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合集下载

论述孔子的哲学思想,并谈谈对你的启发意义不少于300字

论述孔子的哲学思想,并谈谈对你的启发意义不少于300字

论述孔子的哲学思想,并谈谈对你的启发意义不少于300字孔子的哲学思想:1、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2、以“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3、以“仁”、“得”观点贯彻始终的伦理思想。

4、以“有教无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扩展资料孔子的人生观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天命思想。

他认为,人们的命运由天地间的力量决定,上天给予人们不同的天命,而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天命来做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种观念要求人们要有敬畏之心,顺应天命的安排。

其次,孔子提倡仁义道德。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发展这种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要尽忠尽义,践行道德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而义者行义,要求人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且要遵守道德规范。

第三,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以教育兴国”,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以建设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社会。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他还主张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最后,孔子重视仪礼制度。

他认为,仪礼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孔子提倡人们要遵守礼仪规范,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权益,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仁义道德、教育和仪礼制度。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后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引导了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

因此,可以说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崇尚仁义、重视教育和仪礼制度,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著名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答: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思想介绍】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旅游观念1、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

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

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

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政治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不怕艰辛去周游列国。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为臣要“尽忠”。

尽职尽责,奉公守法。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要“居处恭,执事敬。

”(《论语•子路》)恭发于外表,敬体现在做事,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

孔子强调为臣者应克尽职守,努力做事,他说:“事君,敬其事而后食。

”(《论语•卫灵公》)食为禄之义,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

对待君王方面,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忠直之臣一要不能欺骗主上,事君以诚信;二要勇于匡君之过失,不要阿臾逢迎,知过不谏,忠臣要敢于犯颜但不是欺君。

孔子强调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

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輗,辕端横木,用以缚轭驾牛,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

车无輗軏,就不可以行走,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

人若有信,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行而无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行,孔子则从修身方面教导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蛮貊之邦,指少数民族地区,州里,指教化施行之地。

人以忠信笃敬为先,居未开化之地亦不妨;人无忠信笃敬,居开化之区亦无以立身行事。

非但行事如此,在治国方面,人民守诚信更重要,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三者之中若不得已,先去兵,次去食,“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同上)孔子认为,民无食虽死,但死是人不可避免的,人若失去诚信,虽生而无以自立,不如死之为安。

一国之民若多奸狡少信,国家绝无得治之理。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儒家思想政治主张

儒家思想政治主张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

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

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

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的仁政思想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上发展了“政”的思想形成并第一次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更恰当地说,是孔子的为政思想。

“学而第一”中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政”第一章即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也就是以道德来教化臣民,已达到让人民都能“有耻且格”,而反对以法度、刑罚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包含了他的礼的思想。

让人民都恪守“礼”的约束,以此来使国家有序。

“不学礼,无以立。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所以孔子的治国思想叫“德治”或“礼制”。

孟子发挥孔子“仁”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因此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

其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等政策,以及"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

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孔子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是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大同社会则主张天下为公,是完美的社会,人人无私,人人平等,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人不管出身,不论健康,都是同样的快乐幸福,受到人们的关爱。

这是理想中的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对之后的政治家、改革家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影响深远,诸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有受到孔子政治思想的熏陶影响。

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孔子是古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中,下面将对孔子思想的观点进行总结。

一、仁爱观: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者爱人,有爱心的人能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孔子认为,仁者能够悲天地之心,泽及万物,能够以德化人,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品德。

孔子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教育他的学生培养仁爱之心。

二、道德观:孔子非常重视道德观念,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即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应该对别人做。

他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正直、廉洁、公正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德,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观:孔子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才,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

他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不同的人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其所长。

同时,孔子也强调“教学相长”,认为教育不是单向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双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四、礼制观:孔子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提倡人们恪守社会上的各种礼仪,尊卑有序,礼让他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孔子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强调家族和谐和睦,同时也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合作。

五、政治观:孔子对政治有独特的观点,他提倡“仁政”,即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讲究仁爱和德行。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来行政,依靠德行来取得民众的支持和敬重。

他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能之士,崇尚贤德,而不是重视血缘关系和权力斗争。

他主张政治应该有度,不过度干预和控制,同时也主张尊重人民的意见和权益。

总之,孔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对人性的看重和尊重,注重仁爱、道德、教育、礼制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意义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意义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仁、礼、乐、忠恕、君臣之道和修身治国平天下。

首先,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和价值观。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德行,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天地之间和谐共处的基石。

仁是指心胸宽广、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善意,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理念。

孔子强调人的行为应该以仁为准则,并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伦理。

其次,孔子强调了社会的“礼”以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是区分礼俗、保持秩序和培养个人品德的工具。

他相信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和规范,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孔子将礼仪和行为规范视为个人修养和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还十分注重音乐和乐观念,并将其视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音乐可以调和人们的情感,提高道德品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孔子将音乐视为社会和个人美好生活的源泉。

孔子的思想中还包含了“忠恕”的重要概念。

他主张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忠诚和信任的关系,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而臣子则应该尽忠职守。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体谅。

他认为恕道理应该贯穿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孔子还强调了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和政治伦理。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特质,以仁和智慧来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君主应该成为民众的榜样,通过德行和行为影响和带领百姓。

同时,他强调了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动和责任感,君主应该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对中国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提出的“仁”,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影响了后人对人际关系、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的认知和行为。

孔子德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德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德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提要: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核心,建构了以轻徭薄赋、惠民富民、宽猛相济、导之以德、尊贤使能、礼治德教等为主要内容的德政学说。

孔子的德政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及安邦治国仍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子德政意义一、孔子德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继承了周公重德、“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等思想,把它们加以完善化和理论化,从而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政学说。

孔子德政思想的基础是“仁”的学说。

何谓“仁”?孔子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其中有几种最基本的解释。

例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①所谓“爱人”,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泛爱众而亲仁”,②这是仁的第一义,这种“爱人”不仅仅是指爱自己父母、兄弟、宗亲,而是爱所有一切人。

“仁”的第二义便是自己想达到、想完成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完成;由此引伸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在别人身上,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仁”的第三义便是“复礼”。

但是此“礼”已非西周之“礼”,而是春秋时代的“礼”。

他曾讲过,殷“礼”“损益”了夏“礼”,周“礼”“损益”了殷“礼”,而后世“损益”周“礼”也是必然。

西周大一统已不复存在,“礼”何以能“复”?“礼”只是孔子化民为“仁”的一种方法手段。

“仁”属于主观道德情操,而这种道德情操是要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人的行为的表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原则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就是一定的秩序和形式,这种秩序和形式也就是“礼”。

所以我们说,孔子所复之“礼”不是周礼,而是一种赖以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秩序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孔子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如果人们都能够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也就在整个社会上实现了“仁”的理想。

二、孔子德政学说的具体主张孔子由个人的道德情操而推及人类社会,于是提出了“德政”学说,所谓“德政”就是把人主的“仁爱”之心体现在治国方略之中,其核心是爱人爱民,有了爱人的思想,才能行仁政德政。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1、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3、(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最早、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学派; 其创始人是孔子..他以后; "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学派时的称谓..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相信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而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六经"也反映了这一政治思想..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战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等..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他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曾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于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他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和伦理结合..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在“德治”方面;孔子相信只要执政者在伦理道德做出了榜样;政治自然就能搞好..当然;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一、“仁”义之说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提出要推己及人..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二、“礼治”的推行孔子主张推行“礼治”的言论很多..如在他回答言偃之问时;就明确表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又如颜渊“请问其目”;孔子又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即用礼来治国..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在《礼记·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他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他认为治国首要的是礼;礼是治国之本..而孔子崇尚的礼又是周礼..三、“德治”观念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很明显;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重教化;轻刑罚..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对这伴事;孔子的意见: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应当是么"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互相补充..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君和师应当是一体..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他的弟子仲弓问他如何搞好政治;他回答的要点之一;即"举贤才"..简而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虽然有的说法和想法是荒唐、让人质疑的;但在那样的时代终究无人超越他的作为..其政治思想观念至今对我国的发展又着影响..。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思想观念上,两者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观念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尚书》等经典中,他强调的是“仁政”和“君子”概念。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认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仁爱之心,以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并且孔子主张要用礼仪来管理人民,从而让人们自觉地遵循道德标准,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孔子强调应该让有才干、道德高尚的人来担任政治职位,而不是仅仅考虑家世和财富。

而老子的治国思想则更加注重非干预、隐遁和自然,他主张国家应该放松控制,让人民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成长。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保持低调,不要过多地显露权力和财富,这样才能让人民不受干扰地自由发展。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治理国家时要避免过多地干预,而是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趋势,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孔子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和诱惑的影响,才会偏离正道。

因此,孔子主张用教育和道德的力量来影响和培养人,引导人们回归善良的本质。

而老子则持有“天下万物皆有本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复杂、多变的。

人们的欲望和贪念往往会让人们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学习放弃欲望,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

孔子主张以“仁爱”、“礼仪”为道德标准,他认为礼仪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伦理道德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功能,相互呼应着人的实际行为。

而老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来源于自然,道德的标准应该是简朴和真实。

他认为道德可以通过自然状态和有机的社群关系取得体现,强调无实则无不实。

道德是道路和渠道,而非固然的标准。

综上所述,孔子和老子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孔子主张以“仁政”、“君子”为核心,强调道德标准、礼仪和教育的作用;老子则提倡“无为而治”,注重隐逸、自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他认为道德应该从自然状态中体现出来,而不是强加于诸多规则中。

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仁爱”、“礼节”、“中庸”、“道德”等观念,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爱”。

他认为,人类应该相互关爱,彼此尊重,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他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认为“仁”是一个人的使命。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合格的人,必须有仁爱之心,践行仁爱之道。

他强调了“仁”和“义”的关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遵守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时,才能体现出“仁”的真正内涵。

孔子还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规范和习俗,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他认为,礼节的规范应该基于道德和仁爱原则,以保护人们的尊严和权益。

孔子的“礼节”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孔子的思想也包含了“中庸”思想。

他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应该保持平衡和适度。

他指出,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应该包括从中庸获取的好处。

他建议人们尽可能地避免和争执,以保持内心的平衡。

他的“中庸”思想指出了人们应该维持平衡的原则,这对于中国社会中的各方利益有着巨大的影响。

孔子还关注了道德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修养应该是一体的。

他的道德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他认为人类将在道德上取得永久的成就,超越了物质世界中的短暂存在。

他指出,人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守护他们的良好品德,以达到生命的完美境界。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建立的思想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到政治制度、从教育制度到文艺创作。

总之,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礼节”、“中庸”和道德方面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列举孔子的主张

列举孔子的主张

列举孔子的主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主张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孔子的主张的详细介绍:一、仁爱之道: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基础相互相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待人宽容、善良、谅解和体谅。

这种仁爱之道不仅在个人生活中体现,也适用于政治、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个人事业必须从修身做起,通过不断修养自己提高道德品质。

只有个人的修身齐家,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和平天下。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孝、悌、忠、信等等,这些道德原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重视教育: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和个人命运的关键。

他强调“教无年贵”,即无论贫富,人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孔子提倡的教育理念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知识不仅要掌握理论,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运用。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和全世界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崇尚礼仪: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尊重和自律的态度。

孔子的礼仪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追求君子之道:孔子追求的是成为一个君子,他通过追求君子之道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智慧、勇实、谦虚、忍耐等品质,同时还应该追求“知天命、存天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主张体现了他对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主张不仅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主张中学习如何做一个有仁爱和道德修养的人,如何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和社会,如何通过遵循礼仪和追求君子之道来实现和谐发展。

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孔子的主张,才能够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德政思想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即“德治”“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2. 礼治思想(1)“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法律互补。

(2)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还在,可是王权不再,周朝那套礼乐制度早已毁坏,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不再像西周一样井然有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一心想通过“复礼”来重建社会,即以礼治国。

(3)“礼教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德”的核心是“仁”,那么如何实现“仁”呢?那就要通过“复礼”。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礼”行事,那就达到了“仁”。

可见“礼”和“仁”是表里关系。

(4)我们经常把“礼”和“乐”并称,其实,“乐”即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西周,它是“礼”的一部分,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什么人用什么音乐都是有规定的。

如西周规定天子奏乐舞蹈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即此。

3.“仁”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一种道德境界,其核心是“爱”。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忠和恕。

仁:爱忠:为人尽心竭力,真心为他人,希望自已好,也希望他人好。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宽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将心比心,以已推人,自己不想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处世哲学(1)中庸之道“中庸”指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原则,强调为人处事应遵循“适度原则”“和谐原则”“合礼原则”。

孔子的“中庸”决不是和稀泥,不是做好好先生。

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论语》中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 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 佾》25) 孔子对尧、舜、禹极力赞美: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 焉。”(《泰伯》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 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18)
• 《小雅·大东》 :“大东小东,杼柚其 空。” • 反映了被周人征服了的殷、奄等国人民 的不满和愤恨心情。这也表明了以孔子 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大道既隐”之后 家天下的政治局面的保留态度。
二、实现小康
• 这是孔子在有生之年内打算为之奋斗的 现实的政治目标,其性质是和平变革, 其途径是复礼正名。 • 是维新,还是革命,不可一概而论,应 当“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要看 时代条件如何。
• 在政治体制上,孔子主张以周天子为天下共 主,礼乐征伐应“自天子出”,有类联邦制 形式。各诸侯国内也应名实相符,大夫要守 大夫的本分,不能架空国君,更不能弑君篡 位。 • 鲁国季氏所为,诸如“八佾舞于庭”、“旅 于泰山”、“三家者以《雍》撤”(皆见 《八佾》篇)等行为就越出了自己的名分。 • 如能各守名分,就能保持“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的政治稳定局面。
三、为政以德
•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1)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 夷。”(《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 孔子提倡富民政策,主张藏富于民。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子路》9)而不仅仅是解决温 饱。
• 要富民首先得反对横征暴敛: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 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 攻之可也。”(《先进》17) • 其次要爱惜民力,施惠于民,做到 •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5);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亦惠而不费 乎?”(《尧曰》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儒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最早、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学派, 其创始人就是孔子。

她以后, "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学派时的称谓。

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与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

相信人道主义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就是适用的,而秩序与制度社会则就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而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与秩序精神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主要反映在她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六经"也反映了这一政治思想。

孔子死后,她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

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

战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等。

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她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曾说她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对于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她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与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就是伦理的扩大,伦理就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就是孝的扩大。

她们认为修身、齐家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与"圣"就是一致的,政与"正"就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就是政治准则又就是道德规范。

在“德治”方面,孔子相信只要执政者在伦理道德做出了榜样,政治自然就能搞好。

当然,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她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可见孔于就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一、“仁”义之说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与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提出要推己及人。

她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就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就是"仁道"。

这就是一种忍让与与人为善的精神。

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二、“礼治”的推行
孔子主张推行“礼治”的言论很多。

如在她回答言偃之问时,就明确表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又如颜渊“请问其目”,孔子又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与仪又就是统一的,礼就是根本的,仪就是从属的,仪就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就是用行动规范与礼节的形式来巩固与体现社会的秩序与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就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与乐相连。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就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与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

即用礼来治国。

就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的社会。

在《礼记·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她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她认为治国首要的就是礼,礼就是治国之本。

而孔子崇尚的礼又就是周礼。

三、“德治”观念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她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很明显,她认为用道德与礼教来治理国家就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与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重教化,轻刑罚。

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

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

对这伴事,孔子的意见: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

应当就是么"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就是以与。

"(《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与。

宽猛结合,就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互相补充。

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她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
为政需正己。

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

她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就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君与师应当就是一体。

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她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与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她的弟子仲弓问她如何搞好政治,她回答的要点之一,即"举贤才"。

简而言之,贤才就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与治国才能。

这就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总的来说,孔子就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虽然有的说法与想法就是荒唐、让人质疑的,但在那样的时代终究无人超越她的作为。

其政治思想观念至今对我国的发展又着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