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摘要:面对生态危机的现实,人类提出了生态自然观,而生态科学,又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关系引言:“英雄时势谁主造?千年纷争从未停。

诸法因缘起,系统临环境;适者求生存,改变更长命;学习获启示,利用争优胜!掠夺无厌显兽性,环境人类互依存。

天地厚人类,回报何无情?千疮孔又百疮,蓝天已昏沉;人类有后代,环保减报应!”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争论难休。

时势便是环境,人类可以采取五方面的措施,正确地对待环境:适应,改变,利用,学习,保护。

上述小诗一首,总结了这五方面的关系。

生物竞争,大自然选择了人类,让人类生存了下来,并且统治着地球;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园艺过程,选择了生物,通过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和谐地生存下去[1]。

一、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1.1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生态自然观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奠定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主要包括:1)生态自然观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这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的有机统一体。

在生态自然中,人融入了自然中,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环境科学的重复讨论,而是对生态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的关于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

3)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就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也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生态自然观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一种长期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之我见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之我见

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之我见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加大了改造自然的力度,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环境的恶化,雾霾、沙尘暴、洪水、干旱、湖泊消逝等各种自然灾难随之而起。

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缓解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日益枯竭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克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摆脱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国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我国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自然灾难;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人与自然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一段话,意思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因为每一次大自然都进行了报复。

爱德华.艾比说:“为了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论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论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论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摘要: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转变性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托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熟悉,生态自然观是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现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成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付出庞大的环境代价为基础的,资源的匮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破坏,迫使咱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借鉴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将通过介绍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就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Abstract: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belonged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holds that nature is an ecological system. Man and nature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as an organic entity. Ecological system is not only a dynamic but an opened nonlinear, nonequilibrium system with the quality of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a new view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relying on the ecological science and system science whe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the vital theory basi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society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da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consuming a large number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heav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seriousl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adually force us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oos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ideology of the natural dialectics.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ecological natural thoughts of natural dialectics to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combining the re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us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will b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Key words: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views of ecological nat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生态自然观概述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史的另一种形态,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托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熟悉,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哲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急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引起了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担忧,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日益被关注,亦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两者间的关系。

为了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自然观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很早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汲取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在他们的着作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这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人类对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系统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后,人类的自觉反思与觉醒,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

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表现形式之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生态自然观,他们在早期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高速时期,但我们不可忽视生态破坏问题,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出发,具体分析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遭遇的生态问题,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学原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可持续发展方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引言: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并且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倾其一身的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们不仅仅研究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还关注并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他们在著作中已经关注了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是在工业文明刚刚发展的时期,但是,他们已经关注到人类的发展不能靠破坏自然来取胜,为我们今天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的积淀,同时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1]。

这些理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理。

1.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2]。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活。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面对这些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以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生态自然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共生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该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

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主张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深入探讨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资料整合-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总结

自然辩证法资料整合-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总结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及发展背景人们对人类发展与改造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逐渐的变化、加深、发展。

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

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4、人类自然观的发展4.1古代的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1。

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

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

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

这种认识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或包容在自然哲学之中的。

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猜测,因而另一部分自然哲学家从朦胧的自然意识出发,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为焦点,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得出了神秘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与威胁。

然而,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并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我们才能实现长期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空气净化、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

这些生态服务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荣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度的开发和过度的利用,许多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破坏和衰退的威胁。

森林被大规模砍伐,湿地被填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等。

这些活动会导致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生物灭绝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共识。

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我们需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平衡,并遵循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首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维持着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自然保护区、推行生态修复和推广可持续农业等。

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滥用,许多自然资源正不断枯竭和减少。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并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广节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开发替代性的资源。

最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合作与协调。

自然生态系统跨越国界,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的。

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合作机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命与自然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坚持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1]。

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

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

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概述,包括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1]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坚持生态自然观,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自然观,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自然观,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摘要:本文论述了坚持生态自然观的重要性,进而阐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提出当代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鼓励每个人都当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一、坚持生态自然观的重要性人类依赖自然界又反作用于自然界。

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

第二,人能反作用于自然界。

“现实的自然界”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否则,自然界就会停留在原始状态。

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基础物质和能量, 是一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最基本要素, 人类社会的一切产品和财富都是由资源物质和能量转化而来的, 而且资源所固有的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性功能是永恒的。

因此, 人的存在应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作为基础, 人类要想生存好和求得不断发展, 就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遵循物能转化中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以及生态经济平衡等自然经济社会规律, 在对自然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加以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当今社会,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现,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如此等等。

但现代化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正面的东西,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却不断发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表现在: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违背辩证唯物生态自然观的行为如果放任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的严重爆发,会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由此可见,坚持生态自然观极其重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近年来, 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同时这段时期也是地球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保障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那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在我看来,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1. 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生态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认为自然界的生物、环境和自然规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可持续发展观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满足当前需求的要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获得资源和环境。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

2. 地球村共同体意识生态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地球村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而可持续发展观也强调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提倡共同责任和利益。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层面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上。

生态自然观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则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环境的因素,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

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领我们正确对待自然、尊重自然;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生态自然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实现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和理念。

我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人类与自然发展观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人们对人类发展与改造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逐渐的变化、加深、发展。

(一)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指以人类的价值尺度来解释和处理整个世界的观点。

其主要观点是,一切服从于人类,以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于“人定胜天”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者考虑问题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去操纵自然,其结果是改变了自然环境状态,恶化了自然环境质量,引发了生态系统的变异和退化。

一些“人祸”(诸如核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的发生即源于此。

这种哲学观的问题就在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末倒置,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在不断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面前仍然顽固不化的心态。

人类原本生于自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到底,这种传统发展观存在的致命弱点,就是人类的“为所欲为”。

人类中心主义影响的最大化,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最小化。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下的发展观是一种逐渐弱化、最终被自我否定的发展观。

(二)自然中心主义发展观这是生态原教旨主义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是,客观世界的一切完全流于自然,人类应当任其按照既有的自然形态和规律发展。

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附庸,人类必须听天由命。

当今西方国家不断地有人使用暴力方式,阻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良性的改造,就是这种激进的生态哲学观指导的结果。

这种观念的实质,是人类崇尚的“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

人类在自然面前,缩手缩脚,面对自然力的危害,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种消极的发展观很难保证人类在“天灾”面前有所作为,只能逆来顺受,甘当自然的奴隶。

如果这种哲学观主导了人与自然互动的进程,人类的智慧终将泯灭,人类改善自然的能力终将丧失,照此下去,人类只有退化到“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

显然,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是完全忽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的观念,是把人类降低到动物乃至植物的物种层次的哲学观,是最终人类连自身的存在也找不到合理位置的观念。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五篇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五篇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五篇第一篇: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学院:专业(方向):学生: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摘要]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 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两者相互依存, 互为促进, 不可分割。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 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时, 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号召全国人民在2020 年小康社会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是我国现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又是深化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动力。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 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进行劳动。

人类比其他动物强大, 就在于能够利用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 人和自然同时起作用。

二、中国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土地退休和破坏, 主要表现为: 第一, 水土流失逐年加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自然观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他还指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此外,恩格斯还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认识自然界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还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践层面,恩格斯的自然观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我们应该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加强环境治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号:姓名:自辩班级:专业:摘要: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我们需适时以生态自然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迈向适合我国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关键词:环境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命的出现是宇宙的奇迹,大约出现于四十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历史,但是我们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当下,生态问题已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一个大难题,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生态问题更是严重。

统计表明,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位是倒数第l4名1。

这告诉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问题,认真的解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作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为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道路。

一. 自然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2。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的确,人们的生存不能离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

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必须和谐才能共生共存。

生态自然观指出,维持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3。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下,迫使人们寻求一种人与自然互相协调发展的道路,即是可持续发展道路。

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可持续发展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4。

浅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浅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 高 ,人类认识并 改造 自然 的能 力 E l 益增 强 , 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也越 来越严 重。怎样 使人 与 自然 和谐统 一 ,实现 双 赢 ,全人类都在不断反思探索研究 。而 生态 自然观 的逐 步演变与 发展 , 是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 础。 1 .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理论 和 原 则 第一 阶段 ,2 O世 纪 中叶 西方 国家不 断发生公 害事 件。美圜生 物学 家蕾切尔 ・ 卡逊 ( R a c h e l L o u i s e C a r s o n )研究了使用杀 虫剂所带来 的各 种危 害,1 9 6 2年 ,《 寂静的春天》一书初步揭示 了污染对生态 系统的影 响 ,这是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1 9 7 2年 , 《 罗马俱乐部 报告》 ( M e a d o w s e t a 1 . )认 为,人 口和经济规模 的无节制扩张 ,会 突破 可耗竭 自然资源的总量 ,突破环境 自 净 能力和承载力 ,直至导 致全球经济增长 的不可持续性。同年 ,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形 成的 《 联合 国人类 环境宣言》 ,回答 了 “ 要环境还是要发展”这一 问题 ,强调 “ 或 ( o r ) ” 字。
等文件于 巴西里约热内卢 的联合国大会 通过 。主要观点是 ,环境和发展 要平衡 ,强调 “ 和 ( a n d ) ”字 。 第 四阶段 ,我国政府 于 1 9 9 4 年3 月编制并发表 的 《 中国 2 l 世 纪议 程—— 中国2 l 世纪人 口、资源 、环境 与发展 白皮书》 , 是我 国政府 第一 次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 ,也是 参与全球 可持续发展 的标 志。 可持续发展 三角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简称 E S D) 于1 9 9 4年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 ,认 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 的发展 , 更 是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融合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 。 2 0 0 2 年在南非 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 ,在可持续发展 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 问题中提出新 的发展 目标和实现 目 标 的时间表。它的主要 观点是 ,将环 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融合在一起 ,这一观点着重 “ 合 (i n ) ”字 。 可持续发展有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 , 包含代 际公 平和代 内公平 。代际公 平 ( 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e q u i t y )就是 当代人消 费发展 的同 时不能损害后代人 的发展权 利。代 内公 平 ( i n t r a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e q u i t y )是 指 同代人中每个人 的发展都是平等的 ,没有性别和种族之类 的歧视 。二 是持续性原则 ,即资源 的稀缺性和环境 承载力是限制人们无节制消费与 需求的重要因素 , 全世界只有将当下和未来 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 能实现全球的强 可持续发展。三是共 同性原则 ,指的是针对各个 国家和 地 区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必须采取共同的行 动。 2 、可 持 续发 展 的必 然 途 径 :生 态 文 明 从语义学上分析 ,“ 生” = 人 +土 ,表示生命 、生产 、生活 、生存 , 其 动力学机制包括 :竞争衍生 、整合共生 、循环再生 、适应 自生 。“ 态” 的中文繁体 由自然 的 “ 能 ”和人 文的 “ 心”所 组成 ,它所 表现 出的是 种 状 态 或 者 格 局 ,其 控 制 论 机 理 包 括 :物 态 谐 和 、事 态 祥 和 、心 态平 和、世态亲和 。“ 生”与 “ 态 ”结合 在一起 ,就是 达尔文 的物竞天 择、 老子之道法 自然 、以及 天人合一的心同文化 。 “ 天人合一” 的整体 思维 模 式有助 于形成健全的生态 思维。道家 “ 道 生万物”,儒 家 “ 太极 化生 万物” ,均体现出尊重生命价值 的生态道德 观。儒 家主张仁爱 德性 ,所 谓 “ 民吾 同胞 ,物吾与也” 。道家则是一种 自然主义 的空灵 智慧 ,通过 敬畏万物来完善 自我 生命 ,所谓 “ 道 生一 ,一 生二 ,二 生三 ,三 生万 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天地与我 并生 ,而万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于地球的深入认知,生态自然观逐渐成为人们思考和探索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与生俱来的、丰富多彩的,并能满足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但是各种生态危机,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物种丧失等问题,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生态自然观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历史和发展上的原因,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近年来,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促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能源、加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而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和推广不仅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大关键,更是推动中国走向更好未来的基石。

众所周知,生态自然观是强调自然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人类不应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取自身利益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着自然与人类一体共生的理念,可以建立与环境和谐的新型发展模式,放弃依靠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传统发展模式,而选择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在发展资源、工业、农业等大规模扩展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对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匮乏地区和大城市中,要转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革新,建立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体系等措施,以解决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等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应有更高的生态意识,大力推广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样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营造环保优秀的生态文明。

此外,公众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态素质,增强环保意识,鼓励个人和企业在各个领域都能够积极承担起环保责任。

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学号:2班级:18班专业:普通外科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1]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人作为主体,首先有其存在的自然前提。

“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活动依赖于物质自然界。

其次,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
和。

人不单单是一个“自然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一种实践关系,人和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彼此联系着的。

实践作为一种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统一过程。

对象化即主体的客化,自然的人化。

它通过把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力从主体的运动形式转变为客观对象的方法,在劳动过程中创造某种对象。

恩格斯说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标志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通过生产劳动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

但是,恩格斯又特别警告人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自然。

如果这样做,自然界必然无情地报复人类。

他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
二、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1.“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
“可持续性发展”概念是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明确提出的。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界定。

90年代以来,又有一些补充和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等。

从广义上说,“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定义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略。

可持续性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荣,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的目标。

[3]
2.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
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

其鲜明特色是: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
不可分的整体,体现新的发展观,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经济过渡到集约型经济;把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列为战略重点;突出表述了中国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战略;注重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

江泽民在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种重大关系,其中专门论述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出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进一步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最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4]
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

马克思早就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

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整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的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人与自然整体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人包括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种群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重视,对于生态平衡和自然界整体性的充分重视等等,都是可持续性发展所要求的,也是现代生态自然观所要求的。

但是自然界的供应和承受是有限的,所以人的能动性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人们更深刻更普遍地认识自然规律,更自觉更严格地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换句话说,尽管人类具有主体意识,具有改革自然的巨大能力,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绝不能违反自然界的生态规律,超越对生命网络的普遍联系、协同一体的依赖。

传统的人类中心论那种以征服自然、剥削自然,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人类自身利益的价值观是完全错误的。

[5]现代中心论以人类的需要来衡量改造自然的合理性,主张完全从人类利益的角度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也是片面的。

我们绝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方案,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性发战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

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4卷第383—38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4卷第383页.
[3] 唐晓勇,试论马克思注意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195-196.
[4]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李绍波,韦秋杰,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J]世纪桥;2010(19):58-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