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剑意象_张瑞君
论李白诗歌意象
论李白诗歌意象论李白诗歌意象之酒与剑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
李白,就是盛唐诗人中杰出的一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西域碎叶,长于绵州昌隆,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达到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对唐代以及后代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韩愈就已经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代以后的很多作家,如宋代的苏轼和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的影响并取得不同的成就。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
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有着自己的诗歌意象,那就是浊酒、长剑和皓月。
李白诗中的酒、剑、月意象,不仅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更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
从李白诗剑文化看豪逸精神
从李白诗剑文化看豪逸精神作者:张蓓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2期摘要:剑既是一种非常锐利的冷兵器,又是一种富含文化韵味的意象体。
李白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剑”这个意象,他的剑是侠客的标志,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研究李白诗歌的剑意象,既可以深入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也可以更深入细致地认识李白豪逸的精神特征。
关键词:李白;剑文化;豪逸;侠义;创新中国古代的侠与剑不可分离,古人既有佩剑风习,也有仗剑远游的习惯,剑也成为侠义豪爽精神的象征。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出现近百次,占其全部诗作十分之一,而在李白以前的诗人中从未达到如此变化多姿的程度。
李白诗中有宝剑、雄剑、长剑、倚天剑、龙剑、天钩、腰下剑、玉剑、孤剑、龙泉、玉巨剑、七道剑、青萍剑、横腰剑、莲花剑、湛卢剑、延陵剑等,而关于运用兵器的动作,更有提剑、弹剑、按剑、挺剑、学剑、挥剑、指剑、抚剑、剑歌、倚剑、剑舞等。
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剑文化进行认真学习和传承,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审美眼光重新创造,使剑意象更加含蓄丰厚,焕发出新的光芒。
一、侠义精神李白运用丰富的剑意象,创造了许多鲜活的英雄侠士形象。
李白曾经对剑术十分钟情,有较长时间的学剑经历,《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
”李白也常按剑而歌:“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佩剑任侠,成为李白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上安州裴长史书)在形容游侠少年的非凡气概时,也常用荆轲之典来烘托。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行二首》其一)”在《扶风豪士歌》里创造的英雄豪杰扶苏豪士的形象,“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扶风豪士豪气冲天,光明磊落,一诺千金的形象清晰可见了。
青年时期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剑术和任侠之气成为了青年李白的精神标志,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白后来的“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成长。
李白诗歌的“剑”意象解读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9月 Sept.2019
李白诗歌的“剑”意象解读
李佳欣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冷兵器。因其历史久远、不断发展,所以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 涵,进而成为古代诗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剑”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他用丰富的“剑”意象来塑造众多 英雄侠士的同时,也蕴含了他本人独特的精神指向。同时,李白对诗歌“剑”意象运用的创新,也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李白;诗歌;“剑”意象 [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9001102 [收稿日期]2019-05-12
一、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内涵 李白爱以“剑”入诗,他的诗篇中大多剑气弥漫。 据统计,“剑”意象共分布在李白 106首诗中,约占其 诗总数的 10%[1]。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具有丰富 内涵,蕴含了他独特的精神指向。 (一)建功立业的依托 李白非常钟情剑术,早年曾拜于匡山大明寺和尚 门下学习剑术,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后 又“学剑来山东”;成年之后更是“高冠佩雄剑”“腰带 横龙泉”。强烈的建功报国之志和自信豪迈的人格特 点,使李白诗 中 的 剑,成 为 功 业 梦 想 的 承 载 物。 在 诗 歌 的 世 界 里,他 成 为 了 手 持 宝 剑、叱 咤 风 云 的 王 者: “秦皇扫 六 合,虎 视 何 雄 哉! 挥 剑 决 浮 云,诸 侯 尽 西 来。”(《古风》)“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 起,还召李 将 军。”(《塞 下 曲 六 首 》)建 功 立 业 的 强 烈 渴望,深深地浸透在诗歌的“剑”意象之中。 李白《发白马》中有云:“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倚剑登燕 然,边 峰 列 嵯 峨。 萧 条 万 里 外,耕 作 五 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诗中描绘了一位英 勇无畏的边关将军形象,将军手持倚天长剑,所向披 靡,奋勇当先。一把“倚天剑”一扫大漠,剑气所过之
试析李白诗歌风格的演变过程
作者: 张瑞君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页
主题词: 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演变;试析;诗篇;诗歌风格;《行路难》;盛唐诗坛;诗歌创作;夜郎;豪迈雄壮
摘要: <正> 在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盛唐诗坛,一位天才的诗人带着他银河落九天般豪迈雄壮的诗篇走上诗坛.他的诗,仿佛是一声声震响诗坛的春雷,向盛唐这个气象恢宏的大帝国宣布;一位独具异彩的诗人步入了俊才云蒸的时代.他就是诗人李白.他的诗,令人目骇神摇.古人认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诗歌迷离惝恍,不可究诘.今人则认为他的诗歌豪迈奔放.笔者认为,李白并非云端里飞来的诗人,而是盛唐诗歌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李白诗歌的风格固非一。
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
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三、“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功业梦想的寄托也许是由于诗人易于走向极端的情绪和张扬、不受绊的天性不适合当一个政治家;也许是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真如诗人所愤慨的“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梧桐巢燕雀,棘栖鸳鸾”(《古风》);也许是由于有人谗谤,“谗惑英主心,恩疏臣计”(《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白璧竟何,青蝇遂成冤”(《书情题舍人雄》);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
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
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
《赠崔郎中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
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
”《门秋怀》:“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南奔书怀》:“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澄清洛阳水。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
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
”《送司马贬宜春》:“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
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弹剑而歌”的故事出于《战国策》。
冯谖是幸运的,因为有孟尝君赏识,最终干成了一番事业。
相比之下,诗人愈加觉得知音难觅、日暮途穷,只有对着那把孤零零的宝剑长歌当哭了。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以寄之》:“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
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
李白诗歌“剑”意象的统计分析
李白诗歌“剑”意象的统计分析
曾莹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李白诗歌中“剑”出现频率高,约占其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本文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李白诗歌中的“剑”不仅是“伴侣”,也是“自己”;不仅是“赠礼”,也是“情谊”.此外,本文联系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李白的生平探讨了李白诗歌中的“剑”如此丰富的原因一是唐代的社会风尚,二是李白的道教信仰;三是李白的游侠精神;四是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总页数】2页(P165-166)
【作者】曾莹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李白诗歌的剑意象
2.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指向
3.三杯拔剑舞龙泉:从酒、剑、水意象看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4.李白诗歌的"剑"意象解读
5.剑意流光,诗意盎然——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审美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君瑞先生之《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天真》一文指瑕
张君瑞先生之《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天真》一文指瑕孟丹【摘要】“李白一斗诗百篇”[1]22(《饮中八仙歌》),然而其诗文有散失,虽然历代文人不断搜集其散失的作品,并录入其集,但仍有许多诗文不确定为李白之作,需要加以考证的.如唐代古文家独孤及的《郑县刘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一文就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李白集,致使今人误用.郁贤皓先生在《黄锡珪<李太白年谱>附录散文辨伪》一文中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但张君瑞先生在《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一天真》一文中仍将此文作为李白之作加以引用,故而笔者在此对先生此文的小瑕疵做出指正.【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4)006【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郑县刘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李白;独孤及【作者】孟丹【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是诗的天地中的大鹏。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是伟大的,更是典型的。
李白本人以及他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辈又一辈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丰硕喜人。
“飘逸”一词无疑是广大学者对李白诗风的总括,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2]52,豪放词人苏东坡在《书学太白诗》中说:“太白诗飘逸绝尘”[3]2098,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评:“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4]697。
现代学者则从更多的视角来分析李白的人格以及他的作品,因而使得人们对李白作品的风格有了更新更深的把握。
今人张君瑞先生采用“天真”一词来概括李白的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的本质,用“天真”的角度来审视李白,对研究李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细读《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天真》[5]53-58,不难看出,张先生从诗人的自我本性、思想观、行为活动等方面全面的阐释了李白的“天真”,并就“天真”在其创作上的独特表现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李白诗歌中_剑_意象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指向_付成君
收稿日期:2011-01-10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李白艺术风格中的体育性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B08)09。
作者简介:付成君(1980~ )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2011年6月第30卷 第6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 fM i anya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 Jun .2011V o.l 30 N o .6李白诗歌中/剑0意象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指向付成君(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 要: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明中,剑既是一种非常锐利的冷兵器,又是一种富含文化韵味的意象体。
李白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剑0这个意象,他的剑是侠客的标志,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李白;诗歌;剑;文化内涵;精神指向中图分类号:I20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1)06-0024-03唐王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呈现出一幅盛世景象,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
作为灿烂的唐文化之一)))体育,同样令我们为之骄傲,它不但为唐文明增添光彩,而且在中国体育史和世界中世纪体育史上,都占有显赫的地位。
悠悠白云,千古变幻,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变换了千年。
千年当中,许多事物都在大浪淘沙中洗尽铅华,变为过眼烟云,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虽然今天我们无法亲临现场领略唐代体育的无穷魅力,但从百花盛开的唐代文坛,或许能看到唐人矫健而曼妙的身姿,从而感受唐代体育气象万千的风采。
而诗歌是唐文坛最为鲜艳夺目的花朵,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也生动描述了唐代体育运动的实况。
唐诗人的佼佼者当属大诗人李白,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感情丰富,是笔者最喜爱的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由理想而奋斗,虽放荡不羁却屡遭压抑,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却未能实现,正因如此碰撞出痛苦而焦灼的火花点燃了生命与艺术的熊熊之火。
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
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是笔者最崇拜的诗人,他一生都在为理想和自由苦苦奋斗。
虽然他奔放不羁的个性、建功立业的抱负遭到了压抑和破灭,但因此而碰撞出的焦灼而痛苦的火花点燃了他生命与艺术的熊熊巨烛。
他在压抑人性、限制自由的时代把人的魅力张扬到极致,他用如椽的诗笔为自己绘制了大鹏般的永恒画像。
他有着火山般的激情,孩子般的天真。
他好酒,也爱剑,常常“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
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而狂狷的一生,正如余光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i]。
面对这位旷世奇才自由挥洒的盛唐诗峰,虽时隔千年的风云变幻,犹能感受到那跃跃跳动的生命活力和精光四射的生命本色。
如何通过诗歌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对他的人生具备“了解之同情”[ii],是当前李白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为,抓住与诗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酒”、“剑”、“月”等重点意象作为对话交流的桥梁,或许是个有效的途径。
本文打算对“剑”意象进行尝试性分析。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
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
总计,“剑”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
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留饮赠之》),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指向
精神文 明 , 使社会 的各 个 领域 得 到 进一 步 的融 合 和 发展 。作为灿 烂 的唐 文化 之 一—— 体育 , 同样 令 我 们为之 骄傲 , 不但为唐 文明增 添光彩 , 它 而且在 中国 体育史 和世界 中世纪体 育史上 , 占有 显赫 的地 位 。 都
尝手刃数人” 。李 白《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诗云: 结 “
发未 识 事 , 交 尽 豪 雄 。托 身 白刃 里 , 人 红 尘 所 杀 中。据 称 , 白青 年 时期 游 长 安 时 , ” 李 曾遭 数 万 斗鸡 徒 围困 , “ 息干虹霓 , 人 皆怵惕 ” , 孤身 杖 在 鼻 行 中 他 剑力 敌万众 , 毫无惧 色 , 后 在好 友 的 帮助下 , 出 最 突
悠悠 自云 , 千古 变幻 , 历史 总是在 不经意 间变换 了千 年 。千 年 当中 , 许多事 物都在大 浪淘沙 中洗尽铅华 ,
游、 山、 登 养生等 体育 活 动有 着 密切 的联 系 , 以说 可 是文武 并进 , 得益 彰 。本 文仅 仅 对李 白从 事 的 剑 相 与剑术 活动为例来 说 明李 白诗歌 中的体 育文化 。 李 白不仅是 一位 才华 横 溢 的诗 人 , 是一 位技 也 艺精湛 的剑术家 。李 白对 剑 术 十分 钟 情 , 年 曾拜 早
匡山大明寺和尚学剑术, 与韩荆州书》 《 中说 “ 十五
好 剑术 , 遍干 诸侯 ” 《 和书 谱 》 曾说 他 “ 长好 ;宣 中 及
击剑 , 落落不羁来 ” 《 ; 新唐书》 也记载 , 白“ 李 性倜 傥 , 横术 , 剑 为任侠 ” 喜纵 击 。李 白的剑术 决非 等 闲
之辈 , 魏颢 《 翰林 集 》中就 说 他 “ 任 侠 , 刃数 李 少 手 人 ” 《 经室 文集 》 ;传 里也 说 他 “ 性倜 傥 任侠 , 冠 时 弱
李白诗歌中“剑”与“酒”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剑”与“酒”的意象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李白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李白诗歌中“剑”的意象分析(一)“剑”是李白功业梦想的寄托纵观李白的生平,他没有走一般读书人的仕途之路――科举取士,而是想要走一条终南捷径,但即便如此,它的一生也是颇不如意的。
表面上过着翰林学士的潇洒,但自己的抱负却始终不能实现,等到赐金还山后,更加郁郁不得志。
而剑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是国之神器,上层贵族莫不佩剑。
《入朝曲》:“天子凭玉几,剑履若云行。
”《赠郭将军》:“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冠剑朝凤阙,楼船侍龙池。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因而剑代表着一种上层人的生活。
同时,剑是凶器,是杀敌报国的利器,是建功立业的兵器。
在李白的诗歌中,“剑”的意象出现了很多次。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
李白生活的唐代,正处于国威远扬、万方臣服的盛世。
“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一直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
(二)“剑”是李白自由个性的外放李白自小爱剑,少年出川的时候,更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加之唐朝有佩剑的习惯,因此诗人常常是剑不离身,剑成了他的知音和伙伴。
年轻时的他“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
剑陪伴了诗人一生,也表现了诗人一生自由放荡的性格。
李白的剑里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的诗歌只有一首《古风》:“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
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从铸剑过程来看,“剑由高温销融的铁水中铸造而成,就像一条灵活的蛇从水中游弋而出”,轻盈而充满动感,这无疑与我们酷爱自由的诗人会发生某种心灵上的契合。
剑意流光,诗意盎然——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审美分析
2021年第06期60文学研究剑意流光,诗意盎然——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审美分析徐雅雯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引言“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先生这段对李白的评价,诗意得概括了李白一生所作诗歌的特点。
孤月,美酒和宝剑是李白诗歌中离不开的话题,他用月配孤寂,用酒就不羁,用剑舞狂狷。
他一生是追逐和肆意的一生,虽然功业理想坎坷,但是飘然豪放的个性让他从不放弃对自由的歌颂,生命和艺术之火炽热,照亮了盛唐与后世的诗歌艺术。
对于李白的诗歌艺术和人格魅力的研究依然是我们当前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诗歌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明确的走进李白诗歌的艺术殿堂。
本文便是对剑意象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一、“剑”的意象类型(一)豪情壮志的任侠情结唐代的长安有着浓重的侠文化,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古代游侠仗剑远行的侠义精神是他们的渴望。
李白一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事作风都具有侠士风度,更是一生不离剑。
佩剑是侠客身份的象征,是侠客精神的寄托,侠与剑生死同在。
而李白手中的剑同样展现出任侠的风范和英雄主义情怀。
李白用剑挥出慷慨的英雄气概,用诗写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抒发着他的豪情壮志和济世情怀,表达他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仗义侠客的倾慕之情。
(二)建功立业的信念李白生活在一个开拓融合,国威四扬的盛世,济世安民的理想在李白的心中不断壮大,而实现理想的凭借便是剑,表现在诗歌中便是多次出现的大气磅礴的剑意象。
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庄子·说剑》最早将宝剑分为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而李白在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就是征战四方的帝王诸侯。
《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君王按剑望边色,旌头已落胡天空。
”。
李白诗中的剑,浸透了他杀敌报国、匡扶天下的功业信念。
(三)真挚友谊的见征李白好结友,无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他都倾心相对。
浅谈李白诗中剑意象的具体内涵
浅谈李白诗中剑意象的具体内涵作者:邓伟月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11期摘要:李白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唐代诗人,而且也是技艺精湛的剑术家。
《新唐书·李白传》曰:“白,字太白,通诗书,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李白诗歌中拥有非常丰富的剑意象,在其诗歌中,这些剑并非单纯的武器之剑,而是有着深刻内涵的。
关键词:李白;诗歌;剑;内涵一、引言在李白的诗歌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剑,除了两首诗中的“剑阁”是指“入蜀之要道”,其余诗歌中的“剑”皆指武器之剑。
然而,细读李白的诗歌,可以发现,李白诗中的剑已经不再仅仅是武器之剑,他描写的剑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李白的剑代表着身份、象征着友谊,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行侠仗义。
下面将李白诗中最主要体现的内涵作简要分析。
二、李白笔下的剑是身份、权力的象征《庄子·说剑》将宝剑分为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可以说就是把佩剑的人分为天子、诸侯和庶人三个等级,并且后人更是发展到以同质地、不同长度的剑象征其身份地位。
由此可见,剑是一种身份、权力的标志。
据《春秋繁露·卷六制服象第十四》一书载,“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
”[ ]古代人都尚“左”,“左”象征地位高贵,将剑佩带在左面,表明剑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隋书》记:“大臣优礼则剑履上殿,非侍臣解之,盖防刃也。
”近臣才能佩剑,这显示出佩剑者的位高权重。
三国时,曹植诗《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也是以剑喻权力。
李白诗中许多剑就突出这一观念。
“天子凭玉几,剑履若云行(《鼓吹入朝曲》)”,剑履即剑履上殿,是帝王赐给亲信大臣的一种特殊待遇,受赐者可以佩剑穿履朝见皇帝;“冠剑朝凤阙,楼船侍龙池”(《感时留别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凤阙在建章宫内,可以带着剑去见天子,可想而知身份之高权力之大。
并且在李白诗中,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是用剑来体现的。
李白诗中的“天子之剑”,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风》其三);可以“赫怒震威神”(《古风》其四十八);可以“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以此来象征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剑意流光,诗意盎然——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审美分析
剑意流光,诗意盎然——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审美分析穿越时空的李白诗歌,其中的剑意与特殊的旋律融合,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部经典。
剑意诗歌在李白的诗中体现得非常突出,以剑意构成的审美,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
因此,从审美角度分析李白诗歌中的剑意,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可以被称为李白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独特风格。
他的剑意诗歌,可以用“剑间流光”来形容,像繁星绽放在夜空中,把夜空照亮,给人以趣味及惊喜,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多通过他独特的描述风格,体现他对自然、人文景观的崇高情感。
他以充满形象性的语言描写自然风景,让读者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祥和,感受到万物融洽的审美美感。
他还将自然界的变幻视为对人生的一种深层思考,在其诗中把金秋的美景融入自己的生活,把感受到的温暖和淡淡的哀伤倾泻在诗文中,形成了深刻的意象。
另外,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还可以体现出他的思想深度。
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生活经历当中,他以尚武精神为思想基础,坚持拒绝默默将就,主张勇于反抗,敢于奋起,拒绝彷徨不前,希望世界能改变,这种思想正是他诗歌中的剑意所传达的情感。
此外,他的诗歌中更体现出他对宗教信仰的执着,他把一切荣辱与共、苦乐与同的精神,以及期待友谊的情感都融入诗歌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美学,这种审美从对宗教信仰的必定性与虔诚上来看,也体现了他对宇宙、时空的深层思考。
总之,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素材,他以它作为创作的基础,赋予了他的诗歌独特的旋律和审美,他把他独有的宗教信仰、尚武精神和对自然的关注,融入到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独有的个人审美,也给了我们在审美角度上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深度思考。
试析李白诗歌“剑”意象统计
试析李白诗歌“剑”意象统计作者:曾莹概要:经过本文统计分析和原因探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了李白的“剑”和李白。
李白的“剑”不仅是“伴侣”,也是“自己”;不仅是“赠礼”,也是“情谊”。
在李白的“剑花”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唐朝的社会风尚、李白的道教信仰、游侠精神和他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的“剑”挥舞了整个唐朝,也将在万世永恒挥舞着。
据笔者统计,《李太白全集》中,李白的诗歌共有1021首(包括散佚之诗),其中“剑”字共出现了110次,分布在李白的101首诗歌之中。
约占全部诗歌的10%。
其中除了地名“剑阁”出现了3次,“剑壁”出现了1次,其他的均为表示武器之剑。
这仅次于李白诗歌中的“月”(485次)、“酒”(234次)。
可见,李白对“剑”的重视和喜爱。
“剑”在李白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难以割舍,如“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
”(《自溧水道哭王炎》)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王炎的悼念,但也表达了诗人对“剑”的重视。
即使悲痛欲绝而想“脱剑”,也要先想想“挂向何枝好”。
此外,李白诗歌中明确表示想把“剑”放下的——“脱剑”、“弃剑”和“闭剑”,101首诗歌中仅仅4首。
且大多跟道教炼丹有关,只是暂时放下心爱之剑。
如:“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1.“剑名”异彩纷呈李白诗歌中的剑名异彩缤纷,他的“剑”有长剑、宝剑、雄剑、玉剑、龙剑、孤剑、腰下剑、横腰剑、匣中剑等,还有典故中的“剑”,如他称与自己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他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
还有倚天剑、莲花剑、湛卢剑、玉巨剑等。
对各种“剑”的了解达到如此深入的程度,可见,“剑”是李白熟悉而亲密的“伴侣”。
李白对“剑”的钟情自然也溢于言表。
其中,他的最爱是“长剑”,据统计,“长剑”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其他“剑”,李白诗歌中多用“长剑”,从侧面也反映出其张扬而奔放的个性,如:“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扶风豪士歌》)2.“剑术”花样繁多李白不仅“学剑”、“说剑”、“赠剑”,还有各种各有的把剑方式,如拂剑、拔剑、提剑、挺剑、抽剑、飞剑、弹剑、扣剑、抱剑、按剑、抚剑、倚剑。
论李白的边塞诗
论李白的边塞诗
张瑞君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3)004
【摘要】李白在盛唐边塞诗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50首边塞诗.歌颂正义的战争,抒发立功边塞的时代豪情,打破古今时空,生发深隽的哲理思考.气势非凡,想像奇特,比喻新颖,色彩绚丽,时空组接艺术丰富,善用代言体,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张瑞君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李白边塞诗中的将士形象浅谈 [J], 王守芝;严寅春
2.浅论李白边塞诗中的民族观念 [J], 徐兴菊
3.唐人好诗多征戍李白绣口半盛唐——李白边塞诗粗论 [J], 郭建伟
4.唐前期边境战争与李白边塞诗——兼评近年来关于唐代边塞诗讨论中的若干观点[J], 毛谷风
5.李白边塞诗中征妇形象探究 [J], 李燕;胡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李白诗歌的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意象
张金锁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5(000)028
【摘要】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
本文通过分析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和特点,重点分析李白诗歌中几个典型的意象,从而充分领悟李白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更深层次地理解李白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李白蕴含在诗歌中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总页数】2页(P261-262)
【作者】张金锁
【作者单位】新疆墨玉县奎牙镇小学,新疆墨玉 84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
【相关文献】
1.从李白诗歌"玉"意象的统计与归类看其五种象征义r——兼论其"玉"意象使用的系统和广泛性
2.简论李白诗歌的心态意象化与意象心态化
3.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
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4.意象图式视域下酒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以"诗仙"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为例5.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及其体现——以李白诗歌英、汉版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7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 l.,2009第32卷 第4期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32 N o.4·古代文学研究·论李白诗歌的剑意象张瑞君(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太原030012)摘 要: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占其诗作的十分之一。
宝剑成为英雄的象征。
李白运用鲜活的剑意象创造了许多英雄侠士的形象。
同时在创造自我文武并举的形象时,总是以剑作为武功的象征。
李白常常自比雄剑,表达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
李白诗歌的剑意象,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自己独创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李白诗歌;剑意象;英雄侠士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9)04-0006-05 中国古代的侠与剑不可分离,中国古代的人既有佩剑风习,也有仗剑远游的习惯,剑也成为侠义英雄精神的象征。
李白诗歌的“剑”意象,出现近百次,占其全部诗作十分之一。
在李白以前的诗人中,没有一位诗人有李白如此高的频率。
同时也从未达到李白如此变化多姿的程度。
然而对这一现象却未引起李白研究者的重视。
李白的诗中有宝剑、雄剑、长剑、倚天剑、龙剑、天钩、腰下剑、玉剑、孤剑、龙泉、玉巨剑、七道剑、青萍剑、横腰剑、莲花剑、湛卢剑、延陵剑等,而关于运用兵器剑的动作,更有提剑、弹剑、按剑、挺剑、学剑、挥剑、指剑、抚剑、剑、剑歌、倚剑、剑舞、说剑、拔剑、脱剑等。
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剑文化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继承,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审美眼光重新创造,使剑意象更加含蕴丰厚,焕发出新的光芒。
在李白自己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头戴高冠,腰佩雄剑、身穿珠袍的“诗侠”形象。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留别广陵诸公》)“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戏照耀,冠盖何赦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君马黄》)“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
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在同时代人中,李白也是一个佩剑的英雄,李白的好友,“饮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在《赠李十一》中说:“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
”李白的另一亲密好友魏颢,深知李白佩剑任侠的人品,“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至于李白身后,人们对他的任侠之风更有十分深入的认识,刘全白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因此,李白的剑崇拜,是任侠精神的体现。
李白曾经对剑术十分钟情,有较长时间的学剑经历,《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忆襄阳旧游赠济阴马少府巨》云:“高冠佩长剑,长揖韩荆州。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云:“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李白也常按剑而歌,“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佩剑任侠,成为李白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心中充满英雄意识,而宝剑成为英雄志士的一种标志,《北风行》:“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
仗剑去边,为国赴难,死而不惜,豪气冲天。
”《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创造了边地将军的英雄形象,他们渴望如窦宪一样倚剑而登燕然之山,勒石记功,边烽虽仍在嵯峨的群山设置而没有边地警报。
李白《白马篇》:“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晶明珠袍。
”写五陵年少不可一世的气势和出众的武艺。
尽管有针砭之意,但对豪侠勇猛强悍的形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其他如收稿日期:2009-05-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李白精神与艺术世界新探”(05B Z W019)作者简介:张瑞君(1962-),男,山西寿阳人,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6DOI:10.13451/ ki.shan xi.univ(p hil.soc.).2009.04.006“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
古人传道留其间,后宫婵娟多花颜。
”(《飞龙引》其二)言明皇崩后,空留宝剑及后妃也。
再如“毛公一挺剑,楚赵两相存。
”(《送薛七被谗去鲁》)剑成为英雄非凡才能和过人胆识的具体物化,而具有非凡的魅力。
在李白的诗中,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是用剑来体现的,宝剑几乎与玉玺等量齐观。
如《古风五十九首》其三:“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突出剑的威力,把它作为一种武力的象征。
《庄子·说剑》:“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
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此天子之剑也。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八:“秦皇按宝剑,赫怒振威神。
”言秦始皇按剑一怒,神威天下,莫不畏服。
《塞下曲六首》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开篇写军情紧急,用“按剑起”,烘托唐朝皇帝大义凛然的气势。
当两京收复后,唐明皇退位,李白诗云:“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服之美书怀赠息秀才》)斩蛇的宝剑与玉玺成为皇帝无上权力的象征。
写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帝,“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
楚必无英图,汉兴有成功。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剑的非凡力量,象征着汉高祖刘邦军事上的胜利。
而写紧急时刻的君王时,李白也用剑烘托。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
清辉照海月,美价倾鸿都。
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
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
”(《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六)在边塞军情紧急之时,李白常用“按剑”来写君王的情绪,借以写君王的内心世界,“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出自蓟北门行》)军情紧急,天子决断,指挥军队御敌,既写出天子的威严,也十分传神准确。
面对有功之臣准许带剑上朝的荣耀,李白更是十分仰慕,常在诗中提及,“天子凭玉案,剑履若云行。
”(《鼓吹入朝曲》)在《赠郭将军》一诗中写道:“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指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在《感时留别从史徐王延年从弟延陵》时曾自诩在长安的荣耀,“伊昔全盛日,雄豪动京师。
冠剑朝凤阙,楼船倚龙池。
”虽然未必就是事实,但带剑上朝一直是诗人的企盼。
李白运用丰富的剑意象,创造了许多鲜活的英雄侠士的形象,如《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借战国时期魏国的侠士侯嬴和朱亥助信陵君救赵的故事,歌颂侠士的崇高品质。
其中剑的意象两次出现。
《庄子·说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
”首二句先见其人缨带,又见其剑,用霜雪状其锋利。
接着写马的风采,马的迅疾,表面写马,实写人的武艺高强。
主旨皆在突出人非凡的气概。
《庄子·说剑篇》:“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形容侠客所向无敌,不可阻挡。
接着写其品行,杀人完全为了实现诺言。
接下去写侯嬴和朱亥。
侯嬴窃得魏王兵符,解邯郸之围。
而略其过程,仅用膝前横剑,形容其气概。
而又用信陵君救赵前与侯嬴、朱亥的宴饮,写其豪气。
饮酒吐然诺,其一诺千金,五岳相形也轻不足言。
据史书立意而突出其意气,呼之欲出。
接下去凝练史书之意,当信陵君与朱亥以偷得兵符和假借魏王之命,前去接替晋鄙的统帅位置时,“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史记·魏公子列传》)末四句赞美侯嬴、朱亥的侠义,说他们的精神千秋永存,人虽死而侠骨犹香,与世上英雄相比,毫不逊色。
最后以比较的感叹作结,谁愿意像扬雄那样终身埋头于书本。
反映出李白的侠义思想和人生价值取向。
在形容游侠少年的非凡气概时,也常用荆轲之典来烘托。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行二首》其一)在《扶风豪士歌》里创造的英雄豪杰扶风豪士的形象,“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扶风豪士豪气冲天,光明磊落,一诺千金的形象清晰可见了。
如《结客少年场行》: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鬃。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英勇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7第32卷 第4期 张瑞君:论李白诗歌的剑意象宫。
武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开篇跃马驰骋,年轻气盛,精于剑术,超越白猿公,拥万夫之勇,雄风凛凛,所交皆剧孟之徒,放浪长安之中,买醉新丰,杀人都市,无所规避。
气压荆轲,勇如白虹贯日。
荆轲与武阳安可与之比并。
这首诗的英武少年的形象,蕴含着李白的精神风貌和人生价值趋向。
精于剑术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资本,被李白的许多诗所称道。
歌颂边塞将士舍身报国的高尚情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其一)楼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诗人李白用汉昭帝时傅介子杀楼兰王的典故,歌颂了边塞健儿破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同一组诗中,形容边塞艰苦的战争生活。
“边月随弓影,胡霜指剑花。
”(《塞下曲六首》其五)弓随边月之影,剑指胡霜之花,可见边地生活之苦。
用以烘托健儿坚强的意志。
李白还用剑气,形容边塞紧张的作战气氛,“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北上行》)李白渴望成为一个文武全才,大展宏图,在诗中的不少自我形象常常是文武并举,而剑自然是武功的象征,书自然是政治谋略和人生的综合素质,“袖里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赠李十二》)李白把剑术作为实现人生抱负的重要手段,对白首穷经,不能大济苍生的腐儒很不满,愿立功边塞,实现抱负,剑成为其沙场立功的工具和人生向往,“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田陌间,何由扬清芬?”(《赠何七判官昌浩》)仗剑报国成为成功男儿的标志,“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赠崔侍御》)在抒发自己人生不幸,创造自我的失意形象时也常常用“弹剑”、“脱剑”来表达,“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赠从史襄阳少府皓》)再看《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
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
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