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协调机制.doc
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
2019.02
Doors & Windows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生活环 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正由大众化逐渐向个性化 过度,单一功能用具难以满足人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需要多 样化、综合性用具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设计要立 足于人的需求,最大限度设计出适应人发展需求的用具。家 具产品的功能形态设计要根据物的形态与人的需求来进行, 力 求 将 物 的 功 能 发 挥 到 最 优 、最 大 ,满 足 人 对 家 具 形 态 的 需求。 参考文献: [1] 姚浩然 . 人格化家具形态设计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012. [2] 杨大松 . 产品设计的形态观及形态品质塑造研究[D]. 南京林 业大学,2008.
2.2.1 城市特征 之所以说城中村有着城市特征,是由于城中村属于城市 规划范围内的重要内容,且同城市居民一样从事着生产等方 面的工作。同时城中村中的生活模式也逐渐趋于城市化的生 活方式,逐渐与城市融合起来。 2.2.2 村落特征 在城中村中,土地产权以及管理工作的开展均是由村委 会统一进行规划和执行的;再者,在户籍管理上,原住民仍采 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 资金补助,生活水平要比外来人以及城市居民高出很多。
建筑规划与设计
[3] 胡波 . 基于功能意义的家具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 学,2010. [4] 刘轶婷,刘文金“. 物”有所值——家具产品设计中的功能形 态设计[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6):13~16.
作者简介: 蒋明(通讯作者),男,1984.3,硕士研究生,讲师,辽宁鞍山, 沈阳工程学院,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滨河路沈阳工程学 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展示空间设计。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因其随意性和不合法性,多数城市都希望对其进行规划和改造,以补齐城市公共服务的缺失,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
城中村改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地理位置优劣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地理位置因素,选择更优质的土地资源进行建设。
因此,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应该考虑村落地理位置,选择在资源优良、环境适宜的地区进行重点建设,尽量少占用绿地和自然保护区。
对于排污口、水源保护区、交通要道等灵敏地段不应该进行建设。
二、建筑风格城市改造需要根据当地的建筑风格来制定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方案。
如北京的“四合院”,南京的“江南民居”等建筑风格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因此,在进行城市改造时,应该在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并加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以适应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三、居住空间及生活设施城市改造需要考虑居民的居住条件及其生活设施的配备。
在城中村的改造中,需要严格把控居住空间的使用,确保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居住空间,而且要考虑到床位数量与人口之间的比例,不可人满为患。
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合理规划街区布局,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
加强对市场、超市、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确保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实际需求得到提升。
四、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改造需要创造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城中村改造中,可以建设更多的公园、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设施,使城中村不再是单一的生存空间,而是一个完善的社区,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条件。
五、创新技术城市改造需要采用新技术,以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
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太阳能、水净化技术等服务 in 城市改造中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改造的方式和手段,可以使城市更加宜居和环保,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总之,城中村改造对于城市化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不仅需要政府的深度参与,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举措,建设更加现代化、宜居、便利的城市生活空间,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城中村问题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城中村问题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的加快,在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各大城市如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纷纷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城中村”现象。
顾名思义,“城中村”就是“都市里的村庄”,是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大所导致的。
“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产物,已对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而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础和向导以及城市发展的龙头,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更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布局强有力的手段。
特别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实施城市建设与管理,城中村——城市规划中的核心问题亟待得到更加人性化的处理。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城中村;形成机制;利弊关系;改造方法1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导致郊区化进程加速,城市边缘区土地被大量征用,城市地域空间急剧膨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空间重构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城中村研究是其中一个新兴分支。
“城中村”指随着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及乡村城市化等的迅猛发展,被城建用地包围或被纳入城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也被称作乡村到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
简单地说,城中村就是城市建成区或发展用地范围内处于城乡转型中的农民社区。
国内学者对城中村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边缘带研究开始,随着城中村问题越发显著,研究逐渐深入。
目前已在城中村概念界定、特点归纳、类型划分以及对城中村的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即在已有的学术研究上做浅层次的探讨。
2 城中村形成的机制与合理性一方面,我国旧有的特殊社会政治制度,如土地、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碰撞,直接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成为了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中村
不仅存在卫生、环境、交通等问题,也没有得到良好的规划和管理。
因此,城中村改造与
规划成为了市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是打破“黑龙江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恢复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流
畅性。
改造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土地整理、深化城市建设管理、推进极端贫困家庭脱贫、提
供人居环境,以及建立健全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等。
在这个过程中,市政府应该针对城中
村的特点和现状,科学制定改造方案,严格控制外部市场和资本的介入和炒作,避免造成
经济上的过度压迫和社会上的不负责任行为。
城中村的规划和设计应该以“易于居住、容易管理”为核心,尽量避免规划庞大且统
一的住宅区,而应该将城中村改造成多功能社区,包括种植园区、儿童游乐场、小型商店、公园等,方便居民居住、生活和娱乐,同时保证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协调和平衡。
而且,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支持居民自主参与和管理,使居民自治成为
城中村建设和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城中村改造和规划过程中,应该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发挥居民和非政府组织
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居民智慧。
同时,市政府也应该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确保
改造方案的公众参与,避免一些强制拆迁和居民抵制的情况发生。
总之,城中村改造和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市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努力。
同时,需要切实考虑居民的利益和期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
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壮大,而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城中村指的是城市中一些比较老旧的低层住宅区,通常是由农村迁入城市的人群聚集形成,由于长期缺乏规划和管理,导致了杂乱无序的局面。
如何进行“城中村”改造与规划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居住条件。
由于城中村的住房建筑大多属于老旧楼房,房屋质量差,设施陈旧,通风不良等问题在所难免。
在改造过程中应该着重进行建筑物的维修与改造工程,同时改善室内设施,建立起高级别、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实行“棚改”,即对城中村住房进行拆迁改造,并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给城中村居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还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
由于城中村发展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
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还要解决社会问题。
由于城中村居民多为农民工和低收入人群,他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非常突出。
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应该注重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还应该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于城中村发展缺乏规划,一些城中村地区存在环境污染、垃圾堆积等问题。
在改造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健康的居住环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加强对城中村改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居民的参与,实现城中村改造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城中村是城市中的特殊存在,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城中村存在着密集、杂乱、无序等问题,给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和困扰。
为了改善城中村的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和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综合各方资源,才能实现城中村的彻底改造。
本文将从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规划思路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问题。
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建筑老化、管线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较为突出,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影响。
城中村改造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社会问题。
城中村通常是低收入人群的主要居住地,由于建筑老化和缺乏基础设施,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城中村改造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城市规划问题。
城中村通常是城市规划中的一块难以解决的问题,城中村改造可以使得城市规划更加完善。
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思路应该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中村。
1、综合规划。
城中村改造应该从整体出发,以城市规划为基础,统筹考虑交通、供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城中村的功能得以完善。
2、产业导入。
通过引入新的产业,提升城中村的产业结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城中村的发展状况。
3、绿色环保。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和设施,提升城中村的生态环境。
4、社会管理。
城中村改造后,需要加强对居民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共同维护城中村的和谐稳定。
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工作。
1、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城中村改造,例如提供相关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中村改造。
2、资金保障。
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城中村改造的投资。
基于和谐城市规划基础上的“城中村”改造思考
基于和谐城市规划基础上的“城中村”改造思考本文从和谐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出发,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中村”现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和谐城市规划思想对“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义及实施策略,对未来城市规划中对“城中村的定位” 及如何避免“城中村”出现的进行反思和探讨。
标签:城市规划;城中村;和谐“城中村”是城市的“阶段性特殊产物”,长期以来处于一种“亦城非城、亦村非村”的尴尬境地。
由于“城中村”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对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不仅关系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同时也影响城市运行成本和效率。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思考“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运用城市规划的先导性科学指导“城中村”改造,使城市规划在“城中村”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
1、“城中村”产生及带来的问题1.1“城中村”产生的必然性“城中村”的产生,一方面缘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制度;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迅速的城市化的原因。
如魏立华认为,“城中村”是市场经济与旧有制度耦合的必然产物,即市民城市社会中的农民村,它的产生及存在有其合理性。
这一观点很具有代表性。
“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带来问题的同时,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如果没有“城中村”,许多城市是无法容纳大规模外来低收入人口的,但同时也由于大规模的廉租需求和流动人口,给城中村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1.2“城中村”带来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大范围的打工潮,“城中村”便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有大量外来人口聚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应运而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波及全国各大城市,小城市也出现萌芽状态。
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城中村”往往规划滞后,布局零乱。
如建筑密度过大,巷道狭窄拥挤,采光通风条件、卫生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条件差等等。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摘要】城中村改造与规划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既是城市的隐形问题,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提升城中村的整体品质和居住环境,实现城市更新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在城中村规划过程中,需要注重公平、可持续性和人文关怀,保障城中村居民的权益和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未来,城中村改造与规划还需不断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城市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规划、定义、现状、背景、意义、挑战、策略、重要性、原则、展望、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城中村的定义和现状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指在城市拓展过程中,由于规划滞后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村庄与城市高度融合在一起,主要是指城市中出现的非法建设和规划外的农民聚居区。
城中村常常出现在城市边缘地带或者是原有村落内,由于其规模较大,发展较为混乱,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且居住条件较差,环境脏乱,治安较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城中村的现状在我国各个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它们通常是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的产物。
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城市化进程过快,以及农民进城务工等原因,城中村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社会管理混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也给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对城中村的改造与规划势在必行,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民生品质。
1.2 城中村改造的背景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一种农村聚落,由于历史原因或城市化进程中的遗留问题,这些地区通常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环境杂乱,存在安全隐患和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空间越发紧张,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浅析城市规划中城中村的改造实施机制
浅析城市规划中城中村的改造实施机制摘要:城中村是城镇化过程中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中村因历史原因以及管理因素导致其形象、环境与城市格格不入,并带来卫生、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但另一方面也看到城中村为城市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城市提供持续发展的源生动力。
基于此,本文结合城中村改造实践,浅析当前城中村如何寻求多方利益平衡的实施机制。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中村;改造机制1、城中村的概述与城中村的改造形成的原因1.1城中村的概述城中村是指农村的土地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且农业用地很少或没有,居民也基本上属于非农化的村落。
正如杨安在城乡建设杂志文中描述道,“真正的农庄是农舍加周围的田园,充满宜人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
而城中村却是农舍加周围的水泥高楼,充满了城乡间的不协调。
农村的气息在这里窒息了,城市的气息在这里全然不见。
”城中村其实就是被城市包围的农村,城中村保留了很多农村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其次是城中村村民文化素质、思维方式仍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
1.2城中村的改造形成的原因1.2.1统一死板的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为了降低成本,避免处理复杂的社会管理等问题,故意地避开城中村,使得其成为孤岛。
另一方面,城市往周边地区进行扩张时,通常“只占地,不管人”,使得原来的乡村土地在变为城区之后,村落的人口等各方面仍然停滞在一种涣散的“农村状态”,没有将村民一起实现现代化、城市化。
1.2.2城乡二元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国家实施城乡不同的户籍、粮食供给、教育、就业、养老、住宅等制度。
1.2.3社会心理方面在城中村这个共同体中,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心理认同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宗族观念、地缘观念、安土重迁观念、对土地的依赖和依恋等中国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城中村继续存在的社会心理条件。
浅谈城市规划中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分析
浅谈城市规划中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分析发布时间:2021-06-23T16:35:41.57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作者:钟正[导读] 摘要: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其改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政府、开发商和村民各方面的利益,改造的过程也是三方利益博弈纠结的过程。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30摘要: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其改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政府、开发商和村民各方面的利益,改造的过程也是三方利益博弈纠结的过程。
本文主要探究了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分析以及优化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中村;改造问题引言“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专家学者关于城中村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综合专家学者的观念,认为“城中村”指的是在我国快速化的城市进程中,城郊的广大农村耕地也纳入城市建设体系中,但是这一部分区域仍旧保留着农村文化以及农村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等,使得其区别于传统的乡村和传统的城市。
一、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需要。
对城市的宏观发展而言,城中村的存在导致作为城市宝贵资源的土地未能实现其效用、效益的良性循环,未能发挥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很多城中村占据了城市比较优越的区位,但是在开发上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区位条件差的城市地区。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城中村的改造不同于城市中的旧城改造,被认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难题。
宅基地、自留地以及工业用地,祖屋、新房、出租房,合法产权以及违章、违法建筑,形成复杂纷繁的土地、房屋关系;村民、集体、开发商以及全社会的利益,村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多方利益交织在一起。
处理好以上问题能够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三,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中村作为城市一类独特社区,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果能够积极对待、扬长避短,加快促进其向社区居委会转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这些城中村的社区建设,而且会大大促进整个城市的社区建设。
城市规划在城中村改造中的意义
城市规划在城中村改造中的意义摘要:本文主要对城中村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规划。
关键词:城市规划;改造;合理布局1 引言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城中村往往表现为基础建设差、环境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服务质量低、村内居住环境“脏、乱、差”,并成为城市最大的卫生死角。
更令人担忧的是城中村在抗震、消防、防盗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危及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2 城镇“城中村”存在问题分析2.1 房屋布局问题“城中村”缺乏统一的规划,房屋布局混乱,建筑密度高、质量差,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私搭乱建严重,形成了很多“握手楼”、“贴面楼”、“接吻楼”,街道呈“一线天”。
如有些城市“城中村”的胡同最宽的有4 米,最窄的不到1 米;据调查,一些地区有90%以上的违法建筑出现在“城中村”。
2.2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城中村”虽然处于城市建成区内,但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低,建设普遍滞后,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城中村”的对外道路不成系统,内部道路狭窄。
架空管线和地下管线布局不合理,导致电力、电讯、煤气事故频繁,污水、雨水排除不畅,供水不稳定,消防隐患很大。
某县级市的一个“城中村”在半年内就发生了六起因煤气和电线短路引发的火灾,由于缺乏消防通道,致使火灾酿成惨剧。
2.3 生活环境问题“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是与原来低密度的建筑和低密度的人口相适应的,现在由于部分市民和大量外来人口的入住,小企业的开办,使给水、排水、道路、交通、电力、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超负荷运转,导致“城中村”环境脏乱,“村民”生活质量低下。
如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污水得不到及时排出和有效处理、厕所卫生恶劣、空气质量较差。
缺乏统一规划的凌乱建筑,形成不了统一连续的街景立面,视觉环境很差,城市形象低下;此外,由于村内道路既狭窄又杂乱无章,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2.4 社会治安问题由于受“城中村”的影响,城市治安管理交叉现象突出,办案、办事不便,效率不高。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城中村是指城市中聚集着大量低收入人群、外来人口和社会底层群体的村落或社区。
城中村的存在,既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难点和短板,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城中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治安问题等。
因此,城中村改造和规划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城中村的改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的改善。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水、电、气、道路、排水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的改善是城中村改造的重点。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商业和产业进入该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娱乐中心、公园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增加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住房改造。
城中村的住房普遍老旧破败,住房改造是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方面。
住房改造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可以改善城中村的环境,提高整个社区的形象。
四、社区治理的改进。
城中村的社区治理一直是一个难点,社区治理的改进可以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居民的参与度,推进社区的发展。
一、规划村庄和社区的形状和格局。
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步是规划城中村的整体形状和格局。
规划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需求,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同时也要考虑城市的规划布局,使城中村融入城市形态,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和可行性,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文化等综合因素进行规划,以保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优化效果。
三、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要围绕居民的需求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出适合当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用。
四、规划住房建设。
根据城中村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制定适合当地的住房规划方案,优化住房布局和设计,提高居住质量和舒适度。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城中村是中国特有的城市现象,是指由农民自主迁入城市并自建房屋、组成社区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人口集中,消防隐患严重,环境脏乱差,治安问题突出。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城中村改造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规划与发展问题。
本文将对城中村改造与规划进行思考。
城中村改造应注重规划。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拆迁建设,更应该从整体规划的角度考虑。
在规划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特别是要注重人文环境的改善,包括绿化、景观、文化设施等。
应该注重规划与现实的结合,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地区特色,提高土地利用率。
而且,城中村改造也需要考虑社区经济的发展,为居民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城中村改造应注重社会保障。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居民的住房问题。
有些居民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自行购买新房,所以需要政府提供低价或者租赁房屋。
与此应该注重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养老保障等,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也要注重社区卫生和环境保护,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中村改造应注重参与和合作。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居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政府需要引导居民和社会各界的参与,鼓励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改善生活环境。
也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引进项目和投资,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城中村改造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工程,更应该注重长期发展。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可持续的建设方式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也要注重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引导居民参与经济活动,提高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决。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协调
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协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协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风貌等方面的规划。
而农村发展则是指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协调,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与农村的空间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紧密联系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而农村发展则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提供粮食、水源、能源等资源,而农村的发展则需要城市提供市场、技术、资金等支持。
因此,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农村的发展需求,导致农村地区资源的浪费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
其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制约了两者的协调发展。
此外,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农村的发展,过度开发农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资源,无法维持生计。
然而,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协调也带来了机遇。
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可以通过进城务工来增加收入。
同时,城市规划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三、促进为了促进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协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的统筹规划,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纳入到一个整体的规划框架中。
其次,要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通和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度和信息化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社区,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形成了一大批存在着低劣居住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的村庄。
对于城中村的改造与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需要注重社会稳定和居民参与。
由于城中村内居住者众多,涉及到很多利益关系和群体利益,因此改造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居民需求,注重社会稳定,避免因改造过程中的纠纷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等问题,改造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修复受损的自然环境,同时要在改造后保证可持续发展,避免再次出现环境问题。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经济效益是城中村改造的重要考虑因素,改造后的社区要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等。
也需要注重社会效益,使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造带来的改善生活条件的好处。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需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城中村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价值,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保护,保留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等,使居民能够保留对自己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注重社会稳定和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目标,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浅议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协调机制
浅议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协调机制一、引言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问题是近年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两个领域都有大量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石楠认为城市规划继续沿用单纯的空间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应当成为一种公共利益协调工具,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服务。
王中则立足人文关怀的角度,认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元素。
孙施文认为城市规划应当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体现出公正、公平,不应唯效率论。
王华兵等学者针对城市规划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城市规划实际是一种社会规划,是基于空间规划之上的,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和冲突最小化。
吴晓等学者也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研究,认为城市规划在构架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社会学作为基础,实践过程则是社会学接入的过程,城市规划从实施到落成都离不开社会学的参与。
袁伟从我国城中村改造模式入手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模式之间的异同、成因和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框架。
在城中村改造的利益方面,何元斌、张侠、贾生华等学者认为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明晰产权和利益分配制度是城中村改造的首要任务。
孟维华等学者研究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牛俊蜻等学者对城市规划如何引导城中村改造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渭南市主城区做了实证研究。
秦小东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观察城中村问题,以包头市为例探究了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存在的改造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姜崇洲等学者从产权的角度对城市规划管制改革进行了研究,从城中村改造角度入手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之前学者的研究,在城市规划、城中村改造问题上都已经有了十分坚实的基础,但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的协调机制方面的研究依旧较少。
对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的协调机制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能够填补协调机制的空白,而且能够为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在实践中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城中村是指由农民自发迁入城市并在城市中迅速形成的临时性住房区,通常规模庞大,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和规划已成为许多城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主要包括提升住房条件、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等。
改造城中村的住房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城中村的住房建筑老旧、破败,居住条件拥挤、不卫生。
改造城中村时,需要将老旧的建筑进行整修和改造,提高住房的质量和舒适度。
还可以适当增加开放空间和绿化面积,使住宅区更具人文氛围。
改善城中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也是必要的。
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增加公共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健身房等,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也要加强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娱乐等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中村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和社会融合。
许多城中村居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小区内,缺乏与城市其他居民的交流和融合。
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打破封闭性,促进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其他居民的交流和融合。
可以通过建设便民商业设施、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居民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
城中村改造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
在城中村改造和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城中村居民,他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着直接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的主观感受和建议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问题和需要,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的规划方案。
城中村改造和规划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提升住房条件、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融合、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式,可以逐步改善城中村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
浅谈“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摘要:目前,“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城内脏乱差”的“城中村”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障碍,成为社会热点的“城中村”问题也有赖于通过产权改革、市场机制与规划管制的结合加以解决。
本文立足于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与原因分析,论述南阳市实施城中村改造的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产生原因、分析、改造措施村落制度是“城中村”的村民们世代生活的规则, 但某些城市功能的缺失使“城中村”似乎有成为“新贫民窟”和“藏污纳垢”之地的可能,给城市管理造成一定麻烦,使其自身发展也陷入恶性循环。
一、“城中村”产生的原因“城中村”土地未能及时归国有,宅基地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城中村”问题的根本原因。
至今,“城中村”的土地所有权仍属农村集体所有。
这种产权制度的存在进一步导致住宅建设的混乱,也使“城中村”的改造更难于旧城区的改造。
目前未形成一套真正有效的针对于“城中村”情况的建设管理制度;在各个层次的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对“城中村”所带来的后遗症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未能及时针对“城中村”特有的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规划建设标准,也是造成”城中村”现象的原因之一。
从市场的供需关系看,“城中村”优越的区位条件使之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也是他们一本万利的投资场所。
低收入人群则偏向低成本住宅,而“城中村”地区正具有这种条件。
从市场供给方看,村民存有短期内获取既得利益的心态使开发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二、管不了“城中村”原因分析“城中村”的出现与蔓延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对“城中村”的建设和管理近乎失效从而导致“城中村”的形成和出现;二是政府对这个特殊的地段难以实施有效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即如何将之容入城市的问题。
可以看出,“城中村”土地未能及时收归国有,宅基地制度的存在乃是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城中村”管不了、治不好的根本原因。
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等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使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够明确,既会导致真正的所有权主体多元化,又会导致真正的所有者主体缺位;这种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不确定和土地使用产权的不明确,兼之历史的原因和法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村民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使用权的宅基地视为养生活命的资本,想方设法地以次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每任“集体”也热衷于把土地投入到短期见效的项目上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协调机制-一、引言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问题是近年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两个领域都有大量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石楠认为城市规划继续沿用单纯的空间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应当成为一种公共利益协调工具,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服务。
王中则立足人文关怀的角度,认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元素。
孙施文认为城市规划应当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体现出公正、公平,不应唯效率论。
王华兵等学者针对城市规划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城市规划实际是一种社会规划,是基于空间规划之上的,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和冲突最小化。
吴晓等学者也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研究,认为城市规划在构架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社会学作为基础,实践过程则是社会学接入的过程,城市规划从实施到落成都离不开社会学的参与。
袁伟从我国城中村改造模式入手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模式之间的异同、成因和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框架。
在城中村改造的利益方面,何元斌、张侠、贾生华等学者认为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明晰产权和利益分配制度是城中村改造的首要任务。
孟维华等学者研究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牛俊蜻等学者对城市规划如何引导城中村改造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渭南市主城区做了实证研究。
秦小东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观察城中村问题,以包头市为例探究了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存在的改造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姜崇洲等学者从产权的角度对城市规划管制改革进行了研究,从城中村改造角度入手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之前学者的研究,在城市规划、城中村改造问题上都已经有了十分坚实的基础,但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的协调机制方面的研究依旧较少。
对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的协调机制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能够填补协调机制的空白,而且能够为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在实践中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背景( 一) 城市规划美国认为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进行设计和指导,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活动; 日本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合理有效地创造良好生活、工作、学习环境,进而达到完善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效果。
英国认为城市规划不仅要对诸如城市建筑、城市街道、城市广场及公共市政服务设施等城市形体进行合理安排,而且要有效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在我国,城市规划是多项功能的综合体,它包括对城市在规模、性质等方面进行界定,再通过土地利用管理达到城市空间合理分布和城市建筑景观和谐共处的效果。
城市规划不但是管理和建设城市的依据,更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 二)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是对现有城中村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重建,要通过规划、土地收储、拆迁和建设四个环节。
其中规划过程中涉及到申请、立项和审批三个环节; 土地收储主要由城市土地储备中心进行收储; 拆迁涉及拆迁方案的制度、集体债务审定、前期开发费用的投入、土地供应方案编制和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多个方面; 建设则需要制定建设方案和建设方实施建设。
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城市活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和共享公共服务,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
( 三) 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互动关系城市规划和城中村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在不同模式、作用机制和相互影响下,两者之间存在的协调机制是建立在相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协调发展状态。
这种发展状态的内在动力就是城市规划与城中村改造两者间的协调机制,这个协调机制存在两个方面,即城市规划对城中村改造的正向导控机制、城中村改造对城市规划的逆向反馈机制。
在正向导控机制和逆向反馈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城市规划和城中村改造才能实现协调发展,才能通过城市规划更好的实现城中村改造,进而实现城中村改造推动提升城市规划效果。
城市规划对城中村改造的正向导控机制主要体现在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安置途径和城中村改造用地配置三个方面。
城市规划对城中村改造的逆向反馈机制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和城市景观四个方面。
三、城市规划对城中村改造引导机制研究( 一) 城市规划影响城中村改造模式在传统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主要有由村集体主导的村集体自行改造、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的开发商主导改造和由市政府主导的政府主导改造三种形式。
在实践的过程中,三种城中村改造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村集体自行改造存在改造后建筑风格陈旧单调,很难与周边城市发展协调一致,改造后效果不佳的问题; 开发商主导改造存在开发商对市场把握不足、盲目开发改造、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难以配合城市整体规划要求; 政府主导改造存在过度投资、村民不积极响应和寻租的问题。
在整体城市规划的作用下,需要谋求多方共同参与、改造效果与城市整体规划相一致以及投资合理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即通过城市规划,推动城中村改造模式转变为政府引导、开发商融资和村民入股的三方合作改造模式。
首先,政府的职责是通过引导城市发展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足的,必须依靠居民的支持和企业的资金优势。
其次,在保障居民权益和对企业实行优惠两个方面,可以通过城市规划的引导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
其中,城市规划的引导主要通过控制公共投资和扬抑对物质环境开发进行私人投资的权利。
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下,城中村改造模式将从原来单一的村集体、开发商和市政府分别主导的改造模式逐步转化为政府引导、开发商融资和村民入股的三方合作改造模式。
( 二) 城市规划影响城中村改造安置途径城中村改造的安置途径可以总结为回迁安置、异地安置和货币补偿这三种主要途径。
其中,选择回迁安置的城中村居民可以在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好之后,搬回到改造前设计好的回迁安置房内; 选择异地安置的城中村居民将在其他的区域内进行安置,安置时可以按照原有房屋合法面积略作上调进行产权置换; 选择货币补偿的城中村居民,则可以获得通过评估原有房屋合法面积市价的基础上略作上调的一笔一次性补偿款。
同时,一些地区的政府和开发商还在安置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地补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解决了城中村居民的实际问题。
城市规划主要通过对城市低价进行极差分类影响城中村改造的安置途径。
通过城市规划,一个城市的不同地段土地价格形成级差地价,越靠近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的区域土地价格就越高,越远离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的区域土地价格就越低。
因此,城中村在城市规划中地段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城中村的土地价格高低,也直接影响了城中村居民选择城中村改造的安置途径选择。
当城中村所处地段土地价格高时,居民容易选择回迁安置; 当城中村所处地段土地价格低时,居民容易选择货币补偿或异地安置。
( 三) 城市规划影响城中村改造用地配置城中村改造用地配置是指在城中村土地面积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分类评估,对用于出让的用地进行一定比例的补亏。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村民能够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安置,还能够解决安置住房的资金不足。
通过对城中村土地的不同功能进行合理配置,达到城中村土地收益最大化的效果,而且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城中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城市规划对城中村改造用地配置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
城市规划影响土地利用管理主要通过城市的总体、分区和详细规划三个方面。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客观评定,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建立的基本土地价格标准,能够有效确定城中村的土地价格; 其次,城市分区规划在不同城市土地价格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土地在分区内不同时期里的供应量,为城中村所在区域的用地类型进行了预定。
最后,城市详细规划充分地考虑了城中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在合同管理要求中明确了土地的转、出让相关操作流程,为保障城中村土地正常流转提供了依据。
通过城市规划的三个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管理,进而影响到城中村改造的用地配置。
四、城中村改造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研究( 一) 城中村改造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城中村改造能够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影响。
城中村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其土地价值和土地用途。
通过对城中村进行改造,能够对城市空间结构在两个方面产生影响: 其一,对已建成城区内的空间结构进行重构。
城中村属于村镇建设用地,建筑多数存在规模小、分布集中的特点,同时城中村被包围在城市其他建筑中,其土地价格、房屋价格和租房价格都大幅提升,在这种利益驱使下,村民多建乱建的势头上升,形成城中村房屋建筑无序的状况。
通过对城中村进行改造,能够有效遏止城中村多建乱建、分布集中等现象,将城中村改造纳入统一城市规划体系当中,使城市空间结构得到重新构建,有效完善了城市空间结构。
其二,对已建成城区的扩展区域产生影响。
通过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原有城中村中的道路建设、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市政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不仅对现有城市已建成区域有积极正面影响,而且能够有效辐射城市已建成区域之外的区域范围,通过道路延伸、商业辐射和公共市政配套服务的推进,城市已建成区域外的区域在空间结构上也受到积极正面影响。
( 二) 城中村改造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通过具体改造项目来影响带动城市中一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城中村改造项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住房开发建设。
住房开发建设包括房地产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回迁住房建设等,通过住房开发建设,能够有效增加城市房屋供给,提供一手房源和租住房源,为带动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若打造高端房地产项目,将更大程度地提升项目经济收益,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
商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商场、写字楼等,通过商场和写字楼的对外出租和广告费用,能够带动当地商业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巨大的商业宣传效果会产生集聚效应,将城市资源向商业地带集中,从长远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公共市政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市政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护栏、绿化、照明等多个方面,公共市政服务设施的建设虽然无法即时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但完备的公共市政服务设施建设,能够为城市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引入投资、加快经济资源流动产生积极影响,从侧面支持和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 三) 城中村改造影响土地利用城中村改造是推动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十分不合理,存在大量工业企业、仓库等用于生产性的土地利用比重过高,而公共市政服务设施如道路、广场、绿地等土地利用比重过低。
土地利用方面经常出现无目的、无规划性地进行土地开发经营,好地差用等不合理的现象,这不仅无法增加经济收益,更直接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大转变,城市土地利用也顺应大的发展趋势,不断满足因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和调整所产生的土地利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