及意义;(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翻译诗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孔雀东南飞》;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解析文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意境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孔雀舞视频,让学生感受孔雀的优美姿态,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稿件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见苏轼的超然与达观
北碚区王朴中学校赵良英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于世俗处。
”(《庄子·天下》)不以苦为苦,不以乐为乐,内既非我,外亦非物,内外双谴,苦乐皆忘,掉臂独行于逆境中如履坦途,卓然特立于困窘时处之超然,此乃真人境界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率性怀道,虚怀超俗;天人合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无我两忘:忘我,则能顺万物自然之性,无物而不顺,无往而不通;忘物,则明彻于无穷,能游变化之途,无往而不安,“彼且恶乎待哉”?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
苏轼《定风波》所表达的,正如庄子所谓的是一种处之超然、忧乐两忘的真人境界,从中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内心的平静、旷达与自由的精神追求。
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可谓是一位才华横溢、卓越无匹的大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众多封建士大夫所向往与恪守的信条。
以钦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为标榜的苏轼一路走来却仕途艰险。
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谄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于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诗人因“乌台诗案”出狱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诗人流放到黄州后,虽“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苏轼·量移汝洲表》),却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山水郎。
”(《苏轼·初到黄州》)“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苏轼·答言上人》)正是诗人具有了超然情怀,才会因沙湖途中暮雨斜阳之遇,触景生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上片,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雨行吟图。
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
....,足见风雨之急,雨点之大,发出声响,本是客观存在,而诗人“莫听”,风雨不足萦怀!外物不足萦怀!今日遭遇挫折怎样?“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诗人在雨中照样“吟啸”、“徐行”,艰
难困苦其奈我何?“轻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是那样的欣赏张志和!路上遭遇的几点雨有什么关系呢?有“何妨”呢?一个傲然漠视忧患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何妨”二字表现出诗人面对艰难困苦、宦海不得志的豁达。
竹杖芒鞋行于泥泞之途,拖泥带水,比起官员商贾骑马更便捷。
前者胜过后者,何轻之有?然而相对于他们为名奔、为利忙的劳心苦形,自己不是“无官一身轻”、无财不累人么?
何以见得?诗人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谩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可见,它对于做官表示厌烦。
一个“轻”字表现出诗人淡薄功名、轻视富贵、随遇而安、悠闲自适的达观、超然情怀。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台记》)。
游于物之外,就是游心于物之外,也就是摆脱物对自己精神的束缚。
因而,这个“轻”,也就是精神的自由。
“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苏轼·浣溪沙》),“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等的轻松愉快、逍遥自在!
下片,写放晴后的感受,更显诗人的达观、忧乐两忘这一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乃苦境也;忽然“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夕阳送暖,此番美景本值得庆幸,然而苏子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毋庸怀疑;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晴的遭际吗?黄庭坚有“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而苏轼却说无风雨最好。
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物我两忘,冷暖不觉,顿悟人生只是过程。
如何到得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是“归去”!荣辱贵贱、爱恨苦乐又有什么区别呢?
是年秋天,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诗人超然达观的情怀又得到了再现。
在一叶扁舟中,他们饮酒诵诗,情绪甚欢。
不久客人开始吹箫,哀怨的箫声使得苏轼问他为什么作此悲声,客说曹操的著名诗篇使他“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
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面对客人的哀怨,苏轼指着流水与明月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吾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说得“客喜而笑,……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现实险象环生,却能如此平静地对待,游心于生死、功业之外,保持着无往而不乐的超然心境,便觉一切都是令人满意的了。
你看他多自由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轼追求精神的自由,“不为物役”,但他对现实人生是肯定的、乐观的,他在极不令人愉快的现实生活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他说:“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乐哉游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诗人正是本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学“归去”也,留下了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洒脱、自由的东坡居士在我们读者的心里。
附:苏轼《定风波》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张仕维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