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现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对《孔乙己》有什么期待?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a.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2.探讨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a.学生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课堂讨论1.分析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a.学生举例说明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2.探讨课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a.学生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酒店老板、顾客等。
b.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爱弱势群体。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孔乙己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孔乙己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a.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a.学生举例说明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现象。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关爱弱势群体?二、课堂讨论1.探讨关爱弱势群体的方法和途径。
a.学生举例说明关爱弱势群体的方法。
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出师表》教案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本课教材选取了《出师表》的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忠诚精神以及文学才华,同时加深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认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出师表》这样的经典文献,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出师表》的相关内容,理解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出师表》的相关内容,理解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
2.难点:理解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政治抱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情促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出师表》的内容,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出师表》的相关内容,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出师表》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对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政治抱负。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板书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板书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掌握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的内容:1. 第一单元:XXX- 研究目标:掌握XXX的概念和基本知识,能够运用XXX进行写作。
- 教学重点:理解XXX的含义和作用。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
2. 第二单元:XXX- 研究目标:了解XXX的背景和发展,能够分析和评价XXX 的作品。
- 教学重点:掌握XXX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分组讨论、文本分析。
3. 第三单元:XXX- 研究目标:研究XXX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XXX进行阅读和写作。
- 教学重点:掌握XXX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3. 分发教材,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预。
4. 进行课堂讲解,解释重点难点,确保学生理解。
5. 开展相关练,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进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分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知识点。
第三课时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进行小组合作,展开专题研讨。
4. 学生展示成果,进行互评和点评。
5. 总结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四、教学评估1. 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的研究成果。
2. 提供作文写作练,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的表现评分。
4.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2. 板书、投影仪、课件等教学工具3. 教师准备的课堂活动和练题六、教学反思1. 每节课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12.2.07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我所任教的 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
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
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
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
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关系,把握*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性善论”的要点:(1)(2)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1 二次备课5.学生自习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概括*大意: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新编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新编五篇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沁园春雪》【教学设想】《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教学应以读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情感,借鉴词的表达。
为此,我对本课的教学做出如下构想:一、入情入境,加强朗读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
介绍背景,还原毛泽东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这样做,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将词读通读顺,而且还在于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在读中初步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听歌曲《沁园春雪》,升华情感。
二、感受意象,体会情感(一)感受诗化的意象,把握上阕内容,体会情感。
1.登高远眺,广袤无垠,胸怀宽广。
静物描写,想象丰富。
动景衬托,生机勃勃。
展开想象,北国大地,晴日当空,红妆素裹,妖娆美丽。
2.通过描绘北国雪景,诗人的宽广胸怀得以崭露,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得以表达。
(二)评论历史英雄,抒发远大抱负。
1.“惜”字奠定评论基调。
肯定历代帝王的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批评历代帝王欠缺文治才华,显示无产阶级革命者将会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
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扬中带批评;对成吉思汗,先扬后抑,略带嘲讽。
2.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俱往矣,一笔带过封建王朝,显示诗人对自己的自信。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诗人的远大抱负,今朝的风流人物,斗志昂扬,武功与文治皆具,必将创造空前的奇迹。
三、借鉴写法1.写景抒情。
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象写景,动静相称,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抒发胸怀。
2.惜中褒扬批评,惜中寓志,后来居上,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教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准确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词中意象与情感。
o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解读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与情感。
o运用小组合作、对比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o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诵读并理解《太常引》的词意,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o分析词中意象与情感,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辛弃疾的壮志未酬与悲愤之情。
o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o多媒体课件(包括辛弃疾生平简介、诗词背景、相关图片、音乐等)。
o《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文打印稿。
2.预习要求:o学生预习《太常引》词文,尝试理解词意。
o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和诗词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中秋佳节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曾在中秋之夜赏月?今天,我们将跟随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脚步,一起感受他在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时的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创作风格。
•诗词背景:介绍《太常引》的创作背景,包括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
三、诵读与感知•全班诵读:全班学生齐读《太常引》词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分段诵读:将词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学生诵读,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感知词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词中描绘的景象与情感。
四、词意解析•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词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o“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中秋佳节,月亮像重新磨过的铜镜,明亮皎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下册第一单元生活咏叹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1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班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老师弄通教材内容,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班级下册教案,便利大家学习,期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挂念。
人教版语文九班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把握行文思路,生疏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谈论文,理解谈论文,揣摩谈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擅长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会“言〞与“意〞的关系;深化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化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谈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会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学问梳理夯实根底1.文学常识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表达;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格外逼真,犹如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格外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顺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考,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方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语言魅力,深化解析“无言之美〞。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包含了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这些篇目既有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有现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深刻的哲理,也有丰富的情感。
本册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设置了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的内容理解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的结构和逻辑,熟悉每个篇目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热爱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一切,甚至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篇感言文,它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懂得文章的言外之意,掌握文章的要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主旨;2.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体会祖国的美好与多彩;3. 能够谈论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作为与奉献,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特色、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多媒体演示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祖国的视频,来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祖国气息,让学生们进入到祖国热爱的情感氛围之中。
比如通过放一部辉煌历史、伟大事业、祖国繁华的电影,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壮美与历史底蕴。
可以再放一些优美的诗歌、歌曲、图片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欣赏原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领会每个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针对一些生字生词,先给学生做一个简短的解释。
例如:“进行革命改造”、“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理解难点如果遇到学生对于一些高深的词汇和抽象概念比较生疏,老师可以特别解释一下。
例如:i.“革命改造”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指的是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ii. “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可以从烈士英雄到劳模、先进模范等等大家熟知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进行展开说明。
4.讲解主旨在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帮助引导,让更多人能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精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i. 文章所描述的大地,是我们崇高的母亲,是我们要保护和珍爱的疆土和人民。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教案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3)学会写作各类文体,提高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写作能力的提高;(4)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部分课文内容的理解;(2)写作技巧的运用;(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单元(第1-4课):2周2.第二单元(第5-8课):2周3.第三单元(第9-12课):2周4.第四单元(第13-16课):2周5.第五单元(第17-20课):2周6.第六单元(第21-24课):2周7.期末复习:2周五、具体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生字词;②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③学会概括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②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回顾上学期学过的鲁迅作品;②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②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品鉴。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关于《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n缟素g?o庸夫yōngfú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谕yù四、字词重点归纳1、重点词句加惠:给予恩惠长者:忠厚长者错意:置意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挠:屈服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头.2、古今异义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是——今:表判断古:这样易——古:交换今:容易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3、词类活用广:形容词做动词扩大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五、整体把握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第一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②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围绕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设计。
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案内容1.《孔乙己》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1)讲述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讨论法:分组讨论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3)练习法: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4)小组讨论:讨论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课堂讲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3)练习: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2.《变色龙》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2)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2)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1)讲述法: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讨论法:分组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3)练习法: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4)小组讨论: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课堂讲解: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一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②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⑤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乡愁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二、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
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
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
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墓里墓外虽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
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
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七、小结课文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的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4.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
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教学步骤一、解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