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纪录片《金砖之国》有感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班级:1004032
学号:100403220
姓名:王生财
日期:2012年5月12日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都会出现“贫民窟”。我国如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处理好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贫民窟”现象就是最关键的之一,现已巴西贫民窟来思考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希望此文可以提供借鉴之处。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关键词:贫民窟城市化现状原因启示
巴西城市贫民窟现状
经过几十年努力,巴西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就,已由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0年为1049美元,与我国目前的水平基本相当,到1980年达到2486美元,2000年人均GDP为3587美元。战后巴西由于农村内部巨大的“推力”,经历了空前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过程,成为战后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和目前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水
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56%,提高到1980年的67.6%,2000年的81.2%。
巴西城市化的特点是:(1)大城市化。农村人口集中进入大都市。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地区1950年250万人,1980年达到1350万人;同期,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地区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现在全国51%的人口在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个大都市占全国人口的29%。(2)大城市群形成。1950年前后,巴西一些大城市出现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随着工业化推进,大城市周围出现若干小城市,组合为城市群。圣保罗城都市地区由周围的39个市组成,1990年为1700万人,成为第三世界最大的工业区。现在全国47%的人口集中在49个城市群中。(3)沿海地带城市密集,近来在向内地延伸,中部、北部呈现较高的城市人口增长率,但总体上仍主要集中于南部、东南部。在巴西,由圣保罗城至里约热内卢城两大城市之间,卫星城市、新城市不断填充,在东南沿海一带,已构成集合城市,或称城市带。
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贫富差别过大,贫困人口多数集中于城市。国际上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以0.4为警戒线。巴西的基尼系数由1960年的0.5上升到1995年的0.6。现在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以上,但贫困人口仍占34%。14%的人口未解决温饱。2000年巴西有46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月收入低于80雷亚尔(35美元)。据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介绍,目前贫困人口在农村的有1500万人,在中小城市2200多万人,在大城市900多万人。
巴西城市贫民大部分是住在贫民窟。贫民窟在巴西称为“法维拉”(favela),指临时搭建的简陋住房的集中地。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界定,贫民窟是指50户以上的人家汇住在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卫生等服务设施的生活区。1987年全国约有25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近几年有加剧发展的趋势。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巴西有贫民窟3905个,比1991年增加717个。贫民窟遍及巴西所有的大城市,现在已发展到中等城市。圣保罗州是贫民窟最多的州,有1548个。我们考察的里约热内卢市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和世界十大著名旅游城市之一,城区人口550万人,其中就有150多万人住在贫民窟里。
贫民窟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一方面,贫民窟居民大部分人处于贫困线,享受不到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居住、出行、卫生、教育条件极差,不仅影响当代人,也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国民感情隔阂,加之贫民窟游离于社区和正常社会管理之外,影响社会安定。一些贫民窟为黑社会所控制,成为城市犯罪的窝点。里约热内卢市贫民窟里有6000多支枪,其中1500多支是很先进的,成为一个不安定因素。
巴西城市贫民窟产生的主要原因
●土地占有严重不平等,造成大量无地农民。
●城市化过程中就业机会严重不足,非正规部门充当了剩余劳动力的
“蓄水池”。
●城市规划、建房用地、基础设施、社区发展没有考虑低收入人群的要
求。
●公共政策不够完善。
不同的国家走过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东亚体面的城市化道路。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二战后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较为彻底,实现了耕地平均化,后来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进行了土地集中的改革和调整。虽然今天其农村人口的比例已经下降到5%,但是,比起拉美、美国和欧洲,其家庭农场的规模平均也就在2公顷左右。放开人口流动限制,农村土地私有并且比较均匀,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在大量的小企业和服务业中得到了就业机会,加上农村的土地和住宅可以变现,加上政府对土地和房价的控制,转移的人口在城镇中有购买住宅的能力。80年代,在土地和房价没有上涨前,台湾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5%,并且城市中85%的居民有了属于自己的住宅。韩国政府建造了250万套住宅,解决了四分之一人口的住房问题。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初期,也存在一些贫民窟,后来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人民收入的提高,政府逐步地进行了改造,使人民都有了体面的居住。
印度和拉美以“贫民窟”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印度和拉美,也是人口自由流动,转移人口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建立贫民窟。拉美土地集中度非常高,大量的农场采取公司式经营,农场平均面积比美国家庭农场面积都要大;而印度的土地改革很不彻底,农村家庭农场本来平均规模就很小,即使这样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无地农民。拉美和印度的农民,特别是无地农民,大量地向城市转移,城镇中政府又没有注意促进能大量容纳就业的小企业的发展,导致进城市人口的收入较低。于是,农民在农村没有土地资产可变现,在城市中没有增长较快的收入,政府财力又对低收入人群的住宅供给没有支持,结果只能使他们在贫民窟中安身。印度目前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而城市人口中约35%居住在贫民窟中。拉美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贫民窟也进行了改造,并将其纳入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城市化实践的经验教训
中国城市化道路怎样走?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一些关键的战略、体制和政策上,实际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规划。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近10年中,我们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仍然实行的是限制政策。20世纪90年代,政府才开始认识到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怕农民进城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1世纪以来的10年,农民进城的种种限制才逐步被清理,然而,到现在还是不彻底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给未来积累巨大社会风险的城市化道路。可以这样总结:(1)人口的户籍没有放开,采取了转移人口临时居住证的制度,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无法正常享受到城市教育、卫生、社保、低保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且在正式单位就业、购置车辆等方面,受到层层限制;
(2)贫民窟不允许存在,而城镇合法房的价格奇高,农民农村中的宅地不能从资产意义上退出变现,城市中劳动力供大于需又使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结果使转移人口进得来而留不下;(3)在城乡间形成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在城市内形成大规模工作不固定和居无定所的漂移(蚁族)人群,城中村、蜗居、集装箱、鸽笼、胶囊间等低成本居住方式也会大量出现,特别是从农村进城的80后、90后,以及未来的21世纪后,想让他们从城市中回到农村的一亩三分地上去,可能性越来越小,将会在城市中形成大规模的低收入而生活艰难、有一定文化而无信仰、心理极不平衡的、可导致社会动荡的危险人群;
(4)由于农村青年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老年人不能随同转移,并且一部分农民工中老年后又返回农村,使得农村的老龄化实际上要快于城市,特别是未来20年到30年中,大部分村庄将会成为老年人为主的萧条衰败的地方。从比较的角度看,中国过去30年这样的一种城市化道路,并不比拉美和印度贫民窟方式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优越。而且,目前的这条中国城市道路如果不进行调整,坚持走下去,结果无疑将会造成诸多社会动荡。
我国的贫民窟的现状和成因
我国也存在贫民窟现象——我国多称之为棚户区,但并不像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严重,并且成因也不尽相同。棚户区应是指城市中结构简陋,抗灾性差(抗震、防火、防洪性差),居住拥挤,功能差(几辈同室、无上下水、更无供气供热),居住环境差(粪便垃圾无序排放、无道路、无绿化、无公共活动场地、采光通风差)的房屋集中的地方。
我国的棚户区主要分为两类,而且这两类也不能截然分开。一类可以称为城市角落,主要包括内城遗忘区、城中村、厂中村等,总体上都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被遗忘的角落。目前这类城市角落在我国贫民窟中占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它属于城市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问题,是由于地方政府非健康的城市建设方针和发展思路造成的。北京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城市角落调查报告》中给这些城市角落归纳出以下特点:环境脏乱差,周围各类机构少,市政基础设施不足,危旧平房集中,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居民总体收入偏低,实际居住人口老化,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特殊群体聚居(如外地求学者、上访者、发廊女等)。将这种角落的住房情况和上述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