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文赏析

合集下载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②,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注释〕①索隐曰:七十二国,太史公旧;余四十五国,褚先生补也。

②《毛诗传》曰:“膺,当也。

”郑玄曰:“征,艾。

”《索隐》曰:荼,音舒。

征,音澄。

后进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

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

以三得之①,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

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

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注释〕①《集解》:以三得之者,即上所谓“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也。

详细注释及译文:〔盛冬铃注译〕【译文】太史公说:匈奴断绝和亲,攻击我正当要道的边塞,闽越凭借武力,擅自攻伐东瓯,致使东瓯请求内迁,受我保护。

这两支外夷一起侵扰边境,正在我大汉最昌盛的时候,由此可以推知功臣受封之多,当与高祖开国时相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自从《诗经》、《书经》记称夏、商、周三代“抵御抗击北方的戎狄,讨伐惩罚南方的荆舒”以来,齐桓公曾越过燕国攻打山戎,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使匈奴的单于降服,秦穆公依靠百里奚称霸西戎,吴、楚两国的国君以诸侯的身份而能役使百越。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马迁文言文原文
注释翻译
太史公说:古代的人臣,他们的功绩有五个等级,按照德行建立宗庙、安定国家的是“勋”,出谋划策的是“劳”,凭借武力的是“功”,明确功劳等级的是“伐”,积累功绩的时间长短是“阅”。

封爵的誓言是这样说的:“让黄河变得像衣带一样狭窄,泰山变得像磨刀石一样矮小,国家永远安宁,传给后代。

”起初,人们并不想使自己的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变得虚弱,而只是枝叶渐渐衰减了。

汉朝兴起时,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

天下刚刚平定,原来的大城市和人口众多的城市大多已经荒废,能够统计出的户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三。

所以,大侯的封户不过一万,小侯只有五六百户。

过了几代之后,百姓都回到了故乡,户口逐渐增加。

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封户甚至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财富也像这样不断积累。

他们的子孙骄傲自满,忘记了祖先的艰难创业,行为放荡不羁。

到了太初时期,仅仅过了百余年,原来的侯爵中,还存在的只有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失去了爵位,甚至国家也灭亡了。

这是由于国家的法网逐渐严密,而他们自己也不谨慎小心,不遵守当世的禁令。

生活在当代,了解古代的道理,是为了用它来作为镜子对照自己,不一定完全相同。

帝王们各有不同的礼制和政策,关键在于能否成功。

观察他们得以尊宠和被废辱的原因,也是当世得失的借鉴,何必一定
要依据古代的传闻呢?所以,我详细考察了功臣侯门的兴衰,列出他们的世系,大致能够明白其中的情况。

其中有些地方还不完整,希望后来的君子能够继续研究和补充,以便使它更加完备。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後。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卒与刘季。

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

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

”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

”相鲁元,亦皆贵。

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高祖问,曰:“未远。

”乃追及,问老父。

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校读记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校读记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校读记
秦进才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1987()2
【摘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录了汉初功臣的业绩及其家族的兴盛衰亡,是研究西汉开国史和汉初政治史不可多得的史料.中华书局标点本,为研读者提供了方便,笔者深受其益.但在校读中发现仍有白璧微瑕之处,试举例如下:
【总页数】4页(P24-27)
【关键词】史记;校读;功臣;汉书;史表;列侯;殿本;黄善夫本;刘邦;灌婴
【作者】秦进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校读札记 [J], 孙利政
2.浅论《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位次" [J], 殷志芳
3.《今本〈史记〉校读记》商榷 [J], 龚碧虹
4.《史记·六国年表·晋表》校记 [J], 张仲良
5.《史记》校读记 [J], 刘如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正義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于夏、商,或數千歲。

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后,見于《春秋》。

《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余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于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后數世,民咸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余皆坐法隕命亡國,豐耗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于當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

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于是謹其終始,表見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譯文正義高祖剛剛平定天下,表明有功勞的臣子會封侯,像蕭何,曹參等等。

太史公說,古時人臣的功績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國家的稱“勛”;依靠出謀劃策的稱“勞”;借助武力的稱“功”;明確功勞等級的稱“伐”;憑借資歷長短的稱“閱”。

我朝的封爵誓詞上講:“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還要把對你們的恩澤延及給后代。

”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穩固這些功臣們的根本,但那些枝枝葉葉卻漸漸的衰微了。

我讀了有關高祖給功臣們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們初次受封及他們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認為,這真是和我所聽到的傳聞不一樣!《尚書》說:“各個邦國都應協調和睦”,直到夏、商時代,有的邦國竟經歷了幾千年。

周朝分封了八百個諸侯,經幽王、厲王之后,在《春秋》的記載上還能見的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讲的是汉高祖封功臣为侯,但都很快衰微了。

司马迁编了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他们的始终。

本文是年表的序言。

目的在于探究列侯衰微的原因,指出列侯子嗣因富贵而骄溢,往往犯法亡国。

【原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1〕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2〕积日曰阅。

封爵之誓曰:〔3〕“使河如带,〔4〕泰山若厉。

〔5〕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6〕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7〕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8〕【注释】〔1〕“社”,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

“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谷神。

“社”、“稷”连言,则用以代指国家。

〔2〕“等”,等级。

这里泛指各种带有等级的国家制度。

〔3〕“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传。

誓词以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所谓“丹书铁券”。

〔4〕“河”,黄河。

“带”,衣带。

“使河如带”,使黄河变成衣带一般狭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此来譬喻久远。

〔5〕“厉”,磨刀石。

“泰山若厉”,使泰山变成磨刀石一样短小,这同“使河如带”一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句意在表示久远。

〔6〕“爰”,音yu2n,乃,于是。

“苗裔”,子孙后代。

“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词《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作“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

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7〕“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叶”,指功臣侯者的后裔。

“陵夷”,衰颓。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提示】《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时为主,国经年纬,谱列汉初功臣143侯世系,反映汉初一百年间的政局变化。

从汉初至太初百年之间,有一百三十七侯都犯法殒身或无后亡国,太初以后只剩了五侯,这是当时历史中的一件大事。

上古诸侯传代数千年,汉初诸侯却如此短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司马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汉家德薄,法网日益严密;另一方面是诸侯子孙骄奢淫逸,触犯刑律造成的。

属于前者如坐酹金失侯,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失侯,为太常酒酸失侯,不偿人债过六月失侯,坐出国界失侯,坐买塞外禁物失侯,坐入上林谋盗鹿失侯,坐卖宅县官故贵失侯,坐葬过律失篲等等,皆罪之轻者,表而出之,讥汉家德薄。

属于犯重法者,如坐略人妻,坐杀人,坐祝诅,坐奸淫,坐大不敬,坐谋反等等,总之,不守刑律胡为者,列表记载,供人自镜。

表序则从理论上总结西汉开国功臣侯及其子孙承袭的情况,揭示为政之道,要以仁义为本的政治思想。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1],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2]。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3]。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段意】以上为第一段,叙封侯目的,欲固根本。

汉室为本,诸侯为枝叶。

本与枝,连体相依。

【注释】[1]功有五品:人臣论功的五个品级,即勋、劳、功、伐、阅五等功臣。

[2]以德五句:言五等功臣为:安定宗庙社稷的叫做“勋”,建言有益于国的叫做“劳”,用武力立功的叫做“功”,一级一级升迁的叫做“伐”,长年累月积历年资的叫做“阅”。

伐阅:《汉书·车千秋传》注云:“伐,积功也;阅,经历也。

”[3]封爵之誓曰云云:授与封爵的誓词说:“黄河不到干枯如衣带,泰山不到陵夷如磨刀石,你们的封国永远安宁,传给子子孙孙。

”厉,同“砺”,磨刀石。

《困学纪闻》引《楚汉春秋》云,高祖封侯,赐丹书铁券,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苏教版语文高二《太史公传自序》注释及译文

苏教版语文高二《太史公传自序》注释及译文

《太史公传自序》注释及译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古文观止》卷五?汉文“史记司马迁”赏析

《古文观止》卷五?汉文“史记司马迁”赏析

《古文观止》卷五・汉文“史记司马迁”赏析颜渊山庄2019-06-23 21:54:25《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

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

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

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

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目录:卷五・汉文1.五帝本纪赞《史记》2.项羽本纪赞《史记》3.秦楚之际月表《史记》4.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5.孔子世家赞《史记》6.外戚世家序《史记》7.伯夷列传《史记》8.管晏列传《史记》9.屈原列传《史记》10.酷吏列传序《史记》11.游侠列传序《史记》12.滑稽列传《史记》13.货殖列传序《史记》14.太史公自序《史记》15.报任安书(司马迁)五帝本纪赞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考释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考释

宋本
明本



魏晋 南 北 朝史 札 记 》 晋 书 〉 点校 商兑 》 晋 书 〉 点 校 献疑 》






中华 书局


《〈
汪维 辉 吴金 华
《 古 籍整理 研 究 学 刊 》

年第



《 〈



古 箱 整 理 出 版情 况 简报 》




五五 四 页

补 注 》 已 明 指当 从史 表作 新 阳




陈 涉 世家 》


陈 王 故 涓 人将 军 吕 臣 为 仓 头 军


新阳


此 吕 臣 即 为 吕 青之 子
故 汉 以 新 阳封 吕 青 为 有 据



贳侯




五五七页 六 百户 此人 为 第 史表 作 千六 百 户

“ ”


从初 起

邦 反秦 时追 随

在 史表 及 汉 表 中 的 意 思 贯 是特指 在 刘 初从 因 为 初起 而此人 于 汉七 年才 追 随刘 邦 击 反 叛 者 不 能用 初 起 之 称 当 从 史表 作 初 从
“ ”

当 从史 表作




‘‘




清侯



共侯 古


五八 九 页

史记汉高祖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汉高祖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汉高祖本纪原文与解析汉高祖本纪是《史记》的第一篇,该篇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立的汉朝的基本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刘邦的个人才能、智谋以及治国理政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本文将对《史记》中汉高祖本纪的原文进行解析,以探讨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刘邦的领导特点。

原文如下:高祖功臣侯者七十人:韩信、彭越、田叔六,项梁、韩广刘邦之友也;赵周、周亚夫贤主相,至尽忠以死。

赵贲、张良、陈平、吾丘壑、魏豹、廉颇、王陵,皆刘邦兄弟也,无所不相完。

酈生,昌邑倾名士也,贤主将帅,坐言笑而多智谋,故高自以为计良智多谋。

解析:在这段原文中,史记列举了刘邦统一中国时的主要功臣和他们的贡献。

其中出现的韩信、彭越、田叔、项梁、韩广是刘邦的好友,他们和刘邦一起并肩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而赵周、周亚夫是贤良的宰相,他们忠诚地为刘邦效力并以生命捍卫了国家,死节的品德令人敬佩。

赵贲、张良、陈平、吾丘壑、魏豹、廉颇、王陵则是刘邦的兄弟,他们和刘邦关系密切,无论在政治还是在战争方面都相互支持、相互合作。

另外,酈生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将领兼智者,为刘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军事策略。

总的来说,高祖功臣的七十人各有所长,他们的共同努力和贡献是汉高祖能成功建立汉朝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这段原文中,“贤主相”和“计良智多谋”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刘邦的领导才能。

他有着聪明智慧的头脑,能够雄才大略地运筹帷幄,找到最适合的战略方案。

他不仅重用了自己的亲信,还借用了酈生等有才华的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和指挥军事。

刘邦在生死存亡之际也能冷静处事,凭借着睿智和果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对《史记》中汉高祖本纪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刘邦作为创立汉朝的奠基者,在选才用人和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的非凡能力。

他能够看准人才,善于借重他人之长,使得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他的领导才能充分体现在他智慧的计谋和处变不惊的决断之中。

汉高祖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生动地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的建立过程和创立者刘邦的英雄事迹,对后来的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与解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与解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与解析古人云:“不忘国家根本,重视英勇将士。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将领和功臣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高祖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成功与背后的功臣显得尤为重要。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记载了刘邦及其功臣的事迹。

本文将根据《史记》中的原文,对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进行解析。

一、韩信韩信是高祖最早的功臣之一,在刘邦担任楚汉相时,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了一系列叛乱。

实际上,从《史记》中的原文看,韩信一直被高祖看作是自己最亲近、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他曾被封为淮阳侯,作为高祖的宠臣,韩信在刘邦的早期统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李斯李斯是高祖的重要谋士,以其睿智和卓越的谋略而著称。

李斯的才华使他在高祖的征战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家和政治家。

他的出生背景虽然比较低微,但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忠诚被高祖看重。

在解析《史记》中关于李斯的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被封为昌平侯,并在刘邦登基后晋升为大司马。

他对高祖的贡献不容忽视,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李斯为高祖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三、萧何萧何是刘邦治世期间的重要官员和谋臣,他为高祖的统一和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才智、谋略和勇气使他成为高祖最得力的辅佐。

在《史记》中,对萧何的原文记载了他被封为晋阳侯、广阳侯,并被任命为丞相。

根据这些原始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萧何在高祖治下的重要地位。

四、曹参曹参是刘邦统一天下后的重要官员,这在《史记》中有所记录。

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被高祖派为太尉,成为刘邦的亲信和重要谋士。

在刘邦去世后,曹参还被封为河东侯。

他的贡献和地位也在刘邦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周勃周勃是在《史记》中提到的高祖的功臣之一。

在高祖即位后,周勃在政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被封为都阳侯,并被高祖委任为将军。

周勃的聪明才智和忠诚为刘邦所赞赏和依赖。

总之,高祖刘邦的功臣侯者年表是《史记》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解析原文可以看出刘邦治下的一系列重要功臣。

汉高祖论功行赏文言文的翻译

汉高祖论功行赏文言文的翻译

汉高祖论功行赏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为大家分享了汉高祖论功行赏文言文的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论功行赏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所食邑多。

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

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译文: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

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

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

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

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

”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汉高祖论功行赏阅读练习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3分):既杀项羽()顾反居臣等上()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臣等身被坚执锐”中“坚”用法一样的一项是()(2分)A.攻城略地B.一狼洞其中C.名之者谁D.温故而知新小题3:翻译句子:(6分)(1)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读后感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读后感

读《史记》,谈谈《高祖功臣侯年表》古时候臣子的功劳大史公说:古时候臣子的功劳有五种:用德行建立政权、安定国家的叫“勋”;用言论建立政权安定国家的叫“劳”;用力气建立政权安定国家的叫“功”;把功劳一级一级地积累下来的叫“伐”;按照任事时间的长久来计算功劳的叫“阅”。

封爵的誓词说:“使黄河如衣带,使泰山如砥石,国家因此永远安宁,爵位传给后世子孙。

”当初封爵的时候,未尝不想使功臣的基业坚固,但到他们的后代却渐渐地衰落了。

我读高祖给功臣封侯的事迹,研究那当初封侯和后来失侯的缘故,我说:“与我所听到的不同啊!”《书经》说:“万国的诸侯和睦团结。

”一直延续到夏朝、商朝,有的已几千年。

大概周朝封了八百诸侯,幽王、厉王之后,记载见于(春秋)》。

(尚书》记载唐尧、虞舜时的侯伯,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有一千多年,他们保全自己并拱卫天子。

难道他们不是笃信仁义、奉行国家的法令吗?汉朝兴起的时候,功臣受到封爵的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初定,所以大城名都散失的户籍、逃亡的人口很多,可以计算到的户口只有十分之二、三。

因此大侯的封邑不超过一万户,小侯只有五六百户。

经过几代以后,人民都回到故乡,户ロ增多,萧何、曹参、周勃、灌婴之辈,有的增到四万户,小侯的封邑也增加了一倍,富足和大侯一样。

他们的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创业艰辛,专门干淫邪的事情。

到武帝太初年间,只过了百来年,仍然为侯的只有五人,其余的都犯了法,丧了性命,亡了国家,已经完蛋了。

朝廷的法网也稍微严密了一些,但都是他们自己不兢兢业业不遵守当代的法令。

记得古代的治世之道,用它像镜子一样照照自己生活在当今的时代,记得古代的治世之道,用它像镜子一样照照自己,当代的做法未必要和古代完全相同。

做帝王的,各人所采用的礼教和奉行的事务并不相同,总要以成功的经验作指导,难道可以强求一致吗?看看高祖当初封侯时功臣们怎样受到尊贵宠幸,后来他们的子孙又怎样遭到废弃耻辱,也是当代得失的一个榜样呀,何必要古代的旧闻呢?我于是谨慎地记载高祖封功臣的始末,用文字列在表中记录下来,有很多功臣的始末弄不清楚,就记载那些弄清楚了的,疑惑不清的就缺而不载。

西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意思是说:高祖创业时,有许多开国元勋辅佐,他们好比一个人的左右臂膀和两只大腿。

汉朝和他们剖分符节,封赐爵位,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受到阴袭,传世一久,分不出昭穆,忘其亲疏远近,也有的竟至身遭杀戮或废为庶民而国祚绝灭。

因此编制《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列于《史记》卷十八。

原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西汉-史记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翻译: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

正义高祖刚刚平定天下,表明有功劳的臣子会封侯,像萧何,曹参等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读书笔记.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

读书笔记.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

读书笔记.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By wei_信: ystutechan这篇文章不长,但是所蕴含的东西真的很多!作者主要探讨了一个问题,就功臣封侯而言,为啥夏商朝以前的诸侯能相安无事上千年,比如黄帝那时,还有尧舜禹那个时候,几乎没啥动乱造反的事啊?再看看汉朝,还有后面的朝代,不到一百年,有的甚至仅几十年,建国初期那些封候的功臣几乎全部挂掉了,很多是被皇帝干掉的,不少是因为造反反叛!对比下,差别何其大!难道是世道变了?原因在哪里?这是人家作者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咱们要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意思,之所以这样,因为国家的法令越来越严格,而诸侯们不知道收敛,任意妄为,触犯了法律,所以才招致灭顶之灾。

嗯,表面上是这样的,但是俺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没有明说,或许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吧。

不过,我们可以从后面的一段话来推测出一二!在文章的结尾教导我们说,前人的经验教训只能当作一面镜子,来检验自己的不足,当代人不能照搬,只要能把国家治理好,做法没必要完全一样。

这段话说的很隐晦,不仔细看,俺觉得很容易忽略其内涵;再次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缜密!不好明说,但想表达的意思全在里面了。

这里面含有讽刺,讽刺什么呢?讽刺当代统治者只知道效仿古人,不知道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通!后面一些朝代的诸侯能覆灭那么快,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正是因为统治者的这种墨守成规,所以才导致很多制度和做法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会引发了各诸侯的反叛,所以,反叛这件事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诸侯不守法上,统治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统治者给了诸侯造反的理由和机会!比如分封制,在周朝殷商时代就有了,到了汉朝仍然延袭这种制度,之前是行得通的,但是到了汉朝就是不行了。

俺想这或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吧!读的越多就觉得字里行间藏的东西越多。

由此,俺想到,不仅仅是对前人们的经验,就是对书籍等这些记录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即借鉴的态度。

绝不能照搬照抄,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很多也只能在那样的条件下才有用;放到现在或许行不通了,没文化很可怕,读死书更可怕。

【诗歌鉴赏】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及翻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及翻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

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守职,信矣。

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

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

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表略)惠景之际,天下已平。

诸吕构祸,吴楚连兵。

条侯出讨,壮武奉迎。

薄窦恩泽,张赵忠贞。

本枝分荫,肺腑归诚。

新市死事,建陵勋荣。

咸开青社,俱受丹旌。

旋窥甲令,吴便有声。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注释、《索隐》曰:便音鞭,县名。

吴浅所封。

2、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

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

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

”瓒曰:“汉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

”3、异姓国八王者,吴芮、英布、张耳、臧荼、韩王信、彭越、卢绾、韩信也。

《索隐》曰:非同姓而王者八国,齐王韩信、韩王韩信、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准南王英布、临江王共敖、长沙王吴芮,凡八也。

4、《索隐》曰:禅者,传也。

案:诸侯王表,芮国至五世而绝。

5、徐广曰:“孝文后七年,靖王薨,无嗣。

”6、《索隐》曰:案:此表芮子浅封便侯,传至玄孙;又封成王臣之子为沅陵侯,亦至曾孙。

7、《索隐》曰:沛府二音。

柿,木札也;附,木皮也。

以喻人主疏末之亲,如木札出于木,树皮附于树也。

诗云“如涂涂附”,注云“附,木皮”也。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翻译太史公读有关列侯分封的档案资料,读到便侯时,说道:真是事出有因啊!长沙王被封为诸侯王,著录在法令的第一篇,他的忠诚受到称赞。

当初高祖平定天下,功臣之中不是皇室同姓宗亲而分疆裂土受封为诸侯王的共有八国。

到孝惠帝时,只剩下长沙王能够保全自己的封国,接连传承五世,最后因为没有后嗣才绝封,自始至终没有犯什么过错,作为国家的藩守,尽心尽职,事情果真就是这样。

高祖功臣侯年表读后感

高祖功臣侯年表读后感

高祖功臣侯年表读后感
这些被封侯的功臣们,那可都是跟着高祖刘邦打天下的狠角色。

想当年,他们在战场上那肯定是各种冲锋陷阵、出谋划策,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就盼着刘邦能成大事,自己也跟着飞黄腾达。

这就好比是一群创业者跟着一个超级有野心的老板,大家都指望着公司上市后自己能分到一大杯羹。

可是啊,这封侯之后的日子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表里面记载着这些功臣侯们的后代们的情况,那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有的家族呢,能够一直保持荣耀,子孙后代也都规规矩矩地守着这份家业,这就像中了大奖之后还能好好理财,让财富一直延续下去的幸运儿。

但更多的却是各种倒霉事儿。

有些家族因为犯了各种错,什么贪污啦、谋反啦(谋反这事儿有时候可能是被冤枉的,就像职场里被人诬陷有二心一样),结果就被剥夺了侯位。

这时候我就想,这就像是创业成功后,子孙们开始胡作非为,把家底儿都败光了。

还有些家族的命运就很无奈,不是他们自己犯错,而是受到各种政治斗争的牵连。

比如说,皇帝一换,政策就变,或者是朝廷里不同势力互相倾轧,这些功臣侯的家族就像在风暴中的小船,一不小心就被掀翻了。

这让我觉得古代的政治就像一场超级复杂的游戏,规则还总是变来变去,那些功臣侯的后代们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玩就出局了。

从这个年表还能看出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时间的力量。

不管你当初多牛,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情都会改变。

就像那些一开始风光无限的功臣侯家族,过了几代之后,可能就变得默默无闻了。

这就好比现在的一些网红或者明星,刚出道的时候红得发紫,但是过了几年就被人忘得干干净净。

文言文《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译文及注释翻译

文言文《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译文及注释翻译

文言文《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译文及注释翻译《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作者:司马迁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

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籓守职,信矣。

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

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

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惠景之际,天下已平。

诸吕构祸,吴楚连兵。

条侯出讨,壮武奉迎。

薄窦恩泽,张赵忠贞。

本枝分荫,肺腑归诚。

新市死事,建陵勋荣。

咸开青社,俱受丹旌。

旋窥甲令,吴便有声。

译文太史公读有关列侯分封的档案资料,读到便侯时,说道:真是事出有因啊!长沙王被封为诸侯王,著录在法令的第一篇,他的`忠诚受到称赞。

当初高祖平定天下,功臣之中不是皇室同姓宗亲而分疆裂土受封为诸侯王的共有八国。

到孝惠帝时,只剩下长沙王能够保全自己的封国,接连传承五世,最后因为没有后嗣才绝封,自始至终没有犯什么过错,作为国家的藩守,尽心尽职,事情果真就是这样。

所以他的德业能使旁系子孙也沾受恩惠,未立功勋而受封为列侯的就有数人。

从孝惠帝之初以至孝景帝之末,其间五十多年,追录高祖时遗漏未封的功臣,以及追随孝文帝从代国入继大统的旧臣,孝景帝时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事中功劳卓著的将相官员,身为皇室骨肉至亲的诸侯王子弟,前来投顺归化的外邦异族的首领等等,先后受封为列侯的有九十多人。

现把他们受封传承等情况列表记载如下,这些都是当代有仁义、成大功的人物中比较突出的。

注释①《索隐》曰:便音鞭,县名。

吴浅所封。

②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

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

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

”瓒曰:“汉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

”③异姓国八王者,吴芮、英布、张耳、臧荼、韩王信、彭越、卢绾、韩信也。

《索隐》曰:非同姓而王者八国,齐王韩信、韩王韩信、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准南王英布、临江王共敖、长沙王吴芮,凡八也。

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

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籓守职,信矣。

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

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

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表略)惠景之际,天下已平。

诸吕构祸,吴楚连兵。

条侯出讨,壮武奉迎。

薄窦恩泽,张赵忠贞。

本枝分荫,肺腑归诚。

新市死事,建陵勋荣。

咸开青社,俱受丹旌。

旋窥甲令,吴便有声。

译文太史公读有关列侯分封的档案资料,读到便侯时,说道:真是事出有因啊!长沙王被封为诸侯王,著录在法令的第一篇,他的忠诚受到称赞。

当初高祖平定天下,功臣之中不是皇室同姓宗亲而分疆裂土受封为诸侯王的共有八国。

到孝惠帝时,只剩下长沙王能够保全自己的封国,接连传承五世,最后因为没有后嗣才绝封,自始至终没有犯什么过错,作为国家的藩守,尽心尽职,事情果真就是这样。

所以他的德业能使旁系子孙也沾受恩惠,未立功勋而受封为列侯的就有数人。

从孝惠帝之初以至孝景帝之末,其间五十多年,追录高祖时遗漏未封的功臣,以及追随孝文帝从代国入继大统的旧臣,孝景帝时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事中功劳卓著的将相官员,身为皇室骨肉至亲的诸侯王子弟,前来投顺归化的外邦异族的首领等等,先后受封为列侯的有九十多人。

现把他们受封传承等情况列表记载如下,这些都是当代有仁义、成大功的人物中比较突出的。

注释①《索隐》曰:便音鞭,县名。

吴浅所封。

②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

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

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

”瓒曰:“汉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

”③异姓国八王者,吴芮、英布、张耳、臧荼、韩王信、彭越、卢绾、韩信也。

《索隐》曰:非同姓而王者八国,齐王韩信、韩王韩信、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准南王英布、临江王共敖、长沙王吴芮,凡八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讲的是汉高祖封功臣为侯,但都很快衰微了。

司马迁编了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他们的始终。

本文是年表的序言。

目的在于探究列侯衰微的原因,指出列侯子嗣因富贵而骄溢,往往犯法亡国。

【原文】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出处:《史记》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1〕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2〕积日曰阅。

封爵之誓曰:〔3〕“使河如带,〔4〕泰山若厉。

〔5〕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6〕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7〕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8〕
【注释】
〔1〕“社”,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

“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谷神。

“社”、“稷”连言,则用以代指国家。

〔2〕“等”,等级。

这里泛指各种带有等级的国家制度。

〔3〕“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
〔4〕“河”,传。

誓词以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所谓“丹书铁券”。

黄河。

“带”,衣带。

“使河如带”,使黄河变成衣带一般狭小,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此来譬喻久远。

〔5〕“厉”,磨刀石。

“泰山若厉”,使泰山变成磨刀石一样短小,这同“使河如带”一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句意在表示久远。

〔6〕“爰”,音yu2n,乃,于是。

“苗裔”,子孙后代。

“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词《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作“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

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7〕“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叶”,指功臣侯者的后裔。

“陵夷”,衰颓。

【原文】
余读高祖侯功臣,〔1〕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2〕《书》曰“协和万国”,〔3〕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4〕见于《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5〕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6〕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7〕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8〕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间,〔9〕见侯五,〔10〕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

〔11〕罔亦少密焉,〔12〕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13〕
【注释】
〔1〕“余”,我。

“读高祖侯功臣”,阅读高祖对功臣进
行封爵的记载。

这种记载,即是当时的侯籍。

〔2〕“异哉所闻”,此谓异于下文提到的《尚书》、《春秋》记载的情况,并不是异于“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云云之意。

〔3〕“《书》”,即《尚书》。

“协和万国”,语出《尚书·尧典》。

《尧典》作“协和万邦”。

“邦”改作“国”,避汉高祖刘邦讳。

在《尧典》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尧使各个邦国之间关系和协。

〔4〕“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

在位期间,为政昏乱,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

“厉”,周厉王,周夷王之子。

执政期间,剥削繁苛,压制舆论,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

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

〔5〕“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为传说时期的远古部落,其首领前者是尧,后者是舜。

〔6〕“蕃”,与“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7〕“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据表间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

实际上,高祖功臣受封为侯的,本表尚有漏载者。

〔8〕“萧、曹、绛、灌”,指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

〔9〕“太初”,汉武帝年号,凡四年,时当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10〕“见”,与“现”字同。

“见侯五”,指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冯偃。

〔11〕“秏”,与“耗”字同,音m2o,义为无、尽。

〔12〕“罔”,与“网”字同,法网。

“少”,稍略,略微。

〔13〕“兢兢”,小心谨慎。

【原文】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1〕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释】
〔1〕“绲”,与“混”字通。

【译文】
太史公说:古代大臣的功劳有五品:因为品德立宗庙定社稷的称为勋、用言语的称为劳、用武力的称为功、明其功之差等的称为阀、依据计其用事之久的称为阅。

封爵位时宣誓说:“使黄河泰山如腰带和磨刀砺石,国家永远安宁,使功臣传祚于子孙以至无穷。

”当初没有不想巩固国家的根本,而到了子孙后代逐渐就衰弱了。

我读高祖给功臣封侯的记载,研究最先封侯而后来又失去的,我说与我听到的不同。

《尚书》说:尧以前所封的诸侯国都协同起来,经过夏朝商朝,有数千年了。

大概周朝封了八百诸侯,到了周幽王、周厉王以后,此事见于《春秋》一书。

《尚书》记载有唐虞时期的侯爵伯爵,经历三个朝代,有一千多年。

他们自己保全了自己还保护着天子,难道不是笃信仁义奉行法律吗?
汉朝兴起,功臣受封的有一百多人。

天下刚安定下来,所以
大城市名都,散亡的户口人数,可以得以统计的有十分之二三。

所以大的王侯封邑不过万户,小的不过五六百户。

后数世,流亡的百姓逐渐归还乡里,人数户口越来越多。

萧何曹参绛勃灌婴之类,有的达到四万户,小的王侯自然翻了一倍,富裕丰厚如此。

王侯们的子孙骄逸,忘记了他们的祖先创业的功绩,淫乐宠嬖。

到了武帝太初年,百年之间,见在眼前的为侯的只有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丢了性命亡了封国。

都完了。

法网也稍微严密了些,然而都身无兢兢业业遵守当世的禁令啊。

今天的时代,志存夏商周的古道,所用来自鉴得失,而时世变迁也不必今人完全与古人相同。

帝王,各人有不同的礼仪要求和不同的事务,但大要还是用功劳作为纲纪,岂可强求与古人相合。

观察那些之所以受到尊崇和之所以被废受辱的王侯,很多也是当世得失的例子,何必看古代的事例呢。

于是我谨慎地搜集了他们的兴衰始末,在文章中表明其事,有很多开头和结尾叙述得不完全的,注明,有怀疑的地方空缺着。

以后有哪位君子,想要推演补充的,使我得以阅读啊!
【解析】
汉高祖封功臣为侯,但都很快衰微了。

司马迁编了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他们的始终。

本文是年表的序言。

目的在于探究列侯衰微的原因,指出列侯子录因富贵而骄溢,往往犯法亡国。

文字反复慨叹,层层回互,步步照顾,节节顿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