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生态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生态场,其学习过程就是师生、生生的生命对话过程,凸显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合作与沟通。而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一般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交流、互动,共享前人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同学们新的探究和发现。学生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实现个性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分享学习的价值

分享就是学生在课堂生态场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享问题、智慧、创造和经验,在享受认同与尊重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整合学习资源。分享学习,是生态课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的需要。通过分享,可以使学生在分享前人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探索方法;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的二次开发、加工与创造,以及同学们对课堂资源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再生资源的形成。

二是促进智慧生成。分享学习,是课堂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与促进的过程。分享不只是听、说活动,而是学生在

思考中辨析,在表达中分享;是学生间的相互协同与合作,也是学生间相互争辩与碰撞、生成智慧的过程。

三是实现整体提升。分享是群体参与的学习活动,也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在提出问题时,学生共同欣赏同伴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魄力;在探究问题中,学生共同分享同伴的研究精神、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客观评价中,学生共同分享同伴的独特发现、新的创造;在总结反思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体验欣赏与被欣赏的感受。通过分享,最终实现整体提升。

二、分享学习的途径

分享是合作的体现,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思考、探索、展示、交流、反思,达到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是在提出问题中分享。对于发现者来说,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与精神的源泉,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对于分享者来说,首先要理解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其次是要揣摩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最后是要分享别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二是在探究问题中分享。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具有开放性、合作性。首先是学生与同伴合作分享。为了扩大学生交流的面,增加分享的频率,学生可以同座分享。这样,便于组织、合作、交流和互动,使同伴之间形成分享学习的利

益共同体,在分享互助过程中,增加自信和互信。其次是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探究成果、新的发现、不同方法和成功的快乐。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分享并欣赏别人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把自己的实践、认识、再创造、再发现和真实感受与同学分享。

三是在交流展示中分享。交流、展示是资源共享的过程,这属于主动与人分享,也属于积极评价分享.更是取长补短的分享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环境,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空间进行对话和展示。其次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分享活力,倡导相互质疑。让学生在分享别人成果的过程中,努力把自己的不同想法与别人交换。再次要“造福他人”,与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与成功经验。最后要提醒同伴,与人分享自己在探索中所经历的弯路与挫折,使分享的内容更深入、更具体。

四是在评价反思中分享。评价环节,既要正面评价别人。也要说出自己的收益,达到在评价中分享的目的。在反思中分享,可以沟通知识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产生新的发现,优化思维过程,完善知识建构。反思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相互分享真实感受,这是共享、共进的过程。在课外,学生也可专题交流,通过评价与反思,学习、借鉴他人的智慧和经验。

三、分享学习的保障

分享学习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开放学生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训练学生概括的能力。

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分享环境。生态课堂要兼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的分享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分享氛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分享热情,鼓励学生乐于参与分享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独立思考、分享、交流的时间和发言机会。此外,教师还应创设相互尊重、积极评价的分享舆论环境。从硬环境方面来说,我们应注意分享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兼顾学生能力水平、分享情感等因素,以保证小组人员构成的均衡性和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第二,应形成主动的分享意识。要使分享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策略,并能有效地开展分享学习,我们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让学生明确分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常感受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分享的欲望,激发共享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尊重与欣赏别人,将分享学习内化为学习品质。教师要把讲台让位于学生,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努力做到:学生能观察的,教师不包办;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动手的,教师不演示;学生能总结的,教师不概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分享的机会。养成乐于分享、善于分享的好习惯:

第三,制订合理的分享规则。生态系统的可控性决定了分享学习需要有章可循,需要有计划地长期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倾听、质疑、省悟等习惯,但其中有效分享。四是质疑能力,我们要让学困生会提出困惑、优秀生能求新求佳。

第五,关注弱者的分享权利。当我们在欣赏课堂活跃分子的精彩表现时,不可忘记“被分享遗忘的人”。他们往往是被称为“课堂配角”的弱势群体――学困生。他们往往只有“听”的份,并不能与同学们进行真正的合作与互动,从而影响了其整体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分享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在分组时要安排学习、表达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其对口合作;在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时,要多为他们创造与人分享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困生也在分享学习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编辑刘泽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