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合集下载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摘要】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

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①读通课文,知其大体;②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③理清思路,归纳大意;④复述课文内容。

通过以上四步整体感知课文,能从字词积累、课文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达到初步理解的目的,为深入探究课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感知课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如何处理这一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步。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

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1.读通课文,知其大体读通课文,知其大体,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的要求。

如若做不到,“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

要读通课文,必须通读课文;要通读课文,必须先扫清阅读障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生字、词、典故以及背景材料等,达到知其大体的程度。

可以引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生字、生词、精典语句等勾画,进行初步积累。

再者,通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语感积淀、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次课文的通读之中,逐步形成的语感既得到了巩固,又得到了提升。

2.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读文章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那种注重实用型的读文章,它要揣摩文中的语言,积累语感,最终要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少了对语言的理解,少了对语感的积累,不是科学意义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再说,重视对文中语言表现力的理解,不但是阅读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需要,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内容。

作者披情挂理入文,读者也只有因文而知作者的情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是整体感知课文落到实处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四单元整体感知》(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四单元整体感知》(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四单元整体感知》(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整体感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主要包含了《麻雀》、《爬天都峰》、《古诗两首》、《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民间故事,又有自然风光,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富有韵律和美感。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一定的把握。

但在文本理解、情感体验、语言表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优美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培养阅读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本的美。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互相交流,提高理解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场景,感受文本中的情感。

6.语言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体把握课文的四步

整体把握课文的四步

整体把握课文的四步“阅读法”------粗、细、精、通
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让作品本身来“教”学生。

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

“诵读”要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

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阅读时可按照(1)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

(2)细读课文, 把握了外在联系,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感知.(3)精读课文,准确把握贯穿于主线之上的重点词句,弄清重点词句从联系中揭示作者的认识及感情。

(4)通览全文,弄清重点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表达认识或感情的层次或阶段,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

经历了上述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过程,对我们把握教材整体结构是非常有益的。

要想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方法不止于此,关键是要能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时就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件快乐幸福的事。

整体感知方法

整体感知方法

整体感知方法西安高新一中,孟文鹏“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得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本文拟提出几种常用的方式,就教于方家。

一.复述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复述内容。

观察其复述是清晰的,还是含混的;是有条理的,还是凌乱的;是准确的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信息,还是不得要领,鸡零狗碎。

通过复述,令学生呈现感知的收获,而教者也从中得到灵活施教的参考信息。

二.漫谈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随意谈谈对文章的感受,不提出任何限制,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倾吐自己的想法。

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又会给其他人以启示,从而产生环环相扣,波波相连的教学效果,不独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谈谈由这篇文章联想到什么。

可以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也可以是其他的相关信息。

由其“联想点”,可以判断其“整体感知”的质量,同时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拉通,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领悟。

四.换题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给文章换个题目。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在呈现“整体感知”诸方式中,这是最常用,最容易出花子的一种。

学生所换题目,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一些精彩之作,甚至给人超过原题之感。

五.亮点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就内容,人物,语言,结构四方面中的某一点来谈自己的感受。

可设置以下几种问法:说说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或人物;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请说说本文的大致思路等等。

六.提问法七.总结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

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才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感知,从而才可能用较简短的文字概括这种印象。

这种方法,目前被许多电视节目广泛采用,主持人在节目终了时,往往会请嘉宾用一句话收束心情。

学生耳濡目染,对此法应不陌生。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五法”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五法”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五法”我们在观摩各种场合的阅读课时,常常发现一堂课中有许多出彩的闪光点,但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块却通常是虚晃一枪。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呢?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总结了五种方法:一、从理解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

例如苏教版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发现课文写的是徐悲鸿励志学画的事。

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很快提出: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恰是走进文本的重点。

顺着这搭起的文本平台读书,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养成了读书先理解题目的好习惯。

二、从检查预习入手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基础也就不同,因此,预习后进行检查交流十分必要,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并在教师点拨下去粗取精,在倾听中接受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与此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在生成中调控整合教学预设方案,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独特体验。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检查预习时老师先让学生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会爬墙;有的说爬山虎叶子颜色是绿的,爬在墙上,叶头一顺儿朝下,很好看;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有叶柄的地方,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课文内容作了小结。

学生也在交流中感悟到了课文大致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

【整体感知方法谈】 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共7页)

【整体感知方法谈】 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共7页)

【整体感知方法谈】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在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具有诸多美点。

如同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如果花瓣、花蕊、花托都去掉,就失去了花朵固有的美丽。

同样,阅读课文,我们只有先从整体上感知,才能更好地去解读、领悟,从而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所谓整体感知,又叫整体感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即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

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

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整体感知呢?一.凝神静思读导语七至九年级每篇课文前的方框内都有一段导语,它是一把开启整体感知、自主感悟大门的钥匙。

如《〈论语〉十则》一文前的导语:“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这番话可谓意蕴丰富:一方面,它指明了我们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语言特色;另一方面还告诉了学习方法,对我们的整体感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如《安塞腰鼓》前的导语:“舞!舞!舞!忘情地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这则导语介绍了这篇文章给人的整体感受,还指明了学习时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文字铿锵,与文章本身的基调一致,未读全文已感知文章的魅力。

如果每学一篇课文,大家都能先认真阅读相关导语,品味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启示,就可以快捷地把握课文的主旨、思路,获取关键信息,从而“胸中有丘壑”。

二.以小见大看标题俗话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

课文标题就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它犹如一面窗口,透过它,我们就能知道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走向,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就要分析标题,争取从文章的“眼睛”看到文章的“整体”。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小课题研究总结海南华侨中学何周高一、课题研究的构思1.新课程理念仍然注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能力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虽然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

2000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其阅读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主要有两条规定:①“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其关注的重点,大致是如下五点:①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把握”。

②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多是“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的怪状,主张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

③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的抠挖“肢解”,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④针对“肢解模式”进而针对“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诵读”。

⑤针对烦琐的“知识泛滥”式的考试,主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转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积累。

因为一些专家学者对“整体感知”内涵界定上有争议,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目标的具体条款中对“整体感知”提法进行了回避。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回避了“整体感知”的提法,仅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2011-11-09 12:40:34)现代阅读的观念着眼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些论述都深刻阐明阅读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文”,而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去建造空中楼阁。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一、辨体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

”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

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

”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比如议论文,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方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方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

再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

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

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

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

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面理解语文课文的技巧与方法

全面理解语文课文的技巧与方法

全面理解语文课文的技巧与方法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下面将介绍一些全面理解语文课文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课文知识。

一、提前预习课文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文。

预习时,可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和主题,对生词、难句进行标注,并思考与自己的生活和实际经验的联系。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上课时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解和阐述,把握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二、仔细阅读课文在正式学习课文时,要仔细阅读每一段落,理解作者的用词和句式,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角度。

注意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并思考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时,要关注作者在课文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分析其深层含义和寓意。

三、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是理解语文课文的重要环节。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见解,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理解能力。

四、注重思考与归纳在课堂讨论和课后学习中,要注重对课文进行思考和总结归纳。

学习过程中要时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五、多角度分析在理解语文课文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关注课文中的情节和故事发展,分析其中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

六、拓展阅读与应用除了课本上的课文,学生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

可以阅读相关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还可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写作和表达中,例如写一篇读后感、写一篇议论文等,通过实践来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教案整体感知模板范文

小学教案整体感知模板范文

课题:《小石潭记》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难点: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课件、生字卡片、文言文朗读音频。

2. 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印象?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本文描写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游玩小石潭的经过,第二部分写小石潭的美景,第三部分写作者对美景的感慨。

3.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教师巡视指导。

三、分析文章结构1.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部分为总起,第二部分为分述,第三部分为总结。

3. 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教师点评。

四、体会作者情感1.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小石潭有什么样的情感?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作者对小石潭的美景十分喜爱,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充满敬畏之情。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复述课文,教师点评。

六、课后作业1. 预习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游览名胜古迹的作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标题、导语和段落开头的主题句等信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

通过初读,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主题是关于某个具体的话题或问题,或者是介绍某个事件、人物、理论等。

在初读时,我们可以关注课文的主题句,从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

在初读课文时,我们还可以注意课文的结构和段落的组织。

课文的结构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等部分。

通过初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课文的结构是如何组织的,每个部分都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功能。

在初读时,我们可以关注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连接词语来判断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思路。

在初读课文时,我们还可以关注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初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课文的语言是否优美、流畅,是否使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等。

在初读时,我们可以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词汇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可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一个初步了解。

在初读时,我们可以关注课文的主题句、段落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从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通过初读,我们可以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和分析打下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初读课文是我们对整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的重要步骤。

通过初读,我们可以对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和分析提供基础。

通过对课文的仔细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初读课文是学习和掌握课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打破了过去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和美感,尤其注重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及感性理解。

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顾及到了他们的审美要求,避免了教师的强制干预。

整体感知课文主旨整体感知课文打破了过去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和美感,尤其注重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及感性理解。

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顾及到了他们的审美要求,避免了教师的强制干预。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整体感知课文呢?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从题目着眼,把握要领,明确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握了题目,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因为题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说明了文章的对象,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等等,通过题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说明文方面如《中国石拱桥》,通过题目就知道说明的对象,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再去了解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议论文方面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通过题目就知道了这一道理。

这样抓纲举目,方向明确,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所以阅读文章千万不要忘记揣摩题目。

2、从整体着眼,概括内容,总结中心。

当我们从题目中获悉了文章要写的有关内容、有关对象或者有关主旨的信息后,就要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弄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什么人、或议论一个什么问题,再来考虑通过这个人或事,作者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或揭示一个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谈论这个问题要表明一个什么观点,通过对这个事物的介绍要突出它的什么特征等等。

如阅读《故乡》,通过题目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故乡的,通过阅读原文,从总体上了解文章是写“我”回故乡的心情、在故乡的见闻、离故乡的感想,其中重点是在故乡所见所闻——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

那么写这些变化,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从全文特别是文章结尾我们得知:作者是想通过写“变”来引起人们对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弊、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思索,激发人们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初中语文阅读整体感知指导

初中语文阅读整体感知指导

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3、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教学难点: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导读1、注意诵读。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技巧与层次,融入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语感。

2、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赏析文章意境,训练阅读感知能力。

3、理清思路。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生动而有层次地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精巧构思的写作方法,领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4、整体概括。

抓住比拟明显的语言标志,在文字浅显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感知文章的层次与层意。

5、抓住主干。

即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句段,迅速感知全文的主要意思。

6、组合关键词。

从句段中找出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组合起来,感受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7、提取中心句寻找关键句,在段首、段中、段尾感受句式,感受文章的构思及美点。

8、揣摩品味。

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及词语。

9、感悟理解。

展开联想与想象,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注重积累。

巧妙迁移,以读促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学习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融入阅读体验,倾听自然天籁,与大自然进展心灵对话。

【典型例题讲练】重点例题:秋天的风秋天的风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

他唱着叫人讨厌的曲子;他撒着沙尘;他抛着石子;他敲着你的窗子;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却做着鬼脸对你笑。

秋天的风从墙上爬过来,他走到院子里,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梧桐姑娘静静地站在那儿。

她好似有点忧愁似的。

秋天的风走过去,粗鲁地推了她一下,推得梧桐姑娘前俯后仰地不容易站稳。

她气得脸通红地骂着说:“哪儿来的野孩子呀?你打算做什么!〞秋天的风伸着舌头,涎〔xián〕皮赖脸地说:“你真美呀,来跟我跳个舞吧!〞梧桐姑娘气得浑身发抖。

小学教案整体感知模板

小学教案整体感知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点。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初步形成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感知。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取信息的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 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或相关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 教学反思记录本。

2.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 准备相关学习工具,如字典、词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情感基调。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初步把握课文主旨。

3.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以下问题:a.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c. 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深入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如:a. 词语、句子的运用。

b. 人物形象的塑造。

c. 修辞手法的运用。

-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课文的思想内涵。

- 学生回顾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如:a. 写一篇读后感。

b. 创作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

c.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价- 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方法小议

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方法小议

整体感知课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教师不可忽视。

一般说来它是在教师解题、学生读题之后,分析理解课文之前使用。

它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且能为生字词教学及分析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常见的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有默读、轻声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使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

为了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来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

同时,初读时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指名轮读课文时,要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在给了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体会到的快乐心情,抓典型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泳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而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读课文,这时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的语言。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

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也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轮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以评促读等,使得整个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

课文按照“擦火柴―幻想―灭火柴”的顺序来叙写。

教学中不能花大量时间推敲字词,要求快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体验性的阅读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感知课文教学中,教师指名一个或几个同学分段读文,把课文从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教师在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读错的字正音,还能知道学生是否读破句子、读错语调等多种情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如何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摘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整体感知文本需遵循三点:从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感知,宏观地把握,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之一是教学生根据文体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发问;方法之二是教给学生从细处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内容;形式;发问;感知;方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不知道要让学生感知什么,感知的角度过于冗杂,要么只感知“内容主题”,不感知“语言形式”,忽略了对“整体”的把握;或者在操作时为了照顾“整体”,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渗入到问题中,限制了学生感知的深入性和思维的多元性,违背了“感知”的含义。

要教会学生感知文本,教师自己必须弄清什么是感知,什么是整体感知。

什么是感知?《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中这样解释:“①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②感觉。

”什么是整体?《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中这样解释:“一个集体的全部;全体。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界定告诉我们,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课。

所以,整体感知需遵循三点:一是从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感知,体现“语言文字”,体现“全部、整体”;二是对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宏观的把握,体现“感觉”;三是强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体现“直接反映”。

一、教会学生根据文体进行发问1.整体感知文学类(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本,要教会学生从两个角度去发问:①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有何特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形象可以是事物、人物、景物、画面)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描写,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③你发现了本文在写法上(或语言形式上)有何突出特点?(提示:可以从表达方式、主要的修辞手法、结构、表现手法、线索、题目等方面去思考,第一次教学时,也可以把主要的表现手法告诉学生,即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设置悬念、托物抒情等)这三个问题都没有渗进老师自己的理解,都是让学生自己自主感知,第一、二个问题从内容上要求学生感知,第三个问题侧重从语言形式上引导学生感知。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非常关键,教师们安排在首位的一般都是“整体感知课文”。

即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这是一种既传统又无从更改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走进文本,有效进行“整体感知”呢?一、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整体感知这就要求学生先去看课文的题目,从题目中得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珍珠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性格如何?能和作者成为好朋友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很快学生就通过初读得出珍珠鸟的样子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小白点;它是一种怕人的鸟;由于“信赖”,它和作者成了好朋友。

这样一来,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让学生直接切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初读课文最好能让学生在“情感”这一因素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

漫无目的的读书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牵一发能动全身的问题来辐射全篇。

二、观看文本中的插图来整体感知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论哪一种版本,都有大量的课文插图。

这不仅仅是为了精美,更是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人教版第20课《景阳冈》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文章中的插图来进行有效感知。

这篇课文选自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跟其他文章相比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再加上课文较长,学生的阅读兴致可能会“望而生畏”“稍纵即逝”。

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图片,然后追问学生:“能否给图片起个合适的名字呢?”学生很快就会起出名字“武松打虎”。

然后,教师应抓住“武松打虎”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寻找相关的段落,阅读相关的句子。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内容如何组织学⽣整体感知课⽂内容初中语⽂教学⼤纲中的⾸要环节就是“整体感知课⽂内容”,它也是教学中⼀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及组织好学⽣对课⽂内容的整体感知。

⾸先,要整体感知课⽂,必须要读通读顺。

⼀般来讲,读通读顺的要求应包括下⾯⼏个⽅⾯的内容:①正确认读。

即读准字⾳。

②读顺句⼦。

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

③⼤致理解课⽂的基本内容。

这⼀步应从学⽣课前预习开始。

教师要重视学⽣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预习课⽂要做好⼏件事:⼀是课前读课⽂⼀两遍,读准字⾳,读通读顺课⽂;⼆是把握课⽂的⼤意,划出不懂的词句。

在学⽣⾃主预习,初读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再粗读或浏览课⽂,并就课⽂谈⾃⼰的阅读感受。

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物的评价,或者是对⽂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初读⽂章的收获,也是学⽣思考和认识的起点。

这⼀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的情感体验,⽽且还注重了学⽣的后续学习,引导学⽣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个有⼼的读者。

然后在上课时,教师应创设⼀定的情境,激起学⽣学习课⽂的动机和兴趣。

⽐如设置疑问。

紧接着,让学⽣通读全⽂,在预习基础上进⼀步读准、读顺课⽂;以及⼀些助读性⽂字,如提⽰、注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重点,让学⽣⾃⼰去完成。

然后让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要注意引导学⽣从整体上(不是只从⼀点或⼀个侧⾯)形成对课⽂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些⾃⼰尚未读懂的问题。

例如,教学《巴东三峡》这⼀课时,在学⽣读通、读顺课⽂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从⽽在整体上把握课⽂:课⽂从哪⼏⽅⾯介绍三峡?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课⽂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你有什么弄不明⽩的地⽅?在如议论⽂,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有效的⽅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整体认读的技巧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整体认读的技巧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整体认读的技巧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案则是语文教学的指导工具。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学习中的整体认读技巧。

二、整体认读技巧1. 理解教案结构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通常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部分。

在阅读教案时,要特别关注教学目标,以便明确了解教学内容和要求。

2. 把握教学重点教案中通常会明确指出教学重点,这些重点是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技能或方法。

在阅读教案时,要重点关注这些内容,并适当加以标注或整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3. 分析教学难点教案中会指出教学的难点或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阅读教案时要仔细思考这些难点,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可以准备一些合适的示例或教具,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4. 确定教学方法教案中会提供一些教学方法或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在阅读教案时,要仔细理解这些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

5. 掌握教学步骤教案中会详细列出具体的教学步骤或教学顺序。

在阅读教案时,要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内容,并在实际教学中按照步骤进行。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和灵活运用教学步骤。

三、总结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学习中的整体认读技巧对于有效的教学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使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内容,准备教学所需材料,避免教学中的盲点和误区,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与同事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字数:270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杨献荣
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初读一篇课文,应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

整体是个相对的概念,一篇文章是个大整体,其中的逻辑段、自然段是小整体。

因此,整体感知包括感知语篇和感知语段两个方面。

教材编者考虑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人知水平,选进的课文中都有一些“点睛”式的词、句,将中心鲜明地呈现出来,学生不费多少心力就能感知到。

这也为指导整体感知提供了可以借用的抓手。

在感知语段方面,课标没作具体要求。

根据我们的认知经验,一二年级重在学词学句,三四年级应向重点学习语段过渡,五六年级则重点学习语篇。

第二学段应该有感知语段内容的要求,提示相应的方法。

由于课标要求缺失,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年级阅读课堂几乎看不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段的内容。

学生从学词学句一下跳到学习语篇,跨度有点大,不利于夯实语文基本功。

在感知语篇方面,课标第一学段没有提出要求。

第二学段要求粗知大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第三学段要求“了解表达顺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大体把握诗歌的诗意,体会表达情感,能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粗知”“初步”“了解”“大体”,这些词语要求含糊,难以把握,加上没有与之相应的方法提示,教师难免感到茫然,很难有效落实。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各学段整体感知语篇、语段的要求和方法。

一、把语篇读成语段
第一学段,虽然以识字、写字、读书、背书为重点,但在初读阶段应该有引领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意识,否则,低年级阅读教学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师可围绕课题,提出一两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完全文后理解一下课文内容,或用填空的方式,外化整体感知内容的结果。

如教学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小花鹿卖空气》一文,可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小花鹿为什么要卖空气?小花鹿是怎样卖空气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解答自己的疑问。

再如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发烫的手指》一课,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并完成填空——
贝多芬在小旅馆里一。

弹得久了,手指。

但是他一又-。

这个填空能导引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达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标。

设计这样的填空应体现课文行文思路。

写事的课文,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设计;写景状物的课文,可以按行文线索填写景物(事物)的特点。

这样的设计暗示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要求,能为第二学段学习“段意连缀法”“要素概括法”奠定基础。

第二、第三学段,应训练学生根据文章行文线索来整体感知语篇的能力。

初读一篇课文,先把语段读成语句,再按作者表达顺序将这些语句连成一段通顺、连贯、完整的话,把握主要内容。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可先厘清作者行文思路: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第一次、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各用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归纳第一次、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语段内容,再让学生将归纳出的语句连成一段通顺、连贯、完整的话第一天傍晚,“我”去鸟的天堂,看见了一株茂盛的榕树。

第二天早上,
“我”经过乌的天堂,看见了群鸟飞舞呜叫的热闹场景。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文,可以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线索整体感知语篇内容。

故事情节线索是由一个个前后联系的情节点构成的。

要让学生将情节点找全,连成线索:来到麦地——走进麦地——随便扔掉或没有定夺——两手空空——接受教育或聆听教诲——悟出道理。

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情节线索说一段通顺、连贯、完整的话一
师徒来到麦地边。

老师让徒弟找最大的麦穗。

徒弟进麦地寻找,没有定夺,最后两手空空。

老师教育徒弟。

徒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二、把语篇读成语句
根据课文的特点,还可以找过渡句或总结句,作为整体感知语篇内容的抓手。

第二、第三学段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课文,如《赵州桥》《伟大的友谊》等,用过渡句将前后两个内容连接起来。

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整体感知语篇内容。

还有一些课文,是按照“总一分一总”或“总一分”“分一总”的结构写的,文中有总起句或者总结句。

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借助总起句或总结句整体感知语篇内容。

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既有总起句又有总结句,要指导学生搞清楚哪是总起句,哪是总结句,还要分清总起句是段落的总起还是全文的总起。

如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第二自然段“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这句话,是后面四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不是全文的总起句,不能作为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有些课文虽然是按“总一分一总”结构行文的,但它的“总”指向中心,不指向内容,是中心句,不是总起句或总结句。

如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快乐的杉树
林》一文,开头“我家门外有一片杉树林,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和结尾“我家门外的杉树林给我金色的童年带来无穷的欢乐”,这两句话都指向中心,不能作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还可以采用提取或补充要素的方法将语篇读成语句。

记事类课文,可以从文本中提取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的信息,连成通顺、完整、连贯的语句。

如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天上偷来的火种》一文,可让学生提取上述六个要素的信息,再按照行文思路连成通顺、完整、连贯的话——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像野兽一样地生活,请求宙斯将火赐予人类。

宙斯不同意。

普罗米修斯就去偷火给人类。

人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普罗米修斯受到了宙斯严厉的惩罚,被海格立斯解救。

不少文章的题目已经提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信息,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等信息。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文,可以让学生补充——谁、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等信息,由此连成通顺、连贯、完整的语句——
爸爸给库伯买的彩票中了奖。

中彩那天,爸爸用这张彩票领了奖,但心中十分纠结,对我大发雷霆。

在妈妈的开导下,爸爸经过思想斗争,将奖品还给了库伯。

三、把语段读成句子
篇幅不长的课文,可以采用句式导引的方法,让学生逐段读课文,用“谁做什么”或“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的句式,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狼和鹿》一文,可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渎边思考每个自然
段写了什么内容,用“谁做什么”或“谁是什么”的句式,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为一句通顺完整的话。

初次训练,不妨设计成填空练习,适当降低难度——第一自然段:狼寻找一,鹿提防。

第二自然段:一。

第三自然段:鹿大量繁殖,吃光了____,自己也。

第四自然段:狼是____,鹿是.。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可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要注意说出景物的特点——
第一自然段:“我”乘着木船,荡舟漓江,去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自然段:“我”看见漓江的水静、清、绿。

第三自然段:“我”看见桂林的山奇、秀、险。

第四自然段:“我”觉得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有的课文语段是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写的,可抓住概括性的句子来感知语段内容;有些语段写了几层意思或几个意思,就要引导学生将几层意思或几个意思归并成一句话。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六自然段是按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写的,可以让学生直接找出能概括这个自然段内容的句子:“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而第二自然段,围绕海水写了两层意思——颜色丰富以及颜色丰富的成因,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和大龙虾,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将几层或几个意思归并成一句话——第二自然段:海水颜色丰富及其成因。

第三自然段:海底有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威武的大龙虾。

四、把语段读成词语
整体感知语段不仅是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第三学段也要继续训练。

从四年级下学期起要提高训练要求,将语段读成词语。

可以选择典型语段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思考提炼。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写“我”的表现的语段——
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我没有惊动安静。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可指名朗读前两段话,问:前两段话主要写“我”在干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看”;再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话,问:最后一段话中“我”在干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想”;进一步启发,这个“看”是怎样的看,这个“想”是怎样的想?最终将三个语段概括为一个词语:静看默想。

再如教学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林海》一文,可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从课文中找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千山一碧”。

整体感知语段要选择典型语段进行训练,没必要每个自然段都这样处理;后续阅读实践中要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