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社交用语是非常容易表达的。
但是在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它的表达却千差万别,迥然不同。
本文通过对列举一些中西方不同的社交用语和价值体系,并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出中西文化在不同方面的巨大差异性。
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说话方式,才能更好地交流。
首先,社会应酬。
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
比如,问候语,中国人一般不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熟人之间的打招呼除了“你好”,“你早”以外,更多的是说“吃饭了吗”,“干什么去?","到哪里去?”等。
然而,英美人不会问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不管认识不认识,习惯一见面就招呼对方:“hi!"如果中国人按汉文化的方式招呼英美人,英美人总感到惊讶。
称谓语。
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称谓和使用规则。
汉语中可以使用名+称谓词模式或性+称谓词模式,如Miss Smith或“名”,如Mary,而不能称Miss Mary。
告别语。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告别模式和言语规约。
如中国人看完病告辞时常说“注意休息”,"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等以示关怀与安慰,但英美人比较常用住院对方早日康复为告辞语,如“Hope your cold gets better soon”。
另外,结束谈话方面汉英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英美人总是以“Bye”。
之类的话结束,而当中国人提出了“我该走了”之后就告辞时,英美人往往感到很唐突,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
恭维语。
在英美文化中赞美人们的容貌,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素质修养等被视为礼貌之举,英美人常常把恭维挂在口上,在汉文化中恭维语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别于英美文化。
例如,中国人与朋友相处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让随和,常常以朋友的爱好为首选。
所以,有意把决定权让给对方。
在英美国家,I don't care(我随便/无所谓)这句话在朋友听起来是不负责任的,是没有把对方的尊重礼貌地对待。
中西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中西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作者:吴丹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0年第07期摘要:文章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称谓用语体系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对其翻译方法略作介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英称谓用语;英汉互译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10)11-0191-02称谓用语是社交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称谓用语有确定、建立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因为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用语是双方身份、地位、角色、友好程度及亲疏关系的重要标志。
汉英称谓用语体系具有同样的交际功能,但由于汉英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价值观、伦理观念和人际关系。
所以这两种称谓用语体系必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只有了解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得到正确的翻译,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失误。
一、中英称谓用语差异(一)家庭、亲属称谓用语差异在英语亲属语分类中,伯、叔、舅、姑父、姨父、姐妹、兄弟只有一词表示,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也只有一个词。
而汉语自古采用叙述法称谓用语,把各种亲族关系表达得很具体准确。
例如:父之兄称伯,伯之妻称伯母,父之弟本人称叔,叔之妻称婶母,母之兄弟皆称舅,母之姊妹皆称姨。
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源于汉民族的家庭变化,这种严格区分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用语的复杂化。
《红楼梦》里贾氏大家族的几百个错综复杂的称谓用语常常让外语翻译者不知所措。
英语用头衔称呼别人的方式也与汉语不同,在英语中,虽有一些官职可作称呼语,女Queen Elizabeth(伊丽莎白女皇)、President Cliton(克林顿总统)等,但远没有汉语用头衔称呼那样普通。
如:组长、村长、队长、乡长、科长、主任、主席等,不论官职大小都可以作称谓用语,新词有经理,局长,厂长,上级、师傅、大亨、要人、老板等,甚至于皮包公司的经理们,小得只有一张办公桌也得照样称呼“某某经理”、“某某老板”等。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摘要】中西方人际关系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称谓语,探讨了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与尊重是至关重要的,而中西方在这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
沟通方式和情感表达也是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
文章讨论了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建立跨文化友谊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我们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人际关系、文化差异、称谓语、礼仪、尊重、沟通方式、情感表达、文化背景、发展趋势、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友谊。
1. 引言1.1 中西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中西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越发凸显。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中西方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商务交往中,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密切与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否;在政治外交中,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友好与否往往决定了国家间的合作和谈判的成败。
中西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的层面上。
只有通过加强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建设,才能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
1.2 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种种差异。
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沟通方式以及对他人的态度。
在跨文化交流中,当一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时,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一方面,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式。
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个人自由和独立被看作是重要的价值。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语言,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它不仅仅传达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去中美文化交际中形成差异的原因,并例举中美在口头言语交际上的差异,以便帮助人们更好的相互交流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标签: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语言;差异;成因;策略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
《中美文化交流:1840-1949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提到:“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之大,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正因为这种差异,中国和美国才互相吸引并产生影响。
”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也种类繁多,例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如果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唐粗俗。
研究文化差异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赖以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思想、理论、制度以及传统等等,只有通过语言才得以能够表达、传授、研究及获得。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文化,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2〕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
正如萨皮尔所说:“语言有一个环境。
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
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种做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3〕二、中美在交际用语差异上的具体表现1.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路上见到熟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说“吃了吗?”“到那儿去?”“上班呀?”等。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在英美文化中,这不是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
若你跟美国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眼神交流的意义
在美国,眼神交流被视为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挑衅 在美国,眼神交流可以传达信任和真诚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过于直接或冒犯
面部表情的含义
微笑:友好、礼貌、开心 皱眉:疑惑、不满、思考 瞪眼:惊讶、生气、警告
撇嘴:不屑、轻蔑、不满
眨眼:眨眼频率不同,含义也不同,如快 速眨眼表示惊讶,慢速眨眼表示同意
美国:在正式场合,可以使用“Mr.”、“Ms.”等称呼
中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老兄”、“老弟”等称 呼
美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buddy”、“pal”等 称呼
中美交际中礼 仪的差异
餐桌礼仪
座位安排:中国人习惯按照长幼尊 卑安排座位,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 自由和舒适
进餐顺序:中国人习惯先喝汤后吃 饭,美国人则习惯先吃饭后喝汤
的一天”
添加标题
中美交际中时 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中国人注重人情,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可以临时调整 美国人注重效率,时间安排较为严格,需要提前预约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时间安排以集体利益为重 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时间安排以个人利益为重
对时间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中国人注重准时,认为迟到是不礼 貌的行为
热情与冷淡的交往
中国人注重热情好客,喜欢与人交往,注重人际关系 美国人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过度热情,注重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分享美食和聊天 美国人更倾向于在公共场所见面,如咖啡馆、餐厅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个人主义:强调 个人自由、独立和自 我实现
中国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团结和互 助
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风格
中式表达:含 蓄、委婉,注 重情感表达和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汉英称谓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探讨了称谓语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和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对称谓语的使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带来了跨文化沟通的挑战。
文章指出,称谓语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而尊重和适应则是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关键。
汉英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现了文化差异,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通过研究称谓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发展,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关键词:汉英称谓语、中西方文化、人际关系、差异、应用、影响、文化背景、交流、挑战、尊重、适应、复杂性、重要意义。
1. 引言1.1 汉英称谓语的概念汉英称谓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用于称呼他人或自己的词语或短语。
在不同的文化中,称谓语的使用方式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在中西方文化中,称谓语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称谓语通常是表示对对方尊重和礼貌的表达,例如在和长辈、师长或上级交流时会使用尊称。
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语更多地是用于形式上的礼貌,如在商务场合称呼客户或同事时使用Mr.、Ms.等称谓。
称谓语还可以反映出社会地位、亲近程度以及性别等因素。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不同性别、职业或社会地位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称谓方式。
汉英称谓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承载着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但在具体的应用和含义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称谓习惯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和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
1.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乎着个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技能和素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工作上的成功,提升生活质量,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
相反,糟糕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孤立,压力和不愉快的情绪。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亲情和团体意识,人们更加重视和尊重他人,注重维护面子和亲和力。
中西文化差异之称谓
目录
catalog
1
亲属称谓的差异
2 3
社交称谓的差异
形成差异的文化渊源
1
亲属称谓的差异
亲属称谓的差异(见表)
性别 男性 英文称谓 grandfath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grandmother
uncle aunt brother sister nephew niece grandson granddaughter brother in law sister in law
男性/女性
男性 女性
cousin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堂兄、堂弟、表兄、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
公公/岳父 婆婆/岳母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语 义功能细密,描述精确。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 、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 远亲等的称谓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 相比之下,西方的亲属称谓则比较简单,指称宽 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份外,亲疏、内外、长幼 ,甚至性别都可以忽略不计。比如cousin,就相当于 汉语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 、“堂姐”、“堂妹”、“表姐”、“表妹”八个 词;一个aunt,就相当于汉语的“姑母”、“姨妈” 、“伯母”、“婶母”、“舅母”五个词。
祖母、外祖母
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父 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 兄、弟 姐、妹 侄子/外甥、表侄、表外甥 侄女/外甥女、表侄女、表外甥女 孙子/外孙、表侄孙 孙女/外孙女、表侄孙女 姐夫、妹夫、表姐夫、表妹夫、大伯子、小叔子/大舅子、小舅子 嫂子、弟妹、表嫂、表弟妇、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
汉语称谓中体现敬人与自谦的传统色彩非常浓厚,因此有大量的敬 语和谦辞。敬语中有许多是以“尊”“贵”“贤”“令”起头的词语, 如“尊兄”“贵府”“贤弟”“令尊”等,现代在日常用语中还有 “贵姓”“贵庚”之类。而谦辞中多“鄙”“贱”“下”“拙”等, 其余如 “晚生”“老夫”“在下”之类,不一而足;即使皇帝,也自 称为孤、寡人。 而英语中敬语和谦辞的数量远远小于汉语,无贵贱之分,体现双方 平等的文化理念。
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通常使用“爸爸”、“妈妈”或“爹 ”、“娘”等称呼,表示亲昵和尊敬 。
兄弟姐妹间的称呼差异
西方
直呼其名或使用昵称,如“David”或“Emily”。
中国
除了直呼其名外,还可以使用“哥哥”、“姐姐”、“弟弟”或“妹妹”等称 呼,表示亲缘关系。
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称呼差异
西方
通常使用“Grandpa”或 “Grandma”来称呼祖父母,孙子女 则直呼其名。
VS
中国
在商务场合,通常使用姓氏和职务或行业 职称来称呼对方,例如“刘总”或“赵律 师”。
03
CATALOGUE
中西方对亲戚称呼的差异
对长辈亲戚的称呼差异
中文称呼
在中文中,对于长辈亲戚,我们通常会使用敬语和尊称,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以表 达尊敬和亲密。
英文称呼
在英文中,对于长辈亲戚,一般使用“Mr.”、“Mrs.”或“Miss.”加上姓氏来称呼,如“Mr. Smith”、“Mrs. Johnson”等,较少使用亲昵的称呼。
中国
祖父母通常被称为“爷爷”、“奶奶 ”,而孙子女则使用“爷爷”、“奶 奶”来称呼,表示尊敬和亲昵。
02
CATALOGUE
中西方社交场合称呼差异Leabharlann 正式场合的称呼差异西方
在正式场合,通常使用姓氏和头衔来称呼对方,例如“Mr. Smith”或 “Professor Johnson”。
中国
在正式场合,通常使用姓氏和职务来称呼对方,例如“张主任”或“李经理”。
对警察、法官的称呼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在警察和法官的称呼上,中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 更注重职务和职称,而西方更注重关系和姓名。
中西方称谓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称谓语的跨⽂化对⽐研究2019-04-07⼀、引⾔⼈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语形式称呼对⽅。
称呼他⼈是⼀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称呼⽤语即称谓语。
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份、地位、⾓⾊和相互关系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际关系的作⽤。
每⼀种语⾔,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都会形成各⾃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体系。
纵观中西⽅⼀些学者对称谓的研究,不难发现⼈们对不同称谓语的社交功能认识已相当系统,特别是在称谓语体系研究⽅⾯取得了很⼤的成就,只是在相互⽐较⽅⾯还够全⾯。
本⽂拟从跨⽂化交际的⾓度,研究中西⽂化中称谓⽤语的差异。
⼆、中西⽅称谓语的⽐较汉语中称呼不仅有“长幼尊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不得混淆。
根据礼貌原则,传统称呼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讲究敬,对⾃⼰要⾃谦,平辈之间也要互敬互爱,对幼⼉还要亲昵,还要以颂扬的词语称呼对⽅等等。
如⼉⼥对⽗亲通称“爸爸”,表⽰尊敬时称“亲爱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谦逊时称“家⽗”“舍君”;在⽗⼦关系不正常时,⼜称“⽼头⼦”“⽼不死”。
学⽣对⾃⼰的教师称为“×教师”;当回想教师的⾟勤栽培时⼜称“恩师”。
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源于汉民族的家庭⽂化。
这种严格区分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复杂化,仅“孙”⼀级的称谓在《尔雅·释亲》就有七代之多―孙、曾孙、⽞孙、来孙、仍孙、云孙等。
《红楼梦》⾥贾⽒⼤家族的⼏百个错综复杂的称谓语常常让外语翻译者不知所措。
⼀般来讲,西⽅⼈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性关系,双⽅将会采⽤对等交流(reciprocal pattern),即双⽅都⽤名字称呼对⽅(firstname:FN)。
但当交际双⽅之关系是⼀种“权势”关系,即双⽅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将会采⽤⼀种“⾮对等交流式”(nonreciprocal pattern)。
中国与英美在社交称谓的差别
中国与英美在社交称谓的差别旅游学院07市场营销蒋涛 20070924035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
随着经济、政治、活动的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语言室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
本文分析的是中国与英美在口语交际中的差别表现形式,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源。
正文:§1中国与英美社交称谓语差异表现形式§1.1姓名称谓差异表现汉文化和英美文化都有其常用的称谓形式。
一般说来,在汉文化中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氖职业、性另年龄以及谈话场合、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才能找出符合称谓准则标准的称呼语。
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为Miss Brown 。
名,如Mary。
【1】中国有关姓名的称谓富有多样性。
可称呼“姓 +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老 +姓”或“姓 +老”。
如人们可称“张小红”为“张小红”、“小红”、“张小姐”、“小红小姐”、“张小红小姐”、“小/老张”或“张老”。
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
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
例如,人们可称“Mary Brown”为“Mary ”或“miss Brown”。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Mary Brown”不能称为“Mr.marry”。
【1】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1.2泛称称谓差异表现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英语和汉语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更简单。
汉语中,存在着三种人称的尊称和谦称形式如:阁下,鄙人等。
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之,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
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外语系一一级语言三班马梓洲(1140501336)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一)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
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从英汉称谓系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称谓系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摘要:称谓是人们为了表示彼此之间的关系或者为了区别身份、地位和职位而使用的称呼,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
本文将对英汉称谓中较为普遍和广泛使用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更好地指导称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使用。
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亲属社交语言直接反映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称谓系统是文化系统中反映民族和文化特色的一个典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交场合,称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媒且。
由于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等的差异,中西称谓系统存在了许多不同。
称谓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本文通过对中英称谓的比较,探索中英称谓系统的区别,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亲属称谓由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亲属称谓系统也迥然不同。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分类精细,体系严密,数量众多。
相比之下,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则简单、笼统。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是最复杂、也是最精确的制度,其主要特点是高度的描述性,对各种亲属关系的区分极为细腻,不仅能表示出称呼人和被称呼人之间的性别、辈分、长幼,是血亲还是姻亲、直系还是旁系,而且也能区分父系和母系、夫系和妻系(田惠刚. (1998:25)。
英语亲属称谓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核心家庭。
在核心家庭以内,亲属称谓是描述性的,即区分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但在核心家庭以外,亲属称谓制则是概括性的,而且也不区分父系和母系,夫系和妻系(毕继万,2003:63)。
亲属称谓可以细分为亲属间和非亲属间的称谓。
(一)亲属间的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部分可以清楚地表达身份,如辈份(父辈:叔、舅;同辈:姐、弟、堂哥),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另外,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地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如大哥、二弟、三妹等。
从英汉称谓系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 一 )亲属间的称谓 在现代 汉语中 ,亲属称谓 大部分可 以清 楚地表达身份 ,如辈份( 父辈 叔 、 舅;同辈:姐 、弟、堂哥 ), 父 系或母系 ( 姑、姨 ),直系或 旁系 ( 孙、侄孙 ), N 相称显示亲近 ( 周振行 ,2 0 0 4 :2 7 )。随着中西文化交 年龄 的大小 ( 伯 、叔 、哥 、弟 )及血亲或姻亲 ( 哥、嫂子、姐、姐夫 )。另外 , 也常被对方要求 以 F 流的深化,我们也逐渐习惯采用 直呼其名 的方式 ,而对社会地位较 高或有威望 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地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 呼 ,如大哥 、二弟 、三妹等 。 而英 语 中的亲 属称 谓却 比较 笼统 、模糊 ,一词 多义 ,覆盖 面广 。除 了 的人士 ,则不能一概照搬 ,以免显得唐突 。 辈 份 可 以清楚 表达 外,其 他关 系 只有通 过上 下文 仔 细推 敲或 当面 询 问。如 ( 三 )谦 称 与 敬 称 b r o t h e r兄弟 同为一词 ,不分 年龄大 小;g r a n d p a爷爷也指外 婆,不区分 父系 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 内容是 “ 谦虚、尊敬 ”等,要求人们在交往 中对他 母 系;u n c l e 可指叔 叔、伯伯、舅舅 、姑父 ,不 区分年龄、父系和母 系。英语 人使用敬称 ,对 自己使用谦称 ,尽量贬低 自己、抬高他人表达谦虚、尊敬及客 中的 c o u s i n更是无所不 能,它不但年 龄、父系、母 系不 分 , 连性别 也不分 , 气等 ,因此汉语词汇 中拥有大量 的敬词和谦 词 ( 祝 畹瑾 ,1 9 9 9 :3 8 )。谦称有 鄙人 、在下 、小弟 、属下 、老朽等 ”,称 已方 的人为 “ 家父 、家 囊 括了堂哥、堂弟 、堂姐 、堂妹、表 哥、表弟 、表姐、表妹等 一系列汉语称谓 。 如称 自己为 “ 除此之外 ,英语 国家 习惯于称呼家庭成 员名字 ,许多人 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 慈 、 家兄 、敝岳 、 拙荆 、 贱 内、小儿 、 犬子等 ” :敬称有如 “ 令尊大人、尊夫人、 尊翁 、 尊府、令堂、 令兄 、 令 郎、 令媛、令孙等”,以及 “ ……君、……公、…… 母的兄弟姐妹。 因为西方 人崇尚 自由和独立,钟情 小家庭 生活方式 ,因而盛行核 心家庭 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比较独特 的人际态度 。 制 度。子女一般 到 l 8岁左 右就要单独 生活,独立 门户 ,因此他们 的亲 属观念 在西方文化 中,人们在 价值 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注 v a l u e ) 在 自由竞 争中的体现 , 强调 自我独立精神 , 淡薄亲族观念, 比较淡薄 ,大部分是核心家庭或丁克家庭 ,极少有 三代 同堂的现象,更不用说 重个人价值 ( 四代同堂 了。另外 ,英语亲属称谓是不 区分 宗族 、血亲和姻 亲的。英语文化不 在言语交际上很少使用谦称。 而尊称 的通用形式为 “ 壮. ” 、“ M r s . ”、“ M i s s ” 、 追求人人平等 ,重视年纪和资历 ,称 呼只 是一种把 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的一种 “ S i r ”、“ M a d a I n ”等,前三者可与姓或姓名连用 , 但 是在使用 “ M r . ”、 “ M r s . ” 和 “ S i r ”、 “ M a d a Ⅱ l ”时 以下的一些情况还是需要注意 的: 手段而 已,甚至人们愿意用名字或昵称来称 呼对方。 ( 二 )非亲属间的称谓 M r .( 先生)和 M r s .( 太太 、夫人 )是英语中的一组敬称,一般 与姓氏或 汉语里有~小部分亲属称谓可用在非亲属成员身上 ,如叔叔、 伯伯、( 老) 姓名连用 。语气正式 ,关系一般 。 S i r( 先 生 、 阁 下 )和 m a d a m ( 夫 人 、 女 士 、 太 太 、 小 姐 )是 英 语 中 另一 爷爷、大爷、大哥、 大姐 、 小弟 、 伯父、伯母、嫂子等等。在人们 的社会 生活 中, 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关系不密切及陌生人之 间。 此组敬称一般单独使用, 亲属称谓语有泛化现象 ,常用于社 交场合 ,用 以区分人 与人的相互关系及表达 组敬称 , 不同的语义、情感和语气等 多种功 能。亲属称 谓语的运 用能够缩短对话者之 间 不与姓 氏连用 。M i s s( 小姐 )用于称呼未婚女子,一般应与姓 氏或姓名连用 。 的距离的作用,提高亲近感 , 消 除交流 障碍 ( 肖巧玲,2 0 0 0 :8 4 ) . 。比如邻 居, M s( 女士)是 M r s . 和M i s s 合成而 来的一个 女性敬称 ,与姓 氏或姓名连 父母同事 ,自�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_郝璐璐
5下 2014年 第15期(总第461期)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46【广角镜】 Wide-angle Lens一、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主要表现1.东西方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所谓称谓用语即是对对方的一种称呼,受各国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差异因素的影响,致使各国名族地区所形成的称谓用语系统不尽相同,这只要体现在称谓用语的字数和指称的范围差异比较大。
在西方社会一般崇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西方家庭中的英语称呼就直呼其名;或是在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等之间均可以直呼其名,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表达亲密情感。
这就与东方的中国称谓大相径庭,东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承载着“重名分,讲人伦”的传统伦理思想,懂礼节而行,称谓用语上有明显辈分之分,例如:父母不能直呼其名(当然在中国也是有一些特殊地区风俗习惯和家庭因素而直呼父母名字)、而对于长辈更是不能直呼名字,一般得以老爷爷、老奶奶等称呼,如果直呼名字,就会被论及谁家的孩子没礼貌。
另外在中国的“老”也是有其特别的含义,其代表着见识广阔、聪明而又智慧,而在西方,若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进行称谓,就显得多此一举,会适得其反,会惹恼对方,因为这样的称呼在一定意义上是暗讽他们进入风烛残年、失去了斗志和活力。
具体东方与西方对长辈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如表1所示。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郝璐璐(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摘 要: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产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交际。
本文从三部分来做论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主要表现;第二部分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语言影响的原因;第三部分为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语言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交际语言;表现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5-0246-02表1 东西方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称谓用语方面家人、亲戚用语社交称谓用语取名方面东方(以中国为例)爸爸、妈妈、伯父、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舅舅、姐姐、哥哥等等先生、小姐、大哥、大姐等古代尤其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相同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尊敬;而特别是封建时候,名字是不能和皇帝或是有权势的人谐音或是同音西方(以美国、英国为例)一般不用father、mother、uncle 等,而是可以直接称呼其名Mr、Mrs、Miss、Sir、Madam 等,但在不是非常正式场合下,不管是上级与下级还是长辈与晚辈等,也是可以直呼其名在美国用名人的名字给孩子命名,不仅不会引起麻烦,相反会引以为傲。
从交际用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爸、 妈妈 , 改 称 其 名 或 用 昵 称 。父 母 非 但 不 责 或 怪 , 而会 觉 得 与子 女关 系 融 洽 , 反 人格 平 等 , 家庭 和谐 。特 别是 儿媳 妇 不 叫公公 婆婆 为 爸爸 妈 妈 , 而直接 称 呼其名 字 。而 称 呼 叔 叔 , 伯 , 舅 , 伯 舅 姨 妈, 舅妈 , 西方 人仅 用 u c nl e和 a n 的通 称 。 ut
为 的准则 。 2 2 中西方恭 维语 回应 之 间的差 异 .
志” “ 中医” “ 、老 、 老教 授 ” “ 木 匠” 、老 。等 , 是 对 都
老 年人 的尊称 。汉语 也 习惯 用 “ +姓 ” “ + 老 或 姓 老” 称呼对 方 , 表示敬 重 。熟人 间用 这样 的称 呼显 得 亲切 自然 。而西 方 人 则 “ 老 色 变 ” 他们 不 喜 谈 , 欢 被别人 认 为是 老 了 , 希 望被 别 人 认 为 还很 年 而
y ug co st era ? 这位 英 国老太 太 听 了 以 o oar s h o d ” 后 , 马 上 阴 了下来 , 脸 因为 她 不愿 被 称 为 老奶 奶 。 在 这样 碰见 陌生人 的情 况下 , 我们 可 以改用 ma — d
a 如 果是 男性 可用 s 来 称 呼 。另外 , 国人 经 m, i r 中
D rco en 等 , 西方 国家 , i trGre ” 在 e 不管 对方 社 会地
从 交 际用语 看 中西文 化差 异
鲍 冬娇 , 等
位 如何 , 常 的称 呼模 式 为 : 通 Mr/ sMi Ms Mr/ s s/ +姓 , 或直 呼其 名 ] 甚 。此 种 叫 法 在美 国尤 为普 遍, 不仅 年龄 相 近 的人 这 样 相 称 。年 龄 悬殊 的人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社交中的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英文社交称谓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的称呼,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英语中,称呼通常包括Mr.、Mrs.、Miss、Ms.等。
Mr.是对男性成人的尊称,在正式场合中往往用于对未婚男性的称呼,例如Mr. Smith。
Mrs.则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rs. Brown。
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iss Jones。
而Ms.则用于女性成人的称呼,不分已婚与未婚,例如Ms. Chen。
在正式场合中,称呼通常以姓氏为主。
相比之下,中文的称呼更加繁琐复杂,一般包括姓氏、职业、学位等因素。
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尊称,可以用“先生”和“女士”等词语,例如张先生、李女士等。
对于一些职业人士例如医生、教授,可以用其职称和姓名来称呼,例如张医生、李教授等。
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敬称,可以加上一些特殊词句来称呼,例如“尊敬的”和“敬爱的”等词语。
虽然中英文的社交称谓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地位、关系等因素来选择称呼。
例如在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姓氏加Mr./Mrs.就可以了,但如果和朋友交往再熟悉一些可能就会用名字或小名称呼。
在中文中,如果是同龄人之间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人,则可以用亲昵的称呼,例如“哥哥”、“姐姐”、“妹妹”等。
总的来说,社交称呼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社交称谓虽有差异,但爱存亲情、朋友之间的互动同样充满了友好和亲切。
随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交称呼进行比较研究,也能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友谊与合作关系。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社交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
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尤其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词汇语义及它们的内涵意义,对我们掌握好外语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
关键词:社交称谓;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人们在交往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1]”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成为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2]。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例如:英语文化中以名相称是很常见的,它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于上司、长辈、老师。
在英美等国,许多员工对他们的老板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相反它表示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平等和老板的平易近人。
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板如果要求员工直呼其名时,中国员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坚持以“manager 姓”来称呼,以示尊重,然而老板不但不领情,而且认为员工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而感到不快。
这就是英汉的称谓差异造成的交际中的误会。
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
为了减少因称谓语使用不当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的误会,我们有必要认真了解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别,因为称谓语的范围很广,三言两语很难说清,因此本人将着重从社会称谓语方面来谈几点不同之处。
社交称谓语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
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
如教授、科长、经理等。
讲礼貌,尚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西方文化中,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称谓语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头衔性称谓上,中国自古以来以对有头衔的人称呼官职表示尊敬,如,张老师,李教授,王院长等等。
虽然很多人提倡以同志相称,但事实上旧习难改,更有甚者,为了尽可能的表示自己的尊敬,把对方表示副职的“副”字省去[3]。
而在西方,头衔性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Qwen Trol—lope)曾总结出了美国英语中的社交称谓语的规则:Cardinal(主教) Your excellency(阁下)u.S.President(美国总统)Mr.President(总统先生)Priest(神父) Father( LN)(神父姓)(LN= Last name)Nun(修女) sister( religious name)(修女教名)Physician(内科医生) Doctor( LN)(医生姓)Ph.D.(哲学博士) Doctor( LN)(博士姓)Ed.D.etc(教育博士,等)Doctor( LN)(博士姓)Professor(教授) Professor( LN)(教授姓)[4]以上只是社交称谓语的一般规则,称谓语在实际运用中要复杂的多。
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
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
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
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将会被示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也就是我们上面刚刚提及的,前三者可与姓或姓名连用,但是在使用“Mr.”、“Mrs.”和“Sir”、“Madam”时以下的一些情况还是需要了解的:“Mr.”、“Mrs.”虽然可以和姓氏或姓名连用,但不能和教名连用,且多用于对无头衔者或不了解其头衔者的称呼,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
“Mr.”也可以与政府官员的职衔连用,如Mr.(主席先生)或Mr.President(总统先生)。
“Mr.”也可以与地方,运动或职业的名称连用,如Mr.America(美国先生,男子健美冠军)或Mr.Baseball(棒球先生,由于表现出色而被评选出的棒球运动员)。
“Mrs.”用于对已婚妇女的称谓,与其丈夫的姓氏或婚后姓名连用,它和“Mr.”一样,也可以与地名,运动或职业名称连用,如Mrs.America(美国太太,已婚妇女的选美冠军)。
“Sir”、“Madam”一般不与姓氏连用,它们表达的人际关系不密切。
具体的说,“Sir”是人们对上级,长辈,长官,警察,(学生对)老师,(商店店员对)男性顾客的尊称。
美国社会上陌生人相见,不少也以“Sir”相称。
“Madam ”是对陌生女性的尊称,多见于商店店员对女顾客的称呼。
“Madam ”以前可以和教名连用,但现在主要和姓氏或职称连用,如Madam Smith(史密斯夫人),Madam President(总统女士),Madam Ambassador(大使女士)。
“Sir”可以和姓名或教名连用,但不能和姓氏连用,它和姓名连用时已不再是一般的“先生”含义,而是表示此人有爵位,如Sir John White或Sir John(约翰。
怀特爵士或约翰爵士)[4]。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5/65]。
称谓词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不同的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从以上对中西方社交称谓语异同的简要对比来看,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汉两个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得失,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与效果,更有效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5页[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54页[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10页[4]黄青龙,叶荭.博通英语(西方文化篇)[Z].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9—430页[5]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5英汉称谓语比较与翻译浅析1引言称谓,就是称呼或名号,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也是人们表示彼此之间关系的名称。
英语的称谓十分庞杂,对听话人使用不同的称谓正好揭示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
而由于身份、地位、职业、辈分、相互关系等的不同,称谓也会有种种不同。
称谓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凡有人称交往之处都无处不在———表称呼、表尊崇、言请求、传喜恶等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大量存在于社会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称谓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汉语称谓系统中宗法观念和等级观念较为浓厚,英语称谓中人文和民主的成分较为突出。
2英汉称谓语分类比较2.1中国的称谓体系中国的称谓体系是在古代或传统称谓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称谓中尊称或谦称的习俗,同时也抛弃了不少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称谓语。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
但在中国的社交称谓中,人们有用亲属称谓代写论文非亲属成员的习惯。
比如一个人的孩子见了他的同事或朋友常亲切地称对方为“叔叔”或“阿姨”。
2.1.2职业称谓职业称谓就是按照人们从事的职业去称呼他们。
职业称谓不是每一个具体的职业都可成为一个称谓语。
按照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职业称谓语有:师傅、大夫或医生、教师、司机、邮递员、门卫、民警、解放军、护士、售货员、售票员、列车员、服务员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师傅、大夫或医生和老师三种。
2.1.3职务称谓职务称谓就是以人们所担任的各种职务相称,职务称谓在平级和下级对上级称呼中用的较多,有时上级对下级也使用职务称谓。
2.1.4通称所谓通称是指对社会上各界人士不分职业和职务,有时,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第一个通称语是同志。
它不分职务、职业、年龄和性别,使用非常方便,它体现的是一种平等、亲切的社会关系。
另一类通称是先生、太太、小姐。
2.1.5姓名称谓姓名称谓就是交际双方以对方的姓名相称。
单称姓名是平辈熟人之间,或者长辈对晚、上级对下级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
2.2英语国家的称谓体系英语国家的称谓体系基本是一致的,亦显得相对简单。
划分上与汉语分类体系大同小异,即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等。
2.3两种分类体系的比较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是一样的。
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通过称谓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认定。
其次,在称谓语的类别中,二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这两种称谓体系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等。
然而,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它们分别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经历了长短不一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所认定、保持和加强的各种人际关系也不完全一致。
比如,英汉两种称谓中都有先生一词,但二者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对应词,因而使用规范也会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