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下载:2019年高考历史增分优选练现实热点练训练(16套)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家国情怀·认同意识
1.(2018·黄冈第三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2.(2018·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
C.内外朝制D.郡县制
答案 D
解析郡县制是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置的制度,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形成地方对中央的认同,故D项正确。
3.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答案 B
解析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
4.(2018·乌鲁木齐二模)约翰·亚当斯于1766年1月在《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
”作者的观点反映了()
A.美利坚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的认识
C.要求脱离英国独立的主张
D.捍卫新生国家利益的意识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约翰·亚当斯的言论,在这一时期,美利坚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自身很快将要建立的新兴国家充满了信心,故A项正确。
5.(2018·北京西城一模)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
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
A.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年内入会的人数达到379人”且包含社会的各个阶层,说明当时同盟会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故A项正确。
6.(2018·滨州一模)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
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
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D.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案的含义“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不能说是采取宗教措施,故A项错误;“圣经”“12铜表法”是欧洲文化的代表,因此说明构建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C项与“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
12铜表法”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欧洲的合作,并未涉及各国利益问题,故D项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粵两省流向诸迁入国。
——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材料二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
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运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
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
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力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
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使南洋华侨、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货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
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
——摘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
原因:国内局势动荡;人口压力增大;西方入侵,通商口岸开放;闽粤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传统;闽粤与东南亚地理相近;东南亚和美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2)趋势: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向中下层华侨扩展;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
影响: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容易引起当地政权的忌讳)。
训练2社会担当·责任意识
1.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
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
B.把克己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
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说明重视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克己复礼”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德”是统治者统治百姓的手段,并非符合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教育问题,故D项错误。
2.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
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答案 C
解析依所学,南宋时期为了巩固统治,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
3.(2018·揭阳一模)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得他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B项正确。
4.(2018·天门、仙桃、潜江高三期末,30)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
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
这表明() 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答案 C
解析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都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表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
5.(2018·宣城高三期末)中国共产党提出: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表明当时()
A.三民主义成为中共革命纲领
B.中共走向和平夺权斗争方式
C.国共两党政治主张趋向一致
D.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业为重
答案 D
解析这些主张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了与国民党的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故D项正确。
6.(2018·资阳二模)1874年中日因琉球问题发生冲突,但很快达成协议。
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奏疏中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
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
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
”文祥的奏疏()
A.促进了洋务运动兴起
B.希望政府在海防方面有所作为
C.增强了民众海防意识
D.为涉事人员妥协迁就寻找借口
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文祥认为增强军备实力是必要的,直接影响对日态度,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增强民众海防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文祥认为一旦准备充分则不愿与日达成协议,故D项错误。
7.(2018·广州一模)1932年历史学者蒋廷黻编撰成长达数十万字的《东北地理教本》,作为
教材供南开大、中、女、小四部通用必读。
方壮酞等四位顶尖历史学者联手撰写《东北史纲》。
其旨在()
A.唤起民众以度国难
B.普及知识开发边疆
C.鞭策政府以利和谈
D.促蒋联共结束内战
答案 A
解析“1932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让中国熟知东北的历史,唤起民众救亡,故A项正确。
8.在西奥多·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八年间(1901~1908),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如拆分摩根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建立的北方证券公司,起诉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等。
由此说明()
A.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B.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加强经济干预
C.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局部的干预
D.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 C
解析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而材料中“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反映了局部的干预,故C项正确。
9.(2018·桂林、百色、梧州、崇左、北海二模)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
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
A.遵守公平经营规章
B.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C.实行全面计划经济
D.做好社会福利事业
答案 A
解析企业的责任是公平经营,故A项正确;兴办公共工程是政府的责任,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行全面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做好社会福利是政府的责任,故D 项错误。
10.(2018·吉林三模)1959年5月~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
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
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
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答案 D
解析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允许农民从事家庭生产,并没有改变当时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故B项错误;我国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过程中,才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的,故C项错误。
训练3公平正义·民主法制
1.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殿试进士新定条制:“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
”“条制”说明宋代科举考试()
A.首创殿试制度B.规定答题方式
C.力求公平公正D.盛行徇私舞弊
答案 C
解析根据“去其卷首乡贯状”“付封弥官誊写校勘”“始付考官,定等讫”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北宋科举制实行的糊名法和誊录法等方法,这说明当时统治者在科举考试中追求选拔公平,故C项正确。
2.在伯里克利时期,审理私法案件时每个陪审团最低不少于201人,遇有重要案件,则由两个或三个陪审团合庭审理。
某一案件归哪个陪审团审理,是在庭审的早晨抽签决定的。
这一措施旨在()
A.扩大公民参政的机会
B.力保司法的公平公正
C.弥补法律条文的漏洞
D.维护陪审法庭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措施旨在保证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
3.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
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制和禁令”。
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
”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法和法律的概念,“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包括“限制和禁令”,而西塞罗的观点体现出法比法律更重要,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道德部分;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4.(2018·邯郸一模)美国建国初期,各州政府为复苏经济建立了由少数精英掌握并具有公共机构性质的特权商业公司。
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相当多的人主张政府应该使普通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推动了商业公司逐渐向私有化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出美国()
A.社会精英与民众的矛盾尖锐激化
B.民主政治受到极大的冲击
C.联邦政府忽视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D.社会平等化进程逐步推进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相当多的人主张政府应该使普通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得出更多的人想争取经营管理商业公司的权力,社会平等化进程逐步推进,故D项正确。
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论调,认为美国的经济困难是由缺乏计划造成的,经济没有统一的规划以保证企业生产正常的数量,以正常的价格出售,因此出现了经济的不平衡、失业增加。
持此论调的人()
A.主张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B.倡导生产决定需求
C.要求实施公平竞争法规
D.强调加强产业竞争
答案 C
解析持此论调的人强调,“保证企业生产正常的数量,以正常的价格出售”,即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干预。
实施公平竞争法规,是使企业的生产有序的有效措施,故C项正确。
6.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体现的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
7.(2018·桂林、百色、梧州、崇左、北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
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
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
同时,由于借鉴了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颁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的民法学理念中止。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惨遭破坏。
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态度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理论。
1992年以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法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
型》
材料二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内容很多。
在对罗马法的学习、借鉴和取舍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
比如在加工物的归属上,法国民法典就没有机械地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加重视工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比罗马法要进步。
在使用权上,罗马法将奴隶与兽一起作为役使的客体,奴隶只是物而不是人,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
——摘自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并分析改革开放后重构民法学体系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发展完善的原因。
结合所学,谈谈你从中、法民法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答案(1)特点:全盘移植减少,独立研究增多;逐渐完善,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大;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阶段性明显。
意义:逐渐摆脱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理论桎梏;形成了理性的法学研究态度;使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依法治国的方略的推进;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基本准则;推动社会发展。
(2)原因: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
启示:民法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重视对其发展完善;各国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借鉴他国传统的资源,但吸收必须有批判精神;民法的发展须与国情、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训练4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1.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答案 C
解析“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和“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
2.(2018·张家口二模)下图是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
对画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认识到中国是抗日的主力
B.国共合作抗日得到美国的肯定
C.中美已经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D.美国支持国民政府的一党专政
答案 C
解析据漫画文字可以判断,此漫画反映出中美走向联合,共同对付日本法西斯,故A项错误;据漫画文字可以判断,此漫画反映出中美走向联合,而不是肯定国共合作抗日,故B 项错误;C项符合漫画的主旨,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中美合作对抗日本,而不是美国支持国民政府的一党专政,故D项错误。
3.1948年1月,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生效;同年4月,英、法等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
这有助于西欧()
A.对抗经济互助委员会B.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
C.经济进一步走向联合D.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从“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到“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说明西欧各国加强经济的联合,故C项正确。
4.1955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部长会议上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结果,是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更正确地说是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民主阵营,与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平起平坐。
”莫洛托夫意在()
A.宣示两极格局形成B.巩固苏联的霸主地位
C.团结中国抗衡美国D.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 C
解析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果: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平起平坐,故B项错误;材料中“更正确地说是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的”,说明苏联希望团结中国,故C项正确;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外交上希望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故D项错误。
5.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
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
”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到处洋溢着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这符合万隆会议的特点,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C项正确。
6.下图是1960年德国漫画家所绘的《戴高乐的欧洲之路》。
漫画能够说明()
A.法德携手奠定了欧洲合作基础
B.法国支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德国借欧洲联合提高大国地位
D.法国促成了欧洲联盟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漫画中的“法国:戴高乐”和“德国:阿登纳”字眼我们不难看出,法德携手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我们不难知道,法国是发起而非支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