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社科文阅读专题--紧扣原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一:社科文阅读

一、选文趋势

1、新奇为上,发现类居多

最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热点话题、局势格局、考古发现、科技发明等。

2、结构相似,概念类居多

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3、思路清晰,细节类居多

特别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概念解释与理解。

二、基本原则

尊重原文文本,高度关注细节

三、核心技巧

关键词语锁定,回归原文定位

四、解题步骤

可简化为一个口诀:

先审题干和选项

带着问题去阅读

锁定词语定准位

常考陷阱须谨记

排错排无排不同

详细的答题步骤(带着问题去阅读)

1、一看问题约30秒——关键词锁定,题文信息一一比对

(1)锁定关键词语,回归原文定位。

(2)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二看文章约2分钟——回归原文定位,找依据,确定选项

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过渡句及重点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3、必须四个选项全部看完再确定答案,防止理解偏差而武断作答;理解全面,找到准确答案。

五、十莫字诀

题目要求莫看错;原文定位莫忽视;

弄清概念莫粗心;修饰词语莫忘记;

已然未然莫混淆;因果关系莫倒置;

夸大其词莫当真;解释引申莫过度;

绝对表述莫选取;推测选项莫失据。

六、常见命题设陷

有无、因果、绝对化、时间、对象、题干、范围

1、有无

此类设错是命题中最常见的设错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原文中未提及,选项凭空捏造一个事实。对付这类设错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回归原文,一一对比了。

阅读并分析以下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1】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考题]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典型例题2】

隐形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述,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考题]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典型例题3】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考题]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2、因果

在选项中设置因果错误,常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两种类型。这种设错方式不仅在社科类问题阅读中常见,在其他文本阅读的选项中亦常涉及。命题人常在因果上设错,遇见“因果”表述的句子一定要高度重视。

【典型例题4】

(1)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3)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4)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3、绝对化

绝对化表述,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事务是变化发展的。这是真理,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绝对化描述的选项错误错误选项,选项方式常常采用绝对化表述。

【典型例题5】

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考题]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典型例题6】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考题]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7】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是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考题]下列对文章“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4、时间

选项中出现时间相关的表述时,往往就此设题。特别是事务或事件的起始时间,必须特别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