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第八章 管理创新
案例链接
博士的困惑
有一个博士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 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 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从水 面上快步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 可是一个池塘啊。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也快步“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 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 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学生思考
1.如何组织和集成网上的数据?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高效地获取有用知识?
2.如何从爆炸性增长的信息中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3.如果你是一个网站的负责人,你对“如何提高Internet、数据库的主动服务 能力”有何建议?你对如何满足各种用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有何建议?
学习目标
1 .掌握管理创新内容的基本内涵 2 .掌握管理创新五方面内容的主要形式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 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博士反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 过去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水 把木桩淹没了。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 问一声呢?”
二、管理创新的特点
1.职能性 2.系统性 3.创造性 4.市场性 5.风险性
6.动态性 7.效益性 8.全员性 9.变革性
三、管理创新的作用
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一)
降低交易成本
(三)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最新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如何让学生创造着长大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2.注重启发式教学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四、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在教育领域,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那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呢?本文将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意义和具体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这种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则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如何让学生创造着长大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要让学生创造着长大,首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充满尊重和鼓励,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2.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四、结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录(篇2)一、引言二、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四、创造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五、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本书的第八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说明部分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很少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大纲是在安徽省高师中心于2009年7月28-30日组织的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材内容以及2005年编制的原《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精神要求,由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皖西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安徽理工大学、黄山学院、巢湖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池州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各位专家共同研讨、创作而成。
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素质。
创造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独立地提出新颖、有价值的想法或解决方案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能够有效地找到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不仅在个人发展中至关重要,也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如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首先,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从教育入手。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开放式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性强、挑战性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家庭也是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
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鼓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氛围也应该积极向上,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勇于失败,让他们在家庭中感受到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培养这种能力。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应该鼓励创新创业,为有创造力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同时,社会也应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在一个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和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未来的教育和社会环境能够更加重视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有思想、有创意、有担当的人才。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摘要:一、引言1.读后感的背景和目的2.文章的核心观点: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二、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1.创造力与个人的发展关系2.创造力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三、教育现状分析1.传统教育的局限性2.当前教育中对创造力的忽视四、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实践策略1.教师角色的转变2.创新教育方法的探索五、家庭教育的启示1.家长对创造力的认识2.家长如何支持孩子的创造力发展六、社会环境的营造1.社会对创新意识的重视2.政策支持与创新氛围的营造七、结论1.创造力培养对学生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2.全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文: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阅读第八章“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读后感,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创造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创造力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然而,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也对孩子的创造力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创造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家长还要以身作则,自身具备创新意识,为孩子树立榜样。
此外,社会环境的营造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政府要加大对创新教育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企业和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和资源。
总之,让学生创造着长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创造性成长的重要性二、如何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三、创造性成长的实践案例四、总结与建议正文(篇1)一、创造性成长的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创造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个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因此,教育者需要重视创造性成长,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创造中不断成长。
二、如何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1.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要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创造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嘲笑。
同时,教育者也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育者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创意课程、组织创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3.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间创造需要充足的资源和时间。
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
同时,也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实践和完善自己的创造。
三、创造性成长的实践案例在我国,许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创造性成长,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实践。
比如,一些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鼓励他们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
还有一些学校会通过开设创意课程、实施项目制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创造力。
四、总结与建议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教育者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间。
目录(篇2)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二、鼓励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三、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四、结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正文(篇2)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八章小学生的创造力
根据产品来判断创造力的三个标准
创造 力的 根本 特征
1、“新颖” :主要是指不墨守陈规、破旧立新、前 所未有,这是相对历史而言,为一种纵向比较;
2、“独特” :主要指不同凡响、独出心裁,这是相 对他人而言,为一种横向比较。
3、“有社会价值” :是指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 重要意义,如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有个 人价值”则指对于个体发展有意义。
啤
酒 瓶
装饰品——(作花瓶)
乐器——(敲击成音)
武器——(打人)
阅读成语故事,以《“滥竽充数”的启示》为题, 多角度提炼论点(至少一个,最好2—3个) 。
(南郭先生的下场) 人要有真才实学
(齐宣王喜听合奏) 大锅饭可以休矣
发散思维
(乐师们事不关己)敢于抨击不正之风 (齐湣王喜听独奏) 领导要有改革精神 (南郭先生的溜走) 人贵有自知之明
国外创造力问题专家认为,如下一些心理枷锁妨碍 着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①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②认为我们要有逻辑性; ③认为要遵守规则; ④需要实事求是; ⑤认为游玩是无意义的; ⑥认为这不是我的专业领域; ⑦要求避免模棱两可; ⑧要求不要太愚蠢; ⑨认为犯错就是坏事; ⑩认为“我没有创造力”。
7、“因为我说过这件事,所以你必须这样做。”
这是一种态度蛮横、思想懒惰的姿态。靠权威来压制学生 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同时也会降低教师的可信度,因 为学生不会接受只讲权威不讲道理的师长。
3.创造力的心理能力或心理加工理论
许多心理学家着力分析在创造性思维背后 的心理能力或心理过程。格式塔理论强调 心理过程,心理测量理论强调心理能力, 斯滕伯格(R.Sternberg,1988)强调创造 力的信息加工性质。
第八章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第二节 幼儿创造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一、 创造的层次性
• 泰勒五个层次 • (一) 表现性创造 • (二) 技术性创造 • (三) 发明性创造 • (四) 首创性创造 • (五) 杰出性创造
p234
二、 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 创造性表现体现4个方面 p235
• (一) 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了解和接触新事物的“心向” • (二) 幼儿的创造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 (三) 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上 • (四) 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
性和多样性并进行意义变换的能力。
第一节 创造性的概述
• 一、 创造性的界定
• 第一,创造性和创造力、创造性人格内涵及其关系。 •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
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 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 第二,幼儿的发展水平限制和常规概念的惯用。 • (一) 创造性的含义 p229 书8-1表
第一节 幼儿创造性概述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包括:
1.对问题的敏感度,即发现新问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不同寻常的思想的能力; 5.再确定性,即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和机制的能力; 6.洞察力,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
• 三、 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 生理和遗传的作用 • (二) 认知的作用 • 1.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认知风格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 场依存性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参照
物或外部环境线索作指导。
• 场独立性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 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作指导。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333教育综合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问题解决是⾼级形式的学习活动之⼀,是对不同类型知识的综合运⽤。
问题解决能⼒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效的常⽤标准之--。
问题解决尤其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更是对学⽣是否掌握相应内容以及掌握到何种程度的最有⼒的检验⼿段。
个体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第⼀节有关能⼒的基本理论能⼒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理品质的综合。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度提出了多种能⼒理论,⼜称智⼒理论。
关于能⼒(智⼒)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两⼤模式:⼼理地图模式和计算模式。
⼼理地图模式将智⼒视作⼼理地图,由此得到智⼒的结构理论(传统智⼒理论);⽽计算模式将智⼒视作具有信息加⼯功能的计算性装置,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智⼒的信息加⼯理论(现代智⼒理论)。
⼀、传统智⼒理论传统智⼒理论主要认为智⼒是⼈脑的内部特性和有待发现的⼼理结构。
主要有以下⼏种。
(⼀)⼆因素理论该理论由英国⼼理学家斯⽪尔曼提出。
他认为智⼒由⼀种单- -的g因素(⼀般因素)和⼀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完成任何- -项任务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的⾸要因素,基本上是⼀种推理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s因素有五类:⼝语能⼒、数算能⼒、机械能⼒、注意⼒、想象⼒。
此外,还可能有第六种因素,即⼼理速度。
- -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般因素是智⼒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群因素论美国⼼理学家瑟斯顿发现智⼒并不是由斯⽪尔曼所说的⼀-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组成,⽽是由若千个介于⼀般因素与特殊因素之间的群因素构成的。
他认为⼈类智⼒由以下七种主要因素(或称⼼理能⼒)组合⽽成: (1)语词理解能⼒(V); (2)⼀般推理能⼒(R); (3)语⾔流畅性(W); (4) 计算能⼒(N); (5)记忆能⼒(M); (6) 空间关系(S); (7) 知觉速度(P)。
(三)流体智⼒与晶体智⼒理论美国⼼理学家卡特尔等⼈认为,⼀般智⼒因素包括两种,即流体智⼒和晶体智⼒。
管理沟通第八章复习资料
第1节会议的目的与类型会议沟通是群体或组织中相互交流意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常见的群体活动。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会议既可以被看作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也可以被当作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
通过会议,可以将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就某些问题与员工互相交流思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会议也是上行沟通的途径之一,管理者可以借开会的机会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
一、会议的目的现代企业强调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鼓励管理者与员工一起作决策以创造更加和谐的工作氛围。
成功的会议是达到管理沟通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会议的目的大致可以包括:1.交流信息。
通过会议,管理者可以将有关政策和指示传达给员工。
同时,管理者也可以从与会者那里及时得到反馈及获得其他方面的有关信息。
2.给予指导。
企业通过把员工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某些方面的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3.解决问题。
会议可以帮助澄清误会,处理各种冲突,并利用某些人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4.作出决策。
会议可以帮助营造民主的气氛,给管理者提供共同参与和共同讨论的机会,最终作出正确决策。
一个有效的会议,应该能使与会者心情舒畅并积极参与,让大家通过有效的方式得以沟通,从而获取有用的信息或达成一致的合作协议。
二、会议的类型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其他各种组织中,经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会议。
据称,在美国每天举行的各种会议多达1000次。
按照会议目的分类,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谈判。
目的是为了解决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常采取双向互动式的讨论方法,力求达成一致的意见。
2.通知。
目的是为了传播信息,其传播方式通常为单向式。
在这里,一般不鼓励讨论,否则会影响信息的传播。
3.解决问题。
这类会议的目的在于利用团队的创造力来解决问题。
通常,要将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桌面上,与会者应提出解决的方法。
在这类会议上,人们都会为探求解决方案而努力,不会停留在对过去状态的讨论之中。
4.决策。
其目的是为了在不同方案中权衡利弊,作出抉择。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1.引言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界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涉及到产生新颖、有用的产品或者观念的创造力,人们则把它界定为形成或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斯滕伯格Steinberg,1985)。
这两个定义概括出了智力和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但是没有阐释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智力包括有适应环境的能力(Sterenberg,1985),而广义的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创造的产品不仅是新颖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适应环境的(Sterenberg&Lubaa,1995)。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1)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2)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3)智力与创造力互相重叠(4)智力和创造力基本相同(5)智力与创造力彼此之间不相关。
2.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2.1智力是创造力的再级结构认为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的心理学有吉尔福特(J.P.Guilford),卡特尔(Cattel1),加德纳(Gardner)等。
吉尔福特在“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提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包含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六种)。
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由于发散思维是智力的第二维的五种操作之一,因此可以把智力看作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
卡特尔批判地继承了吉尔福特的理论。
他沿袭了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型并对它进行了简化,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看成等级不同的两部分:一般智力位于上级,两种具体智力位于下级,即品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晶态智力指通过言语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量而获得的,是一个人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预测与推断
鼓励学生预测问题的可能 结果,并推断出可能的原 因和解决方案。
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信息整理
教导学生如何整理和分析 问题相关的信息,从中提 取关键要素和关系。
逻辑推理
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 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 理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
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不盲目接受现有观点。
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启发式策略
教授学生使用启发式策略,如分治策 略、逆向思维等,来寻找问题的解决 方案。
创新性思维
实践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将所学 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 的解决方案,不受传统思维限制。
04 创造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理念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集 体讨论、交流,激发彼此的灵感
和创意,共同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 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其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创新教育评价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给予积 极的反馈和指导。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宽松的环境
创造一个鼓励自由思考、开放交流和 自主探索的环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 创造力。
培养发散性思维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 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 创造力。
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鼓励个体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积 极探究和尝试新事物,有助于培养创 造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七、自我意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生学习的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三)问题解决方法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从初始状态到中间状态再 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从一种问题状态转变成另一 种问题状态的操作称之为算子(Operator)。 搜索算子的途径有二:算法式(algo-rithm), 要逐步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 式来解决问题。这种途径保证成功但费时费力,有 时在实际中甚至不可能实现。启发(heurisitic), 以一定的以往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搜索解决 问题,它简单省时,但却不一定保证成功。
启发式策略
• • • • • ①手段一目的分析 ②逆推法 ③爬山法 ④联想法 ⑤类比法
2、打破问题解决过程中阻碍的建议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阻碍主要有功能固着 和反应定式。
定势
•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 动的准备状态。 • 当解决相似或相同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 问题的适应而提高反应与解题的速度。 • 对变化了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 用,会阻碍人产生更合理与有效的思路,从 而影响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 。 如量水实验
三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建议1游戏准备环境与材料环境与材料1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2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2游戏过程鼓励想象和创新鼓励想象和创新1教师作为参与者加入到游戏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加入到游戏之中2教师作为建构者联系材料与游戏3游戏评价二自我表现能力培养艺术的方式一艺术的特点利于进行自我表现能力的培养1幼儿的心灵贴近艺术的自由2艺术的表现性明显且适合幼儿二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的建议1提供自我表现材料自我表现材料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能充分发展各个幼儿创造性反映能力的绘画拼图泥工绣花舞蹈等媒体
二、创造性与知识、智力
(一)创造性与知识
创造性与知识存在正相关;创造性与知识之间存 在负相关;创造性与知识之间是矛盾的关系。P299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在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需要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团队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创意。
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注重实践的训练。
单纯的理论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或者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此外,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造力是解决问题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或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美术、音乐、写作等。
这些课程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需要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潜能,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竞赛,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
同时,学校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注重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教案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1.含义问题是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构成(1)给定信息:指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2)目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3)障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需待解决的因素。
2.问题分类(1)定义明确的问题和定义不明确的问题(2)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支A.结构良好问题: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没有明确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或解决方法的问题。
__________比较纬度结构良好问题结构不良问题问题条件/数据全部呈现部分呈现或冗余答案标准、唯一、确定多样开放,没有答案解决方案唯一的、规定性的多种方案涉及概念、规则、原理及组织常规的、经过良好组织不明确的学科单一跨学科目标界定清晰、确定模糊、不清晰评价标准单一多样化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无联系来自真实的生活情境解决方法熟悉的、确定的、唯一不熟悉的、多样化的(二)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形成一个新的解答,即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邵瑞珍,1988)根据问题的定义,所谓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皮连生,1996)任何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操作序列。
问题解决的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性,操作序列,认知性操作。
(李伯黍,燕国材)★问题解决: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2.问题解决的分类A.创造性问题解决:需要开发出新步骤的问题解决。
8.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现成步骤的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是试误过程(桑代克)经典实验:桑代克的迷笼实验1.行为主义: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一系列盲目的操作,不断尝试错误,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联结后,不断巩固这种联结,直到出现类似情境立即解决问题3.评价:①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系列操作②但是由于是盲目操作,忽视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复习过程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一、问题解决及其分类(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逐渐解除疑惑、得到明朗的理解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①初始条件②目标③障碍④解决方法(二)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题”(puzzle problems),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2.结构不良问题这类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都是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学习者要自己明确问题的目标,并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
二、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一)建立问题表征解决问题首先要建立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也就是要理解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
学习者要分析问题的表述,明确把握问题的基本要点,包括问题的已知条件、所求的目标、各个条件与目标之间构成的基本关系以及可能的问题解决策略,也就是要建立问题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表征不是问题的客观的描述或存在形式,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心理表征。
在分析、理解问题的表述时,学习者实际上需要激活、调动自己有关的背景知识,来澄清问题中蕴含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关系,明确问题的结构。
在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者会对各种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解法形成一定理解,这就在头脑中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
研究表明,专家由于具有更丰富的领域知识,有更丰富、更精细的问题图式,因而可以更好地把当前的问题与有关的问题图式和原理知识联系起来,更快、更迅速地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_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主要有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三种作用,学习动机亦是如此。 首先,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觉主 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其次,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 再次,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努 力。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 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 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与 多德森的研究表明,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 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 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1)协同性 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 整体性原则(5)兴趣性原则 (二)创造 性培养的内容及方法1.创造意识的培养与 创造性教育2.创造人格的培养3.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1)头脑风暴法(2)直觉思 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4.创造方法的培养 (1)类比模拟法(2)聚焦发明法的训练 (3)设问探究法(4)列举法(5)移植法 (6)逆向求索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分类
一 问题 1问题: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
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 列行动。
问题包含三种成分:给定信息、目标、障 碍。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河内塔问题: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2 问题分类 (1)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分为结构良好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2)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前者指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 真实性问题: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 (18人买票,一张20元。20张的话打8折, 怎么买合适?)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 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 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主要的启发式策略有如下三种。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① 手段一目标分析策略。将目标划分成许 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 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这种策略的核心 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 别,并采用一定的步骤来缩小这种差别,也 就是说,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缩小给定条 件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最终使问题得到 解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这种方 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如何去火车站?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1识别有效信息 2理解信息含义 3整体表征 4问题归类 (琴纳发明牛痘疫苗)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策略(strategy)一词来自于希腊字 strategos,该词根最初的意思是诡计或欺骗, 后来演变为描述军队中用计谋取胜的将军。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的策略,不仅指某种问 题解决的行为计划,而更侧重干指在问题解 决之前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奥苏贝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的解决为原型, 干1969年提出了个解决问题的模式(见下图)这个 模式表明,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四个阶段。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
学生利用有关的知识背景使问题情境命题与他的认知结构 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所面临问题的性质与条件。这样一方面规 定解题过程的目标或终点,另一方面明了问题的最初状况,提 供进行推理的基础。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3)现代认知派模式
自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面世和现代认知心理学产 生以后,人们热衷于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解决 问题的过程。他们既不利用动物也不借助于计算机, 而是研究人类解决某类问题的实际过程,他们在认 知的层次上,在对试误说、顿悟说和信息加工论综合 的基础之上,使用诸如“认知结构”、“图式激活”、 “问题表征”等术语对问题解决的各阶段进行更深入 的描述,并且,更加注重各阶段之间的动态联系, 更真实地描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3)已知条件”(他当时的 状况)和目标(他必须达到的地方)之间的空隙和差距之后, 便利用有关背景命题,根据一定的推理规则和解题策略来填补 问题的固有空隙。
(4)解答之后的检验
问题一旦解决,通常便会出现一定形式的检验,查明推理 时有无错误、空隙填补的途径是否简捷,以及可否正式写下来 供交流之用等。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2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 略。用启发式策略解决问题,并不探索所有 可能途径,仅仅对经验中认定的最有可能成 功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探索。这一策略的优 点是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缺点是,如果 受到已有经验的误导,走了错误的途径,往 往导致解决问题的失败。
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
标状态和解决方法的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
标状态和解决方法的问题。如:作文,策划 一项活动等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演员蒋雯丽曾经出演一 则广告:幼小的儿子说, 长大要娶妈妈。网友提 出这是一则“乱伦广告”。 后来媒体将广告撤下。 请问,你认为这则广告 是“乱伦广告”吗?
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四个阶段:(1)理解 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答(选择或设计解决方案) (3)尝试解决方案(实施计划)(4)评价结果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了解所要解 决的问题是什么,从各种信息中忽略问题的 无关信息,识别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在此基 础上,理解问题并形成问题的表征。
二 问题解决的模式 (1)传统观点:试误说、顿悟说 (2)信息加工的观点: 代表人物:纽厄尔和西蒙。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信息加工理论从信息加工转换的角度来分析问 题解决的过程,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 (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 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
他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会遇到 各种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的综合就构成了问题 状态,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问题解 决的目的就是设法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 目标状态。将一种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操 作称为算子,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 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不仅描述了解题的一般阶段,而且指出
了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种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一模式是以数学中
的问题解决为原型的,并不全适于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因而
缺乏一般性。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基克等人的模式 基克等人根据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认为一
第八章有关问题解决用及创造力
(二)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两种一般的途径:一 是算法式,另一种启发式。 1 算法式策略 算法式策略是指对一个问题解决的所有可能途径都 加以尝试的一种策略,例如,要开一个四位数的密 码锁(每位数字号0至9),就要进行104次尝试。 算法式策略的特点是如果解存在的话,就一定能找 到解,而且能找出所有的解,选出最佳的解。缺点 是对所有的可能都进行尝试,太费时费事,有时简 直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