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动因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的基 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 需要。
突出表现在:严密的分科体系、高度统 一封闭的教科书、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等。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 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目标之二:改变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 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 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1、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
课程类型的多样化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 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 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 害(数学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 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 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
了解人体各系统生理保健知识,形成健 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 烟、酗酒)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科学 标准)
目标之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 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 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 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案例
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 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相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观察: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 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与其轻触的乒乓球会跳起来。 了解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分析和反 思,建立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 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将评价看成一个教育教学的基本反馈系统, 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发展多样的评价工 具。
目标之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再者,提倡将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根据学习的 内容,选择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丰富 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目标之五: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 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 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评 价,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
3、课程的均衡性
减少了课程门类 小学阶段:低段5-6门;中高段8-9门 初中阶段:9-13门
调整了科目比重关系 减少传统强势学科的课时比例,如语文从24% 降至20%-22%;数学从16%降至13%-15% 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对 社会和自然责任感等培养有利的课程,如综合 实践活动6%-8%、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12%
目标之一:课程目标
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功能的转变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来自百度文库
新课程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案例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 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 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 (语文标准)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及问题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关于课程改革的争鸣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关于对策与建议的思考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目录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课程结构 三、课程标准 四、教学过程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
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
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
目标之四:课程实施
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自主活 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
其次,在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内容 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课程管理模式的演进
“国家”权力模式(1977-1985年) “国家+地方”模式(1985-1999年) “国家+地方+学校”模式(1999年-)
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为课程适应 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 个性发展需要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 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必将对我国课 程管理的民主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 乐、美术) 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 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理:思想品德、语 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 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 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2、课程综合化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 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 育 课程综合化的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学校教育与 社会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