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岳飞绝不是
初中议论文作文:岳飞究竟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初中议论文作文:岳飞究竟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https://img.taocdn.com/s3/m/95fa77411eb91a37f1115ce0.png)
岳飞究竟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说到岳飞,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一个人人称颂的大英雄,大忠臣。
他一生都希望能够收复失地,可是,他不仅始终没能真正实现这个愿望,而且,还冤死于风波亭。
为人们所叹息。
其实,仔细想想岳飞的个性,以及当时那个时代的情况,就不难明白,岳飞如此凄惨的原因了。
首先,岳飞个性耿直,而且身为一个驰骋沙场的大丈夫,他比较豪迈,自然也就少了点心计。
而且,他的想法相对来说,也比较单纯,想啥就说啥,不会盘算怎么说皇上比较高兴,自然,不经意间总会触怒龙颜,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时代,这样是很危险的。
再加上他个性比较耿直,可能常常会说出一些逆耳忠言来。
如果说是面对类似于李世民那样的皇帝,可能还相对好些,但很遗憾,他面对的是赵构这样一个多疑又昏庸的皇帝,自然,在皇帝的心中,就种下了厌恶的种子。
最最致命的是,岳飞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从没做过啥出格的事,很得民心。
这皇帝心里不免就有些不安:这算怎么回事啊?你一个臣子,比我还受百姓欢迎,这万一那一天你也学我祖宗赵匡胤,来个兵变,那我上哪去呀?照这么一想,赵构就更对岳飞不放心了。
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臣子功高盖主,可能会被百姓拥戴为王。
这样的臣子,管你忠不忠心,必须得除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此时,在赵构身边得宠的人,全都是些小人,阿谀奉承之徒,被天下人痛骂之人。
可恰恰是这样的人,最让赵构放心。
不过赵构也不想想,哪天金来打宋,若是撑不住了,说不定就是这一帮人把你给绑了,献城投降。
如果说岳飞干过些什么坏事,有这么些把柄在赵构手里攥着,那赵构可能就睡得塌实些,兴许岳飞还能继续报效国家。
可惜没有这个如果。
只能说,那个时代,容不下岳飞这样的人。
说完岳飞自身的原因,再说说当时的环境原因。
当时的南宋,风雨飘摇,根基不稳,赵构这个皇帝,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就是个临时人选,毕竟,在金还有俩皇帝呢。
赵构本人对自己的地位,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更加多疑,对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就更加不信任。
岳飞即使不死
![岳飞即使不死](https://img.taocdn.com/s3/m/c901c802f12d2af90342e609.png)
岳飞即使不死,想收复失地也是不可能的。
完颜兀术虽然被南宋军队大败,但是金国毕竟还手握有钦宗这张王牌,如果金国以钦宗为人质,岳飞绝不可能对先帝刀兵相向,更有甚者,如果金国立钦宗为伪皇帝,在中原地区开辟伪政权,则钦宗为宋朝王室正统,而赵构实际上并没有继位资格,到底应该尽忠于谁这个问题一摆出来,则南宋内部不战自乱。
此外,岳飞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主和派秦桧等人的压力和逼迫,南宋民间对于收复失地也兴趣不大,尤其是商贾和地主,唯恐收复北地,北方已被金国掠夺殆尽,则宋必须增加赋税以重建北方经济,他们不愿意用自己的钱财去资助百废待兴的失地百姓,所以尽管北地汉人迫切希望南宋收复失地,但是南方却始终对此不是很热心,而军队中一心复仇的士兵大部分也都是从北方逃到南宋来的。
最后,岳飞虽然身为大将,性情耿直,却不知政治阴险,不懂为官之道,不知何为避嫌。
先有因刘光世5万人马归属问题与皇上斗气,竟然隐居庐山拒不统兵,后迫使赵构说出太祖遗训:犯吾法者,惟吾剑尔。
后岳飞注意到上面第一条的威胁,而在朝堂之上公然启奏要求赵构立太子,并且点名了太子的人选,这引起了包括皇上宰相在内的所有人的不满和猜忌,统兵大将又强力支持某人当太子,这自古在官场上就定义为营私结党,虽然岳飞本意非如此,但是确实让自己在朝堂上没有立足之地。
如果岳飞收复失地,一则迎回二圣对赵构不利,二则功高盖主,到时候即使赵构不杀他,宋朝君臣也绝不会让他如愿“归田”。
所以,岳飞即使不死,他想要收复失地也是不可能的。
1后来金国的兀术死了以后,金国也没有人才了2其实南宋的实力还是有点的,只是赵构不想打,怕打赢了二帝回来了,自己的皇帝不能做了.岳飞口口声声要直捣黄龙府,接回二帝,没办法只好把他处理了.3赵构只是不想打,只想安安稳稳当皇帝,金国真的要想来灭南宋,谁输谁赢不一定.4 金国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内部腐败,外面又多了个强大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说蒙古与金有几大恨,于是联合南宋将金灭了.5 金国被灭之后,蒙古就开始解决南宋的问题,南宋太腐败了,又无杰出将领,与蒙古军作战,节节失利,但掌握着造火药的尖端科技,有榆木炮等高科技武器,勉强抵挡了一阵,甚至用大炮将蒙古的最高统帅蒙哥打死了.6 南宋运气非常好,一炮将蒙古大汗蒙哥打死了,于是为了争夺汗位,蒙古发生了一段时间的内乱,于是南宋又多存在了若干年.7 南宋灭亡是以最后一个皇帝投海而死来确定的,他们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流亡逃命,没有权利了的.一代精忠报国的英雄、善于谋略治军严明的南宋将帅岳飞,在其戎马生涯中,亲自参与指挥了126次战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文武双全,著有《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满江红》词成为千古绝唱。
再谈疑案“莫须有”
![再谈疑案“莫须有”](https://img.taocdn.com/s3/m/988b5723915f804d2b16c151.png)
再谈疑案“莫须有”摘要: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未死战场而死于刑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疑案,“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说法也广为流传。
然而对于“莫须有”一词的确切含义,众说纷纭争议颇多,至今未能形成定论。
《千古疑案莫须有》一文曾提出“‘莫须有’应是‘不须有’”的观点,影响较广。
本文从“莫须有”一词的原典环境出发,结合史料分析背景,充分考虑语义流变,动态分析前因后果,认为“莫须有”一词的初始含义应是“恐怕有”,同时对“岳飞之死”整个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莫须有;应是;恐怕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58-012010年9月20日,《北京青年报》曾经刊发一篇文章,题目是《千古疑案莫须有》(以下简称《千》文),该文对《宋史·岳飞传》中“莫须有”一词的确切含义进行了深入探究,最终认定:“‘莫须有’应是‘不须有’”。
笔者以为,就现有材料来看,这个观点亦非的论,仍有必要加以辨析。
《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千》文认为“莫须有”较为常见的四种解释均不成立,并逐一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大致内容分别如下:一是“或许有”。
这种解释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当时已罗织岳飞多条罪名,用不着含糊其辞;二是不符合秦桧位尊学富的特殊身份,秦桧既对此案精心设计,自可对答如流,不会如此仓促。
二是“必须有”。
毕沅、朱彝尊等人以为“莫须有”乃是“必须有”的误写,并以《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中就有“必须有”为旁证。
但“莫须有”也在宋代多部典籍中出现过,应非一时误写,而且用“必须有”来回答也过于强词夺理,不合逻辑。
三是“莫,须有”。
俞正燮在《癸巳存稿》里就认为“莫须有”三字应断作“莫,须有”。
“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
“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
初三议论文: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初三议论文: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https://img.taocdn.com/s3/m/f09c642c581b6bd97f19ea99.png)
初三议论文: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在教育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育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岳飞、文天祥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其理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岳飞、文天祥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如果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探讨,当然是很正常的,但是,中学历史教育大纲并不是学术论坛,其内容必须为史学界所公认,方不至于误人子弟。
历史教科书,最要紧的是尊重历史。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宋军抗辽是不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宋金初期,女真并没有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其屡犯中原,无疑是外来侵略,岳飞抗金当然也是抵御外族侵略的战争,而在岳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不屈不挠、精忠报国的精神,那种为保持民族生存权而献身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应当是无可争议的。
这是其一。
其二,何谓“民族英雄”?教科书把"民族英雄"局限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同样也是错误的。
古今中外的中华儿女始终把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复兴而英勇奋斗的人们尊称为"民族英雄",也正因为此,我们把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称为我们的民族英雄。
如果按照教科书的观点,那么,成吉思汗、嘎达梅林又该算作什么?历史不是任人捏就的泥巴,只有充分尊重历史,充分尊重大多数中国人的感情,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果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那么,秦桧的历史地位又该作何评价?吴三桂的功过是非又当作何论断?按照教科书的观点,秦桧议和、吴三桂开关迎清军,可以说是顺。
论岳飞
![论岳飞](https://img.taocdn.com/s3/m/67ede8bf960590c69ec376c7.png)
在隐性家法下——再论岳飞之死古人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南宋初年便有一批名将应运而生。
其中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便是其中之一,而且为人们所熟知。
岳飞,字鹏举。
相州汤阴人(今属河南)。
其祖上世代务农,虽家贫,但却秉承其父豪爽之性且有侠义。
喜读兵书,精通武艺。
从军之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担任军中要职,并且很快便做到两宋武官之最高品——节度使,此外高宗还亲书“精忠岳飞”四字于军旗之上。
可为荣耀之极。
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岳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接连收复失地。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之下建功立业之时。
岳飞却于公元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且累及家人。
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然而古今之人在探寻岳飞死因时,只是一味的归罪于秦桧,殊不知其人只一小卒尔。
宋代的司法权是相当严密的,且权归中央,死刑最终由皇帝本人裁决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况且岳飞是一名将)随便处死一人是很难的。
因此杀死岳飞的凶手是时赵构。
那么为何岳飞如此遭赵构之嫉恨以致遭此惨祸。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当是岳飞军权的膨胀与隐性家法的执行者赵构之间的冲突。
军权取得政权古虽有之,但似乎五代已成定制。
赵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是得益于对后周禁军统帅权的掌握。
因此宋太祖以防弊立国。
而其后继者宋太宗也是秉承这一治国方略的。
在宋太宗继位之后,第二天便在诏书中说:“先皇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意即制定了一些制度已束缚于人,并使之互相牵制)。
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虽说宋太宗不是善继人之志,述人之事之人。
但这些制度的对于治国的好处他本人还是相当明白的。
那么太祖之创,太宗使其完备之治略(亦即家法)是何以体现的,下文可见。
据《涑水记闻》卷二《符彦卿不可复委以兵权》载:“太祖欲使符彦卿典兵,赵普韩王屡谏,以谓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上不听。
宣已出,韩王复怀之请见,……。
上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能负朕邪?韩王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
再论岳飞之死
![再论岳飞之死](https://img.taocdn.com/s3/m/abd80587a0116c175f0e4809.png)
10 0 4年 , 军大举南征 , 真宗亲 征而败 , 辽 宋
达成 澶 渊 之盟 。与 西 夏不 断 交 兵 , 方 损失 双
如学生对岳 飞之死 的探究 即如此。他们看
2建议立 储、 . 君臣离隙
了原人教 版 《 的建 立与 宋金 和 战》 P 金 (
可是一旦他提 出了, 赵构就不得 不对他 础 之 上 有 了极 大 的进 步 。 主 和 之 国策 是 附 12 7年金 军南下攻破宋 都城开封 , 纯 , 1 金 合时代 的发展趋势 , 而岳飞北伐甚至 “ 直捣 3 . 强辞职有悖臣规 黄龙府 ” 决之 主战 , 坚 势必 与 国策 相左 , 主 13 7年淮西事变之后 ,高宗原答应 把 战派遭打击也在情理之 中 ,加之他过于刚 1
14 不久东北女真 宋 高宗 赵 构在 做 皇帝 之 前 曾 有过 一 惨重 ,04年双方订立和约。
15年 于会 宁称帝 , 页) 南宋 以“ 莫须有 ” 名毒杀 岳飞 于风波 子 , 罪 不久亡 !赵构 因扬州之变惊吓而丧失 了 族 兴起 ,首领 阿骨打 11 亭, 时年三十九岁 !而教材述之极简 , 学生 生育能 力 ,正当壮年 的赵构千方 百计寻 医 建立金朝 。北宋 与辽 、 夏议 和后 , 双方相安 王位继 承权一 无 事 , 百姓互相 往来 , 境榷场 贸易兴 盛 , 边 困惑不已 !读了刘兰芳评书《 岳飞传 》 听了 问药想得龙子。在封建社会 , 、 利于 民族融合 ,和” “ 有什 么 《 百家讲坛》 两宋风 云——《 岳飞之死》 均为 直是一个 高度 敏感的话题 ,为此 而发生 的 利 于经济 发展 , 戏说或故事性 的,他们写 出的小论 文也未 “ 害父” 弑兄 ” 屠弟” 件屡 见不鲜 。岳飞 不 好 呢 ? “ “ 事 ! 再说南宋与金对峙及 反击也是很有 限 在理性方面进行探究 , 仅停 留在表层论证 ! 在绍兴七年被 高宗召见时正式宣读 了请求 另 高考备考模 拟训 练也常遇见 单选 题 : 立太子的奏章 。虽受宠信 , 岳 但赵构仍然厌恶 的, 其实力不可能绝对战胜金 , 金军南下 只 卿 然握 重兵 于外 , 事非卿所 当 是女真贵族虏掠 财物而已 ,也不可能彻底 此 飞之死 的根本原 因是什么?那么新课 标下 说 “ 虽忠 , 学生怎样才能较为理性 、较为科学 的评价 与也 。” 在此后密奏 中 , 岳飞再次提 到 了这 消灭南宋而统一全 国。南宋 与金绍兴 和议 5 双方相对无兵事 , 统治者调 历史人物 、 现象 、 事件 呢?鉴 于此 我从 中学 个问题。他犯了 自古 以来特别是在宋 代( 后 的 13年间 , 重
再论岳飞的“十二道金牌”班师的真相
![再论岳飞的“十二道金牌”班师的真相](https://img.taocdn.com/s3/m/4ddb9efaf61fb7360b4c6529.png)
再论岳飞的“十二道金牌”班师的真相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班师的情形,史籍记述迥异,如王曾瑜所说:“一是军事情形不利说,二是奉诏班师说”,其中尤以后说为主流所认同,为大众所熟知,但近来考核史实,殊觉后一说法的可信性值得商榷。
以下从邓广铭、王曾瑜等宋史大家的撰述入手,略事辨析。
(一)邓广铭、王曾瑜关于此事的看法。
邓广铭“《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一文在班师一事上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岳飞这次奉诏班师,其部队是从西京洛阳以至郑、陈、汝州、颖昌府这一广大地区南撤的,而其本人,则是如《遗史》、《北盟会编》、《系年要录》所说,是从郾城县撤退的,否则也只能如《岳侯传》所说,是从颖昌府撤退的。
”;二是所谓的十二道金牌或诏书促岳飞班师的事情是不可信的。
总之,在这篇文章里邓广铭的最基本认识是岳飞仍然是奉诏还师的,只不过没有《行实编年》上所说的那么复有戏剧性。
以上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在邓广铭修改定稿于1982年的《岳飞传》里,也有相关的叙述:“然而,正在此时此刻,南宋王朝却以“金字牌急递”送来了一道指示给岳飞,其内容等于重申了六月中李若虚口传的那道密旨,要岳飞“措置班师”!通过“措置班师”这个四个字给予岳飞的压力,有如泰山一般沉重。
因为,在接到这一指示之后如还不班师,那就是违抗朝命。
那就不但可以使已经设置的陷阱发挥其作用,即假手金军而把岳家军翦除;南宋王朝也可借口于惩治其违抗朝命之罪,具有充分的理由,调动张浚、王德、杨沂忠等人的部队,对岳飞和岳家军大张挞伐。
处境尴尬的岳飞,邀集了他的主要部将们共商对策。
部将们一致认为,既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只能在班师与丧师二者之间选取其一,那就只好遵命班师!”这里,邓广铭的基本观点与前相同,但对于当时的军事形势给予了分析,认为岳飞“只能在班师与丧师二者之间选取其一”。
平心而论,文中“那就不但可以使已经设置的陷阱发挥其作用,即假手金军而把岳家军翦除;南宋王朝也可借口于惩治其违抗朝命之罪,具有充分的理由,调动张浚、王德、杨沂忠等人的部队,对岳飞和岳家军大张挞伐”这段说法,实在难以称为客观,但岳家军当时情势之严峻,是不容质疑的。
朱根勋论满江红作者和写作地点
![朱根勋论满江红作者和写作地点](https://img.taocdn.com/s3/m/518fae7d02768e9951e73894.png)
朱根勋论满江红作者是岳飞写作地点是靖江岳飞《满江红·写怀》作于靖江论证朱根勋一、《满江红·写怀》的真伪辨综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数百年来,一直作为名篇为人们传诵,有许多赏析文字,评价极高。
是词,在宋代未见典籍记载,明代始有流传,直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才有人说是伪作、拟作,有人说是真作无疑。
至今真伪争论已达七十余年。
首先提出伪作、拟作的是余嘉锡,他1937年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说了两个理由:一是,岳飞孙岳珂编的《金陀粹编》中只收岳飞《小重山》词,没有《满江红》词。
二是,“踏破贺兰山缺”句中的贺兰山在河套以西,当时属西夏国,与宋朝无战事,与史实不符。
①因此,许多宋词选本均不收此作,如俞陛云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其子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梁启超女儿梁令娴编的《艺蘅馆词选》等。
②夏承焘也认为是伪作,1961年写了《(满江红)考辨》一文。
③吴小如也说:“著作权便出了问题。
”④有些宋词选本,收了此词,但留存疑,如刘永济说:“此词有人疑非岳飞作。
”⑤上疆村民编的《宋词三百首》收有是词,夏承焘弟子蔡义江作《全解》时说:“作为伪作……还是相当成功的。
⑥有的选本收录此词,不言真伪,如王官寿辑录的《宋词抄》(1922年印,宣纸本)、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龙榆生编的《唐宋词名家词选》、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及《唐宋词鉴赏词典》、张璋编的《历代词萃》、黎洪等编的《华夏正气篇》等。
⑦对伪作论提出反驳意见或正面论证的有周汝昌、唐圭璋、邓广铭等名家。
周汝昌在《诗词赏会》中说:“今之考证家,动辄敢断此词不见宋人称行,————————①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23“岳武穆遗文”条。
②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辨》,收人《月轮山词论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历史趣谈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岳飞死
![历史趣谈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岳飞死](https://img.taocdn.com/s3/m/ca8ba394680203d8ce2f248c.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岳飞死
导语:说岳飞必须死,并不意味着赵构与秦桧合谋冤杀岳飞是可以原谅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寒心的一桩罪行。
岳飞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
说岳飞必须死,并不意味着赵构与秦桧合谋冤杀岳飞是可以原谅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寒心的一桩罪行。
岳飞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
今天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里,那一幅“还我河山”,据说就是出自岳飞的手笔。
而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词,人们也普遍愿意相信是岳飞所填。
八百年后,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岁月里,许多中国青年就是吟唱着这首词,走上抗击日寇的战场的。
据说,有一本以岳飞的名义撰写的军事著作,名叫《武穆遗书》,是一本可以让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圣经。
在中国的传奇文学中,为了得到这本书,江湖上的各种人物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争斗,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
最后,终于由代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它,并通过学习它,将邪恶势力一网打尽。
与此相关,中国人以很高的频率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在长达4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实现它的机制。
于是,这个民族中那些最优秀的人物,便常常面临极端悲惨的命运。
后来居上埋怨敌
在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里,岳飞出身农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
他比张俊小17岁,比刘光世和韩世忠小14岁。
由于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岳飞艺高胆大敢打会拼,且治军严谨身先士卒,富有军事洞察力,从而数次创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
生活常识分享。
辩论赛_不以成败论英雄
![辩论赛_不以成败论英雄](https://img.taocdn.com/s3/m/1e49b02f0b4e767f5acfce3b.png)
班级辩论赛准备材料(凌乱版)-模拟辩驳及反方辩词提取-原文件所举出的事例-我方辩词补充-纯属吐槽(滑稽)一.英雄的定义1.什么是英雄,由古至今就有不同的说法。
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凡人是英雄,身怀绝技、惩恶扬善的侠客是英雄。
今天,当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英雄时,更多了一番理智与思考,但是,无论是时代英雄、个体英雄、还是幕后英雄、无名英雄。
他们身上都具有果断的行为高尚的思想、坚毅的品质等等要素。
因此,简单地以成和败作为评判英雄的标准,显然是轻率不切实际的。
2.英雄指品格优秀、做出超越常人事绩的人。
在传说中,英雄往往具有超人的能力或勇武;在历史上,英雄往往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亲自做出或领导人们做出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受到民众拥戴。
(伊波小王子)——by邱麒臻3.英雄是个复杂和多元化的综合体,而非简单的成败而论的判定目标。
二.引子古人提倡的“自古英雄成败论”,多少年来它都真理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可时至今日,人们更希望的却是“莫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了过多这样的事情:有些人为了获得成功,不择手段;有些人十年寒窗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失败的结果;有些人成功了许多次,就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招致骂名;有些人失败了许多次,就因为一次的成功就被称为了所谓的英雄,那么定义英雄的标准到底在哪里呢?三.代表按顺序发言正方一辩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因:1.成和败是多元的、不确定的,而且成和败自身可以相互的转化。
成败的标准,在不同背景和对象前,也会有所差异。
就让我们以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前三名为例,法国队以三比零大胜巴西,对法兰西来说,队员们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而克罗地亚获得第三,但是举国上下却也为之欢腾,庆英雄凯旋。
倒是得了亚军的巴西队好没面子,灰溜溜地回了巴西利亚。
金银铜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
请问,这是成与败能判定的吗?连成败的标准都难以确定,你却用它作为评判英雄的标准,你能说得清吗?2.英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难以简单的成败来论。
辩论赛中历史由英雄带领的吗作文
![辩论赛中历史由英雄带领的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a5759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1.png)
辩论赛中历史由英雄带领的吗作文《辩论赛中历史由英雄带领的吗》嘿,大家好呀!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场超级激烈的辩论赛,主题就是“历史是不是由英雄带领的”。
哎呀呀,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啊!我作为正方辩手,那肯定是坚定地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带领的呀!你想想看,要是没有那些伟大的英雄人物,我们的历史能有这么精彩吗?就好比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多了不起啊!没有他,我们国家的历史走向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呢。
这难道不是英雄带领历史前进吗?再看看汉武帝,他抗击匈奴,开拓疆土,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要是没有他的雄才大略,我们能有那么辉煌的时期吗?反方的同学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说什么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哼,我才不认同呢!人民是很重要,但是英雄的作用那也是不可忽视的呀!就好像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人民是那艘船,而英雄就是那指引方向的船长呀!没有船长,船能开到正确的地方吗?在辩论的时候,我和反方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
我大声说:“那岳飞岳将军不是英雄吗?他带领岳家军抗击金兵,保卫了国家和人民,这不是他带领历史前进吗?”反方同学马上反驳:“可是没有人民的支持,岳飞能成功吗?”我不甘示弱地回应:“人民的支持很重要,但是岳飞的领导和勇敢难道就不重要了吗?”哎呀呀,这场辩论赛真的是太精彩啦!大家都各抒己见,谁也不肯让步。
最后,虽然没有明确的胜负,但是我还是坚信我的观点是对的。
我觉得呀,历史就是由英雄带领的!英雄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决心,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没有英雄的历史,那该多么无趣呀!所以,我坚定地认为,历史就是由英雄带领的!你们呢,认同我的观点吗?。
再论岳飞
![再论岳飞](https://img.taocdn.com/s3/m/5c9d524690c69ec3d5bb7561.png)
再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17573]人参与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导语专题《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刊出后,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反对意见甚多;近日,某门户网站亦刊出针锋相对之专题,认为岳飞确确实实是一位“民族英雄”。
本期专题,拟回应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反对意见。
+收听01反对意见一:没“民族”概念不代表“民族”不存在因上期专题称“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故刊出后最常见的反对意见是举反例,譬如:“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但这些反例,实属逻辑混乱。
反对者举例说:古代没有“人类”概念,难道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吗?编辑上一期专题已经详述,中国古代没有“民族”概念。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屡屡使用的“民族”概念,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日本间接自西方引进。
其引进的动机,是欲以“民族主义救中国”,一如梁启超所言:“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而要“民族建国”,就必须通过新的历史教育,在国民心中植下“民族主义”意识:“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换言之,在梁氏看来,晚清中国,并非“民族国家”,国人亦缺乏“民族意识”,故须以“史界革命”唤起。
岳飞“民族英雄”的拥趸们也承认“‘民族’的概念确实近代以来才进入中国”,但他们还有这样一种意见:“这个理由看似有理,却事实上混淆了概念和概念的内涵。
概念可以后起,但之前的事物只要满足概念内涵,我们就可以说它属于此概念。
我们可以在现代历史学中找到大量的例子: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但当时显然没有‘部落联盟首领’这个概念本身;古代郡县制下形成了‘官僚体制’,但‘官僚体制’也不是古代概念……可以说,历史学中学术化语言描述和分析所使用的,都不是古代就有的概念,怎么到了岳飞的‘民族英雄’这里就出了问题呢?执此论者的证据称‘(民族一词)在19世纪文献中极少使用,……到1900年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该文章颠倒是非,牵强附会,毫无逻辑,若按该文逻辑,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详细]清末“史界革命”发起者梁启超。
刚才你们的观点是以成败论英雄不可取
![刚才你们的观点是以成败论英雄不可取](https://img.taocdn.com/s3/m/7373ad2b59eef8c75fbfb34d.png)
刚才你们的观点是以成败论英雄不可取,也就是不以成功和失败的理念来评论英雄。
那么现在,你能否告诉大家一个既不成功也不失败的英雄呢?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英雄,其实历史上最经典的莫过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了。
曹操在谈论英雄时,所谈论的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孙策、张绣、张鲁、韩遂八个人,哪一个不是以成败论之?诡辩辩题1:我们所说的英雄,他肯定是在伟大的事业上获取了成功的人,而普通的人在普通的事上获取的成功,这不是评价英雄的成功标准。
并且我们所说的成功,也不是指单单一件事的成功,而是从长远的,历史的角度来评价成功来评价英雄的。
国民党输了共产党赢了难道不是一个有力的例子吗?请反方回答。
诡辩辩题2:反方若出“而以成败论英雄不可取!”观点,我方反驳“难道古今的英雄不都是与输赢有关系吗?”,若反方说“不同意”,我方再次反驳说“难道古今的英雄都不是碌碌无为的人,他们是有非常大成就的,无论他们是否赢了,在历史上能够被人们广泛的称为英雄的都是英雄,或者说英雄是人们心目中的伟大的受敬佩者,英雄他们都有输赢,输赢虽然不是定义某个英雄的标准,但是它可以论英雄的成就,因此,“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是正确的”五:反方三辩攻辩4反方三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对方同学分析一下,岳飞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
正方一辩:岳飞的成功,恰恰在于,人们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为什么,这是因为岳飞有他不屈的精神,他用这种不屈的精神领导了他的将士勇敢地作战,最终体现了这种气质,但是最终,岳飞怎么了,岳飞屈死了风波亭,请问,这难道不是岳飞个人的失败吗?当然,这显然是岳飞个人的失败。
反方三辩:第二个问题,岳飞是因为他的成功之处成为英雄,还是他的失败之处成为英雄。
正方二辩:对方同学,岳飞根本不能拿一个简单的成败去衡量他。
我们今天学习岳飞,学什么?学习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啊。
学岳飞面对敌人那种坚贞不屈的斗志啊。
岳飞的精神是从哪来的?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
这种实践无论是成也好,无论是败也好。
经典辩论赛演讲
![经典辩论赛演讲](https://img.taocdn.com/s3/m/7067702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49.png)
辩论是⼈们知晓逻辑掌握语⾔的魅⼒后最能展现语⾔威⼒的事物之⼀。
以下是⽆忧考整理了辩论赛演讲⼤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典辩论赛演讲【⼀】 [⼀辩对垒] 正⽅⼀辩:⼤家好!⼈活着总要有个理由。
这个理由便是⼈要在⼀⽣中体验⾃我意义,提升⾃我价值,这便是⼈⾃我实现的定义。
今天谈⼈的⾃我实现有以下⼏个问题需要论述:第⼀,⾃我实现⽬标的选择和调整更多地蕴含在过程中。
⼈的⽬标不可能⼀成不变,⼈们要在⽣命中去调整这个⽬标。
我敢说在座很多⼈⼩时候都想当天⽂学家,对不对?可是有⼏个⼈现在还坚持这⼀理想呢?这不正是证明了⼈在⼈⽣的历程当中去寻找真正属于⾃⼰的⽬标吗?第⼆,⼈⾃我实现⼿段的选择和运⽤更多地印证在过程中,是卑劣的骗术还是⾼尚的⾏为,是⼩⼈得志还是英雄圆梦。
没有对于⼿段的考察我们⽆从谈起⼈要体验的⾃我不是没有善恶判断的空壳。
⼈要提升的价值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精神。
第三,⼈⾃我实现感情的投⼊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中。
⼈是有情感的动物,如果我们谈⼈的⾃我实现,却不谈⼈的情感问题,就有⼀点没有⼈性了对不对?如果在座各位能够允许我把美好的爱情、甜蜜的家庭、慈祥的⽗母、可爱的孩⼦也算作⼈⾃我实现必须考察的因素的话,那么在座各位您更多的是去哪⾥体验这种感情的呢?⽩头偕⽼的⼈⽣之路见证了永结同⼼的誓⾔。
第四,⼈⾃我实现潜能的发挥更多地在过程中得到证明。
在困难⾯前,⼈每⼀次坚强的努⼒,⼈每⼀滴坚强的汗⽔向世⼈证明了你的潜能。
不相信结果刻板的评判,不相信失败残酷的宣告是⼀个⾃我实现者不可或缺的精神。
当然,今天我们谈⼈的⾃我实现,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
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输赢成败,体现了过程的完结。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探讨的是⼈的⾃我实现,那我们是不是更应当坚持⼀种以⼈为本的思想?我们是不是更应当看重⼈⾃我实现的⾏为⼿段,看重⼈⾃我实现的感情投⼊呢?我们是不是更应当采取⼀种看待⼀个⾃我实现者⾝上那真善美的精神的思路来理解这个问题呢?这便是我⽅今天判断⼈⾃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的基点。
岳飞并非战神
![岳飞并非战神](https://img.taocdn.com/s3/m/07b55a753b3567ec112d8a2c.png)
岳飞并非战神作者:海东青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18期岳飞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被历代汉族人颂扬,因此他的形象一次次地被夸大,甚至接近了神话。
岳飞的高大形象始见于《宋史•岳飞传》。
而《宋史•岳飞传》实际是根据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岳飞死后几十年为其撰写的私传而改编的,该传记中记载的很多“史实”都已经被考证出是伪造的。
譬如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十四日的颖昌大战,岳飞部将王贵在《王贵颖昌捷奏》中说杀敌“五百余人”,岳珂则杜撰为“杀敌五千”,“杀其统军、上将军夏金吾”里的这个“夏金吾”也是岳珂杜撰出来的,历史上根本就没这个人。
著名的“岳飞以五百骑破金兵十万”的“朱仙镇大捷”也纯属捏造,史学界考证后认为其根本不存在。
岳飞也并非百战百胜,他同样打了很多败仗。
《金史》中记载了岳飞的四次败仗,而岳飞打的胜仗则只有郾城一战。
这个被后世夸大其辞的“郾城大捷”的真实情况是,岳飞用两万人马打败了完颜兀术的1.5万人马,在当时并不能算是一场很大的战役。
岳飞显赫的战功只此一役,其余的就全是演绎了。
也许《金史》并不可信。
然而宋元之际的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也在《文献通考》中评论道:“岳(飞)之徒……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
”可见岳飞等人面对金国军队时败仗多过胜仗,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
岳飞的军队也并非如后世传言的那样,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实际上他们经常劫掠百姓。
《三朝北盟汇编》的记载则更加可怕,岳飞部将韩顺夫攻讨曹成时“辄扎营解甲,以所掳妇人佐酒”,强迫掳掠来的妇女陪酒取乐,这和人们现在熟知的岳家军形象实在相去甚远。
岳飞的性格也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宽厚仁慈,他的舅舅就是被他杀掉的—岳飞亲手挖出其心脏。
虽说这个舅舅有罪在先,但岳飞杀人的手段也太过冷血。
《三朝北盟汇编》还记载了另一件事:岳飞和赵秉渊喝酒,喝醉了,一言不和就动起手来,岳飞把赵秉渊打成重伤。
岳飞是否酗酒倒还可以商榷,但他脾气暴躁显然是真的,而且那个赵秉渊还是宋室宗亲,这事要是传到宋高宗的耳朵里,宋高宗难免不会认为岳飞有藐视皇室之嫌。
毕业创作说明书【范本模板】
![毕业创作说明书【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a2d593db9f3f90f77c61b10.png)
学校标志哈哈本科毕业创作说明书安阳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学院名称:艺术设计学院专业班级: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12-3学生姓名:刘哈哈学号: 201210010252指导教师姓名:XXX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6年5月毕业创作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创作,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SUOZAIXUEXIAO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创作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创作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创作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引言传统文化作为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性名片,在我们日常生活及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淋漓尽致却又不为人发觉的体现.在当下“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先行”的理念指引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再次被人们从箱底翻上台面.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的故乡,又是《易经》的发祥地。
本案针对安阳市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英雄岳飞及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汤阴县岳飞庙进行以绿色环保的购物背袋为主要产品的系列包装设计,结合传统精美图案以及现代精湛的手工与先进的印刷工艺将优秀的传统岳飞文化融入其中,让更多群众了解岳飞文化。
一、创作背景1.1传统文化——现代设计的源泉,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类历史中,传统文化元素正是通过现代艺术设计方式延续保留下来的,使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文明服务。
[当前应如何评价岳飞]对岳飞的评价[修改版]
![[当前应如何评价岳飞]对岳飞的评价[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f7e49f1ed9ad51f11df2be.png)
如何评价岳飞,我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把那些为一己之私损害本国利益导致敌方受益的各民族卑鄙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叛徒。
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
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三个问题,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否定岳飞为民族英雄的一个逻辑是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时期导出的。
即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据此,岳飞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就必须出现在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的时候,然而,岳飞是宋朝将领,而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即行政、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元朝才开始,因此,岳飞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该逻辑的错误是用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观念来否定以特定人物为载体的民族英雄精神。
中华民族是在当前我们所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由众多族群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概念,因此,无论是就地域还是就族群的多少来说,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向前发展、向后包容的一个族群。
中华民族这种发展和包容的特征在民族英雄方面就表现为:肯定历史上作为民族精神和信仰载体的英雄人物的存在。
族群和英雄人物都是实体,会随历史而消亡,而积极、优秀、正义的英雄精神则可以千古流传并为所有民族共享。
清朝康熙给袁重焕平反和乾隆为史可法立祠,为何?与其说尊敬对方不如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子民效法这些英雄人物为国家服务。
因此,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们维护英雄、抨击叛徒的言论和行为,本质都是在维护本民族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对于维护当前民族的现实利益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不断前进、优秀的中华民族当然需要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
岳飞—一代忠良的致命缺陷
![岳飞—一代忠良的致命缺陷](https://img.taocdn.com/s3/m/f6693c2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2.png)
岳飞—一代忠良的致命缺陷岳飞精通武艺,通晓兵法,且善于用兵;工于诗词,且书法出众;人格方面,他更是“白玉无瑕”,堪称“完人”。
正史中对他的评价是:“文武全器,仁智并施,一代罕见!”然而完美的岳飞也有他的弱点,那就是他政治上的极度幼稚与性格上的过于直率。
岳飞自小仁厚寡言,性格内向,又因为心胸坦荡,一心为公,所以不善心机,显得过于率真。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对岳飞的评价是“岳飞恃才不自晦”,可谓中肯。
早在岳飞年轻时,就曾因个性过于耿直而多次与上司发生矛盾。
他曾以低级将官的身份给刚刚登基的宋高宗赵构上书,痛陈克复大计。
信中称一些高级将领“不足系中原之望”,并要求皇帝御驾亲征。
这一行为固然是出于岳飞的满腔赤诚,但信还没到宋高宗手中就被扣了下来。
岳飞也由于越级上书违反法纪,被开除出了军队。
岳飞成名后,宋高宗赵构非常欣赏他,除了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外,还亲手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让人做成大旗赐予岳飞。
宋高宗对岳飞的领兵能力更是充分信任,不断划拨军队交给岳飞统领(“岳家军”常备部队从最初的数千人扩充到10万余人),还要求其他将领“听(岳)飞号令,如朕亲行”。
得到皇帝如此“隆恩”的岳飞,在性格方面却依然如故,甚至恃才乘宠,愈发意气用事。
一次,皇帝准备将将领王德的淮西兵马划归岳飞指挥,却遭到主和派秦桧的阻挠,最终作罢。
岳飞竟一气之下上表辞职,将军队安排给属下统领,连招呼都不打就步行上了庐山,给母亲扫墓去了。
皇帝屡次下诏令他回来,都被他强硬地拒绝了。
忍无可忍的高宗只得给岳飞的幕僚下了死命令:“不找回岳飞,你们也别想活!”这样,岳飞的部下以死相求,才死说活说把“岳太尉”给“请”了回来。
类似这样在皇帝面前耍脾气的事情,岳飞还做过很多,而这些都是做臣子的大忌。
岳飞心胸坦荡,对于内心的想法毫不遮掩,也不顾及后果。
宋高宗赵构因为南逃时受到惊吓而丧失了生育能力,他唯一的儿子也早早去世,于是将宗室子赵(即后来的宋孝宗)收为养子。
岳飞一心为国着想,加之自己非常欣赏赵,于是屡次上书谈论立储事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岳飞绝不是再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17573]人参与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导语专题《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刊出后,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反对意见甚多;近日,某门户网站亦刊出针锋相对之专题,认为岳飞确确实实是一位“民族英雄”。
本期专题,拟回应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反对意见。
+收听01反对意见一:没“民族”概念不代表“民族”不存在因上期专题称“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故刊出后最常见的反对意见是举反例,譬如:“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但这些反例,实属逻辑混乱。
反对者举例说:古代没有“人类”概念,难道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吗?编辑上一期专题已经详述,中国古代没有“民族”概念。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屡屡使用的“民族”概念,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日本间接自西方引进。
其引进的动机,是欲以“民族主义救中国”,一如梁启超所言:“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而要“民族建国”,就必须通过新的历史教育,在国民心中植下“民族主义”意识:“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换言之,在梁氏看来,晚清中国,并非“民族国家”,国人亦缺乏“民族意识”,故须以“史界革命”唤起。
岳飞“民族英雄”的拥趸们也承认“‘民族’的概念确实近代以来才进入中国”,但他们还有这样一种意见:“这个理由看似有理,却事实上混淆了概念和概念的内涵。
概念可以后起,但之前的事物只要满足概念内涵,我们就可以说它属于此概念。
我们可以在现代历史学中找到大量的例子: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但当时显然没有‘部落联盟首领’这个概念本身;古代郡县制下形成了‘官僚体制’,但‘官僚体制’也不是古代概念……可以说,历史学中学术化语言描述和分析所使用的,都不是古代就有的概念,怎么到了岳飞的‘民族英雄’这里就出了问题呢?执此论者的证据称‘(民族一词)在19世纪文献中极少使用,……到1900年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该文章颠倒是非,牵强附会,毫无逻辑,若按该文逻辑,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详细]清末“史界革命”发起者梁启超。
梁氏之目的乃是向国人灌输民族意识,以求“民族主义救中国”但这些反例都举得不当,混淆了“主观认同”和“客观存在”的区别这种反驳看似有理,其实大谬。
“太阳”之概念,类似“石头”、“空气”、“水”,乃是实体的自然存在,是自然科学概念。
“民族英雄”则是社会科学概念。
一个人能不能被命名为“民族英雄”,最基本的前提是此人有没有“民族意识”,换言之,即此人做某事时,是否有意识地将自己归属为某一“民族”,且意识到自己之行事能使自己所从属的“民族”获益。
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或者根本不知道“民族”为何物,其决定采取某种行为,当然不可能“以民族利益为重”;既无“以民族利益为重”之意识,又怎么可能是“民族英雄”呢?也就是说:“太阳”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有无“太阳”的概念,它始终都在那里;“民族英雄”是一种“主观认同”,某人若不知“民族”概念为何物,若不认同自己属于某一“民族”,他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民族英雄”。
再说某网专题举例的另外三个概念:“部落联盟首领”、“官僚体制”、“人类”。
该专题认为:古代没有这些概念,但一点不妨碍有事物“属于此概念”。
这三个概念与“太阳”不同,都是社会科学概念。
那么,可不可以说,这种反驳就有道理了呢?这种反驳仍然大谬——在社会科学概念里,也存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存在”的区别。
(1)古代中国自中央到地方依赖大量官僚进行统治,今人把这种统治的运作模式称作“官僚体制”。
换言之,“官僚体制”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主观认同”。
(2)三皇五帝曾先后统领过某些上古人类群体,今人据其特征,将其命名为“部落”,而称三皇五帝为“部落联盟首领”。
换言之,“部落联盟首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主观认同”。
(3)“人类”这个概念要复杂很多,某些时候它被当作自然科学概念,某些时候又被当作社会科学概念,因为存在这种涵义的不确定性,“黑人不属于人类”的观念,曾长期盘踞西方,中国的晚清学者王闿运也讲:“人者万物之灵,其巧弊百出,中国以之一治一乱。
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气则诈伪兴矣”,王氏也不承认西方的“夷狄”是“人类”;甚至还有极少数人主观上坚定认为自己是吸血鬼或者狼人,而非人类。
在这里,“主观认同”、“客观认同”与“客观存在”混淆不堪,全视具体的前后语境而定。
这种举例的不当,恰恰反映出某些岳飞“民族英雄”拥趸者们自身的逻辑混乱。
如果一定要举一个恰如其分的例子的话,或许这个比较合适:我们讲一个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基本的前提是此人对“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有“主观认同”;我们讲一个人是“民族英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此人对“民族”必须要有“主观认同”。
岳飞有没有对“民族”的“主观认同”呢?这就涉及到第二种反对意见了。
请看下一节。
…[详细]02反对意见二:“华夷之辨”就是“民族之别”还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民族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辨,华夏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中。
最多只能说古代没有现代意义民族国家”——岳飞主观上认同自己属于“华”,而金人属于“夷”,“华夷之辩”既然就是“民族之别”,岳飞当然是“民族英雄”。
只是,这种观点,也是错的。
“华夷之辨”的评价标准是文明程度的高低,与“民族之别”的评价标准完全不同“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套“世界观”。
这套“世界观”里面有没有“民族意识”存在?答案是:丝毫没有。
“华夷之辨”实际上乃是“文明与野蛮之辨”。
《尚书·孔氏传》里说:“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唐代孔颖达解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东汉的何休讲:推行礼治,“夷狄也进至爵”,不行礼治,“中国也新夷狄”;唐代的韩愈讲:“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北宋的程颐讲:“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
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明代的何瑭讲:“中夏夷狄之名,不藉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
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
夷而进入中国,则中国之,无客心焉”;明末的王夫之说:“吴、楚、浙、闽,汉以前夷也,而今为文教之薮;齐、晋、燕、赵、唐、隋,以前之中夏也,而今之椎钝戾者,十九而抱禽心矣”……换言之,是否遵循“礼治”,是否接受先进文明(尤其是先进政治文明)的教化,是区分华、夷的终极标准,而“不藉其地与其类”——与其居住地和部落族群无关。
晚清与西方世界出现实质性碰撞,“华夷之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阐释。
其中以郭嵩焘的说法最具代表性:“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
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
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在郭氏看来,近代以来,欧洲各国的“政教风俗”,也就是文明程度,超越了中国,所以他们如“华”,而中国如“夷”。
前引守旧派代表人物王闿运则批判郭嵩焘:“人者万物之灵,其巧弊百出,中国以之一治一乱。
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气则诈伪兴矣,使臣(指郭)以目见而面谀之,殊非事实”,拒不承认西方“夷狄”是“人”。
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里,关于“华夷之辨”的评判标准却是高度一致的,即以“政教风俗”,也就是文明程度之高低为准绳。
“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虽然复杂,其定义迄今至少已有上百种,但并无任何一种定义是以文明程度的高低来划分不同的“民族”。
可见“华夷之辨”与“民族之别”毫无关系。
…[详细]清末名臣郭嵩焘。
郭氏明白阐释:夷夏之辨的标准是文明程度的高低,晚清时西方为夏,中国为夷。
包括岳飞在内的南宋人视自己为“文明共同体”,而非“民族(种族)共同体”具体到南宋人,他们直面金人入侵,集国仇家恨于一身,其“夷夏之辨”是否可能包含“民族之别”的涵义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南宋人自称“中国”、“中华”、“华夏”,而视金人为“夷狄”。
如岳飞的奏章里常有“尽屠夷种”、“夷狄不可信”、“鞭挞四夷,尊强中国”、“廓清华夏”一类词句。
金人乃女真部落之崛起,将其框入近代“民族”概念之范畴,亦无不可。
但包括岳飞在内的南宋人自谓的“中国”、“中华”、“华夏”,却只是一种文明共同体,而非“民族”或“种族”共同体。
以高倡向金人“复仇”而知名的南宋学者兼官僚陈亮为例。
在给宋孝宗的上书中,陈亮如此定义“中国”:“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夷狄邪气之所可奸哉!”在陈亮的语境里,中国乃是“衣冠礼乐之所萃”,即明指“中国”乃是一种文明共同体;“中国”是天地之正气,“夷狄”则是天地外之邪气。
陈亮还说:“圣人于中国,夷狄混然无辨之中而致其辨,则所以立人道,扶皇极以待后世也”,如果“三纲既绝”,丧失了文明的先进性,“则人道遂为禽兽夷狄”——“中国”之人,也就成了“夷狄”之禽兽。
显然,在陈亮看来,“中国”与“夷狄”的区别,不在“民族”与“种族”,而在文明程度之高低。
所以他又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以修中国之衣冠礼乐”——开始学习“中国”的文明之后,偏安一隅的江南政权就“非复天命人心之所系”——不再是“中国”了。
至于“中华”概念的涵义,不妨听听辽道宗的说法。
道宗让大臣为自己讲解儒家经典,至《论语》“夷狄之有君”一句,大臣迅速读过而不讲解,道宗却说:“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
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道宗以契丹之出身,而自视为“中华”,且以“礼法”、“文物”作为区分“夷”与“中华”的标准,可知“中华”在当时绝非“民族”或“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南宋学者叶适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也说:“中原者我之地,中华者我之名,报复仇耻者我之义”,叶适以“中华”为南宋人命名,但其涵义,同样与“民族”毫无关系——《唐律疏议》里讲:“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
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换言之,包括岳飞在内的南宋人所谓的“中国”、“中华”、“华夏”,乃是一种文明共同体,而非“民族(种族)共同体”;既无“民族认同”,岳飞自然也不可能是什么“民族英雄”。
…[详细] 02建立在“文明认同”上的“华夷之辨”对今天颇具启发在当今世界,较之“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明认同”显然更为重要也许有读者会问:如此不厌其烦地辨别岳飞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有意义吗?意义当然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很有助于历史观的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