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尝试新课程理念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数学教学中尝试新课程理念

摘要: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37-0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顾古往今来在科学上、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人,往往对其所从事的专业都有浓厚的兴趣。陈景润在“文革”期间身处逆境,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以铺板当桌子,演算用了几麻包草稿纸,甚至在走路时仍苦思冥想,最终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牛顿为了做实验面对朋友吃过的鸡骨头,竟认为自己也已经吃过了。类似的名人佳话举不胜举。那么数学课怎样从激趣入手,使学生“乐学”、“会学”呢?启发是关键。把启发引导,设疑激趣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里,教师要遵循“强动机,浓兴趣”的原则,启迪学生智慧,激发求知欲望,诱发出学习新知识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思维,并有所创新,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方法上真正做到自主化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做到数学教学方法的真正自主化。

三、教学中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变得使人一看就一目了然,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自主学习,哪怕它对他(她)还是未知数。

四、教师需要转换角色,学生也需要减负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现在提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否真的减了?为什么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始终降不下来?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

追究原因,有的责怪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埋怨出版社滥

编复习资料、练习册。我认为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考试命题超大纲、超教材,要求过高,题目又多又难。教师心中无数,就用题海战术来对付,求助于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因此,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是把好考试关,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命题。考试方法标准化主要是命题标准化,把命题的标准公布于众,教师按标准教,教育部门按标准考,大家有章可依。

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三大要求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辩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初一数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

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总之,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