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宗教篇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 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 PPT

这段话不仅使我们知道了“祖宗”一词的来历,而 且还使我们了解祖到先崇拜仪式早在尧、舜、禹时 代就有了相当制度化的祭法了。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发展,也是生殖崇拜的继续。 古人认为自己与祖先有着血缘关系,只要定期祭祀, 就能得到祖先鬼魂的保佑。祖先也被视为宗族生存 的标志。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史前时期,人口的繁 殖是宗族强有力的内涵,而这血缘集团的起点就是 祖宗。尊祖能使整个宗族凝聚起来,光宗耀祖就成 为宗族成员的人生价值及追求的目标。进入阶级社 会之后,进一步形成了繁细的祖先崇拜系统。
1.起源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 晚期。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 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还有许多随葬品。民族学资 料表明,近代处于原始社会的一些氏族部落,认为 红色表示鲜血,而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 所,生者给死者随葬物品,是为了让他在另一个世 界能过上人世间一样的生活。
据考古资料证明,至迟在仰韶文化时代(公 元前5000?—前3000?),万物有灵的 观念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宗教祭祀活动就已 经相当盛行。
自然崇拜这一原始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大 自然对人们社会生活巨大作用和影响的反映; 人们无法战胜自然力,转而企图通过崇拜形 式来调节这种“异己”力量。
图腾崇拜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
1.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
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 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 宗教观念。
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 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 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 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 了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 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 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祗、 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崇拜是道 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敦煌壁画观世音像 供养人张有成供奉
四圣谛:苦因灭道
是指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 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或称集,是指佛法揭示了人们由于 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根本烦恼”,还 有行为(身)、言语(口)、思想(意)“三业” 所造成的因果报应,使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生死 轮回的痛苦中。 是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涅 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一出路; 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 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
慧学 指按照闻、思、修的
程序,努力领悟佛法以洞彻 四谛的道理,达到无漏和正 常的解脱。 在佛教中,还有许多具体繁琐的修行法门,即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 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大英博物馆藏释迦牟尼复制像(上)
佛祖讲经图(下)
佛与佛经
佛是“佛陀”(梵语Buddha)的简称,意思 是“觉者”、“智者”,是“乘真如之道而来者”,简 称“如来”,故“如来”也是“佛” 的别名。 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佛教认为只有 佛祖一人成佛,其他信徒以成为阿罗汉最终脱 离轮回之苦、超生天界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认 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 佛”。我国境内,傣族 信奉小乘,汉传、藏传佛教均属大乘佛教。 释尊涅槃后,弟子将释尊生前所说佛法记诵 并编辑成经、律、论“三藏”,汇编成书,便称“大 藏经”。其中以汉文大藏经对佛教以至世界文化影 响最大,以近年出版的《中华大藏经》 汉文卷为 例,所收经律论总计多达4 200余种,23 000余卷。
第八章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慧能:《坛经》 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 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 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 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 ——《名僧传抄》

(优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

(优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
由此推断,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灵魂不死观念的萌芽。
2.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
自然神崇拜
自然神崇拜是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为基础而形成 的多种崇拜。为了解释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和神奇力 量的根源,原始人通过简单的类比,把自然物拟人 化,设想它们同人一样,具有情感意志,并且有灵 魂存在。《山海经》描绘了古代居民的宗教观念, 集中地反映了万物有灵观,它把湖、海、山、泽、 鸟、兽等都说成是有灵感的,并且把自然灾害及社 会动乱都说成是万物之灵故意安排的结果。
两汉之交,佛学始传入中国,客观上对道教 形成有刺激作用。最终道家创始人老聃被神
圣化、宗教化,黄老之学的学术气息荡然无
存,演变为宗教性质的“黄老道”。成帝时
甘忠撰《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宣传黄老道 术。顺帝时山东有于吉得“神书”170卷, 实际上是于吉整理各类黄老道书而成,号
《太平清领书》,后世称为《太平经》。后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 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 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时期逐渐形成的。
道教相信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不老,成为神仙。 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以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它进行宗教性解释。创始 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成为某些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旗 帜。
其三是产生于战国、盛行于西汉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先秦道家思想的变种,初为讲求 “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哲学派别。齐宣王 时稷下先生假托黄帝之名、杂糅老子学说而 倡言“黄老”,传习“黄老道德之术”者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故称。战 国末,黄老学相当流行,西汉开国将相及最 商统治者多受其影响。黄老学为后世道教奠 定了哲理基础。
1.起源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演示文稿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演示文稿

1.起源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 晚期。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 含赤铁矿的红色些氏族部落,认为 红色表示鲜血,而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 所,生者给死者随葬物品,是为了让他在另一个世 界能过上人世间一样的生活。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 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 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时期逐渐形成的。
道教相信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不老,成为神仙。 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以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它进行宗教性解释。创始 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成为某些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旗 帜。
其二是战国至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 《庄子》、《列子》等对神仙生活、仙家世
界有着动人的描绘:服气辟谷、长生久视、 白日飞升。为时人所乐道。秦皇帝曾几度巡 视天下,专为寻求不死药,还不断遣方士入 海寻找仙山。汉武帝亦好神仙、慕长生。统 治者的好尚和追求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决 定性的影响,而后来的道教也从中补充了自 己的法术成份,宗教宗旨也受到影响。道教 与其它宗教不同,是一种乐生、重生的宗教, 以追求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
1.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
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 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 宗教观念。
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 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 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 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 了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 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 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祗、 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崇拜是道 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
[清]袁江《荷净纳凉图》 袁江《荷净纳凉图 当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
佛教人格
2.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
佛教视万物为空无,对顺逆讲究自性的清 静。说到底是清除一切人生的欲念。一般人率 性而为的追求不过是对欲合情合理的需求,然 而人生无常,五蕴皆空,诸法唯识,唯有真如 佛性。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对于饱受生活艰 难的人讲,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手段, 而佛教追求清静恬淡,根绝欲念,随缘而安, 忘却今世,求得解脱,在物欲横流的纷扰世界 中,不失为一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是 佛道并流共同塑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精神品格 的重要方式,也形成了一种追求心境恬淡和谐 的精神和审美诗意文化,影响了包括儒道在内 的哲学和学术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
摩崖拓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思考与研讨】
1. 对比禅宗与印度佛教的异同,并从 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禅宗形成的原因。 2. 召开一次班级讨论会,主题是“当 代消费社会人的物化与宗教信仰的精神救 赎之间的关系” 。 3. 阅读一篇重要的佛教经典,反复诵 读,将心得体会形人格
最初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曾发过度一 切世人出苦海的宏愿,可见佛教最初的宗 旨即是劝喻众人在佛法的指导下,走向灵 魂的超脱与自由。传到东土,佛教思想在 渐进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基本的精神与 印度佛教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 同,又融合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情的特殊 需要,形成了完备的中国佛教。同时,佛 教还与儒道并流,互为补充,丰富了中国 文化的内涵,完善了中国人性格中的诸元 素,形成了佛家文化的理想形态与人生模 式。
禅宗图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佛教人格
1. 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
“苦”和“空”是佛教的两个基本核心,中国佛教 则 更注重宣扬一个“空”字,大千世界,纷纷万象,荣辱兴 亡,酒气财色……只不过是一场梦幻,即使人自身,依 然是幻景中的假象。一切无,一切空,是佛教对待客 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基本态度。在对真如佛性的追求 中 ,不以生死牵累其精神,不 以爱憎之情牵累其生命,做到 超凡绝俗,泯灭七情六欲。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古代宗教模块一原始宗教说到宗教,有人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思想意识。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宗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甚至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早在尚无成文历史的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人类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很长一段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被称为原始宗教,多表现为对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殖、图腾和祖先的崇拜等。

这些表现了早期的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意识,具有自发性、地域性、氏族性、象征性等特点。

项目一 自然崇拜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自然环境崇拜 动植物崇拜主要指对日、月、星等天体的崇拜。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主要指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 主要指对山川湖海等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崇拜的种类很多,小至昆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有野兽,也有牲畜。

植物崇拜也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农作物的崇拜,其次是祭树神,均是祈求丰收、平安等。

项目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把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看作与自己的民族有某种特殊关系,是本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图腾崇拜体现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旗帜、舞蹈、服饰、文身、祭祀仪式及各类器物的装饰等。

项目一先秦诸子图腾崇拜发展的三个阶段010203对动植物直接认同、崇拜,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

构建半人半兽或人兽结合的图腾形象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部落的扩大、融合而被不断地综合化、艺术化。

项目二 史学的发展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发展而来的龙凤崇拜逐渐形成一种龙凤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目三祖先崇拜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二是对先祖美德的赞美,即崇拜的是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从中发展出圣贤崇拜,成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起到了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强化氏族团结的作用,有利于氏族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文化概论 佛教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佛教文化

自古名山僧占尽:四大佛教名山 (1)五台山与文殊菩萨(释迦右胁 侍)
(2)普陀山与观音菩萨
普陀山梵音洞
观音菩萨
至 心 称 圣 号 即 蒙 显 应 慰 群 情
默 祷 观 金 身 不 舍 大 悲 示 妙 相
观世音菩萨
(3)峨眉山与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释迦左胁侍)
(4)九华山与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
佛教节日
第二,社会观: 绝圣弃智、自然无为、小国寡民
“绝圣弃知,民里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3、缘起论和“四法印”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特
征,阐述了宇宙万物万法皆由因缘所生之相状及其原由。 (1)无造物主,而是“果从因生”,“因又有因,缘又有 缘”。 (2)无我,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类。“人无我” 即人空,人身不外乎是色等结合而成,没有永恒的自在的主体; “法无我”即法空,宇宙一切皆由因缘而产生,不断变化,没有 永恒坚实的自体。 (3)无常,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只是“因 果相续”的“刹那生灭”。 (4)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像流水一样,永不间断。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纪创立,与基督教、 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现代佛教可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二大传承,其中北传佛教 又可分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此佛教又可分为三大传承。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七(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七(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七1、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宗教根源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是指对自身的本质以及自身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意识,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

①哲学:中国哲学核心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的天在相当程度上市中国古代宗教”天神”观念的继续喝发展。

②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它最核心是孝,其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市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

③文学:诗经中“天“随处可见,既有赞颂上天的更有怨天,骂天的。

、④艺术:许多原始舞蹈、洞穴、壁画等的真实意蕴和创作懂动机都与宗教有关。

3、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制约。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

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

中国文化概论_道家与道教

中国文化概论_道家与道教

2、庄子: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反对伦理纲常的束缚, 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追求精神 的绝对自由。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 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1、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张道陵(张陵)与五斗米道 张角与太平道,黄巾军起义
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归附曹操,道教的合法化
张道陵
2、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一,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形成。 葛洪《抱朴子·内篇》
第二,道教丹鼎派和符箓派的分野。 丹鼎派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符箓 派则在下层影响较大。
5、明清时期的道教
正一道、全真道的兴盛,其中尤以长春真人丘处机 创立的全真道龙门派势力最大,与佛教禅宗临济宗成 为中国宗教界的翘楚,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明朝永乐、万历年间《道藏》的修纂
道教与民间俗信和巫术的结合
二、道教的主要教派
天师道(正一道): 创始人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 (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 文》为主要经典。元大德八年 (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 被授予“正一教主”,此后天 师 道又名“正一道”。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 此读史,有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作为哲学流派和学术层面的道家,以“道” 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以“道”统摄 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之间 的自然平衡。
宗教文化形态的道教。
第一节 道家文化的历史演进与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净土宗
此宗典籍
• 根本经典:净土三经《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 西方三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 ①宣扬世界上有一个净土的存在 • ②提出快速成佛法 • 净土宗创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者 由于唯心主义理论比较深奥,或由于仪 轨极端繁杂,因此较多地流行于宫廷和 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净土宗理论简单, 法门简易,更适合于在民众中传播,所 以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 来。
普法宗(三阶教)
隋代信行所创立。把全部佛教按照 “时”“处”(所依世界)“机”(根 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 阶:第一阶是正法时期,“处”是净土 佛国,只有佛、菩萨修持大乘一种佛法; 第二阶是像法时期,“处”是秽土,人 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 第三阶是释迦牟尼死后一千年的末法时 期,“处”也是秽土,人是“邪解邪 行”。
初祖达摩:一苇渡江 · 只履西归 • 达摩,印度南天竺国人,梁武 帝时来到中国南海。梁武帝一 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 要。
•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 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 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 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 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祖 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 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 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 求到的。
• 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 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 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 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 叫做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也就是 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它是不 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
禅宗的传承
• 关于禅宗历史有一套传法 世系:西天二十八祖与东 土五祖(达摩-慧可-僧 璨-道信-弘忍)的说法。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中国古代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多种形式。

这些宗教体系不仅在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教是中国古代宗教的核心,受到儒家经典《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影响。

儒教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的观念,提倡君子行为,追求圣人的道德境界。

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主张追寻道的境界,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求道成仙的修行方式,通过炼丹、炼形等方法追求长生不老。

佛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引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佛教主张追求解脱和禅定的境界,重视修行和慈悲为怀。

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楞严经》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民间信仰,包括拜神、求神和祖先崇拜等。

这些信仰主要是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这些信仰方式多样,包括祭祀、祈福、戴符文等。

中国古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宗教信仰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宗教文化在雕塑、绘画和建筑方面也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佛教寺庙、道教庙宇和神庙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

总之,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三、简答: 1.⽂义⽂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团义⽂化是与⼈类及⼈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类为中⼼的概念。

(2)⼴义⽂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义⽂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1)狭义⽂化不但发为为中⼼以⼈的精神活动为中⼼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的精神活动⽽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3)狭义⽂化关注的不公是全⼈类的普遍的共性⽽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化事象对⼈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称作⽂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化形成的统⼀⽂化的原因?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它有着共同的⽂化源,第⼆多地了的各民族⽂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化在整流器个中华⽂化中起死回⽣放导作作,是中华⽂化的主体⽂化它在共同估⽂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化的作⽤。

4.为什么说⽂化是⼀个历史的概念? 答:(1)⾸先,⼀切⽂化事象部在⼀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具有某⼀时代拭⽬以待特⾊(2)其次⽂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了⾃⾝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化纵⽐较的基础上探求⽂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化有清醒的认识。

5.⽂化传统的物点和作⽤? 答:(1)⽂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化的核⼼精神,这种核⼼精神也是上层⽂化和底层⽂化所共有的(21)⽂化传统具有⼀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致志积极作⽤的也有对社会起负⾯作⽤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答:(1)⾸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脉⼀样将⼤主席⼤的专区连系在⼀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敌,⼤⾃然总会留给⼈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郭莹第二章中国宗教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郭莹第二章中国宗教PPT课件

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 东汉 • 魏晋 • 南北朝 • 唐宋
隆 绪 元 年 王 阿 善 造 像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道教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 古代科学 • 古代文学艺术 • 古代民俗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 佛教
•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中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 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 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其中尤以 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
北京天坛
泰山碧霞元君祠
陕西轩辕庙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 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0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1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 宗教性
•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 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纵览儒学的历史发展,自先秦至明清凡两千 余年,始终有一条主线贯串其中,即志存天下, 积极用世。中国儒家的这种入世精神,现在有 些学者将其称之为“忧患意识”。
写在最后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宗教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 中国远古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中国文化概论——宗教篇

中国文化概论——宗教篇

二、政指导教 世界各民族,大都经过神权政治或政教合一的阶段。中 国在殷商时代以前,也许曾经过同样的阶段。但自有文字的 历史起,中国上古史中,就有一些迹象显示出是由政指导教, 与其他各民族的由教指导政不同。在中国,国家最高的权力 在君主不在祭司,殷商以来数千年一直是如此。这与印度婆 罗门教以及希腊祭司较高的地位是不同的。 政指导教,是中国宗教史上一大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 最初是与中国上古史中未出现一神崇拜的庞大宗教组织有关, 而之所以未出现一神崇拜,又因为上帝崇拜自始就与祖先崇 拜相混合,祖先崇拜在本质上是多元的。其次是受到春秋战 国时代儒家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儒家的人文运动使教指导 政这一极普遍的文化现象,永远根绝于中国的历史舞台。孔 子是中国最受尊崇的圣人,孔子本人毫无神话色彩,也不似 其他宗教教主的凛然不可亲近。孔子与帝王的关系多半处于 被利用的地位。
中国人“归正首丘”或“落叶归根“的文化行为与文化心理, 有其产生的文化“土壤”。其一,“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由此形成安居乐业的民族个性。“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 附,认清所愿也。”其二,“生于斯,长于斯,宦学于斯,聚族 于斯”的历史传统,既有很强的凝聚力,又有极强的排他性;人 老要“叶落归根”;去世要“归骨故乡”。其三,“父母在,不 远游”的伦常观念与“生则同居,死则同穴”的家族观念,使人 们与生我养我的家园难舍难分。从此意义上说,“狐死首 丘”“落叶归根”正是地缘与血缘观念相互结合的产物。其四, 可能与“灵魂不灭”有关。

植物崇拜 在原始民族的心目中,常常视植物有与人类相 似的情感与意志。七仙女与董永大槐树牵线。 以上这三种崇拜本是各原始民族所共有,但在中国却是持 久不衰的现象。《尚书》记载上古的祭祀,就是“偏于群神” 的。腊祭在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很隆重的大祭,而腊乃“岁终祭 众神之名”。 证明多神信仰在中国自古以来便一直风行。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圣才出品】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一、填空题1.佛教四大名山中位于安徽境内的是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九华山【解析】佛教四大名山,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

其中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大愿地藏菩萨的道场,佛寺最多时达两百余所,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2.大同云冈石窟是在______时期开始营造的。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北魏【解析】大同云冈石窟是在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教,佛教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开始营造的,始于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石窟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五万余尊。

它的特点是造像雄伟,大佛很多,一般大佛均在13米以上。

3.根据老子的思想,中国古代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______,是华夏民族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的宗教。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道教【解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具有很大影响的宗教。

东汉末年,有河北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奉《太平经》为经典,以老子为教主,创立“太平道”,也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广收道徒,发动了黄巾起义。

这就是道教的早期派别。

道教认为,“道”清虚自然,无为自化,人们只有清静无为,恬淡寡欲,才能体“道”,认为老子就是“道”的化身。

4.天主教的各级神职人员中,______有选举和被选举为教皇的权利,他们通常被称为红衣大主教。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枢机主教【解析】天主教的组织十分严密,神职人员主要有枢机主教、首席主教、总主教、神甫、修士和修女。

枢机主教即通常所说的红衣大主教,他们由教皇任命,有选举和被选举为教皇的权利,一般都担任罗马教廷和各国教会的重要职务;首席主教,各国天主教会的首脑;总主教,负责一个教省的主教;神甫(也称神父),在基层教堂工作,直接管理教徒;修士和修女则是终身为教会服务的传教人员。

5.公元7世纪,出于民族团结的需要,阿拉伯先知______比照犹太教和基督教,取二者之长,结合阿拉伯人习性,创立了伊斯兰教。

中国文化概论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与融合

中国文化概论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与融合

中国文化概论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与融合道教与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思想、宗教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教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与融合,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道教的影响与融合1. 道教的传入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由老庄思想发展而来。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与自我和谐的境界,强调“道”与“德”的修行。

随着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逐渐形成体系,道教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 道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中国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注重境界的提升和内功的修炼,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3. 道教与中国艺术的融合道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神话与民间传说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

道教的哲学思想也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影响了诗歌、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

二、佛教的影响与融合1.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以“解脱”为目标的修行之道,强调人性的本善和世间的无常。

2.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发展。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与智慧,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此外,佛教的僧侣教育也为中国社会培养出许多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

3. 佛教与中国艺术的融合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以从佛教艺术及佛教文化中得到体现。

佛教的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创作,出现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三、道教与佛教的融合与互动1. 共同点与相互影响道教和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许多共同点,例如追求修道境界、强调慈悲与智慧等。

两者相互借鉴、交流、融合,深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2. 文化融合的体现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七章 宗 教 信 仰(二)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七章 宗 教 信 仰(二)

道教的基本信仰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 “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 那里借来的,与老子的“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教认为,道是一个包容一切又生成一切的抽象无比的创 世物。道教认为人们只有清净无为,恬淡寡欢,才能体 “道”,老子是“道”的化身。 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元气生出清 微天、余禹天、大赤天,这就是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 清”。道教的三个最高神分别住在这三清天上,元始天尊 住玉清境清微天,灵宝天尊住上清境余禹天,道德天尊 (即太上老君)住太清境大赤天。他们把天上的道经秘籍 传授给人们,道教把道经称为“三洞真经”。 “三清”之下有“四御”,是道教的四位天神:一是玉皇 大帝,二是北极大帝 ;三是天皇大帝 ;四是土皇地祗”。 道教神仙中还有“王母娘娘”,“九天玄女”,“四值功 曹”,“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道教的产生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渊源大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1 、原始宗教和巫术。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有神力在起 支配作用,采取祭祀和祈祷等“巫术”来求得鬼神的保佑。 从事巫术的人叫“巫人”。人们认为巫人可以沟通人与鬼 神的关系。巫术被道教继承吸收。 2 、春秋战国产生的“方术”。鼓吹长生不老,炼丹采药。 通奇术叫“方士”。春秋战国以后方术非常盛行,秦始皇、 汉武帝都曾迷信方士,祈求长生不老。这种方术及其神仙 信仰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来源。 3 、阴阳五行学说。战国时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之 际已广为流行,这在《吕氏春秋》以及后来的道教经典里 都有体现,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 4 、黄老学说。道家把黄帝和老子当作道教的创始人,黄 帝和老子都主张以清净之术治天下,“道”具有神秘化的 倾向,道家的养生理论包含了长生的思想,这些思想都被 道教所吸收。到东汉时已出现了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的 “黄老道”,这就是道教的前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儒、释、道,除了崇拜祖先,和原始天神的信 仰以外,以下是中国文化中其他几个重要方面的信仰。 自然崇拜 中国文化中自然崇拜的对象很多,主要是山川崇
拜、日月崇拜、风雨崇拜、星辰崇拜、社稷崇拜。
动物崇拜(“图腾崇拜” ) 动物崇拜在人类的宗教史上 占了很大部分。中国民间有十二生肖的信仰,即以十二辰 与十二种动物相配,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 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豕。男女通婚 中的属相禁忌的风俗就是例子。某人生于子年,纵鼠为害, 不敢捕杀。中国的动物崇拜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是凤、麟、 龙、龟。凤为瑞鸟,与中国的仙道思想有关。麟为瑞应, 《春秋》中有孔子西狩获麟的传说。龟曾供占卜之用,秦 以前曾为货币,龟是高寿的象征。龙是帝王的象征。
第三章 宗教 第一节 特征
一、多神信仰
从文化现象上看,中国文化中的宗教生活的内容,是有 高度的复杂性。一般讲到中国的宗教,总以儒、释、道三教 为主,而忽略了当这三个宗教均未在历史上出现以前,中国 文化中早有的崇拜祖先的宗教。这个宗教在公元前1700年以 前的龙山时期就已存在,一直到现代中国,仍未消逝。这个 和中国人发生最亲密关系的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生 活的影响,可能在任何其他宗教的影响力之上。即使就儒、 释、道三个宗派而言,他们各自拥有众多的信徒,但每一派 的信徒,无一例外地都保留着对祖先的崇拜。此外,自商代 就已经存在,此后三千多年一直保留在中国人信仰生活中的 原始天神的信仰,也是极容易被忽略了的一个宗教要素。
狐的崇拜 屈原《哀郢》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朱熹
《楚辞集注》:“鸟飞返故乡,思旧巢也。首丘,谓以首枕丘而 死,不忘其所自生也”。用“狐死首丘”来隐喻中国人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的恋乡情结,在先秦典籍中有记载,亦间有剖析。《礼 记·檀弓上第三》:“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 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狐所具有的 这种文化内涵,或与原始图腾有关。图腾是氏族的旗帜,起着族 徽的作用,原始先民每当看到本族的图腾,就会想起自己的原是 共同体,想起自己的家乡故土。狐作为眷恋故居的象征形象出现, 应是由原始图腾延伸而来的。中国人把这种乡土恋情视如鸟飞返 乡、狐死首丘,是一种发乎自然、本乎天性的情愫。这种情愫天 然合理、无需证明,是人与万物共有的一种本能。惟其如此,后 人表达乡土恋情时,总是自然而然地借动物恋土来表达自己的乡 土之恋、家园之思。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 诗十九首》)
政指导教,是中国宗教史上一大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 最初是与中国上古史中未出现一神崇拜的庞大宗教组织有关, 而之所以未出现一神崇拜,又因为上帝崇拜自始就与祖先崇 拜相混合,祖先崇拜在本质上是多元的。其次是受到春秋战 国时代儒家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儒家的人文运动使教指导 政这一极普遍的文化现象,永远根绝于中国的历史舞台。孔 子是中国最受尊崇的圣人,孔子本人毫无神话色彩,也不似 其他宗教教主的凛然不可亲近。孔子与帝王的关系多半处于 被利用的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植物崇拜 在原始民族的心目中,常常视植物有与人类相 似的情感与意志。七仙女与董永大槐树牵线。
以上这三种崇拜本是各原始民族所共有,但在中国却是持 久不衰的现象。《尚书》记载上古的祭祀,就是“偏于群神” 的。腊祭在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很隆重的大祭,而腊乃“岁终祭 众神之名”。 证明多神信仰在中国自古以来便一直风行。
二、政指导教 世界各民族,大都经过神权政治或政教合一的阶段。中
国在殷商时代以前,也许曾经过同样的阶段。但自有文字的 历史起,中国上古史中,就有一些迹象显示出是由政指导教, 与其他各民族的由教指导政不同。在中国,国家最高的权力 在君主不在祭司,殷商以来数千年一直是如此。这与印度婆 罗门教以及希腊祭司较高的地位是不同的。
后来人们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龙有鱼的特点,那就 是全身布满了鳞片,所以我认为对龙的崇拜是对鱼的崇拜的延续 和变种。另外,鱼龙并称,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像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中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诗句。在古代的故事 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外一种形态,龙在困境中常 常变化成鱼的形象。有的故事说,调皮好玩的龙女变化为红鲤鱼 到江河或池塘里玩,结果被渔人捉住,后来被一书生解救,龙女 对书生产生了爱慕之情,虽人神殊途,但最终感动上天,结为夫 妻。这故事里的鱼和龙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但是在这里神已经
中国人“归正首丘”或“落叶归根“的文化行为与文化心理, 有其产生的文化“土壤”。其一,“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由此形成安居乐业的民族个性。“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 附,认清所愿也。”其二,“生于斯,长于斯,宦学于斯,聚族 于斯”的历史传统,既有很强的凝聚力,又有极强的排他性;人 老要“叶落归根”;去世要“归骨故乡”。其三,“父母在,不 远游”的伦常观念与“生则同居,死则同穴”的家族观念,使人 们与生我养我的家园难舍难分。从此意义上说,“狐死首 丘”“落叶归根”正是地缘与血缘观念相互结合的产物。其四, 可能与“灵魂不灭”有关。
鱼龙崇拜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鱼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
为他们当时是 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生活的保障,没有鱼 就意味着死亡。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 美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鱼的形 状与女性生殖器相似,还有鱼多籽、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 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 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 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 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 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 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 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 拜,这样更准确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