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讲义高中语文必修二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1珍爱生命陨落与升华说书》课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1珍爱生命陨落与升华说书》课件
参考答案:说书人的语言描写,他讲述的动人的侠义故事让人 迷恋,却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温饱尚不能解决,再加上他的 病体,这要求当中尽显生活的沉重与凄苦。
5.【对应考点: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形象?
参考答案:穷困潦倒,艰巨不幸、苦苦挣扎,伶仃孤苦、凄惨 不幸,对说书执着,技艺超群,让“我”着迷。在我们的记忆 中,他们永久顶生动顶有光辉,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动 气,创造一个众人永不可企及的侠义大胆的世界。
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作名词时,指相信并奉为
准则或指南的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等。
【例句】①7月1日,陈光标拿着《纽约时报》在辽宁省抚顺市雷锋墓前磕头,向他所
的雷锋叔叔汇报纽约感恩之旅的情形。
②党员干部的
,理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权的原因,
也是实现长期执政的保证。
2.据音写字
咳sou shù 口
吹xū 废xū
lóu 啰 佝lóu
背lǒu( )
nà 喊 归nà 木nè
大gài 慷kǎi 灌gài
动tān( )
dǎn 子 忌dàn
答案:嗽/漱 嘘/墟 喽/偻/篓 呐/纳/讷 概/慨/溉 弹/掸/惮
3.词语辨析
(1)敬佩·信仰
【辨析】“敬佩”常作动词,表示敬重敬慕。“信仰”,作动词,表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
导入阅读
说书人
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身青衫 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赞美 昨日的史诗还残留些波涛 今天的历史只能话说两端 年龄早已逝谁管天道好还
墨书的梁子血泪代代传 说不完这人间沧桑 道不尽生死笑忘
谭旋
尘世里万千的荣光 总有诉不完的衷肠 话不尽这千古流芳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之《六国论》课件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之《六国论》课件
写作特点方面,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事实,通过对比、 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语言生动。
重点段落分析与解读
重点段落一
文章开头部分,简要概述了六国的形势和背景,为 下文的分述打下了基础。
重点段落二
中间部分关于各国情况的分述,详细描绘了各国的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状况,突出了各国之间 的差异和联系。
《六国论》体现了纵横家苏秦、 张仪等人的思想,即通过合纵连 横的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100%
忠君爱国的观念
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忠君爱国思 想的推崇,认为臣子应该为国家 的利益而奋斗。
80%
变革图强的精神
文章强调了变革的重要性,认为 只有通过变法图强才能使国家强 盛。
当代价值意义探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探究三
小组内分享各自在阅读《六国论》时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 流和启发。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06
课后作业与自主学习建议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明确答题思路。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有疑问的题目,及时与同 学或老师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学习目标与要求
•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
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背景和作 者简介,熟悉课文内容。
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 动参与课堂讨论。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六国的形势和背景,然后分述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再总结全文,提出作 者的见解和主张。

苏教版语文必修2讲义:1说书人

苏教版语文必修2讲义:1说书人

说书人本课话题——传播正能量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

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点评:师陀笔下的说书人以说书为生,他讲的都是古代行侠仗义,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物,是人民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说书人执着于说书,尽管难以糊口,也不再追求其他生路,说书成了他唯一的生存方式与生命形式。

他讲述英雄的故事,传播正能量,在无数听者的心田里撒下快乐幸福的种子。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龚金川,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十四岁痛失了一条右臂。

一天早上,他正在江边晨练,忽听“扑通”一声,紧接着,他又听到了惊慌失措的呼救声,看到了江面上漂浮着几缕银丝。

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跳入江中。

风呼呼地吹着,刺骨冰冷的江水向他袭来,可这并不能动摇他救人的决心。

他用右肩顶起了老人,左手不停地划水。

江水不断地向他涌来,这对于身高仅165米的人来说,是一种极限式的挑战,可他全然不顾,套住好心人丢来的绳子,一直坚持到了江边,成功救起落水者。

回到家,家人看到他那水淋淋的样子大吃一惊,而他则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掉水里了。

”他的事迹打动了无数的人,一股正能量犹如一泓清泉,流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上帝在我生命中有个计划,通过我的故事给予他人希望。

——尼克·胡哲2.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3.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4.人生价值的大小是按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

——向警予5.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心怀善良的人,总是在播种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说课稿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与地坛》说课稿单县一中一、说教材:《我与地坛》是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篇课文,原文是史铁生1989年所写,共分7个部分,近13000字,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的回忆和自省,它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于身体的残疾而对人生产生的独特感悟。

本文节选前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以及自己读懂母爱后追悔莫及的心情。

本文所在的专题名称是“珍爱生命”,因此,我认为编者节选两部分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如何珍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熟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字音字形词义等。

2,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对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3,培养学生运用优美或平淡的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

重点:目标2--体悟作者对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难点: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三、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我校为打造高效课堂提出的“三段五环节”等具体要求,我准备采用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引领法,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时”,采用课下自读课文、讨论交流的方法。

完成“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时,采用“读”“议”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相关语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处境,进行换位的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法、训练法等相结合。

四、说学法:高一年级的同学,虽然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对整体把握文章、欣赏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作者的实际生活、深入作者心灵真正理解文本、比较深入的说出文章语言的美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自学方法是简单的雏鸟吞食的方法,对老师的依赖性强,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满足与肤浅的认识,为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的指导:1、用设疑促思的方法,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带着“内容如何体现题目”的问题去阅读文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1我与地坛》课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1我与地坛》课件

三、探究争鸣 地坛作为古代封建帝王祭祀的主要场所,其本身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假如你 是一名导游,面对一群来自外国的游客,你会不会给他们讲述《我与地坛》中的故 事?为什么?
思路提示一:会讲述。因为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是地坛成绩了 一位杰出的作家,在他身上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奋图强的精神;也是地坛成 绩了一位伟大的中国母亲,她身上散发着母爱的光芒。 思路提示二:不会讲述。史铁生的故事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例,与地坛传统 的文化风格不相符合,参观地坛的人,大多只是想了解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 史知识,讲史铁生的故事与地坛本身所代表的旅游文化出入太大。 思路提示三:会讲述,但不会讲得太多。毕竟史铁生的故事与地坛本身的文化、 历史结合不太大,只是借史铁生的故事提高一下地坛的知名度,并借此表现自己 知识的丰富,以引起游客的兴趣,使自己的导游工作做得更好。
(1)结构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
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方面: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
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微型写作 请运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一处自然景观,不少于200字。
写作示例: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 一层蒙蒙的薄雾。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我 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 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 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 多高的白色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 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顿时,潮头奔 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仍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 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课文目录)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课文目录)苏教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庞香生总目录第一专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本研习)◎生命的强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3渴生者/钱钢/10◎精神支点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22◎共享幸福我的邻居胡蜂/苇岸/29敬畏生命/[法]阿尔贝特·史怀泽/34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遭遇战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4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50◎黑暗中的心迹安妮日记(节选)/[德]安妮·弗兰克/60◎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68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后人之鉴1六国论/苏洵/75阿房宫赋/杜牧/77◎千古江山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8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8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82◎血与火的记录血肉筑起的滇缅路(节选)/萧乾/85东史郎日记(二则)/[日本]东史郎/90第四专题如琢如磨(活动体验)◎体味“推敲”的奥妙咬文嚼字/朱光潜/97◎追寻名作诞生的印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103◎亲历词句锤炼的甘苦句式调整/111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教学内容:◎强者之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美] 海伦·凯勒◎精神支点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最后的常春藤叶[美] 欧·亨利◎生灵的礼赞呱……呱……[俄] 屠格涅夫鸟啼[英] 劳伦斯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2和思考。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4、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5、能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呈现方式:文本研习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上)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专题1 第4课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专题1 第4课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 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解析:选 D A.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此处望文生义。B.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 的或拥护的一方。此处不合语境。C.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 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用错对象。D.各有千秋:指各 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使用正确。
D.在全球化去中心化的背景下,他在达沃斯讲台的精彩阐 述无形中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了解、支持、认同, 进而在共赢中实现发展。
解析:选 C A.两面对一面,删掉“是否”。B.“不 仅”“而且”关联的内容应互换。D.语序不当,应为“了解、 认同、支持”。
6.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 得体。
4.文学常识 师陀,原名_王__长__简___,还用过笔名_芦__焚___,中国现代作家。 作品主要有_《__谷__》___、__《__果__园__城__记__》__等。
一、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怜悯.(mǐn) 翌.日(yì)
装束.(shù) 连累.(lěi)
语文 必修2 SJ
专题一 珍爱生命
第4课 说书人
基础知识·固双基 课后巩固·再提升
基础知识·固双基
先预习再达标
1.读准字音
城隍.庙(huánɡ) 扈.家庄(hù) 玉墀.(chí) 喑.哑(yīn) 卑.陋(bēi) 枸.杞.(ɡǒu)(qǐ) 瘟.癀.(wēn)(huánɡ)
笸.箩.(pǒ)(luó) 咳.嗽.(ké)(sou) 蝙.蝠.(biān)(fú) 灵柩.(jiù) 唾.血(tuò) 荒冢.(zhǒnɡ) 隋炀.帝(yánɡ)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29张PPT)

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29张PPT)
平:填平。 覆:倾倒。进:前进。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 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 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 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 要前进的。”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知:通“智”,智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 惧。”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共二 十篇。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成 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
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 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 的是孔子的话。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 子对弟子的问题所作的回答。一种是叙 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 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读 放声朗读
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体味五千年前圣哲的教诲。
讨论释疑
1.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内讨论1-9 则的字词句。 2.把不清楚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师生 共同解决。
成果展示
1、小组代表上台讲解,提问台下学 生,点评并打分。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 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如…何:固定句式,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公元前551--公 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市)人。他 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 家。中国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讲解与例题:专题4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讲解与例题:专题4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1.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能够深入解读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等表情达意的技巧。

3.体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并能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进行写作。

1.连线作者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散文集》里。

朱自清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西院里。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1.识字注音(1)重点字踱.步( ) 梵婀..( )敛裾.( ) 鹢.首( )蓊.蓊郁郁( ) 袅娜..( )倩.影( ) 船棹.(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兼传羽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迁延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语辨析(1)幽僻·偏僻辨析:同:二者均有“寂静”的意思。

异:“幽僻”指昏暗而僻静。

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

“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判断正误:①这里林木青翠,既不喧嚣吵闹,又不幽僻..荒凉。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讲解与例题:专题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讲解与例题:专题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能够理解本词的写作意图,领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慨。

2.能够说出本词中运用的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目的,体会辛词的豪放风格,学习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3.学习并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词人、军事家、政治家。

一生投身于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大业之中。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作品:诗今存130余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与其词相同。

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余首。

代表词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文多为奏议类的应用文字,代表作有《美芹十论》《九议》等。

2.探寻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

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他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以“伐金”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于是写下了此词。

1.识字注音(1)重点字舞榭.( ) 巷陌.(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拓跋焘.( ) 元嘉.(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1)赢得仓皇北.顾(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特殊句式(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气吞万里如虎(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答案:1.(1)xièmòxūbìtāo jiā(2)bìfúfóhàng xiàng fǒu pǐ2.佛狸祠/拂晓/狒狒戈壁/摇曳亭榭/凋谢难堪/湛蓝3.(1)名词,太阳/名词,山的南面(2)名词,宋代行政区划名/名词,思想或行动的途径/名词,车(3)动词,看、望/动词,拜访/副词,表反问,难道(4)动词,似,像/动词,及,比得上/副词,仅,只4.(1)名词作状语,向北(2)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5.(1)被动句(2)状语后置句(3)倒装句(4)倒装句1.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写的就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具有什么深刻的内涵?3.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什么呢?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用典有何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提示:苏轼写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说书人》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说书人》
和野草”。
(四)“说书人”与“我”
陨落 ? 升华?
心怀亡国奴之牢愁,而又身无长技足以别谋生路,无聊之极,偶然 拈弄笔墨消遣罢了。 ——《果园城记·新版后记》
师陀在《果园城记》中以一个始终流 淌着乡下人血液的都市知识者的双重 眼光重新打量故土,“留恋”着农业 文明的“具有牧歌风味的幽闲”,同 时又“憎恨”它“流播着封建式的罪 孽”。在讲述小城里小人小事时,演 绎小城的衰落,忧伤地浅吟出一曲现 代知识分子精神返乡时难以掩饰的挽 歌。
• ——师陀自述《果园城记》序
(三)说书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 “说书人”所处的是怎样的时代?
按图索骥
(1)说书人说书的场所“城隍庙”变成了“俱乐部” (2)听书人支付的钱币由“制元”变成“铜元” (3)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
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4)乱葬岗,“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点缀坟墓的枸杞
•谢谢
*说书人
(一)“说书人”和他的书中世界
• “说书人”说的什么“书”?说得怎样?
(二)“说书人”和他的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的说书人是怎样的人?
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一个 —————————— 一个——————————
(二)“说书人”和他的现实世界
他所生活的小城是怎样的? 小城中的人们是怎么样的?
• 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 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一个活的人。
——刘敏慧 周鸿《乡土中国的忧伤凝 眸》
课后作业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果园城记》的18篇素描, 虽无悲剧力量,但却有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表现的讽刺与 同情。”比较《孔乙己》和《说书人》在表现“讽刺与同情”方面 的异同。

[必修二 苏教版] 新课程高中语文期末复习讲义

[必修二 苏教版] 新课程高中语文期末复习讲义

我与地坛一、史铁生,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及《合欢树》等。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一)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三、1.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在这一部分中,集中写地坛的有三处,每一处景物描写又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琼珊病中认定,当窗外常春藤最后一片叶子飘 落之时,也就是他离开人世之时,这就为贝尔曼 画叶子提供机会——贝尔曼一直嚷着要画一幅杰 作。
4、苏艾虽然更接近琼珊,与琼珊的感情也很好,但 是苏艾始终对琼珊的想法不以为然。
5、在贝尔曼画“杰作”之前,作者有意巧妙设置了 埋伏:贝尔曼听说琼珊“命系一叶”之时,连讽 带刺的咆哮了,好像他没为琼珊打算什么似的。 这一设计,使读者不知那片叶子是假的,更没想 到是贝尔曼画上去的,直到最后贝尔曼因肺炎去 世才真相大白。小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就是 著名的“欧·亨利”。
2、“我”的心路历程与地坛景物有何关联? 三处地坛景物笼罩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他们分别呈现怎样的特点呢?为什么同一景 物在史铁生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呢?地坛已经 成为人化的自然,作者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呢?
• 母亲——史铁生心中永远的地坛
课后“文本研习”问题2 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出了一个怎样
的难题”?他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 化过程?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并从文中找出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语句。
4、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他对母亲的理解? 从母亲身上,史铁生读懂了什么?品味文 中的细节描写和内涵丰富的语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评价自学情况
1、用几句话说说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概括时请用上“最后一片叶子”。
2、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朗读小说中描写这个 人物的一两句话。
二、讨论小说的主人公
“教学生鉴赏”
样本 优秀作品、属教材内 学习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读
容(作品难度较低)、 写知识,以学生生成为主,
可替代的
“帮学生鉴赏”
用件 普通文章、属教材内 利用文中的东西引导学生
容、易替代的
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
珍爱生命
文本研习
◎ 精神支柱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1、“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 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 难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难题?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 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3、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样一种深沉 的母爱,儿子当时有没有深切的感受到? 那么,史铁生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 变化过程?请找出能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 语句。
1、人物性格分析 2、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圈划、朗读等形
式,讨论交流小说主人公的依据。
三、探究人物的典型性问题
提出问题:这样的情节(最后的画叶子)合理吗? 可不可以将情节改造一下,由苏艾来画这最后一 片叶子?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 假的?
2、三人同住一楼,同是穷画家,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贝尔曼自认为“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 看家恶狗” 。为贝尔曼画“杰作”打下情感基础。
“精神支柱”板块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1.理解《我与地坛(节选)》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 命的思考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 句加以品味。
3.找出具体的语言说出史铁生母亲在地坛公园寻找儿 子时的心理。
4.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 的作用。
小说通过对比、衬托、悬念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使 人物更典型。
(此课根据郑桂华老师的课例整理)
分析最后一片叶子在文中三个人物心 中的地位,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琼珊:飘摇中的叶子隐喻脆弱的生命。 • 苏艾:作为一个陪衬人物,她开始对琼珊 的想法无法理解和不以为然,最后她已被 这最后一片叶子深深打动。 • 贝尔曼:维系生命的叶子,闪耀人性光辉 的叶子,用生命换取的杰作。
精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二
文本研习
主要是指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 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 的能力。教学时力求紧扣文本,把立 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读、议、 悟、讲等多种研读途径,扎实地读通, 读懂,读深。
苏教版课文三种类型
◎ 生命之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 鸟啼/[英]劳伦斯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本专题通过“精神支柱”、“生命之歌” 两个板块表达珍爱生命这个主题,主要学习方 式是文本研习。 【专题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 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对描写生动、富有哲理的句子体味 理解文章内涵。 3.学习散文的一些常见手法。 4.揣摩真挚深沉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 巧。 5.了解散文、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5.体验欧·亨利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6.积累关于史铁生和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发展 概括《我与地坛(节选)》的“母亲”和《最后的常 要求 春藤叶》中的“贝尔曼”两个形象的共同性格特征。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 地坛——史铁生生命中无言的母亲
1、史铁生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他为什么 会突然之间思考这些问题?史铁生找到答案 了吗?“怎样活”这个问题能一下子回答吗? 文章中是怎样说的?
组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培养学
生“读”的习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脉,领略课 文大意,指导学生运用速读;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 容,要与学生一道运用精读;体味课文语言质朴、亲切的 特点,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人类的真挚 情感,要指导学生朗读;对关键语言咀嚼鉴赏,吸收营养, 则要让学生聚神凝思地品读。
• 最后一片叶子——人性光辉的象征,生命 的精神支柱。
《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要善于 发掘课文的不同侧面进行研习,避免按段落次序推进教学。 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味亲切自然、出自肺腑的质朴的语言, 在品味中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
体味语言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玩味,把文本 研习引向深入。
• 经典性文本 • 一般性文本 • 辅助性文本
阅读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及特点
类型
内容特点
教学特点
定篇 经典作品 、属课程 解读应服从权威的定论,让学
内容、被指定的
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
会”,主要“引学生鉴赏”
例文 优秀作品、属教材 学习文章本身包含的读写
内容(作品难度较 知识,以教师预设为主,
高)、可替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