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城市规划介绍
荆州市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
位 规
城南片区:用地面积为
引
20.5 km2,居住人口为
导
18.3万人。拓展教育科研
划
、高新技术产业、生活居
住等现代综合服务功能,
以科研教育为依托,集产
、学、研为一体的高新技
术产业基地。
城南片区总规划面积为1.82平方公 里,建筑基地面积0.52平方公里, 总建筑面积1.85平方公里,建筑密 度0.29,容积率1.02
城南片区总规划面积为182平方公里建筑基地面积05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5平方公里建筑密度029容积率102土地利用率不高空置地多建筑分布不均匀整个基地呈现北密南疏建筑以中低层为主与总规中要求的视线通廊与眺望景观控制相符合整体建筑质量一般新区较少商业很分散竞争性不强居住和工业混杂居住品质不高公共服务设施很不齐备问题20191124断头路多道路线密度小交通出行不便建筑沿道路无退让道路整体宽度与临街建筑高度的比例感使人产生远离感公共设施很不齐全且分布不均匀商业很分散竞争性不强学校辐射幵不能满足基地人口的需求居住区内部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场所几乎无老年活动场所公厕停车等场所设置极度缺乏建筑幵未严格遵守古城墙的退离限高导致天际线平淡高低起伏不明显城市设计缺乏美感古城墙前的绿化带与建筑退让间距过短整体景观带略显闭塞紧凑靠近古城墙附近的建筑过于破败影响古城墙整体风光带的美观度发展条件主导功能选择发展需求区位交通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商贸休闲娱乐郢都路商业带古城区发展需求疏散人口历史文化景观与古城墙护城河毗邻古城文化居住为主绿色住区护城河生态住区居住配套历史底蕴古城文化传承旅游老南门结合宜居城市建设住房品质基础配套公共空间服务设施居住配套发展地块原有配套设施环境保护护城河的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商业活动繁荣教育文化学苑路各类学校科教氛围浓厚
荆州市园博园区规划方案
荆州市园博园区规划方案一、背景介绍荆州市作为湖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市政府计划打造一座现代化、生态友好的园博园区。
本文将针对荆州市园博园区的规划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总体规划园博园区总占地面积为1000亩,按照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为观光区、展示区、休闲区和配套设施区四个功能区。
1. 观光区观光区将打造成集文化、景观、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通过修建仿古建筑,重现荆州古城的风貌和历史文化。
另外,规划一条环湖步行道,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荆州湖的美景。
此外,配备丰富的娱乐设施,如游乐园、水上乐园等,吸引更多的游客。
2. 展示区展示区将用于展示荆州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规划建设湖泊、花坛、草地等绿化景观,营造宜人的氛围。
在展示区还将设立一些标志性建筑,如荆州市博物馆,专门展示荆州市的历史文物和名人文化。
此外,还将分设一些专题展馆,如植物展馆、动物展馆等,让游客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 休闲区休闲区将提供游客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计划建设休闲步道、健身广场、儿童游乐区等设施,方便游客放松身心。
此外,还将引进一些特色餐饮和购物业态,丰富游客的选择,增加园区的吸引力。
4. 配套设施区配套设施区将提供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卫生间等基础设施,以方便游客的使用。
此外,还将规划建设酒店、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
三、开发与管理为了保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精心的开发与管理。
1. 开发园区开发应遵循生态优先、文化保护的原则。
开发过程中要保护好现有的湖泊、植被等自然资源,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景观保护措施。
此外,还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保护,弘扬荆州市的历史文化。
2. 管理园区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首先,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职责和权限,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其次,加强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园区的基础设施完好。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一、项目背景荆州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湖北省下辖的18个县级市之一。
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水系和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荆州市政府决定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
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打通原有的河道、湖泊和其他水系,从而形成一张完备的城市水系网,以配合城市的发展需要,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舒适度的重要工程。
本文主要从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效益三个方面阐述全解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
二、规划原则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的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减少淤积: 优化水系结构,适当拓宽河道和疏浚淤积。
同时可以加强沿线绿化,以美化河岸和保护岸线。
•提高利用效率: 设计城市公园、游憩区和景观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城市水系;同时,结合城市市政工程,提高城市水系统的利用效率。
•安全稳定: 根据规划设计完善防洪设施,提升城市抗灾水平,规避潜在的风险。
三、规划内容1.江河湖连通建设本工程的重点是打通荆江干流、长江支流和其他水系的内部水道,打造一条内河穿城通道,设计标准包括水位控制、泊位设计和视频检测等。
2.城市水系修复通过植物造林、淤泥清淤和岸边修缮,修复原有河道与湖泊,使其水质变得清澈,水生态得到恢复,同时为城市绿化提供基础。
3.文化景观提升规划以城市河流和湖泊景观为主要节点,以城市生态、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展开,重点展示城市水系的内涵与特色。
4.城市公园建设城市公园是本工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并为市民提供生态休闲和自然教育等服务。
四、规划效益通过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的全解,将会为城市带来以下效益:•强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现代文明品质。
•改善城市环境,增强人类福祉。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能力。
•增强城市的抗洪防灾能力,提高城市水异况的应变能力。
•推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 (2)
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前言荆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是一座优美的江城古镇。
荆州曾是楚汉交战的重要战略地点,早在两千年前就成为了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中心。
荆州古城如今被誉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荆州古城的文化遗产,我们制定了以下2022荆州古城规划方案。
规划背景2022年是荆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关键之年,为了满足市民和游客对荆州古城的需求,荆州市政府决定增加市里对荆州古城的投入,全面推进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推出一套全新的荆州古城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一、荆州古城的文化保护1.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对古代建筑、街道、城墙等进行维修和保养。
2.制定荆州古城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荆州古城保护的具体内容、范围、标准和方法。
3.打造荆州古城文化遗产展馆,展示荆州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增强市民和游客对荆州古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二、荆州古城的旅游开发1.重整荆州古城的游览路线和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停车场、购物广场、餐饮设施等。
2.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如文化节庆、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农家乐等,增加游客体验和参与感。
3.完善游客服务,增设导游服务中心、紧急救援中心、旅游信息中心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保障。
三、荆州古城的城市环境提升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新逐渐老化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2.将荆州古城绿化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对城市亮化工程进行巨额投资,提高夜景让市民和游客有更好的视觉体验。
3.加强社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增设公共休闲场所,打造市民休闲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提升市民的满意度。
结语本规划方案旨在全面推进荆州古城的保护、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市政府及市民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古城文化遗产,共建文明城市。
本规划方案将为荆州古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荆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希望市民和游客能够共同参与,共建古城,让荆州古城更加美丽璀璨!。
荆州规划方案
荆州规划方案一、背景荆州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荆州市也是全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县域之一,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是荆州未来的两个重要方向。
荆州市政府组织专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并制定了《荆州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
本文将详细介绍荆州市的总体规划和其规划方案。
二、总体规划荆州市的总体规划是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城市规划而制定的。
总体规划将荆州市未来发展的要求与时代潮流相结合,通过“三化一活动”(即产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活动化),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改善的综合目标,并通过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实施保障。
总体规划涵盖了荆州市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方面,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述评”,主要概括了荆州市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目标和总体的规划概念。
第二部分为“荆州市城市发展规划”,主要涵盖了城市空间格局、交通规划、城市建设和改造等方面,力求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
第三部分为“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涵盖了荆州市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重点规划。
第四部分为“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明确了荆州市未来的生态保护目标、水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规划目标。
三、规划方案荆州市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也具体制定了规划方案,以便于对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深入的细化和明确。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荆州市的规划方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城市规划方案荆州市的城市规划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逐步现代化和优化城市空间。
荆州市的城市发展方向是向南、向东的区域发展,因此城市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空间布局荆州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为基础,形成有机的城市布局。
以现有的城市核心区为基础,以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旅游服务、住宅区、工业区和开发区为主要组成部分,形成城市空间布局。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说明书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说明书第一部分概述第一章城市概况一.区位关系(一)地理位置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 ~114°05 ,北纬29°26 ~31°37 。
境区东西最大横距约274.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30.2公里,呈带状分布。
(二)区位关系从区位关系看,荆州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都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在城市等级上与宜昌、襄樊属于同一级别,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湖南省的岳阳和常德市域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二.行政区划荆州市辖荆州、沙市两区及江陵县、监利县、公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
全市设88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14个乡。
全市国土面积14067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
其中平原湖区占78.8%,丘陵低山区占21.2%;市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58.3平方公里。
三.自然地理(一)地质·地貌荆州市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的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引言荆州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荆州就作为商业、交通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荆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的幸福感,市政府决定制定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规划目标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荆州市成为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现代化的宜业宜商城市,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城市的建设密度和绿地覆盖率,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3.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就业机会增加;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5.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三、规划内容1. 城市布局与用地规划荆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原则,合理规划各类用地和城市功能区。
根据不同功能和特点,划分为市中心商务区、产业集聚区、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布局。
2. 交通规划根据市民出行需求和交通状况,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重点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并改进道路规划和道路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此外,还将建设轨道交通系统,以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方式。
3. 建设环境和生态保护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通过提高绿地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保障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生态平衡。
此外,还将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4. 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同时注重塑造现代城市形象。
通过修复古建筑、开展文化活动和推广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四、实施方案为了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市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2.鼓励和引导投资,吸引优质项目进入荆州市;3.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4.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5.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监测规划实施效果。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期限第三章性质与人口发展规模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第五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第六章绿地系统规划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第十章环境卫生规划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第十二章实施建议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引导荆州开发区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以下条目。
第二条规划范围根据荆州开发区管辖的联合乡、沙市农场范围,以及周边岑河农场、岑河镇实际情况,结合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确定本次荆州开发区规划在下列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分阶段实施:北至豉湖渠和荆岳铁路规划线,西南角至锅底渊路,南至长江及江北农场,东至沙市区岑河镇,西至豉湖路、三湾路,总面积约为55.07km2(不含发展备用地)。
其中中心城区部分39km2,沙市农场集镇部分11.97km2,联合乡部分4.1km2。
第三条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年版8、《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9、《荆州市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10、《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25)11、《荆州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15)12、《荆州开发区联合乡及国营沙市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10)》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四条规划成果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说明及附件三部分。
第五条法定效力文本是荆州市开发区的法定指导性文件,自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都应服从文本提出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并应符合国家、省、市、区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准则。
荆州规划方案-更新版
荆州规划方案简介荆州市是湖北省一个重要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商业、文化、旅游、交通枢纽中心。
荆州市经济发展快速,城市规模呈现扩张趋势,对城市管理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荆州市对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规划方案,以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
发展目标荆州市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实现城市规模的整体提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并形成包括商业、文化、旅游、交通的多元化繁荣产业。
荆州市将致力于在城市化发展中将生态环保和质量提升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并注重推动城市发展在可持续性上的平衡和协调。
基础设施建设荆州市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方案: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荆州市计划建设环城快速通道、城市轨道交通和公路高速公路等项目,以优化城市交通状况。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荆州市计划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对江河水域及河岸防护工程,以提高城市抗御水灾的能力。
3.环保设施建设:荆州市将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厂,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
城市空间规划荆州市将逐步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平衡发展,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
具体规划如下:1.城市中心建设:荆州市计划建设大型商业广场和文化艺术中心,提高城市的文化气息和商业活力。
2.合理规划城区:荆州市将对城区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高度、外观,建筑设计,大小等进行规范,使城区更加整洁美观。
3.拓展城市面积:荆州市计划将城市面积逐步扩大,在城市边缘开辟新的住宅区,以缓解城市住房压力。
城市产业发展荆州市将切实把握新机遇,积极主动地扶持壮大特色产业、鼓励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全方位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
特色产业方面,荆州市将积极推进旅游、农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新兴产业方面,荆州市将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前沿产业。
结论荆州市的城市规划方案旨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局面。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及规划面积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4、土地利用现状5、用地布局现状6.小结二、规划背景三、规划依据与编制重点1、规划主要依据2、编制重点四、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规划指导思想2、规划原则第二部分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1、荆州市及荆州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2、荆州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评析二、荆州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1、产业选择的原则2、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3、主导产业的确定三、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第三部分总体规划一、性质和规模1、开发区性质2、人口规模二、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1、规划布局结构2、功能分区3、空间布局方案三、用地布局规划1、工业用地布置2、居住用地布置3、公共设施用地布置4、其它用地的布置四、综合交通设施规划1、综合交通设施的规划目标2、对外交通系统规划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五、绿地系统规划1、绿地系统组成2、规划建设目标3、规划布置原则4、公共绿地的分布5、防护绿地的设置六、景观系统规划1、规划原则2、规划内容七、市政工程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2、排水工程规划3、电力工程规划4、电信工程规划5、天然气规划6、供热规划八、综合防灾工程规划1、消防工程规划2、防洪、排涝规划3、人防设施规划九、环境保护规划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2、目标与措施3、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十、环境卫生规划1、环境卫生现状2、存在的主要问题3、垃圾收运规划4、垃圾处理规划5、环境卫生设施规划6、环卫基地及基层环卫机构规划十一、近期建设规划1、近期建设目标2、近期建设规划十二、规划实施与开发策略1、管理模式与实施主体的确定2、采用“滚动开发,逐步延伸”的开发模式3、采用多渠道土地开发及投、融资手段4、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5、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6、加强规划立法及实施监督工作第一部分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及规划面积荆州开发区位于荆州市城区东端,西临沙市机场,东接岑河农场及荆岳铁路规划线,北枕荆州地方铁路货运站及豉湖渠,南至长江,总面积约79.61km2,人口14。
荆州市草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荆州市草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简介一、概况草市单元位于荆州市荆州区,规划范围东起武德路,西至郢南路,北至荆沙大道,南抵江津西路。
规划总用地面积95.76公顷。
拟修改地块位于荆州市草市单元内,本次修改主要涉及到道路和用地的调整。
本次控规修改涉及地块比较多,主要是增加了中小学用地、社区中心、社区公园、街旁绿地等。
二、修改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4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2012)5 《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2011)6 《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7 《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8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9 《荆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 《荆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2008)1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12 《荆州市中心城区学校布局规划》13 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程14 相关会议纪要、文件、批文三、修改原因1)大力整合教育资源,盘活古城外片区教育资源存量,促进荆州区学校的均衡发展。
《荆州市市区学校布局规划(2017-2020)》于2019年8月通过主任会,在规划中,在草市单元新增完全小学草市小学,按48班设置,新增初级中学1所(新东方红中学),按48班设置。
荆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针对荆州城区学校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大力整合教育资源,盘活古城外片区教育资源存量,放大古城内优质学校教育资源,达到预期效果。
荆州区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符合荆州区实际和城市建设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基本可行。
2)根据《荆州市中心城区火车站、郢南、荆北、广湖院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已建的武王大道(原楚都大道)、东桥路需与草市单元草市街、郢南路对接。
荆州市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4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荆州市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或“中四角”, 是以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 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3-4]以武汉城市圈、 环洞庭湖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 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 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 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 武汉市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中三 角”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 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2013 年宜荆荆加入武汉城市圈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武汉,沟通宜襄,联动湘 北,引领鄂中南。 (1)融入长江经济带。发挥长江经济带重要节 点城市的作用,加强与东部地区在原料、产品、市场、 人才、金融、信息等方面的联系,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 产业转移、参与产业分工。 (2)对接武汉、沟通宜(昌)襄(阳)。加强 与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配套,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融入 武汉汽车产业集群;利用湖北省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 圈的发展机遇,加强与宜昌、襄阳的联系,大力发展文 化旅游产业。 (3)联动湘北,引领鄂中南。与岳阳、常德、 益阳、张家界等湘北城市错位竞争,产业联动;充分发 挥荆州的科教优势,强化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 能,加强与荆门、潜江、仙桃、天门等城市的联系,促 进与鄂中南城市的分工合作。
荆州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 城市职能 (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以楚文化、 三国文化为特点的知名旅游城市。 (2)以金融、商贸、会展、科技、 信息、文化教育为主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 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货运转运节 点。 (5)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 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进行空间管制。 (1)禁止建设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禁止建设区,包 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 区、自然河流水系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 基本农田区等,总面积约为1104.7平方公里。 (2)限制建设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限制建设区,包 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控制 区、地下文物埋藏区控制区、一般农田区、 城市滞洪区等,总面积约为125.4平方公里。
荆州港是国家二类水运开放口岸,自 1997年被湖北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以来, 外贸货物吞吐量年年递增,集装箱吞吐 量从1995年的仅66箱发展至2003年10 000箱,在长江上游仅次于武汉和重庆, 外贸货物吞吐量可达10万吨。荆州港正 在对盐卡口岸进行规划、整治,力争提 升为一类口岸。
荆州港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黄金航 线中段,上与宜昌相距148公里,下与 武汉相距476公里,上下间距合理,是 黄金航线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以荆州 港为中心,已形成了水、公、铁、空、 管五种运输方式相互交叉的立体交通格 局,荆州港已具备水陆联运、铁水联运 等综合运输能力。
现状
规划将现状穿城的318国道和207国道城区段作适当调整。将318国道往北调 整,经纪南镇、锣场镇接原318国道。将207国道向东改线,经纪南镇、锣场 镇、滩桥镇,由荆岳长江公铁两用桥过长江。原207国道占压楚纪南城区段 改线,恢复楚纪南城原貌。在荆州中心城区以西、李埠镇以东预留过江通道。
全市辖二区(荆州区、沙市区)、 三市(石首、洪湖、松滋)、三县 (公安、监利、江陵)。地区生产 总值393.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30.13:31.64:38.23,固定资产投 资116.78亿元,全年财政收入24.41 亿元,粮食产量322.2万吨,粮食 作物播种面积459040公顷。
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 2011年,荆州中心城区面积为66.4平方 公里;荆州中心城区人口2011年末达到 90.42万人。 2011年,荆州市总人口为657.13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45%;
二. 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建成区常住人口为 85万人; 远期(2020年):建成区常住人口为 100万人。 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100平方米/人,城市用地规模为85 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102.5平方米/人,城市用地规模为102.5平方 公里。
湖北荆州
景园1201班 余青怡
荆州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 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 南跨长江与湖南为邻,北傍长湖与荆门 接壤,位于两湖平原经济协作区的中心 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川湘 鄂经济纽带,国家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 水渔业基地。
荆州市处于中国地势第三阶梯的西 部边缘,沿江地带系近代冲积层, 是江汉平原主体,平原湖区占 78.80%,丘陵低山区占21.20%, 水域面积大,以洲滩、湖泊为主的 湿地生态资源独具特色。
农业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纵 横交错;耕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肥沃,耕地 总资源、常用耕地面积均居全省之首;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全省范围内,农村劳 动力资源数仅次于黄冈。是全国闻名的粮、棉、 油和鱼、肉、蛋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位 居全省前列,油菜和淡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 地位。但是,随着气候、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约 束力增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增多,加大 了荆州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和不确定性风险。
工业
1、部分行业产品单一、结构趋同,竞争能力不强致使 产品积压严重,亏损额增加,亏损面扩大。 2、部分新增规模企业产品市场开拓不成熟,生产运行 不稳定,无法实现企业利润目标。
3、规下工业企业成长较慢。我区规下工业企业主要从 事机械、纺织、酿酒等传统加工工业,其产品大多停留 在简单模仿加工的水平,技术装备水平低,工艺流程简 单、产品缺乏特色、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市场 抗风险能力差,资金信贷不足,企业成长周期长,发展 慢,不易形成规模企业。
引江济汉
建设中的进水节制闸和泵站
引江济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部分, 这就像接力一样,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上游 的水(丹江口水库)调往北方以后,汉江中下游 的水量减少,这就需要攫取长江的水补充汉江, 于是“引江济汉”工程的名称应运而生。荆州 争取到了引江济汉工程在荆州境内引水的方案 (此前还有在宜昌境内引水的方案,优势是水 位较高,弱势是线路较长),从荆州李埠龙洲 垸(距离上游的李埠镇3公里)的进水口到潜江 高石碑镇的出水口,全长67公里。引江济汉工 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汉江补水30亿立方米,这 大约相当于一亿人一年的生活用水。
(3)铁路 规划新建沪 汉蓉高速铁路荆州 站,位于荆州古城 东北部,现207国道 东部。加快建设荆 岳铁路,并对既有 荆沙线进行扩能改 造。规划增设荆岳 铁路沙市客运站, 保留原荆沙线沙市 货运站和沙市南站 货运站,完善配套 设施。
沪汉蓉高速 荆州站
荆州火车站是汉宜沿线六站中规模最大的车站。武汉至宜昌高速铁 路东连武合高速铁路、西接宜(昌)万(州)铁路,是我国“四纵四横” 快速铁路网络中沪汉蓉高速客运专线的一部分,以客运为主、兼顾 货运。汉宜铁路建成后将和宜万铁路、武合高速铁路构成沪汉蓉沿 江铁路大通道。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及 专项用地规划
一. 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发展以 向东为主,适当 向西、向北发展。 荆州中心城区空 间布局形成 “一 心、两轴、五片 区”的结构。 “一心”为商贸 金融和行政文化 城市中心;“两 轴”为南环路— 荆沙大道和园林 路两条城市发展 轴;“五片区” 为中心片区、武 德片区、城南片 区、城东片区、 古城片区。
荆州市中心城 区规划范围为 东至东方大道 以东800米, 南至长江,北 至沪蓉高速铁 路、荆沙铁路, 西至西环路以 西2000米,土 地总面积 11631公顷。
城区对外交通规划
(1)高速公路 加强城市道路与宜黄高速公路、荆襄高速公路等 出入口的交通衔接,完善宜黄高速公路、荆襄高速公路 出入口的建设。 (2)一般公路 规划城市公路主要对外出入口共8个。其中国道 出入口4个,分别为318国道向西接西藏方向、318国道 向东接上海方向、207国道向北接内蒙古方向、207国道 向南接广东方向。省道出入口1个,为荆州—监利一级 公路出入口。其他公路出入口3个,分别为南环路西至 万城出入口,西环路向北至马山出入口,北京东路向东 至洪湖出入口。
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2015年荆州市域总人口为 6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15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47%; 2020年荆州市域总人口为 6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77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55%。
城市规划区城镇发展规模
规划马山镇、八岭山镇、纪南镇、观音垱镇、太 湖管理区、沙市农场管理区、岑河原种场管理区为一般 发展城镇,关沮镇、岑河镇、锣场镇、李埠镇、弥市镇、 川店镇为重点发展城镇。 规划2015年重点镇人口规模为1.1~3.2万人,用 地规模为1.2~3.5 平方公里,人均110 平方米;一般镇 人口规模为0.5~1.3万人,用地规模为0.6~1.45平方公 里,人均115平方米。 规划2020年重点镇人口规模为2~5万人,用地规 模为2.2~5.5 平方公里,人均110 平方米;一般镇人口 规模为0.6~1.5万人,用地规模为0.7~1.7平方公里,人 均115平方米。
内河港:荆州港
荆州港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长江中游重 要港口和交通枢纽。顺江而下476公里抵武汉,1 603公里 抵上海,溯江而上148公里抵宜昌,796公里抵重庆,北邻 襄樊、荆门等市,南经虎渡河可通湖南湘、资、沅、澧四 水,与湘北数县相接。
ABF荆州港三码头、荆州港四码头、荆州沙市港 C荆 州港旅游码头 D荆州港集装箱货运公司E荆州港盐卡 港区
宜荆荆城市群
“宜荆荆”发展城市群,在交通方面有 深厚的基础。在地理位置上,荆州距宜 昌116公里,距荆门86公里;在交通状况 上,沪渝高速、二广高速襄荆段、汉宜 高速,“一横二纵”的高速公路骨架, 将三地接为等边三角形。同时,汉宜铁 路和荆岳铁路的建设以及长江、汉江的 水路运输,都为荆州、宜昌、荆门的合 作发展提供了保障。便捷的交通尤其是 水路交通发展,使得荆州可以充分利用 这一优势,加大港口建设,成为大综合 运输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