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
鉴史问廉解说词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1·兴衰之思·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
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
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清晨,刘春迎带领考古队员,来到了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
经过两年多的挖掘和清理,清代的开封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在它的下面,还依次掩埋着明代的开封城,金朝卞京城,北宋的国都东京城和唐代的汴州城。
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两千多年来,开封曾经多次被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景观。
在乱世与盛世的更替之中,毁灭与重生的命运在开封城反复出现,治乱循环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如同一幕剧情重复,缺乏新意的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那么?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逻辑在哪里呢?(片名):第一集兴衰之思解说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这座巨大陵墓,就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动工修建这座陵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各地征发数十万百姓,为他继续营建这座宏大奢华的陵墓。
观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经验领悟范文
2019年观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范文观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范文ﻭ更新:2018-10-27 20:10:09ﻭ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西南北风。
”善于画竹的郑板桥一生喜爱竹子,在他看来,宁折不弯的竹子是自己清廉操守的象征。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板桥竹风"已经成为传统廉文化的一个象征。
ﻭ联系到我党的现有工作,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治任务.30年来,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中,谱写了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同时也与消极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认真以来我们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贯穿在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性,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建设和反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的痼疾。
以来,我们逐步实现从向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转变。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各种消极现象容易滋生和蔓延。
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与现象作斗争,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的全过程。
ﻭ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和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危害性是全方位的.对于一个执党来说,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任凭现象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治动荡、文化颓废、混乱,导致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
我们要在引领当代进步的过程中保持和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反腐倡廉建设。
ﻭ越深入越要反腐倡廉建设。
在初期就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策以来,不到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他还强调,整个过程都要反对。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
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
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
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历史能够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
近日来再次观察八集纪录片《鉴史咨询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找廉洁文化的力量。
现在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咨询廉》,第二次观察较第一次观之则感觉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考虑"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干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能够迟到,却从可不能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觉民众经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翼,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妨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会历史的分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浮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向来受到人们的景仰。
他们的共同特征算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推断与价值期待。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长城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妨碍。
学习《鉴史咨询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
廉洁,是长城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
《廉洁体系制度》是长城汽车职员的行为准则,自2008 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刻。
该制度严明清楚,在打击腐败维护职员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集政论片《新时代文化》解说词
五集政论片《新时代文化》解说词第一集:文化传承与创新1. 文化传承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是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创新中塑造新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集:文化自信与文化对外交流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只有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文化对外交流是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加强友谊的重要途径。
要推动文化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话语权。
第三集:文化产业与国家治理1. 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新时代,文化产业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2. 要加强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1.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2. 要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成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乐园。
第五集:文化生活与人民幸福1. 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惠民工程要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文化的滋养。
2. 要推动文化事业与民生事业相结合,努力让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总结与回顾:五集政论片《新时代文化》深入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与文化对外交流、文化产业与国家治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以及文化生活与人民幸福等重要内容。
它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也激发了我们对文化建设的热情与动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深信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每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只有不断传承与创新,借鉴国外文化精髓,同时保持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
鉴史问廉《文化之力》观后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朝廷乐官制作的乐歌,有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更多的则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是典型的人民文化,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诗歌。
其中一首《硕鼠》,讽刺了当权者的腐败,表达了人们对执政者清廉的渴望——“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抒发了对理
想国度的向往——“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产生于尧帝时期,用
木头制成,树立在道路两旁,称为诽谤木。
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路人留言的作用——“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
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人民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一批“文化人”出现,他们从民间文化脱颖了
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阶层——士大夫,他们在人民文化的长期滋养中,对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诉求感受最深,于是拿起了如椽之笔,创作文艺,成了人民的“代言人”。
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和担当,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强烈
社会责任感,去为人民鼓与呼,他们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个“寸心知”就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廉鉴第五集家国之情读后感
廉鉴第五集家国之情读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
通过观看学习,使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站在反腐败的角度上,更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以西周封建与秦并天下为故事基础,拓展到汉、唐、宋等朝代,突出“廉”这一核心。
该历史剧分为六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看到,唐末的奢靡腐败、卖官鬻爵,民不聊生;大明的魏忠贤,欺上瞒下,一手遮天;清朝的和珅,以一人之力,举半朝之富,金碗玉箸,高亭楼台,奢靡无度。
无论他们曾经多么富可敌国,奢靡无度,但在历史上留下的都是恶名。
由此可见,历史上落幕的王朝,腐败才是根本的原因,因为没有实现廉治,曾经兴盛的王朝最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我们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在工作中,无论处于哪个岗位,都要树立清廉的美好形象。
要严格执行企业的各项廉洁自律规定,定期参加企业组织的反腐倡廉宣传活动,工作中敢于同一切违规违纪行为作斗争,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公生明,廉生威。
”通过观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作为企业基层的一名职工,充分结合自身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强化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
我们的企业也是如此,警钟长鸣,廉政之花常开,才能有职工的幸福安康的生活,才能有企业的繁荣昌盛。
让我们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在“干事”文化的引领下,创造属于龙钢最辉煌的成绩。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文化之力》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文化之力》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文化之力》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已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说到一个人的发展,脑海里首先就是儒家文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揭示了一个人从根本的提升自己的修为,尽到自己的本分,进而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一个过程,而这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文化的力量,《文化之力》正是着眼于这点而向人们揭示自古到今中国文化中对社会腐败或清官廉吏的记述,其实文化是对现实的一种影射,很多时候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敢怒不敢言,迫于强权只能诉诸于文艺创作,起到讽刺比喻的作用,然而正是这些文艺创作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起到了警示作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这些作品反映的正是他们的心声和人们对世道的感受。
《七品芝麻官》作为豫剧的经典剧目,其实在我的脑海里也留下一些印象,尤其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连街边的小孩儿都能顺口说出,这难道不是文化的力量吗?还有我们口中经常表达自己被冤枉时会说:“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哪……”说笑之间不也证明关汉卿的《窦娥冤》的广泛影响力吗?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实都在向人们证明,贪官污吏的恶行、一个社会的黑暗腐败或者盛世太平、清官廉吏的善举不会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逝,人在做天在看,人民群众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传承。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近期,我收看了《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
观看之后,我深受触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也有了许多深刻的心得体会。
这部纪录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廉政与贪腐的激烈较量。
从包拯、海瑞等清官的公正廉洁,到严嵩、和珅等贪官的丑恶嘴脸,历史以其无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画卷。
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他们心怀天下,以民为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不惜舍弃个人的私利,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而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滥用职权,鱼肉百姓,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廉政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如果官员清正廉洁,政治清明,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繁荣昌盛,人民就能够安居乐业。
反之,如果贪污腐败盛行,官员鱼肉百姓,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人民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在其初期往往政治清明,官员廉洁奉公,国家也因此能够迅速发展壮大。
但到了后期,由于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导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最终走向灭亡。
这就警示我们,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
同时,我也意识到,廉政不仅仅是官员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一个社会的廉政风气,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来营造。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贪污腐败的行为,积极参与到廉政建设中来。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诚实守信,不贪图私利,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只有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的社会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廉政风气。
此外,制度建设对于廉政建设至关重要。
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惩治贪污腐败,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组织观看《鉴史问廉》历史文化记录片
组织观看《鉴史问廉》历史文化记录片
收到县纪委关于组织收看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的通知后,6月8日下午又组织机关站所党员、干部职工在会议室集中收看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的《清官之念》记录片。
大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共8集,名称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该纪录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生动形象地宣传了“廉则兴,贪则衰”的不变规律,解读历史,古往今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展现了坚贞不屈的道德持守和清浊分明的立身之道。
通过观看纪录片,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牢记使命、恪守职责、依法切实履行职责,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过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用实际行动营造清风正气的环境。
教师《鉴史问廉》观后感
教师观《鉴史问廉》---观后感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
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廉能旺,腐能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我,看了这部警示片后,我从中看到了很多东西,也想到了很多东西,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作风,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廉政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坚决杜绝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区分对待孩子。
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树立良好的时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让孩子们从小就能经得起诱惑,顶得住风浪,将来一定在工作岗位上两袖清风,一生廉洁。
做为教师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史问廉讨论话题
一、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理解。
2、谈谈你对“廉则兴、贪则败”的理解。
3、奢靡之风具体到个人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4、谈谈奢靡之风的危害?
二、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理解。
2、你认为当代清官廉吏应具备哪些品质?
3、谈谈你的清官情节?
4、说说令你印象最深的清官事迹?
三、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辩》讨论话题:
4、谈谈你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理解。
5、清和浊具体到个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3、在当代社会中,怎样才能明是非,辩清浊?
四、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责》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的理解。
2、你认为什么是当代的为官之德?
3、要治国先要管好家,谈谈你家的家风家规是什么?
五、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内乡县衙正气歌(“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的理解。
2、谈谈廉政文化对廉政建设的积极意义。
3、基层应该如何加强文化之力助推廉政建设?。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2)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2)“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有史以来,历朝历代在廉政建设上都留下了大量的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
不要以为时过境迁,历史规律不可逃避,廉政才能国泰民安,才能保自己平安。
历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训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纪录片《鉴史问廉》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从片名上观众就能对全片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片子里提到的阿房宫,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
从古看今,奢侈浪费的风气必须制止,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政府做起,从咱自身做起。
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百姓对廉政的向往,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这个维系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规则的强烈诉求,也是对国家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捍卫。
《鉴史问廉》就是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大视野下表现廉政文化,思考廉政在社会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该片既有穿越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呼应现实的时代感,对历史人物、故事和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帮助干部群众对历史和廉政文化的了解。
纪录片鉴史问廉学习心得
纪录片鉴史问廉学习心得我认真观由省纪委联合中央电视台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该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该片主题鲜明,情节突出,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是一部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的廉政文化重磅之作。
看后,引人深思,令人清醒,体会颇深!一、“反腐倡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是我看罢《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的最大感受!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的最短命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纵观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当前,以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于是,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那么,对于一所学校、一名校长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作为一名校长,一方面要做到“干部清正”守住自己节操的同时,还要加强教育与管理,使全体教师自觉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让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廉洁从教,而且要把廉洁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确保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廉洁之花也能够竞相怒放。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观《鉴史问廉》有感8集反腐倡廉纪录片《鉴史问廉》,用个8个言简意赅的题目,分别是: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
通过反思历史,追思廉吏,研思律令,历史一直存在着光明和黑暗的交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一直充满着豪迈与伟大。
不论历史如何演进,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一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永恒主题。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但是,一个帝国,仅仅15年就倾覆了,真是千古兴亡多少事。
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是呀,放眼看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康雍乾盛世”,但是繁华过去,终将为后人哀。
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道理。
作为一个为政者,应该正也。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公也。
廉则兴,贪则衰。
自古定理也。
一、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是国家兴亡的根本。
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主角中的主角。
尤其是治理国家,能臣廉吏尤为显得重要。
“李沆、寇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屈原、文天祥、诸葛亮、王安石、张家淦、张养浩、顾炎武、梁启超、杨震、羊续、郑板桥、范仲淹、岳飞、孙叔敖、召公……”,一个个鲜活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自己毕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
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他们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自己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是的,历史浓墨重彩的记住了他们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既然选择入仕,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清廉。
东汉的羊续面对下属送给他的一条白河鲤鱼,公然的将他挂在了府衙的大门上,第二次他的下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的时候,羊续让来人将上次送的已经风干的鱼干一并带走。
自此,羊续用自己的清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匡正了当时的南阳郡的政风。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内容简介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内容简介解说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
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
《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历史的风雨,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解说词【片花】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鲁国。
回到鲁国后,鲁哀公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说:“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意思是说,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
几千年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几千年来,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弘扬,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解说】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乡,被人们称为“诗经文化”发祥地。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版本,就是汉代大儒、毛苌叔侄在这里注释传授而来,这里因此得名“诗经村”。
在这里,《诗经》在乡间村民中备受推崇。
《鉴史问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弘扬廉政意识
纪录片 《 鉴史 问廉 》由中央电视台 、 河南省纪委和河南新 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 。 新闻宣传如何契合时代需求 、 引领社
会舆论 , 如何以主题鲜明、 立意独特 、 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 这部片子的策划者 、 制作者做 出了
表 率 。 圈
( 新闻阅评小组 )
诉求 , 也是对国家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 的捍卫 。《 鉴史问廉 》 力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 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 思考廉
政在社会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 比如 , 片中追寻诸子百 家对廉洁理念的阐述 : 孔子的 “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老子的 “ 罪
奠大于可欲 , 祸奠大于不知足 , 咎莫大于欲得 ” 等, 发掘廉政文化的源流 。片中也有如张养浩所撰 《 为政忠告 》、 孙嘉淦所提 《 居宫八约 》 等对 “ 官德 ” 的重视和倡导等 , 反映历代对廉政的思考与实践 。 讲述廉政故事给人以教益。《 鉴史 问廉 》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 t : : - l - i E I 众说纷纭 的民间野史当中, 精心选择具代表性的人物
调正 是这种腐败对社会肌体 的腐蚀和破坏 , 直接 导致 “ 康乾盛世 ”的终结 。 在讲述南宋奸臣贾似道时 , 寥寥几个灯红酒绿 的
《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清官”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张俊红“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1993年,台湾金超群因扮演包青天在大陆一举成名,电视剧片首曲《包青天》也随之红遍大江南北。
主人公公正廉明、克己奉公的完美品格,不畏强权、嫉恶如仇的刚正个性,细腻演绎了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清官形象,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清官情结做了生动形象的注解和诠释。
2015年初,河南省纪委、央视9套联合推出系列专题节目《鉴史问廉》,以客观、理性的姿态,穿越历史烟尘,探寻廉政文化的根源和力量,可说是对中国人清官情结的又一次叩击和回应。
截止今日,《鉴史问廉》已经播出5集,从播出内容来看,是由外到内的透视眼光:前五集从《王朝兴衰》到《清官之念》,到《清浊之辨》,到《道德之择》,到《文化之力》,关注视角从王朝兴衰、民众期望、责任担当、个体修行、民族心理,步步深入,层层解析,系统解读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清廉文化。
然而,文化终究是人的事业,如果说清廉文化是照亮中国历史的一盏明灯,历代清官廉吏就是揿亮明灯的那个开关。
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近清官,也就走近清廉;懂了清官形象,也就理解了我国古代的清廉文化内涵。
穿越历史烟尘,让我们走近《鉴史问廉》里的“清官“形象。
清官节俭朴素。
海瑞是这方面的典型,他任淳安县令期间,自己种菜,家人打柴,连母亲过生日时买二斤肉都成了轰动性新闻。
北宋李沆“旋马家声”故事也很有名。
作为宰相,李沆家里却异常狭小,议事大厅的门前只能让一匹马掉个头,家中的墙壁也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三百年后,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主政富裕江南,每天都是粗粮、青菜。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俭,是清官基础的道德修养。
清官不贪钱财。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是老子名言,清官们都能身体力行。
东汉南阳郡太守羊续,将下属府丞强送白河鲤鱼悬于屋外梁柱风干成鱼,从此获“悬鱼太守”美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导读:本文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内容简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
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
《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历史的风雨,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解说词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鲁国。
回到鲁国后,鲁衰公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说,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意思是说,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几千年来,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弘扬,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和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第五集文化之力(同期声·小学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解说词: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乡,被人们称为诗经文化发祥地。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版本,就是汉代大儒毛苌叔侄在这里注释传授而来,这里因此得名诗经村。
在这里,《诗经》在乡间村民中备受推崇。
两千年前,源于中原大地的《诗经》,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诗经》全篇,它表达的都是正音,包括为官要清正,为官要廉洁。
像硕鼠这些都是对那些贪官的鞭挞。
”解说词: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诗歌。
在《诗经》中的《硕鼠》一诗中,百姓们将搜刮赋敛无度的统治者,比喻成贪婪可憎的大田鼠,编成歌谣抨击,直到今天这首诗还被人们所熟知。
回望大地,我们不难发现,在从古到今的诗歌、歌谣、对联等民间文化中,讽刺、鞭挞贪官污吏与赞美清官廉吏,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
张满堂,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村民,他的一个头衔是,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
为了守护好马街这个曲艺家园,传承好这个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十多年来,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带着摄像机,奔走数万多公里,四处收集民间曲艺节目。
(同期声·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余老师啊!”(同期声·余老师):“哎!来了!”(同期声·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在家呢?”(同期声·余老师):“好好好!”解说词:在有着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的宝丰县,700余年来,始终保留着颂廉诛贪的文化传统。
《包青天》、《清明烈》等50余部传统历史曲目,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人们在经久不衰的传唱中,表达着自己对清明政治以及社会公正的期盼和向往。
(同期声·余老师):“唱的是监察御史谢振定,他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出了名……”解说词:和张满堂一样,广阔的乡间也是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常年活动的地方。
这是剧团今年以来的第100场下乡演出了,和每一次下乡演出时一样,一路上金不换团长在认真地给演员们,讲演出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同期声·豫剧团团长金不换):“……点击率最高的一个看家戏,把这出戏呀,给大家,给群众演好,有信心没有?”(同期声·演员们):“有!”解说词:这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有了文化下乡的流动舞台车,告别了当初“大地做舞台,天空当幕帘”的艰难时光。
但是老百姓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始终没变,人们心中对戏曲形象中的七品芝麻官的角色寄托始终没变。
(同期声·演员唱):“锣鼓喧天,齐把道喊,青呀么……”解说词:1979年,一部戏曲电影风靡了整个中国,这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豫剧《七品芝麻官》改编的电影,成为当时中国人一道精致的文化大餐。
当时剧中扮演七品芝麻官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正是如今鹤壁豫剧团团长金不换的恩师。
为什么一个小小芝麻官的角色,能够成就两代艺术家?为什么根据豫剧这个地方性戏剧改编的戏曲电影,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呢?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金不换:“所以它已经是扎根在几代人的心目当中,到现在,小孩们提起了《七品芝麻官》,他都知道是谁演的,已经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的心目当中,很难以被他忘掉,这就叫演活了。
”南京大学教授董健:“因为中国的传统戏,喜欢通过讽刺幽默,而不是正面的悲剧,因为一些黑暗的反动势力,是不怕老百姓哭,而怕老百姓笑的。
”解说词:在奸臣当道的时候,人们敢怒不敢言,无法反抗像严嵩这样的大贪官,只能牢牢记住贪官的恶行。
严嵩倒台之后,民间艺人们编排出了《七品芝麻官》这样的故事,来表达人们对贪腐的愤怒。
民间流传的这位正直、机智的唐知县与严嵩亲戚斗智斗勇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公平正义和清官的向往。
(同期声·演员唱):“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南京大学教授董健:“‘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这句话老百姓听来还是很顺的,这是一种为民请命,典型的为民请命,为民请命就是为民作主。
”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金不换:“所以说现在是老百姓希望这样的官员多多出现,所以演了《七品芝麻官》,它不但让群众受到教育,现在我们的干部也受到教育,七品芝麻官、包青天都是一面镜子。
”解说词:和《七品芝麻官》一样,另一个由戏曲而改编成的电影剧目《窦娥冤》,同样也向人们传达着这种公平和正义的力量。
不同的是,《窦娥冤》的传唱历史更加悠久,影响也更加深远。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有名的代表作,它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在当代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窦娥冤》先后被改编成八十多个地方戏上演。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窦娥”已经成为冤屈的代名词。
在元代的戏曲和小说中,像《窦娥冤》这样类似题材的作品非常多。
在元杂剧中,贪官污吏、地痞流氓成了主要角色,而贪赃枉法这些反映社会不公的故事,则成了大部分元代杂剧的主要情节。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他们可以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自然有这方面的诉求,现实上得不到展现,就通过这种戏剧的形式,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间得到一种展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元杂剧,元代的戏曲作品,出现大量的批判社会,揭露现实的作品,那么它确实是,元代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
”解说词: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元朝的腐败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严重。
元代赋税繁重,官吏贪赃成风,呈恶性发展态势。
到了元末,官吏贪腐进一步恶性发展。
他们敲诈勒索名目繁多,不仅办事要靠钱打通关节,逢年过节、迎来送往也成为搜刮敛财的借口,甚至连皇帝派来颁布旨意的使臣都会向地方官索贿。
最终,这个严重腐败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不到100年,就被农民起义的烈火吞噬。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感受到了官场的黑暗和污浊,于是,元代剧作家们在剧本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官吏形象,来揭露当时吏治的腐败,以及人们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宋元“说话”技艺发展到明代后期,逐渐被说书所代替,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期。
冯梦龙是今天最有影响的明代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后世称为“三言”。
“三言”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成为明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三言”中,有许多断案和清官的故事,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公平正义和清廉政治的向往。
包公以及南宋著名的贪官贾似道的故事,也出现在了冯梦龙的笔下,成为“三言”众多短篇故事中的精彩篇章。
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副会长侯楷炜:“他那些文学当时讲起来是吃不香的,不但吃不香,而且要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压制的,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最基层的,最大众化的。
”解说词:崇祯7年,61岁的冯梦龙来到荒僻的山区小县福建寿宁任知县。
冯梦龙初到寿宁,见到的是一片破败景象。
冯梦龙知道,在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山区小县做官,很难有显著的政绩。
尽管如此,他还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据《寿宁待志》记载,上任之后,冯梦龙在县里筑城墙、建谯楼、设司更、办学堂,为寿宁的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
因为敬佩前任县令戴镗,冯梦龙在县衙修建了“戴清亭”,并写了这样一首诗:“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
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
这首诗实际上是冯梦龙的自我表白,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戴镗一样,做一个清明廉洁的地方官。
冯梦龙在寿宁担任县令的4年间,本着“治官如治家,一念爱民如爱子”的为官理念,得到了“遇民以恩”的赞誉。
在如今的寿宁,人们不仅编排出了很多戏曲剧目来纪念冯梦龙,而且还把他的形象供奉在了文庙,虔诚地祭拜。
福建寿宁县文联主席李安:“应该讲他到寿宁来的时候,正是晚明时期,社会是动荡,到处都是烽烟四起,他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寿宁担任知县。
”原寿宁地方志委员会主任黄立云:“百姓们对他念念不忘,哪怕是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了,还把他当成神一样来供奉他,把他称之为神了,因为他做了对百姓非常有益的事情,所以人们就以这种办法来回报他。
”解说词: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郑板桥,有着和冯梦龙相似的人生经历。
位于江苏兴化市区这座小小的院落,就是郑板桥的故居。
晚年辞官回乡的郑板桥,在这里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不仅以诗书画闻名于世,更以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而被地方上的百姓所铭记。
在山东潍县出任知县时,郑板桥曾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人生和宦海生涯历经坎坷,但是郑板桥并没有改变自己为官处世的准则。
他曾经作了一首名为《竹石》的诗勉励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善于画竹的郑板桥一生喜爱竹子,在他看来,宁折不弯的竹子是自己清廉和操守的象征。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板桥竹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个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