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畴和基本对策。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围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的防治。
医学模式及其主要思想:1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采用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手段探索人体奥秘,从整体到系统、器官直到现在的分子水平,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医学临床和疾病预防。这一时期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加推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疾病和健康,医疗活动反映出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不再停留在身体上的无病,而是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恩格尔认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的医学模式,他要求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1.描述2.序量化3.间接定量4.直接定量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活动: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2)情绪过程3)意志过程
2人格 1)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2)人格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容抽象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这种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来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指知觉系统把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就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围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1感觉记忆(瞬间记忆):0.25-2s,编码形式感觉后象,容量9个字母。 2短时记忆:20s-1min,编码形式;形码、音码、意码,容量5-9个记忆单位。 3长时记忆:1分钟-一生,编码意码,容量无限。
思维:是人脑概括的、间接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功能是对信息的选择)。
注意的品质:适当的围、比较稳定、善于分配和主动转移。
情绪与情感联系: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展过程中常常蕴含着情感。区别: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人与动物共有;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是人特有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则冲动性较少,比较隐。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意志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
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明确目的性(前提),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核心),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的品格: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部心理动力。
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2.双避冲突(前有狼后有虎3.趋避冲突(想吃肉又怕胖)4.双重趋避式冲突
能力: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常与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希波克拉底气质体液学说1)胆汁质,精力充沛,易于冲动。 2)多血质,活泼敏感,好交际,注意力易转移。
3)粘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善于忍耐。 4)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情感反应慢而强,善于察觉细小事物。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三种基本特性:强度,灵活度和平衡性)
1兴奋型(胆汁质):兴奋强于抑制,是强而不平衡型。2活泼型(多血质):强而平衡,灵活型。
3安静型(黏液质):强而平衡,但不灵活。 4弱型(抑制质):兴奋与抑制过程都很弱。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是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属性。
性格的特征: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情绪特征: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主导心境。 3性的意志特征:表现在意志品格的自
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4性格的理智特征。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 1.意识指那些在任何时候都被知觉到的心理需要。2.潜意识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3.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主要功能是起到警戒作用,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直接进入到意识层面。
2.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有两种本能驱力推动,一类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弗洛伊德用力比多(libido)一词来表示性本能的心理能量。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或称为攻击驱力
1.口欲期(0—1岁左右)。
2.肛欲期(2—4岁左右)。
3.性器期(俄狄浦斯情结期4—6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能分辨两性了,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忌妒。
4.潜伏期(6—10左右)。这一时期孩子对父母和家人的兴趣减弱,对动物,运动,自然界和学校的学习,同伴的交往好奇心激增
5.生殖期(10—12)躯体和性发育成熟,与父母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客体关系,个性的形成,认知功能继续发展,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进行和适应。
3.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潜意识的,包括性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2.自我(ego)作用是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超我遵循“至善原则”。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大部分也是非理性的。
1.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
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